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5-31

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9篇)

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篇

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洪庙中学 张英

《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同时它还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那就是: “要重视共同基础,为每个学生的可能发展奠定基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课程应多样化;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养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及风格;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这些课程标准和理念与传统的英语教育观相比,明显的加入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使学生在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创新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重视常规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大胆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本身要创新。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现代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自觉地,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当今高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加以渗透。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激励学生勇于探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加强指导学生自学,养成自学习惯,使他们主动地吸收知识,处理信息,了解高新科技知识,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习惯。

二、根据创新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学生来说: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形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创新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注重传授知识,更强调培养情惑

创新学习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润滑剂。人是有情感的,中学生的情感尤为丰富。教师要尊重、关怀、爱护学生,要及时捕捉闪光点,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首先,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不是我教你学,而是双方交流;教学效果不只决定于教,也不单决定于学,而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英语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使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有机结合,以便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牛津教材以贴近生活而著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往正襟危坐、严格区分师生关系的呆板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把课堂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师生之间通过交际传递信息。例如,在牛津教材6B Module 2 Unit 3 Spending a day out together 中有一部分介绍照片的内容,我们教师会布置学生拿一些照片来。如果教师手拿照片,站在讲台上对着学生说:“请同学们看着照片,回答我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感觉一定是“我现在正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接着的想法是“回答问题最好不要出错。”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无法畅所欲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创设教学气氛。如果教师看学生的照片也象看朋友的照片一样,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不时地问这问那,相信学生一定会自然流露,兴致盎然地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照片。老师的信息---教学内容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传递给了学生。

(二)注重训练技能,更强调掌握方法

创新学习强调教师只是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必须自己探索规律,自己总结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就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需要一定的环境。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创造适应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灌溉,培养”,而不是拔苗助长。如在上“Water” 这一课时,教师先拿出了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 2 杯子,请三位学生上台品尝。每一位学生在尝了以后接受在座学生的提问,而学生提问的问句正是前一堂课学过的内容,如:How does it taste? 最后学生根据答案猜出第一杯是咖啡,第二杯是茶,第三杯是水。教师接着问,我们用水来做什么?学生回答:泡咖啡,泡茶;然后教师又问,水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此,在轻松自然的情景中,教师自然地从旧的知识过渡到了新课的主题“How do we use water?”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降低教学内容的坡度,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顺利展开。

(三)注重答疑解惑,更强调质疑问难

创新学习要求学生不墨守成规,勇于对常规进行挑战。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出许多问题,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而创新学习则要求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由“一言堂”“满堂问”的课堂转变为群言堂,讨论式的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亲自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旧的知识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下面是一道难度颇深的推理题。

John,Bob and Bill are friends.I don’t know what each of them does.I only know:one of them is a teacher,one is a doctor and one is a worker.I also know John is older than the teacher;the worker is younger than Bob;and Bill is not as old as the worker.Can you guess what each of them does?How can you guess?学生运用了数学学科中的推断归纳法和表格分析法:

Bill is younger than John.John is younger than Bob.3 John is older than the teacher.John is not a teacher.The worker is younger than Bob.Bob is not a worker.The worker is older than Bill.Bill is not a worker.John is not a worker.John is older than the teacher.The teacher is younger than John.Bill is younger than John.Bill is a teacher.Teacher

Doctor

Worker John

×

×

Bob

×

× Bill

×

×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把数学中的知识巧妙地结合在英语语言运用中,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的思考问题,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思维训练,更强调实践操练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探索学习方法的主要阵地,教师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随时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教授“Four seasons”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各个小组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四季。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小组用学过的英语歌曲改变成四季歌;有的小组将四季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还有的小组将四季画得栩栩如生。整个课堂全是学生自己擅长的智力长项的发挥,因此,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种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尝到甜头,表演的成功带来更多学生对英语保持强烈兴趣,学生会更积极参与课内外语言实践活动。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 80%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通过优化目标教学,教学程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的全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试教育”使得教学目标多而杂,广而深,教师任务过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学难及顾及学生德、体、美、劳和身心素质的培养。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知、能、体系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选择优化教学目标,便其明确、具体、完整、全面,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优化教学程式

优化教学程式就是优化“复习——介绍——操练——实践——巩固”这个基本教学程式,使之高效,优质化。复习(Revision)求精,既精选那些学习新知必备与新知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抓住两者的契合点。介绍(Presentation)求“新”即介绍使用的语言要新,切入的角度要新,采用的方式要新,特别是介绍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操练求“准”,即内容选得准——抓住教学重点,难点;音调,结构模仿得准——学生准确模仿语音,语调和句子结构;“时”与“度”把握得准——操练要“适时”“适度”。实践(Practice)求“多”。通过各种形式适为增加吸收语言材料的量和语言实践的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巩固(Consolidation)求“实”,把口头练习过的语言落实到书面上,使学生能够在新的语境中加以应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通过教法体现的,因而教师要注意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

1.激趣——性情陶冶,人格塑造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爱国斯州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牛津教材中提供了很多令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比赛,调查等等,合理利用这些活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traffic, construction sites, power stations 等单词时使用了brainstorming活动,教师用已学过的smoke and dust做核心词,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旧带新。活

动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学单词的枯燥感觉。这样的活动穿插在教学环节中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2、诱思---创新思维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首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标新立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途径,或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运用丰富、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再者,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如教师在教“How to make a kite”时,学生不只自带丝线,竹竿等物品,上课时还让学生进行扎风筝,可以使他们很快地掌握如何用英语对各种事物进行描述.。又如,在教“Dragon Boat Festival”时,布置学生自带粽子,这样在教学时学生充分利用所带的各式粽子展开对话,使教学内容显得更生动,更贴近生活。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具创造语言的情景,使学生学以致用。

3、导学一一科学方法,持续发展策略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这种引导、启发、鼓励的导学策略,不仅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适应信息万变、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牛津英语7A Module 5 Unit 2 Choosing a new flat 中的 “Look and read” 为例,课文内容如下: A: Hello.B: Good morning.Jolly Estate Agency.Can I help you? A: Yes.I’m looking for a new flat for my family.B: We have flats and houses everywhere in Garden City.What kind of flat would you like?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A: I’d like a flat with…

B: There’s a lovely flat in Deepwater Bay.It’s 150 square metres.There are four large bedrooms, a large sitting-room, two bathrooms, a big kitchen and a balcony.It’s 6 near the beach and it costs only ¥1,900 a month.Come to my estate agency and look at the photo and the plan.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会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这几个句型的操练上: A: What kind of flat would you like?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B: I’d like a flat with…

但我认为这几个句型只是为了完成Task所需的语言媒介,本课的重点是当今生活中的一个热点主题——购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围绕纵横两线展开。纵向是实际生活的过程,即:提出住房困难——想象理想中的住房——选购新房;横向围绕这条主线,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如:首先,我让学生从谈论课文中李家的住房困难转到自己家的实际困难(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接着,从李家成员各自的愿望引出学生自己的愿望(Listing),然后,仿效李先生为自己购房(Problem solving);最后,教师提出自己的购房愿望,给学生房型图,请学生为教师挑选新房(Creative tasks)。这样既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知识点,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现学生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调控,激励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创新学习课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下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基础。·课堂教学还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应渗透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习惯培养等因素。

2、全面性原则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全面评价,既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真正形式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3、主体性原则

创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面广泛,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二分之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有机结合,贯穿全过程。

4、创新性原则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通过“疑”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合作,积极讨论,拓宽思维,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培养。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要为加速培养成千上万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接班人而辛勤耕耘,让我们的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去探讨自然界未知领域的奥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2.蔡俐萍 “开展开放式 duty report 活动,优化英语课堂”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

3.张志勇“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构想” 《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4.朱云“英语教学中的创造教育” 《中学教育》2001年第8期

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2篇

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类比能力,质疑、提问、求异思维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中多比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地应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材中有不少例题和习题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练习、观察,从比较中去发现规律,如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等,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对比观察引导他们从异中求同,从同中求异。为了使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比较,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如先比异,后比同,先巩固对一种事物的认知,而后再展开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要明确或强调比较什么,并随时把转向了的比较引回原出发点。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善问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总爱提很多问题。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点或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矛盾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不明白、不理解处质疑,从课题质疑。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提出“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一样的吗?”随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学。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发展了创新能力。

三、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思维能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可直接激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提问可分为四类(1)判别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是非判断,大多数学生容易猜中。(2)叙述性问题。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经记忆、背诵可回答。(3)说理性问题。即“为什么”学生须积极思维才能圆满回答。(4)发散性问题。如“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种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有重要作用。上述四种提问,各有用途,但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靠后两种,特别是第四种,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让学生有尝试创新的机会。

四、打破思维定势,在求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学生凭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途径去思考问题。如做一题多解的题,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解出后,师予以肯定,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哪种解法好,像这样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思维日趋灵活。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假设、迁移等思维方法,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途径。

&n

谈小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一、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 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 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 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 敢于开口, 敢于怀疑, 敢于提问, 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 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 不完整的可以补充, 没想好的可以再想, 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 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 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 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诚于嘉许, 宽于称道”的态度, 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 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 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 多质疑, 以疑启思, 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应充分运用“变式”, 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 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 使其思维产生矛盾, 意见纷呈。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称象》一文, 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 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 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 因为人听从指挥, 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 通过质疑,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 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 投石击浪, 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开启求异思维, 勇于创新

语文教学中, 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 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 伸入瓶子, 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 把水倒到塑料袋里, 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 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 而且还在生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启发创造想象, 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 找准想象的切入点,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 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 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 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 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 加倍奉承乌鸦, 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 不再理睬, 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 乌鸦毫不理睬, 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 随即破口大骂起来, 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 迫害小麻雀, 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 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 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 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 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 乌鸦又一次上当,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 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 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 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 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 受不得一点委屈, 遇事要冷静分析, 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

谈小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立足自主 着眼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开启求异思维,勇于创新

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

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日常生活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的写作成绩不好,你只须心平静气的问问自己:①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②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③学生对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不管是从媒体的间接所得,还是自己的亲身感受,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辩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喜怒衷乐,爱好和追求,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却蕴含着生活的真理,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圈子,拓展生活外延,走出校园、走出自我、走进社会生活,使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融合,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和谐统一,把眼光投向纷繁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懂得生活有多广阔,我们的作文题材就有多广阔,生活有多绚丽,我们的作文题材就有多绚丽。无论事多小,只要捕捉到其闪光点,就可成为题材。并鼓励学生养花种草,勤于观察,指导观察身边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错广告语、用简、繁、错、别字的店面招牌。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情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激活了这种情感,何愁笔下不“生花”呢?

二、轻松作文,营造创新氛围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阻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只有感情上融洽了,心理上沟通了,师生之间有了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用“我手写我心”。教师还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尤其是保护学生的“三心”: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对于能提出一些创见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合理想象,发表独具个性的见解,让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交流,多引导、多鼓励,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愉快的教学方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学生从枯燥的“三味书屋”引进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把作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坚持不懈才能写出具有新意的人佳作来。

三、打破思维定势,掌握创新方法。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仗,根据范文割、补、拾人于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例如:蜂子蜇人,令人厌恶,但我们可以赞美他不畏强暴,勇于自卫的精神;我们可以赞美荆棘扎根岩石倔强挺立的坚强生命力;可以赞美苍蝇不怕脏、不怕累;可以赞美蚊子为了繁育后代冒着生命危险吸取营养品的伟大母爱等……。

四、写想象作文,获取创新灵感。

想象是少年儿童的天性,爱因斯垣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想象作文是指学生受到感知材料的剌激后,对感知的表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从而获得丰富的事物形象材料所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作文。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途径:①利用图形激发创造想象,可向学生提供单一或一组图形,启发学生想象,如出示一个长方形,学生有的把它想象成花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象成了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象成了一块麦田,使它有了生命;有的把它想象成足球场,使它有了激烈的竞争。又如:给学生出示一组画面,学生根据几幅画面的意思,想象前后之间的联系,设计情节,自圆其说。②提供词语编故事(注意词语在意义上的相互联系,便于学生凭借词语扩散思维,合理想象)。③借助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再造想象。④进行纯想象作文训练,如:未来生活的想象、童话式想象作文、科幻作文等。

五、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创新乐趣。

1、命题必须有特色,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

2、选材要“散”,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这“新朋友”可是小草、鲜花、风、雨、云、雾、电、大海……

3、构思特别,结构别具一格,语言有特色

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引进、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很多,相信如果教师转变观念,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张力的作文。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袁正玲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6篇

长石小学 洪雷军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质疑设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智慧宝库的敲门砖。有了疑,就有了求知欲。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才有可能引领他们走向知识的殿堂。学生的质疑设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设问。

(一)创造和平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设问。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视自身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把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带粗拙的问题,看成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基石,并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这样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思如泉涌。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气氛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灵感。

(二)教给质疑设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一位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光凭兴趣敢问、好问,往往提出的问题比较拙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质疑设问方法,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高问题的质量。质疑设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课题的矛盾处质疑。如《“私塾先生”》一课,学生接触课题带引号的课文,这样的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行提问。可以问“课题为什么要带引号呢?”

2、抓反复出现处质疑。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文中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这样的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抓反复出现的特殊句子质疑。可以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抓细微差别处质疑。如《刘胡兰》一课,刘胡兰面对敌人软硬兼施的伎俩,每次说话的语气都不同,分别是“大声回答”“愤怒地回答”“挺起胸膛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几种语言现象进行提问。

4、抓课文结尾处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结尾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这样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有特征的结尾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问:“课文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呢?”

此外,还可以从标点、重点词句、段落分行、文章内容等处质疑。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质疑水平会明显提高,深层次的、有价值的问题会不断涌现,在质疑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在深入思考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见解的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训练。这也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科学的思考。

善于从不同的方向,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善于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间的隐蔽联系,是创新思维的特征。明白了这个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路子就开阔了。

(一)多方向思考。

创新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即“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储存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学中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世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充分挖掘其潜能,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最后殊途同归,从多方面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某种创新的启示。

如《翠鸟》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一位学生说:“这句话与上文的‘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去。’相呼应,说明翠鸟飞得快,蹬得用力。”这是从“纵”向来分析的。第二个同学说:“这句话就是对当时翠鸟捕鱼后的情景描写,反映了一种情景美。” 这是从“横”向来分析的。第三个同学说:“这句话用来反衬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这是从“逆”向来分析的。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二)多角度思考。

创新思维具有多元性,也就是它具有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为创新提供契机。这是因为多角度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

例如:《灰雀》一文中写男孩把灰雀放飞后的语句“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教学中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一位学生答道:“我读出了小男孩认识到自己以前做错了,决心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这是从态度上说的。另一位学生说:“我读出了小男孩怕列宁责备自己,心里有些害怕。”这是从心情上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智慧之花竞相开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同中求异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了,缺乏“新”“异”。这样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中创新的种子的萌发。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立求“新”“异”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想才会得到培养。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诸葛亮才智过人,知人、知天,在‘借箭’过程中,他为什么要用鲁肃呢?”一位学生说:“因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大多数同学都同意这种看法。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不能说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你想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却吃里扒外,怎能说他为人忠厚老实呢?”学生能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可谓视角独特,标新立异。这样敢于挑战常理的想法,又怎能不说是一种创新呢?

三、展开联想。

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人的一连串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力。由表象而产生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不正是创新能力的最后体现吗?教学中应创造一切契机,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如学完《火烧云》一课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野外,坐在小山坡上,仔细观察云霞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有的同学说:“那朵云真像大鹏展翅。” 有的同学说:“那朵云多像一个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呀!”“你看,一只火凤凰,多漂亮呀!”„„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大自然神奇的景象。这里教师凭借教材,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云霞的千姿百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天性爱动,对操作性的内容感兴趣,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基础。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如教学《红色的报春花》一课后,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兴趣浓烈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改变花的颜色的实验。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各种颜色的花,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水去浸泡。第二天,一朵朵富有创意的花就诞生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7篇

蒋翠英

沛县中等专业学校221600 摘要:文章阐述的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创新

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以谋取职业为取向,培养专门人才。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适应的社会要求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日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就不可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走向市场。忽视科研和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共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户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为此,作为职业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活动,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多向交流。

例如:有关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其原理时,类比联想到关于Na202与S02的反应,我故意把方程式只写成2Na202+2S02=2Na2S02+02,当时我问同学是否有不同观点?立即有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Na202具有氧化性应写成Na202+S02=Na2S02,我首先对该同学的意见给予肯定:“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然后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细致地给学生讲解该反应的原理,课后,我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来探究其产物。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做就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我们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这样,学生在疑与思的循环和矛盾中,就会一直面临“愤悱”情境,保持着高涨的情绪和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

我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有:

1、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白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例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平衡》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当金属钠与乙醇的水溶液反应时,增加乙醇的浓度,反应率反而减小,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和外因(如反应物的浓度等)结合起来,索隐探微,左串右联,方能形成思维合力。

2、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况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平衡”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反应NaCI+K制取金属钾?”学生首先感到非常意外,因钠的活泼性不如钾,怎么可以置换出KC1中的钾呢?接着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泼起来。

4、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键”一部分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一组判断题:(1)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3)离子晶体中含有阳离子,含有阳离子的一定是离子晶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巩固了有关概念,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当学生把老师的问题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并得以巧妙地解决时,学生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新的意义。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就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例如:我在讲述“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时,“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再加入铜片,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原因(C02保护NO不被氧化);又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

有时候,“实验—探究”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其受现有办学条件和规模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开展,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模式来填补这种不足呢?有,可以用“想象实验”的模式来与之互补。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施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先想象实验结果,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如在教学中做完“钠和乙

醇的反应”实验后,可提出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它教学任务尚需完成,因而此实验只好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完成,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到实验室做实验来验证。

我们要实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中烧瓶就可用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蒸馏烧瓶等替代,这套实验装置除了用于制备乙炔气体之外,还可用于制备如下气体(所用反应物):C12(KMn04和浓盐酸)、02(Na202和H20或H202和Mn02)、N02(Cu和浓HN03)、C02(CaC02和稀HC1)、S02(Na2S03和H2 S04)、HC1(浓盐酸和浓H2 S04或NaC1和浓H2 S04)。学生得出用这套装置以制备C12、02、N02、C02、S02、HC1等,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注意教给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逐步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活动。

1、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思考化学问题时,可以教给学生如下步骤:(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化学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5)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着这一思路去思维,就有章可循,也会对思维产生浓厚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养成,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化、有形化。思维过程有声化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形化是指将思维过程中的关节点、转折点等板书出来。化学思维过程有声化和有形化就是思路演示,它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听”和“看”教师如何思维时,从中受到化学思维方法和规律的熏陶浸染。思路演示实际上就是教师提供思维示范,因此,我们化学教师本身必须提供有理、有节、有序的、新颖、求异、求优的思维过程,切忌展示的思维过程凌乱无章、随意性强。

3、让学生暴露化学思维过程。教师在化学课上提问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给出思维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随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点拨和调整,将学生的思维“逼”上正路。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化学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撰写化学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渗透,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

造之果;只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才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创新欲望。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宏 主编《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2)史跟东 主编《主题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8篇

思维的灵敏性指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是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譬如在学习“酸的性质”时, 课本中有Zn和稀硫酸 (H2SO4) 反应产生氢气 (H2) 的内容, 教师可设计一些变换角度, 变换侧面的思考题。如: (1) 盐酸能和镁、铝、锌等金属起反应产生H2吗?浓H2SO4、HNO3和金属呢? (2) HCl和Cu、Ag、Au能起反应产生H2吗? (3) HCl和非金属起反应吗?能产生H2吗?然后让学生通过设计探究式的实验验证以上问题, 这样通过对学生进行阶梯性变化的训练和实践活动, 举一反三的练习, 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精神和能力, 培养了创造性心理和创新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1. 多向发散, 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如在学习《酸、碱、盐》一章时, 可提出:你能有多少种方法判断一瓶无色溶液可能为浓硫酸?有的学生回答用测密度法;有的回答用观察外表性状法;有的回答利用其脱水的性质来判断等等。在复习酸碱盐的性质时, 可提出制取Mg Cl2的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制取Mg Cl2, 并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 培养学生多向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品质, 从而达到培养其创造性心理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2. 多题共解, 在发散中寻求本质的集中

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后, 提出: (1) 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依据是什么? (2)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 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学习目标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为造就创造型的人才奠定基础。这样经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后, 让学生通过广阔的发散思维到集中的思维, 既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最外层“8电子相对稳定结构”这一一般原理的本质, 又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更加锻炼了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 从而逐步培养其创造性心理和创新能力。

谈小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9篇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不家务事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学习时有学生提出,五壮士既然光荣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呢?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进迸发出来了。

又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设计以下问题对学生对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1)王二小是以放牛为主,还是以放哨为主?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以放牛做掩护,实际上是帮助八路军放哨的。(2)王二小愿不愿意为敌人带路?为什么?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领悟到王二小用计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使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3)你能否给课文换个题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提出了《小英雄王二小》、《儿童团员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等符合文意的题目。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上一篇:《平凡与伟大》的优秀作文下一篇:签了存量房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