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2024-08-26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精选8篇)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第1篇

山居秋暝 宋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来自可留。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

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浣溪沙 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过零丁洋 元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

是久长时,便胜却人间无数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此去蓬山无多

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

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卜算子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第2篇

第一单元学习评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1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折本()伶仃()恣睢()犬吠()

吞噬()粘合()菜圃()怅惘()2.根据课文默写。(4分)

①,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②别离后,永不老去。

③野芳发而幽香。

④,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根据要求默写。(8分)

①在小说《故乡》中,作者用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议论来结尾,这一句是:②美国人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来干涉别国内政。

③古诗词中表现“乡情”的句子很多,请你写出相邻的两个句子:。

④席慕蓉的《乡愁》一诗在比喻上富有创造性,将非常抽象的乡愁写的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请你默写其中的一句运用比喻的诗句:。

4.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来时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历史老师)(2分)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

5.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的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笔记。(3分)

书名:《 》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二、阅读理解。

(一)(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j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解:掇:(duō)拾取,采取。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遂书以名其亭焉()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8.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9.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1分)

10.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是相同的,但抒发的感情略有差异,请具体说明。(3分)

1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2分)

(二)(12分)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2.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 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分)()()()—(捉)(知)(了)—()()()—()()()—()()()1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7分)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清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_____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_____碧玉,在____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_______晶莹的露珠。

③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地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④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⑤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头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中午,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的荫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⑥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⑦但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着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

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侯,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⑨故乡的榕树啊„„

16.请简要概括作者回忆的“记忆里的故事”。(2分)

17.将下列叠词分别填入第2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2分)A、串串 B、团团 C、片片 D、袅袅

18.联系上下文,仿照第6段划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3分)

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将你的感悟写在“品味”栏中。(5分)

20.阅读诗歌《乡愁》和歌词《那就是我》,比较它们与本文在思想感情方 面的异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5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 / 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

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岁月 /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羊。

噢!妈妈,如果有一支木笛向你吹响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渔火 / 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相同点:

不同点:

三、作文(40分)

请以“难忘乡情”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第一单元学习评价参考答案

一、1.略 2.略 3.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示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 《杂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④略 4.略 5.略

二、(一)6.(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 7.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 间 8.(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9.与民共乐 10.相同: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情。差异:《醉翁亭记》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画图,隐含着作者以遨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感情。《丰乐亭记》是“宣上恩德”,没有个人郁闷之苦。1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12.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13.①对比②突出思乡之情 14.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15.略.(三)

16、把榕树中空的凹槽当船划;夏日,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

17、B、C、D、A

18、略。

19、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20、略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第3篇

欣赏一: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古体诗《望岳》的最后两句。杜甫是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救世的抱负。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 思想深刻, 境界广阔, 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 , 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 (其父杜闲任兖州司马) ,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 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 结交了不少朋友, 《望岳》就是这期间写的, 也是他的早期作品, 写的是望东岳泰山所见所感, 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一句写出了诗人想象登上顶峰后所见的景象, 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这就是杜甫能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更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因此这首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欣赏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使至塞上》的颈联。众所周知, 王维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边塞、山水诗, 也无论是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大漠孤烟直”, 一个“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边塞荒凉的景色。因为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这样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故作“孤烟”, “孤”字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 又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 寥寥几笔, 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幅大气浩瀚又沉寂苍凉的画面, 体现了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的特点。这其实是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色描绘中, 可谓是“匠心独运”。画面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欣赏三: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律《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的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的诗以抒情为主, 具有超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杜甫有“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之评, 故李白有“诗仙”之称。“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其中“下”字是动词, 说的是月亮下来了, 影子落在江水中像一面镜子。天上一个月亮, 水中一个月影, 上下生光, 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 描写景色极为新奇。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 从不同角度描写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 奇妙多姿, 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欣赏四: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这是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 (其三) 的最后两句。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 当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众所周知,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 又适情任性, 这样的性格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 归隐田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生活, 劳动十分艰辛, 露水打湿了衣衫, 但诗人却说“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为”。这话好像说得太平淡, 似乎是因为事情太小, 不值得这么强调吧。其实不然, “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 也象征了辞官隐居后的诗人全部辛勤困苦, 这同做官时比较, 如今的生活确实是艰难多了, 但诗人不愿多说, 一切艰苦都可以忍受,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人生愿望, 他的“愿”就是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 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这就是“但使愿无为”了。此句突出了诗人厌恶污浊官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美, 同时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也流露了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欣赏五: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后两句。这首诗写于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3) 冬天, 当时诗人已六十八岁。诗的前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直抒胸臆, 写他忠心报国的情思。句中“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 代指北部边疆。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说梦, 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 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轮台”的志向。上句紧扣诗题, 描写雨夜情景:狂风呼啸, 急雨敲窗。这情景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诗人由窗外的“风吹雨”联想到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的危险命运。下句写梦的内容:自己骑着身披铁甲的战马, 正穿越大漠强渡冰河。这梦境是诗人“戍轮台”志向的具体化, “铁马冰河”又显示诗人渴望为国征战沙场的英雄豪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无由杀敌, 一腔爱国激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毫“不自哀”, 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正是“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合以上五例古诗佳句浅赏, 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浅赏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 但总的来说, 都包含有诗人的简要生平、作品的背景、意境的感悟、语言的品味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读者把握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思想, 而且有利于读者感悟诗人的情怀。课堂上, 教师只要把握了教学古诗的方法, 并把学习古诗的方法传授于学生, 课堂就会充满趣味和活力, 教学效果就会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如果把握了浅赏古诗的方法, 不仅做练习或者考试就能得心应手, 学习效果就会有可喜的提高, 而且通过浅赏更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在知识上与思想上获得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鼎尖教案[M].延吉市: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8.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第4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zhǐ)尺 (kūn)鹏

(jí)蓬(hāo)

相形见(chù)混(xiáo)

(jǐng)深(suì)

(yáo) (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第5篇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5、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6、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第一课时 鱼我所欲也

一、自主学习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不好解释或难以把握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解决,如果有凝难词句,全班共同解决。

二、合作交流

1、教师和学生共同翻译下列几句话。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仿照上四句话的翻译,小组合作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探究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

2、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2)背诵默写

如:呼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

二、自主学习(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讲课前先行背诵。)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课文

2.默写课文第二段。

三.合作交流

(1)理清课文层次,说说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开论证的。第一层(§1—§2): 第二层(§3): 第三层(§4):

用心

爱心

专心

(2)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四、探究学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比较阅读两篇课文,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3)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教(学)后感

答案

第一课时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 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此环节可放开第二课时 三。让学生讨论,特别是理清层次环节,完全可以有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答案。)第一层(§1—§2):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第二层(§3):正反论证困境造就人才原因。第三层(§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概括出来,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样写,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同时使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材料,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证明了“舍生

延伸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笔锋咄咄逼人。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用心

爱心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第6篇

(二)(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15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3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2),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隔夜黄鹂空好看。(杜甫《蜀相》)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4分)

(1)苏轼《浣溪沙》词中由写景转入抒怀,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2)李白《送友人》诗中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3.在讨论“中学生是否需要课外阅读”这一话题时,有的老师认为“需要”,有的家长认为“不需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如何看待的?根据你的认识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来说服他们。(4分)

4.央视2005“感动中国”节目让带着妹妹读大学的洪战辉的事迹广为传颂——当他还是 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加弱小的孩子负起了责任,孤身一人撑起困境中的家庭; 进人大学后,凭着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努力,完成学业并抚养教育妹妹,甚至帮助他人。

假如有一天,洪战辉带着他妹妹到你学校来参加某个活动,你有机会跟他俩说话,你会对洪战辉说:

对洪战辉的妹妹说:

(注意:不能是欢迎辞)(共4分)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6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太守自谓也()(4)翼然临于泉上()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把这段文字划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4分)

一层:

二层:

8.这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9.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0分)

最后的麦穗

刘志坚

在我的案头,有一束金黄的麦穗。这是父亲在最后的日子里种下的,还来不及收获,他就走了。当时,我们把它当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把最壮实的穗子剪下来,精心整理。我们在做这件事时,就像有的人整理先人的遗著一样,庄重而严谨。虽然我们没有把这事业继承下去的意思,但我们很看重它。

时至今日,这麦穗依旧金黄,依旧有鲜活的生命。如果种在地里,依旧会长出青翠的春天,长出一幅稻麦千重浪的丰收画卷。

父亲是个农民,一生都在侍弄庄稼。直到80岁那年,因为耗尽了体力,下不了田,也扶不起犁了,才放下了牛鞭。秋天了,他耗尽最后的力气,把门前的一块空地用锄头翻了,种上麦子。他说,人活着,春光秋阳,都是有限的,不可耽搁。冬天,看着自己种的麦子出土,长叶。为了让麦苗过冬,又用浮土掩盖。开春后,麦苗破土,伸茎长叶,抽穗扬花,结实灌浆,父亲的身子却一天天衰弱了。他出不了门,就蹲在门边的麦地里,看着自己最后一季麦子说,我3岁下地掌犁,春种水稻秋种麦,我这辈子,一共种了65季水稻,麦子算上这一季的话,是68季了。父亲说这些时,就像仕途得意的人,讲自己当了几届市长,当了几届总统一样自豪。虽然父亲说得安详,没有一点骄矜于人的意思。但那自得的情怀是一样的。

回顾这几十季稻麦,有过丰收,也有过歉收甚至失收,那是因为不得天时和人为的失误造成的。尽管汗水是一样的付出,日子是一样的流走,如果不得天时、地利、人和,也是不与收获结缘的啊。

父亲说这些时,像是在做自我鉴定时总结人生经验。

父亲在最后的日子里,像有预感似的,抚着脚边的麦穗说:“看来,我是等不到这一季麦子成熟了,到时由你们收获吧。”

一个人能种多少季稻子,多少季麦子,都有个定数,想多一季也不行。就像做官,任期一到,就得走人。果然,在麦子泛黄的时节,父亲就悄悄走了。

在那些悲痛的日子里,看着那片麦地,我就想起了父亲的一生。我细心地剪下一束麦穗,那带着阳光气味,带着父亲的汗水和寄托的麦穗啊,是父亲的遗存。

父亲是个农民,对于自己的农事,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未有过片刻的懈怠。那种勤勉一贯的敬业精神,总是在鞭策和激励着我,也让我追忆缅怀,铭记永远。

(选自《读者》2006年第10期)

10.请说说本文以“最后的麦穗”为题有何作用?(3分)

11.在文中作者主要歌颂了父亲的什么特点?是通过什么内容表现的?(4分)

12.请简要说说本文的写作线索。(3分)

13.父亲是个80岁的老人,却清楚的记得自己一生共65季稻子和68季麦子。这是为什么?(3分)

14.为什么“父亲说这些时,就像仕途得意的人,讲自己当了几届市长,当了几届总统一样自豪”?(3分)

15.仔细阅读文章第2段,你能说说这些句子的含义吗?(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写封家书

何 勇

家书抵万金。可随着通讯的发达、网络的普及,家书好像有淡出人们生活的趋势。报载,近日,山东德州某中学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给父母写封“感恩信”的作业,竟有1/3的学生不会寄信,不懂得寄信常识。

又岂止是孩子?身为父母的家长们又有多少能经常给不在身边的子女写封家书呢?用家书联系的人真的不多了。

为此,季羡林、费孝通、任继愈、文怀沙、苏叔阳等数十位文化名人,曾向海内外发出倡议:留住家书。

千百年来,家书始终为人们珍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也担当着家庭教育的重任。很多传世家书不仅蕴含亲情的温暖,而且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大家知道有一本《傅雷家书》,字里行间,盈满父爱,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追求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家人。时至今日,依然能震撼征服读者的心灵。很多家书,不仅是传承着家风,亦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如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苏轼的《与侄千之书》。名相诸葛亮在家书中叮嘱外甥“志存高远”;告诫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黄炎培写给儿子的“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十六字箴言,更是为人处世的真谛。

这些家书,读来,宛如聆听历经沧桑、洞察世事的长者之教诲。

家书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谈家事,所言极为真切;又因面对自己的至亲,谈处世、做人,所言又极为慎重。不管身居何位,财富几何;不论在外如何言不由衷,意不能达,一旦给至亲骨肉写信,信为心声,常常思绪万千,手中的笔沉重万分,潇洒不起来,时时对照自己的人生观念,生怕产生误导。虽不如电话便捷,但更为深入详尽,也更动人,自有现代通讯代替不了的功能。

不仅如此,读家书,见字如晤,当身处哨卡的战士展开家书见平安,当远行的游子含泪用心读父母激励的话语,当在田地劳作的双亲欣喜地读着子女的进步,温情在信札尺牍之间荡漾开来,这样的喜悦,这样的激动,这样的亲情,不是从书信年代走来的人,难以体会。

遗憾的是,写家书的风气越来越淡了。远行游子写情书等达数万言,给父母总是惜墨如金,甚至数年不着一字,电话都少得可怜。何谈感恩?有的父母,对孩子一味娇宠,只管“后勤”,只想自己多给子女挣些钱财,不问其他,只养不教,孩子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成了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何谈家教?少数青年公德少、缺责任、喜享乐、淡亲情,家教不力是一个原因。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每个家庭好的家风;明荣知耻,也离不开言传身教。所以,不妨多写写家书。

家长多给不在身边的孩子写封家书,把人生得失、经验教训、为人处世多传给孩子。

在外的游子也多给不辞辛劳的父母写封家书,奉上亲情,让父母开怀,报上喜讯,让双亲自豪。

(选自《人民日报》 2006-04-14)

16.本文中作者所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3分)

17.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着重阐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请做简要概括。(4分)

18.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说家书有哪些作用。(4分)

19.文章的首句“家书抵万金”是从古诗中引用来的,你能写出它的上句吗?并说说这里引用的好处。(4分)

20.请你谈谈你对写家书的看法。(4分)

四.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50分)

十多年前,她和他是同桌。那时候,她家境不好,学习文具短缺。有一次,他把自己用的半截铅笔送给她。就是这半枝铅笔,让她感动至今。

来,他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求学,而她总是想起铅笔的事,挂念着他,想同他不期而遇。终于有一天,他们见面了。她向他诉说了这十多年关于那半截铅笔的情思。他很惊异,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行为,会在她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痕,任是十数年光阴也磨损不去。

是啊,生活中,也许是你不经意的一个关爱,足以温暖别人的一生。

参考答案:

一.1.(1)留取丹心照汗青(2)竹喧归浣女(3)映阶碧草自春色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3。要言之有理,表达顺畅,语言得体。示例一:中学生需要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能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知识;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各科学习。示例二:中学生不需要课外阅读;课外读物鱼龙混杂,坏书会毒害我们的思想;中学生学习时间紧,所学科目多,不应把时间浪费在课外阅读上;痴迷于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业。4。答案略。

二.

(一)5。(1)遮盖(2)情趣(3)称(4)靠近6。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7。第一层(开头至“醉翁亭也。”):描写醉翁的环境,开篇点题。第二层(从“作亭者谁?”至最后):介绍周围台的建造者和命名缘由。8。由远而近既符合人们游览的进程,又显得流畅婉转,突出了醉翁亭的美好。9。点明全文主线,奠定抒情基调。

(二)10。一是这“最后的麦穗”代表了对父亲的怀念;二是这“最后的麦穗”是文章行文的线索。11。勤勉一贯的敬业精神。通过叙述父亲一生侍弄庄稼、喜爱劳作的情形来表现的。12。引出回忆——回忆父亲——怀念父亲 13。因为父亲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种庄稼上,对庄稼倾注了浓厚的感情,所以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是了如指掌的。14。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在回忆自己的成就时那种得意、自豪的神情、心情。15。这麦穗是父亲的尊贵遗物,是父亲品格和美德的象征;睹物思人,见到这麦穗,就想起父亲,就想起父亲曾经劳作的情形和丰收的景象。

(三)16。不妨多写写家书。17。正面论述了家书的重要作用;反面论述了家书减少的现实与危害。18。家书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谈处世、做人,所言极为慎重。读家书,见字如晤,有一种别样的情感。19。烽火连三月 一是突出家书的作用,二是引出本文论题,三是引起读者兴趣。20。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第7篇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鬻之()笾豆()瞽()皋()洸()2.本文作者

,代文学家、政治家。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玉质而金色(玉:)

⑵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实:)⑶吾业是有年矣(业:)⑷甚矣哉为欺也(为:)⑸今子是之不察(是:)⑹予默默无以应(以:)

4.本文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段着意渲染了柑其外色泽美艳其内“干若败絮”的特点,从而引出了下文卖柑者的一番话,为下文讽喻封建士大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欺世盗名的丑恶本质起到了铺垫作用。

B、全文以作者的真切感触作结,最末一句自是明知故问,意在提醒读者本文旨在愤世疾邪,托柑以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全文无论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类比的运用,以及以民风讽世的写法,都明显地受到《捕蛇者说》的影响。

D、本文中的“卖柑者”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小市民形象,他个性鲜明,论辩有力,善于借题发挥,敢于讽刺欺世盗名之徒;然而他以次充好,坑骗买柑者而又为自己狡辩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6.翻译下列。

⑴若所市于人,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⑵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读选文,回答问题: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

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7、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C、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D、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吾赖是以食吾躯

父以足受,笑而去 B、而:而独不足子所乎

齐使田忌将而往

用心

爱心

专心 C、之: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其:予贸得其一

其如土石何

9、本语段中有两句宾语前置句分别是:

、。

10、把下面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文: 吾业是有年矣。

11、文段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是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同时,本语段通过卖柑者话痛快淋漓地抨击了。第二部分: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之以入。中射之士⑶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①荆五:指楚顷襄五。荆,楚国别称。②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近侍。③中射之士:君王的侍御近臣。

12、用“||”将此文分为四层。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以:

②说: ③夫:

④乃:

14、判断正误。

①“谒者操之以入”和“因夺而食之”句中的“之”都指代“不死之药”。()②“是臣无罪”译为:这样我没有罪。()③“是死药也”译为:是一种死药。()

④“是客欺王也”译为:这客人欺骗了君王。()

15、简答题。

①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几条什么样的理由?用现代汉语回答。

②荆王为什么没杀中射之士?

③这个故事中的荆王与《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有哪些共同点?

第三部分:

16.理解下列句子标示的重音,在横线上填写出重音所强调的意思。⑴A、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电视机。

B、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电视机。

⑵A、你为什么打他?

B、你为什么打他?

C、你为什么打他?

17、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⑴还有摇荡的水草

⑵游人从桥上望去

⑶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

⑷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⑵⑶⑷⑴

B、⑶⑴⑵⑷

C、⑵⑶⑴⑷

D、⑵⑷⑴⑶

18、下面一段文字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其中搭配和衔接不恰当的一项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C、依我们看,三峡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

D、它由“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律、节奏的优美的画面组成。

用心

爱心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河大版 第8篇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2.“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求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建议作为准绳, 按照自己对每一个综合性学习专题的理解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极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所以“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专题《让世界充满爱》, 首先题目中的“爱”是关键词, 但是这个专题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孤立地谈“爱”, 这“爱”是有“世界”二字来加以修饰的。在教学时, 抽象的“爱”和宽泛的“世界”如何界定, 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处理好这两点, 将成为这个专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1)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有专属性的一类, 如亲情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 等等。 (2) 博大的爱, 如爱国、爱自然、爱人民, 等等。前者是爱的基础, 而后者是以前者作为基础的升华。

(2) “世界“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从一般人的理解来看, “世界”也可以有宽、窄概念之分。“世界”窄的概念可以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 宽的概念可以指宇宙、全球。

(3) 教材设计有三个活动, 任选一项开展:a.关爱每个伙伴, b.同在一片蓝天下, 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通过对教材上所给予的活动进行分析, 我对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中的“爱“和“世界”的范围有了明确的概念。编者设计这个专题的目的, 是让初二年级学生对“爱”的概念理解由浅入深, 从专属性的爱上升到一种博爱, 让他们学会如何关爱和帮助身边的陌生人, 从而懂得更深层次爱的内涵。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次授课针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感悟、分析和判断能力, 对爱的理解有他们独特的方式, 教师的单纯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从本质上打动他们的心, 只有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现实的事例来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唤醒和挖掘, 逐步进行情感上的深层引导,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确立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仔细分析、研究后, 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从而懂得爱的深层内涵, 陶冶自己的情操。

(2) 培养学生搜集、组织材料, 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教学重、难点

(1) 爱是什么?爱的体现是什么?

(2) 怎样唤起学生对陌生人 (弱势群体) 的关爱之情?如何表达这种爱?

五、课前准备

首先, 我让科代表和班委组织同学分组, 本着自愿的原则, 人数尽可能均衡, 分为三个大组:a.关爱身边的伙伴;b.同在一片蓝天下;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体现爱心、同情心、互帮互助的文章、故事。然后各组组员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出最令大家感动的一篇故事, 推荐一名代表课堂发言, 发言代表尽量做到能够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 并能说出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的原因。其次, 我从班上挑选出几名交际、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 拿着相机到贵阳的街头去捕捉令他们难忘的画面, 对相关的人进行采访, 写出详细的采访记录。再次, 我精心筛选资料和素材, 按照对“爱”的诠释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 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 街头采访、收集学习素材的时间:两星期。

(2) 课堂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设计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课题

2. 课题展开

3. 结束活动

八、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教育。通过这次教学活动, 学生们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投向了班级里的同学, 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得到洗涤, 得到升华, 再也不是鄙夷与傲慢, 代之以慈善和关心, 人的那种善良的秉性回归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上一篇:小学教研活动听课简报下一篇:警校生学期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