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读后感

2024-06-30

仓央嘉措读后感(精选8篇)

仓央嘉措读后感 第1篇

本以为这本书是收集仓央嘉措诗歌的,谁知是讲述了仓央嘉措生平。了解了一下仓央嘉措这个人。读完之后,心中五味杂陈。我越来越发现,现在读完书的感觉,不像以前那样对错分明、非黑即白了,里面多种情绪错综复杂,竟一时说不上来准确的感受。

仓央嘉措,该怎样评论呢?多情,善良,同时又软弱,无能(很喜欢他的诗歌,极其不情愿用这两个贬义词。在当时的政治、宗教体制下,好像一般人没有权势、没有家族支撑很难抗争)。

他本是个普通的孩子,拥有凡人的家庭、凡人的友情和爱情,可是却被认定是“**转世”的灵童。在权力与自由面前,任何人都难逃权力的枷锁。但被动的接受这些权力,是悲剧源头。

他本与卓玛青梅竹马,却因是灵童被硬生生拆散;在酒馆遇到美丽动人的拉则,不料却是个贪钱不念爱的俗气女子;再到最后的仁增旺姆,他们住在彼此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如若是普通人,这便是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结合,以“过上了幸福生活”作为结束语了。然而,他的身份造就了他的悲剧。他也曾想“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最终不能实现。

面对桑吉嘉措的控制,他也想挣脱,但终究是势单力薄,或者说他压根就不屑于对权力的争夺(书中对此描写甚少,不能妄下结论)。他想摆脱这种束缚,他向往自由,于是他在面对爱人时,勇敢的去追求,他甚至蓄起了长发,在拉萨街头流连,潇洒于人间。但是这种反抗却是多么苍白无力。读完这本书,总有一种隐隐的伤痛,是惋惜?是悲悯?还是对制度的愤懑?

他是雪域最大的王,亦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让我说,他做王是被动,但感情却是发自内心。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情种,或许正是因为用情至深,才会有流传千古的情诗。每一段认真的爱情,都值得被尊重!

仓央嘉措读后感 第2篇

自由的.代价太高,路途也太险恶。一个普通人追寻自由或许还容易一些,一个宝塔尖上的大人物若要追求个人的一点点自由,往往难上加难。可是,为了自由,仓央嘉措甘愿忍受世人的非议,在二十岁那年,他的第一次叛逆,便惊得世人瞠目结舌:拒绝受戒。我不知道他用了多大的勇气,才敢在万众瞩目的受戒仪式上公然拒绝,才敢为了自己的自由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抗争。他可以不要金钱,不要权利,不要社会地位,只想要回属于自己的自由。我们付出了自由,把自己束缚在每天十一二个课时的课堂里,以换取进入大学的门票;我们付出了自由,把自己束缚在磨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习生涯里,以换取将来谋生的一技之长。我们付出了自由,以换取学历、金钱、权利、社会地位,还视这一切为理所当然。殊不知,学历、金钱、权利、社会地位和自由比起来,我们是舍大求小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也许,世间只有仓央嘉措做到了。

年轻的仓央嘉措要求还俗,不过是为了脱掉身上的重重束缚,从此海阔天空,浪迹天涯,随性去爱,随性去恨。可是,他是**转世(世人的说法),他的自由、他的责任,从他被确定为**转世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不能两全,“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人活一世,就注定了要在矛盾中成长挣扎,我们向往自由,却又有推卸不了的责任;我们向往安逸,却又不得不在混乱的社会摸爬滚打;我们想摆脱世俗,却又时时为世俗所扰。或许,布达拉宫就是一座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 第3篇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界最美的情郎……

我仰望布达拉宫, 那高高耸立的宫殿庄严而肃穆, 让人不知不觉间净化了心灵, 去感受信仰带来的震撼。而想象中, 那个庙宇间矗立于月下的孩子, 满眼的爱恋心情与欣喜情谊, 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是怎样的相遇才使得他的情歌如此的令人眷恋和悸动呢?我相信, 他的爱人一定是美丽动人的, 不然又怎么会使得这么一位高高在上的雪域王者倾心不已, 并为之言歌: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然而, 如此动人心弦的歌谣背后, 仓央嘉措却背负着另一番命运。所以他的爱情便注定了会以悲伤结尾。因为达赖所属的格鲁派佛教是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的, 这便注定了仓央嘉措与心爱之人, 就像是水与火的相遇一般, 无法被世人所容纳。从小便命定为转世灵童的仓央嘉措一直在被努力的培养着, 学习天文地理和佛教知识, 向着一位合格的达赖靠拢。而我们不知道的是, 在他情窦初开心系爱人的时候, 是不是会想到自己的佛学修行呢?是不是也会有一些纠结于心的情缘呢?我记得我读到过这样一段内容:

若随美丽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又译: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既不能放弃爱情, 又无法背离注定的命运。仓央嘉措也是充满了矛盾的吧!在注定的成佛命运与难以割舍的爱情中游离徘徊。他是高高在上的六世达赖, 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敬仰的活佛, 更是雪域中至高无上的王。此时此刻, 他却犹如一只荆棘鸟, 挣扎在信仰的宗教和人类的爱情中, 无法释怀。他的爱情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要以悲剧收场, 他的命运注定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的, 虽然他是雪域最大的王, 却得不到世间最简单的爱, 尽管他无奈的想求得两全“不负如来不负卿”, 但这是怎样的两难啊。他夹在冰与火、爱与痛的纠结中, 苦苦的挣扎与人生的两极, 渴望自由的灵魂被无情的束缚着, 窗外的绚烂世界与佛堂的幽暗寂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宗教与爱情的缠绵, 佛门的清幽与炽热情感的交织, 这是怎样的一个矛盾呢。他的诗歌柔肠寸寸, 顺从的语言中却能时时流露出坚韧的叛逆。

然而即使是最终选择了注定命运的活佛, 也有不得已的时候, 放弃爱情也许是最无奈的选择, 但这番情意从他的口中缠绵而出时, 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番无尽的情思与悱恻的离愁, 对抑或是不对, 已无从分辨了吧!

第一最好不相见, 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但曾相见便相知, 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 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 他究竟写了多少情歌, 我不曾知晓。但每每品读仓央的诗, 那生动而灵性的语句总会紧紧地揪住我的心。无法想象, 在一代活佛的笔下能流淌出如此婉约而浪漫的诗句, 在常人看来, 这简直就是对佛门的不敬。但是, 仓央嘉措却毫不在乎, 因为他不仅是雪域之王, 更是这人世间最美的情郎。有人说:“仓央嘉措的情歌, 是佛教中最慈悲的梵音”。因为这位至高无上的雪域之王, 和我们一样经历过凡人真实而生动的情感。仓央嘉措就是在用他心底的声音——来诠释他心中的佛教。

他与我们是那么的远, 因为他是高居于庙堂之上的六世达赖;他离我们却又是如此的近, 因为他和我们一样, 是有着凡尘俗世情感的人。他用心写下的情歌, 将宗教与爱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他雪域之王的冷却内敛下, 我们看到的是一颗炽热的心, 他的虔诚坚贞、他的真挚纯洁, 动人心扉, 感人肺腑, 更令人难以忘怀。他的诗中有禅, 禅中有情。我想, 凡是读过他情歌的那些人, 都会感受到他那平静如水的心, 忘却俗世的纷扰。读他的诗会让我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和升华。因为他的诗而让我爱上了他, 也因爱上了他, 才更能理解他。仓央嘉措对自由的信仰, 对美丽的向往, 以虔诚的心和赤子般的纯真, 无论是爱情还是宗教, 无论是情歌还是梵音, 本身就是美丽的诗句, 它们本身就是美妙动听的歌谣。

仓央嘉措, 入红尘也有隐逸, 处平淡却有传奇。所有的喇嘛里, 他是最飘逸的一个。他没有成为金身不灭的佛, 却成了世间最美的情郎。在布拉达宫里唯独没有他的灵塔, 但是他在藏民心中, 六世达赖依旧是不朽的金身。西藏民歌有唱: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 风流浪荡;

谁认识仓央嘉措 第4篇

数百年前,巴黎的贵妇们举世若狂地去看芭蕾舞。在沙龙里遇见,开篇就是:《天鹅湖》的人文情怀你觉得如何——不然谈什么?莫非谈贵夫的贵小三吗?

斯年斯月,凡上微博者,无不在谈论或转帖年度几部大片:让子弹飞一会儿、非诚勿扰得那么二、赵氏孤儿不孤单……你可以对电影、对国产贺岁大片毫无兴趣,但此刻至少也得装作洗耳恭听,否则就是自绝于人民,OUT于社会了。

这是一种“装”,“装”是技术活,稍一不慎就露了怯。《非诚勿扰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见》:“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最好不相爱,便可不相弃;最好不相对,便可不相会;最好不相误,便可不相负;最好不相许,便可不相续。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偎;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聚。”我听着耳熟,果然是仓央嘉措的情诗。但其实不是他的……这话说得真别扭。

仓央嘉措是一个结合了所有浪漫元素的人:生为活佛,少年貌美;多才多艺,冶游风流;最后,死于盛年——正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他像我们文化中的苏曼殊,或者我们心目中的一休和尚——为什么是“我们心目中”?因为一休和尚真人版也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他1683年出生,14岁被五世达赖的宠臣桑结嘉措指定为上世达赖之转世灵童,出家后受沙弥戒,迎至布达拉宫坐床成为六世达赖。随后,西藏政教矛盾愈演愈烈,拉藏汗诛杀桑结嘉措,并奏报康熙说:桑结嘉措所立的仓央嘉措不是真正的转世灵童,平日里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请求废黜。皇帝命令将仓央嘉措执送北京,赴京途中,他卒于青海湖畔,时年24岁。

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不过是个孩子。命运安排他成为领袖又废黜他。他遵守戒律,大约正如我们遵守看不懂的校规,他违背戒律也正如我们翻墙去玩网游。

白雪皑皑的日子,美酒与美女一样让人血液沸腾,他便偷偷在布达拉官正门旁开了一个旁门,钥匙自己随身携带。晚上正门锁了后,他戴上假发,扮成俗家弟子模样溜到街头,自称叫“宕桑汪波”,过花天酒地的日子。黎明时候再溜回宫,锁好门,卸去假发,躺在床上装作老实人。

好久,都未被人识破。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次,破晓时下起大雪,雪地上留下了一行足迹。宫中的侍者看到脚印通到仓央嘉措的卧室,疑心是闹贼了,再一看,就是他本人的,而且另一端,是冶游之所。秘密就此闹穿。

他以此为耻吗?大概也并不。他只是说:“薄暮出去寻找爱人, 破晓下了雪。 住在布达拉时,是瑞晋仓央嘉措。在拉萨下面住时, 是浪子宕桑汪波。秘密也无用了,足迹已印在了雪上。”这像《忏悔录》或者《忏情书》吗?这分明是骄傲的告白。

他的诗在藏地流传甚广,后来传入内地,大概有十多个版本。《最好不相见》原文只有四句,于道泉的译本是这样的:“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第二最好是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用相思。”而曾缄的译本是:“但使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辛苦作相思。”能看出来,我们通常认为的仓央嘉措所谓《十诫诗》是这两种译本的拼贴,而四句之外的其他几十句,全是后人的编造,而《非诚勿扰2》的版本就来自这大粘贴与伪造。

仓央嘉措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乃是1996年朱哲琴的《六世达赖喇嘛情歌》:“在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年轻姑娘面容渐渐浮现心上,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大雪飞扬,莫说瞒与不瞒,脚印已留雪上……别怪他风流浪荡,他所追尋的和我们没有两样。”前面的,都是仓央嘉措本人所写,而最后一句,显然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了。

仓央嘉措已经成为文化符号,信佛变成一种标签与标志,象征自己爱善爱美。他最著名的“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已经成为下作男泡妞经典语录,翻译成白话文大概就是:我想泡妞又怕对不起老婆,回家安心过日子吧又舍不得妞;唉,世间安有双全法呀,我大小老婆能够抱满怀。

我们不真正懂得他,却肆无忌惮地过度消费他,为自己的贪欲作借口。我们没有宿命的无奈,却把贪婪未遂视为“不得已”,理直气壮地原谅了自己,并且问心无愧。

他说的话,写过的诗,我们任意曲解。甚至,他没写过的,我们也照样安在他头上。比如《非诚勿扰2》里的另一首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翻遍各种版本的仓央嘉措诗集,都见不到这首诗,我颇疑心也是今人伪作。

而有一首也相当出名的——“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也并非他的作品,这是词作家何训田为朱哲琴的专辑所写,以讹传讹,变成活佛语录了。

大概我们正处于转帖时代吧:看到什么,来不及真正阅读,更没时间停下来去想想,就迫不及待转帖——世上本没有谣言,转帖多了,就成了谣言。

仓央嘉措诗集读后感 第5篇

大卞卞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让我想起,便心跳加速的话,那这个人一定便是仓央嘉措。他笔下那彪悍、狂野、不羁的西藏,雪山寒风之外。还有那最温柔细腻的心思都让人人怦然心动。

我想生于那个宝座应该是这个一生追求爱情的男子最大的枷锁。和玛吉阿米的爱情让他平静的人生掀起阵阵涟漪。夜里相会情人留下脚印在雪上,迫与爱人分开。仓央嘉措的一生是如诗如画的一生,更是令人悲泣的一生。在《那一夜,那湖水》中写仓央嘉措与最爱的人玛吉阿米,青海湖畔最后的诀别,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他找到了爱的真谛,那是不执着,不放弃,他感谢他的爱人。原来一个男人的成长和圣人的悟道都离不开一个睿智而伟大的女人。

感悟最多的就是一个爱字。爱是修行最好的老师,在《我问佛》中是我给最大的震撼。我感受到来自我内心的虔诚。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可以比过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带着这种残缺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听在耳中,恍在心上。仓央嘉措就是有这种力量,孤寂而又深情。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读后感 第6篇

(一)对像《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这样的书而言,第一遍读,像是做梦,摘抄点好词好句以便日后卖弄,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读后感。第二遍读,宛若观花,像是看了很多,其实并没有看见。第三遍读,或许才稍稍了悟些什么„„

几天前听作者聂晓阳在一个书馆的讲座,一位中年男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在这样一个下午共同探讨生死,探讨心灵,但当我们走出去,可能立刻又会变得世俗,变得追名求利„„”在场的人无不哑然失笑。但这或许是一个非常好,非常现实的问题。

反省我们每个人自己,不难发现,当我们用一段时间去安静地读一本心灵之书的时候,比如现在,我们可以感受到平静和幸福,突然有了智慧,甚至即刻成佛了,但是,当我们重新去工作去奔波的时候,又会变得浮躁。我想那位中年男士其实是想问:当我们产生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最高佛道的心愿,怎样才能保持这种心愿呢?即如何保持菩提心?既然我们终归逃不出那些现实的问题,比如高房价低收入以及以惊人速度增长的cpi,那我们去思考终极性的问题还有意义吗?

我曾想,当我挣够了足够的钱,我就归隐山林,潜心修行。但我又不得不问自己,多少钱是够?身边的朋友里,月入几千的工薪阶层说自己钱不够,但拥有上亿家产的大老板也依然在月月还贷!欲壑难填啊。所以,修行和生活对于我们这些世俗人是没有一个明确界限的。

曾有朋友跟我说:“等我有钱了,我一定打扮得像贵族一样。”我只是无奈地笑笑,然后说:“不是收入决定品位,而是品位决定收入。”修行也一样,不是生活决定修行,而是修行决定生活。如果我们能用对终极性问题的思考去思考现实问题,那么,我们挣钱,却不会被金钱奴役;我们恋爱,却不会被失恋折磨;我们上班,却不会被工作束缚。“活着,其实就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这就话,我实在是喜欢。

(二)经由《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一书,作者讲到的破除“我执”,“真正的慈悲,需要去除对自我的执着,不要凡事皆以我为重、以我为先。”

这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关于谦卑。有人说,对一个人最大的鄙视,就是无视。这从反面说明了人是多么的需要被重视。但我曾听热腾**的一场讲座录音,**这样说“我一个要饭的„„”每当听到这句时,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一位拥有极高名望的**,却说自己是要饭的。同样的,仓央嘉措这样的法王,却说“自己尚且不自知,你知我是谁。”也或许,真的只有我们这些半瓶子,才在不停地咣当吧。

说回来,如果我们还想着自己的菩提心,这个出发点或许就错了。龙树大师曾说“愿他人恶行,皆熟集于我,愿一切善,皆结果于他人。”作者聂晓阳也说“通过成全别人来成全自己。”他还说“慈就是爱,悲就是怜悯。”慈悲心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更何况一味关注菩提心也是一种执着,因而要时刻警醒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万象皆空。、(三)

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以为修行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而这应该也是大部分人学佛的目的。记得金融危机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当所有人的收入都减少的时候,唯独一个职业的收入逆流而进,那就是算命先生。如果说信算命也算是一种信仰,那么看来人们在顺境的时候大多醉心于歌舞升平功名利禄,而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想到信仰。因此,很多人亲近佛法是因为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用他们既有的价值观和智慧已经解决不了了,比如死亡,失恋,失业等等。

所以,作为一位世俗人,我们想从佛法中获得一些我们从未有过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去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金刚经太子出宫的故事中,太子反复说的一句话是:名之为生的东西非常可鄙。可见,佛陀已经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完全绝望,他要做的是如何出离世间。所以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修行的目的乃是生死轮回的解脱。

仓央嘉措是位法王,是位虔诚的佛弟子。他当然明白名之为生的东西非常可鄙,那他又为何要像众生一样花天酒地呢?他为何不在佛殿中专心修行生死呢?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名之为生的东西非常可鄙,是不是生是令人厌恶的呢?是不是我们要祈求早死早超生呢?

首先,作者在书中说得明白,“在西藏,一切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概念,那就是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生命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而生命不只有一辈子。”“生命大于爱情,也大于仇恨。”

另外,仓央嘉措的一生,也向我们展示了:生,是一种苦,但不是遭罪,生活中的种种都可以用来观想,用来了悟,用来厌离,用来走向解脱。就好像他在妓院中了悟一切情绪皆是苦,在爱情中了悟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在灯红酒绿中产生厌离,从而更加坚定的出离。

(四)万象皆空,因果不空。“因为笃信因果报应,西藏的确比别的文化更能‘看得开‘其所遭遇的各种变故。”但同时,佛法是一种更大的、无限大的世界观。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失恋的时候,我夜夜躲在被窝里哭,我甚至想到自杀,想到„„但当我打开电脑,我满眼看到的,是强拆是不公是贫穷是疾病,我为一位路边卖东西却被无良城管追赶致死的老奶奶鸣不平,我为一位年轻妈妈不得不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走向死亡而难过。我忽然发现,我自己算什么?我的喜怒哀乐太微不足道了。

当然,我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更不是用别人的无望带给自己希望。我只是通过观想,看到了广大而无垠的宇宙众生,从而开阔了自己的心胸。也因为这样的广阔,从而使我们能更好的安于此时此地。梭罗说:谢天谢地,世界并不限于这里„„当然,有一天,经由佛法,或许我们也能足够智慧,我们不再需要向外观广阔,我们观想自己的内心,也一样可以看到广阔,看到无垠,从而不再拘泥于眼前的悲喜。

“一代法王经历何其丰富,但外人往往只满足根据只言片语的文字进行的简单化、脸谱化的认知。”谢谢作者把这样一位法王完整的,立体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近来描写仓央嘉措的书籍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这本书的可贵不仅在于他透过那些惹眼的标签为我们还原了一位真正的佛弟子,更在于他依法不依人,通过仓央嘉措,带我们亲近了佛法,也还原了真正的我们自己。

(五)仓央嘉措是位修行人,却纵情声色;聂晓阳是位新闻人,却选择了这么一个写作题材„„一位是在清静中寻找世俗,一位是经历世俗后归于清静„„什么是他们?他们又是谁?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这本书„„而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才明白,仓央嘉措是在世俗中修行,而聂晓阳更是教会了我们用佛法的智慧更好的生活„„

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吃饭吃不香,睡觉睡不稳。我们花费上千元吃山珍海味却吃不香,花费上万元睡高级床垫却睡不稳。是食物不好吃,还是床垫不舒适?当然不是。而是我们无法把内心随身体同时安于此时此地。我们吃饭时想着工作,工作时想着跳槽,我们恋爱时渴望自由,分手了又害怕孤独。我们连自己的事都理不顺却操心别人的事,连自己的心都控制不了却揣测别人的心。

佛陀告诉我们“内心已经安定,永远睡得香。”我们无法像佛陀一样智慧且时刻警醒,但至少,我们可以像这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吃饭的时候我就吃饭,当我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被问到的最多的两个问题是:一,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二,你长大想当什么啊?前者分裂了我的家庭,后者羁绊了我的童年!当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第一个问题的愚蠢和荒唐,但,第二个问题仍然“点击率”极高。于是,我们从小便学会了期待,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好,我们相信当科学家一定比当小孩好。那么为了当科学家,我们努力学习,这样的期待让我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然后,我们需要不断强化这样的期待从而使我们还能坚持学习,期待越来越强烈,兴趣却变成了厌恶。当然,类似的事情还有,为了赚钱而工作,为了结婚而拍拖,为了怀孕而做爱„„

而这本书中,作者更是用了一个更恰当的词汇,“安分”,来形容这样的心态。“安分,则少了一份期待,从而更容易满足。抗争和颠覆,则每天在争斗·不满和失落中度过,会不会渐渐欲壑难填,终生流离?在西藏,安分是一种美德。”记得聂晓阳曾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说“对目标的执着,会使人失去整个旅途。每天我们都在想着自己追求的,却忘记了正在一点一滴失去我们所真正拥有的。”

佛陀教我们安于此时此处,是否是在教我们安于平淡呢?佛陀教我们莫期待,是否是在教我们胸无大志呢?黛玉妹妹说,既然终归要“散”,那么,干脆不如不“聚”。

(六)仓央嘉措是位修行之人,是位佛弟子。难道他不知道灯红酒绿最终会归于空无吗?那他又为何要纵情声色呢? 曾有人说“我希望像鱼一样生活,只有7秒钟的记忆。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而聂晓阳却说“鱼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没有对烦恼的执着。”冬天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去了,冬天还会远吗?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大概只有那些经历过波澜壮阔的人才能真正产生书中说的“厌离心”。如果没有在俗世滚爬的体验,陶渊明大概不会对田园有那么深厚的融入。花天酒地,爱恨情仇,不仅没有让仓央嘉措感到满足和欢乐,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厌离心。正如书中所言“对人生无常的体验,大概未有超过六世**仓央嘉措者。”“湖畔死里逃生的经历,对于仓央嘉措日后的大彻大悟应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时常觉得,仓央嘉措更像是一位众生的佛。对于一位西藏人,或是一位从小接受佛学智慧的人而言,出离,或许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对于我们而言,习惯了追名逐利,习惯了灯火霓虹,现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空无的,一切都是不会长久的,我们会不会一下子甚至搞不懂明天要不要去上班了?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至少可以像仓央嘉措一样,在世俗中体会佛法,在无常中感悟厌离。正如聂晓阳曾说的“在那个禅宗公案中,妓院只是一个修炼内心看破人世的道场,和西藏喇嘛在天葬台修悟死亡一样。出入妓院,有人进去了解脱的是思想,有人进去了解脱的只有裤子。”

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每当有类似事情发生,我都在想,他们不怕报应吗?而事实是,他们真的不怕。如今,对中国人而言,lv,gucci,dior,不再是奢侈品,而真正的奢侈品却是良知。因为没有信仰,我们追求的只是现世的享乐,我们活得好像自己是地球上最后一代一样。

然而,在这个雪域高原,人们甚至会对一块小小的石头心存敬畏,人们相信有山神湖神甚至灶神,读后感《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读后感》。作者说“西藏人似乎总是小心翼翼,很少抱怨。”我记得聂晓阳曾在一次讲座中这样说“有人认为在寺庙中亵渎了神灵会遭报应,或许有这样的报应,但这样的报应不会是佛给你的,而是你内心的不安带来的。”或许,那些担心亵渎神灵后会遭报应的人,在他们心里,多少还是存在敬畏的,只是这敬畏在外在的名和利的驱使下,已经愈加的不那么清晰了。若一本书只是让我们了解了我们从不知道的人和事,那它充其量算是本教科书。一本好书的价值在于它拂去了我们灵魂的尘土,在某个瞬间,还原了一个本来的我们自己,就好像在我们过往的人生中,我们一直忙于伸手,忙于索取,忙于挥霍,但是,读了这本书,我们开始像佛陀一样,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走上了返回的道路。

(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长久以来,我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如果物质能带给我快乐,那我不会在买到一个名贵的包包后感到失落;如果环境能带给我快乐,那我不会在激情刺激的酒吧失声痛哭;如果别人能带给我快乐,那我不会在和恋人见面时因为害怕分别而伤心。热腾**曾说“如果外物能左右我们的内心,那阳光下就不会有泪水,雨天里就不会有笑脸。”我不能说金钱,名利没有给我带来过快乐,但至少,他们绝对没有给我带来永远的快乐。

直到看到这本书,看到那句“花钱和靠别人让自己快乐,都不是快乐的正道。”我才有了一种幡然醒悟,醍醐灌顶的感觉。“快乐必有因,此因即善行。寂天菩萨曾说过,这个世界不管还有什么样的快乐,都来自希望别人快乐;这个世界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都来自希望自己快乐。所以有人说:其实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哲学,因为头脑和心就是寺庙,善心就是最大的哲学。”记得聂晓阳在一场讲座中说“放生是最好的修行,因为你不会期待一条鱼或一只鸟回报给你什么。”佛教把布施看成是通向解脱的重要途径之一,六度中的第一度就是布施。我不知给一个生命重新获得自由的机会算不算是一种布施,但那之后,在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放生了几条鱼,我本以为自己会很欣喜的祈求他们带给自己幸福或是幸运,但当我把它们放到水里的时候,我很平静,看着他们游走,想象着他们重获新生的喜悦,我没有什么希望,却很快乐。

(八)在这座城市里,有无数家星巴克,我最常去的,是在cbd的某座大楼一层的那家。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上,看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人们,我时常觉得他们很丰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工作,知道自己要挣钱,知道自己要奋斗,但又时常觉得他们很骨感,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工作,不知道自己为谁挣钱,不知道自己要奋斗到何时何种程度。他们拼命的行走,为了那个或远或近的目标,却不知在奔走中已经丢掉了最重要的东西。

然而,“一味地忙于谋生而忘了生命的本原固然可悲,但一心想着摆脱尘劳却又无法摆脱,而生出种种烦恼,同样可悲”。其实,即使是佛陀,也无法摆脱日常生活,比如吃饭,睡觉。我喜欢作者说的“活着,其实就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

有人说,聪明就是能给出一个精彩的回答,而智慧,就是能提出一个精彩的问题。经由这本书,或许我们也可以在忙碌和奔波中,开始思考些精彩的问题„„

说实话,我对仓央嘉措的了解并不多。只是读过一些他的情诗罢了。记得四年前去西藏时,在布达拉宫,导游说“这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六世**仓央嘉措,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之后,也一直没有机会真正了解这位传奇性的**。

非2的上映一时火了那句“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之后,介绍仓央嘉措的书籍一时间蜂拥而至。读了几本,觉得索然乏味。甚至大多书籍都把这位“最美的佛”描绘成了一个情僧。我虽对这位**不甚了解,但,至少,我觉得,他的信仰是那么的完美,完美到不允许任何人去破坏,更何况他还是位**,怎能用“情僧”来定义?带着这样的疑问,甚至是气愤,我翻开了《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却发现,这本书虽然跟了风,却又是如此与众不同。

书中首先介绍了仓央嘉措的生平,从出生到被秘密选为五世**转世灵通,再到坐床成为六世**喇嘛,等等。再到直到仓央嘉措圆寂235年后终于重新得到香火供奉。仓央嘉措生活在一个权利纷争的时代,他不愿被当做傀儡,也不愿参与这样的纷争。或许,这一切也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作者还介绍关于西藏,以及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人们。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对生命的敬畏,对平等的体会,对施舍的理解,这一切,让我这个在灯火霓虹中长大的人由衷的感动甚至震撼。作者用了“脆弱而坚韧,敏感而笃定”来形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灵世界,我想,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当我吃饭的时候我就吃饭,当我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听来容易,又谈何容易?在繁华的都市,我们何时真正把自己的内心安住在此刻了?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工作的烦恼,当我们睡觉时我们想的是感情的不尽如人意。有一段时间,当然,直到现在也是,每一个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里想着那个本该躺在我身边的人,于是,夜不能寐,拿安眠药当维生素吃。但有时,那些瞬间,当我真正把内心安住在此刻时,一碗泡面一杯普洱也总是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喜悦和清静。其实,我们有无数的瞬间会顿时解脱,即刻成佛,只是我们不善于抓住那样的瞬间,更不善于去控制自己的内心。

“在这个雪域高原,与人为善就是一切,信任就是一切。”这样的文字,读来,让早已厌倦了名利场是非圈的尔虞我诈的我们不免心生向往,也开始反思,那样的名和利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幸福还是痛苦。

(九)在“再生的**”一章,作者开篇便提到“我执”。即使是仓央嘉措这样的高僧大德在别人问到他是谁,来自哪里,高寿几何的时候,也只是说“自己尚且不自知,你知我是谁。”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又有一刻是忘了自己的吗?

书中的一句话令我凝视良久,他说“所有的快乐来自于希望别人快乐,所有的痛苦来自于希望自己快乐。”在大乘佛教中,智慧指的是了知无我的心或了知自我本空的心。然而,做到真正的智慧是极其困难的,这是因为累世对自我的执着使然。“我执”,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不要说那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荒唐言语,就算是那些善行的背后,又真正放弃了“我执”了吗?

当一个企业把公益事业变成了变相广告,当一个公众人物把公益事业变成了变相上位,甚至,我们去烧香拜佛,去放生布施,都是为了给自己或家人祈求平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做义工,但我也亲耳听到过有人问“你们这里做完义工给开证明吗?”又是份变相简历,对吧?

本书的作者引用智者的话说,“最好的修行是去帮助动物,因为你在帮助小猫小狗的时候是不会想着让他们回报给你什么的。”我们总是太聪明,我们能为所有利益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找到做的理由,又可以为所有事不关己的事找到不做的借口。作者在西藏时曾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在祈福,然而,她竟是在乞求世界和平。这个故事一直使我记忆犹新,我在想,一位可能一辈子没有走出过高原的老人,竟然有如此宽广的内心,反观生活在繁华都市的我们,也许走过很多地方,也许拥有各种奢华,然而,把世界放进了自己的眼界,就真的变得博大了吗,还是,更加狭隘?

当然,当我真正开始试图放下“我执”的时候,一方面我发现我对自己极其执着,甚至经常沦为自我的奴隶;而另一方面我又发现发下放下自我的困难超出了我的想象。即使当我学习佛法,放弃“我执”的时候,这背后仍然是自私之心。但无论如何,我庆幸经由此书,我开始了解我从小,甚至是累世形成的一种价值观或许并不是正确的,当一个更大的价值观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不得不心向往之。当然,轮回本就是存在妄想的地方,所谓我执,并不是说确实有污染存在,这类妄想和污染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唯有不断的学习,唯有不断的增强信心,唯有不断的提高心灵的力量,才能真正战胜我执,吧?

(十)书中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另一处是作者对于“无常”的解读。正如书中所言“对人生无常的体验,大概未有超过六世**仓央嘉措者。”“湖畔死里逃生的经历,对于仓央嘉措日后的大彻大悟应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实,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譬如现在,我写这些文字。首先我需要有机会来拜读这部作品,来接触佛法的大智慧,其次,我需要一台电脑需要电需要一些时间等等,另外,我也需要一点点的领悟力,即使这些领悟不一定是正确或者准确的。当然,这每一个因素的背后又有无数其他的因素,无穷无尽,牵一发而动全是。这本身就是不稳定的。

但,世间一切事物不都是一样的吗?前些天在各大论坛炒的很火的一句话是“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有时我想,若是仓央嘉措看到锋芝婚变,看到姚晨离婚,也是会伤心的吧?但,比这更令他伤心的或许是看到人们面对感情结束面对爱情不能长久时表现出的吃惊诧异伤感吧?爱情,天长地久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这世上有多少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又有多少爱情能走到白头?当然,这里我不想多说,一个人心境不平和的时候写出的东西说出的话多半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当然,我们可以由此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出离心”。

对于不了解仓央嘉措的人而言,这位**最大的“亮点”就是每到夜晚就去歌舞升平吧?这一记载究竟正确与否书中也有分析,在此不多赘述。但是,即使仓央嘉措有过那样的生活,他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也与众生是不同的。歌舞升平于我们或许是吗啡,当我们在事业爱情生活上受了伤,就去酒吧歌厅找乐子,吸食这样的“吗啡”之后我们会变得快乐,之后好了伤疤忘了疼。但,愚钝的生活又会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揭开伤疤,而结果是,比上一次更疼。但,歌舞升平对于仓央嘉措而言,却像是一把鞭子,时刻提醒他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不可过于执着。再美满的婚姻,再恩爱的情侣,终究有一天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分开。即使走到了白头,又终会因为死亡而分开。

其实,对于爱情,我是说真正的爱情,一瞬间和一辈子有什么区别呢?说这话时,我是真心的。我想,那些在论坛上咆哮再也不相信爱情的年轻人或许并不是不相信爱情的存在。爱情怎会不存在呢?当我们热切期待一个人的时候,当我们想无时无刻不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那不是爱情吗?我想我们只是开始对爱情的长久产生怀疑,甚至是不相信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本书的作者曾不止一次的说过“解脱轮回那是修行的终极目标,可是修行是讲究次第的,其坚实的基础是出离心。”或许,当下一次爱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同样会去接受,只是,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奢望长久,也不要过于执着,爱过,便已足够。

作者对于慈善的理解,比如“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慈善文化来说,不可不问动机。”倒是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作者也在书中介绍了“对财富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对性爱的欲望,对所有这些障碍”的三种想法。让我们了解了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坐枯禅。

在我们的理解中,宗教往往需要一个神,我们通过虔诚的祈祷,通过供养,来得到神的保佑。然而,经由此书,我发现,**也只是人,而真正能左右我们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人生在世,好或坏的结果并不是任何人赋予你的,也不能被当做一种赏罚。”“造作何等业,即生何等果。”当鸡蛋煮熟的时候,谁又能改变它呢?一个缺少信仰的社会,一个不相信因果的时代,我们能指望用一两句口号去阻止砍伐树木阻止破坏环境阻止见利忘义吗?荒唐!

(十一)当然,仓央嘉措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诗歌。后世很多人都把仓央嘉措称为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书中对于仓央嘉措诗歌的选取和作者的分析也是十分精彩的。透过这些爱情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的大智慧。借由爱情,更是可以让我们看到世间的无常,空性,人性的贪婪,欲望的可怕,从而更加清醒的来对待感情,对待生命。

作者说“很多人以为学佛就是要消灭人的情感,其实学佛是为了将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引向更加牢固不破的境界,那不是情感的泯灭,而是情感的升华。”不执著,不妄想,即使我们依旧要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即使我们依旧要经历那些稍纵即逝的感情,通过对佛法的学习,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纯净,更加平和,不至于在茫茫人海,各种流俗价值观中迷失了自己。当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开始变得豁然;当我们了解别人的情绪时,我们开始变得宽容;当我们了解施舍的意义时,我们开始变得博大;当我们了解空性的意义时,我们开始变得自在。

而这一切,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莫大的财富。学佛,是为了脱离轮回,但,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其最大的意义就是使我们更好的生活了吧?正如作者说的,“佛教说白了就是追寻终极快乐的智慧,是真正的幸福学。”

这样的一本书,为我们还原了一位“最美的佛”。一位“集最浪漫的爱情与最笃定的信仰”于一身的修行者。在他看似放荡的生活背后,是对信仰的前程,对众生的慈悲。他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而是经由这位伟大的修行者,我们开始学习佛法,从而更加清醒而自在的生活。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后感500字 第7篇

一个老套的故事传到现代,各种cosplay玩不出新意了,于是《相见》一书呢,就把毫无生意的主人公搬上了青藏高原,一个套上“**”的套装,供进布达拉宫;一个呢,披上白色氆氇,送去深山老林里做个美丽的牧女——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我懒得多说了——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多少是能平添几分地域特色。这样,也就蛮能赚人眼球了。

好了,吐槽完毕。

正式回到《诗传》的讨论上来。

从民族学的角度,本书的作者态度很认真,翻看作者简介,两位都是有信仰的人,这就和普通的译者有很大不同了,至少能看出来,作者写书译诗,心里是供着一尊神像,尊重了历史证据,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仰,也不会添油加醋胡说八道。这可能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文字虽然相对平淡,没有花里胡啥的卖弄,但也足以让人动容——本来历史就是很好的故事,反嫌脂粉无颜色。真正做历史做民族学的人,若有这份文笔写作,肯定好卖!

由此也突然想起嘉宾老师询问我的论文时说,你可知冯象先生是否入过教?我杂七杂八说了一堆,但是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恍惚有些理解了,宗教文本的翻译,译者如果没有信仰,很容易走入歧途——我一直以为这已经是老掉牙的哲罗姆式观点——可现在在想,似乎也有道理。

当然,这也是双刃剑,受得束缚太多,钻的太深,经院气息太重,反而不会做出好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讲,冯象译经,《诗传》译诗,对信仰的把握尺度不多不少,刚刚好。

从专业的翻译角度,我真心的佩服作者的苦心。仓央嘉措的原作必是藏文,但是我目前在其他书中,几乎没有看见对译本译者的介绍,似乎对仓央嘉措熟稔得仿佛是其人其诗就是本族人本族语,不会有一丝歪曲的理解。本书很详细地考证了仓央嘉措的“真正”诗作——排除了许多伪作,并且介绍了每位译者和他们译本的特色。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仓央嘉措的诗歌诗集基本都是汉语版本。因为我们读到的都是译本,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我们至少要考证一下译本对原作的忠实和准确性。

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一种重写或者改写。诗歌因为其文字的简约深邃韵律等特征,其翻译的难度更是成倍加大。即使是在同一个语系之内的汉语、藏语的互译,也是很有难度的。

君不见,德语和英语不仅是同一语系还是同一语族的呢,学习德语照样跟学习英隔了十万八千里,欧洲语言的互译问题也是欧美翻译家历来思考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肯定比英汉翻译这样跨山隔海的语言容易一些了。

插叙回来。简单阐述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目前几个流传较广的译本:

于道全(首译):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藏文原文,游弋在两种文字之间向来不是件简单事情,很容易顾此失彼。太倾向源语,在源语文化和语言的笼罩之下,很容易迷失在译入语中——俗话说,不像人话。

再次插叙,做翻译起码的要遵守一点,按我们一个老师的说法:做翻译有三个字是最高原则,我们都竖着耳朵等他老人家羽轮纶音,可见他摇头晃脑,轻飘飘的吐出仨字儿:说人话!本以为是什么铿锵有力的文字,一字一顿,字字锥心泣血呢,结果听到这样毫无花头的三个字,于是所有人顿时沸腾的如同被扎了的气球——但是现在看来这样大巧若拙的话,是真的有道理。

刘希武(转译英语):这个版本很神秘,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也不是修改“重译”于道全版本的,而是从一个现在已经无迹可寻的英语译本中转译回来的。“二传手”的翻译一向不是很可靠,但作为翻译文化的研究对象,也是很有意思。这个版本的宗教性明显下降:删掉了几首宗教诗歌,而且诗歌翻译过程中选词秾艳,很有民歌大胆豪放的风格,是不是符合藏语原文,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版本对奠定现代人对仓央嘉措“风流少年”的印象很有影响。

曾缄(修改于道全版本):曾缄的诗歌目前流传最广,采用传统汉诗的七言的格律,尺度比“于道全”原文更大。由于文字优美,格律清晰可颂。译者主体性发挥之下,还添加了许多原诗没有的含义,让诗歌更加升华。不足之处呢,就是他的译本不是从藏语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修改整理于道全的诗歌“翻译”过来的。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也只能说,这些诗都是好诗,但是作为译作,我只能保留观点了……

总而言之,和一大堆畅销传记塞在一起的《诗传》是一部严肃题材的传记。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书架上,真正想了解仓央嘉措的人啊~莫要迷了你的双眼。

我们每个人都是最最平凡不过的,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伟人,因为远离平凡的生活,所以让我等小民各种好奇有之,羡慕有之,鄙视有之,偷窥有之——一个生平模糊,语焉不详的高级僧侣——极端的高级——六世的--喇嘛,绝对的精神领袖,平时不仅钻研佛学歌颂佛祖——这个方面大都被忽视了,仿佛他做和尚,天生就是六根不净的,平时居然还写写诗歌,歌颂“爱情”——这些“淫诗”居然还很优美,直抵人心——真挚的感情和纯粹的表达向来都有这种力量。这样一来,自然让三百年后的我们削尖脑袋也要偷窥个明白了啦。

于是这个**走下圣坛,在各个版本的以讹传讹中,来到俗人身边,给我们讲述了他一生如何追求爱情但是苦苦不可得的心路历程。

仓央嘉措诗歌艺术浅谈 第8篇

娇娘的脸庞, 浮现在我的心上。

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的所谓“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或者叫“仓央嘉措情歌”。仓央嘉措, 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是很陌生的, 他是藏族人, 并具有双重身份, 一个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另外一个身份是“诗人”。

仓央嘉措写诗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喜好, 而是一种传统, 是藏传佛教对僧人的要求。他的诗歌通俗易懂, 十分朴素, 类似于民歌, 这种诗歌也容易在民间传诵, 将少数人享用的所谓高雅的艺术还给了自然创作的民间。

这才是仓央嘉措诗歌的真正意义所在, 把诗歌归还给了民间, 让它以艺术的形式存在。如:

前往得道的上师座前,

求他将我指点。

只是这心猿意马难收,

回到了恋人的身边。

诗人将自己的心理矛盾斗争描绘的清晰, 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 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鲜明的对比增加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又如:

工布少年的心情,

好像罗在网中的蜂儿;

和情人云雨三日,

却又想起佛法和终极。

仓央嘉措这位少年最终挂念的仍然是佛法的修持和人生的终极真理, 正如情人不能最后留下他的心, 同样一切俗念终究不能遮盖心中参透的真谛所放射出的理性的光芒。

西藏作家、藏族文学翻译家萧蒂岩在其《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中以“东山诗”为例, 说明了他的解读方法。这首诗的通行翻译版本如下: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月亮。

娇娘的脸庞, 浮现在我的心上。

萧蒂岩先生指出:“娇娘”是该诗的诗眼, 直译“未生娘”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没生育过的母亲即少女, 一是指情人对自己的恩情象母亲一样。我个人认为作者是在意后者, 暗指桑结嘉措给予自己的命运, 犹如第二次生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705年 (康熙四十四年) 第巴·桑结嘉措与拉藏汗的矛盾已达白热化。第巴买通汗府内侍, 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事泄后, 又仓促集合卫藏民兵, 准备武装进攻。拉藏汗秘密调集藏北和青海的蒙古骑兵, 1705年七月, 将藏军击溃, 第巴·桑结嘉措被捕处死。其阃, 拉藏汗召开了三大寺会议, 企图采用和平手段废除仓央嘉措, 由于会上多数人为仓央嘉措辩护, 说他行为刁轨是“游戏三昧, 未破戒体”, 无一人以新达赖为伪, 废弃之议遂缓。

仓央嘉措对桑杰嘉措和蒙古汗王 (包括达赖汗和拉藏汗) 之间的权利之争的不满, 但是并没有正面抨击, 而只是含蓄地表达了理想。这“未生娘”可能只是他的一代名词, 但是用的恰到好处, 尤其与月亮相提并论, 喻其有圆有缺, 有明有暗, 更加妙趣横生, 耐人寻味。

萧先生这种思考, 它突破了20世纪初期对仓央嘉措的认识的一些局限, 将诗与他的生活环境、真实身份、时世的变动等多重状态下分析, 是当代文学者和史学者应该所具有的态度。不过有些专家也指出, 仓央嘉措的诗歌实际上是在运用文学的一些写作技法写宗教的内容, 有的是歌颂佛教的美好, 有的是劝导世人, 有的则是记录自己的佛教心得, 对他的诗歌我们应该从密宗角度出发, 就能做出宗教上的解释。

如:

“白色的桑耶雄鸡,

请不要过早啼叫

我和幼年相好的情人,

心里话还没有说够。”

藏族崇尚白色, 白公鸡报晓, 预示吉祥的曙色光临大地。桑耶寺是藏传佛教第一座佛、法、僧集于一堂的寺庙, 地位神圣。历代达赖喇嘛都要去该寺院做佛事, 寺内设有专门的佛堂和卧室, 卧室内挂有印度翻译们的像, 寺内主供莲花生大师塑像, 顶楼是密宗修练的密室, 底楼是诵经堂。想必六世达赖在这里修持过密宗, 幼年就相识的情人大致成了他的密宗修练伙伴吧修练之余, 彻夜长谈, 知心的话儿太长, 一夜间的时光有限, 话儿还有交谈, 可惜雄鸡报晓了, 真感到遗憾之至。

这种理解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比如五世达赖喇嘛所作赞美妙音天女的诗歌, 若不考虑宗教因素, 它与仓央嘉措诗歌的文字风格、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既然五世达赖喇嘛所作的是宗教的诗歌, 为什么仓央嘉措的就不可以这样理解呢?

仓央嘉措的诗歌多运用类比的手法, 这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的, 因此, 诗文中出现的涉及女性和世俗情感的词汇, 在汉语翻译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不过, 如若不存在主观倾向, 不以“淫辞浪调”先入为主, 而是像五世达赖喇嘛诗作那般以歌颂、赞美为基调, 则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在拉萨流传一首《敬礼》的歌谣:“赖嘛仓央嘉措, 别说他风流浪荡, 他所需要的东西, 和别人需要一样。”

仓央嘉措的情歌看起来写的是男欢女爱, 实际上是在阐述佛教义理?难不成仓央嘉措那些清丽空灵的千古绝唱在向我们点化:神即是人, 人神皆为一体的禅机至理吧。像仓央嘉措这样得到过对自然万物相和谐的理解不是常人所揣度的, 简单的说或者直白的说就是天人合一, 如果仅仅简单的以常见的男女之事或男女之情来对他的诗歌进行评析, 则是落入凡俗的窠臼。比如说唐朝的诗人爱写怨妇之类的题材, 如:闺阁中的少妇, 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 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 心里难受;

呵, 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就不仅仅是讲的是妇女对丈夫、对生活的抱怨, 而是一种政治愿望在现实政治生活当中得不到实现的艺术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 我们从《诗歌》中“美”的角度总体认识和感知到 ( (诗歌》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诗歌》的“美”不仅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哲理性给读者以启发, 它的委婉美更美化了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1]《仓央嘉措诗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珍惜春天作文下一篇:改进作风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