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07-11

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6篇)

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1篇

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帆风顺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民情,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方建设经验,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新农村建设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村庄规划不够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新农村建设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明显减慢,解决这些问题将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我国各地农村差异很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该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

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即是说,要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分析问题,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的研究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的。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束缚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让亿万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让广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迸发。要鼓励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要注重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项目决策要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不能包办代替,不能超越农民承受能力,更不能强迫命令。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要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必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要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

温家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改变农村面貌需要进行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但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要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也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随意并村。

温家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要统盘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闻金华;《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1期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 2005年12月31日

3.《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08月01日

4.《温家宝: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新闻网;2006年02月20日

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2篇

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个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一直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会议都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门论述和讨论。结合各方报告和这次寒假回家乡的亲身见闻感受,我想谈一下自己就这个问题学习的认识和收获。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从2007年开始,要全面推行在农村实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中央这一对农村地区的重大支持举措无疑又将是我国贫困农民的一大福音。而国家发改委也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可见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已经卓见成效,“三农”工作得以继续加强。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农民收入普遍有所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6.2%。在过去的一年里,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45万人。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一些农村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民教育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解决。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已扩大到671个县,惠及1.77亿农民。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当中。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这次回家我就亲眼目睹这一工程给农村生活带来的福音。水泥路能铺到自家门口曾是我淳朴的乡亲们不敢企及的梦想。现在,一切居然成了现实。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再也不用犯愁下雨天的泥泞黄泥而不敢出门了;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也不再为粮食等物资的运输伤神了;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甚至纷纷买上了新的交通工具,尽情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除此之外,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当中,沼气等新兴农业生态设施也在一村一村普及开来,这一生态循环的模式对农村经济,能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都是不能低估的。而这些应用型知识在农村的普及和传播,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农民们的知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另外,农村

教育改革也是造福广大农民的重大举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免费的决定给广大农村孩子带来了福音,从此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钱而不能上学了。此举也极大地减轻了农村负担,是扶农,助农,富农的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说,对农村长远发展和农村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与此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也是农村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为广大农民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基础。一粒沙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家乡的巨大改变让我感受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让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念。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是需要我们认真处理和对待的,因为倘若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我们整个建设的大局和已取得的成就。

根据两会中各界代表和委员的讨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大拆大建或形象工程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偏颇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才是我们各项改革和建设的目标,而并非一些政绩形象工程的展示。投入给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该真正用在农民身上,重点用于提高农民收入。要提高收入,就一定要发展生产,而不能将精力着重放在形象工程的建设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中央的引导和督促,更需要基层政府和干部正确认识,加强自身学习,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真正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发展“涉农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在当地实现就业和致富,同时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实现农村的健康和谐发展。当前农村地区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主要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民风建设问题,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切实下决心努力来改善解决。除此之外,在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耕地面积问题及其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各方利益和意见,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逐步向前推进。

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呈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 城市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 城乡差距却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扩大。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制约现代化的进程。

1.1 农业发展受限, 农村生活水平落后

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宗旨是要增强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农村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 而农业在我国各产业中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 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带有盲目性, 导致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得到及时的调节, 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此外, 我国农业还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生活宽裕是一定历史阶段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综合反映。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在收入上表现得异常明显, 从《中国统计年鉴》可知:城乡人均收入比, 由1978年的2.57倍下降到1985年的谷底1.86倍;之后波动上升至2003年的峰值3.23倍;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2004年下降到3.21倍;2005年又上升到3.22倍, 2007年达到3.32倍。此外,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也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1.2 农村思想观念落后, 生态问题突出

在新农村建设中, 乡风文明表现在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而农村现存的一些问题阻碍了乡风文明的建设。例如, 农村的愚昧迷信陋习盛行;部分村民言行粗俗, 文明礼貌的氛围不强;“读书无用论”重现, 一些农民思想保守, 不愿接受新事物, 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不足, 短期行为严重等。这些问题若不引起重视, 势必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阻力。

村容整洁, 是指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严重, 家畜养殖管理不规范;农村基础设施不足, 对村民生产、生活的服务欠缺;农村土地资源大量消耗, 农村建设管理混乱等。

1.3 农村民主法治意识不强,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民主管理就是广大村民参与农村的管理,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村民以国家、社会和农村主人的身份, 自主地、能动地、有组织地参与农村管理, 贡献智慧, 实施监督, 维护合法权益,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群众性活动和工作的总和。在新农村建设中, 民主管理层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 农民的法律意识较弱, 维权意识淡薄, 一方面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于自身的权利、义务认识模糊不清;其次, 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 在村务管理方面缺乏参与意识;再次, 少数地方“人治”情况严重, 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最后, 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针对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相较甚少, 为执法带来困难。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解决城乡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 以此缩小城乡差距, 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既要保证城市稳步发展, 又要着力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

2.1 增加农业投入,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地位, 就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设施方面要完善水利设施、普及农用机械,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科学技术方面, 开发应用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传播科学种植、养殖知识, 为农民增收提供后盾。

此外, 还要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要在生产经营中增加科技与资本的投入, 提升集约化程度;发展集体经济, 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树立品牌效应相关农业部门要大力普及农业知识, 推广农用机械的使用。

2.2 促进农民增收, 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

城乡差距的表象之一就是收入的差距, 缩减城乡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 要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 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合理安置进城务工人员。其次, 要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既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又要转变农民“读书无用”的思想观念, 推进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最后, 要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完善性。

2.3 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全方位的交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城乡资源的流动互补。首先, 城市带动农村企业发展。可以将城市企业的分支引进农村, 以产生示范效应, 带动整个农村企业发展。其次, 城市带动农村科技进步。可以在农村设立科研站, 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最后, 城市带动农村信息建设。要完善农村的交通、通信设施, 普及电视、电话、网络等媒介, 将法律政策、农业生产经营等信息带到村民身边。

2.4 建设绿色生态新农村, 完善环境法制建设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 以新思路切实推进生态农村建设。第一, 转变思想观念, 普及环保知识。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 让农民认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不会长久, 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要拓宽筹资渠道, 引进民资、外资、社会团体等加入农村环保事业。第三, 加强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农业。

2.5 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民主意识与监督机制

首先,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提升基层管理者素质。其次, 加强农村立法工作, 完善法律体系。最后, 宣传民主法制知识, 调动村民参政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合理、有效的具体方法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飞跃发展。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思路,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保障。因此, 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之路,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杨青夫, 刘成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2 (2) .

[2]徐金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2 (2) .

[3]刘志英.中国城乡差距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6 (6) .

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信息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24-02

一、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信息化是指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全过程的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装备现代农业产业,以数字农村为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来支持农村经营管理,以信息服务体系作依托,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从而加快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标志,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信息进村入户,让广大农村群众分享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实惠,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一是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二是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问的发展距离,加快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三是借助于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四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可以让农民及时获取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信息,依据市场需求决定种植规模、品种和数量,因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协调和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

1、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市场信息的交流和信息汇集。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于农村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农业生产社会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农村信息化为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良性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农村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导航员”,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和指导农业生产决策的作用,彻底改变农民信息不灵、买难、卖难及生产手段落后、政府管理乏力的被动局面。新农村建设过程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商品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现代市场信息的交流平台。各种农业信息的汇集必将极大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农村信息化有助于政府宏观管理。农村地区地广人多,而且传统的二元结构以及政府的城市偏好使得农村地区管理落后。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工程,健全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长势监控和估产信息系统、农业灾害预监信息系统、农业环境污染评价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的宏观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建立农村人口、资源等基础数据库,可以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总之,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的基本数据库和信息管理机制,可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管理平台。

3、农村信息化有助于乡村政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我国的乡镇机构改革一直在推进,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改革也在迅速地推进。由于处于改革的转型期,我国农村地区的政府管理和政府服务功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混乱,基层政令不通,农民的事情得不到迅速处理,导致事态扩大,干群关系紧张。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群众。

4、农村信息化有助于丰富农村文化的传播途径。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更有日益萎缩的趋势。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加强对于农村文化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网络来丰富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农村地区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5、农村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二元结构,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十分落后。2004年以来,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免除了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等。在医疗卫生领域开展了农村医疗保险,还将逐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所有这些措施都会增加农村管理的成本。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建立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外出务工信息管理系统等。这将大大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农村社会生活水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工作,和农村的基本情况息息相关,通过调研,目前农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给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阻碍。

1、农民文化水平低,信息接收能力较弱。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劳动力需求的快速扩张,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的人口构成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一人口群体文化水平偏低,信息接受能力较弱,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了人员素质的制约。

2、农民信息需求迫切,个性化需求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的稳步推进,农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农村农业生产基本上仍处于个体经营、小农生产阶段,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还远没有形成气候,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农民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强烈,给信息化发展增加了难度。

3、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是各乡镇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管理分散,不能有效使用;二:是互联网普及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通过网络提供的科技信息服务偏少。

4、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农村多数区县没有独立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乡镇农村信息员严重不足,数量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一项长期而且艰苦的任务。在今后的实践中主要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的综合应用。随着信息服务站业务的开展,有效开发农村信息服务站综合应用成为相关部门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例如,组织农业专家顾问团,发布农业科技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确保涉农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不断拓展和深化涉农信息网站的功能,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增强网站的吸引力。鼓励和引导各电信运营企业积极开展农村综合信息业务,开发涉农的各种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站信息员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发挥农村信息服务站作用的关键,今后应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对电信运营企业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其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开展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组织各相关单位编印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和宣传手册,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员在涉农信息采编、分析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3、加强经验交流,促进农村信息化均衡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特点突出、运行规范、效果良好的农村信息服务站,适时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活动,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村信息化全面发展。

4、加强与通信运营企业的沟通。引导和鼓励各通讯运营企业加大农村基础网络建设。增强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涉农服务。

从观察点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5篇

一、五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新桥冯村是一山区,以农为主,经济发展程度居于**县中上等水平。全村315户,1263人,706个劳动力,土地总面积为12864亩,其中:耕地1084亩、林地6650亩、园地155亩、水面945亩、其他土地4030亩。新桥冯村1999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至今已连续调查了七年。分析历年常规调查资料,新桥冯村五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1、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5年全村经营总收入为465.10万元,比2000年增加228.76万元,增长了96.8,年平均增长率19.4。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09.69万元,比2000年增加110.25万元,增长了1.1倍;第二产业收入121.57万元,比2000年增中95.17万元,增长了3.6倍;第三产业收入133.84万元,比2000年增加23.34万元,增长了21.1。

2、企业发展有了较大成效。2005年村内企业个数达到13家,其中集体企业2个、股份合作制企业3个、合伙企业1个、私营企业7个。这些企业都属工业型企业,其中红砖制造2家、石英砂加工7家、大理石加工2家、大型玻璃厂1家、粮食加工1家。目前,一家大型养殖企业正在投资建设。2005年全村工业总收入达到97.34万元。企业个数与企业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6.5倍、4.5倍。

3、农民职业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全村劳动力的职业分布为:农业劳动者212人,占30;非农业劳动者494人,占70。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之比由2000年的1︰0.55变为1︰2.33。在农业劳动力中,纯务农者为97人,占总劳动力的13.7,这一比例比2000年下降了25.5个百分点。在非农劳动中,外出务工者330人,占总劳动力的46.7,比2000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本地务工者120人,占总劳动力的17,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5倍;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经营者31人,占总劳动力的4.4,是2000年的4.4倍。

4、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全村人平纯收入为2631元,比2000年增加1208元,增长了84.9,年平均增长率为17。随着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60户调查资料看,五年来,恩格尔系数由0.53下降为0.42,副食与主食之比由1.36上升为2.27,人均衣着支出由77.34元增加到158.04元,人均住房支出由44.44元增加到621.64元,人均用品支出42.05元增加到333.46元,年末人均货币资金由128.58元增加到460.42元。

5、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新桥冯村坐落在106国道两旁,组组通路,户户通电。全村83的家庭使用煤或燃气做生活燃料,78的家庭用上安全卫生水,73的家庭拥有电视机,30的家庭住上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房屋,18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有240人持有手机。

二、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五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建设新农村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从60户调查资料看,2005年新桥冯村粮食减产11.9,农业减收1.2,农业人均纯收入减少73元。农业始终没有走出徘徊的局面,甚至出现下滑的势头。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仍然是传统的“种粮、养猪”二元结构;种植业上,稻谷、玉米、红苕三个品种的播种面积占80以上;养殖业上,生猪生产占95以上。②生产条件差,农业抗灾能力低。干旱是今年粮食减产的直接原因,粮食靠天收的成份大。全村机耕机播面积仅为92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③农业比较效益降低、非农就业机会增多,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下降。④分散、“小而全”式的农户家庭经营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6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行为,经济手段、法律规范、政策支持、舆论引导多管齐下。但从行业来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水量的70多,有效利用率低,节水潜力大。

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个新课题,农

民用水户协会是个新生事物。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不仅事关农村水利的发展,事关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更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用水户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自今年以来,我们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总量控制下的新型用水模式,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了公众参与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要做法

一、制定合理、配套的规章制度。协会成立后,我们协助试点村讨论制定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章程》、《机井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水权交易管理制度》、《用水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会员代表、会长的职责和义务,对试点村机井及配套设施和田间输水管道的维修和管理、水量的分配和落实、用水矛盾的协调处理、水价的制定和水费的收缴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一一做了规定,落实到每个协会会员头上,共同管水用水。

二、安装计量设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协会成立后,在农业灌溉机井上都安装了水表,浇地按计量收费;在生活用水方面一户一表,水费实行半年考核结算制,定额以内用水按0.8元/立方米征收,超定额用水按1.6元/立方米征收,超定额加价收取的水费,专门用于供水工程的维修,促进用水户节约用水。

三、实行浮动定额奖惩的竞争节水制度。每轮次灌水按照同等作物实际灌溉总亩数和该种作物灌水总量,计算出该种作物该亩次灌水的平均数作为基数,上下浮8范围内既不奖也不罚,用水户种植同种作物实际用水量与上下浮动后的定额相比较,节约了得奖,超用了受罚。**村2004—2005年年度的4轮奖罚过程中,全村152户,72户被罚,52户受奖,奖罚基本持平,兑现罚金580.79元,奖金488.59元。村民***受奖46.27元,创下每亩次灌溉用水26方的新记录。

四、通过总量控制,调整农业结构,促使水权交易。现在试点村群众的观念改变了,每户一本《水权证》,户户明确总量,人人清楚定额,超用了要加价收费,人们像珍惜财产一样珍惜自己的水权,由于水量全都定额分解,每一户用水都有限额,人们主动在“怎样更合理地调配用水、怎样少用水多浇地、种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上动脑筋。试点村群众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品种,增加了各类耗水少、收效好的经济作物。部分结构调整搞得好的群众能节约一些水,转让或卖给其他的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促使其他群众用心思、花气力去调整种植结构。同时,由于水权明确、配水到户,大家可根据需要精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用水,使分配的水量有盈余。这样水量富余户、节水户、用水紧张户之间可以互相调节,很自然地产生水的买卖和交易,交易双方自愿达成水量转让协议后,即可到协会进行交易登记,交易价格由协会监督。

五、帐目公开,管理透明。过去配水、管水由村委会全权负责,群众参与少,知情少,时间长了群众有了意见。再加上村里的一些开支有时也摊在水费中收取,水费价格高,管理使用不透明,因此群众怀疑、猜测多,心里有疙瘩,缴费不积极。现在,试点村经常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协会及时向用水户公布浇地、收费情况。遇到一些疑难或重大事情,由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商量,征求村委会的意见后做出决定。由于帐务透明、节约用水,人均承担的水费明显降低,水费的收缴也不再是难事。

成效显著

一是改变了旧的用水观念和习惯,实现了农民自觉节水。通过宣传教育,制订各项制度,发放水权证,使广大群众明白了水资源是国家的,同时也是有限的,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试点村家家户户在自发地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采用“小白龙”等节水技术设备,自发地对春白地进行碾压以节约用水,由过去的“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原则和特点下一篇: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