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2024-07-13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精选8篇)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第1篇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关于发展的目的、方式、路径、着力点、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具体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从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尽管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依然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特别是围绕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许多国家都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力争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赢得发展主动。可以说,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理念问题,发展战略竞争透射的也是发展理念之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汲取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借鉴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树立和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能使我国发展占据时代制高点,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优势。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创新发展五大理念,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创新发展五大理念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创新发展五大理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创新发展五大理念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创新发展五大理念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五大理念,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第2篇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发展认识的新高度、新自觉,也是今后五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常态、新境界、新阶段。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锻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硬能力,必须抓好‘五要’。”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理念,也是今年合江县举行宣传活动的活动宗旨。

2016年1月25日,合江县各个社区都进行了宣传“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的主题内容是: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到各方面实践之中。在整个活动中,给群众解释了什么是“五大发展理念”,如何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深入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怎样增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素养和能力等问题,并对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五要”。接下来是内容详解。

一、理念要宣传。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败。要把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成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转化为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

二、认识要提高。要充分认识“十三五”规划,是为老百姓的规划,全面小康也是老百姓的小康,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注社会民生同时进步的一个发展方向,一个实现目标。深化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我们认识的关键。深化认识就要我们学深悟透、深刻理解,找准方向和着力点,把认识统一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来,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三、行为要纠正。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要深刻领会其精髓,在不断实践中充实和完善战略部署,把理念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发展成果。对那些创意好、落地难,口号多、动作少,上面热、下面冷等行为要全面纠正。如要加快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等要素配置质量,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四、旧法要摒弃。创新针对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协调针对的是不全面不平衡问题,绿色针对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针对的是内外联动问题,共享针对的是发展目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时代回答。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就要将新的发展理念与解决短板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如要补齐中国发展全局的最大短板,消除绝对贫困;破解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约束,向污染宣战,打造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培育推动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即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要努力做到五大发展理念相互配合,整体联动,在落实各项举措时相互促进。只注重一方面和零散发展的旧做法要彻底摈弃。

五、考核要细化。再好的发展理念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引导和约束也难以落实见效。因此,要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细化五大发展理念的考核指标,坚持以“三严三实”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并在严和实的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要让“五大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表里如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第3篇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 走以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正宁作为欠发达县份, 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产业层次低, 不创新就无路可走, 要做到在新旧动力转换中换挡不失速, 必须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依托优势资源抓转化、促提升, 围绕全市“两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 做好煤电和非煤产业发展“两篇大文章”, 在全力抓好核桃峪煤矿、正宁电厂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 更加重视发展非公经济和地方工业,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引导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构建新型地方工业体系;立足产业基础抓创新、促转型, 大力开发苹果、苗林、烤烟、草畜等四大富民产业,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和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提高效益, 全面提升农业“四化”水平;突出特色文化抓开发、带三产, 加快红色文化、黄帝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 主动融入西安、延安、银川经济文化旅游圈, 搭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平台, 积极培育消费热点, 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 走以城乡统筹破解二元难题的路子。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没有协调就没有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在“小康”, 难度却在“全面”。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重点和最大短板在当前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对正宁而言, 虽然实现了整县脱贫, 但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国近15个百分点,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相当艰巨。必须着眼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为抓手, 全力抓好“一城九乡 (镇) ”融合发展, 加快地下管廊、气化正宁和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必须着眼软硬实力协调发展, 抢抓国家、省上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等利好机遇, 持续加快以交通为“骨架”、以水利为“血脉”、以生态为“元气”的基础设施建设, 精心实施好2条高速公路、2条铁路、3个水库等事关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骨干项目, 着力构建互为支撑、畅通有序的基础网络体系, 增强发展硬实力。发扬老区精神, 培育道德沃土, 用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 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 走以生态保护确保永续发展的路子。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是我们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良好的绿色生态是正宁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后发优势, 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严守生态底线红线, 做好“加减乘除”法, 进一步保护好正宁的绿水青山。“加法”, 就是着眼创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扎实推进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和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三大生态工程”, 力争到2020年,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减法”, 就是落实节能、减排、节水、技改“四条措施”, 在全社会形成珍惜资源、崇尚节约、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和增长方式。“乘法”, 就是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加大园林城市、生态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力度, 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除法”, 就是开展空气、水源、城乡环境“三项治理”, 让正宁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 走以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的路子。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提高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是下一步的着力方向, 未来对外开放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大。长期以来, 正宁欠发达、欠开发, 根本上是欠开放。为此, 一方面, 必须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体制、农村综合、财税金融、科教文卫等重点领域改革, 健全形成更加有利于开放的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吸引更多优势企业、优选项目、优质资本和优秀人才“走进来”, 倾力打造创新激情洋溢、创造活力迸发、创业资源集聚的开放开发之城。另一方面, 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与关天经济区、西咸新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的密切协作, 不断拓宽对外合作的领域、范围和层次, 促进区域、企业、产业“三大融合”, 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践行五大理念 谋求跨越发展 第4篇

区域教育

枝江市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心由重硬件建设向重内涵发展转变,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谋求教育跨越发展。

突出责任担当,优化管理水平

抓制度建设。围绕教育管理提质增效,构建了镇(街道)教育目标考评、机关效能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等系列制度,提升了管理水平。围绕学校依法治校,完善了学校章程、校务公开、教代会、家长委员会、校长年度述职考核、学校效能考核以及教师绩效考核等工作制度,规范了办学行为。围绕学生助学劝学,建立了贫困寄宿生补助、贫困助学金、5·19扶残助困等关爱机制,保障了家庭困难学生入学。近五年来,在宜昌市组织的县(市、区)政府教育目标考核中,枝江市均为优秀,并先后获得“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全省资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宜昌市“零辍学市”等荣誉。

抓党组织建设。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堂”制度,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先后组织开展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法治枝江、“两个条例”“党风廉政教育月”“三严三实”等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了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及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建立了党建公开承诺和党建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党员干部的党性、党规、党纪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2015年,市教育局荣获枝江市“先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抓过程管理。组织开展了“联帮带”活动,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定期督查帮扶一所薄弱学校取得阶段性成效。对各镇(街道)中心学校的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强化了中心学校对所辖学校的日常检查督办职责。聘请专职督学,对挂牌责任学校定期开展督导活动。加大了日常督导和检查情况在学校综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学校管理由突击型向常态化转变。开展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有31所学校完成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综合完成率达73.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抓问题查处。制发了“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十条规定”,建立了作风巡查制度。实施了“四个专项治理”和“三个专项整治”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持之以恒地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校园安全等专项督查活动。2015年,先后查处违纪违法干部职工17人,收缴违纪违法资金350635元,依法取缔和淘汰幼儿园非专用校车30多辆。

突出发展根本,优化办学条件

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014年—2015年,枝江市共投资11617万元,组织实施了农村初中改造、教师周转房、塑胶运动场、物防监控、录播教室、城域网建设以及阳光食堂、饮水洗浴等后勤设施设备建设工程,共开工建设项目近百个,覆盖学校45所,完成了五年总规划的60%。学校校容校貌大为改观,办学条件全面提升。

规范财务管理。实施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确保一校一预算,一项目一文本,对预算进行公开公示,并定期开展财务专项检查,对校长进行任前、任中、离任审计,保证了教育经费使用规范,运行安全。先后荣获“全省教育经费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先进单位”“全省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示范县(市)”称号。

强化后勤保障。围绕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紧扣食堂宿舍、校园食品卫生安全、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三个重点,全面开展了后勤配套设施标准化、后勤管理规范化、后勤服务人本化、后勤队伍专业化的“四化”建设。学校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得到全面加强。目前,有省级绿色生态校园1所、宜昌市花园式学校34所;省级放心食堂1个,宜昌市A级食堂10个;宜昌市文明宿舍10所,枝江市文明宿舍22所。

突出人才关键,优化队伍建设

加大招聘力度。为切实解决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2011年以来,枝江市加大了教师的招聘引进力度,全市共招聘青年教师285人,其中通过省义务教育“教师招聘新机制”招聘教师233人,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推进交流轮岗。针对校长、教师在一所学校任职时间过长导致的办学理念不新、廉政风险大、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问题,2014、2015年在全市推进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4年交流校长30人,占总数的55.6%;交流教师157人。2015年交流校长、副校长26人;交流教师214人。通过交流轮岗,全面激发了校长、教师的工作活力,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创新培训方式。在落实国培、省培和本市一级学科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名师领航”和“名师工作室”活动。2015年邀请26名省市名师到枝江市讲学授课,让一线教师领略了名师课堂风采。建立首批“名师工作室”4个,参与骨干教师20余人,在培青年教师70余人,取得各类论文、案例、优质课等成果100多个,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专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典型引领。围绕“争做四有教师、潜心立德树人”主题,深入开展了师德标兵评选、师德专题教育月、师德论文及教师美语禁语征集等活动,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批身边的先进典型。2015年先后有1名教师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5名校长荣获“宜昌杰出校长”称号,27名教师荣获“宜昌名师”称号,81名教师荣获宜昌市“学科带头人”“明星班主任”“明星教育管理者”称号。

突出教学核心,优化质量效益

突出质量评价应用。推行中小学考试科目期末统测,加强学科教学质量的日常监测管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加大了教学质量在学校目标考核、校长教师的绩效考核、评比表彰、晋职晋级中的考评比重,强化教学业绩在评价机制中的重要地位,让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突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了“教学集体视导”活动,通过教学过程跟踪视导、典型学校专题视导、薄弱环节定向视导等方式,发掘“亮点”,查找“薄弱点”,为学校发展“把脉会诊”,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推进课堂教学大研讨、校长课堂大比武、学校管理大讨论、教师成果大展示、教师业绩大比较等教学“五大”活动。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市晒课2275节,录制优课178节,其中23节被评为省级优课、4节被评为国家级优课。

突出分类特色创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立德树人,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特色正在逐步形成。中华经典诵读、志愿者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笑脸行”等活动,使广大师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艺术节展演、各具特色的大课间、校园足球、校园社团等多彩的体艺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张扬。充满关爱的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学前教育、技能大赛领航的职业教育等也各具特色。

突出教学质量提升。近年来,枝江市中、高考成绩多项重要指标位居宜昌市前列。2015年,高考一批上线率20.13%,高出全省6.83%。本科上线率65.14%,高出全省22.14%。市职教中心获宜昌市技能大赛金牌数第一、省赛获得三金两银两铜的好成绩;首次代表湖北省参加“焊接技术”国赛获得三等奖,填补了宜昌市机械加工项目获奖空白。2015年,技能高考本科上线率及达到一类本科分数线人数均列宜昌市第一,实现了枝江市技能高考上本科线人数三连增。

(作者单位:枝江市教育局)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第5篇

2016-04-29 10:00:00

当前,福建省正面临海洋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牢记宗旨,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广大党员干部。中央和省委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作出具体安排,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础上,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落实到每名党员,保证全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总书记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当前,福建省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自贸区、海丝核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努力推动福建发展再上新台阶,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凝聚力量,为新福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紧抓好抓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上来,把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努力适应发展新常态,推动海洋与渔业取得新成就。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㈠要“学”得深入。“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学好党章党规、学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每一名党员来说,自觉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是最基本的要求。

学党章党规,就是要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员意识,自觉尊崇、遵守和维护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把握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学系列讲话,就是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研读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全面领会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以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这次我们举办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研讨班,就是把它作为“两学一做”的重要举措,使之成为引领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学习要有目的,也要讲方法。要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问题学,把学习党章党规与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统一起来,在学系列重要讲话中加深对党章党规的理解,在学党章党规中深刻领悟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㈡要“做”得扎实。“两学一做”,关键在做。要把学和做统一起来,统一于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和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要做政治上的合格党员。这次学习教育,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做到“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信仰,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讲规矩、有纪律,增强组织观念,服从组织决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道德、有品行,传承党的优良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趣健康,道德高尚;讲奉献、有作为,牢记宗旨,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体现先进性。要通过学习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要做工作上的合格党员。要通过学习教育,时刻铭记党员身份,自觉践行,立足岗位、发挥作用,把学习教育与落实“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与完成本单位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与建设新福建、推动新发展、再上新台阶结合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扎实做好产业转型、深化改革、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工作中走前头、作表率、当标兵、作示范,为建设新福建建功立业。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中央和省委对这次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方式方法都作了具体部署,各级党组织要准确把握、全面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几个问题:

㈠要注重区分层次。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任务各有不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单位特点,把学习教育的任务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防止走过场。要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党员人数、党员流动性等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鼓励基层党组织探索创新,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方式、学习重点、学习计划,要拿捏好分寸。例如离退休支部具有年老体弱党员的特点,既要体现从严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组织参加学习教育,发挥党支部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㈡要突出责任落实。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学习教育,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推动,全力抓好落实。党组织书记既要管好干部、带好班子,也要管好党员、带好队伍,这是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也是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动力,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对工作方案亲自审定,对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安排专门力量组织这项工作,以严肃的态度、严抓的韧劲,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紧抓实抓好。

㈢要强化示范带动。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这是近年来党内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际成效,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作出表率,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要求更严一些、更高一些,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见真章。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谈体会、讲党课,带头参加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通过层层示范、层层带动,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良好效应。要结合庆祝建党95周年,做好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表彰和宣传,为学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㈣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意识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要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边学边改,着力解决思想信念和党风政风上的突出问题。比如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问题、党的意识淡化问题、宗旨观念淡薄问题、道德行为不端问题等等。在此过程中,要切实抓好不严不实突出问题的整改,将学习教育与纠正“四风”、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推动改革发展进程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工作推诿扯皮,没有责任担当等问题,真正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㈤要体现教育实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教育。要防止撇开日常工作搞学习,防止以简单开多少会、做多少笔记来评判学习教育的成效。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通过围绕主题开展学习、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创新方式讲党课,不断将学习引向深入,做到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守规矩,大是大非不糊涂。要通过学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展示新作为,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任务,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为建设新福建作出新贡献。

四、围绕主题,深入研讨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第6篇

汝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郭廷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次载入党的历史性文献,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高度重视,说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既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特征,又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及其与和谐社会根本特征的内在一致性,更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过程,贯穿于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特征

在人类社会的法治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具先进性的法治理念。这种先进性,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规定的,而且是由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表现在:一是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借鉴西方法治文明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包含超越时空的对法治建设一般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只有把握了这种规律性,我们才能增强法治建设的能动性,避免或少走弯路。二是政治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法治理念。它是我们党政治理想、政治原则、政治路线在法治领域的具体化,绝不是一般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知识问题,而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属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讲政治,强调政治,突出政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属性。三是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法治效果的根本标准,始终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不是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服从服务于党、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实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法为民”要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四是实践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司法制度的日臻完善,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或空泛的学术概念,而是有着很强可操作性,可以践之于行的思想、观念,对法治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个需要付出不懈努力、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过程。五是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的法律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一种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而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融入鲜明时代精神的理论体系,有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科学性是其它法治理念所无法比拟的。

具有上述先进品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很好地解决了坚持什么、澄清什么、反对什么、更新什么的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统一执法思想、永葆政法队伍的政治本色,对于牢牢掌握政法工作领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坚定不移地坚持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对于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深刻认识党中央作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重大决策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深刻理解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作用,不断增强学习、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理念。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矛盾、化解矛盾、预防矛盾,使社会归于平和,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终极价值所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要求我们全面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良好的秩序保障。公平正义,要求我们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强有力地制裁邪恶、克服偏私、弘扬正气;要求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依法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要求筑好筑牢司法这条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要求我们依法制裁违约、侵权、诈欺等民事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诈骗、渎职、侮辱、诽谤等刑事犯罪行为,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引导在全社会建立诚实信用、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充满活力,要求我们创设相关的法律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要求依法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竞争、鼓励创造、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安定有序,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稳定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依法打击和预防犯罪,加强以对“社会人”、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为重点的社会管理,认真落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确保社会秩序良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我们加大对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的法律保护力度,依法保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与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的政法工作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统一于全局与局部、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互动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执法办案和从事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社会稳定,更要着眼于社会和谐,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把工作标准定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善于把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为社会营造更多的和谐因素。因此,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来研究,提升到促进社会和谐这个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来探索追求。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民政部门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民政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民政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民政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化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性。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组织民政干部队伍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赋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崭新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性。要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把握新形势下开展集中学习教育的新规律,积极创新教育形式,搞活教育载体,增强学习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吸引力,采用多种形式,把大道理讲实、讲透,真正把概念上升到理念,转化为执法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民政机关内部局域网作用,建设新的学习的平台;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与把握。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学习教育效果。在抓好普遍教育的同时,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和年轻工作人员的教育。通过深入扎实有效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民政领导干部真正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民政工作的重要标准,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命线,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民政工作的始终,不断强化服务和谐、促进和谐、保障和谐的意识和自觉性。

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标准着力提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履行好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必须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公正执法的能力。要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要求,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执法环节,围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密切、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健全完善执法责任体系,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坚持从严从高要求,抓好经常性的查摆整改,认真解决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特别是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现实的执法问题,确保公正执法、规范执法。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干部培训的要求,以提高实战能力和执法水平为目标,抓好经常性教育培训,着力培育和谐民政文化,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实现政治性、纪律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提高民政机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第7篇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明白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

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初,在我们党员干部中存在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科学发展观不就是在发展观前面加了“科学”两个字吗?如果加上这两个字就科学了,那么做其他任何事情加上“科学’’两个字,不也就都科学了吗?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这种观点在党员干部中间已经不再有市场,但一些疑虑和困惑还存在于一些同志心中。如果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讲清楚,那么实践自觉性就是空话。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明白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科学的。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战略取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创新,取得了科学的成果,赢得了科学的地位。

(一)关于发展的价值指向

发展的价值指向,说到底就是发展是为了什么。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发展阶段,任何的发展都必须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发展是为了什么?发展是目的还是手段?发展能否成为一部分人占有另外一部分人利益的策略手段?这三个问题是关于发展最基础性的问题,但也是不容易回答好的问题,在实践中往往容易走偏。这些年,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称之为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

第一个异化,发展被变异为为发展而发展。自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后,发展在我国的地位与日俱增。发展是主题、发展是主线、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笼罩在发展身上的这个光环越来越大,越来越耀眼。可就是在这一系列耀眼的光环中,发展被神话了,被推上神坛了。我们很多同志想当然地认为,在当代中国,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让路。这个观念对不对呢?我们党这么多年来改革开放,不就是想让党员干部确立起尊重发展、支持发展、推动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吗?现在大家开始有这样的意识了,怎么能质疑呢?

坚持发展、推动发展、尊重发展没有错,但要是走过了头,变异为为发展而发展,问题就出现了。这些年,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大工厂大马路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发展在满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更有甚者,有些同志把为发展而发展又进一步变异成为GDP而发展,不管干什么,都只是追求GDP。学过经济学的同志都知道,所谓GDP只不过是在特定区域内、特别时间段内衡量经济活跃程度的一个指标。好比有一条马踣,给这条马路挖一条沟,创造一次GDP,再把这条沟给补上,又创造了一次GDP。在经济统计上确实是两次GDP的量,可是对于马路来说,还是这么一条马路,甚至给人民群众的使用还增加了很多的不便。

正因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变异成为GDP而发展,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很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2000年前,每当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一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扩张的时候,老百姓总是很高兴。因为大家想,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的生活不是可以过得更好吗? 2000年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增速从9%到10%、12%、13%,经济总量从8万亿到12万亿、16万亿、24万亿、30万亿元人民币,速度越来越快,总量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发现不少群众不仅沉默了,还产生了逆反情绪。因为一面是经济总量的快速膨胀,另一面是人民群众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看病难、上学难、住房贵,被称为社会群众的新“三座大山”。固然我们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无风不起浪啊。可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的党员干部已经不去、也不愿意再进一步问一声:发展是为了什么?

第二个异化,发展被异化为为政绩而发展。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无可厚非,但是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创造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认可、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实践检验的发展成果来取得。可是一些同志却本末倒置了。为了政绩,有些时候发展就会完全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国家搞城市发展规划,竟然有183个城市上报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有最起码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支撑,乃至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配套。中国有几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化大城市?屈指可数。虽然我国目前有662个城市,但好多城市的政府所在地其实还是一个大镇或者是小县城,连这样的城市也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可能吗?既然没可能,为什么又要做呢?当城市上水平上台阶时,领导干部头顶上这顶“帽子”也要水涨船高。为了政绩,有些时候发展就完全不考虑现实需要和发展质量。现在我们常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工程都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出现的。为了政绩,有时候发展就完全不考虑有效性。

这些年来,经常听到有党员干部告诉群众,改革是要有成本的,发展是要支付代价的,大家要忍受成本、支付代价。可是现在有些发展,不仅没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甚至是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代价的。前几年广东的新宁矿难,坍塌的煤矿下埋了123条人命。煤矿主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救人,而是先算账,一算账发现赚了不少钱,就想拿三亿来摆平这件事。这个煤矿没出现坍塌之前,我们能说它不是个好的项目吗?把地下的煤挖出来,国家有能源使用,地方政府有财税收入,煤老板有利润,矿工有工钱。可是当这一发展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代价时,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正是基于对这些偏颇的发展理念的纠正,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必须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以人为本,为人民发展,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锦涛同志只要讲到发展,必讲发展以人为本:发展为人民发展。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发展离开了为人民发展这一目的,发展就没有意义,发展就会走到邪路上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后面又加上一句话“为人民发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

(二)关于发展的模式选择

发展的模式选择,就是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些年来的发展在不少地方,不少方面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叫作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 “三高一低”的路子。这种粗放式的“三高一低”的发展固然为中国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种下了难以下咽的苦果。

高投入。这几年我国经济有个时髦的词,叫投资拉动型经济。只要一看经济不景气,就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固然是最立竿见影、最直接,但不能常用、老用。常用老用的结果有两个。第一,把所有的钱都投到经济建设上去。这些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在攀升,2005年的时候达到55%,2007年达到63%,就是说我们上一刚刚挣的钱,下一年马上就得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去,只要一不投,经济就要滑坡。第二,投资的效益在不断下降,钱越来越不经花了。同样数量的钱能办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哪个地方不投钱都会出大问题。2003年那场非典把北京人折腾得草木皆兵,可回过头看,如果当时社会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健全,非典在社区内就能得到比较好的遏制,可是我们没有把钱投到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上去。这就说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哪个方面不投入或投入少了,社会就会给我们报复。所以,以往那种高投入的模式不能持续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就会入不敷出。

高消耗。发展经济肯定要消耗资源。目前,我国企业消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是日本、德国的八九倍。美国的汽车又大又笨又重又耗油,但美国人不在乎,当然现在他们也在乎了。可就这么不在乎的国家,企业能源消耗不到我们的一半。有同志说,我们不要老跟这些发达国家比,他们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型了,当然资源能源消耗低。可是,中国与印度产业结构相似,发展阶段相当,中国的能源消耗是印度的1.65倍还多,我们又该如何解释。有同志说,问题不大,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只要有钱,我们可以采购全球资源。可是我们购买国际资源的结果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买什么什么贵,甚至有些产品中国才说要买,价格就开始上涨了。以铁矿石为例,中国大炼钢铁,需要消耗大量铁矿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作为大买家应该有定价权,我们却不是如此。从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多的时间内,铁矿石价格涨了680%,我们只能被动接受。铁矿石尽管涨价,我们还能买得到,但有些东西是我们想买却买不到的。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突破52%了。工业化时期能源是生命,石油是血液。美国曾经说过,只要卡住马六甲海峡,就能遏制中国发展。

国家发改委2004年、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中,对我国2003年、2006年GDP与消耗的资源能源的状况作了分析。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占世界GDP不到4%,却消耗掉当时全球7.5%的石油、27%的煤、30%的钢材,40%的水泥等一系列资源。2006年中国创造的GDP刚刚达到全球GDP的5.5%,我们消耗了8.5%的石油、40%的钢铁、50%的水泥等。如果中国发展的资源消耗方式不变,要达到2020年占到全球GDP20%的理论目标时,就意味着我们要消耗掉全球石油储量的85%和几乎全球的全部其他矿产资源。那时,就是中国人想这么干,国际社会同意吗?所以,高消耗我们难以为继。

高污染。目前我国河流的污染率达到99.7%,除此以外还有土壤污染、大气污染。过去,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崇洋媚外,可是当今天我们再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时候,科学家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月光通过大气照到地球上,如果大气是透明干净的,那么光线直射下来,月亮的轮廓就很清晰;如果大气中有各种浑浊的颗粒,那么光线就会发生折射,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周边出现毛边;如果大气颗粒达到一定密度后,我们看到的月亮甚至会有些变形。一句笑话成为现实的背后,是如今环境的严重污染。

有些同志说,发展经济怎么能不破坏环境?我们先发展后治理嘛!只要发展了,有了钱,再来治理就可以了。先发展后治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泰晤士河污染了,仅仅恢复生态就花了一百年。难道我们中国还要走别人的老路吗?有些时候,就算有了钱,进行治理,能不能达到效果,还是个很大的问题。北京奥运会那20多天的蓝天、白云,是靠什么换来的?先是汽车单双号限行,紧接着北京的大工厂停工,到最后奥运期间连小饭店都不让开门。连周边省份也是停工的停工,停业的停业。如果环境保护要以经济发展的停滞为代价,那么要环境干嘛?可是话又来了,如果经济增长一定要以环境付出代价,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有什么用?

面对这样的情况,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之路,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搞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模式方面给予了我们科学的解答,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三)关于发展的战略取舍

发展是要有战略的,不同的战略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这些年来,有两大战略支撑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一个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让13亿人都共同富裕,不可能让960万平方公里都同时发展,所以我们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一条非均衡的发展道路。这一战略同样为中国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样也带来了三大问题:城乡巨大差距、区域巨大差距、社会群体巨大差距。这三大差距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政治问题。

城乡差距其中一个指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社会中的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直接取决于他能挣多少钱。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搞“一五”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时候,当年城镇居民一年收入235块钱,农民73块钱,收入差距比例为3.22。这个差距是比较大。1978年,中国改革从农村改革开始,中国农民感受到了中央政策的威力,结果当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例一下子就缩小到了2.37。1985年是我们中国农村改革的辉煌顶点,也恰好是城乡收入差距比例的历史最低点——1.72。从1985年之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迅速拉大。到了1990年,基本上回到了1978年的水平。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农民增收,想了不少办法,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能做的都做了。可是在巨大的非均衡发展的惯性趋势下,城乡收入差距还是被无情拉大了。到2007年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比例达到了3.33,而且拉大的态势还在继续。这些经济数据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的深刻矛盾。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统筹区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可以继续加快发展,但中部要崛起、西部要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全国一盘棋;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关注民生建设,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财富不合理差距。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战略方面指出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战略。

第二个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我们可以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世界打工,做世界工厂,赚世界的钱。这些年来的发展,不能说我们没有赚到世界的钱,接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不都是赚来的钱嘛?可是我们这点钱,赚得太辛苦了!

由于中国跟美国、欧洲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美国开始叫嚣中国威胁论。可一位美国学者在研究中美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后,认为以中国跟美国目前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国发展得越快,对美国越有好处。他以罗技鼠标为例。罗技鼠标,在中国苏州生产,目前每年生产2000万个,这2000万个鼠标又全部卖到美国去。一个罗技鼠标在美国市场上卖40美元,可是这40美元是怎么分布的?首先.生产罗技鼠标,使用罗技公司的品牌、专利,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得保护知识产权,就要交专利使用费和品牌使用费,于是交了20%,就是8美元。其次,鼠标到达美国得有一个物流过程,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哪个环节都要钱,就这样又交出37.5%-15美元给人家。那么剩下的就是中国的吗?应该是但实际上不是。这个鼠标与其叫中国制造,还不如叫中国组装。因为鼠标里面有一些元器件我们生产不了,还得再买另外一家美国公司的,于是又给别人35%-14美元。最后只剩下7.5%,也就是可怜的3美元是中国的。而这意味着中国苏州要从农民手里把这块土地给征上来,地方政府的利税、企业的利润、工人的工资以及水电等消耗,都在这3美元里。这个案例是美国学者提供的。美国学者对中国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占的利润分配额已经高估了很多。实际上,有很多中国产品的利润根本连7.5%都到不了。前任科技部长徐冠华就曾经说过,中国目前是世界PC大国,全世界75%的计算机硬件是中国生产的。可是我们是PC大国,不是PC强国,主机、机箱、显示器等一整套生产下来,我们只得到50块钱加工费。

难道是比较优势战略错了吗?学过经济学的同志都知道,比较优势戏略是国际经济贸易里面最基本的原理。那么,为什么中国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国际竞争时得到的却是很可怜的收入呢?原因在于比较优势战略里用于交换的劳动的劳动价值必须处于同一个层面。但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同劳动的价值发生了像原子一样的裂变,劳动价值差异是天壤之别。

如果中国永远满足于这种低层次的为国际社会打工的角色,那么结果会是什么样?世界打工者这个地位,让中国在国际社会能得到什么?现在国家的地位已经不完全靠武力来决定了,更多的是由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分工地位决定。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那么我们有可能越发展越可怜,越发展越将成为世界的最底层。出于解决就业的需要,中国固然不能完全放弃打工赚钱,但同时也要靠卖专利、卖品牌赚钱,因为只有专利、品牌才可能赚大钱。这就需要我们走出一条科技创新道路。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其战略意图就在这里。所以,科学发展现在实现发展再上新台阶方面实现了战略创新。

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战略取舍,科学发展观在这三个方面都给出了科学的回答。而这三方面归结起来,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所讲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使得科学发展观赢得了当之无愧的科学地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就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所在

党在十七大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重点放在实践上,也是希望能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中。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能有这么高的地位?为什么我们党要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很简单的一个理由就是现实社会的强烈需要。一个主义、一个思想要想成为社会现实运行阶段的指导方针,与其说是应该和优秀,不如说是其背后所具有的那种“不得不”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压力。这种“不得不”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压力是导致一种思想成为指导思想的很重要的基础。当今中国对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体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社会发展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时间关系,我只从其中选择三个方面阐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方针的实践基础。

(一)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有了更高期待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进入了小康,甚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老百姓已经彻底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对于这一成就,中国共产党是可以充分骄傲的。但客观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当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为它高兴时,我们已经高兴不起来了。这些年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的干群关系特别紧张。有的同志不理解,为什么一方面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另一方面群众对我们的意见越来越大。其实这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

如果经济建设上去之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没有相应跟上去,没有相应地把人民群众精神温饱、政治温饱,精神小康、政治小康跟上去,那么已经解决的物质温饱会引发更多的麻烦和问题。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点。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有“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说法,就是指人民群众已经从过去仅仅要求吃饱穿暖的物质温饱,开始提升到了要求政治、精神、文化的温饱和小康了。如果共产党人不能及时地跟进,不能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期待,那么过去巨大的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条件因素。所以,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便有更高期待,要求我们不得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不是我们的先知先行,而是实践逼迫我们不得不这样去做。

(二)发展存在严重隐患,各种代价开始显现

有人说,这些年来中国好像运气不好,挖煤老挖出人命不用说,就连喝牛奶都喝出人命来了。我说这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必然要发生的问题。正如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年那种片面、盲目、粗放的发展事实上是给我们种下了很大的苦果。那种发展,很多时候只看收益不计成本;只要眼前蝇头小利,不管未来巨大代价;有问题都硬着头皮扛,扛了几十年,欠下了数不清的账,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

为什么矿难频频?是因为安全关没过。过去,外国煤矿总羡慕中国挖煤成本低。我们很骄傲地说,这是中国国情,可是这个中国国情背后是没有安全投入。煤矿刚建成时,问题还没有暴露,过了十年八年了,设备自然老化,当然该出事了。这些都是前些年发展免费的午餐;第二句,欠债还钱。现在是该开始为过去一些不科学的发展来还债的时候了。我们要还的账很多,有安全账、资源账、环境账,甚至包括政策帐、制度账等等。

什么是政策账?咱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过去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我们劳动力成本低体现在工人的工资低上。马克思告诉我们,工人的工资是包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切费用。我今天劳动所挣的钱,不仅要用于养活现在的我,还要用于将来不能劳动时的生病养老,以及下代的抚育培养。可是中国的工资里都没有包含这些。如果现在挣的工资不能支付以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费用,怎么办?只能由政府来承担。现在,中国还属于人口红利阶段,随着未来社会进入人口老化状况之后,政府背上的包袱不知道要有多重,而这些包袱都是现在本来该背的,或是过去本来该承担的,我们把这些包袱无限地推到了未来,但再往下推还能推吗?这些年来,对于东南沿海加工企业解决农民工就业,我们一直沾沾自喜。很多同志就一厢情愿地设计:农民工打工赚点钱,然后回到农村去花,根本不考虑农民工进城之后能不能融入城市。本以为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待不下去,他们会回农村去。可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太自以为是了。这次金融危机让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了,现在我们有2500万的农民工没工作可干。广东今年3月份前后只需要160万的农民工,涌入了700万;上海只需要60万农民工,涌入400万。为什么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还不在家里呆着,要跑到城市里。一个农民工告诉我,在农村连个澡都洗不上,打电话手机都没信号,让他怎么待着。城里面尽管找不到工作,好歹比农村还是要好一些吧。

这些年来,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提法不断在变化,从“快速发展”改为“又快又好”,再改为“又好又快”。有的同志对此不太理解,甚至认为是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这种变化其实反映的正是我们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没有好,没有质量,没有效益,没有高水平,能是什么样的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群众不买帐;没有协调发展,农村西部地区有意见;没有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下一辈靠什么过日子。但如果不把农村给建设得跟城市大体持平,如何能让农民工回去?如果不把西部、中部建设得跟东部大体协调,凭什么要他们建设完东部回到西部呆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暴露,使我们发现今天的中国已经要为过去不科学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不计成本的发展开始买单了。那么在还账的时期,我们不坚持科学发展行吗?

(三)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有手段力不从心

现在经常有党员干部感慨,过去好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敢用、不管用、不能用了。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声令下,有好多事情说一不二,这确实给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样的发展方式,我们还能继续用吗?

中国由封闭式的社会向开放透明的社会转变,导致转换是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的出现。前段时间贵州瓮安、甘肃陇南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刚开始官方媒体都没有报,但互联网络、手机短信已经铺天盖地,到最后我们很被动。信息的无障碍传播让目前中国社会政治运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他。过去发生了问题可以捂住,也真能捂住,而现在捂不住了,信息无障碍传播带来了今天中国的社会政治参与热度和能量显著提升。现在中国群众参与政治的欲望越来越高,政治参与的行为越来越多。信息无障碍传播带来的是组织功能和组织效应。前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在网络上一度支持者的点击达到6千万。6千万的概念是什么?在政治学上,这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力量。关键是这6千万人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平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万一突然走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真是防不甚防。

但中国共产党不能把互联网络拒之门外,也不可能把它拒之门外。既然这样,就应该主动地适应互联网络的出现,适应这种现代政治公开透明运行状况的出现,要善于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管理社会,推动发展。这种要求是过去所没有的,也是过去不熟悉和认为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今天都必须成为我们必须要应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不能及时应对网络上对他的质疑、批评以及要求,他就很难在这个位子上继续坐下去。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中国社会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发展环境。在这种发展环境下,过去适应、习惯的做法已经不管用了,我们不能用、不敢用了,必须采取新的、管用的、能用的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趋势的做法,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国内环境的变化。

国际环境也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30年的历程,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感觉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放初期,国际社会特别希望我们开放。我们要什么,外国基本上给我们什么。尽管那个时候中国产品质量也很差,但我们卖什么,外国要什么。而现在中国的产品质量提高了,可是我们总被人家扣上倾销的帽子。很多同志仅仅把这归结为由于贸易量太大了,国际社会受不了,其实这背后是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关系跟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关系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相对与世界有点格格不入的或者至少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国家。但朝鲜战争让美国人意识到,必须把中国拉到国际社会大家庭中,必须让中国感觉到资本主义的文明、现代社会的文明,否则他们的日子过不安稳。所以,当年中国对外开放,与其说中国面向国际社会开放,不如说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融入世界。这些年,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使我们越来越接受认同并把西方社会的行为模式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模式。问题是如果完全按照西方行为模式发展下去,我们将得到什么结果?第一,我们还没有与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绝对不允许中国跟他们平起平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发展快一些,他们马上就喊中国威胁论。因为在他们的定位中,中国可以融入国际社会,但中国只是国际社会的打工者,别指望平起平坐。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提高科技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因为不这样做,我们在国际社会发展中会没有自己的位置。

我们要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这一理论要认真地学习、领会、琢磨。因为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为什么科学发展观必须成为中国社会指导方针?因为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又同时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就好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一样,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必须或者说不得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往前走,不得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方针;同样,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增强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

三、清除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夯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现在,已经五年多时间了,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实践中究竟贯彻落实得怎么样?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为什么这样一个好的思想,中央又如此强调,还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何在?只有真正弄清楚制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障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思想障碍,不知实践科学发展观

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但人的思想也是最从容、最顽强的。一种观念在头脑里面确立起来以后,要想把这种观念给改掉,还是很不容易的。二十多年来,过去的发展模式、发展观念,都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理所当然的习惯和传统。什么叫习惯?习以为常,不自觉地遵守。什么叫传统?前辈、前任留下来的做法。不论习惯也好,传统也罢,都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的力量,不是一言一语就能消掉的。

有些同志不是不了解科学发展观,但总是不自觉地回到了原来那条老路上去。所以,我们首先要打破这个思想惯性。过去有一句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应该把这句话改成“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如果不把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党员干部头脑中去,那么过去的思想惯性就不可能消失掉。正因为如此大家注意到,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把学习两个字放在前面,而且特别强调学习阶段要深入、认真,就是希望通过学习把新的东西学进来,把旧的东西排出去。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这个过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二)本领恐慌,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

什么叫本领恐慌?有同志说,科学发展观很简单,只有几十个字: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但科学发展观真的就是这么几十个字吗?绝对不是。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一种全新能力的培养和全新本领的要求。比如,我们否愿意做世界的打工阶层,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是一字之改,但这一字背后却是路途迢迢。如果没有技术储备,没有素质的培养,哪来的创造?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各项指标中,只有“节能减排”指标很多地方不能完成。一个省长说,一调查才发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占到全省产业比重的三分之二强,如果全关停,那么省的经济就要崩溃,因此节能减排好是好,但实在是做不到,科学发展好是好,但真的是没有本事。不是省长的态度不坚决,关键是没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领。节能减排背后是技术的储备、资金的支撑。还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可是很多地方干部一听“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就头疼。他们说,过去做工作只要开会贯彻就行了,现在要求跟群众面对面谈话、交流、沟通,我们不会啊!我们说的话,群众听不进去;群众说的话,我们听不明白,这样怎么和谐,怎么沟通啊?这就是本领恐慌,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但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可以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只要认真学,总能学会。

(三)利益驱使,不愿意实践科学发展观

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更值得关注、更应该给予高度警觉的障碍。说实话,过去的发展模式,在客观上让不少党员干部获得了很大的好处。过去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第8篇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孔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任露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陈学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机集团中央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闫楚良,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教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核心专家董景辰,韩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韩国成均馆大学生物机电工程系教授Chang Hyun Choi,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秘书长、德国慕尼黑OHB公司高级项目经理Lutz_Richter,德国施帝莱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常务董事George Stieler,印度农机制造商协会技术顾问Dr.Surendra Singh,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毛洪,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湖北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姚江林,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站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刘敏,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刘恒新,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姜卫东,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赵春江,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韩鲁佳,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方宪法等。

罗锡文理事长首先致开幕词。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湖北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姚江林,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毛洪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表彰了“现代农装杯第五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浙江大学叶章颖副教授等1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针对“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农机科技创新”的主题,围绕“中国制造2025”、农业装备智能制造等内容,12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作特约专题报告。

10月26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16个分会、两个地方学会参与承办的14个分会场,将就“耕种与植保高端装备科技创新”、“现代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农机维修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现代物理农业工程装备对接暨农机前沿技术青年论坛”、“科技创新提升畜牧业装备水平”、“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创新研究与趋势”、“新常态下地面机器系统创新”、“动力传动与液压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促进可再生能源”、“现代化养猪创新论坛”、“收获加工机械与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机械化专题报告会”、“农业机械如何‘+’互联网”和“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专题展开交流研讨。10月27日,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亚洲最大的农业机械展览会——2016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大家现场观看与体验国内外先进农机产品的优良性能。

本次大会在主承办单位精心筹备、全体参会者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广泛交流学术思想,认真探讨技术创新和生产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农机产品制造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机行业的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部分专家的重要观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十三五”发展重点

孔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

孔副司长指出,“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和高效发展,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坚实支撑。农机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提高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质量,提高水稻机械栽插,玉米马铃薯甘蔗机械收获水平,尽快突破棉油糖牧草等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丘陵山区机械化制约瓶颈;创建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粮食主产区年度深松深耕面积达30%;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提高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装备水平;发展农用航空。

他分别从“5个主要目标、6项重点任务、7大行动计划”3个方面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十三五”发展重点进行介绍。“5个主要目标”分别为装备水平全面提高、作业水平全面提升、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和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6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新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协调农业各产业各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扩大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巩固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效益和保障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而“7大行动计划”分别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驱动计划、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计划、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跨越计划、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力提升计划、新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主体成长计划、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计划和农机装备应用信息化促进计划。

智能制造发展态势

董景辰(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教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核心专家)

董教授从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和智能制造发展态势两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他指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确立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是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包括战略目标、指导思想、9大任务、5大工程和10大领域。战略目标就是通过30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制造强国:202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第二方阵;203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第二方阵前列;204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第一方阵。

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分为产业实力和产业潜力两个方面。而产业实力包括规模发展和质量效益;产业潜力包括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制造强国指标体系的两个基本点为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智能制造发展态势,董教授说,中国是最具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国家,因为中国有比较发达的信息产业,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强大的制造业,有比任何国家都大的智能制造市场。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工业2.0、3.0、4.0齐头并进。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为关键技术装备实现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智能制造基础能力明显提升,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成熟,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重点产业智能转型成效显著,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数控率达到50%,完成60类以上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创新。

最后,董教授还提醒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一是继续重视企业的发展基础,包括精益生产、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等;二是实施智能制造必须有明确的经济目标,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要重视投资回报;三是实施智能制造不要想“一蹴而就”,可以分批分阶段,一步一步提高。

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和应对策略

罗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罗院士从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内涵,面临的新挑战,发展目标、主要内容与重点,应对策略,以及重大政策建议5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和应对策略。

全程机械化主要从生产环节上考虑,是指农业生产产前(育种、种子加工),产中(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秸秆处理),产后(脱粒、干燥、储藏)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全程机械化是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粮棉油糖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机制,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全面机械化主要是指“作物”的全面化、“产业”的全面化和“区域”的全面化。全面机械化是粮、经、饲全面发展;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轮作。

罗院士认为,面临的新挑战分为农业面临的新挑战(外部)和农业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内部)。外部新挑战包括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硬约束趋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家庭规模经营小;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发展条件薄弱;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内部新挑战包括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与组织建设不适应发展要求;农业机械化基层技能型人才紧缺。

他指出,全国“十三五”农机化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种养加全面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区域协调共进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全面提升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发展重点包括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和甘蔗9大作物种类,聚焦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和秸秆处理6个生产环节,明确“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两个主攻方向,探索一系列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进展与展望

陈学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

陈院士指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旱地农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残膜污染会影响作物的产量,种子播在地表残膜位置,影响幼苗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易造成烂种烂芽,幼苗枯黄或死亡,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目前,我国农田残膜污染呈逐年加重势态,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近3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指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力争到2020年,残膜回收率基本达到80%以上的目标。

陈院士说,在地膜污染防治方面,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高强度地膜、可降解地膜,同时配套严格的地膜回收处理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杜绝了地膜残留污染的发生。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残膜治理主要采用简易搂膜机械和人工回收相结合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作业质量难以保障,尤其是回收效率偏低。土壤中残留地膜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机械化回收技术仍然是治理残膜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机械回收残膜还存在一些难点与问题,包括缺少有效可推广的技术模式、缺少先进适用的残膜回收机械和作业时间很难保证等。但是最根本点是对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没有法律法规约束,未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先进适用机械的研究严重滞后。

针对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陈院士指出,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与实施,加大可降解膜的研究开发、试验示范,加快新型高效残膜回收机具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回收的残膜资源化利用等一整套解决方案。

新常态下的中国农机工业

陈志(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

陈会长首先介绍了新常态下中国农机工业的特点和趋势。一是增长的速度放缓。黄金10年期间,农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同比增长率2005年为31.6%,2007年为33.14%,2011年达到峰值33.7%,从2013年开始回落到16%,2014年为10%,2015年为7.39%,2016年1—8月为7.37%。二是增长方式发生变化。以前农机工业主要依靠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现在主要依靠创新驱动,靠技术而非拼价格。从产量上看,2016年1—8月,只有80.9~88.2 k W和95.6 k W以上功率段的拖拉机产量是增加的,其他功率段拖拉机和3大作物收获机械的产量都是下降的。但是,现在的拖拉机和以前的拖拉机的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现在的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三是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包括竞争的范围和手段。现在的竞争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国的农机工业既有不足,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四是行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行业层面,饲料加工和畜牧机械行业以及农机零部件行业的成长性最好;区域层面,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企业层面,企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产品层面,产品结构调整成效也非常明显。五是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包括政府的政策、农村的实际情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以及全球化竞争的格局等。

陈会长还介绍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0)》涉及的农机技术进步与创新专项、关键零部件发展专项、产品可靠性提升专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和农机农艺融合专项共5大专项。他指出,为了使这些专项能够取得实效,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公共资源、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拓展金融资本支持渠道、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扩大对外合作与开放等。

新常态下,中国农机工业的主要矛盾不是市场问题,市场空间仍然很大,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问题、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目前,仍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攻克,还有许多空白领域需要填补。农机和农艺要融合,农机科技界和产业界也要融合、也要合作等。

中国制造2025:农业装备部署

方宪法(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

方宪法副院长指出,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方面。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制定、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包括10大领域,农业装备是其中之一。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对策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创新贡献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更是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自主发展、绿色发展、价值创造的基石。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必须下决心解决质量问题,必须过质量这一关。作为制造大国,中国经济要再创奇迹,就必须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型”。

农业装备是融合生物和农艺技术,集成机械、电子、液压、信息等高新技术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装备,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核心支撑。应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方宪法副院长从能力建设、产业规模、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准5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农业装备》的发展目标。农业装备发展的重点产品为新型高效拖拉机、变量施肥播种机械、精量植保机械、高效能收获机械等。关键共性技术包括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实验验证技术、农业机械可靠性技术、农业机械关键零部件标准验证技术以及农业机械传感与控制技术。

上一篇:小金鱼的观察作文300字下一篇:读坚守生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