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龚自珍课件

2024-06-04

己亥杂诗龚自珍课件(精选6篇)

己亥杂诗龚自珍课件 第1篇

《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x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己亥杂诗龚自珍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x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己亥杂诗龚自珍课件 第2篇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解读龚自珍及其诗集《己亥杂诗》 第3篇

龚自珍(1792-1841),后名巩祚,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人和人,清朝道光的大文豪。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地主阶级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外祖父段玉裁是著名的古文学家,父亲丽正有史学著作《国语韦昭注疏》,母亲段驯也是诗人。龚自珍的作品繁多,在龚氏三百多篇散文和近八百首诗词之间,其诗风格独特,意义甚远。先生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年仅五十。

先生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已无力抵抗却每日酒醉沉迷,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依旧是“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鸭”的景象。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先生作为一名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作为近代我国维新思想的先驱者,他清醒的认识到了改革变法的重要性。他站在时代的前端,推陈出新,不畏艰难险阻,用龚氏独特的诗歌深刻揭露清王朝的弊病,引领社会潮流变革,开一代之风气,诗文辛辣,意义直指未来。先生的文学创作,结合时代特点,认为虚浮之风不宜于醒世之用,既有魏源诗风的实学复兴,又有诗人李白的浪漫,诗文贴切现实,瑰丽动人。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48岁的先生在浮沉了多年后毅然辞官南下,回归故里。这一年是己亥年。当时正值暮春时节,杂花生树,落英缤纷。回乡途中,先生百感交集,便把所思所想用毛笔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五十枚,盖作诗三百一十五首也”,这就是《己亥杂诗》的由来。这部旷世之作多为大型组诗,先生对自己的前半生读书、著述、交游、家世、情感做了整理和回顾,留此存照,为前半生谢幕,为后半生揭幕。首诗写道 :“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卮言夜涌泉。百卷书成南渡岁,先生续集再编年。” [1]南渡在先生看来,不过是新的著述生活的开始,也是他辞官以后的政治态度。全诗以个人情感体验为主,是先生大思想家的突出之点,加上咏志诗,其思想超越时代,有敏锐之思,睿智之思。全诗共三百一十五首,用相对独立的七言绝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己亥杂诗》题材颇具特点。《己亥杂诗》题材丰富多样,有咏言诗、咏志诗、咏史诗、酬赠交游诗、爱情诗等。涉及面广,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深入百姓生活,深刻揭露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第一首云 :“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巵言夜涌泉。百卷书成南渡岁,先生续集再编年。”就表明了作者辞官以后的政治态度,先生也是由此公开宣告,虽已辞官,却没有放弃斗争,还会拿起笔杆继续写下去,态度鲜明,可见一斑。“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第五首)抒发了诗人离京返南的愁绪,表达了是人虽然已经辞官奔赴天涯,但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仍然深沉热烈,表明心境,抒怀言志。第十四首“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3]社会政治的腐败,封建社会的瓦解,诗人重新发出“狂言”了,抒怀言志由此可明。诗人很重视友情。第三十五首“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恍从魏晋纷纭后,为溯黄农浩渺前。” [4]回忆儿时,有强烈的惜今之感。诗人惜友。第二十九首“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5]歌颂赞美友人不畏权贵,风骨凛然,勇于自信。也表达了自己在辞官后的政治态度,不畏惧危言,敢于抨击时政。第三十首“事事相同古所难,如鹣如鲽在长安。从今两戒河山外,各逮而孙盟不寒。” [6]朋友关系如此亲密,正如比翼鸟、比目鱼一般。就算彼此分隔遥远,彼此的友谊到儿孙辈都还长存。古之文人浪漫多情,对爱情的描写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己亥杂诗》有寱词,多为诗人在睡梦里说出来的话。其第二百四十五云 :“豆蔻芳温启瓠犀,伤心前度语重提。牡丹绝色三春暖,岂是梅花处士妻?(己亥九月二十五日,重到袁浦,十月六日渡河去,留浦十日,大抵醉梦时多醒时少也,统名之曰《寱词》。)” [7]其中,描述最多的当属美人灵霄。灵霄是清江浦的妓女,《己亥》第二百五十五首有云 :“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儿家门巷斜阳改,输与船娘住虎丘。” [8]其“儿家”句暗指灵霄本身良家少女,后来沦落为娼,又从苏州移居到清江浦。第二百五十八首云 :“云英化水景光新,略似骖鸞缥缈身。一队画师齐敛手,只容心里貯秾春。” [9]第二百五十七首“难凭肉眼识天人,恐是优曇偶现身。故遣相逢当五浊,不然谁信上仙沦?” [10]似仙女下凡,美到让人无法仰视的灵霄,已让诗人爱慕不已,尤其钟爱。

先生诗关注现实,心系民生疾苦。《己亥杂诗》第一百七十五首“琼林何不积缗钱,物自低昂人自便。我与徐公筹到此,朱提山竭亦无权。” [11]银贵钱贱的时代,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老百姓只能用银子交税,不能交铜钱,生活压力巨大。作者深感百姓疾苦,提出“物自低昂人自便”的建议,农民如果能够获准用铜钱纳税,也会方便很多。这也是作者关于现实民生的建议。第二十首“消息闲凭曲艺看,考工文字太叢残。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12]社会发展的变化是消还是长,在一些小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升斗尺称,长短大小都不一样了,官府又不校正统一,难怪老百姓在市场上乱哄哄的,想吃一顿饱饭都困难。

“气悍心甘淳”的先生,在他那个世道成不了“名臣”,又不甘于“名儒”之求,终成为“名士”气十足的思想家。而先生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希望通过自身的呼号,带领世人,冲破时代枷锁,以呐喊惊醒世人。《己亥杂诗》第一百零四首云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 [13]该诗直接点明了其写诗的目的,理想。“九州生气恃风雷”,先生说过,“生于本朝,仕于本朝,上天有不专为其本朝而生是人者在也”,这就是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存在的反清力量的委婉表达。只有开头人的呐喊,加上群众的百吟,借助风雷之力,才能真正地打开清王朝封建腐朽的局面,推陈出新,从而实现“生气”的改革。表现了他对旧事物的憎恨,对未来的展望。

己亥杂诗龚自珍课件 第4篇

龚自珍生于世宦之家,家学深厚,其母段驯是清朝朴学大师段玉裁之女。母亲对龚自珍宠爱有加,在其六七岁时就教授他念吴伟业诗、方舟文和宋大樽文。外祖父段玉裁对龚自珍的教育也是无微不至。龚自珍自十二岁起,随段玉裁学《说文解字》,开始受到传统文字训诂学的严格训练,学习文字学“以经说字,以字说经”[2],铺垫下厚实的汉学功底。龚自珍对外祖父非常尊重,晚年,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写道:“张杜西京说外家,斯文吾述段金沙。导河积石归东海,一字源流奠万哗。”[3]虽然龚自珍自小深受乾嘉朴学的影响,但龚自珍批判社会的思想来源主要还是今文经学。28岁时龚自珍师从今文经学大师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一时间找到了理论武器,“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今文经学善于论述,变化灵活,常出现一些古典儒家没有论述过的论题。《公羊春秋》中多‘非常异议可怪之论如‘张三世、‘通三统、‘绌周王鲁、‘受命改制等理论,震撼人心。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辩论方法,和不受局限无限扩大外延的思维方式,对龚自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龚自珍正是利用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方法讥切时政、倡言变法的。当然,龚自珍对今文经学也不是无条件全部接受的。龚自珍首先接受了今文经学的三世循环论,宣扬“张三世”“通三统”,由此,龚自珍发展出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并对当时社会做出了“衰世”的判断。除了今文经学,龚自珍的思想来源极其驳杂,可谓杂取百家,为我所用而不为其所困,在晚年教子的诗歌中,龚自珍告诫自己的儿子:“五经熟烂家常饭,莫似而翁歠九流”正从反面说明龚自珍思想来源的多元化。作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5]的实践者,龚自珍既汲取古文经学实事求是、以复古为解放的学术精髓,又融合今文经学中“张三世”“通三统”“微言大义”“托古改制”思想要义,不尊师法,不守绳墨,讥切时政,倡言变革。

“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中国人口为二亿六千四百多万;到乾隆六十年(1795),人口增至二亿九千六百多万,到嘉庆、道光之后,人口一直在三亿以上,并不断增加。人口的增加,对社会财富,既能促进,更能分解,当人口增加到社会承受能力所不及时,社会矛盾便激化了。”[6]统治集团纵欲无度,奢侈腐化,大地主、大商人聚集财富,一掷千金,而广大的劳动人民越来越贫困。社会矛盾激化,两极分化的结果,必然是民变。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刚逝世不久,农民起义就不断发生,所谓的“十全武功”,不过是个纸糊的灯笼。

《己亥杂诗》创作于1839年,这一年正是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这个时候的大清王朝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日薄西山,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写:“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这首赠给“道旁鬻戏术者”[7]的诗反映了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弹丸累到十枚,技艺虽然高超,但也预示着危机的形势。清王朝经历康雍乾盛世之后迅速跌落下来,回光返照般的封建社会最后的繁荣一去不复返。龚自珍认识到,他所面对的已经根本不是什么盛世,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衰世”。“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8]“衰世”只是类似“治世”而已,龚自珍的祖、父两代经历了清王朝最强盛的时代,即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乾嘉盛世”。甚至龚自珍自己也说过“国家治定功成日,文士关门养气时”“家家饭熟书还熟,羡煞承平好秀才”。可惜这个“治世”过去了,眼前的“衰世”是一个“日之将西,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引暮气,与梦为邻”[9]的社会。这个社会“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10]。这个社会非但不会培养人才,甚至“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11]。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当中,龚自珍感受到的是“履霜之屩,寒于坚冰;未雨之鸟,戚于飘摇;痹痨之疾,殆于痈疽;将萎之华,惨于槁木”[12]。龚自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声疾呼,批判社会,倡言变革,以其犀利的的诗歌对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做出了无情的解剖,开一代风气之先。

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时刻关注百姓之疾苦。“消息闲凭曲艺看,考工文字太丛残。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经过肆市,看到市场上升斗尺秤长短大小不一,官府又不加以校正,导致市场混乱,百姓谋生困难,甚至到了谋求一顿饱饭都困难的地步。“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作为一个闲曹小官,龚自珍没有办法亲自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不断地提出建议。但是建议往往不被采纳,甚至正是因为自己这种不合俗流、关心国家、同情百姓的行为导致了自己一再被官场恶势力打压,“书生挟策”最终是或淹没无闻,或束之高阁,“维南织女”负担仍然无法减轻,只能哀愁依旧。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诗人南下经过淮浦,看到纤夫喊着号子辛苦地拉着北上的漕船,想到自己在京师做官时也曾经吃过太仓的粮食,诗人不禁泪流满面。“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东南财富重地,粮食供应京师,百姓相对富裕,但是“国赋三升民一斗”,虽然国家的赋税定的是三升,但老百姓真正要交的可能不止一斗,层层盘剥,赋税之重不堪承受,乃至东南百姓都得屠牛弃田。不但缴纳沉重的赋税,漕粮北运还得“一缆十夫多,千艘渡此河”,沉重的苦役,更是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屠牛弃耕就变成了流民,这就是社会动荡的因素。百姓不堪重负又无法谋生只能铤而走险,距离龚自珍写下“屠牛那不胜栽禾”的诗句才十二年,洪秀全就带领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发动了金田起义,两年时间就定都天京,占据了大清朝的长江中下游的赋税重地。

百姓不但要面对朝廷沉重的赋税,还要面临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负担转移。随着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大量走私、倾销鸦片,贸易入超,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据汤成烈《治赋四篇》所载:‘乾嘉之际,号为富庶,其时银不甚贵,民以千钱完一两之赋,官代易银解正供,裕如也。嘉庆末年,银始贵,然完赋一两,千二三百文耳,道光以来,番舶销售鸦片烟,尽收中国之银而去,银价大昂,自一千五百文,未几而二千文,未几而二千二百数十文,民间完一正一耗,需钱二千五百余文。所出倍昔不止。”[13]银贵钱贱,但是清政府征收赋税要求百姓以银缴纳而不是以钱缴纳,这样,银价日贵,钱价日贱,百姓的负担日重。龚自珍面对银贵钱贱的社会现实,在《己亥杂诗》中写道:“琼林何不积缗钱,物自低昂人自便。我与徐公筹到此,朱提山竭异无权。”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真正实行起来恐怕不具有可行性,银贵钱贱的负担仍然深深地压在百姓的肩上。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等等,百姓的生计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在《己亥杂诗》第二百三十二首,龚自珍写道:“诗谶吾生信有之,预怜夜雨闭门时。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同情百姓疾苦,看到夜雨不停,想到“今秋自淮以南,千里苦雨”[14],百姓的日子又难过了,心中不免伤痛。

龚自珍切身体会当时的官场,对封建社会的官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大官僚、大贵族垄断着朝廷的权力,并阻止一切可能的力量替代他们的权力与利益,整个官场一片死气沉沉,因循守旧,无所作为。龚自珍在二十三岁时写下一组政论文《明良论》,在其中,龚自珍对循资用人的官僚体制进行了更为直接的批判:“今之士进身之日,或年二十至四十不等,依中计之,以三十为断。翰林至荣之选也,然自庶吉士至尚书,大抵需三十或三十五年;至大学士又十年而弱。非翰林出身,例不得至大学士。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亦三十年。贤智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此今日用人论资格之大略也。”[15]循年资晋升,不问贤愚,这样就导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能位居高位,而身怀利器、有心报国的人却可能因为年龄得不到重用,最终朝廷被一群庸碌之辈占据,他们只知道明哲保身而不敢有所作为。在《己亥杂诗》中,有一首忆北方狮子猫,“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故侯门第歌钟歇,犹办晨餐二寸鱼。”“缱绻依人”,正是这样的官场大员的生动写照,如皇家豢养的宠物一般,只知道讨主人欢心。庸碌无为的官僚充斥国家机构,只知道“积俸以俟时,安静以守之”[16],都不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为国牺牲,“前车辙浅后车缩,两车勒马让先跃”。都等着他人出头冒险,这样最终只会导致所有士大夫“尽奄然而无有生气”[17],以至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18]。入世的士人普遍丧失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不仕的文人学士“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以至于“内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复有所作为”[19]。官僚集团因循守旧,明哲保身,打击敢言之士,勾结倾轧,趁机捞取个人利益,“河干劳问又江干,恩怨他时邸报看。怪道乌台牙放早,几人怒马出长安”。窥一斑而知全豹,岂止是这一位御史如此,整个官场无非如此,龚自珍这样正直的大臣就成了遭人记恨的破坏游戏规矩者了。这样的官僚不但无所作为、尸位素餐,一旦有非常之辈关心国家社稷、百姓疾苦的人振臂高呼,他们倒是能够团结一致进行打击报复,难怪龚自珍南返的途中愤怒地写道:“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锄。”

在龚自珍对社会的批判中,对人才困厄的悲悼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与当时的黑暗现实有关,也与他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态直接相联。科举是封建社会培养人才、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因此,腐朽的官僚体系必然和僵化的科举制度息息相关。龚自珍对科举制度给予了严厉抨击。清代科举承袭明制,三年一科,以八股取士。对此,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封建科举制经隋唐而至明清,到了龚自珍的时代,已经彻底腐朽、僵化。三年一科的科举考试选拔不出国家的栋梁人才,选拔出来的顶多不过是只能支撑“黄泥亭子白茅堂”的屋梁。龚自珍曾热心科举但不得志,直到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华年心力九分殚,泪渍蟫鱼死不干。此事千秋无我席,毅然一炬为归安。”功令文浪费了龚自珍大量的时间,在被归安姚学塽批评“我文著墨不著笔,汝文笔墨兼用”[20]后,龚自珍毅然将两千多篇功令文付之一炬,可见他对八股取士痛恨之深。

龚自珍曾写《干禄新书》以嬉笑怒骂的笔调对科举制度的虚伪荒唐予以嘲讽。龚自珍从自己的深切感受中认识到科举制度并不能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他尖锐地揭示出八股科举的两大祸害:其一是‘万喙相因,毫无创造力。……其二是‘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21]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极尽讽刺,“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数此权舆”。原来所谓的国家抡才大典,不过是仅仅依据书法之优劣而已,对于有没有真才实学倒不是最主要的,书法中程与否倒成了取士的主要标准,可见科举取士内容之荒唐可笑。这样的科举无怪乎龚自珍叹道“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人并不因为中举而显示出多么有才能、有学识,反倒是科举因为录取了本身有才能的人而显得科举荣光了。

综上所述,龚自珍以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在万马齐喑的社会中放言论政,其社会批判思想影响了近代中国随后的改革者、革命者,是近代中国的启蒙先驱。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他的思想中也有保守、落后的地方。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在其生活的封建社会末期、近代中国的早期可谓熠熠闪光。

注释:

[1][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4][6]陈铭:《龚自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13][14][15][20]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9][10][11][12][16][17][18][19]康沛竹:《尊隐—龚自珍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龚自珍己亥杂诗注 第5篇

正像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龚自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起着承前继后的作用。他的思想照亮了清代后期的知识分子,令无数的人“若受电然”。而他的诗作雄奇瑰丽,生命力之旺盛,自屈原而下,一人而已。《己亥杂诗》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刘逸生先生的注本对于读定庵诗者决不可偏废。

内容简介

为了研究龚自珍其人的生平和他的政治思想、交游、著述,《己亥杂诗》是极珍贵的材料,即便是探索中国近代史序幕时期的各种因素,也不能忽略它。而作为文学作品来说,没有比《己亥杂诗》更好的绝句范本了。

作者简介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i人,号定Q,又名祚。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龚自珍生长在经济号称繁庶,文化也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门第又可称得上书香世族。祖和父辈除了任官,还有著述;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父亲丽正有史学著作,母亲段驯也是诗人。龚自珍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文化传统的教育,对经学、史学、古典文学、诸子百家,或深入研究,或广泛涉猎,早年就打下相当扎实的学问基础。其时正当乾嘉考据之学盛行,龚自珍的师友辈中,不少又是考据学者,加上祖父辈的薰染,所以龚自珍自幼便养成考据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说经,以经说字”。他十二岁开始习诵《说文解字》,十四岁考订古今官制,十六岁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搜罗罕见古籍,致力於目录学,十七岁进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进行古文字学的研究。凡此,都说明他自小深受乾嘉朴学的影响。假如不是“世变剧烈”,迫使他走上另一条道路,他大有可能沿着阎若璩、戴震、王念孙、段玉裁等人开辟的路子走下去,成为著名的考据学者的(清《皇朝经世文编》《经解续编》均收录龚自珍的《大誓答问》;光绪重修《杭州府志人物志》列龚自珍於“儒学”,可见当时一些人的看法)。

不过,龚自珍在仕途上是很不得意的。由此终於阻塞了他亲手施行改革政治的宏愿。

龚自珍於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一八一○年)首次应顺天乡试,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那时只有十九岁。但在龚自珍自己看来,还是很不如意的。因为乡试的副榜贡生,在一般人心目中还不是正式举人,比秀才高不了多少。龚自珍不满意这个“出身”,因此他在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一八一三年)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两次再应乡试,希望取得正式举人的资格,可惜都落了第。直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第四次应乡试,即清嘉庆帝六旬万寿恩科,他终于中式第四名举人。那时不过是二十七岁。第四名举人是所谓“五经魁”之一,这使龚自珍大受鼓舞,以为科名从此一帆风顺,可望置身於卿相之列,实现改革政治的理想了。

不料事与愿违,龚自珍再考进士试,却连连落第。嘉庆二十四年已卯是恩科会试,不第;嘉庆二十五年庚辰是会试正科,仍不第,只好出任一名内阁中书的微官;道光二年壬午是道光皇帝登极恩科,会试仍未第。这样一直到道光九年,龚自珍已经三十八岁了。这年是第六次会试,才勉强中了第九十五名,殿试为三甲第十九名,连一个翰林院也考不上,只好仍旧回到内阁中书的老位子上。

我们知道,科举出身的高下,在那时是极关重要的。龚氏既无法“掇取巍科”,此后就始终被弃置在中书、主事的冷署闲曹之中,无从施展抱负。十年之后,终于迫得他不能不辞官而去。这就是龚自珍在官场上坎坷的一生。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第6篇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己亥杂诗龚自珍课件】相关文章:

《己亥杂诗》读后感07-05

龚自珍《病梅馆记》原文和翻译07-23

同时代人眼中的龚自珍形象探析11-11

咏史,咏史龚自珍,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05-13

敝帚自珍文言文07-11

上一篇:2022年正规赠与合同下一篇:八条优惠政策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