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情怀的诗歌

2024-06-23

关于爱国情怀的诗歌(精选9篇)

关于爱国情怀的诗歌 第1篇

弘扬爱国情怀的诗歌

爱国是一种牺牲,只有当拥有爱国心的人在国家为难的时刻敢于站起来,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革命年代、战争时代,多少仁人志士不惜为国家,抛头,洒热血,这种爱国热情是最最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唐人街》

黄雍廉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国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史的萧声

倾听如

一首梦般柔细的歌

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

饮霜雪的冰寒

绽东方的芬芳

鲜明矗立的旗像

黄河的浪东流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

是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

烟云变幻

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的心中的丝路

孤帆远影

故乡的明月是仰望北斗的磁场

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

曾经也穷困过典当过手头的软细

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

五千年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拍卖的古董

而是一盏会带来幸福的.神灯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祖国颂歌》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

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

走在世纪之初的我

想到祖国,满怀激情

祖国--

在这里

我为您放歌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千年历史的积淀

文明源泉的汇合

您是黄河壶口的飞瀑

铺满天山的白雪

您凝重而深邃

宽广而博大

滔滔江河是您的鼻息

沸腾海洋是您的血液

您是世界的主题

是我生命的一切

祖国啊,祖国--

您是天安门城楼的一声呐喊

社会主义熊熊燃烧的火焰

您是人民革命的一声号角

乘风破浪的一张风帆

您坚强而自信

进步而前卫

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活跃着您的智慧

东方蒸腾的旭日喷薄着您的活力

您是世界的创作者

社会主义的实践家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南海之滨的一缕春风

罗湖小村的一抹朝阳

您是青藏高原的一道铁轨

塔里木油田的一组井架

您远见卓识

艺高胆大

小渔村的翻天巨变证明了您的胆识

关于爱国情怀的诗歌 第2篇

班级:历史

091

姓名:徐艳秋

学号:2009043016

《诗词鉴赏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2、分析古诗的意境

3、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4、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5、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6、分析句意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把握所写的内容。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聚聚写相约而亡。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I.诗中写了那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II.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莲花——恋情,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常见 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解释了侯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侯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 第3篇

一、走近屈原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 , 名平, 字原, 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 人, 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 “美政”理想

纵观屈原的一生, 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 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 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 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 主张“彰明法度, 举贤授能, 东联齐国, 西抗强秦”。

屈原生活的时期, 正在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 楚怀王曾让他参与图议国家大事, “造为宪令”, 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变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贵族子兰和南后郑袖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 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不加明辨是非的楚怀王便“怒而疏屈原”, 这使得怀有“美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 他怀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 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在外交方面, 屈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 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 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 楚怀王曾经采纳他的主张, 并派他两度出使齐国。后来, 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 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改变了对外政策, 采取“绝齐亲秦”方针, 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亏。不久, 秦昭王想要拉拢楚国, 提出秦楚两国联姻, 要与楚王会面,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谏, 陈述利害, 楚怀王非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如期赴会, 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 楚怀王悔恨交加, 忧郁成疾, 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此时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 当他接连听到怀王客死秦国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 以表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 坚持真理, 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 千百年来始终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二) 世界影响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屈原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20世纪中叶屈原研究走进西方高等学府, 叩开知名学者的斋门, 磁石般地吸引他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目前, 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 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 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士·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 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 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代表的西方式, 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 其中一些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 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到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传播。

二、文本意蕴

(一) 解题

“颂”是一种诗体, 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

南国多橘, 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早在汉代以前, 楚地江陵即已以盛产橘子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的生长习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 才能结出又甜又美的果实, 倘要将它迁徙到北方, 就只能吃到又苦又涩的橘子了。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来看, 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然而对于深深热爱故国故土的作者屈原看来, 橘树这种“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的秉性, 恰恰可以作为自己砥砺志节的榜样, 所以, 在被逐出郢都, 放逐期间, 诗人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另外, 从题材上看, 这是一首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咏物诗之祖”, 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 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

(二) 内蕴

从全篇结构来看, 全诗结构很清晰, 可以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诗中前三句, 在诗人的笔下开篇立意, 不同凡响, 似乎使读者看到了一株坚挺的橘树, 傲然屹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 根深深地扎在南国故土上, 那凌空而立的坚强意志、那受命不迁的坚定神采, 都会使人内心升起无限的敬意。橘树是令人可敬的, 橘树又是俊美可亲的。接下来诗人以精工的笔致, 为读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橘树形象。

在诗人笔下描写了橘树的根、叶、花、枝、棘、果这六个方面。橘树的根———深, 表现了橘树生长在南国的坚定不移;橘树的叶———绿, 表现了橘树生长得生机勃勃;橘树的花———素, 表现了橘树的花正在蓬勃开放;橘树的枝———曾, 这是一个通假字, 通“层”, 表现出橘树生长得枝繁叶茂;橘树的棘———剡, 表现出橘树自身具有防范侵害的能力;橘树的果实———抟, 表现出橘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指出, 橘树所贡献给人类的, 是无数“青黄杂糅”、“精色内白”、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 如此“纷缊宜修”, 如此“姱而不丑”, 如此堪托大任, 可以说, 在每一个字里行间, 都能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后皇嘉树”的一片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 热情讴歌了橘树独立不迁的内在品质。

诗人赞美橘树, 年岁虽少, 却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等它长大以后, 更是“廓其无求”即胸怀广阔, 无所欲求, “横而不流”即醒世独立, 内心坚定, 不随波逐流, “闭心自慎”即清心自守, 谨慎自重, 始终也不犯错误, “秉德无私”即坚持公正无私的品行, 立于天地间,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 更加表现出橘树秉性善良、从不放纵的高风亮节。这些诗句, 表现了诗人对橘树内在品质的倾心赞美。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那么, 诗人是怎样将“橘树”和“我”联系起来的呢?诗人用“愿岁并谢, 与长友兮”一句, 作为实现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 橘树也依然郁郁葱葱, 绝不肯向严寒屈服。在这里, 面对严寒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 与面对严峻的岁月, 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叠印在一起了。诗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 常相为伴, 永远相守。

而后诗人思接千载, 以“行比伯夷, 置以为像兮”收结, 使全诗境界得到了升华———橘树的精神堪比商末的贤士伯夷, 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 文中所赞美的橘树精神, 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 高高印在历史的天幕上了。

纵观全诗, 这首诗既是描写橘树, 又是表达自己的理想, 写物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 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诗中的描写未脱离橘树的特点, 却又不局限于橘树, 而是把橘树拟人化了———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 抒发了作者独立不移, 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屈原赞美橘树, 实际上寄寓着自己人格的修养。作为一个追求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 屈原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橘颂》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 运用类比联想, 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 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 以物写人, 既沟通物我, 又融汇古今, 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 句句不是颂橘, 但见 (屈) 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 彼此互映, 有镜花水月之妙。” (《楚辞灯》) 此后, 南国之橘便因蕴含了仁人志士“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 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 尤其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也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强.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6.

[2]聂石樵.屈原论稿.中华书局, 2010.5.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陆游到屈原.济南出版社, 2008.4.

[4]郭维森.屈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

关于爱国情怀的诗歌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爱国主义 情怀与表现

为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项目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分发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回收有效率为89%。在认真梳理、分析调研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1.调查情况简介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刻关注国家动态

据统计,87%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阅读网站新闻,搜索相关论坛,观看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了解国家时事,关注国家动态。

尽管寝室没有电视,学生在了解外界信息方面主要依靠网络和报纸书刊,信息量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绝大多数同学了解和关心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说明多数的学生是时刻关心国家时事的,从而反映出多数学生是爱国的。

(二)从实际出发,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调查显示,93%的学生愿意加入志愿者行列,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纵观近几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志愿者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助受灾群众。同样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更有大批志愿者出现在大街小巷,向国内外友人提供帮助。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感染着人民群众,唤醒着更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据了解,81%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偏向理性化,反对用暴力或更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在抵制日货方面的打砸抢行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为题,如参加由合法的签名游行示威活动、在外国餐厅就餐时索要发票等。

(四)提升自身修养,展现爱国主义精神

调查中发现,有68%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去,成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在国家为难之时挺身而出。75%的学生有意向继续相关专业的深造,希望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现代化非武力的专业化技能解决国际争端。

2.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虽然反映出了很多主流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们的期望相比,有些学生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根据调研情况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一)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成度还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12%的学生对国家大事一点也不了解,同时,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对国家的事的了解基本源于听周围人的讨论,甚至根本不知道。

就此我们认为,对待时事的关注程度很大程度上能显示出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程度。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这就显示出了大学生对国家现状和前途的不关心。

(二)一些大学生的爱国行动的参与热情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14%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合法的爱国游行等活动。与此同时,8%的大学生认为当中国遭到外来侵袭的时候,个人权利至高无上,他们表示不会去参军。

我们认为,大学生缺乏参加爱国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认同度和参与程度还不够的,有8%的学生认为个人权利至高无上,换句话来讲,也就是这些学生认为个人权利高于国家,在国家主权遭到侵略的时候也不会挺身而出,为国献身。

(三)一些大学生对爱国主义行动过于偏激

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学生认为对于达赖集团策划暴力犯罪事件、破坏奥运圣火传递、西方反华势力恶毒攻击中国等事件,应动用武力来解决。这种激进行为过于偏激,更多是寻找娱乐趣味,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事件,不应采取不理智的行动。

(四)一定比例的学生对祖国的认同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32%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将会移居海外,不打算移居海外的只有26%,另外还有18%的人犹豫不决。

打算移居海外的学生认为,国外的经济较比国内发达,国民素质较高,教育体系发达,生活条件好,政治制度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等。他们认为国内各方面较比国外都相对落后。我们认为崇洋媚外的心理,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较低。

3、解决办法

(一)增强集体荣辱感

参加座谈会的同学纷纷表示要做好分内工作,多参加校园活动,增强集体荣辱感,作为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只有集体观念强,才能形成强烈的爱国情。

(二)不断推陈出新

爱国主义教育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应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我们的心田,让人们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一定要铺天盖地,也许一部电影,一卷著述,一则故事,一首歌曲,一个游戏,一个活动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之处,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此看来,形式的创新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确保与时俱进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媒体在宣传爱国主义的时候,引用的还是很久以前的例子,虽然很有代表性,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事迹会有更好地宣传效果。

(四)正确引导,注重实践

大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做事容易激进,易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理性思考问题,因此需要大学生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指导自己的爱国行为,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教育,学校方面可以举办相关社会实践,如体验贫苦生活,让大学生亲身去体验,去了解,使感性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高度。

参考文献:

【1】陈海青.钱伟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梁衡.爱国的理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爱国情怀自创诗歌押韵 第5篇

华夏英气,浩然无边。行温雅之礼仪,唯刚正之国风。成五洲之典范,树四海之楷宗。

神州才俊,横溢辈出,千秋万载,枚不胜数。古有传世之瑰宝,今有傲世之青锋。修养治世,交友融通。

与世无争,非我羽林无能,忍气吞声,是我虎贲不逞。堂堂威武雄师,岂愿与鼠辈相争。

封干将莫邪,隐我雄韬伟略,跨星云神舟,展我通天之能。撼世武功,不齿与鸡犬抗衡。

仁,义,礼,智,信,人之根本,国之基石。回首往昔,仁德,昨日滔天大恨,尚能一笔勾销,大度之仁,世间少有。

可笑蛮蛮小夷,忘恩负义,世所鄙弃,篡改史实,颠覆正义,藏不世之野心,匿无耻之嘴脸,如疯似癫。

离经叛道,恶习难变,终得四面楚歌,犹自摇尾乞怜,愚之至者,大败求和,

不知仰人鼻息,是为彼之探石,望其华美,不知其空。执着利美之形,终成缘木求鱼。

须知鸟尽弓藏,从不留情,兔死狗烹,不变初衷。昨日之行,今朝之语,毁汝二城,何见仁慈。

浮夸小儿,漫谈约定,一纸相许,却是画皮,唯无知之痴,信豺狼之语,不知其得则目空云天,失却丧家之犬,究本溯源,失德至远。

人立于世在诚,国立于世在信,中华诚信,一诺亿金,身处风暴,坚持不变,义高信重,谁能比肩?

爱国情怀自创诗歌押韵 第6篇

眉飞舞动师生悦,激情四射比阳光。

青春旋律伴乐器,温馨暖情驻心田。

关于爱国情怀的名言 第7篇

个人正义维护着国家正义,个人尊严组成国家尊严,国家惟一能让国人感到骄傲和安全的,就是它对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所作出的承诺和保障。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国家还有什么尊严和荣誉可言? ——左拉

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 ——乔治·肖伯纳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勃特兰罗素

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罗斯·皮尔斯

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 ——爱德蒙·柏克

用爱国主义之拳打击思想自由是一种陈旧而不祥的狡猾行为. ——史蒂文森

国家主权这个概念的本身是为保护个人而构思出来的,因为人是国家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相反。 ——安南

恶国家甚于无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

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爱因斯坦

工人没有祖国。 ——马克思

国家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 ——马克思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

不能允许你用爱国主义蒙蔽双眼而不能面对现实。错就是错,不管是谁说的。——马尔科姆

当智慧存在的时候,作为一种愚蠢的形式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才会消失。 ——克里希那穆提

对他们来说,爱国不过是谄媚统治者的一种方式;只要他们认为统治者再也听不到,他们所说的一切马上就惊人地诚恳,因为那些听他们说话的人是可靠的。——卡斯汀侯爵

民族主义是我们的乱伦模式,是我们的偶像崇拜,是我们的疯狂。“爱国主义”是它的迷信崇拜。不必说,我所谓的“爱国主义”态度将自己的国家置于人道之上,置于正义与真理的原则之上。 ——埃里克·弗罗姆

那些没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爱国的,他们可以为少数牺牲多数。他们热爱他们坟墓的泥土,但他们对那种可以使他们的肉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却毫无同情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袋里的蛆。 ——亨利·大卫·梭罗

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门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的名人名言。 ——(清)顾炎武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宪成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爱国名言《爱国的名人名言》。——鲁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就义诗》

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吉鸿昌《无题》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五四时期北大师生的爱国情怀 第8篇

一、陈独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陈独秀1916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其地位仅次于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 他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进步运动, 为五四运动出谋划策, 也通过各种方式保护爱国学生, 后来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

1919年5月7日, 在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 陈独秀致函正在上海接待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胡适, 向他通报了北京运动的情况, 并通过胡适转告杜威等国际友人正在中国发生的这场进步运动。信函的大致内容是:4日午后, 北京近四千名学生在天安门聚集, 前往英美使馆抗议;学生们游行至曹宅, 将章宗祥打伤入院;目前舆论基本偏向爱国学生一方, 但也提及打人放火触犯法律;现在有30多名学生被捕, 我们应设法营救并避免有更多的学生及报社等机构受到冲击。11日, 进步刊物《每周评论》开设五四运动专栏, 作为主编, 陈独秀利用该专栏加大对学生的舆论声援。在首篇创栏文章中, 陈独秀写道:国家的幸运在于政府身后有一大批爱国国民在支撑国家民族的命运;我们抵抗外敌的力量就来自于团结一致的爱国国民;外国人看不起中国, 甚至中国灭亡的话, 其根本都在于我们没有团结一致;现在只有一部分学生在街上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但他们是可怜的, 政府要法办他们;如果国民们没有丝毫团结一致的爱国心, 学生将会被逼上绝路, 大学就会关门, 政府外交就会无休止地溃败, 笑到最后的唯有日本人。陈独秀的这篇文章不仅唤起国人的爱国心、支援五四运动, 更尖锐指出了曹章陆并非运动应真正讨伐的对象, 在幕后卖国的是腐朽的北洋政府。五四运动爆发后, 陈独秀逐渐从大学里的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转变为政治兴味浓厚的革命家。受五四运动的思想熏陶和五四运动爱国政治力量的鼓舞, 陈独秀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市民运动中。五四学潮在陈独秀的串联和领导下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罢工、罢市的社会政治运动。1920年9月, 陈独秀辞去在北大的所有职务, 将所有精力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二、胡适:五四运动的理性对待者

胡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 是中国近代文学革命的发起人和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从美国学成归国后, 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 历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代理教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在五四运动中, 胡适以较为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运动, 充分展现了他爱国情怀中理性主义的一面。

胡适并未像陈独秀那样直接领导五四运动。运动爆发时, 他还在上海与蒋梦麟一起接待他在美国留学时的导师杜威。胡适从报纸和陈独秀的信函中得知了当时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运动的具体情况。1920年5月4日, 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一周年, 全国五四运动的余波犹在, 胡适在《晨报》发表纪念文章, 谈到他一年来对五四运动的思考:持续已一年的运动可谓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大事件, 效果自然有好的一面, 它激发了学生的精神与关注国家社会命运的兴趣, 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办事能力、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和求知能力, 学生们从中累积了许多团体活动的宝贵经验并获得了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这是学生运动的重要贡献所在。然而, 胡适也理性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其他方面,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他认为:学生运动是一个在不正常的社会中出现的不正常的现象;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当中, 主要政治活动与革新、制度的批判与制定都应该是成年人去做的事情;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 求学是他们最为重要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之外的其他事务都不应用学生作为主力军;然而在中国这个被一群成年人和老年人糟蹋的变态社会里, 各个阶级都不愿站出来予以干预和纠正, 所以本不属于学生的社会政治责任落在了学生们的肩上, 这是变态社会的悲哀;学生干预政治并非学生所愿, 而是被政府和社会逼出来的。中外历史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如汉代和宋代末年的太学生上书;明朝末年的结社;清末的公车上书;辛亥革命中的留学生参与革命;俄国、德国革命中的学生运动;以及朝鲜、印度等国独立运动中出现的学生力量等等。

胡适强调学生运动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可长期存在下去。他从上海返回北京大学后, 明确反对学生用罢课的形式表达诉求, 认为罢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也助长了逃学、依赖集体、失去个性的不良风气。除了罢课, 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表达爱国情怀,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学校, 让学校代表学生整体以适当方式表达社会、政治诉求。这样既成全了学生又保护了学生, 既敦促了政府改革又降低了社会冲突的烈度。总的来说, 胡适并不反对五四运动, 而是与陈独秀一样, 非常肯定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胡适的爱国情怀在五四时期保持了爱国、自由、民主与理性之间的平衡。

三、梁漱溟:以法制思想书写五四运动独特一页

梁漱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1917年, 梁漱溟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在到任北京大学之前, 梁漱溟在北洋政府中担任司法总长秘书一职。所以, 在五四运动中, 崇尚宪政主义的梁漱溟更多从法制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梁漱溟极为关注五四运动, 他支持和同情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但坚持以法律的视角反对运动的暴力破坏行为。1919年5月, 梁漱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诚然曹章陆三人罪大恶极, 但在他们没有被公诉公审之前, 是享有法律保护的公民。而一些行为失当的学生纵火打人则是现行犯, 依法应遵判服罪。爱国是没有问题的, 但急于求成、侵犯施暴于人则是在借民意胡闹。中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就是法制缺失所造成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如果要爱国救国, 就更应该遵守法制、弘扬法的精神。梁漱溟坚持法律至上, 任何爱国行为都应该在法律界限内进行。梁漱溟进一步认为, 学生要求政府在内政外交方面变革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对追求民主自由的学生来说, 更重要的是要以实际行动改变中国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专制和奴性思想, 改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狭隘的利己主义, 而法制正是关乎所有政治、社会、思想变革成败之根本。梁漱溟的言论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强烈争论, 也遭到了激进爱国师生的批评。

参与五四运动的爱国青年在运动之前倡导以民主、科学为核心价值的新文化运动, 却鲜有人提倡法制这一西方民主、科学的基石。至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大潮翻腾, 中国社会仍然处于法制空缺的时代。对五四运动, 梁漱溟从整体而言并不反对, 历来主张西方宪政的他此时用独有的法制呐喊声为五四运动的内涵增添了独特一页, 对中国的法制史进程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 五四运动还是展示了梁漱溟以法制救国的爱国情怀。

四、五四运动时期北大其他师生的爱国情怀

除了上述五四运动时期出自北京大学的几位重量级风云人物, 北大还有数千名师生曾为五四运动摇旗呐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如客观上为五四运动在荟萃精英、揽贤聚才方面做好准备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五四运动先驱和领导者之一的李大钊;五四运动游行示威活动总指挥傅斯年;组织学生集会游行的北大学生会主席、中国学联第一任主席段锡朋;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一词的北大文科学生罗家伦;等等。他们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中, 继承和书写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在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以及后来通过运动所浓缩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在北大校园和中华大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 1999

[2]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

关于爱国情怀的诗歌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67-02

为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项目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分发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回收有效率为89%。在认真梳理、分析调研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调查情况简介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刻关注国家动态

据统计,87%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阅读网站新闻,搜索相关论坛,观看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了解国家时事,关注国家动态。

尽管寝室没有电视,学生在了解外界信息方面主要依靠网络和报纸书刊,信息量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绝大多数同学了解和关心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说明多数的学生是时刻关心国家时事的,从而反映出多数学生是爱国的。

2.从实际出发,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调查显示,93%的学生愿意加入志愿者行列,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纵观近几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志愿者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助受灾群众。同样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更有大批志愿者出现在大街小巷,向国内外友人提供帮助。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感染着人民群众,唤醒着更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3.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据了解,81%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偏向理性化,反对用暴力或更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在抵制日货方面的打砸抢行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为题,如参加由合法的签名游行示威活动、在外国餐厅就餐时索要发票等。

4.提升自身修养,展现爱国主义精神

调查中发现,有68%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去,成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在国家为难之时挺身而出。75%的学生有意向继续相关专业的深造,希望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现代化非武力的专业化技能解决国际争端。

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虽然反映出了很多主流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们的期望相比,有些学生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根据调研情况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成度还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12%的学生对国家大事一点也不了解,同时,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对国家的事的了解基本源于听周围人的讨论,甚至根本不知道。

就此我们认为,对待时事的关注程度很大程度上能显示出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程度。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这就显示出了大学生对国家现状和前途的不关心。

2.一些大学生的爱国行动的参与热情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14%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合法的爱国游行等活动。与此同时,8%的大学生认为当中国遭到外来侵袭的时候,个人权利至高无上,他们表示不会去参军。

我们认为,大学生缺乏参加爱国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认同度和参与程度还不够的,有8%的学生认为个人权利至高无上,换句话来讲,也就是这些学生认为个人权利高于国家,在国家主权遭到侵略的时候也不会挺身而出,为国献身。

3.一些大学生對爱国主义行动过于偏激

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学生认为对于达赖集团策划暴力犯罪事件、破坏奥运圣火传递、西方反华势力恶毒攻击中国等事件,应动用武力来解决。这种激进行为过于偏激,更多是寻找娱乐趣味,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事件,不应采取不理智的行动。

4.一定比例的学生对祖国的认同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32%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将会移居海外,不打算移居海外的只有26%,另外还有18%的人犹豫不决。

打算移居海外的学生认为,国外的经济较比国内发达,国民素质较高,教育体系发达,生活条件好,政治制度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等。他们认为国内各方面较比国外都相对落后。我们认为崇洋媚外的心理,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较低。

三、解决办法

1.增强集体荣辱感

参加座谈会的同学纷纷表示要做好分内工作,多参加校园活动,增强集体荣辱感,作为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只有集体观念强,才能形成强烈的爱国情。

2.不断推陈出新

爱国主义教育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应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我们的心田,让人们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一定要铺天盖地,也许一部电影,一卷著述,一则故事,一首歌曲,一个游戏,一个活动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之处,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此看来,形式的创新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确保与时俱进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媒体在宣传爱国主义的时候,引用的还是很久以前的例子,虽然很有代表性,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事迹会有更好地宣传效果。

4.正确引导,注重实践

大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做事容易激进,易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理性思考问题,因此需要大学生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指导自己的爱国行为,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教育,学校方面可以举办相关社会实践,如体验贫苦生活,让大学生亲身去体验,去了解,使感性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高度。

[1]陈海青.钱伟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梁衡.爱国的理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高三古诗词专题复习下一篇:性心理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