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2024-07-25

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精选6篇)

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第1篇

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摘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生殖器官司发育异常不良因素引起的母猪不发精、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弱精、死精等综合病理症状。可能导致母猪不发情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猪瘟、(HC)、猪伪狂犬病及寄生虫病。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最多,带来的损失最大。防治措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强化猪的饲养、科学饲养、科学管理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隔离制度。还可采取适当的刺激措施如:混栏、运动、饥饿催情。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营养管理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生殖器官司发育异常不良因素引起的母猪不发精、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弱精、死精等综合病理症状。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分类,一般根据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性环境因素对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影响程度和性质,通常可分为永久性的不育、暂时性的不育和低繁殖力三类。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可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人根据近几年临床经验,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简介于后。

1发病情况及经济损失

我县X镇陈某生猪养殖场2006年因疫苗注射不及时不规范,全场30头母猪52头青猪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死亡母猪6头青猪11头,其它24头母猪当年只有2头生育。经济损失15万元。

我县X镇杨某猪场2010年4月私自从周边县引进母猪10头、仔猪23头。一天后发病,经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造成该场引进母猪一年半后才能正常产仔。经济损失16.5万元。

2病因

可能导致母猪不发精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母猪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血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胸膜炎)及寄生虫病。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最多,带来的损失最大。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该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传播迅速,危害广泛,造成的损失严重。该病常因引种不当传入,我县于2000年在忠县拔山镇洋三元种猪场首次发现此病,以后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发生,种猪场尤其多见。

2.1.1临床诊断要点

公猪表现厌食,精神差,性欲减退,精液质量下降。母猪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产后发情推迟,甚至不发情,怀孕母猪前期流产,后期产木乃伊胎和弱仔;产下的弱仔猪呼吸困难,运动 1

失调,几天内死亡。母猪发病后本身呈良性经过,很少死亡,但怀孕后期感染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断乳前后的仔猪最易感染,感染后体温升高,呼吸严重困难,呈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少部分仔猪皮肤发紫,表现出严重的渗出性皮炎,死亡率高达40%-100%;育肥大猪患病后发生鼻漏,呈一过性的厌食及轻度呼吸困难,耳、腹部深紫色,15天左右能自愈,很少死亡,但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

2.1.2 病理变化

可视粘膜苍白,全身不同程序黄染,皮下水肿,死胎胸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病死的猪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病死的猪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肝变病灶,切开气管,内部充满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粘液,肺间质明量增宽,部分猪有渗出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个别严重者,肺边缘有红色肉变区;肝肿大变性,呈现棕黄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门淋巴结尤为明显,切面有出血点;肾肿大苍白,表面有凹凸不平灰白色坏死灶,个别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脾脏肿大变软,个别呈蓝紫色;小肠粘膜有点状出血,结肠内容物稀薄。

2.1.3防治

疫苗预防: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后备母猪在配种前50天、30天时各免疫一次,每次肌注1头份,应在其他疫苗免疫后再实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注射,以防免疫干扰降低免疫效果;经产母猪在每窝产后25天时,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1头份;仔猪在产下后20天时,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0.5头份;种公猪在每年的3月、9月各免疫一次,每次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1头份。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在排除猪瘟感染并初诊为本病后,应对发病猪作隔离饲养、严格消毒,在发病初的1-3天时,可在饮水中添加清肺止咳散和抗体维他,在日粮中增加青料。在3天后,再按以下治疗:采用肺炎咳喘停、菲克亭、长效土霉素肌注。在采取上述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同时,对发病猪可在饮水中添加清肺止咳散和抗体维他等对症治疗。对呼吸困难者,用卡那霉素、地塞米松消除肺部炎症,解除呼吸困难,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2.2 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为单股线状DNA病毒。

2.2.1 诊断

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进行血清学检查(HI),采取胎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做PCR及病毒分离、鉴定。本病多见于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出弱仔,经产母猪感染后通常不表现繁殖障碍现象,且无神经病状。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则以产木乃伊胎为主。

2.2.2 防治

防止把带毒猪引入无此病的猪场。引进种猪时必须检验此病,常用血凝抑制试验,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才能引进。对后备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注射。在该病流行地区内,可将血清学反应阳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种猪群中,使其受到自然感染而产生自动免疫。因该病产生流产或木乃伊胎的同窝幸存仔猪,不能留作种用。对早期发病猪可采用聚能核肽、重症速效、变异红链康肌注,效果较好。

2.3 猪瘟(HC)

2.3.1病因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感染潜伏期一般3-8d。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3.2 防治

疫苗预防:一般小猪猪瘟免疫剂量为1头份,商品猪2头份,种猪可用到4头份。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种1次。后备种猪选留作种用时立即免疫接种1次,配种前半个月免疫接种1次。应根据本场中母猪、仔猪猪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以及是否来自疫区选用以下免疫程序:种母猪于产后断奶或空怀时期免疫接种1次。非疫区、未受威胁地区仔猪于20-25日龄、50-60日龄各免疫接种1次。在疫区或受威胁地区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立即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头份进行超前免疫,免疫接种2h后方可哺乳;到50-60日龄时,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头份强化免疫1次。

治疗:早期可采用巨能1号、抗体维他饮水,呼喘蓝康、巨能1号拌料同进肌注聚能核肽、重症速效、长效土霉素效果较好。

2.4猪伪狂犬病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又名猪疱疹病毒(PRV)所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可引起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猪高热病的病种之一,目前,本病在我县正在流行。

2.4.1临床诊断要点

1-20日龄的新生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升到41-42.5℃,运动失调,全身发抖、趴在地上口吐白沫,腹泻,同窝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21日龄以上及3-4个月龄幼猪患本病时,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前撞后冲或转圈,声音嘶哑或发生尖叫声,个别病例还表现皮肤奇痒,一般于病后4-6天死亡;4个月以上的育成猪发生本病时,仅见打喷嚏、咳嗽及体温升高等轻微症状,一般呈良性经过。公猪患本病时可引起睾丸鞘膜炎;母猪患本病时,伴发便秘、厌食、眼睑水肿、呼吸困难、产死胎和弱仔。

2.4.2死尸剖检及病料送检

肺部暗红色,胃底部粘膜有炎症,肝脏和脾脏肿胀、充血,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1-2倍,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脑膜明显充血。采病猪血液,分离血清送县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作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呈阳性。

2.4.3防治措施

疫苗预防: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免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经产母猪在怀孕后70-80天时,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仔猪40日龄时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

治疗:本病以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猪场感染本病后,对发病猪可采用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苗2头份/头紧急免疫接种,并用磺胺六甲和恩氟沙星按说明书用量配合治疗,可收到一定的效果。营养因素

最常见的是能量摄入不足,脂肪贮备少,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的p2点膘厚应在18-20毫米;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过于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精,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有些虽然体况正常,但由于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致使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调都会导致发情推迟或不发精,如饲料中钙含量偏高阻碍锌的吸收,易造成母猪不孕,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4 饲养管理因素

4.1 饲养方式

对后备母猪而言,大栏成群饲养(每栏4-6头)比定位栏饲养好,母猪间适当的爬跨能促进发情。但若每栏多于6头,则较为拥挤且打斗频繁,不利于发情。若用定位栏饲养,应加强运动。

4.2 诱情

很多猪场不注重母猪的诱情,没有采取与公猪接触或其它措施来诱导母猪发情,母猪发情不发情听之任之。

4.3 发情档案

有些猪场不建立发情档案,有的在7月龄以后才开始建立发情档案,超过8月龄不发情才开始处理,处理越迟效果越差,这样母猪淘汰时大多达10月龄。正确的做法是在160日龄后就要跟踪观察发情,6.5月龄仍不发情就要着手处理,综合处理后达270日龄仍不发情的母猪即可淘汰,时间太久则造成饲料浪费。

4.4 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平时抓好消毒,搞好卫生,尤其是后备母猪发情期的卫生,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母猪繁殖障碍性病症的症状

5.1

发情障碍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5.2

妊娠障碍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有的母猪在妊娠期,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5.3

泌乳障碍母猪患了无乳综合症,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法,拒乳等症状。

5.4

公猪繁殖障碍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5

仔猪成活障碍母猪产下的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哀鸣,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d死亡。

5.6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5.6.1 强化猪的饲养

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5.6.2 科学饲养

饲养工作做得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猪群健壮,不易发生传染病。

5.6.3 科学管理

了解猪群现状,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根据猪的品种、性别、年龄、性能等进行合理组群,按照养猪生产条件。

5.6.4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消毒制度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出入口入均要设消毒房及消毒设备。定期消毒。在疫病易发季节应适当消毒次数。对各类猪舍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对于病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防疫制度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某些传染病原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接种的次数、剂量的间隔时间。在猪群免疫后10-14d,仍须抽样再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了解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能盲目免疫和多次重复免疫。对于营养因素和饲养管理导致的猪繁殖障碍治疗

6.1 发情母猪刺激

选一些刚断奶的母猪与久不发精的母猪关于一栏,几天后发情母猪将不断追逐爬跨不发情的母猪,刺激其性中枢活动增强。

6.2 适当的刺激措施

6.2.1 混栏

每栏放5头左右,要求体况及体重相近;

6.2.2 运动

一般放到专用运动场,有时间可适当驱赶。

6.2.3 饥饿催情

对肥母猪可限制3—7d,日喂1kg左右,供给充足饮水,然后自由采食。

6.3 对发情不明显母猪的处理

在发情过程中有部分母猪由于某种原因而发情片状不明显或没什么“静立”状态,这些母猪只能根据外阴的肿胀程度、颜色、黏液浓稠度进行适时输精,同时在输清前1h注射氯前列烯醇2ml(或促排3号),输精前5min注射催产素2ml。

6.4 激素催情

生殖激素紊乱是导致母猪不能正常发情的一个重要原因,给不发情后备母猪注射外地源性激素可起到明显的催情效果,但有试验表明,采用激素催情的母猪,与自然发情的母猪相比,产活仔数平均要少1头。在以上的方法都采用了之后,仍然不发情的少量母猪最后可使用激素处理1~2次,还不发情的做淘汰处理,但在祖代、曾祖代猪场笔者不主张使用该方法来治疗。常用的处理方法有:(1)氯前列烯醇200μg;(2)律胎素2ml;(3)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1000IU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IU;(4)PG600处理1次(1头份)。

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第2篇

1 病因分析

1.1 疾病与繁殖障碍

1.1.1 细小病毒病:

PPV是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母猪本身没有全身症状, 怀孕母猪预产期延长和发情延迟也是常见临床现象。

1.1.2 日本脑炎:

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 因此, 本病多发生于蚊子流行季节。怀孕母猪患该病时突然发生流产。公猪感染常见睾丸炎, 多发生单侧性睾丸肿大, 发病时体温升高, 数日后自然康复。

1.1.3 猪伪狂犬病:

PR是在世界广泛流行的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哺乳仔猪感染该病后呈脑脊髓炎和败血症死亡;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幼龄猪呈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 精神委顿, 间有呕吐和腹泻, 当中枢神经受侵害时, 可见兴奋或麻痹, 并出现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和弱仔猪, 并在出生后几天内死亡。病毒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

1.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也称蓝耳病。本病由PRRSV引起的, 接触性传染, 本病的妊娠母猪流产、早产或到预产期分娩出死胎和大小不均木乃伊胎儿、弱仔。断奶后仔猪常见呼吸困难, 耳朵发绀, 生长延缓, 有的甚至死亡。该病无肉眼可见特征性病理变化, 确认一般依靠采用猪肺泡巨噬细胞或传代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

1.1.5 猪肠病毒综合征:

SMEDI是由肠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与细小病毒类似, 表现为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胚胎死亡和不孕症, 母猪本身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1.1.6温和型猪瘟:

当CSFV感染妊娠母猪时, 病毒可侵害子宫的胎儿, 造成母猪流产, 胎儿死亡、木乃伊或畸形, 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 也可产出肉眼正常的仔猪, 分娩时排出大量CSFV。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 并保持健康几个月, 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

1.1.7 衣原体病:

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带病原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其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污染环境, 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 也可经配种或人工授精传播, 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 猪衣原体病主要表现妊娠母猪流产、胎儿死亡、产死胎或弱仔、空怀母猪不育等。

1.1.8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以3~4月龄的猪多发, 表现为高热, 呼吸困难, 仔猪呈水样腹泻, 半月后不死可康复, 成年猪呈隐性经过。

1.1.9 猪脑心肌炎:

猪脑心肌炎又称猪病毒性脑心肌炎, 是猪和某些啮齿动物的一种病毒病, 是由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对仔猪致死率极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脑炎和心肌炎, 猪是感染脑心肌炎病毒最广范、最严重的动物, 以仔猪的易感性最强为特点, 20日龄内的仔猪可发生致死性感染, 大多数成年猪为隐性感染。最近发现, 本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母猪在妊娠后期可发生流产、死产、产弱仔和木乃伊胎。

1.2 用药与繁殖障碍

一些药物的使用会造成繁殖障碍。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引起母猪流产;抗蠕虫药物苯丙咪唑类药物 (芬苯哒唑, 丙硫咪唑, 噻苯咪唑等) 可引起畸胎, 特别是在受精后20~40d;血虫净 (贝尼尔) 引起母猪流产等。四环素类药物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引起产后母猪无乳症;此外接种流感疫苗和其他病毒性疫苗可引起胚胎吸收、产仔数下降和怀孕后期母猪流产。

1.3 霉变饲料与繁殖障碍

母猪在生长发育的前期如果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霉变饲料, 会导致生殖器官异常发育, 临床上出现假发情 (阴户红肿) , 卵巢发生机能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卵巢发育不良及卵巢内分泌紊乱) 。卵巢机能不全引起排卵障碍, 以致达到配种年龄时不发情, 或屡配不孕;卵巢内分泌紊乱引起生殖激素 (促卵泡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等) 分泌不足或过量, 导致母猪不排卵、发情不明显和流产。而饲料毒素引起的流产具有蓄积性 (胎龄越高, 危害性越大) , 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1.4 母猪便秘与繁殖障碍

母猪发生便秘后体内毒素排出受阻, 会引起胎儿吸收、流产等;消化不良, 食欲下降, 会引起产后无乳;便秘肠部发生炎症、继发感染, 胃肠出血、坏死, 会使母猪生理机能障碍, 发情周期异常。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目前无良好的治疗药物, 我们坚持防重于治。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预防。猪细小病毒的预防, 初产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1~2个月接种疫苗。乙型脑炎的预防, 对后备母猪在5月龄~6月龄注射弱毒苗或灭活苗, 每年2次, 其他猪应在流行季节来临前1个月注射灭活苗。猪伪狂犬病的预防:母猪配种前及临产前1个月左右预防注射疫苗。猪瘟的预防, 种猪每半年防疫1次, 仔猪20日龄和60日龄左右2次免疫;猪瘟流行区内, 可采用超前免疫。猪弓形虫病的预防治疗, 猪场内禁止养猫, 用磺胺6-甲氧嘧啶拌料3~5 d可预防, 也可用磺胺类药物肌注治疗。此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建立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

猪患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病原性因素, 目前已知的病毒、细菌、衣原体、寄生虫有数十种, 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列入免疫等程序中, 但应把危害较重的日本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和布鲁菌病等纳入猪场整体免疫程序中。应根据该类病的发病季节、疫 (菌) 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 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

2.2 严格执行疫 (菌) 苗接种操作规程, 确保其接种密度和质量

给猪接种疫 (菌) 苗, 是提高其机体特异性抵抗力, 降低易感性的有效措施。应注意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特别是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这段时期 (接种已型脑炎疫苗应在3月份蚊蝇未出现前) 。

2.3 严把引种检疫关

引种隔离观察检疫, 严防带毒种猪进入养殖户是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 在引种时应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 严禁到疫区引种。引进后应在场外隔离观察检疫2周, 并进行相关的监测, 结果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 接种有关疫 (菌) 苗产生免力后, 才可入户饲养。发生可疑病猪应及时送检。

2.5 加强饲养管理

在使用饲料过程中, 必须根据种猪的各阶段营养需要合理配置饲料, 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饲喂高能量饲料。特别要确保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等和维生素E的正常供应, 确保限制性氨基酸, 特别是赖氨酸的平衡。

2.6 注意饲料的霉变

针对霉变饲料问题, 选择品质好的饲料原料, 在夏天储存原料不要超过2个月。妊娠料、哺乳料、乳猪料必须选用上好的原料。

2.7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2.7.1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定期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进行消毒, 并保持舍内空气流通, 加强冬季保温、夏季防暑降温。

2.7.2 加强粪尿、病死猪管理:

对正常猪的粪、尿发酵或沼气处理, 对患病猪的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病死猪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2.7.3 消灭鼠、蝇、蚊传播媒介, 严防狗、猫、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必须从饲养学、营养学、生态学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 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控制繁殖障碍疾病的蔓延和扩散, 最终逐步达到缩小甚至消灭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治疗母猪不孕的中药验方实用技术

方1母猪过肥, 可用桃树叶1 500 g煎水适量, 分2次喂服。方2母猪瘦弱, 可用猪、牛或人的胎衣2~3个, 焙干研末, 每日1次, 每次30 g, 白酒50 mL, 加冷开水适量喂服, 连用5~7 d。

摘要:在当前我国推行母猪保险的大好政策扶持下, 许多农村养猪户基本都饲养有繁殖母猪和种公猪。但是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原因主要包括疾病性因素、药物的运用、霉变饲料以及母猪的便秘等方面。以下是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治探讨 第3篇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25-1

就我国目前养猪行业而言,想要将养猪场的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状态,就必须使母猪的生产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出现,却严重影响了每头母猪提供猪仔的数量。因此,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已经成为了目前养猪行业的一项首要任务,养殖人员只有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掌握,才能够对症下药,将疾病进行有效防治。

1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

在母猪进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和非传染障碍性疾病两种。

1.1 传染性原因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传染性原因主要包括病毒性疾病引起的障碍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引起的障碍性疾病两种。其中病毒性疾病主要可分为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以及日本乙型脑炎等等。蓝耳病会导致母猪的精神状态下降,食欲不振,并且还伴有短暂的呼吸困难等现象;猪瘟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患病之后的母猪虽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是却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导致母猪出现流产和产死胎的现象;怀孕的母猪如果患上伪狂犬病和日本乙型脑炎,也有可能引起流产或产死胎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一些细菌性疾病也有可能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产生,比如说布氏杆菌病和猪衣原体病等等疾病。

1.2 非传染性原因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传染性原因以外,非传染性原因也是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非传染性原因主要包括母猪的生殖器官畸形、技能障碍以及对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当等等。比如说,喂养母猪的饲料质量差就会导致母猪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若饲料发霉变质而饲养员没有及时发现,用此饲料喂养母猪的话,很容易出现中毒的情况,从而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情障碍、泌乳障碍以及猪仔成活障碍等等。饲养人员必须要对这些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疾病发生的时候做到及时发现,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1 发情障碍

母猪的发情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繁殖年龄内,几个月不会出现发情的情况。即使有发情的现象,也是呈现出周期紊乱的现象,比如说,到了配种的年龄之后,母猪发情次数减少,或者说在断奶之后的数个月内,母猪都没有出现发情的现象。

2.2 泌乳障碍

泌乳障碍也是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泌乳障碍主要是指在母猪分娩的过程中或者是分娩后的几个小时之后。乳房出现肿大发硬的现象,甚至会挤不出乳汁,并且伴有持续的呼吸急促和发热现象。

2.3 猪仔成活障碍

猪仔成活障碍主要是指在母猪产下猪仔之后,这些猪仔中有大部分或者是全部生活力低下,存在不吃奶或者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等情况。存在以上症状的猪仔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出生后1~3天内死亡,成活率很低。

3 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能够降低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就必须要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此来保证母猪的生产性能。

3.1 切实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种

养殖人员一定要定期给猪群接种预防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疫苗。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接种的程序来进行。同时要注意,如果是对妊娠期内的母猪进行疫苗接种,则一定要保证疫苗的质量,避免出现母猪流产的情况。

3.2 搞好种群净化

搞好种群净化是避免豬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养殖人员要定期对种猪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疫病抗体水平进行一个检测,并且对不合格的种猪进行淘汰。此项工作的周期最好保持在每半年一次。对于猪瘟和伪狂犬病,可以对活体猪进行扁桃体检测,若测试的结果为阳性,便立即淘汰,在3~4次检测之后,便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3.3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和兽医卫生管理

饲养人员要做好养殖场的卫生工作,要对猪圈定期进行消毒、驱虫等工作,对于流产的胎儿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尽量做到无害化。与此同时,还要对养殖场进行一个彻底的消毒,以此来确保母猪的生活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直接影响到了养猪行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人员一定要对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和症状进行充分掌握,并且做好其防治措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敏,李剑锋,周小仙.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12,(06).

[2] 李洪,张盼锋,刘宇.猪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及其治疗[J].畜牧兽医杂志,2009,(01).

[3] 谷文彬.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09,(02).

[4] 王佩良,韩先桂.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0,(09).

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第4篇

1 病因分析

1.1 疾病与繁殖障碍

(1) 细小病毒病。

PPV是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感染母猪特别是第一胎母猪分娩出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猪, 由于病毒感染时间不同和胎儿死亡的时间不同, 木乃伊胎的大小很不一致, 有的整胎仔猪木乃伊化, 有的在一胎仔猪中部分木乃伊化, 部分仔猪健康或弱仔, 比例很不一致。母猪本身没有全身症状, 怀孕母猪预产期延长和发情延迟也是常见临床症状。

(2) 日本脑炎。

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 因此, 本病多发生于蚊虫流行季节。怀孕母猪患该病时突然发生流产。流产的胎儿呈木乃伊化, 有的死胎, 有的胎儿全身水肿, 也有胎儿正常并发育良好, 在同一胎仔猪中, 体重大小和病变上有很大差异。公猪感染常见睾丸炎, 多发生单侧性睾丸肿大, 发病时体温升高, 数日后自然康复。

(3) 猪伪狂犬病。

PR是在世界广泛流行的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哺乳仔猪感染该病后呈脑脊髓炎和败血症死亡;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幼龄猪呈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 精神萎顿, 间有呕吐和腹泻, 当中枢神经受侵害时, 可见兴奋或麻痹, 并出现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和弱仔猪, 并在出生后几天内死亡。剖检幼龄病猪有时可见扁桃体坏死, 肾脏点状出血和脾、肝有坏死灶。该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其他季节也有发生。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 也可通过阴道分泌物和胎盘传播。病毒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应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ELISA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 均可诊断伪狂犬病。

(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也称蓝耳病。1987年首次报道于美国, 近10年来有全球蔓延趋势。本病是由PRRSV引起的接触性传染, 流行本病的猪场可见妊娠母猪流产、早产或到预产期分娩出死胎和大小不均木乃伊胎儿、弱仔。断奶后仔猪常见呼吸困难, 耳朵一过性发绀, 生长延缓, 有的甚至死亡。该病无肉眼可见特征性病理变化, 确认一般依靠采用猪肺泡巨噬细胞或传代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也可用过氧化物酶试验, ELISA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检测抗体。

(5) 猪肠病毒综合征。

SMEDI是由肠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与细小病毒类似, 表现为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胚胎死亡和不孕症, 母猪本身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6) 温和型猪瘟。

当CSFV感染妊娠母猪时, 病毒可侵害子宫的胎儿, 造成母猪流产, 胎儿死亡、木乃伊或畸形, 造成死胎或产弱仔, 也可产出肉眼正常的仔猪, 分娩时排出大量CSFV。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 并保持健康几个月, 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极少见到皮肤密布出血点、脓性结膜炎、高热稽留、严重下痢等症状。多表现轻热或中热, 腹下轻度淤血或四肢下部发绀。病愈发生干耳、平尾甚至耳壳脱落, 厌食, 精神沉郁, 喜卧, 粪便干硬。发病初期的白细胞总数稍有下降, 有的猪不显症状。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脱纤血中的病毒经68 ℃ 30 min不能灭活, 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20 g/L氢氧化钠溶液能迅速使病毒灭活。

(7) 衣原体病。

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带病原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其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污染环境, 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 也可经配种或人工授精传播, 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 猪衣原体病主要表现妊娠母猪流产、胎儿死亡、产死胎或弱仔、空怀母猪不育等。

(8) 布鲁菌病。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可引起患猪胎膜炎、流产、不育和睾丸炎等。

(9) 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以3~4月龄的猪多发, 表现为高热, 呼吸困难, 仔猪呈水样腹泻, 半月后不死可康复, 成年猪呈隐性经过。

(10) 钩端螺旋体病。

猪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病菌进入猪体内, 集聚于肾脏, 几天后病菌可以从尿液排出, 可存活数月。钩端螺旋体通过被损伤的皮肤伤口或黏膜进入易感动物体内, 在现场猪只传染之根源来自带菌的老鼠和猪。一般可根据病猪体温升高, 可视黏膜黄染, 尿液呈黄红色, 水肿以及母猪流产等症状, 结合流行特点, 可作出初步诊断, 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血液常规检查变化主要有:红细胞数减少, 白细胞数增加和核左移等现象。在病猪的发热期采取血液, 在无热期采取尿液, 或死后采取肾、肝组织, 进行病原体暗视野活体检查和染色检查, 可作出诊断。血清学试验采用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炭凝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进行诊断。

(11) 猪脑心肌炎。

猪脑心肌炎又称猪病毒性脑心肌炎, 是猪和某些啮齿动物的一种病毒病, 是由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对仔猪致死率极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脑炎和心肌炎, 猪是感染脑心肌炎病毒最广范、最严重的动物, 以仔猪的易感性最强为特点, 20日龄内的仔猪可发生致死性感染, 大多数成年猪为隐性感染。最近发现, 本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母猪在妊娠后期可发生流产、死胎、产弱仔和木乃伊胎。

1.2 用药与繁殖障碍

一些药物的使用会造成繁殖障碍。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引起母猪流产;抗蠕虫药物苯丙咪唑类药物 (芬苯哒唑, 丙硫咪唑, 噻苯咪唑等) 可引起畸胎, 特别是在受精后20~40 d;血虫净 (贝尼尔) 引起母猪流产;氨基甙类抗生素引起胎儿肾炎和听觉障碍;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 使用剂量达到3 mg/kg时会引起怀孕后期母猪流产;四环素类药物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引起产后母猪无乳症;阿散酸在饲料添加250 mg/kg时会引起死胎或流产。此外接种流感疫苗和其他病毒性疫苗可引起胚胎吸收、产仔数下降和怀孕后期母猪流产。

1.3 霉变饲料与繁殖障碍

小母猪在生长发育的前期如果饲喂含有霉菌毒素 (F-2毒素、T-2毒素) 的饲料, 会导致生殖器官异常发育, 临床上出现假发情 (阴户红肿) , 卵巢发生机能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卵巢发育不良及卵巢内分泌紊乱) 。卵巢机能不全引起排卵障碍, 以致达到配种年龄时不发情, 或屡配不孕;卵巢内分泌紊乱引起生殖激素 (促卵泡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等) 分泌不足或过量, 导致母猪不排卵、发情不明显和流产。而饲料毒素引起的流产具有蓄积性 (胎龄越高, 危害性越大) , 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1.4 母猪便秘与繁殖障碍

母猪发生便秘后体内毒素排出受阻, 会引起胎儿吸收、流产等;消化不良, 食欲下降, 会引起产后无乳;便秘肠部发生炎症、继发感染, 胃肠出血、坏死, 会使母猪生理机能障碍, 发情周期异常。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目前无良好的治疗药物, 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预防。猪细小病毒的预防, 初产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1~2个月接种疫苗。乙型脑炎的预防, 对后备母猪在5~6月龄注射弱毒苗或灭活苗, 每年2次, 其他猪应在流行季节来临前1个月注射灭活苗。猪伪狂犬病的预防, 母猪配种前及临产前1个月左右预防注射疫苗。猪瘟的预防, 种猪每半年防疫1次, 仔猪20日龄和60日龄左右2次免疫;猪瘟流行区内可采用超前免疫。布鲁菌病的预防, 坚持每年进行检疫监测至少1次, 一经发现, 立即淘汰。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发现病猪可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肌注隔离治疗, 饲料中添加土霉素, 1 g/kg饲料左右。猪弓形虫病的预防治疗, 猪场内禁止养猫, 用磺胺6-甲氧嘧啶拌料3~5 d可预防, 也可用磺胺类药物肌注治疗。此外, 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治。

2.1 建立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

猪患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病原性因素, 目前已知的病毒、细菌、衣原体、寄生虫有数十种, 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列入免疫等程序中, 但应把危害较重的日本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和布鲁菌病等纳入猪场整体免疫程序中。应根据该类病的发病季节、疫 (菌) 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 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

2.2 严格执行疫 (菌) 苗接种操作规程, 确保其接种密度和质量

给猪接种疫 (菌) 苗是提高其机体特异性抵抗力, 降低易感性的有效措施。规模化猪场应注意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特别是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这段时期 (接种已型脑炎疫苗应在3月份蚊蝇未出现前) , 应高密度, 高质量坚持连续3~5年的预防接种, 就有可能达到控制和净化该病。

2.3 加强母源抗体监测

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干扰抗体滴度, 甚至完全抑制抗体的产生。为防止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对某些传染病定期进行母源抗体监测, 选择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滴度较低的时间接种疫苗,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规模猪场应每年至少进行1次母源抗体监测, 以便随时了解和掌握本场猪群母源抗体水平, 确定初免时间, 适时进行预防接种。

2.4 严把引种检疫关

引种隔离观察检疫, 严防带毒种猪进入猪场是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 在引种时应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 严禁到疫区引种。引进后应在场外隔离观察检疫2周, 并进行相关的监测, 结果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 接种有关疫 (菌) 苗产生免力后, 才可入场饲养。发生可疑病猪应及时送检。规模猪场一旦发生可疑病猪, 兽医人员不能确诊时, 应迅速采集病料或将未经治疗的病猪, 送兽医部门进行检验, 待确诊后, 对症按规定防制,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2.5 加强饲养管理

在使用饲料过程中, 必须根据种猪的各阶段营养需要合理配置饲料, 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饲喂高能量饲料。特别要确保矿物质元素钙、磷、铁、铜、锌、锰、碘、铬、硒和维生素E的正常供应, 确保限制性氨基酸, 特别是赖氨酸的平衡。

2.6 注意饲料的霉变

针对霉变饲料问题, 选择品质好的饲料原料, 在夏天储存原料不要超过2个月。妊娠料、哺乳料、乳猪料必须选用上好的原料。霉变饲料可以使用“霉消安”等质量较好的脱霉剂吸附饲料中及消化道内存在的霉菌毒素、细菌及病毒等多种病原体, 减轻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所致的肠黏膜组织病变和全身性中毒反应。

2.7 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1)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定期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进行消毒, 并保持舍内空气流通, 加强冬季保温、夏季防暑降温。

(2) 加强粪尿、病死猪管理。

对正常猪的粪、尿发酵或沼气处理, 对患病猪的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病死猪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3) 消灭鼠、蝇、蚊传播媒介, 严防狗、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必须树立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观念, 应用全面的分析方法, 对猪繁殖障碍产生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 一方面必须从猪场所处的位置, 栏舍的结构、种猪的引进等方面考虑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问题;另一方面, 还必须从饲养学、营养学、生态学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控制繁殖障碍疾病的蔓延和扩散, 最终逐步达到缩小甚至消灭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摘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造成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原因主要包括疾病性因素、药物的运用、霉变饲料以及母猪的便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常见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比如猪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瘟、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在预防上提倡防重于治,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②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③加强母源抗体检测;④严把引种检疫关;⑤加强饲养管理;⑥处理好霉变饲料;⑦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消毒。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综合防治 第5篇

谢祥有 许文珍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畜牧兽医局 江西 赣州 342600

【摘 要】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综合征,是指母猪由各种病因导致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无活力的弱仔、畸形胎、少仔和不发情、屡死不孕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因种猪品种和饲养模式的改变,此类疾病已成为目前大中型猪场最重要的疾病之一,造成母猪淘汰率高,年供商品猪数低,往往使猪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未雨绸缪,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母猪;繁殖障碍;防治

1 母猪繁殖综合征的表现

生产母猪凡是出现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者,即可认为患有繁殖障碍综合征。

1.1 流产

流产是指未满怀孕期的任何阶段妊娠过程即中断、胚胎不能生长发育到足月者,即胎儿未完成发育前产出,产出的胎儿死亡或产后不久死亡。母猪流产前多无任何变化或有短时间的体温升高、食欲停止等症状,但很快恢复。早期流产(妊娠30d以前)如猪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等早期感染,胚胎会被吸收而出现不规则的重新发情。经典型蓝耳病在妊娠后期(107~112d)引起晚期流产。

1.2 早产

早产儿是母猪比预产期提前15d以上产出的不足月活仔,早产的胎儿一般表现体重小、营养状况差、多难于存活。

1.3 弱仔

分娩正常,但往往有部分或全部新生仔猪活力差,不吃奶或拱奶无力,不能站立或呆立、哀鸣、颤抖,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d死亡。

1.4 死胎

胎儿在子宫内已完成发育,已接近怀孕期或怀孕期满或推迟若干天产出的已死胎儿。一般常于产出前几天死亡,故其大小与同窝的活仔猪一样,眼睛下陷。由于从未呼吸过,所以肺组织在水中下沉。有的产前十多天已无胎动,在产出活仔过程中,交替产出死仔或产出的全部是死仔。

1.5 胎儿干尸化(木乃伊)

母猪妊娠正常,分娩顺利。在产出活仔或死胎过程中,伴随有一具或数个干尸化胎儿。胎儿肢体干缩,但体形可辩,呈棕黄、棕褐或灰黑色,胎膜污灰色,常有腐臭味。有的母猪妊娠期大大超过仍无分娩迹象。胎儿干尸化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胎儿开始形成钙质(妊娠35d后)的任何阶段造成死亡后,胎儿因被母体吸收脱水而形成木乃伊。

1.6 死胚

猪怀孕35d内,胚胎骨骼未形成钙质前死亡,它们可能完全流产,如在爱孕后10d之内,在胚胎定植于子宫之前完全死亡,母猪则在正常发情期稍后几天重新发情。

1.7 产仔数少

母猪妊娠、分娩正常,但产仔数在5头以下,多为胚胎早期(妊娠35d之前)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所致。

1.8 畸形胎儿

母猪产出形体异常的仔猪,多会死亡。

1.9 发情异常或屡死不孕

在繁殖周期内数月不发情,发情周期紊乱,或按正常周期发情,即使在专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屢次配种不能受孕。如病毒性病因所致,常因胎儿骨骼已钙化后的任何阶段受感染而全部致死,既不产出,也不能完全吸收,这样会造成母猪持久不孕。细菌性病因引起流产的母猪,有些病例因胎衣不下而导致子宫炎,造成不孕。另外,如母猪过肥、缺少运动、营养失调、雌激素分泌不足、霉菌毒素中毒等也可导致不发情或不排卵。

1.10 滞后产

怀孕期满而不产仔、或延长数天甚至十多天产仔,常见乙型脑炎等疾病。

1.11假妊娠

配种后不再发情,接近预产期时乳房膨胀,乳汁泌出,超过预产期若干天也不见分娩。常见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或注射雌激素等。

2 病因

母猪繁殖障碍是一个综合症状,其病因非常复杂,可分为传染性因素(感染病原体)和非传染性因素两大类。在传染性因素中,主要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当前主要由病毒引起。非传染性因素中,既有母猪遗传性疾病或营养失调,管理不善等造成的子宫内膜炎、难产、肢蹄病、应激类疾病,断奶后不发情,配种后不受胎等。此外,霉菌毒素中毒、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饲喂冰冻饲料,机械性损伤,妊娠期间药物使用不当或药物中毒等也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2.1 病毒性繁殖障碍

2.1.1 猪蓝耳病(PRRS)

有高致病性蓝耳病与经典型猪蓝耳病之分,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病母猪出现41℃以上的持续高热、厌食、流产,流产率可达30%以上,多产死胎、木乃伊、弱仔等,严重者母猪死亡,发病猪不分年龄阶段均可出现急性死亡。仔猪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50%以上。此病还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猪场一旦出现该病,猪群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母猪的繁殖性能大受影响。

2.1.2 猪伪狂犬病(PR)

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以发热、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怀孕母猪感染后,病毒闯过胚胎传染并致死胚胎和胎儿、出现流产和产死胎、木乃伊胎,尤其以死胎较多常见,所产死胎大小差异不显著,较新鲜、无畸形胎。不论初产母猪还是经产母猪均可发生,流产率达20%~50%。

2.1.3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该病由蚊虫叮咬传播,有明显的季节性(7~10月份),初产母猪多发,怀孕母猪流产和产死胎,公猪睾丸肿大。死亡的胎儿大小形态各异,也有个别正常的活仔存在,最大特点是死亡胎儿脑组织液化,脑腔有积水,俗称“空脑”。

2.1.4 繁殖障碍性猪瘟(CSF)

一般指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和中等毒力猪瘟病毒后,引起潜伏感染,母猪自身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达胎盘感染胎儿。这种先天性感染可导致母猪流产或产死胎、滞留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仔、震颤的仔猪,弱仔多在2~3d内死亡,同窝貌似健康的幸存仔猪常发生腹泻、呼吸困难,多在15~30日龄因急性猪瘟死亡。

nlc202309012142

2.1.5 细小病毒感染(PP)

多发于初产母猪,无季节性、呈广泛地方性流行。母猪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不孕等。细小病毒通过损害胎盘和一些组织影响胚体,随着子宫内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发生转移性感染,表现为不分日龄的木乃伊胎为主要特点,流产的胎儿大小差异明显。公猪一般无显著的异常变化。

2.1.6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这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引起母猪延期流产和增加死胎率,产震颤仔猪。

2.1.7 其他病毒感染

如肠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呼肠弧病毒等,也可引起胚胎死亡,产各种日龄的木乃伊胎、死胎、弱仔。

2.2 细菌性繁殖障碍

2.2.1 衣原体病

多种动物和人均可感染,大部分猪呈隐性感染。临床怀孕母猪可发生延期流产,死胎和瘦小弱仔,有的胎衣不下,初产母猪的发病率高达90%。患病母猪流产前大多无任何征兆,此点与细小病毒有相似之处;公猪感染可出现睾丸炎,附睾丸炎等症状;仔猪发病表现为结膜炎(俗称红眼病),肺炎或伴有多发性关节炎,腹泻等。

2.2.2 钩端螺旋体病

母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流产的仔猪通常为同一日龄,是由于在子宫内呈水平传播),产死胎或带有弱仔,弱仔多在1~2d死亡,也有的因子宫感染导致胚胎存活率下降而重新返情。

2.2.3 附红细胞体

母猪的感染有急性和慢性型。急性型厌食,体温高达40~41.7℃,偶尔出现乳房和外阴水肿,受胎率明显降低;慢性型逐渐衰弱、皮肤苍白和黄疸,母猪常流产,产死胎和弱仔,不发情或无规律的发情或发情屡配不孕。

2.2.4 布鲁氏杆菌病

大多数猪呈现隐性感染,布鲁氏杆菌能引起严重胚胎和生殖器官感染,少数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在妊娠任何时期引起流产或弱仔、不孕,公猪睾丸炎,特点是死胎无木乃伊、无季节性。

2.2.5 其他普通细菌感染

如猪丹毒、李氏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胞内劳森菌病等的感染,均能引起母体高烧或通过传染胚胎而诱发流产,而大肠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黏液性或化脓性子宫炎,通常表现为规律性返性情或屡配不孕。

2.3 寄生虫性繁殖障碍

2.3.1 弓形虫病

怀孕母猪感染弓形虫,往往出现流产或死胎,弓形虫对公猪的精子活力也有严重的影响。

2.3.2 猪冠尾线虫(肾虫)

患病母猪可出现乏情,不孕或流产等多种繁殖障碍;公猪性欲减退,甚至失去配种能力。

2.4 霉菌毒素

霉变饲料中的黄曲霉素、玉米赤霉烯酮等会严重损害母猪的免疫系统,导致母猪情期无规律,长期不发情或假怀孕,弱仔率和死胎率增高。

2.5 药物因素

在怀孕期注射前列腺素、氯前列烯醇、普鲁卡因、替米考星、地塞米松,饲喂氟苯尼考或妊娠忌服的中草药等,都有可能造成妊娠中断或死胎。

2.6 营养性因素

怀孕期饲料中缺少维生素A,缺乏锌、硒、铜、碘等微量元素,均能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增加流产和弱死胎的概率。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严格检疫,搞好种群进化

要从知名度高的种猪场引种,引进种猪后,严格隔离和检疫,避免引进带毒阳性猪。最好每半年对种公、母猪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疫病的免疫抗体水平进行1次检测,淘汰和消除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猪。

3.2 切实做好必须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

各猪场应从本场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免疫程序,切不可照搬教科书或所谓的“专家”意见,尤其是猪瘟、伪狂犬、细小、乙脑疫苗,一定要按合理的规范化程序,使用质量过关的疫苗,把免疫接种工作做实。每半年应对本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检讨,检讨的内容包括免疫病种、免疫频度、疫苗种类、厂家选择、价位高低、操作细节等,评价的最终目标指向是上一阶段的生产水平。发现问题,认真查找,及时修补。

3.3 人性化飼养,针对性保健

母猪是一个猪场的核心,是维持生产的源泉,我们应以人性化的理念为它提供一个安静、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力争冬暖夏凉。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杜绝发霉变质饲料。依据季节的变换和生产阶段的变化,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黄芪多糖等针对性保健药物,消除各种应激因素,整体提升猪群体质,从根本上巩固母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4 加强生物安全和兽医卫生措施

制定清洁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驱虫、灭鼠、防雀、灭蚊蝇,不养犬猫,场区净道、污道严格分离。对于流产的胎儿和胎衣要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污染的场地和用器再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3.5 正确诊断,及时淘汰

当前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和发病特点是多因素的,往往是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难得一见单一病原。因此,应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最后确诊。对于没有治疗价值的病残猪,应及时淘汰。

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第6篇

1 调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3个奶牛场奶牛发病率基本呈逐年上升态势, 临床表现规律如下: (1) 产后牛胎衣不下; (2) 育成牛排卵延迟; (3) 怀孕牛流产、死产、弱产; (4) 泌乳牛卵巢静止发病率大幅增高; (5) 严重者出现临床疾病。临床症状具体表现顺序为:胎衣不下—排卵延迟—流产—卵巢静止—临床疾病。临床发病群体表现顺序为:干奶牛—育成牛—成母牛。这些可为临床诊断做参考, 以便尽早发现, 减少损失。

2 病因分析

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子宫被污染, 引起子宫内膜炎和生殖激素失调所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而使胎衣在子宫内腐败分解, 造成子宫感染, 引起产后子宫内膜炎。据调查统计:因胎衣不下而引发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占产后子宫内膜炎的80%以上。

2.2 产房环境卫生状况差

产房及接产人员消毒不严格, 接产时接产人员手臂、接产器具及牛体消毒不严, 也是造成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因素。调查表明:经人工接产的奶牛其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然生产的奶牛, 产房环境较差的牛场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环境较好的牛场。

2.3 接产与输精操作不当

母牛生产时造成产道损伤, 引发子宫内膜炎, 或形成瘢痕造成繁殖障碍。输精时由于奶牛外阴消毒不严或输精枪体污染而将细菌带入子宫造成子宫内膜炎。

2.4 内分泌失调

维生素缺乏导致激素分泌失调, 奶牛不发情或排卵延迟。滥用外源性激素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失调。

2.5 遗传问题

奶牛体型外貌有缺陷时繁殖障碍性疾病增加, 如内斜尻。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内斜尻的奶牛都曾患过繁殖障碍性疾病。原因分析:内斜尻时, 由于奶牛坐骨结节高于髋结节, 因而使奶牛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化, 形成外高内低的形态, 这样产后恶露排出不畅, 极易发生产后子宫内膜炎。

3 防治措施

3.1 饲料营养

奶牛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最好不超过16%, 最佳量为12%, 可以降低奶牛返情率、胚胎死亡率。

3.2 超排措施

FSH、PG、LRH-A3对高产供体母牛超排时的用量、用法直接影响最终的胚胎生产结果。实验得出, FSH用量:奶牛的理想超排剂量范围是360~400 mg (HS成母牛) , 平行注射较递减注射在黄体数及可用胚数方面都有提高, 可用胚胎每头供体增加1.7枚。PG、LRH-A3用量:均不能超过0.8 mg, 否则会使未受精胚和退化胚胎增加。

3.3 防治

脓性子宫内膜炎采用脓汁稀释→缩宫→导流→抗菌、消炎效果最佳。具体治疗要点: (1) 全部操作过程要防止子宫内膜损伤引发全身感染; (2) 脓汁稀释用抗生素+生理盐水, 用量根据子宫体积定; (3) 治疗前48小时肌注雌激素, 36小时肌注催产素, 子宫体积较小的也可在治疗前48小时注射前列腺素, 利于病理性产物的排出; (4) 导流只用于子宫体积较大、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情况; (5) 子宫灌注抗菌药尽量用非抗生素类药物, 推荐药为碘制剂 (用前配制为黏膜消毒浓度) 。子宫内膜损伤采用25%葡萄糖+抗生素子宫内灌注。这些治疗方法优点在于既抗菌消炎, 又改善子宫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 提高子宫收缩力, 全面调节子宫机能。以上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 卫生管理

对脓性子宫内膜炎病牛采取上述治疗外, 积极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卫生保健水平, 保证牛体卫生和产房的每班次卫生清理工作, 坚持每晚消毒一次, 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4 小 结

上一篇:沙丘城下寄杜甫下一篇:机械专业简单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