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4-07-18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选6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1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邮市菱塘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朱素斌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教学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何为创新思维?那就是为不同于习惯性思维,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一个人思维发展的水平标志着他智力的高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参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理解创新点本身。创新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创新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创新思维,就得把握问题的实质,理解问题的含义,这样,创新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鸿门宴》,或从批评刘邦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项羽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鸿门宴》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鸿门宴》,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创新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根据创新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系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多向思维是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多向思维是学生对某一作文素材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侧面思考,以便从这种作文素材中提炼出新意,得出新颖而别具一格的写作观点的探索性思维形式。例如,大家熟知的“南郭处士”的故事,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常是从批评南郭处士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拟出如下题目:《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的诡计》、《弄虚作假不能要》。如果我们能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创新性思维,即多向思维,就会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首先,从这则笑话蕴含的寓意进行纵向创新性思维,从它体现的讽刺性方面,联系生活实际立意,其作文命题可以是:《不能养成混饭吃的习惯》、《老实做人,勤恳做事》。其次,我们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展开横向创新性思维,其所

命题目可以是:《罢官僚主义》、《打碎铁饭碗,拒吃大锅饭》、《必须改革用人制度》。再次,我们展开逆向创新性思维,从为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则可拟如下题目:《人贵有自知之明》等。

第四,强化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就是在完成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同时,要适当补充课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它不仅要有师生的双向交流,还要有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趋向共识。例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进行开放性评价,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这样启发学生:假如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要买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其理由来自于课文作者的看法,“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有的同学则要购买双臂复原的维纳斯,其主要理由是只有完整才美,尤其是人体美。更有同学提出了创造具有活动手臂的维纳斯,以满足同一人不同时间的审美需要。对于上述各种意见,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五,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总结的方法很多:如概括、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学生掌握了总结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根据众多的、零散的信息,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比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列图表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学会概括。学生掌握了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的段落含义、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首先总结出他的性格以及心里变化,在设想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

第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具体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学生,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和融合,而不把书本当教条,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般地说,文章是作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文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构思和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在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上。不同体裁的文章,自然各有特点,就是同一体裁中的同一内容的文章,也风格各异。在阅读优秀文章时,善于发现它们的不同,善于吸取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是有益的。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可以取得思维和写作的借鉴,可以从比较中学习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时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训练的机会,以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品质。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具有思维广阔性品质的学生,在学习中,能进行周密地思考,善于进行分析与综合,既考虑整体,又考虑部分。因此,思维的广阔性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思考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大纲规定学习的内容,还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还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听学术报告或看介绍科技新成就的电影。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辩证的思想,使学生逐步学会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多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展拓思路,思想活跃起来,也有利于广阔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人的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样化的智力操作,是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密切关联,这一点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因为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还得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课案设计、课堂组织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从而以形成良好创造性思维。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2篇

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的写作来说,创新则是文章的生命;对于文章的阅读来说,创新则是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创新则是探究学习的根基,故此创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且必须为之的任务,由于普通中学学生(高中),阅读少视野不广阔,思维狭窄,制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又由于近几年中考的压力,教师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致使学生认识肤浅,,缺乏创新精神,面对当前的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敏锐性、独特性、发散性。

那么,针对农村中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新编的高中课本和读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为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场地。

一、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再现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及多项联想思维,训练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独特性、开放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

1、发挥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因此说想象是新形象产生的桥梁,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再现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再现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再现想象是阅读中再现形象思维的核心。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再现作品中的形象与景象,达到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具体做法是:1、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略)2、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想象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课文中美丽的景象。如:我们曾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中美丽的画面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

创造形象思维的培养:创造形象思维是以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它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主要是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在融入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再创造。如学习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他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我这样设计问题:1、诗中的“老马” 是怎样一个形象?2、你是否赞成这个形象的做法?3、请根据你的想象改写此诗为记叙文,要有创新。学生抓住“横竖不说”、“沉重地垂下”、“往心里咽”、“望望前面”这几个短语,惟妙惟肖的刻画出了老马的性格,有的学生抓住“望望前面”这一短语,进行心理刻画,表现老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性格。

2、运用联想,启迪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某人某事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出若干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过程。具体训练学生由此及彼、由己及人、由人及社会的思维模式。联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的思维途径,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联想的方式很多,现总结如下:

同一联想:由同一事物、同一概念进行的联想。如我们学过的《过万重山漫想》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而联想到第一个-第一次穿越三峡是在什么时候?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由此我让学生联想到所有的“第一个”的思维训练,然后让学生以“第一”为话题作文,学生写出了丰富的“第一个”,如:第一次包饺子,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吃汉堡包,第一次离家求学等等;由学习苏轼的《石中山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作《走进苏轼》、《改革家王安石》、《我读欧阳修》等练习,使学生由联想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从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学生为了写得好一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广阔了。

相似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由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联想到《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进行再现思维,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抽象思维的再创造,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达到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就是发散思维的训练的目的。

相关联想:以原来的人、事、物为起点,向外延伸联想到与原来的人、事、物相关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故事,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反动统治者的残暴,进行形象思维的再认识,学生在相关联想中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象征联想:是用所写的具体事物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的联想。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那“一望无边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由“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联想到人民所铸成的反日的“铜墙铁壁”,由“粉色荷花箭”联想到“白洋淀的哨兵”,我们让学生由粉笔、橡皮、蜡烛、石子等等,进行联想,联想与之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感知上升到理性,学生思维有了深度,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和批判性。

类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同类的人、事、物的联想。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作者由尼采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拿来主义”联想到当今的改革开放怎样“拿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文明,联想到当今社会考试的作弊现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我们还进行了写作练习,题目为《我谈拿来主义》、《我的拿来主义》、《拿来随想》,通过课文材料,让学生思维想开去--想的远,想的深,使学生思维灵活、流畅、深刻。

对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反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拿来主义》的作者鲁迅先生,由送去主义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祥林嫂联想到水生嫂,通过对比联想,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跃然纸上。学生在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分析中,是非曲直辨明了,思维也在分析中得到了训练,这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奠定了基础。

事理联想:由事到理的联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由邹忌的妻妾及客人对他的态度联想到齐王的治国之理。我们由水滴石穿、金石可镂等联想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由形象到抽象的联想,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

二、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逆向思维、同向思维、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1、同向思维的培养:

同向思维:即循着问题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同向思维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最低级的思维方式,其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延展性。这种思维的训练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因为进行同向思维训练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并能领会教师设置问题的关键内容,使学生沿着教师设想的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

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和读本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情节是怎么展开的?为什么要采用明线和暗线交织的写法?明线暗线又是怎样交织的?又如学习杰克﹒伦敦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可以这样设计:为什么苏比想尽办法极想入狱的时候却不能入狱,当他听到赞美诗的时候,不想入狱反而入狱了呢?他是怎样入狱的?作者到底要揭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训练创新思维发散性之流畅性的特点,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

2、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从某个已知意义的相对位置去认识、研究和提出一个相反意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其重点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如果不这样,那会是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事情的反方面。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如果祥林嫂的阿毛没有被狼吃掉,或者贺老六没有病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否有原来那么深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改变学生习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独立、灵活的思维模式。

3、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即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发散性的具体体现。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思考问题,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的定势,敏捷而灵活的思考问题,在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模式看问题,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必须锻炼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看问题。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 “假如既这样,又那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如我们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杨志,你应该怎样做?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他考虑的是吸收杨志的优点改正他的缺点,其次是根据当前的形势怎样做的问题。又如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捐门槛一事的再认识:祥林嫂捐门槛一事是反映了她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她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思维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模式。

实践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质,关键看我们的教师如何在教材和读本有效的阅读范围内开掘学生思维,燃起学生的创新的思维火花,从而创造出智慧的火焰。经过几年的努力,自己的以新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深度和广度,而且很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已表现出较高创新的能力,这使我十分欣慰。但是由于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卫灿金 《语文思维培育学 .9

何名申《创新思维修炼》 .5

作者邮箱: lingzhi63@sohu.com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3篇

一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思维的训练

逻辑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进行大量逻辑训练的机会。在演绎体系的几何教学中, 有着大量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训练的机会, 在代数中也同样有逻辑推理的训练。

例如, 已知数列sn为其前n项和, 计算得观察上述结果, 推测出计算sn的公式, 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分析:本题要推测出sn的公式, 训练了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s1, s2, s3, s4的观察、比较和概括, 可推测得能正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 是推理能力熟练的一种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是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 之后如何推得n=k+1时, 等式也成立。这一步的证明, 如果首先能想到那么由的变形过程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本题从具体数值的分布中分析其特征, 发现分布规律, 抽象为一般形式, 提出猜想, 再从理论上证明其正确性, 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数学归纳法是重要的逻辑推理形式, 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严密性和合理性, 表述的条理性和规范程度。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 如果本题没有规定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则从数列的特征中也可以找到另外的证明途径。如通过观察、分析, 发现数列通项分子8n是分母两个因式之差, 通项可写成:因此有这既得出了sn的通项公式, 同时也通过运算完成了证明过程, 显示出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运算题中, 由于要以概念作指导, 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合理运算, 同样存在逻辑推理的训练, 因此不应将逻辑推理的训练局限在证明题, 而应渗透到全部数学教学中。

二启发学生形成联想性思维方式

联想, 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 即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 扩大头脑中的固有思维空间, 用已知的知识、信息联想到更多的知识、信息, 以此来诱发更多的创造性灵感。

例如, 求sin240+cos210-sin40°cos10°的值。

分析:由式子的结构联想到余弦定理的形式, 利用正弦定理, 构造外接圆直径为1, 两内角分别为40°、80°的三角形, 则另一内角为60°, 因而

可见, 联想起到了非常巧妙的作用, 将两类不同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从而解决了问题。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想方法, 从联想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主要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顺向思维主要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进行思考, 即由已知到未知, 由原因到结果。而逆向思维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当顺向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以后, 容易束缚人的思维发展, 阻碍创新思维的产生。如果打破常规, 从事物发展的方向考虑和观察问题, 就会别有一番天地。利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能收到良好效果。

例如, 的解集为{x︱-4≤x≤-2}, 求实数a的值。

分析:若先求出原不等式的解集, 再根据题设条件求出a, 对一般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如改用逆向思维就简单多了。

解:因为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4≤x≤-2}, 所以x=-4和x=-2是方程或的解, 代入得或或经检验可知, 只有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4, -2) , 故

所以, 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顺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 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四提高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解题的能力

在数学实践中, 我们可通过图形来解决一些较为抽象的、复杂的问题, 通过数形结合将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例如, 求函数的最小值。

分析:原函数为

观察上述表达式可知:求y的最小值就相当于求x的值, x轴上一个动点P (x, 0) 到两个定点A (-1, 4) 、B (3, 2) 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如图所示 (图略) , 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 先求B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B (3, -2) , 于是︱PA︱+︱PB︱的最小值为:即函数y的最小值为213。

通过数形结合教学使枯燥乏味的、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简单有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的解题能力。

五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

面对问题时, 应考虑能不能用不同的语言 (代数语言, 三角语言, 几何语言等) 重新表述, 从而带来多种解法。在思维受阻时及时转换语言重新表述, 以成功突破解题障碍。

例如, 求证

解法一:代数语言。

原式⇔a2+2ab+b2≤2a2+2b2⇔a2-2ab+b2≥0⇔ (a-b) 2≥0

解法二:三角语言。

则原式变为:

解法三:几何语言。

原式变形为则为点 (a, b) 到原点的距离, 而为点 (a, b) 到直线x+y=0的距离。由图立可得到结果。

解法四:代数的复数语言。

考虑到

由此可见,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语言表述问题的习惯很重要。有时路路通, 有时此路不通彼路通。这种方法也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及创新性。

总之, 创新思维是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 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从点滴开始, 就会“人人是创新之人, 处处是创新之地”。教育所力求的是逐步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高度的创新敏感、大无畏的创新勇气和出类拔萃的创新能力, 如此,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将会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务必大力提倡创新教育。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启发感受和探究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提高学生探究和感受能力是将语文基础训练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作品的内蕴,将它迁移到生活实践中启发学生的感觉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杨绛的《老王》一课,我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通篇是朴实的语言,描写的也只是发生在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身上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为什么会如此感人呢?进而启发学生回忆,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和类似的事情?为什么会感人?这样引导学生探究,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领会。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用审视的目光去捕捉为之动情的瞬间,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用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有利于其主动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有效地提高探究感受的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引导批判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观点,更不能囿于书本。要敢于怀疑,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在批判中创新。

如《愚公移山》,历来人们对愚公移山的做法都持肯定态度。教学中,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对愚公移山之举有所怀疑呢?所以,在讲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请你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愚公移山之举,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说出你的设想。”题一出,学生们马上展开热烈讨论。有人说:“这两座大山真的必须移走吗?不是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吗?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利用它们的资源而非移不可呢?”也有人说:“依照现在环境保护的观点看,移山就更不可取了,不如搬到山外去。”……学生的种种大胆的设想铺面而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教给学生批判性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有利于形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帮助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先导

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常常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先导。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要推进这一过程,必须有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些恰当的问题,课堂上或课后布置一些练习问题,让学生想象,挖掘新意,这样可以更快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上日本作家新星一的《喂,出来》一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用漫画的形式表述课文的内容。结果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学生们用各式各样的漫画表述了他们对文章的解读,很有新意。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正确启发,适当设疑,学生的想象潜能才能充分被发掘,而且想象之丰富、想象之大胆,令人惊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加强训练是开启学生创新想象之门的钥匙

创新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只有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才能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训练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我常常利用课前几分钟,列出几个事物让学生联想:农历五月初五(可联想到端午节、屈原沉江、龙舟竞赛、吃粽子等),苍松翠柏(可联想到无私奉献或鞠躬尽瘁的精神),萤窗雪案(可联想到头悬梁、锥刺股,学生要勤奋读书等)……这些简单的事物,学生容易联想,也正因为“容易”才能激发学生勤于联想的兴趣。

我在阅读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尤其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激励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5篇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审题,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有密切关系;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分析,发展思维。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启发他们循着一定顺序想问题,对一个问题多方面考虑,以培养学生思路清楚,有道理,有顺序,并有周密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循着一定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既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也培养了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比如学习《跳水》一课,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想,弄清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轮船上人与猴子的关系,抓住水手们的“四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笑明前因后果。

二笑推动了情节发展。

三笑孩子追猴子。四笑除险补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要有周密性,除了抓主要内容、重要细节,对有些次要内容的分析也不能忽视。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

人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6篇

浅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赢”思维

口邹幸

新课程改革倡导和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双赢思维”是当今追求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对人的思维方式转变提出的本质要求。双赢思维的实质是一种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理论在思维领域的反映和运用。在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双赢”思维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感悟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在经济生活中探究“双赢”思维的辩证法实质

“双赢”思维的“双”揭示的是辩证法的统一实质。以往我们对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更多的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差别和对立,这往往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成为“斗争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根源。而深入思考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我们会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是由事物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但事物自身及其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稳定即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因此事物自身及其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从对立走向统一。“双赢”思维的思维路径正是从事物本身“亦此亦彼”的属性出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和谐统一趋势。

在经济生活中,“双赢”思维的辩证法实质体现得最为直接和明显。如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分析讲解过程中,我首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在以往经济发展中,只注重GDP增长,甚至将经济发展狭隘地理解为“与天斗”“与地争”的发展模式的思维根源及其危害。然后从“双赢”思维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在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经济与文化等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正确的`科学发展模式必须兼顾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探究如何创设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这些看似对立的双方实现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从而使同学们从思维方式的高度深刻领会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进步,实现各方“共赢”的科学永续发展理念。

类似贯穿和体现“双赢”思维辩证法实质的经济生活主题还有很多,都可以充分运用“双赢”思维的要求与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辩证思维习惯。

二、在政治生活中感悟“双赢”思维的价值观意义

“双赢”思维的“赢”突出的是辩证法的价值观意义。它从“输”和“赢”、“好”与“坏”的价值取向上诠释辩证法。“双赢”思维以人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关系中,去认识和评价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作为价值观,“双赢”思维肯定并高度重视客体在主体价值生成中的作用,主张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和统一中理解价值的本质、选择价值实现的手段、达成价值目标。

今天,我们的政治生活追求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因此,“双赢”也必然成为我们根据时代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价值选择,它体现在党和国家内政与外交政策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加以体会与感悟。在学习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针对部分同学出于“朴素爱国主义”情怀,对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特别是与一些有着历史恩怨的国家友好合作持有异议的思想实际,我首先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国家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利益,有不同利益就会有竞争,有共同利益才会有合作。同时着眼于“求同”,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在国家利益的“不同”中找到“相同”,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并进一步分析感悟国际关系中“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弊端和危害。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才真正认同和理解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摒弃了在分析现实国际问题时很容易出现的非理性的“对抗性”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树立起“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正确价值理念。

类似蕴含“双赢”思维价值理念的政治生活主题也有很多,用“双赢”思维引导学生对这些主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感悟,可以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领悟知识背后隐含的价值理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文化生活中领会“双赢”思维的实践追求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蔓延和深化,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守旧主义”或者“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影响,则需要充分运用“双赢”思维的实践智慧。在学习探讨相关内容时,我首先引领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着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不同。但是,不同民族文化与文明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都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不可或缺的奇葩。同时,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就使得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通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演变究竟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共存’”进行分组辩论,使同学们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领会了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尊重、宽容和相互借鉴的原则指导下的“兼容共生”。最终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做到既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主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同样,在“双赢”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相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在实践中的“双赢”历程。而在对“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究竟谁的价值更大”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在“双赢”思维的指导下摒弃非此即彼的窠臼,探究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双赢”的实践策略:经典文化需要不断更新其表现形式,借流行文化之长,更好地发挥经典文化的作用。而优秀的流行文化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沉淀之后也可以成为未来的经典文化。总之,在《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双赢”思维可以引领学生对文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作出正确的思考,领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正确实践途径。

新时代需要有新思维。当今时代是追求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年代。“双赢”思维作为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互利、政治互信、文化互容。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双赢”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构建“和谐发展”的新时代打下思维和理念的基石。

上一篇:小学课程实施评价总结下一篇:临床药剂室实习自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