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青春美文

2024-06-25

独立的青春美文(精选16篇)

独立的青春美文 第1篇

六月里,遇到两个平凡的女孩,都只有19岁,她们的生活让我感动。

第一个女孩是一家饭店的服务员。那天,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席间,聊到各自读中学时的母校,当我说自己是市S中的时,在一旁不声不响为我们服务的她快乐地笑了起来,对我说:“呀,我们是校友啊!”我承认我那天喝得有点高,我承认我对我的母校没有什么敬意,因为它几乎是全市最差的中学。

我跟朋友们说:“你们看到了吧,这就是S中的。你们现在不是局长,就是主任;不是作家,就是老板。我到现在还是个小科员,我这位小校友在这当服务员,我们S中毕业的,都没什么出息。”

大伙哄笑,却不料我的话激怒了这位小服务员,她说:“S中的怎么了?当服务员怎么了?你自己不行怪学校干什么?我是A大的学生,我们家穷,我只不过是在这勤工俭学而已。”服务员冲撞客人是不礼貌的,但因是我无礼在先,而且她的话也让我们惊讶,我们也没计较。我们问她的情况,才知道她父母双双下岗,她上大学不花家里一分钱。

第二个女孩是一个不太出名的景点的导游。我们去的时候,她正在售票处的大厅里跳绳。看到我们来,她欢天喜地地将绳子一扔,说:“你们请我吧,我认识这山上的所有的花草树木,不请我,你们亏大了。”说真的,我们原本不想请导游,但她的话逗乐了我们,我们就决定请她。

果真,她认识这山上不少的花草树木,但不是所有的。我们调侃她,说她给自己做虚假广告,她哈哈地笑了起来,说:“不把你们哄上山,我怎么赚到钱?带你们一趟我能拿15块提成呢。”

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她和什么人在电话里争执了起来,最后她说:“我就不回去,我就不要你们的钱。”说着赌气地挂了电话。我有点好奇,说你这跟谁在吵呢?她说是她老爸。我说你老爸给你钱为什么不要,他很有钱吗?她说是啊,他开了一个工厂呢,我们家还有个酒店,还有个茶庄呢。

说真的,她的话让我们有点震惊,我们说你们家这么有钱,你还做导游干什么?她轻描淡写地说:“我不乐意花他们的钱,我就喜欢花自己赚的钱。我是学旅游管理的,我才不要回家做小老板。”

在那座山上,我看到了一棵开满着火红花朵的石榴树,我想这两个女孩真像这些石榴花,虽平凡,但美丽。无论她们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都一样地有着独立的生活态度和方式。青春年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

独立的青春美文 第2篇

不管你是多么地位显赫,或者多么不起眼,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从今天开始,不信。

假如今天你大病不起,或者飞来横祸,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这时候和是最可贵的。而假如今天你一鸣惊人,或者用仅有的两块钱买了彩票,而恰恰中了大奖,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即便昨天你还是一个乞丐,现在你却是的。

明天又是新的`今天的开始,所以明天其实也是不存在的,于是假如你一直在依靠明天,或者倚赖明天的恩惠,那你的今天注定没有激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爱德华。依文斯生长在一个贫苦的里,起先靠卖报来,然后在一家杂货店当店员。后来,家里有七口人要靠他吃饭,他就谋到一个当助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薪水很少,他却不敢辞职。八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开始自己的。然后,厄运降临了――很可怕的厄运:他替一个背负一张面额很大的支票,而那个破产了。很快,在这件灾祸之后又来了另外一个大灾祸,那家存着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垮了,他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钱,还负债1.6万元。他精神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还开始生起奇怪的病来。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担忧。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的时候,昏倒在路边,以后就再也不能走路了。最后医生告诉他,他只有两个礼拜好活了。他大吃一惊,写好遗嘱,然后躺在床上等死。挣扎或是担忧都没有了,他了,也放松了下来。

几个礼拜之后,他就能撑着拐杖走路了。6个礼拜以后,他又能回去工作了。他以前一年赚过两万块钱,可是现在能找到一个礼拜30块钱的工作,就已经很高兴了。爱德华。依文斯的进展非常快。不到几年,他已是依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多年来,这个公司一直是纽约股票市场交易所的一家公司。如果你乘飞机到格陵兰去,很可能降落在依文斯机场――这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飞机场。可是,如果他没有学会“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的话,爱德华。依文斯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胜利。

完全独立的今天,其实是生活的,假如你今天递交了辞职报告,说明你今天具有了充足的;假如你今天被炒了鱿鱼,说明你从今天开始可以重新选择一种或者一个工作;假如你今天进入的殿堂,表明生活已经开始了,但是记住,是刚刚开始。

独立的青春美文 第3篇

中国大陆的青春电影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大量涌现。然而, “第六代”电影人沉陷于个人故事的泥沼, 创作的青春电影更能宣泄个人情绪、表达个体经验, 凸显个人风格。本世纪, 受到多重文化因素和商业环境的影响, 当下的青春电影面临更复杂的文化选择。在消费主义盛行、政治语言弱化、社会关系疏离的今天, “青春电影”作为叙述青少年故事的主题, 理应产生一定的责任认同。

一、“青春电影”应帮助青少年形成独立人格。

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 或多或少面临对性的懵懂和原始冲动;对金钱的模糊需求;对社会地位的极端需求;对未来事业的敏感思考;对友情的确立和认识;对爱情的尝试和体验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 青春电影应该帮助青少年有效规避不良心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笔者就几个关键元素开展讨论。

性意识的萌发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因此, 性与爱就成了很多青春电难以回避的话题。大陆青春电影中, 对于少男少女之间性取向的表现风格是含蓄和保守的。《小时代》作为一部青春电影, 抛弃东方文化不屑一顾, 谄媚西方文化又似是而非。电影中四个男主角的肉体无一幸免, 全部入镜。也许赤裸的肉体可以勾起观众的本能, 但在异性幻想的背后, 影片更应该传递的是爱与责任——就像反叛的朱诺最终将小孩寄养到正统的中产阶级家庭一样。肉体的裸露需要爱情信仰的后续支撑。《小时代》传递给青少年的文化印象是刺激但是短暂的。

迷茫和徘徊是青春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事业、生活的不确定性, 让青少年产生迷茫。青少年的叛逆是对成人世界和庸俗浅薄的社会价值观的不满、鄙视、反抗。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青春电影, 往往与打架斗殴、读书不用功、抽烟喝酒、粗言秽语等相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 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也导致了青少年在树立人生目标时, 忽视自己的爱好、特长, 变得过于功利。

《小时代》的时间背景设定为四个女孩的大学到职业生涯阶段。她们的爱好, 从服装设计、国际金融、新闻出版到活动策划、体育等等都有所涉及。这样的情景设定是良好开端, 为引导青少年做好职业规划有建设意义。但是, 《小时代》的原著、剧本、导演都是由郭敬明担当, 这部电影讲述的青春故事必然会标注上他的个人符号。80后、普通家庭、体弱多病, 从小城市到大上海, 这些因素最终让故事情节偏离了主线,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过于物欲而又缺乏理性思考的职业规划。比如电影中林萧参加实习岗位面试, 莫名其妙摔了个跟头, 就被录取了。郭敬明想给青少年营造的, 也许是一个物质、精神俱备的理想世界;可这不是真实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是需要理性计划的, 是讲求付出与回报的。青春不是和童话作伴的, 也不是在一个永远都不想长大的世界里的自我放逐。

综上所述, 《小时代》不仅没有很好的帮助青少年树立目标, 学会承担责任, 构建理性思维;并且它所展示的物质至上的消费文化, 缺乏完整性的故事情节还对青少年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青春电影”应促进代际沟通与观念认同

提到青春, 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叛逆”的记忆, 成长总是伴随着与父辈的争吵。不管是好莱坞电影、东方电影、港台电影, 还是大陆电影, 两代、甚至三代之间的负面关系往往占据了大银幕的主流。从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到价值观念等方面, 代际之间一定存在着差异, 但是否存在矛盾, 矛盾是否可以解决, 是青春片应该积极把握的问题。大陆青春电影史上, 从《长大成人》《赖小子》中乱搞男女关系的父亲形象, 到《向日葵》《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暴力、粗俗、无常的父亲形象, 再到《牵牛花》《背鸭子的男孩》中几乎消失的父亲形象, 我们看到的, 是对“父亲”这个身份认同的严重焦虑。似乎在成长的过程中, 父亲终究会被年轻一代逐出权利的中心, 从而退出历史舞台。

电影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追求戏剧效果, 但是现实生活中, 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前行者。代际关系应该是在差异、冲突中, 最终走向妥协与和平的。青春电影, 不应该放弃全面的、客观的代际关系描写, 更不能避免这种冲突的存在性。《小时代》在代际关系的描述中, 又一次出现了缺失。电影中, 几乎所有的“长辈”形象, 都是自私、几近无理的。顾源的母亲为了商业利益, 不择手段的控制儿子的感情;四位女主角的家庭关系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只有一些背景链接:顾里的父亲, 留一下了一大笔钱;南湘的母亲, 是一个吸毒者。这些过于戏剧化的背景铺陈, 与郭敬明本人幸福平凡的家庭差异巨大。也许在这样一位导演心中, 平凡不值得被讲述, 虚构的故事就应该是惊世骇俗的。这样的电影, 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 是映射到现实中的:当受众看完电影, 是否会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好老爸”, 没有一个强势的母亲。我们应该担心。有多少80后, 看着郭敬明的小说长大, 从痴迷到唾弃, 有点悲哀, 但却又是一种必然。

郭敬明作为虚构类文学作者, 他的身上, 有很强烈的, 对于历史责任的拒绝。以忧伤为核心, 郭敬明不断夸大强化鼓励, 同时限定孩子的内心体验, 并且赋予这一切以合法性。郭敬明的作品, 作为个人化写作最极端也是最深刻的产物, 暴露出了高度的政治性:试图以所谓忧伤填充青春的社会性, 定义何为青春。这是当之无愧的政治性写作, 尽管以似乎与政治全然无关的形式出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小时代》也一定是一部政治性电影。官媒就曾经出来辟谣:一部《小时代》, 毁不了主流价值观, 我们的社会, 会更加的积极向上。在这种凡事皆有两面性的讨论中, 《小时代》似乎找到了它的价值认同。

独立的青春 第4篇

漂亮的莱雅出身下层,却与菲利普殊途同归。她是读到大二辍学,暂时来法语培训中心打工的,等攒足一笔钱,还会回校继续学业。莱雅如果留在父母家,也是能把大学念完的,但她不愿意。像许多法国青年一样,她高中毕业会考后就卷了行李直奔巴黎而去。法国大学一般只收注册费,但房租却是一项逃不掉的开支,巴黎尤其昂贵。她住进政府补助的学生公寓,靠课余给人做家教支撑这份已经降了一半的房租和生活费,最终难以为继。莱雅年轻轻的脸上总有抹不去的倦意,她是用积累倦意来积累独立的本钱,她嬉笑着说,其实青春就是穷。

青春等于穷,果然是吗?穷是因为独立,独立则包含自由与征服。记得我曾经的学生阿历山大说过一句话:留在父母身边,你就像幸福的囚徒失去了自由——塑造你自己的自由。

为自己的独立叫好美文 第5篇

大路不走草成窝。

胸膛不挺背会驼

一位母亲生前给自己的女儿写信,其中有段话是这样的:“成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所以,当你独自背着行囊来到大学,看到别人都有家长来送时,不要失落,你应该为自己的独立叫好。”这话写得真好。是的,一个人,尤其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应当能自我独立,具有可贵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

所谓独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上能自立,学习上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工作上能独当一面,思维上能独立思考,且有独到见解,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在个性与人格上,也要有独立性,旗帜鲜明,而又不脱离社会。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这些方面的自我独立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很多贤人能士是格外提倡人要有独立精神的。冼星海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求学时,他的导师杜卡斯就教导他,要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歌曲音乐来,不要去做第二个杜卡斯,第三个杜卡斯,第四个杜卡斯。

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他崇拜柏拉图这个权威,但他与柏拉图发生分歧时,他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所讲的.,其实就是言明,自己的一种独立精神,不人云亦云。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要求弟子们作画,要敢于和善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不要追随他的画风。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换言之,就是一个人全按齐白石的那一套去作画,那他是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

青春独立的作文 第6篇

一个人对世界最开始的期待,和对自己的期待是一样的。悲伤的地方在于,也许你才踏进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来得及做,却发现青春已经破产了。除了自己,你都不知道还有什么。

当无数的生活,如线索混乱的情景剧,彼此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人说你是主角,也没有人说你不是主角。也许直到一幕剧终,你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人,不在任何一个剧情里。

青春是一个符号、一个标签,很多时候,它不需要被解读,甚至无需被理解。只要你在历经种种沮丧之后,还能独自站在街角,看看哪条路通往明天早上,这本身就已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场景。

有一种善意叫独立的美文 第7篇

1997年9月初,87岁的特里萨嬷嬷辞世之时,也正是世界媒体因戴安娜王妃意外身亡而忙得一塌糊涂的日子。比起颀长、美艳、年轻的戴安娜的香消玉殒,矮小、丑陋、苍老得多的特里萨之溘然长逝,其新闻价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那些日子,世界上无数的贫穷百姓却在哭泣中缩成了一团。他们是哪些人?饥饿者,受虐者,遭弃者,濒死者,酗酒者,吸毒者,艾滋病患者,战乱中的难民及雏妓……皆属于凄凉无助的弱势群体。

当现代人早已对“苦行”失去尊重,对“秀”失去兴趣的时候,人们便有些迷惑了:什么力量,使得这位年迈女人,把包括诺贝尔和平奖金在内的所有财产全部用于救困事业,而自己仅留用三件旧袍子,一双凉鞋,一个饭盘和一套被褥,却以蹒跚的步子走遍了五大洲的126个国家。

仅仅是一种善意。

特里萨的身后并没有宗教背景。早在36岁那年,她毅然离开了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生活,用衣袋里仅有的钱,为失学儿童开办了第一所露天学校,由此开启了漫长的救助事业。而她并不认同“赞助”方式,“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来”。美国一位议员问她:“在印度这个困难重重的地方,你的努力会不会成功呢?”特里萨回答:“议员先生,我并非追求成功,我所求的.是忠诚而已。”

这“忠诚”,取决于一种来自独立品格的善意。这善意毫无杂质,单纯朴素,不需加任何修饰。这善意不是通常意义的慈善、善良,更非中国儒家所倡言的“穷则独善其身”的那个“善”。固然,人与人的区分总是复杂的,宗教,制度,种族,文化,智愚,美丑,尊卑,贫富等林林总总,若删繁就简,或九九归一,最本质的便是善与恶。特里萨的善意境界,不归顺于任何势力,不依任何对立物而确立,不视自身境遇而变化,不因邪恶、恐怖的事件而激发,不靠海啸、SARS、冰灾、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灾情而唤醒,总之,不设任何条件。特里萨就是这样一位被善意所笼罩的独行者。

独立的青春 第8篇

第一个女孩是一家饭店的服务员。那天,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席间,聊到各自读中学时的母校,当我说自己是市S中的时,在一旁不声不响为我们服务的她快乐地笑了起来,对我说:“呀,我们是校友啊!”我承认我那天喝得有点高,我承认我对我的母校没有什么敬意,因为它几乎是全市最差的中学。

我跟朋友们说:“你们看到了吧,这就是S中的。你们现在不是局长,就是主任;不是作家,就是老板。我到现在还是个小科员,我这位小校友在这当服务员,我们S中毕业的,都没什么出息。”

大伙哄笑,却不料我的话激怒了这位小服务员,她说:“S中的怎么了?当服务员怎么了?你自己不行怪学校干什么?我是A大的学生,我们家穷,我只不过是在这勤工俭学而已。”服务员冲撞客人是不礼貌的,但因是我无礼在先,而且她的话也让我们惊讶,我们也没计较。我们问她的情况,才知道她父母双双下岗,她上大学不花家里一分钱。

第二个女孩是一个不太出名的景点的导游。我们去的时候,她正在售票处的大厅里跳绳。看到我们来,她欢天喜地地将绳子一扔,说:“你们请我吧,我认识这山上的所有的花草树木,不请我,你们亏大了。”说真的,我们原本不想请导游,但她的话逗乐了我们,我们就决定请她。

果真,她认识这山上不少的花草树木,但不是所有的。我们调侃她,说她给自己做虚假广告,她哈哈地笑了起來,说:“不把你们哄上山,我怎么赚到钱?带你们一趟我能拿15块提成呢。”

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她和什么人在电话里争执了起来,最后她说:“我就不回去,我就不要你们的钱。”说着赌气地挂了电话。我有点好奇,说你这跟谁在吵呢?她说是她老爸。我说你老爸给你钱为什么不要,他很有钱吗?她说是啊,他开了一个工厂呢,我们家还有个酒店,还有个茶庄呢。

说真的,她的话让我们有点震惊,我们说你们家这么有钱,你还做导游干什么?她轻描淡写地说:“我不乐意花他们的钱,我就喜欢花自己赚的钱。我是学旅游管理的,我才不要回家做小老板。”

在那座山上,我看到了一棵开满着火红花朵的石榴树,我想这两个女孩真像这些石榴花,虽平凡,但美丽。无论她们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都一样地有着独立的生活态度和方式。青春年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

感悟青春的美文:青春 第9篇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这三个问题:何为青春?何为装点?如何装点青春?我这个当局者并无阅历,所以只得向鲁迅学习。

如何装点青春?我看见发奋学习的鲁迅端坐,桌上贴有一张纸条,上书“君子自重”。贪玩的无志者便知趣而退。鲁迅如此志远,在青春时期--别人看来最应放浪的花样年华里埋头,用努力换来的博识装点自己的青春,殊不知,这才是最美。

鲁迅这位君子,就这样装点青春,就这样自重下去,当一个成大学问的君子。

没有鲁迅那样的大学问,但领导了历史第一次农民起义,在历史劲流冲刷中依然光芒万丈的陈胜,在课本中被我们熟记,但我们不知道他的青春时代的志向远大,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不满足于做佣耕者,而是在雄心与抱负中难以自拔,如此装点自己的青春,成功是必然的。即使在狭义的历史中,他的失败令人叹息,但在广义的理性中,他获得绝无仅有的成功。

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陈胜虽失败在他生不逢时,却更成功在青春时代的用心装点。若陈胜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不知残酷的秦王朝还要统治到何时,历史的脚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迈进大汉!

就像李晟这样装点青春,即使父亲因为年少而阻止他,他仍有自己的向往,偷偷学习射箭,用汗水与坚持装点,成就他日后百发百中的传奇,青春是大厦奠基,朝阳喷薄,一个用心奠基、珍惜黄金时光的人怎能失去那成功?

爱因斯坦被人们赘述无数遍,但你要知道,他12岁便自学欧几里得几何,13岁自学康德哲学……牛顿更是在屋子里拿着锤子与铁钉,专研着度过青春时代。

我在熬心灵鸡汤?没错,这正是给每个人的,他们就是这样装点青春,充实度几载,不负人生正当年。

青春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有努力去装点,才能在若干年后45度仰望天空,不空感慨:“老夫聊发少年狂!”

就这样装点青春!不负青春!

成功者就要成就独立的风景美文 第10篇

面对自己的孤立,小伙子困惑了,是否自己也要趋同别人?

老板知道后,把他请到自己的办公室,给他看办公室整面墙上挂着的一幅风景画,那上面画了许许多多几乎一般高的各种各样的树,而在画的中间,那一排树的前面,有一棵挺拔的松树特别醒目——高高地耸向蓝天,那超凡脱俗的壮美令人震撼!

老板说,一个渴望往上爬的小职员并不嫉妒某个人一夜之间登上了总裁宝座,却对他的同事晋升为中层部门主管耿耿于怀;

一个一心想发财的人并不嫉妒世上的亿万富翁,却见他的邻居发了点小财而心绪难平;

一个爱出风头的人并不嫉妒诺贝尔和莎士比亚,却因他的朋友获得一次表扬而愤愤不平。

成功者往往容易遭到同事、熟人乃至朋友的贬损,而在圈子之外却获得了承认。

人们嫉妒的不是远离自己的人,也不是远远超过自己的人,而是与自己有可比性,又略微比自己强的人。

小伙子终于明白了:

独立红尘哲理美文 第11篇

曾穿洋过海、震声啸天,就是那句“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幸生于眼前这个复兴时代,我们不必欣羡别人的花红香艳而迷失自我,当有自己的绿叶蔬果;我们不必嫉妒别人的春繁夏烈而消沉颓唐,快乐拥抱一季静秋与暖冬。

“闲处携书花下坐,兴来得句竹间吟。”夜深时倚床刷屏,晨起临风阅读,梦呓索句,雪光诵诗。钻研文史哲,涉猎琴棋书画,人生因此充实而愉悦、自信而豪迈。古人说,盖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不图宏大的建业修事,初衷只是让心灵有个倾诉和安顿的地方。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在。我们世间吃饭,云上看鸟,用文字取暖,以清水涤心。每当悲欢离合在心中泛起,落笔有文,书香淋漓。风花雪月之际,抚弦作画,似与山水相挨为邻,恰和鸟兽同声作伴。兴之所至,我们燃起一支烟,凝目骋怀,孤芳自赏,在袅袅烟雾中那颗心自然会淡雅、祥和而静放。别人也许认为这是文人小资不屑一顾,但我们长年累月乐此不疲。这世上,唯一能够经得住岁月侵蚀的是才情。

且不说“人到中年万事休”,然中年之际对事业的攀登确乎心有余而力不足。突破上堵下截,冲决左羁右伴,渐渐地有些心灰意冷。年轻时的宏愿与彷徨、奋斗与泪水、光荣与梦想好像一夜之间都化为回眸一瞬的烟云追忆。那一天,理想破灭的痛楚和悲哀,若浓烈的雾霾笼罩身心,我们仿佛步入漆黑而无底的深渊,心在滴血,两行清泪缓缓地顺颊而下,沾唇苦涩。别了!算了!几十年的青春追索和孜孜渴求嘎然而止,低首与命运和解,甘拜下风。从今往后,远去了鼓角争鸣,暗淡了刀光剑影,在峥嵘岁月中退避三舍,心无微澜,在业已立足的逼仄平台上稳当为人、坚实作事,随波而逐流,洁身而自好。人生,得失之余的风轻云淡;事业,养家糊口的一饭一钵。

围城婚姻,相濡以沫。曾经憧憬地不老天不荒的美丽爱情,暑往寒来,风吹雨打,已融为满屋的柴米亲情。将军拔剑起,长风绕战旗,那是英雄美人之绝恋。如今,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爱人的身体又不太好。再不奢望浮华和轰轰烈烈,只愿生命康安和平平常常。执子之手,在晨钟暮鼓中一起慢慢地变老,也许是枯躁抑或是浪漫。朝出晚归,一天三餐,日出而起,月升而歇,春秋流年似水一样地把爱、把人洗磨得平俗而圆和。泰戈尔说,爱在心里,如满月静伫夜空。红尘一笑,斯人为谁醉?祈祷世界温柔待人,只愿跨鹤归天时,所爱的人侧卧在旁为自己吟唱李清照那一厥凄婉缠绵的《月满西楼》。

衣,信手拈来,粗棉素色;食,田园自给,远荤近蔬。住,凉床薄被,寻一角安静和温暖遮风挡雨;行,安步当车,骑行有乐。早寝为福,无事为贵。不疾而安,拥亲而欢。生态慢生活,那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和享受。既喜群居,获沟通相叙之快;更爱独处,拥冥想煮茗之韵。王维《鹿柴》的空灵静谧,白居易《陋室铭》的鸿儒谈笑,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竹林七贤”风流超逸的品茶吟诗、作赋弄琴,迄今让人痴迷地流连和盘桓。于是乎,不时地呼朋唤友,把酒临天地之风,歌咏尽日月之怀。

喜,微笑似风;怒,隐忍如山。哀,心灰如死而一脸温戚;乐,浅唱低吟,祈祷和感恩上苍。虽“情郁之中,必发之于外”,但大多不形于色、无言于声。每每一个人的时候,听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或遇大喜,或极悲,奔到母亲坟头絮絮地禀告,泪水满面,默默地思念与跪拜。偶尔怒不可遏,实在不能解脱,发泄一回,摔碗砸盆。怒息气消后慢慢地收拾和清扫地上那一片狼籍,怕让家人知道。心意千般地萧索和沉沦,一个人踯躅古街尽头,深夜买醉。村上春树说,这世上有一种不能流泪的悲哀。成熟,就是能坦然接受所有不公平,包括厌恶。我们之所以这样入世“双面”,因为男人是脊梁,哪怕铩羽折骨,也该掩盖在心,忍辱负重,绝不能让亲人窥出端倪,为此担心受怕而如履薄冰、如天塌地。坚韧而优雅的.男人是一条清澈鸣响的河流,他不会在外含屈受挫、转身对家人撒气的。脾气爆发,福气顿消,亲人也为殃及之池鱼惶惶不宁。生命是一树花开。多年来,心积块垒,我们回到家里总是依旧灿笑若春。倘使不能圆满和如愿,那就静心随缘,享受自己的一分一秒,从容品尝生命的各色滋味。

大千世界,高官厚禄为不少人梦寐所求。官爵显赫,确能彰照魅力一抹;薪禄丰裕,个中自有缘由一介。然而,大厦千幢,夜卧半床;粮田万顷,日啖一升。这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乃是大道至简。在权贵与财富面前,其实人格都是平等的,我们不会趋炎附势,失却本真。小时候,快乐很是简单;现在,简单就是快乐。既然得不到苍天的垂青与厚爱,那我们就自甘平凡和冲淡,过好每一个煦阳如酥的日子。我们重情重义,敢于担当。对生命中的贵人感恩戴德,从不需想起,永不会忘记,既馈之以物质,更济之以精神,尽力用心地报答。诗意地栖居,恬然地生活,举止绅士,言谈淑女,在心中开辟一块山水庄园,沐春风而浴秋雨,芳草丰茂而葳蕤。闲暇时我们去放牧快乐,舒展身心,搂着自己的心事合个影。尔后,随地横躺,聆听自己的呼吸,咀嚼青草的味道,携家人共享这太平人世的万千宁静和美好。

君子爱财,猎之正道。为学从文的同时,我们用聪慧、人脉和财路,刻意劳神地去投资和经营。这世上有什么都行,千万别有病;没什么都可以,千万别没钱。济困,扶贫,赈灾,救孤,哪一样都离不开钱。我们眼里见不得穷人,心疼,颤栗,躬行上孝下慈,助人为乐。“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我们不会做穷僧青灯化缘过日子,也不会如一贫如洗的书生酸腐羞涩手长衣袖短。以己所劳,捕之所得,润心养家,暖光昭展,对生活始终如一地充满爱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和优劣。或为出身,或为长相;或为禀赋,或为思想;或为技术,或为文字……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在今生日复一日地彰长补缺。实现一切修正和提升的可能之后,满足现状。心若有情,晴天丽日;心若有爱,遍地繁花……

立德处世,诚朴善良。我们不阿谀得势者,不轻视落魄者。也许向路摊旁的水果商贩问早候晚,同村头农夫对酌,陪巷尾老翁弈棋,但决然不会对那些骄横势利的新贵俯首贴耳,对一夜爆富的大贾弯腰屈膝,对他们有的是侧目而视,有的是不搭讪,更多的是莞尔。生命中的小人似乎一直窥视左右,如影随形,我们不时受到排挤、暗算甚至践踏。之所以宽宥如素、处之泰然,总想恶有恶报,企望奸佞遇强者而挫败消亡。憋屈无奈时,或昏天黑地地呆睡,或狼吞虎咽地海吃。更多时候想母亲、走故乡,高家墩子的乡音乡情和明月清风把心中的纠结和郁塞荡涤殆尽。当然,置身人世,我们也学会了交际和斡旋,为亲朋好友求人办事竭尽全力,绝不敷衍和推诿,但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们不会僭越立德为人的底线,始终不卑不亢,平和优柔。悄然转过身来,对家人尊敬,对朋友信实,对同僚真诚,对路人亲好,纯洁自己,温暖别人,把心中那份微薄而清澈的爱尽情地洒向人间,上天共云舞,落地同花开。

天有阴晴,人有生殁。生命如花,有长有短;如书,亦厚亦薄。如山,或高或低;如水,时清时浊。我们当远离和剔除生命的轻浮、谄媚、浅薄和污浊,不为世俗所变迁,不因诽议而嬗变,执守那份方正、尊严、清纯和雅致,从绚烂之峰走向平淡如砥。

悄悄回忆,是昔日离别的笙箫。

痴痴向往,是未来重逢的诗画。

梁晓声:从忠烈青春到独立时代 第12篇

文学,为他种下人性理想的种子

人性的真善美,这是梁晓声一直信仰的。从1982年发表第一篇知青文学《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开始,到近二十年来创作的散文、杂文,人性的理想主义都是他文章中乐于表现的不变主题。

这份信仰,源自一个少年十四五岁时的阅读。当时他的读书所及包括伏尔泰、车尔尼雪夫斯基、卢梭、孟德斯鸠等。梁晓声说,他的文化洗脑,在他初三毕业时、文革下乡前的1966年就已经完成了,他自称读了当时哈尔滨市所能找到的所有书,而18、19世纪的外国文学作品,影响他最深。

那时,他读到雨果的《九三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更加正确的人道主义。”“如果一个青年,在文革之前读到这句话,他用红笔画上了红线,觉得雨果说得有道理的时候,他还会随着文革中的宣传去做吗?”

1968年,19岁的梁晓声被下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浩浩荡荡的北大荒40万知青中的一员。梁晓声家境贫困,父亲在大西北做建筑工人,每个月只寄回家里40元,母亲在街道的小工厂做鞋帮贴补家用,养活五个孩子。因此到建设兵团是梁晓声想到的唯一可以为家里赚钱的方式。下乡期间,他做过班长、排长、小学教师、团报道员,还做过抬木工。

他对自己和时代保持一份自省。晚上,思想在日记上不自觉地流淌。“这个国家病了”,这是一个青年对国家向何处去的迷茫。梁晓声结交了大他20多岁的忘年交,哈尔滨的作家凌宇,当时黑龙江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萧晨,私下里他们会交流对国是的看法,当然都是一致的。

在信息闭塞,书信传递困难的时期,他们通过口口相传得知,傅雷夫妇已经自杀了,骨灰被一位姓姜的女工冒着政治危险领下了;知道清华大学老教务长庞光旦病死在他的学生费孝通的怀里,两个人都是右派,“你会被这些打动,你会知道中国的民间还有这样的人在,这些就是希望”。他们这一代,在贫困的农村、底层的生活中,看到朴实且真实的人性。

梁晓声说自己虽然经历了一些坎坷,但更多时候受到好人的保护。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他表现了一个身体强壮、没多少文化、却善良有责任感的“摩尔人”的形象,带领全班人,穿越沼泽,回到连队。“我是觉得恰恰在民间,不只是这样的青年,我们的父辈们,他们即使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有做人的品格,一是善,二是不落井下石,三是客观地看待一个人。幸亏民间还有这样的父母们,否则文革的灾难性会更大。”

梁晓声的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好知青”的形象,“在那个特定年代中,那么好的知青是不多的,大多数的知青是不坏而已,我描写他们对待爱情、亲情、友情的态度,在这些态度上符合我认可的人性原则和体现人性理想的人物。文学作品不是写人性在生活中是怎样,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应提出应该怎样,才能在人性影响上有提升。我们缺少这样的作品,我们这个民族需要补上好人文化这一课。”

梁晓声认为,18、19世纪的西方,相当于人的少男、少女时期,他们非常幸运地经历了文化启蒙,产生大量反映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他们在人性方面也快速成熟起来。而梁晓声也恰恰在他的少年时期,读到了这些作品,在斗争文化的氛围下,呼吸到了另一种文化的气息,在一个少年心里种下了对人性美好的信念。

“这就像,一个种了牛痘的孩子,他总记住自己因为种牛痘没有得天花,所以希望别的孩子都去种牛痘吧。当他成为医生的时候,他就会说,我多么愿意给孩子们种牛痘啊。一个经历过那样文化影响的少年,他头脑中也会打下痕迹:文化对我太重要了,它改变了我。他就会相信文化也能改变别人,当他能写的时候,他要把那些元素放在他的写作中,找到一种超越稿费和得奖的意义。”梁晓声说。

“忠”更应该是具体的行为与底线的固守

从文革的集体意识中走过来,梁晓声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自己的一份理解。

“真正有信仰的人,他一定会知道,人在世界上的位置,他首先应该是精神独立的,越为文化说话,越应该有独立性。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人配我们大家去忠于他!”

梁晓声认为,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首先国家履行对每个具体的人应负的责任,个人则自觉尽责。个人对国家不应该用简单的“忠”字,而是更为具体的行为。“我对父母,非常具体的,不会用忠,用孝;对爱情,用珍惜;对友情,要叫信任;对他者,有时是敬爱、尊重、宽容;如果自己错了,是忏悔;对国家,我会谈我的责任。”

相对于“忠”字,梁晓声更喜欢另一个词——固守。“固守是做人的底线和品质。做个普普通通的、比较好的人,也已经不易,但同时也会愉快,如此而已。我从来不要求自己做君子,那样太累了,但是有一点,绝对不能做小人。也不能传播一种文化,大家都来君子化吧,普遍的人性是有先天弱点的,我们必须体恤这点。总体上内心有善良、悲悯,不做缺德的事,对某事有自己的态度,这态度不因趋炎附势而改变,这样的标准在今天也已经不低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梁晓声的知青文学受到极大关注,他自觉要为这一代的知青表达。近二十年来,梁晓声创作了诸如《中国社会各阶段》、《郁闷的中国人》、《中国人,你缺了什么》等著作,他也是中国作家中不多的,发表大量杂文的作家。梁晓声觉得作家在写小说时会有“如何让人喜欢”的潜意识,因此在呈现现实矛盾的初衷上往往打了折扣,梁晓声想以更个人化的杂文介入现实中。

“一个民族正在向理想的彼岸渡过去,向前进了,矛盾会更多,情况会更复杂,中国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况。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显得有限,你只是一个文化人,就要考虑文化在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说到底我们要文艺干嘛?就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好。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好制度,好国家;二是人心好,因此文化中有种力量是将宗教中有价值的部分文艺化,比在教堂里更能影响人,而我们现在非常缺少这样的文化。”

“人性的理想主义是一切文艺永不过时的使命。”梁晓声说。作为一个作家,梁晓声“写散文,希望散文的温暖像蒲公英一样播向人世间;写杂文,为正义、公平和民主发声,把对腐败的嫌恶呈现出来;写小说,塑造自己理想中的青年形象。”他自言确实会有疲惫的感觉,“因为行为艺术的话总是要结束的吧”。

青春美文:与青春的朋友 第13篇

午睡的梦中突然读着吟子写来的信,在疑问的恐慌中惊醒,感觉心还在紧绷着。

等到你们都离开了学校,我还能跑到黄师去找谁?我还能去找哪位朋友?我拿着信纸搜索着,越来越恐慌了。

我紧张着所有在身边出现过的好朋友,害怕他们有一天全都消失不见。也许那个时候,我才算是真正的孤寂。我希望这一天不会到来,希望这个梦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变为现实,我相信这一定不会成为现实,因为我和吟子之间从未有过书信。

前阵子因公事去了趟大学所在的城市,那天晚上还带了一辆大巴的同事去了学校那边玩,打电话给夜灵小韩他们都没人接,夜灵不知道去干什么了(后来才知道她手机坏了),小韩一定又在上网,听不到手机响。想找吟子,但想着那天是周末,她也一定出去玩了,再想找其他人,但想着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此刻也一定都有自己的活动,我这个不速之客去找他们作甚?

朋友问我为什么老喜欢往学校跑,我回答说学校里还有我的朋友。我知道离开学校后我还一直恋着它,我也知道恋的程度有多深,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冥冥中鬼使神差的让我回到家乡工作,一个离学校只有两三个小时车程的破败城市。我甚至还幻想过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那里到底还有什么舍弃不下的?逝去的青春,朋友?

是的,是他们。

离开了学校,工作了,真正长大了,青春一去不回了,只待追忆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了。至于那些朋友,有时我会认为他们只是青春的附带品,才会让我如此的念念不忘。其实不然,他们是具独立的个性让难以忘怀的.,与在社会上认识的那么多朋友相比,他们是多么的天真无邪,与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纯洁,他们真的太可爱了!

说起现在身边的朋友,我不禁震惊了,现在身边还有朋友吗?与莎莎没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只限于一般的同事关系;与水玲似乎比较亲近,大概也只是因为她妈跟我小姨是老同学好朋友,我们多少沾了点亲;与小罗天天下班一起回家,他跟我的有说有笑也许只是用来博得我载他回家的耐心;至于还有一个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同事小钱,则是目前让我恼火的一个家伙。以前跟他关系那么好天天有说有笑,还经常用摩托车载着他满城跑,不知现在为何像仇家一样。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难道只因为我对他说了要好好向他学习朝他那个工作方向发展他怕我夺了他的职位?难道仅因为公司公认了我是他的接班人?除此以外,我想不出他对我不理不睬的原因了。也许只有像我这样没有城城府的人才会在公司只有这么一个职位的情况下在他面前赤祼祼地说出想做他那个工作。可是也不至于啊,他自己也跟我说他要调走的……

我想得头痛了,这个家伙让我很伤脑筋,大不了我视而不见还之以冷漠,还是去想想其他的朋友吧。

去年在深圳工作的同事兼合租人二锐,东方,小江,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很长时间没联系了,他们似乎从不会主动与我联系,不会记起我这位朋友了;而我,也似乎找不出与他们联系的理由了。问候过后,发现是要绞尽脑汁的去寻找话题。还有很谈得来的小马,我们以前经常在一起的,也没再联系了……难道这就是人情中所谓的“冷漠”?

或许不是吧,是吟子在梦中的信中说的那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可是,难道空间就是这样阻隔友谊的吗?

也许我们的友谊太平凡了吧,也许是君子之交淡于水吧。我不去想了,去看看我那些纯真年代里的大学同学吧。

曾经与我跋山涉水发誓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结拜兄弟叶霁,自去年一起南下闯荡后早已各奔东西了,去年有几个月手机被盗的时候没有联系,现在也联系得少了,几个月问候一次。回山东青岛工作的大启也只是偶尔在网上碰到时随便聊了几下,这还是那个曾经一起去摸田螺煮火锅,一起去上自习攻克多少个期末考试的大启吗?那个曾经一起唱着“两只小蜜蜂,飞到花丛中……”猜拳猜过一整晚笑得眼泪直流的小元子,半年多失去联系后突然收到他的E-MAIL,也只是在网上狂热的聊了十来分钟后沉寂了,他在南京是怎样生活的呢?小明和他老婆在上海生活得还好吧?那个整天唱着陈小春的“我就是这样没出息……”的颓废老大呢,他到了武汉还是仍在上海?清明她们在深圳的一伙人怎么样了?……还有清水芙蓉上的一些朋友呢?小刀,青蛙,盒子,虎哥,SOSO你们都还好吗?

这些与青春有关的朋友都不在我身边了,他们零碎地散在我视野外的某个角落,我感到自己异常的孤独和失落。当某一天,黄师的那些剩下的朋友都走了,我还能到那儿去找谁?也许,到那个时候,我该在那儿彻底的埋葬青春了,立上一块墓碑——黄冈师范学院,挥一挥衣袖,以不再给自己伤心难过的理由,从此不再回来。

关于青春的美文:青春 · 无畏 第14篇

在最懵懂的年纪里说着肆无忌惮的话,做着不可思议的事,这就是青春吧。

“××,语文老师叫你过去。”甲同学一边拿着书走进教室一边喊我的名字。“来啦!”我飞快地擦掉嘴边还残留的食物细渣,奔向办公室。“嗯,是一个讲故事比赛,去吗?要想清楚哦!是要脱稿的……”没等老师说完,我就爽快地答应了他。“老师,我去,输了不过是最坏的结果。”我坚定地望着老师,脸上露出傻傻的笑。

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不停地练习稿子,也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忧虑。“输了咋办?"我一遍遍问自己,但是又一遍遍走到镜子面前,坚定地对自己说“怕什么!”。我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比赛,我穿着漂亮的裙子,梳着漂亮的头发,一步一步走到台中央,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公主,整个世界仿佛都是我的。那一刻,看着台下的观众,我异常地放松。整个过程或微微倾诉,或情绪激昂,我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现在想想,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会选择参加那场比赛吗?我想我会的,为什么?因为这是青春赋予我的无所畏惧。

作者:王瑞

感悟青春的美文欣赏:青春 第15篇

青春去哪儿了?我慌慌张张的四下寻觅也不知所踪。只是追的气喘吁吁、累的精疲力尽。茫然若失之中,不经意的一瞥却发现,原来青春就是个顽皮的家伙,和你捉着迷藏,若即若离,忽远忽近。青春藏在眼角细碎的皱纹里,执拗的不肯探头,青春隐匿在两鬓丛生的白发中若隐若现;青春在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中绽放着笑容,青春在那本厚厚的日记本中诉说着懵懂;青春在那张三角形的信笺中袒露着纯净的情怀,青春在年轻的心湖中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青春在和柳绿花红的漫山缤纷翩翩起舞,青春在芳草萋萋的小河边和虫儿窃窃呢喃;青春在和那个骑着自行车疾驰的少年玩着赛跑,青春在和那个漫步乡间小路上的放学姑娘一路欢笑……

青春哪去了?原来青春一直都在,虽然它生来随性、不羁、不长情,从来都不肯为谁停留,为谁驻足。但是,它总是能给人们铺展一程山水,明媚动人;描绘一方画卷,色彩斑斓;带来一段美好,赏心悦目;留下一片回忆,刻骨铭心。

青春走了,带走了一批又一批人们悱恻缠绵的故事。青春来了,憧憬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瑰丽梦想。只要眼前有风景,心中有爱,那么,青春不老,岁月无恙!

有关于青春的美文:装点青春 第16篇

用汗水装点青春

哲人说:“年轻是本钱,但不努力就不值钱。”青春正应该用汗水装点,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如何使年轻的本钱发挥到极致呢?毛主席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迪生语: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某个退伍老兵说:“训练多流汗,战场少流血。”我也要趁着年轻赶快奋斗努力,不要等到老大徒伤悲时才悔悟,那时努力也只会事倍功半而已。

用汗水装点的青春,是充实的。

用自信装点青春

这世界的太阳,因为自信才能把我照亮。不错,青春最忌讳的就是下决心时草率武断,需要落实到实处中时又左顾右盼。一有风吹草动就意志开焊,一心指望回头是岸。这样的青春正是缺乏自信的。

毛主席言曰:自行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没有信心去做。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我都将自信作为青春的座右铭,用自信的力量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奔向远方。

用自信装点的青春,是坚强的。

用书香装点青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青春的路上,能有书籍为伴,定是件极其幸福的事情。

在书中,我体会到《西游记》唐僧师徒的坚持不懈,品味到《水浒传》中的侠肝义胆,感受到《三国演义》中的斗智斗勇,书中蕴含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入夜,捧一杯香茗,在皎皎月光下,静寂无人处品味书香,日升,伴徐徐清风,在温暖阳光下,书声琅琅感悟书味。

用书香装点的青春,是幸福的

朋友们,就这样装点青春吧!因为:有一个优秀的青春,才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上一篇:村学习十九大精神方案下一篇:初一学生生涯规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