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计读后感

2024-06-28

鲁滨孙漂流记计读后感(精选16篇)

鲁滨孙漂流记计读后感 第1篇

《鲁滨孙漂流记》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锻炼自己了,我们也要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很多人都只想满足于现状,最好是不经过任何**就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他们却不知道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是经不过任何打击和挑战的。有些人虽经过了一番考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一旦东西失去了,他们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因为他们怕再一次为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大费周折。《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奶酪后,并没有任何犹豫,马上穿上鞋子去开始自己新的寻找。这样,他们的心态和心境才会更平静和从容因为他们懂得去追求,所以他们的远方就在不远处。

的确,鲁滨逊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没有离开家,而是按照他父亲的只是做事、生活,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没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会有金钱,还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也就不会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东西,去I卫自己的家园。但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了,虽然他一次次的遇到困难,有一段日子甚至还被当成奴隶。但他勇于向世界挑战:他离家出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奋斗;他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在荒岛上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家园;他勇于去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杀后吃掉,拼命去救他,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勇于去追求: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自己想过的生活,经历大自然的挑战和重重磨难。

我们也应该向鲁滨逊这样,要敢勇于向世界挑战,不被打垮,压力越大则能够越坚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坚强的自我,一个依靠自己的双手生活的自我。

鲁滨孙漂流记计读后感 第2篇

近日妈妈给我买来了许多优美的外国名著,让我一饱眼福。我从中挑选出了一本我最喜爱的,它就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

翻开书本,一阵优雅清新的书香扑面而来,让人置身于笛福笔下鲁滨孙的世界。

那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鲁滨孙所乘的船正惊疑不定地漂浮在海面上,突然又一个大浪打来……

当鲁滨孙醒来时,发现自己正孤身一人躺在沙滩上,没有一个同伴,甚至连能说话的东西都没有,他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是这样的困境激发了鲁滨孙的求生欲,激发了他对于生活的信心,所以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生存下去。不难想象,鲁滨孙遇到的是多么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他的生活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

如果我是鲁滨孙,我会怎么做?或许我早已对生活充满失望,自暴自弃,最终饿死;或许我早已被野人吃掉;或许我会怨天尤人,最终抑郁而死。

可鲁滨孙并没有这样,饿了捕猎食物;渴了汲饮山泉;累了席地而坐……

他用他的智慧、勇敢来化解各种各样的危机困难,并保持一颗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良好心态,他用他的勤奋、智慧以及他那永远停歇不下来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的家园。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了28年,这是多么漫长、多么艰苦,多么艰难的28年啊,这简直是一个神话,一个勇敢者所创造的神话。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解读 第3篇

教学诚然是一种个性化劳动,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 教师在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同时, 也要尊重教材意图, 懂得与时俱进。而教材编撰的变化最直接地反映了教材意图。因此, 如何教学以全新形式呈现的《鲁滨孙漂流记》确实是一个急需思考的事。下面就讲讲我的一己之见。

一、加加强强读读整整本本书书的的引引领领力度

从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读物推荐, 到了解名著与学习课文相结合, 再到现在“作品梗概+精彩片段”新型课文的出现, 教材通过编撰的变化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因此, 现在教《鲁滨孙漂流记》, 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也就是借助于“梗概”与“精彩片段”做一个高效的“名著导读”。为达成这一目标, 我们可以借鉴“读书会”的一些方式方法, 例如教学气氛松散、宽松一点, 把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多组织与观察, 多听少说。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精彩片段”中哪一处最精彩。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 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 或提出自己的疑问, 比如, 种出了粮食, 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 可以让他们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 也可以请他们讲讲书中其它的精彩片段。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读原著的体会。

二、加强“作品梗概”与“精彩片段”之间的教学关联

为什么要加强“作品梗概”与“精彩片段”之间的教学关联?首先, 我们阅读小说的过程, 实际就是阅读“梗概”和许多个“片段”的过程。将“作品梗概”与“精彩片段”联系起来读是一种实用的阅读整本书的技巧。其次, 《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和以前的“名著节选”还是略有区别, 例如《猴王出世》《景阳冈》等课文, 故事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有的甚至与其他章节没有太多的联系, 而且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故事全貌也已经有基本的了解, 因此这些课文虽然是节选, 实际已接近“单篇短章”。而《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 显然更长, 并且“碎”, 没有前因后果, 阅读时如果不加强对“梗概”的回顾, 理解上会出现情节空白以至无法连贯。

那在教学时怎么做才能促进两者之间的关联呢?我在上此课时, 做过两次尝试。例如让学生试着判断“精彩片段”大致在“作品梗概”所记述的故事情节的哪个阶段。判断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握小说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过程。又如我让学生阅读“作品梗概”和“精彩片段”时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鲁滨孙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读梗概,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滨孙的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 但是这份感受是流于表面甚至是概念化的, 缺乏深入人心的细节的支撑。读“精彩片段”后, 鲁滨孙面对困难的具体心态就凸显了出来———乐观, 知足安命, 相信上帝 (学校教育应坚持无神论, 但应当学会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 。因此围绕同一个主干问题反复读“作品梗概”和“精彩片段”, 既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也让学生明白要真正读懂一部作品读懂一个人物, 既要把握整体, 也要深入细节。

三、加强对主流价值取向的把握

人教版大修订教材中的《鲁滨孙漂流记》只有“作品梗概”, 而梗概只是一个简要的故事框架, 并且叙述语言符合教材规范, 没有情感倾向性, 因此主题相对来说突出并单一。然而“精彩片段”篇幅长, 原汁原味, 不加修饰, 显然主题更广, 内涵更丰富, 价值更多元。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前提下, 把握儿童心理特点和时代的价值观念, 确定一个方向去引领学生体验和感受。也就是说, 学生的想法都可以“说来听听”, 但教师不能让课堂中都是“随便聊聊”。我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 有计划地引导孩子研读鲁滨孙写的“好处与坏处对照表”, 这张对照表中聊以自慰的一番对比“算账”, 使鲁滨孙从悲观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开始面对现实, 考虑如何生存下去。如今, 我们像鲁滨孙那样孤身一人流落荒岛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 在现实生活中都将遇到相同特质的困难:黑暗, 恐惧, 孤独……届时, 我们要像鲁滨孙那样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 克服困难, 光明就在前头。我想, 这就是现在我们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意义所在。

一个片段是这样, 那原著就更是如此了, 200多年过去了, 原著依旧充分保留了作者意图、时代特点、阶级意识。我们既然激发学生去读原著, 那我们老师自己也要读原著并对原著的价值观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读完整本书, 我们会发现鲁滨孙热衷航海与冒险并不是出于什么浪漫的崇高的追求, 而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鲁滨孙的“开拓精神”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征服, 征服新大陆、征服自然、征服奴隶、征服其他文化。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 这部作品无异于大大地刺激了当时西方人的勇气, 宣扬了早期资本主义的精神, 对于当时人类的思想是一大进步。但是, 与现在的价值观显然背离, 例如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平等、国家的主权、文化的多样性共存等。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如果他们读完原著后产生这样的疑问, 教师必须正视, 不要简单地帮他们判断, 还是应该引导他们围绕价值冲突进行讨论。而我个人往往会引导他们读另一部享誉世界的荒岛生存小说———《蓝色的海豚岛》。《蓝色的海豚岛》的主人公卡拉娜独自一人在海岛上生活18年, 卡拉娜热爱海豚岛, 热爱自然, 在解决了生存难题之后, 她就告诫自己尽量少杀生, 在她眼里, 海豚、海豹甚至杀害她弟弟的野狗都是朋友, 当她得知自己可以离开时对海豚岛充满依恋, 她觉得自己已是海岛的一部分。很显然, 同样的故事, 现代作家所要表达的更符合时代的伦理需求、价值观念。

四、教学“精彩片段”时多一点文学角度的感受与赏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第4篇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冒险中遇险,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岛上耕种、养殖,靠自己的勇敢和坚强独自在岛上生活了28年,后来获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英国……

28年啊,独自一人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是何等的孤独!文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要从我不幸的处境中吸取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滨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理智面对现实、不逃避。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鲁滨逊的敬佩与日俱增,我常常会想:如果我也像鲁滨逊一样流落到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会怎么做?我想,假如是我到了那样一个小岛上,肯定会因为忍受不了这么恶劣的环境跳海自杀。即使没有跳海,也会因为没有一点儿生存技能被饿死,或者被野人抓住吃掉……因为像我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从小只知道依赖父母,没有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真的离开父母,可能连如何活下去都是问题。

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北京游玩。第三天,爸爸准备带我去登长城。在去长城的路上,我信誓旦旦地向爸爸保证:“爸爸,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一定能够自己登上长城最高点,当一回好汉!”爸爸微微一笑,说:“好,我就等着看你是如何当好汉的!”

下了车,我们走了没多久就来到长城脚下。终于开始登长城了,一开始,我感觉自己体力充足,想着就凭我的体力,登长城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了在爸爸面前表现自己,我还时不时在台阶上奔跑。可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没多久,也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就体力不支了,感觉每上一个台阶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我这时才明白,自己刚才是多么的无知和自大。又往上爬了一会儿,我就彻底泄了气,坐在石阶上,任凭爸爸如何劝说,我也不愿意起来。最后还是爸爸搀扶着我,我才勉强走到了长城的最高处。下山时,我真的没力气往下走了,瘫坐在台阶上。爸爸看到我这样的状态,最终决定坐缆车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很差劲,我就是缺乏像鲁滨逊那样的勇气与毅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我在以后成长的路上要多向鲁滨逊学习,做一个乐观向上、不轻易言放弃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5篇

Where There Is a “Robinson”, There Is a Way

--After Reading Robinson Cruse

Robinson Crusoe , the complete title being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is the famous novel, which was written by Daniel Defoe.In fact , I learned its Chinese version in my primary school.Our students were all told that Robinson was a great hero.He liked adventures and he overcame various difficulties to survive.These are just in my head.Today ,We have a opportunity to reread it in English Literature course.I have some new ideas.The story of Robinson Cruso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Robinson’s youth and the time up to his shipwreck;his twenty-eight years on an isolated island;his life after being rescued from the island.The story happened in the middle of 17th century , in which English bourgeoisie was at its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People desired to search for wealth.Robinson ,he w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To acquire more fortune , he was at risk of his life to sail in the ocean.The story begun.He always wanted to go to sea and he succeed in going twice.But his father insisted that he shouldn’t do that.He want Robinson to inherit his wealth and live a peaceful life.In contrast , Robinson didn’t think so.He thought he should pursue his dream.It occurs to me that the major of us in modern society always are satisfied with current life.They wish they could acquire something without labor.Robinson’s behavior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not be afraid hardship instead of being brave ,ambitious and achieving our dreams.The second part mainly tells us that how Robinson survived for 28 years in the uninhabited island.Of course ,he must have complained the unfair fate at that time ,but finally ,his confidence ,positive thought ,and the respect for life made him survive, He built house;he trained goats for milk and meat;he grew corns to make bread;he dried the grapes etc.He was good at taking advantage of beneficial factors and overcame drawbacks.I can’t imagine that what should I do if I happened to meet with such thing.It right shows that only be calm and never give up do we continue our life.Now, when many people have some unimportant troubles ,they often are unhappy or even suicide.Compared with Robinson ,we are too weak.we should learn to be a strong-minded person.Besides , we should be thankful for the peaceful life now and value it.In story , he rescued Friday.Defoe beautifies colonialism and slavery.it is accepted in that century.As far as the single life on the island , I think he tried to be calm to make himself tolerate the loneliness , although he was eager to live colorful life.For us ,it is necessary to possess inner peace in heart in impetuous age.The last part is about his return to England.He was rescued by a ship after 28 years.Everything had been changed.He made a large fortune and lived a peaceful life.The story is over, but the spirit of Robinson lives in my heart forever.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Robinson did it.The powerful weapon which can result in success is the characteristic.Robinson is a true hero.Where there is a “Robinson”, there is a way.In a word ,I am deeply affected by the Robinson spirit.I will follow Robinson example to pursue my dream.NO matter the trouble is , I will be brave to face it and overcome difficulties.Believe myself!Believe success!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6篇

在西方,有这样一部小说,18世纪很受欢迎的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它讲述了一个鲁滨孙的英国人,在孤岛生活了二十六年之久,从中说出了他是怎样定居,怎样捕猎,怎样就出俘虏,又怎样回国的事情。

除了书中的精彩片段,他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乐观善良,敢于冒险,也敢于追求。即使遇到野人,也怀着信心,存活了下去。要是我们,恐怕早就惊慌的逃走了吧,看玩了这本书,我不禁想:如果我就是鲁滨孙,我又会怎样?

如果我是鲁滨孙,在流落荒岛之际,叫天不灵叫地不灵是,我能想鲁滨孙一样镇定下来吗?不,我不能。

如果我是鲁滨孙,在饥饿的时候,我会像他一样勇敢的寻找食物吗?不,我只会希望有人来救我。

不得不说,人有时候确实很无能。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我们只会变得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可是他流落荒岛,却依旧很乐观。而我,在面临着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难,小坎坷,却曾想过放弃,想过离开。他的心态,又怎么不值得我们去学习?

有人说,如果他流落荒岛,也能在荒岛中存活下去,鲁滨孙这不算什么。是,这确实有可能,可他想想,在他发现野人时,会沉着冷静吗?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成年的青少年来说,遇见野人我们只会逃跑,只会尖叫。可是,凭我们,又怎么会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跑的过土生土长的野人呢?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7篇

初读《鲁滨孙漂流记》还是在小学时代,他给我留下的记忆,仅仅是一个奇妙的路途故事和并非很有趣的语言。当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才再一次对他有了新的体会。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语言并不优美华丽或是生动形象,修辞或抒情更是难得一见,相反,小说的语言极其简明、实在,具体也是不缺少的,甚至流水账一般的记录每件工具的制作过程等等。但这种平实朴素的语言却与主人公——鲁滨孙的身份、背景等相契合,也突出了小说的风格。该小说再现了一种新语言——集中产阶级在日常生活和经营交易中使用的语言。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绝大部分的描写都是对于鲁滨孙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鲁滨孙这一人物。像其创造着一样,鲁滨孙是一个永不疲倦、用不安生的行动者,是个不断扩张、不断撷取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典型产物。文中最吸引人也正是他典型的性格。

鲁滨孙不屑守成,倾心开拓,多次离家,出海闯天下。他遭遇海难,流落荒岛,却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工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得井然有序,欣欣向荣。

但他又是个“经济人”。他热衷于航海,完全是为了经济效益;他在岛上感慨金钱无用,却依然一一收好。文中没有任何提及娱乐活动,也几乎没有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人与人的关系多是契约,借贷或主仆关系。鲁滨孙曾想过买卖黑奴,救了“星期五“后又理所当然的把他看作仆人……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第8篇

我读了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感受到了鲁滨孙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特别是那极强的自我生存、自我保护能力,永远值得我学习。

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鲁滨孙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为了不被野人吃掉,他竟冒死救下“星期五”,并把他教育成一个忠实的奴仆、合格的助手。最后鲁滨孙终于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实在令人敬佩!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像鲁滨孙那样的遭遇很少见,但也会遇到危险或灾害,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顽强生存。如有一次,我上山寻鸟蛋、抓野味,遇到一只狗熊想吃我。我正想拔腿逃命,突然想到老人讲的“遇到熊瞎子千万不能狂跑”。于是,我一边注视着狗熊的举动,一边慢慢地向后退。当狗熊快要追上我时,我连忙脱下衣服放在地上。狗熊走到衣服前闻一闻、扒一扒,我又逃出了一段路。狗熊一次次追上来,我的衣服也脱光了,怎么办?这时,突然刮来一阵风,狗熊摆一摆头,眼睛眨巴眨巴,想竭力睁大。哇!我发现狗熊的睫毛特别长,如果迎着风跑,睫毛就会把它的眼睛遮住,这样必定影响它追我的速度。这个发现让我如获至宝,我马上折转身向上风撤退。果然奏效,狗熊的速度慢了许多!我终于成功逃脱!

鲁滨孙身陷绝境,竟能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危险,也应该勇敢地面对,保护自己,去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孙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9篇

今天,我学了《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鲁滨孙在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与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乡,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在困难面前,他曾经困惑,曾经害怕,曾经抱怨,甚至曾经绝望,因为他所面对的困难是一般人所不能体会的。在一度的绝望之后,他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给你的难题。的确,我们时常抱怨,为什么别的同学没有我努力,却获得比我好的成绩为什么别人总是看到我的缺点,而看不到我的优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你坚持了,总有一天,你会知道胜利只属于努力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坚持到最后,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一定会失败,更不可能看到自己成功的一天。

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与鲁滨孙比起来是渺小的,在学习中,因为一点困难而放弃努力的同学很多,因为他们禁受不住挫折,仅仅一次挫折怎么足以让我们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如何能让自己心平气和的对待一切事物。就像鲁滨孙那样说服自己,告诉自己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看清一切,能更好的解决自己的困难。鲁滨孙的乐观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乐观能让我们永不言弃,对学习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我们需要毅力,鲁滨孙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能够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毅力能够让我们不怕困难,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一切的力量来克服困难,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我们经常不能坚持完成自己梦想,也是因为我们没有毅力,我们害怕困难,不懂得怎么面对困难,我们害怕自己会失败。其实毅力是带给所有人夺取胜利之果的动力。只有有了毅力,我们才有希望继续努力,继续坚持。如果连追求自己理想的毅力都没有的话,又怎么奢望能够像别人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梦想中的终点呢。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10篇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孙凭着顽强的毅力,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灾难。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11篇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主人公,至少就有航海冒险的志向,喜欢冒险他本来可以按照父亲的安排过上忧郁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到外面去闯荡的鲁滨孙当上了。充满惊险刺激的旅程。后来他在荒岛上自力更生,凭借他难以想象的艰强毅力和智慧,开红种地,砍树造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在岛上生活了28年,并且救了一个叫星期五的野人,最终被一只回往英国的船只就回的故事。

这虽然就是一个故事,但鲁滨孙在底迪福笔下表现得十分勇敢,也十分聪明过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困难中,我们要像鲁滨孙那样去努力改变,我相信只要面对一定就会克服,就像故事中,鲁滨孙没了食物,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岛上开垦种地,吃上了自己的粮食,只要努力。想就会变成现实。

《鲁滨孙漂流记》是怎样诞生的 第12篇

这位水手的名字叫塞尔柯克,英格兰人,曾经是_艘货船的副船长。这个人刚愎自用,常常白以为是。不巧的是,这艘船上的船长也是一个蛮横专断的人。这两个人在航行中经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翻地覆。

有一天,他们的船航行到智利附近的一片岛屿时,两个人又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塞尔柯克在盛怒之下冲船长嚷嚷道:

“谁稀罕你这条破船,我宁可现在就上岸,也不想再在这条船上待下去了!”话刚出口,船长就抓住他的话柄,毫不客气地请他立即下船。塞尔柯克原本说的是气话,结果真的被船长赶上了岸。他想反每,可是话已出口,自己又不愿在船长面前服软,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岸。

塞尔柯克上岸后,才发现这是—个没有人烟的荒岛,心里更加后悔,但为时已晚。从那以后,他就在那个荒岛上风餐露宿地生活了四年多。直到有一天被—艘过路的海船救起,带回英国。

一位记者根据塞尔柯克的经历写成了一篇纪实报道,引起轰动。后来,笛福又写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在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时,笛福特别注明这是一位水手的自述,而且在序言中强调此书完全是事实的记载。不过,笛福的小说和塞尔柯克的真实经历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13篇

当看到鲁滨孙放弃了巨额财产,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航海之旅时;当看到他所乘的

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他仍然不向命运低头,继续立志远行,并不后退时;当看到他遇险上岛后自己搭建房子,寻找吃的时;我想到了我,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立志远航吗?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活的希望吗?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出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和野人搏斗吗?不,这些都不可能,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无能,没有足够的自信、能力、胆量。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14篇

鲁滨孙的父亲希望他安安生生过日子,但他却一心想冒险,于是他跟随一个船长出海冒险,船被打翻,他独自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那里,他坚强的生活了二十几年,二十几年啊!如果是普通人也许早死了,可鲁滨孙捡钱的活着,先是打猎,然后造房子,种菜,越来越景气,后来他解救了一个野人,给他起了个名,叫“星期五”,鲁滨孙教他说话,做饭,打猎。

鲁滨孙不仅勇敢,而且有耐心。他做各种物件,在小岛上做出一片新天地。

我的自制力一般,虽然会做做家务,但平时只要父母不说我,我就不去做。看到鲁滨孙他居然独自一人在孤岛上活了28年,我以后要向鲁宾逊学习,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勇敢克服困难,勇敢面对人生的道路,使自己坚强地生活下去。 人生就是一艘荡漾在生命长河中的小船,会经受数不尽的风风雨雨,也会享受数不尽的万里晴天。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第15篇

鲁滨孙那勇敢,耐劳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对来说,我这个人就不怎样了。说勇敢,我这人一定说不上。晚上,妈妈不在家陪我。天变得黑漆漆的,四周静悄悄的,很静很静。我屏住呼吸,一骨碌爬到床上,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等妈妈回来后,我才松了一口气。而鲁滨孙呢?正好相反。他挺身而出,去救那个野人,不怕野人的报复。这一对比啊I谓是天壤之别啊!

论耐劳,本千金可一点都没有。可母亲为了锻炼我,除了煮饭,炒菜外,其他的活都落在了我的肩上。看着母亲在那优哉游哉地外电脑,而我却在这抹油渍。我恨铁不成钢地把碗筷一扔,理也不理。而鲁滨孙呢?为了建造一小小的木栅栏,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在一年后完成。要是我啊!宁愿把它们扔了,也不建。

鲁滨孙漂流记计读后感 第16篇

关键词:生态批评; 《鲁滨孙漂流记》; 人类中心主义; 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I561.06 文献标志码:A

《鲁滨孙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被视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比较多的是从殖民文学的角度,把鲁滨孙当作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恩格斯语)去看待,把鲁滨孙对荒岛的征服看成是早期资产阶级征服殖民地的原型。但如果仔细审视鲁滨孙荒岛的生活,就会发现,鲁滨孙的荒岛生活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鲁滨孙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有人类中心主义的一面,同时也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面。荒岛上的鲁滨孙与自然已经合为一体,荒岛不仅是鲁滨孙征服的对象,也是他的物质与精神家园。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鲁滨孙漂流记》做出新的解读。

一、 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研究

“生态批评”(Ecocritism)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提出“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这一术语,主张探讨文学对“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的揭示,“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觉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1978年,威廉·鲁克特在论文《文学与生态学:文学批评的实验》中首先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2)1989年,在美国的“西部文学学会”大会上,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提交了《走向文学生态批评》一文,其中对 “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3),是目前最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1994年美国学者克洛伯出版专著《生态的文学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精神生态学》,提倡“生态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对生态批评的特征、产生原因、批评标准、目的使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1995年,哈佛大学布伊尔教授以生态尺度重新审视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其专著《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被誉为“生态批评的里程碑”。伴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批评也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的地位。可见生态批评是在地球生存危机大背景下人类防止和减轻环境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何谓生态文学?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4)由此观之,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整体观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 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对于人与自然及文学之关系,如学者胡志红所言:“生态文学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自然、人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生态文学主张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文学与自然的渊源关系,挖掘文学的生态内涵,吸取生态智慧,指导人类的生态实践,提升人类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复杂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文学重视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文化根源和消除危机的策略。从生态文学的定义可看出,生态文学对维护各个亚系统之间的平衡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其研究范围来看,生态文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社会文化生态之间以及文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动态关系。” (5)

生态批评是一个从对文学形式研究向自然生命本体回归的潮流。它表明文学研究者对生态环境实际问题的关注,表明文学研究者相信文学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资源,可望用于修补导致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对立关系。生态批评为生态文学研究打开了新视角、开拓了新领域、提供了新课题、输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生态批评倡导文学研究向自然转向、向地球转向、向生态意义和生态审美转向,不仅有助于弥补文学研究多年来的不足,推动文学研究更为系统、更加平衡的发展,也有助于纠正当代文学研究日趋过于注重形式、过于消解意义等偏颇,扭转当代文学日趋学院化、晦涩化、脱离现实的倾向。生态批评最大的贡献是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整体上全新的理念——生态哲学的理念、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理念,并赋予文学批评应该担当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

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生态思想

《鲁滨孙漂流记》中所呈现的生态思想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作品中既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还体现出一种简单的生活观。

1、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

从小说内容的叙述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荒岛“非常荒凉,看来荒无人烟,只有野兽出没其间。” (6)44这里远离文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鲁滨孙成了真正回归自然的人。可是这种回归不是主动的回归,而是被动的回归。所以,鲁滨孙在荒岛上体验的不是和大自然完美和谐相处的过程。在笛福的笔下,鲁滨孙和大自然之间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为了生存,鲁滨孙就必须征服大自然。于是,笛福就让鲁滨孙开始了一系列征服荒岛的活动。如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驯化动物,包括猫、鹦鹉和山羊等,甚至还包括驯化了来自食人族的野人星期五。

鲁滨孙在荒岛上的一系列征服活动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人类被认为是高于所有动植物的生灵,对动植物有绝对支配权和控制权。所以,人类能够征服自然,让自然中的一切为己所用。刚到荒岛上的鲁滨孙,看到无数飞禽,首先想到的是“不知道打死后好不好吃” (6)44。看到了小山羊,他“打死了一只小山羊,又把另一只小山羊的腿打瘸了。” (6)62对繁衍过快的野猫,他“不是把他们杀掉,就是把它们赶出家门” (6)84他把山羊带回住地驯养,不是热爱动物,也不是为了保护动物,而是“到我弹尽粮绝时可以杀羊充饥。” (6)90他教鹦鹉说话,为的是让自己消遣。即使是有益生态的植树行为,鲁滨孙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最后,他得出结论:“世间万物,只是有用处,才是最宝贵的。” (6)105对谁有用?当然是对人类有用。而鲁滨孙俨然成了荒岛之王,他“坐在中间,俨然是全岛的君王。我对自己的臣民拥有绝对的生杀之权,可以任意处置我的臣民,要杀就杀,要抓就抓,要放就放,而且不会有反叛者。” (6)121毫无疑问,鲁滨孙在岛上的这些行为都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行为,是一种反生态的行为。

从作品中人物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在鲁滨孙看来,人是绝对的中心,只要威胁到人的安全,人就必须竭尽全力杀死动物,排除对自己的威胁。在鲁滨孙带着星期五从里斯本陆路返回英国的途中,有一场人熊大战的描写,星期五的杀熊过程放在今天,一定会引起当今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强烈抗议。明知最后要把熊杀死,星期五却没有一枪结果它的性命,而是逗引它爬树,让它在树干上先担惊受怕一阵,以供鲁滨孙和通行的人取乐。等到熊准备回到地面上来的时候,再趁它无力回击的时候把它打死。而对路遇的狼群,他们大开杀戒,“一共打死了六十只狼”。小说中处处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印迹。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鲁滨孙成了人类征服、占有自然的象征,他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反生态的社会发展的缩影,在他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

2、和谐共生生态观

在鲁滨孙没有到达荒岛之前,荒岛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岛上的动物与其栖息的地域和谐共生。鲁滨孙的到来,首先是打破了这种平衡,他的一系列征服行动使得本来自由发展的动植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如果我们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鲁滨孙改造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适应自然并与之共生的过程。

我们应该注意到,鲁滨孙虽然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但他始终维持了文明人的生活而没有变成野人,并没有变成一个穴居的野人。他始终在物质上精神上保持了一个文明人的面貌,坚持人的劳动,人的思维,用文明人的态度对待蛮荒的环境——是改造自然而不是屈从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鲁滨孙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影子。鲁滨孙在荒岛上利用自然规律,培植葡萄,种大麦,种水稻。抓住野山羊,不是打死,而是驯养野山羊,供自己食用。利用自然资源,搭建住所,建设茅屋,扩建山洞。作为荒岛上唯一的文明人,鲁滨孙在改造荒岛的过程中,不是破坏,而是建设,是利用作为文明人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在改造自然,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鲁滨孙对自然存有一种敬畏之心,他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把大自然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鲁滨孙还一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思考:“这大地和大海,尽管我天天看到,可到底是什么呢?它们又来自何方?我和其他一切生灵,野生的和驯养的,人类和野兽,究竟是些什么?又都来自何方?” (6)75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对自然还是怀有神秘感、崇敬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抱有崇敬之心,因此,这里的征服,不是野蛮的征服,而是合理的改造并加以利用。鲁滨孙在荒岛生活了28年,并且把荒岛改造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从生态的角度而言,鲁滨孙与荒岛,是一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正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所要学习的地方。

鲁滨孙在荒岛真正实现了“诗意地栖居”,这是与生态存在论思想密切相关的生存观,也是与技术地栖居相对立的存在观,它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进程,主张人对自然负责,重视生活的诗意层面、审美层面和精神层面,最终达到归属于大地、被大自然接纳、与大自然共存的境界。“人愈是接近于自然状态就越幸福” (7)72,鲁滨孙很满意自由荒岛的生活,甚至于在回到文明社会后还对荒岛恋恋不忘。鲁滨孙的荒岛生存,200年后在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那里得到了重新诠释。1967年,米歇尔·图尼埃利用同样的素材写出了另一部轰动性的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他用颠覆性的思路重写这个故事,宣扬了人要融入自然、做自然人的理想,抨击“鲁滨孙情结”——征服、占有、改造自然的本能冲动和鲁滨孙所代表的“文明”生存方式,赞扬礼拜五等印第安人的自然生存状态,表达了对回归自然的生存方式的憧憬。此部作品是对经典文本的改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原文本的另类解读。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可视为生态语境下文学创作成功转向的一个例子。

3、简单生活观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和和谐共生生态观外,从鲁滨孙的生活方式看,作品还体现出了一种简单生活观。简单生活观就是提倡物质生活的简单化、物质需求的有限化和精神生活的无限丰富化。鲁滨孙在荒岛上过着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他首先是利用从船上得来的一点食物,维持着基本的生活,后来学会了种植庄稼,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鲁滨孙在精神上却是丰富的,当他发现离开荒岛无望的时候,没有沉沦,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开始为自己创造一个家园。他训练鹦鹉陪自己说话,在《圣经》那里寻找自己精神的归宿。作品中还特别提到了一点,就是写日记。鲁滨孙把自己在荒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统统写进日记里,乐此不疲。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精神极度沮丧的人,还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从事这样的工作吗?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鲁滨孙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如果没有野人的到来,没有后来其他船只的到来,也许鲁滨孙会在荒岛上自由地度过简单的余生。卢梭就比较推崇“野蛮人”的生活方式,他说:“野蛮人仅只喜欢安宁和自由,他只愿自由自在地过着闲散的生活……” (7)147鲁滨孙从他自感短时间内无法离开荒岛始,就顺应环境,开始了他的简单生活了。

《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的简单生活观与当前某些物欲横流的享乐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享乐主义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不择手段地攫取,有时候物质生活的满足恰恰映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卢梭循循善诱地告诫我们:“乍看起来,好像玩乐的次数和花样一多就可以增加人的幸福,而平淡单调的生活将使人感到厌倦;但仔细一想,事情正相反,我们发现心灵的甜蜜在于享乐适度,使欲望和烦恼无由产生。” (8)317更进一步说,物质生活的简单化的最终目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热衷于追逐物质生活的舒适和奢侈,精神生活就不可能获得完善和提高。“身体太舒服了,精神就会败坏。” (8)84鲁滨孙的简单生活观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三、 生态批评的现代意义

《鲁滨孙漂流记》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为当今生态文明社会思考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生态学方面,人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其他自然物是伙伴关系。生态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是相对的。在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系中,人类与其他自然物互为环境。在将其他自然物作为人类的环境看待时,人类处于“ 中心”的位置;但如果把人类作为其他自然物的环境时,其他自然物则处于“中心”的位置。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是多个中心,而并非只有人类才是唯一中心。人有开发利用大自然、作用于大自然的一面,大自然也有反作用于人的一面。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既开发利用大自然,又尊重大自然的权利,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生态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鲁滨孙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人类充分开发利用大自然成为了可能。然而过度地、不计后果、不讲科学地开发利用大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沙尘暴、极度恶劣的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诚如生态批评家乔纳森·贝特所言:“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大难临头前的祈祷都是那么相似。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被过度捕捞、沙漠迅猛扩展、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淡水越来越匮乏。这个星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 (9)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在《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一文中指出,新文明是生态工业文明。“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人类几千年文明史,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类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只是节奏快慢与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尤其是三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的发展史,对自然的破坏最为彻底也最为无情。人的自由建立在对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开发利用之上,建立在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人类的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总是与自然相对抗,由此下去,这种放纵的自由绝对是难以维持的。” (10)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科学的发展观,不是经济增长和物质生产与消费的科学化,而是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解放、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为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的发展观。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妨借鉴鲁滨孙的生存原则,对自然多一份崇敬,多一份敬畏,保持一颗平常心,与自然和谐共生。毕竟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注释:

(1)Josep W. Meeker, The Comedy of Survival in Literary Ecology, New York:Scribner’s,1974:3—4.

(2)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Low a Review 9.1(Winter 1978):114—115.

(3)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 Fromm, Toward an 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 1989.

(4)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5)胡志红.生态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天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

(6)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M].郭建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7)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24.

(10)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J].科学决策,2004,(4):5.

参考文献:

[1]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上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米歇尔·图尼埃(法).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M].王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7]王宁.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8]钟燕.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国外文学,2005,(3).

[9]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

[10]司空草.文学的生态学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9,(4).

上一篇:乒乓大战-写事作文450字下一篇:党务公开动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