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2024-05-22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精选6篇)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第1篇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

题目: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指导老师:

成绩:

教 学 点: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日期: 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代发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

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

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 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

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

(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

(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

(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3)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第2篇

浅谈现代烟草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应用

摘要:烤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特殊领域,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烟草农业的发展方向,相对于传统烟叶生产而言,现代烟草农业与机械化生产相关联的描述是:以机械化作业为标志、以基础建设为保障、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推进生产组织由单个农户向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由分散经营向社会专业化服务转变、生产手段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化作业转变,达到降低烟农生产投入、降低烟农劳动强度、增加烟农种烟收入,实现烟叶生产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机械化;发展;应用

随着烟草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烟农在生产中对适用配套机械、农机新技术及完善农机应用管理机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那么顺应市场需求规律,目前烟草农业机械的研制已经从过去单一化向现代的多样性发展,烟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已逐步从过去的单个农户单项作业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社会专业化服务的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农机化发展与应用的时代性内涵。结合近年来参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之机械化发展的成功模式,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顺应烟草农业建设的时代性需求,以基础建设为保障,以补贴扶持为手段,推进烟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以前,在烤烟生产过程中应用到的农业机械,只是少量的、单一的运输拖拉机,主要目的是减轻烟农对烟叶的运输劳动强度,而且只是在道路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少量应用,其根本原因是受到基础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据悉,在近年来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过程中,国家烟草专卖局落实了至少600亿元的投入,在烟区兴建烟水工程、密集型智能化烤房、烟机路等基础设施,其中烟机路的配套修建就是为推广烟叶生产农业机械的应用夯实基础条件。同时出台补贴政策,对烟农购置使用烟草农业机械进行补贴扶持,凡是购置烟草农业机械的烟农,在享受国家对农民实行的购机补贴政策基础上,烟草部门另补贴30%,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烟农使用烟草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烟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顺应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时代性需求,不断开发研制各种适宜的烟叶生产作业机械根据烟叶生产特点,烟草部门与农机研制厂商通力合作,积极组织研制了各种适宜的烟叶生产作业机械,并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对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和减少用工量、对降本增效、对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效果十分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

1.拖拉机:主要用于烟叶、肥料等的运输。2.剪叶机:运用于烤烟漂浮育苗过程中对成苗期的烟苗进行剪叶,促使烟苗整齐和向壮苗方向生长。3.微耕机:用于翻犁种烟土地,目前应用较多的机型主要是旋耕机。4.起垄机械:运用于烟苗起垄移栽前的大田整地之起垄环节,起垄质量较高。5.盖膜机械:运用于烤烟地膜覆盖移栽之盖膜环节,整个盖膜工序一次性完成,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6.烟叶调制(烘干)设备配套机械:根据烟叶调制工艺的需要,目前普及了大型密集型智能化烤房,其中的生热设备、温湿度控制、通风排湿等配套机械,技术比较成熟,烟叶调制质量提升,人力投入少,烟叶调制用工量大大降低,深受烟农群众的欢迎。现在正在研制的烟草农业机械还有:1.烟株还田粉碎机:23贵州农机化GUIZHOUNONGJIHUA2010-4烟株的茎杆和不要的顶叶是富含钾、含氮的植物体,在轮作地块,如果将茎杆和不要的顶叶集中进行粉碎堆制还田,对来年农作物的生长能够提供大量的钾和氮,成为烤烟循环生产中秸秆还田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另外还可用作燃料使用。2.烟株残体成型加工机械:烟株残体在田间自然干枯或加工干燥后,进行压缩成型,当作燃料使用。另外还有进一步研制具备烟地翻犁、碎土、起垄、盖膜、烟苗移栽定点打窝等功能的一体化机械等等。以

苗定向移栽等其它农作物生产过程中。

三、顺应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时代性需求,开发产品价格适中的农业生产机械由于烟农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烟草部门为了减轻烟农购买烟叶生产机具的经济压力,对烟农购买使用农机具给予了30%的补贴,同时协调相关部门介入烟草农机市场价格体系的监管,加大了对烟叶生产农机价格的监管力度,有效稳定了应用于烟叶生产的农机价格,保护了烟农机械化作业的积极性和满足了烟农的生产需求。

四、顺应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时代性需求,建立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在受到经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一户或几户烟农不可能购买齐全所需生产作业机械,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充分整合了资源,建立健全了专业化服务体系。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了机械化作业专业服务队。把烟农组织起来,各自购买不同的烟叶生产机械,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一支机械化作业功能较为齐全的专业服务队,进行低成本的有偿作业服务,推进了烤烟生产机械化的组织形式由单个农户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转变、生产方式由分散经营向社会化专业服务转变、生产手段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化作业转变的进程,达到了降低烟农生产投入、降低烟农劳动强度、降低专

态势。二是建立了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由于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对动力机械的构造、性能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在机械推广使用和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对使用技术及就地解决机械故障问题存在一定困难,对此,烟草部门协调农机具生产厂商、农机部门和烟草部门共同配合,抽派专业技术骨干,在农村挑选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责任心强的烟农牵头,建立了专业技术服务队,及时对新型机械的使用技术、故障排除及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进行现场作业培训辅导,就地及时处理机械使用的技术问题及机械故障,推动了烟叶生产机具的广泛应用。

五、以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时代性需求,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开展当作首要任务抓落实,确保农机化作业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笔者在下乡普及农机技术的工作过程中,时常听见机手操作农机具不当和农用拖拉机违章载人翻车致伤、致残的事故不断流传,究其原因是操作使用农业机械的知识不全面、机手安全防范意识不高、对农机运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所致。例如2010年以来单赫章县境内就陆续发生了多起农机安全事故,一乡干部在给其父亲示范操作微耕机耕地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手腕骨折因伤势过重而截肢;哲庄乡一农民朋友在使用微耕机时操作不当

10万元;平山乡一农民使用微耕机耕地时,未停机的过程中用脚去扒除缠绕在旋转刀片上的杂草导致断脚事故。“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事故全泡汤”此话不假。虽然农机化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面临严峻形势,但是烟草部门和农机部门把走“平安农机”之路当作推进农机化进程的重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和落实逐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农民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二是强调精细化管理,建立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管理体系,抓好农用拖拉机牌证核发登记管理,深入开展农用拖拉机载人专项整治活动;三是抓好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杜绝农机具本身安全隐患,确保农机具本身安全运转;四是抓好农机安全培训教育,提升农机从业人员安全知识水平;五是积极创建“平安农机”示范点(户、机手),以点带面,营造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机制和良好氛围,真正走上了烟叶生产“平安农机”之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农机化发展的有效措施,消除了烟农敢买不敢用的当务之急,使烟草农机化作业领域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大中型农用运输车、小型拖拉机、剪叶机、旋耕机、起垄机、盖膜机等等农业生产机械雨后春笋般在烟区涌现,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突破了烟叶生产中人畜力所不及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上从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 第3篇

1 从内涵看——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

从内涵来看,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而农业现代化是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所以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二者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因此,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同义词。这1.1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学界众说纷纭。(1)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科技创新产业[1]。这种观点突出了现代农业的高科技、高效率、高效益以及产业化体系特征。(2)现代农业是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2]。这种观点除对现代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进行进一步阐释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现代农业还是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的提出,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的内涵,把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这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的构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将会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农业摆脱弱质低效开辟现实途径。(3)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协调、各环节相衔接,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3]。(4)现代农业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基本点:一是现代农业是产业体系更为完整的农业。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也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农业依赖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投入,由单纯的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三是现代农业是市场导向型农业。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四是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传统农业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实行产业化经营。五是现代农业是多功能性的农业。现代农业在保存了提供食物、工业原料,以及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向生态、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延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4]。这种观点对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现代农业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将现代农业由小农业拓展到大农业,由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拓展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由农业的单一功能拓展到农业的多种功能。综观现代农业内涵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传统农业逐渐发生量变,最终发生质变后的新农业,是从传统农业转变而来的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那么,有什么指标来衡量传统农业已过渡到了现代农业呢?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从本质上衡量和区别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量化指标有:(1)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2)用于农业的年总投资上升到农业年净产值的40%以上;(3)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上升,一个农民能养活10人/年以上[5]。

总之,现代农业不应该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而是指这个过程应达到的目标,注重的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显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现代农业这个目标,但各种条件表明,我国应该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因此,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1.2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并没有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西方学者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传统农业如何转向现代农业,即“农业转型”问题的研究[6]。什么是农业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以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阐释。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一般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而这“四化”的基础就是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因此,现代农业可以叫做工业化农业,农业现代化也可以叫做农业工业化。强调农业现代化就是工业技术对农业的装备过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实践的起步,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20世纪80-90年代,学界一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突出了农业现代化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使农业现代化这一过程更加明确。20世纪90年代末,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最有影响力的是宣杏云、王春法等(1998)在《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一书中提出的,应从两方面把握农业现代化内涵:第一,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它是以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它又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发展的过程。第二,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即一国为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使其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7]。这一观点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除了增加农业现代化的商品化、市场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把农业现代化不仅仅看成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更是实现现代农业这个目标的手段。这种观点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21世纪之后,又有少数学者从其它角度进一步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层面研究农业现代化内涵,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发展过程,而且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发展过程。农业现代化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即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劳动者、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的现代化;二是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即农业生产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三是农村上层建筑现代化即农村政治民主化、农村管理法律化等[8]。这一观点仍然强调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其亮点在于从技术、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来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而且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也有人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关系,并且延伸出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问题。农业现代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这个产业的现代化,广义的农业现代化包括狭义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9]。这一观点的亮点在于从“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相互关系中,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综合诸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使一国或地区由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手段的运用,它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大致应该包含7个方面:一是农业工业化,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二是劳动者知识化,要求用现代科技知识、技能和管理理念来武装农业劳动者;三是农业市场化,要求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四是农业可持续化,要求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能协调统一;五是农业功能的多元化,要求丰富和拓展农业的内涵,把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六是农业生产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七是农业服务社会化。

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还包括转化成功即实现了现代农业之后的农业发展过程,因为刚转化而来的现代农业也是初级阶段的农业,它还要向中级、高级发展,在这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服务社会化水平、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多种功能,进而使得农业现代化相应经历初级、中级、高级阶段。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阶段可以看成是农业现代化的过渡阶段,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农业现代化的最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从改造传统农业开始的、不断发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手段的运用,而这发展过程和手段运用都是围绕着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这个目标进行的。所以,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二者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

2 从时间外延看——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仅从时间外延来看,农业现代化泛指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及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而现代农业则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要长于现代农业,所以,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包含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从传统农业发展而来的,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因此,我们可以从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看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在时间外延方面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相继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欧美各国运用当时的先进技术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和水利化,因而这“四化”就成了当时现代农业的象征和标志。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我们用的是“完成四化”而不是“开始四化”或者“进行四化”,“完成四化”表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率等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只有达到了这么一个较高水平,我们才能认为农业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另外,各发达国家在实现“四化”的同时,都很注重以科技为依托改良作物品种和耕作方法,形成了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很高,实现了企业化经营与科学化的组织管理以及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农业合作经营体制。总之,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已经实现了从“小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即农业生产已经从单纯的植物生产和牲畜饲养扩展到农、林、牧、副、渔各业,并形成了农产品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10]。所以,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来看,欧美的现代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农业发展阶段,而这时的农业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而要达到现代农业的这种水平,欧美各国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努力,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相继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那么,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60年代这么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期算不算欧美的现代农业阶段呢?从已有文献来看,似乎没有学者这么认为,但认为这段时期是欧美的农业现代化时期似乎没有争议。当然,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的农业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既是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二者是重合的,并且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农业发展的漫长路程中,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会经历初级、中级、高级依次更替、不断进步的过程。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早在建国初期就已提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就开始了为实现现代农业而努力的过程即农业现代化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现代农业的目标依然没有实现,我国依然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为此,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以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经过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农业发展已取得了较大成就,如:科技创新对农业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强;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农业机械设备和设施对现代农业的武装作用越来越强等。此外,国民经济已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支农力度加大等,这些都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有利条件。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已到了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地步,如:人地矛盾突出;淡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手段落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尤其是一些人对农业的认识还比较落后,只把农业简单地看成“吃饭产业”,以吃饭目标掩盖了农业的丰富内涵,忽视农业的多种功能。所以,尽管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提高到了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一些地方,“重中之重”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因此,中央这时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我国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既具备必要性,又具备可行性,它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但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还没有实现现代农业,仍然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

所以,仅从时间外延来看,我们认为,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义词,农业现代化的时限大大长于现代农业。因为农业现代化泛指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及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而现代农业则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农业现代化时期,但不可以称之为现代农业时期,但可以称之为发展现代农业时期或实现现代农业时期,因为发展现代农业或实现现代农业是一个运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实现了现代农业。

3 主要结论及建议

3.1 从内涵和外延看,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不是同义语,要求二者的研究应有所侧重

现代农业重在农业发展的目标或结果,而农业现代化则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及手段;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发生质变后的新阶段,而农业现代化泛指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及转变后的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时限大大长于现代农业,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现代化包含现代农业。所以,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同义语,它们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使用。基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建议,目前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应该有所侧重,现代农业应侧重于目标体系与量化指标的制定及评价分析,而农业现代化则应根据现代农业的目标和指标体系重点分析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

3.2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在制定目标和采取措施时要因时因地而宜

现代农业是指农业所达到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必须符合一定的基本要求或标准,才能称之为合格的现代农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可以将现代农业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并结合时代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目前我国正在为进入合格的或者初级的现代农业而奋斗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看成是农业现代化的过渡阶段或最初级阶段。随着现代农业由初级向中级再向高级发展,农业现代化也相应进入其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并根据时代要求,采取有效手段去实现相应阶段的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不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时代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来逐步实现现代农业,切不可照搬照抄别国、别地区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蒋和平,陈艳芬.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阶段定位及其发展策略[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3):11-14.

[2]李静.简论现代农业建设[N].光明日报,2005-11-29.

[3]卢良恕.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6(08):1-3.

[4]胡恒洋,刘苏社,张俊峰,等.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认识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2):26-29.

[5]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3):506-508.

[6]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9):9-10.

[7]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6-60.

[8]赵景阳,郭艳红,米庆华.广义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28-31.

[9]张术环,王环,张慎霞.农业现代化内涵浅析[J].农业经济,2004(11):14-15.

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发展农业现代化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94-1

所谓农业机械化,就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互统筹、互相促进,最终有效地化解我国严峻的“三农”问题。在这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

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21世纪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农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当前的生产技术的一种革新,使用农业机械不仅解决了人力、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限制,同时,使用农业机械作业也可以使那些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得以实施,从而改善劳动生产条件,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规模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机械化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农业机械化则是提高其最主要手段。也就是说,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就得依靠新科技,最大限度发展现代先进的装备制造,而归根结底就是大范围高效率地使用现代农机械。因此,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 农业机械化是推动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力量源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作为涉及人口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三农”问题,它的力量源泉又来自何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农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为大农业的迅速发展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并通过转化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工业和第三产业由其产生的巨大人口红利为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和“世界制造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

农业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命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已难以应对市场竞争。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用高效适用的农业机械来替代人力劳动,大幅度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在国家鲜明地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迎来了可以大有作为并将加快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的有利条件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农业机械化要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要求,从技术方面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因此,农业机械化能否在发展农业现代化過程中起决定作用,这就需要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能尽快调整产品结构和进行了产业升级,进一步学习、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人才,深化全球农业合作,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发展耕作栽培机械、农产品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4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实现农业机械化就解放了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把农业人口从体力劳动中转移出来,然后向其他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人民增收,进而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全方位地化解“三农”难题,实现共同富裕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农业生产正走向科技化、自动化、集成化,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工需求 、进行高效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具有乘数效应,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初步实现机械化普及的国家,通过对先进农机械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劳动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已低于8%,而我国当前这个比例约为46.9%,所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将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农机的替代功能、农机的吸纳功能发挥出来,实现增机、减人、增收,直接给农民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 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4-5.

[2] 陈栋栋.我国进入减人增机发展现代农业新时代[J].现代农业装备,2009(11):34-35.

[3] 陈昂辉,邵益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现代农机,

2009(6):9-11.

[4] 陈柏槐.农机化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J].湖北农机化,

2008(6):3-4.

[5] 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第5篇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0期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绵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最近,我们按照省委有关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示精神,组织调研组到绵阳市进行了调研。从地形地貌看,绵阳既有平原、丘陵,也有山地;从农村居民收入看,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各地农资价格和消费水平差异,年末存款余额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从结构性指标看,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一二三产就业人口比例等都与全省平均值大致相当(见附表)。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绵阳农业的现状在全省,特别是丘陵地区具有普遍性,对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业建设总方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五期间新增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97万亩,达到192.9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3个,达到72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1个,达到118个;市级龙头企业加工经营销售收入由8.3亿元增至64.2亿元,增长6.7倍;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2%,上升9.8个百分点;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44%。但仍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中低产田改造滞后。全市需改造的中低产田仍有240万亩,按每年投入资金4900万元、改造7.2万亩计算,大约要33年才能完成现有中低产田的改造。如果加上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占补平衡取得的新增土地,所需资金更大。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按水量计算,本应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需要,但由于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全市大部分县(市、区)缺水,30%以上的县(市、区)严重缺水。特别是“5o12”汶川特大地震对水利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急需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扩建、修缮水利基础设施。三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重灾县交通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山区行政村至今未通公路,导致先进技术进不来,优势资源盘不活,优质产品出不去,难以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

2.人多地少素质偏低。一是人多地少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四川为0.67亩,而绵阳为0.79亩,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仍大大低于全国。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多年来,受非农部门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近年来,更出现了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即使不能升学,也不愿回乡务农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领域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十分突出,使得达到普通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不到劳动力总数的15%,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三台县永明镇有农业人口25803人,劳动力16056人,达到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73人,占农业人口的4.1%。

3.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一是村社债务包袱沉重。全市村级债务达到7.9亿元,平均每个村达到200万元,最多的村级负债高达千万元。近年来村级负债不降反增,许多地

方增幅还比较大,难以组织扩大再生产。二是多数农民还不富裕。80%的农民没有闲钱,仅仅解决了温饱;20%左右的农民虽有少量存款,但大多用来娶媳妇或是修房子,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

4.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农村推行的是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长期稳定不变。由此派生出来的特点是,商品经营规模很小,产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下。目前,绵阳尚未出现一批有影响跨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村仍然是“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模式。要改变这种小规模作坊式分散经营体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绵阳农科所是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十强之一,进入了国家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育种研究支撑体系计划和产业体系。但8年来每年财政拨款235万元,只够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同时,在搬迁至农科园区后,由于土地产权证长期难以办理,无法以土地进行融资,研发难以开展,单位运转更是雪上加霜。

二、原因分析

按照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的要求,现行我国农村政策和生产方式有着诸多的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业生产政策的计划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计划实施,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区域分配任务,并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规定本辖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其实质仍然是按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体系是半市场半计划形式,即粮食价格在国家的指导价下交易,农经作物价格按市场价格交易。他们两者同等享受国家的补贴,加之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其他商品的上涨幅度,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也被其他农资上涨所消化。这必然造成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新的利益不平衡,实质上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差距。

2.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农民承包地按土地的“三等九级”标准户均都有,土地分割细小。经过多年来征占土地、修房造屋、人口变迁、婚丧嫁娶等对土地的不断调整,使承包地更加零星小块。我省丘陵地区,家庭承包地一般在10处以上,最多的有30多处。农民在这些零星的土地上,只能从事传统小生产,其根源在于人均承包其田,将农业现代化必需的集约化生产的关键要素--土地进行了行政分割。

3.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生产规模化,而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不能按市场化进行配置。难以整合零碎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难以加快土地流转,用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难以提高自身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由于土地这一关键要素配置的制度性障碍,大大制约了资金、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城乡间的合理双向流动。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突破的现代化趋势极不协调,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化为导向,树立大局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多元化主体,引导全社会参与农业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向资本的转变。

1.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一是改革农业价格的定价体系。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方向,按抓大放小的原则,改革目前粮食的直补政策,根据每年物价涨跌水平实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让粮食补贴真正补贴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等生产上,使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实现真正的市场化,逐步建立起新的农业价格定价体系。二是建设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各类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建设。三是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在我省四大城市群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以连接各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实行业务互动。各个中心市场要业务连通、功能互补,共同覆盖全省、连通国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

2.培养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一是努力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家庭农场。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提高农户专业生产力。通过实施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大科技扶持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公司。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较大规模的公司性农场及公司性养殖场、大型果园、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三是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同类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组建专业协会或各种合作社。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促进建立各种基地合作组织和园区合作组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先进技术采用、产品销售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参与力。建立金融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生产提供小额贷款。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二是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鼓励发展其他科技推广及服务组织,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发创业,直接发挥推广作用。三是推进农业生产资料的科技创新。在农机制造、农业设施设备制造、农膜制造、农肥生产、农药生产等领域开展创新,生产供应优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继续加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经常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

4.转变土地经营方式。一是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水平。制定农转非政策,利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以土地换社保、土地换住房、土地换就业等多种方式,鼓励目前10%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转变身份,让他们在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同时,享受等同市民的待遇。二是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权益。在用途不变、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他们拥有土地永久经营权,并可继承、置换,以及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转让。增强农业对资本市场和社会资金,对农业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对生产农资产品的龙头企业的吸引力,使他们向农业聚集,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5.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一是政府要整合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县为基础,乡镇为平台统筹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项目,集约化使用好国家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各个专项资金,形成综合效益。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小区等。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三是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遵循国际质量认

证标准(ISO系列)和国家卫生安全标准(Haccp),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制订省农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

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张良云 胥杰 唐力

(提供单位:

形势与政策农业现代化 第6篇

今年2月份国务院了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一共涉及五大方面,其中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完成农业现代化这一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力解决好如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将来谁来种地、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等问题。

农业现代化主要指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制度的变革。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任务。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必须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现代化新阶段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也存在差异。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都以科技化、集约化、效率化、生态化为内在要求。中国农业面临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模式、农产品流通模式与融资体系。

首先,培育多种形式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

我国目前农业经营以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受到资金、成本的制约。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培育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成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以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目标。要在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业投资集团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投资集团公司是集融资、投资和管理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抓住中央推动农垦改革的契机,组建农业投资集团公司,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垦区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其次,以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为依托,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以分散家庭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效益低,规模小,难以应对大批量采购;标准化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大市场的高门槛。以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可在农户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竞争之间,从农业生产到销售环节中找到一条紧密相连的纽带,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再次,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损耗大、效率低,导致农民“卖难”和居民“买贵”并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的基础上,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实现生产和流通的无缝对接。

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形成以骨干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农产品配送企业、连锁超市等为补充,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的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让农产品得以上联各大超市,下联生产基地,实现产地和销地、生产和流通的无缝对接。

最后,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健全农业融资体系。

涉农资金供给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规模与效率的提升,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症结。虽然我国农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但由于农村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安排以及市场主体动力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通道仍不够畅通,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就需要建立现代农业投融资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企业、民间、农户多主体相互配合的涉农资金运行机制。通过顶层设计,理顺中央主管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权责关系,启动中央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度,形成以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效率为着力点的统一支农政策体系,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上一篇:范成大的诗词名言下一篇:在司法所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