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2024-07-22

第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精选6篇)

第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1篇

第(1)课时

《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东城中心小学

教材分析: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教学内容:《中庸》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

(2)积累文言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章的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能熟读《中庸 》中的第一章内容,并做到当堂成诵。

3.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培养学生能学而致用的精神,激发热爱文学经典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声朗读。4.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播放《中庸》第一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如“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听视频的翻译。)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1)天命:天赋。(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4)见(xian):显现,明显。(5)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6)中(zhong):符合。(7)节:节度法度。(8)致,达到。

3.读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方式: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

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八、诵读欣赏。

九、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乘车、吃饭等)

十、小结

十一、教学板书:

十二、教学反思:

第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2篇

—、素质教育目标

1.复习逻辑顺序这种说明方法。

2.复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学习生动准确的语言。

4.养成注意观察和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举例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2)准确、生动的语言。

难点:(1)重点句子的理解。

(2)如何理解“大自然的文字”。

解决办法:

(1)通过拟题训练,加深对“大自然的文字”的理解。

(2)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制成.课件,由学生参与进来,就像亲身经历一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激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来,用多媒体手段制成星、云、鸟、石四组画面,同学们选择任意一个画面进行判断识别,完全能通过的为胜者。

2.以分组研讨法来解决重点句子。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本,那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以,我们总是在翻阅手中的书,诵读书上的文字符号,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常言道:“开卷自益”,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虽然也是文字,但它不是我们常见的书上的文字符号,而是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无形文字,希望大家能喜欢它、掌握它。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体会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

4.学会观察周围的一切和虚心好问的学习精神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从星、云、鸟、石子四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事物所教给我们的知识,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如何识别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语言生动、有趣。

开头从人类的文字符号写起,有了文字就能读懂最厚的书,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过渡到大自然这本书,引出大自然的文字,然后分别从星、云、鸟、石子四个角度介绍文字,如何读懂这些文字,其间大量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最后指出,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多注意观察,勤学好问,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准确、生动、严谨)

(2)如何使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

(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

(3)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我们学到哪些自然知识?

(云就是天上的“招牌”,看到云就可以推测出天气情况。如:卷云预示天晴,积雨云则预示雷雨风雪。“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在你周围的事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王学源译,有删节,作者伊休(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3.正音、辨字、辨词。

霪yín雨: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

铁砧(zhēn不能读成zhàn):捶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漂砾(lì不能读成lè):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

毒蕈(xùn):有毒的菌类植物。蕈: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的某些高等菌类植物,形状略像伞,种类很多,有许多是可以吃的。

4.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同学们,多媒体里存储着大量的大自然的知识,老师把它们分为云、星、鸟、石子几大类,谁有勇气过关斩将?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你所遇到的来自大自然的问题。

(2)同学们任意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读出趣味来。

(3)纠正读错的字音。

(4)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懂很多东西,文字真是好东西。

第二部分(第4~22自然段):从云、星、鸟、石子四方面举例说明如何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第三部分(第23~25自然段):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还要多向有学识的人请教。

(5)阅读第一部分,请同学们谈谈收获。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文字可以了解世界上一切事情”,是过渡句,.总结上文,引起下文;作者还举了人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的例子,说明认识文字的重要性。)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一句中“好东西”与“厚”怎样理解?

(“好东西”指文字是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厚”:表面上是说书的厚度,实含有丰富的知识、精深的道理。)

(6)阅读第二部分的第4~12自然段回答。

文中所指“另外一套文字”指什么?(大自然的文字)

我们英文中有26个字母,可是大自然的文字字母总共有成千上万个,这又如何理解?(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多变的自然现象都有其含义,作者把它们都看成是组成大自然的文字的字母。)

作者如何来解释这成千上万个字母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星星就是一个字,每粒小石子就是一个字母。)

第6自然段,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比。)

第7自然段用什么比喻什么?作用是什么?(用书中的文字是字母组成的,比喻星座是由星星组成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星星与星座的关系,为下文写星星作了铺垫。)

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一句中“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如何理解?(“由此往北”的指路牌是陆地上标明方向的,而海上是不会有这个的,但天上的星星却能起到指路牌的作用,北极星会告诉人们北的方向。)

第5~9自然段作者从星星的作用上告诉人们如何理解大自然的文字。

阅读第10~12自然段。

这段又是通过什么来理解大自然?

作者从云能预兆雷雨,飞行员看到后可远离砧状云,避免发生飞机毁掉的事故。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比作是书本上的文字,从这些现象中体会含义,掌握更为丰富的大自然知识,本节课大家从星星、星座、云等方面理解大自然的知识,读起来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作者选用第二人称,这样写,就像一位长者面对你,娓娓地诉说着大自然的奥秘,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文章的第1~12自然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说明的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1、2小题,答案略。

2.课下多注意搜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仿照文章第6~12自然段的写法,介绍有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

第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3篇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第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4篇

1.会写12个生字词,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齐读。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板书:莲叶)荷花的果实就是“莲蓬”。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学生容易理解荷花是什么样的,联想荷花给人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体验。】

二、观察图画,走进文本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

指导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荷花图,有条理的说出荷花样子,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学生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三、轻读课文,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理解课文脉络,理清层次,整体感受课文。】

四、讲读课文

第一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导朗读。有感情的读。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训练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荷叶();又看到()荷花();还看到()花骨朵()。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來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有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好奇地看着;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句式训练,展示荷花色彩,学生体验荷花色彩美,姿态美,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填空练习 复述课文 认读生字

1.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

荷叶___________的,像一个个______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出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是____________,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个片段描写荷叶的句子是第____句。其中,_________写出了荷叶多,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和形状美。

②这个片段描写了荷花哪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复述课文。

3.认读生字,出示生字词卡片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读背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敬畏自然第一课时预习学案 第5篇

【预习目标】课前预习,查字典,疏通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预习重难点】

重点: 课前预习,查字典,疏通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难点: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严春友(1957~),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2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给生字注音。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咫尺()鲲鹏()斥鴳()蓬蒿()挖掘()狼藉()矿坑()宝藏()呐喊()隐藏()佳肴()沉睡()深邃()协调()混淆()厌恶()

文章结构: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2~5段):

第三部分(6~7段): 第四部分(8~10段):

【预习诊断】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月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8.为什么说“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

9.文段中写道:“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作者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中横线所标示的语句中有一处括号,括号内的文字起到什么作用?横线标示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并请说说修辞的效果。

__11.我们应怎样理解“敬畏自然”一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庸》第7课时教案 第6篇

【教学内容】

《中庸》第七章P9: 子日: 人皆曰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2),而莫之知避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七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理解本节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4、背诵《中庸》第七章。【教学重点】

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深刻领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并对知识学以致用。【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中庸》第七课。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教师范读。

3、正音:皆、予、知、驱、纳、诸、罟、擭、陷、阱、避、期、守。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师生合作读。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七章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

1、读了文句,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1)予:我。

(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理解。

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

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幻灯出示)

五、深化拓展,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六、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聪明的人,积极适应现状,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心存妄想,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同学们,能做到吗?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强化记忆,熟读成诵

1、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2、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九、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上一篇:公安部刑侦局历任局长下一篇:棚户区改造融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