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课程

2024-06-10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精选8篇)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 第1篇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构成课主要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该课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后,特别是以美院为代表的“构成”课程,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其经验也在各高校逐步推广。而在国内现今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就“构成”课程教学而言,其教学体系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期的教学模式,尚存在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对滞后、课程设置时段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脱节,教学方法以“灌输式”居多、师生“互动性”不强,实训课题与专业方向的联系不够紧密等诸多不足之处。

一、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及教学工具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应该打破只对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制作技能上,而应与本专业设计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融合设计教育的崭新理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作为专业课的前奏课,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充满了好奇感,而我们的构成课还是停留在常规的基础概念和练习上。所以在授课之初,就应该站在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确定课程大纲。发现并感受到构成与专业的碰撞。如构成课的练习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训练,渗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审美的因素来考虑画面效果,构成教学强调以造型训练为核心,先抛开一切实际因素的限制,简单地从纯形式的角度探讨各要素的特点及规律。将抽象形式练习与空间设计进行密切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提倡去生活中发现一些美的构成法则,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可以从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将点、线、面的形态要素与组合关系置入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如选择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名作进行解析,主要训练对几何体构成与有机造型的空间的推理猜想与复制。也可以利用“九宫格”的练习方法,以此网格为参照线,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纸来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空间组织关系,成功的将点,线,面与空间的梁,柱,墙等具体建筑要素结合一起,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另外强化对二维形态、色彩、立体造型、空间、媒材等“构成”元素展开综合研究方面的内容。如: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对视觉语言的整体组织和把握能力;将媒材与立体构成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细节表现能力;将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相融合,以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空间、比例、结构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色彩教学中,引入电脑。程序被简化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这种以思维训练和创造为研究主体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可以使构成与技术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学中采用“纵横双向结合”的方式,将环境设计专业社会实践中的“软装”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综合性的训练时,创作应围绕专业去选题,如以展示空间为中心展开,要求学生分组到株洲市区的商场里去调研,将构成与橱窗、陈设设计等相联系,要求考虑点,线,面在空间中的应用法则;或以景观设计为中心展开,同样的`要求学生分组到炎帝广场等室外空间去调研,将构成与场地设计、地面铺装、景观小品等相联系。在景观的地面铺装与构成组合关系联系起来,如广场地面铺装一般都以发射或同心圆的构成居多。那么我设计点元素的构成时,就可以从实际的空间中去提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找到环境艺术设计与构成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直观地体会构成与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同时辅以照片和徒手绘制的形式记录,分析其构成的特点。而在构成的作业中,材料的选择上纸材、金属材料和废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设计等多样化选择与处理。通过此类教学让学生快速愉快的认识到构成与本专业密不切联系。构成课的教学,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思维模式达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广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作业做有特色的创造表现,避免出现过于单一的概念化的作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鼓励学生作业打破传统模式,,教学成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构成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设计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从环境专业本身的设计特点出发,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也希望构成作为基础课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后续专业课程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苏)马卡连柯.教育诗[M].温哲仙,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3]虢海燕.贴近生活学习构成[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92-193.

[4]雷鸣,史庆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4):110-111.

[5]张赛娟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总第354期6月(下).

[6]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建筑学报》,.

[7]陆津“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例.《艺术教育》,.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 第2篇

与高职院校和综合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这些实践课程如何开设、怎样教学才能做出特色,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是当前必须探讨的问题。

1.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意义

实践课教学的研究是基于认知理论的基础。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情景中,在具体情景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对于环境设计系实践课教学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系统化的实践课程更能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就业,成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对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为艺术设计类其它专业的实践课提供借鉴;

(3)实践课程教学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的基础,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基本保障。

2.德国的实践课教学分析

德国——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很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情况的了解,可以借鉴一些有益经验,并改进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中的不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为“以专业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即教学计划的`制订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围绕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整体性强,学生在基础学期就可接触到专业领域,而在专业学期仍然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讲授与训练;打破各学科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各基础及专业学科的开放与交叉。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校毕业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被多年的实践所证实。而这些特征也恰恰是我国的学院教学中做得不足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我国在教学中课程的设置重视和强调的基础课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时数量多,而且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的顺序来设计,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色不突出,欠缺交叉和融合,一些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职业实践和理论科学紧密结合,以使学生尽早地将理论学习有效地应用于职业实践,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培训特色,也是学生能否顺利适应职业工作的关键。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中,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成效显著,这也是其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具体的职业实践工作。无论是学位论文工作的完成,还是实践学期的实习工作,都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实践学期中,学生应在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定的课题。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为企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两部分,内容的安排和由此而必然产生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

3.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借鉴德国实践教学的经验,我国的实践课教学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的作用和力量,弥补学校设备方面和人员经验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未来发展。

(2)建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其完善法律体系之上的,有了法律的保障,企业才能把这种教育作为企业自身行为来对待,保障教学培训过程中岗位、教师、培训车间的质量,使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3)调整院校课程设置。调节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在顺序设置上适当的交叉,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增加企业实习的时间,丰富实习的内容,避免企业实习的形式化。

4.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实践课程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比例将超过30%,如何合理安排这些实践课程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与理论课教学一样,实践课程也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与基础课、理论课程的联系,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本身的联系,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

(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研究根据实践课教学体系的要求,为每次实践课制定相关的任务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探讨如何在低年级的实践课程中灵活引入校企结合教学,让企业尽早与教学挂钩。并思考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使实践课成为学生进入企业正式工作的桥梁。

(3)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的研究实践课授课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所以它不像理论课程那样有详尽到每天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也不会每周安排具体的授课时间,而是以周为单位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如何监控学生学习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对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研究中去,即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5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 第3篇

目前,在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中,就素描教学的具体分类而言,具象、结构、设计等多种多样的素描形式各自承担着不相同的教学任务,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将我国的素描教学方法大致分为以下2类:第一种素描具有独立的艺术意义,主要以具象描绘造型能力为配用目的的传统绘画素描造型教学方法;第二种则是在建筑和其他类型的设计领域中具有实际意义,主要以观察、理解、设计创造能力为培养目的的设计素描教学方法。设计素描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出现于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的素描基础教学之中,其中环境设计专业也开设了该课程。

1.1 对绘画性素描和设计性素描的认识及区分不明确

虽然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已发展几十年,但是大部分院校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在素描教学中,长期以来,主要是以具象素描造型能力为培养目的,以某种惯例渗透于设计素描教学之中,开展以造物、描绘、填充为目的的素描训练,造成观念、目的及方法上的脱节与矛盾,使基础训练偏离该专业发展的原有目的和方向。原本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着重强调空间理解、创意构想的训练被传统绘画素描所取代,过分地训练学生把握形体的能力和塑造物体的明暗关系与质感。这种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着较强的造型写实能力,能够准确地抓住物体的基本形态、明暗关系,但是学生的创造与设计能力比较薄弱,由于长期进行单一或者简单的组合练习,缺乏对空间的理解、分析和想象;同时,过分地追求画面的逼真效果与质感的表现,学生思想僵化,创意思维的再创造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1.2 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与针对性,制约学生学习热情

现今,“设计素描”一词普遍运用于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素描基础教学,各艺术院校设计教学中都开设了设计素描课程,用于代替绘画素描;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绘画性素描教学的传统营销,在相当程度上沿用了原来绘画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绘画性、纯艺术性教学,以质感、明暗调子、虚实为重点,过分追求画面效果,而忽视了设计意识的培养以及空间观念的树立,其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性质不相符,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在日后课程的深入过程中,往往生搬硬套,作品毫无灵气与创意。

由于各大艺术院校为普及教育不断新增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无法跟上,所以在对素描基础进行课程设置上大多都采用一个较为宽泛、适用于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都基本一致,缺乏针对性,对所教素描内容、性质、范畴只作一个笼统的解释,并且无休止地任意扩大所谓的设计外延(比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上素描课时,加入了过多的关于图案、纹理类的更适用于视觉传达的训练),让原本不属于该专业领域的知识过多地与学生接触,过多、过宽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无重点、无目的参与学习,学生不明白设计专业的素描与绘画素描、高考阶段的素描与大学阶段的素描的区别;更不了解设计的真正内涵及思维创造、空间理解想象的作用,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素描基础课程的目的不明确,认为素描基础课与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关联不大,不重视学习素描基础课程,学习热情不高,影响学生良好的专业基础发展,造成了被动接受、无专业归属感的学习感受,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环境设计专业素描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领域,各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一直以来都在空间这样一个大背景前提下进行研究和教学,研究空间环境中的各种形态组成、空间结构与构架、空间围合纵深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之后,能够更好地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有针对性的素描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它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单一空间、复杂空间及结构关系的理解,同时还是学生加强空间创意、理念传达、思维创造的有效途径。因此,探讨一种符合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与专业需要的素描基础内容与方法,打破单一狭隘的传统绘画素描教学及宽泛的“随大众式”的一般设计素描的观点和格局,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刻不容缓。

3 环境设计专业素描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3.1 从专业定位、专业需求上改革

要确立环境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构建与想象能力、设计意识及良好的观察分析方法;把培养学生对结构、空间及创意的认识作为首要任务,以后续专业课程的需求为引导,从而培养出具有艺术审美、设计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敏锐的空间感受能力、结构认识能力、重组与创造意识能力。

3.2 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改革

为了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有效的空间探索意识、空间结构认知以及创造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区别于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必要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进行系统整合,删繁就简,以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专业归属感。首先,加强实践性的内容,比如将学生带出规矩四方的教室,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空间构造,并通过单色速写或者水墨的形式快速记忆空间,使学生对空间及物体的认识理解不单单是停留在纸上,或者想当然的阶段,以训练学生对陌生空间的快速反应理解能力。其次,为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去除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不相关的素描外延基础课程,将素描课程有针对性地设置为3个必要单元:一是结构素描,训练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透视空间中形体结构的变化、穿插、衔接规律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地将物体用线条来描绘,使学生明白自己画的不是线,而是结构。二是空间素描,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建筑及空间为描绘对象,加强学生对空间透视、空间结构和空间表现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空间纵深、进深与维度的理解,要求学生处于空间之中及空间外两个不同的视觉角度、方位观察空间,从而达到对空间认识的训练目的。三是空间创意素描,从培养学生对空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着手,此单元重在思维能力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扩散与聚合思维,在教学中导入解构、重构、多维度转换等一系列练习,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脱,激发学生的创意构想。

4 结语

总的来看,针对性与专业性的素描基础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中非常重要,各艺术高校也将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改进。只有合理设置课程,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如何改革实践出一条更符合本专业的素描教学仍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改革素描教学方法,创新更适合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路,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专业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单德林,徐卫.设计素描——结构、表现与创意素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罗伯特·贝弗尔·墨尔.向大师学绘画:素描基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4]贡布里希.艺术的力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第4篇

1.加强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

在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旨,以职业规格要求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学习借鉴各高校的培养经验,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原有的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和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评估与激励体系,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2.基于岗位能力分析,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围绕素质目标、知识结构、核心能力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配合,合理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针对市场人才需求,按照本专业发展的需求建构四个维度的课程体系。这四个维度课程体系内容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教育等课程。

(2)专业教育课程。涉及中国设计史、世界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室内软装设计、景观设计、植物种植与设计、专业写生、毕业设计,其中包括这两个方向都必须学习专业学位课程,即:材料与施工工艺、展示设计、设计透视学、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造型表现等,以及重点打造专业技能的专业方向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将重点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

(3)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设计人员进入职场前后相关的培训;谈单技巧以及项目管理等课程。

(4)创新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意在有效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3.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专业课程为主要对象,从大纲、教材、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不断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力度,重视精品开放尤其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组织工作,以精品课程为龙头,投入足够经费支持,并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带动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建设。本专业目前正在计划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有《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室内效果图制作》等。所有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都上网,供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访问,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4.建立建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融合基本规范与就业需求制定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保障课程体系更新。具体措施为:①组织保障,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专家组负责起草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②程序保障,指定专门教师担任特定课程模块责任人,具体负责课程模块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并组织协调该课程模块的教学;③反馈制度,重视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④建立课程设计信息平台,包括课程体系设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管理、课程知识点输入管理、知识点与课程对应关系管理及课程协同管理等功能;⑤完善课程质量保障系统,包括课程规划、教学过程控制、课程评估、选课规定、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规范、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和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等。⑥持续跟踪与改善,对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如图1)

5.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将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两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成融科研、教学、创新活动、技能培训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开放性实训基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湖南科美景观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共建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贴近岗位的要求。

(1)在完善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建立针对性较强的实践基地。基于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单项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四个不同层次能力,形成了一系列有序衔接的实践环节:专业见习、技能实训、职场培训、订单实习。

(2)以解决当前设计人员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目标,合理规划基地实践内容和实训人才培养框架。通过立足于实践企业的核心业务实践,围绕基础层、工作层、高级层、专家层等四个能力层级,根据专业基础、软件操作能力、职位差异能力、核心行为能力、领导力等多个能力纬度,与实践基地共同协商构建完成企业实训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实训人才培养框架。

(3)增加实践基地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实践基地水平,有序打造优质实践基地。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以每年发展1-2家校外实习基地的速度逐步增加基地数量,进行毕业生就业和“工学交替”办学试点,并争取在五年内建设校级或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2个。

数电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 第5篇

红 外 遥 控 器

院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05电气(2)班 姓名:

学号:0520010221

目录

(一)概述………………………………(2)

(二)设计任务和要求…………………((三)元器件选择………………………((四)方案设计及其原理………………((五)总述及心得………………………((六)参考文献…………………………(2)3)3)5)6)

红外遥控器

一 概述

目前,遥控电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生活中,从电视遥控器到空调遥控器,从电冰箱遥控器到计算机遥控器,无一不把人们从以前的繁杂的手动操作解放出来,甚至是在我们现代生活平时最广泛的手机应用中也出现了遥控操作。不得不承认,遥控装置已经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更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对遥控电路进行研究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在此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中,我之所以选择了对遥控器电路进行设计,也正是由于遥控设备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突显出来,遥控电路的设计就目前我们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自我挑战的机会。而且,我一直以来都对遥控电路感兴趣,我相信这一定能够给我今后的学习更多的帮助。二 设计任务和要求

下面,我就对相对较简单的对一个电机进行控制的双路红外遥控器的电路设计的要点等进行一番阐述:

1.外遥控器电路设计要点:

一个性能良好的红外发射和接收电路需要考虑四方面要求。

第一,须具有良好的抗环境干扰性能,因为往往使用遥控设备的周围环境都是相对比较复杂的,这主要表现在目前遥控设备多作为家用,而家庭环境里各种复杂的电器分布密度是很大的,必须要考虑到其它电器设备的干扰。

第二,是能够进行遥控动作的空间范围达到5m以上距离。这样一来,遥控操作时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是避免不必要的误控制。

第四是良好的发射电路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接收处理电路。要达到这四方面要求就要对36—42KHz的方波信号对编码信号进行调制处理。由于这里设计的红外遥控电路只实现两路控制,所以编码信号采用频率单一的方波信号。

2.关于红外遥控系统

通常红外遥控系统由发射和接收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在发射电路原理框图中,方波发生器1用两个开关控制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方波,方波发生器2产生36—42KHz的调制波形。两个方波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红外管发射红外光。

如图2所示,在接收电路原理框图中,红外接收部分接收到红外信号后,通过译码电路译码驱动电机正转和反转。

三 元器件选择

在所设计的电路中,因为要涉及到编码、红外传输以及译码等环节,因此,在电路中,采用了四个二输入的与非门、不同大小的电阻电容若干、红外发光管、译码IC、电机等元器件,其中,在红外信号的发射电路中,不同的电阻电容的组合就产生不同的频率的方波,从而驱动红外发光管发出红外信号。四 方案设计及其原理

1.电路原理图设计及工作原理(1)发射电路原理图及工作原理

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设计思想如下:

由于所设计的红外遥控电路控制电机的正转和反转,所以要求发射和接收电路都要有两种工作状态,即要求发射电路能够产生两个频率发射出去,在电路图上用两个开关来实现的。20K的可调电阻辅助27K的电阻使发射电路产生36—42KHz的调制波形。

而发射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图3中,四个与非门采用集成芯片CC4011四二输入与非门。采用此集成芯片的好处是其外围电路简单,容易起振。CC4011与非门本身就带有与门电路,这样就克服了与门电路性能差的缺点。当合上开关Kl—2时,47O千欧电阻与2000PF电容产生大约310.lHz频率的方波;合上开关K2—2时,910千欧电阻与2000PF电容产生大约151.2Hz的方波,以上两个频率方波是通过F1、F2两个与非门实现的。F3、F4与外围元件产生36—42KHz的调制波形。两种波形通过放大电路后,即可驱动红外发光管发出红外线遥控信号。

如图3所示的电路工作在3v电源下,因此电源部使用两节1.5v电池代替即可,也方便延长遥控距离。而0.1uF的电容则起到滤波的作用,10欧的电阻则用作控制发射管电流的大小。

(2)接收电路原理图及其工作原理

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本电路采用LM567音频译码IC来进行设计,电路每接收到一次遥控信号,LM567的8脚就翻转低电平。但在未接到遥控信号时,由于LM567的8脚输出常态高电平,四个三极管的基极电位都为高电位,没有形成电位差,电机不会转动。而当电路接收到一路遥控信号时,被其中一个音频译码器选中,次音频译码器8脚为低电平,电流通过BG1和BG2,被BG4翻转成高电平,BG2不工作。另一个译码器没有接收到遥控信号,8脚为常态高电平,电流流经BG3、BG4后在BG4处翻转,BG3不工作,这样就使BG1和BG4之间形成电位差驱动电机转动。同理,当另一个译码器选中发射电路发出的红外遥控信号后,8脚翻转成低电平,使BG3和BG2工作形成高低电位差驱动电机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两个过程刚好实现了电机的正转和反转。五 总述和心得

在以上设计的电路中,它实现了遥控电路对被控对象的两种功能控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多路红外遥控器。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 第6篇

课程设置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广告设计与制作这门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的学科来说,更应该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现实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及时而灵活的调整。鉴于此,本文从高职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设置的现状谈起,就今后的改革和创新方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高职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自高职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也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和广告行业也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当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凸显出了一些不足。首先是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现实需要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标准,有怎样的现实需要,就需要有怎样课程设置与之相匹配,方能保证学生的学以致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课程设置并没有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较为陈旧,从而对就业和个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实践类课程的缺乏。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广告设计人才,毕业后都要进行直接的创作。但是很多学生都在实践能力上存有很大的欠缺,即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和丰富,但是却不敢用、不会用,难以真正将其应用于实践,使用人单位不得不专门花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最后是课程设置的关联性不强。对于一门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其应该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每一门课程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功用,但是又能够通过有机的组合发挥出一种集体效应。但是当下的课程设置却没有体现出这种关联性,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下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课程设置已经难以满足多方面的实际需要,理应得到全面的变革与创新。

高职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设置既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学校和院系的闭门造车。而是要在真正把握专业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行业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并结合学校实际特点综合选定的。所以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要遵照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首先是市场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一线人才,与整个市场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培养怎样的人才,以此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发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行业的发展。其次是适宜性。虽然同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但是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课程设置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让每一门课程都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形象工程。最后是连续性原则。所有的课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一门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获得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所以要体现一种循序渐进性。以上几个原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予以深刻把握的,以保证其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高职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创新设计

根据专业本身的特点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将整个课程设置划分为四个模块,即专业知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和实训模块。

1.专业知识模块

通过对一些优秀广告设计人才的调查可以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较为丰厚的专业理论素养。这一点可能在从业之初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个人的不断发展,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支撑作用就得到了凸显。所以需要开设一定的专业知识课程,来奠定学生的行业基础和学科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将《艺术概论》、《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学》等作为必修科目;将《中外设计史》、《广告道德与法规》等作为选修课程。也就说,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广告设计,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将是他们今后个人发展的重要前提。

2.专业技能模块

能够独立而完整的进行广告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基本目标,所以专业技能模块也正是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核心。具体来说,该模块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业务课程和拓展课程三部分。

首先是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素描》、《色彩》、《造型设计基础》、《字体与版式设计》、《图形创意》等,这几门课程都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能够对艺术设计中的诸多要素,如色彩、文字、图形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业务课程。要在对行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应的业务课程,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当下行业发展中必备或急需的。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广告设计类公司都是以平面设计作为主营业务,包含广告设计、宣传册设计、海报设计、标志设计等,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最终的成品。以此为参照,需要开设的课程包含:《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宣传册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以及要完成这些设计相应的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图像处理》《illustrator图像设计》、《in--design图文编排》等。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保证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创作。

再次是扩展课程。除了平面设计类主营业务之外,很多企业也经常要进行一些相关业务的开展,这就对学生的综合知识与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也是开设拓展类课程的初衷。如《网页设计》、《网络广告设计》、《视频摄录与编辑》、《广告摄影》、《商业插图设计》等课程,都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今后个人发展方向等自主的选择,以进一步提扩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

3.职业素养模块

一个优秀的设计者,除了有着扎实的设计理论和技能之外,还应该有着较为丰厚的职业素养和全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之前都没有过从业经验,在踏入工作岗位指之初,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需要学校方面对此有所关注,并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相应的提升。具体来说,可以开设《人际交流与沟通》、《团队沟通与协作》、《信息检索与处理》、《职业道德》、《压力与心理调适》等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能够处理好工作中的人人际关系,尽快融入到团队中。无论学生今后是否从事设计类行业,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4.实训模块

前文中提到,实践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个普遍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个人的就业和发展,所以一方面应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则要对实践类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传统的教学中,实践类课程往往都被安排在最后一年,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即认为学生在经过了专业学习之后,可以更好的进行实践。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最后一年往往是学生最忙的一年,或者忙于就业,或者忙于准备各种考试,难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实践。所以应该将实践类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将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得到系统化的培养。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和广告设计行业的双发展,高职学院的广告设计专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既实现了个人的顺利就业,也为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告设计行业也是日新月异的,需要高校对整个行业发展有及时的关注,并对课程设置进行机动和灵活的调整,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正是当下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和学以致用。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为高职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专业课程设计总结 第7篇

陆蓉 杨祎

(西安邮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系,西安 710121)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与研究,使其充分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课引导、改善实验环境、合理设计题目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设计内容,通过自由选题、设计、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G 423.07 Practical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Lu Rong Yang Yi(Department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Institute of Post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 innov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proprietary innovation talents.Study interesting of students is aroused by lively theoretical knowledge, good experiment condition and reasonable themes.Process evaluations make students more careful to complete projects.Sense of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re trained by free selection from themes, design and reality of systems.Keyword: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talent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就不断增加。信息的发展体

[1]现了光电子技术存在的重要性,光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新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

[2,3]养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目前高等学校的教育方向。

[4]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中,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偏少,内容陈旧,特别是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视力度,从而使专业课程设计在创新人才培[5-7]养中起到它应有的重要作用。探索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意义

专业课程设计是理工科的学生在进入到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后,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设计的一门实践类课程。通过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各个环节:查阅参考资料-熟悉原理-方案设计-仿真模拟-搭建系统-调试-数据分析-报告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设计不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同

[9-10]时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专业课程设计在大学生的培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1 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

对于理工科学生,尤其是光电子技术专业来说,一旦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会觉得知识面一下拓宽了,要学的内容很多,有时候相互之间也很难看出联系;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会有很强的畏难情绪。通过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强调和理解,在具备了感性认识之后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一种互动。2.2 培养专业兴趣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努力实现一个小系统,会因为成功带来很大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对专业产生兴趣,提升自信心。

2.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内容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题目具有连贯性,从浅到深,实验体系逐渐完善,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掌握软硬件的模块化设计和调试方法,以及对专业仪器仪表的认识和熟练应用,为其走向就业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2.4 增强就业竞争力

现在本科生找工作难,不仅仅是因为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还因为用人单位现在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训练,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这些丰富的实践经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力。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方案

我们对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与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3.1 加强前期引导,提高设计效率

理论教学引导:理论教学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兴趣,将课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融汇贯穿到理论教学中,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对课程设计产生了一种期待,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实验环境:针对于部分对实践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环境,老师给于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自由做实验,从基础实验做起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课程设计积累经验,产生新想法、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合理设计题目: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兴趣,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题和组队。学生也可从前面的开放性实验的新思路中继续深入题目,实现功能更加完整和性能优良的系统。

根据学生的兴趣,把题目分为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实现两大部分,题目中还包含了现在不断普及的单片机、FPGA、ARM的模块,使学生在学习光电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把单片机、FPGA、ARM做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实现光电真正结合的目标。这种方法不但帮助学生扩展了知识面,还扩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例如:数字光发送接收系统要求学生做出数字信号源、光发送、光接收三大部分,可以采用分立元件、单片机、光源、光检测器等来共同实现这一系统;光时域反射仪的设计与实现也包括窄脉冲发生、光发送、弱光检测三大部分,除了分立元件、FPGA/ARM、光源、光检测器,还有光环行器等无源器件的应用。

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把题目难度划分为三个层次:较为简单的综合设计类题目,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努力实现题目的基本要求,增加自信心,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难度的综合设计类题目,让处于中间部分的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通过老师指导和团队合作,较好的完成题目要求,并对其加以一定的完善;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由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完成,他们对题目有浓厚的兴趣,本身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地完成题目要求,并且有一定地深入。3.2 优化实践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自由选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自由组成2~3人的小组。

查阅资料:学生根据所选题目,分析题目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熟悉题目的基本原理,有了较为明确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给出原理框图或流程图。

方案设计和仿真:在清楚原理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条件,开始设计方案,并借助现有的各种仿真软件先进行理论分析,初步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再进行成本分析,证明方案的可实现性,最终给出详细的设计图和设计说明。

搭建系统和调试:根据所设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器件和仪器仪表,搭建系统,通过不断地调试,达到基本的题目要求。

数据分析和完善:测试所搭建的系统性能,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和同类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所存在差别以及导致因素,进行新一轮地调试,从而进行功能完善,争取达到最佳的效果。

报告总结:在完成题目要求、实现设计内容后,必需要写一份详细的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报告中给出题目要求,分析过程,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实现方案和系统性能,并分析其中的不足和可进一步改善的内容。总结报告也是专业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对所有工作的陈述,原理是否清楚、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正确、结果能否符合要求从中可以一目了然,学生在整个工作的态度和能力也能看出来,这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练习。

在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打破以前限定实验器件的要求,除了实验室提供的常用器件、芯片及耗材,还给出一定经费,对于实现特殊功能的芯片或器件由学生自己去购买,这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给设计带来 “闪光点”,还间接锻炼学生的考虑成本、选材和采购的综合设计能力。专业课程设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不但有利于学生发掘自身的优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互相帮助加强同学间的沟通;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密切关注着每个小组的设计进展,给与合理的引导和及时的督促,帮助学生解决难以跨越的问题,提醒学生合理的安排时间,可以按期完成设计要求。3.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把专业课程设计考核分阶段进行三阶段考核。

第一阶段考核-理论设计阶段,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清楚基本原理和题目要求,结合现有条件,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论证方案可行性。此时考核,使小组的每个成员本都要清楚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和方法。

第二阶段考核-系统调试阶段,选择合适的器件、耗材,搭建系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不断的调试。调试过程需要学生的认真操作,细心观察, 详细记录,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本阶段考核有利于学生总结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如果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老师及时纠正,可帮助学生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进展较慢又较为胆怯的小组,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增加小组克服困难的信心。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阶段,各小组完成系统调试并符合题目设计要求,可申请老师验收。本阶段考核,要求各小组展示设计内容,测试系统性能,数据收集与分析,并总结理论设计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次考核学生能够从中找出不足,积累经验,为系统的性能完善提出新想法。

实践表明,分阶段考核使学生开始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分阶段考核给学生一定的紧迫感,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完成阶段任务,不至于拖延时间。分阶段考核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蒙混过关的现象,使专业课程设计具有好的教学效果。分阶段考核有利于老师掌控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控制整体进度;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给以纠正;有利于老师明确小组成员的区别,给出合理的考核成绩;有利于老师发现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优良的环境发挥自己的特长。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里面一门重要的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合理的题目设计,让学生进行自由选题、方案设计、系统调试和实现、数据分析和完善,并采取分阶段的考核方式;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充分体现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有效地改善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实践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还可以养成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通过专业课程设计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参与教师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请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课题,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 第8篇

课程设计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不但可以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而且增加了学生对日后工作的初步认识, 提高其毕业后的工作能力。而课程设计正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学生围绕某一题目, 按照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通过查阅资料, 确定方案, 设计计算, 绘制图纸等工作, 进行一次综合的系统训练, 既可使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学生也得到了创造性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训练, 为以后的毕业设计以及将来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坚实的基础[1]。

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有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2周)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 (2周) 、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 (2周) 、给排水课程设计 (2周) 、工程造价课程设计 (2周) 等5项, 以往这些课程设计的时间都安排在每门课程的学期末, 由每门课的任课老师承担,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以上单一的课程设计模式存在着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设计题目老旧

在课程设计的题目方面, 以往的教学均由教师布置具体设计内容与要求, 设计选题往往是已使用多年的比较陈旧的题目, 而学生则如对待一般作业一样, 根据题目及教师授意进行设计, 很少有学生主动性与创意的发挥, 设计成果也近乎千篇一律。

2.2 设计内容独立

以往的课程设计只隶属于某一门课程, 课程设计的内容也只片面设计一名课程, 各科的相互衔接性差, 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考虑暖通空调的设计, 也激发不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

2.3 设计周期短

五门课程设计的设计周期都是2周, 时间仓促, 对于有些课程尤其是空气调节的课程, 是很难保质保量完成, 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课程设计, 只能浅尝辄止。这种模式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不利于学生深研理论知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受到限制。

鉴于我校建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上述几方面的问题, 更新课程设计内容、调整课程设计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3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为了弥补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 主要进行一下几方面的改革:

3.1 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对分散设置的单门课程设计进行整合, 组建涵盖空气调节、供热工程、建筑冷热源、建筑给排水、工程造价五门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 并集中安排在第七学期第6-16周, 课程设计总周期由原来的10周增加到11周。

3.2 课程设计内容

整合后的综合课程设计内容为一个大系统设计, 即给学生一套图纸, 5项课程设计题目共用同一张建筑图纸, 对其进行空调系统设计、供热系统设计、建筑冷热源设计、给排水设计、工程造价设计, 五门课程设计相互衔接, 如, 根据空调系统设计时计算的冷负荷选择制冷机组、由供暖系统设计计算的热负荷选择热源, 有冷热源、供热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造价的预算。

3.3 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选题及时更新, 选择一些新颖的、前沿的、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供暖课程设计》方面, 设计题目不仅仅局限在“某住宅楼供暖设计”或“某办公楼供暖设计”这样的题目。对专业课中出现的一些新原理、新技术和新设备, 敢于在课程设计中尝试。例如“分室调温, 按户计量”的供暖系统、“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等内容, 这些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3.4 课程设计指导老师分工

课程设计由教研室所有老师共同完成, 每位老师负责几个学生的进度监督和成果考核。在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每位老师分工不同, 空调系统课程设计由《空气调节》的任课老师负责, 派一名老师辅助;供热系统的课程设计由《供热工程》的任课老师负责, 派一名老师辅助;冷热源的课程设计由《建筑冷热源》的任课老师负责, 派一名老师辅助;以此类推。

3.5 课程设计过程控制

每门课程设计始初, 举行专题讲座, 讲解本门课程的设计步骤、设计要点, 需注意的问题等,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设计效率。

课程设计过程中, 每天上午有相应任课老师或辅助老师坐班, 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期间遇到的问题, 同时检查考勤, 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的管理, 谨防不劳而获的事件发生。

3.6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评分机制是课程设计的指挥棒, 它决定了学生的设计态度和设计方法。课程设计的最终分值由平时成绩 (30%) 、答辩成绩 (40%) 、课程设计成果 (30%) 三部分组成, 加强平时成绩的比重, 以防学生抄袭、蒙混过关, 答辩时要求学生先自述工程概况、设计思路和方法, 然后由指导老师提问, 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图纸。

4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实施效果

课程设计改革后, 通过对学生调查, 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程设计, 对本专业有了整体的认识, 发现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 学会解决专业交叉问题, 对各科的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了。通过综合课程设计, 学生学会建筑内各设备系统的相互联系, 进一步消化个专业知识, 学会处理复杂的的工程问题, 学习工程设计内容和方法, 了解本专业规范、图集, 提高了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摘要:课程设计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分析了我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院特点, 从课程设计时间安排、设计内容、指导老师分工、课程设计过程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参考文献

[1]车德勇, 孙佰仲, 秦宏.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上一篇:仓库管理员的简历表格下一篇:举证时限制度的法理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