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

2024-06-21

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精选6篇)

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 第1篇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社会心理学

上篇文章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临床、医学心理学》,此篇文章为您提供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社会心理学类论文选题参考。

1.青年择偶观差异分析

2.我国电视观众体育类节目收视心理及行为的调查 3.不同类型科研人员压力应对研究 4.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 5.体形正常者的减肥动机研究 6.肥胖青少年的羞耻感和应付特点 7.我国减肥品消费人群的心理特征调查 8.罪犯心理特征及其家庭环境关系研究 9.营销人员心理研究

10.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寻求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1.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 12.高中生社会支持与自我统一性的关系研究 13.家庭教养方式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14.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5.社会支持对师范在校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6.社会支持对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 17.高职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18.当代大学生爱情模式的调查分析 19.当代大学生爱情态度差异性研究 20.中学生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的相关研究 21.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2.高中生(大学生)校园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研究 23.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调查及其形成因素

24.不同人际和谐度大学生交往归因的研究 25.不同人际自信水平的大学生交往归因的研究

26.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上信息由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关注下一章《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认知、实验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 第2篇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教师威信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人际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发挥需要教师具有让人钦佩的学识威信、让人喜欢的人格威信、让人亲切的情感威信。但是教师威信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伴有束缚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盲目崇拜和模仿等消极影响。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能力为中心,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采取积极措施,才能预防教师威信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教师威信;影响力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中提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既体现了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过程,也体现了教师威信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威信是指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的尊敬和依赖。教师威信一经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威信对教育就没有消极影响,只是很多时候这种消极影响的存在被忽视了。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威信的积极作用,有必要辩证地看待教师威信的作用,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消极影响。因此,本文在阐释威信与教师威信涵义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威信的形成与维护,指出教师威信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克服策略。

一、威信与教师威信

“威信”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被叫做“团体领导人的影响力”。心理学认为:“一个团体的领导人要实现有效领导,必须具有影响力。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基于这些认识,学者们从社会学与心理学角度对“威信”进行界定,认为“威信是指威望和信誉,即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所具有的那种让人信服的约束力和号召力”;“威信是人际交往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人在一贯的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有影响力的优秀品质”。笔者认为“威信”从实质上看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既让人“敬畏”,又让人“信任”。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师生之间积极肯定关系的表现,是教师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素质和高尚道德品质对学生产生的一种精神感召力量。目前,一般教育理论中认为教师的威信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影响力。

教师有威信对于教育效果影响很大。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积极的,学生对其所讲授的课会认真学习,对他的教诲会言听计从;相反,没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是会持相反态度的。教师威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认识上,学生确信教师的影响是正确的;第二,在情感上,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影响;第三,在行为上,学生往往以有威信的教师为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因此,形成和维护良好的教师威信,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前提。而且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直接关系。一个教师必须在学生中享有威信,才可能使教育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教师威信的维护

1.专家效应:学识威信

社会心理学在谈到态度改变和说服效果时指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专家资格,即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也就是说一般人更容易相信专家的话,更容易受专家的影响。同样的话,是否是从专家的口中说出来,对听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人们常常受那些被认为更有特权、更有经验的人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拒绝别人本来就难,拒绝权威的要求更不容易。所以,教师要想具有威信,很重要的一点是把自己打造成专家,在学识上让人钦佩。比如找一位德高望重、白发苍苍、年过古稀的资深优秀教师,让他和学生来谈人生问题,可能影响力会更大一些。因此,教师要积累知识,在专业领域让学生佩服。比如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包括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注重实践,重视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珍惜学校每一次培训的机会,每一次讲课比赛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当然教学反思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比如写反思日记、利用微格教学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同行观摩、专家观摩、交流探讨等。

2.吸引力效应:人格威信

社会心理学上关于吸引力的理论能为教师威信提供理论依据。“美的就是好的”,我们喜欢外形有魅力的人。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平均水平的外在形象,因此,首先教师的衣着打扮也最好是大众化,不能奇装异服。其次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因效应告诉我们,师生第一次见面时要注意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威信。“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研究发现,人际交流中适当的赞美会收到很好的影响效果。也就是说,谁欣赏我,谁对我好,我就喜欢他,这是很多人的心声。学生喜欢那些认可和欣赏自己的教师,教师也一样,同样喜欢那些夸奖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学会表扬学生,恰当地运用赞扬。“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意思是指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类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努力寻找与学生的相似之处,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这样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比如,基本上所有的优秀教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头语,即“老师在你这样的年纪,也……”,这种说法可以表明和学生有共同点,暗示对学生现状的理解和认可,而这也是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人格威信还表现在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保证自己在品德上没有任何让人指责的地方,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学识和品德有怀疑的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其次要做到言行一致,是指教师不仅要谨言慎行,更应该说话算数。学校教育中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上该教师所教的科目,所以,优秀教师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威信的重要来源。

3.情感效应:情感威信

每年教师节,教师收到的不仅仅是来自学生的鲜花、掌声、祝福的短信,更多的是涌上教师心头的暖暖的师生情。这深深的师生情就是教师情感威信的一种很好的体现。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以包容的爱心和真诚的付出关心学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在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中流淌的是教师的情感威信。要维持教师的情感威信,教师首先要保持关爱意识,用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教师也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教师随时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而且职业要求教师在对这些事件进行处理时应该遵循教育和发展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比其他职业的工作者有更强的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尤其要善于控制班级的情绪。再次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个行为对等原则,即你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和行为回报你。教师的威信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要期望学生信服你,就必须注意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关爱中不能缺少应有的威严,很多优秀班主任的管理经验证明,教师如果没有威严,学生对教师没有一点敬畏之心,那么,其教育影响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到教师自身在学校的生存,因此,教师在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时候,适当树立自己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威严”,让学生心存敬畏之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发挥教师威信的有效影响

1.教师威信消极影响的表现

教师威信对教育成效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辩证地看待教师威信的作用也是必要的。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影响力从性质上看,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也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利等条件构成。自然性影响力,也称为非权力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任何人都有。自然性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不同,它对被领导人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心悦诚服的。这种自然性影响力比强制性影响力要大得多。我们所谈的教师威信更多的时候是指这种自然性影响力。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师严道尊”的思想,现行教育制度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资源控制上的不对等和学生个性、心理、价值观上的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威信的某些消极影响也会在教育中表现出来。

(1)“晕轮效应”,束缚学生的思想。“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爱屋及乌心理效应,比如学生因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所教授的课、学科及教学方法等。反之,也有学生因讨厌某位教师而不喜欢其所教的科目。学生因喜欢并相信威信高的教师,从而无限扩大和泛化教师身上的优点,对教师产生崇拜心理。这种“晕轮效应”容易使学生盲目地信服教师而丧失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思维僵化、缺少个性的学生。这与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相差甚远。

(2)“马太效应”,教师威信更易两级分化。“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简单地讲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教育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拔尖的学生而忽视了后进生的现象。教师的威信是学生对教师认同的体现,一方面威信高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教师威信更高,另一方面威信低的教师由于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更难建立起教师威信。如有的学生因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偏科,甚至对威信低的教师存在敌意,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从某种意义上讲,“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影响的,要避免教师威信的这两方面的不良影响,都需要学生保持正确的认知。

(3)“模仿效应”,导致学生丧失自我。教师威信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和模仿,导致学生丧失自我。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段时期学生对教师盲目崇拜和模仿,很容易导致自我的丧失,甚至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

2.克服教师威信消极影响的措施

从以上关于教师威信对教育消极影响的分析中可知要想克服这一情况,需要多渠道、多方面的通力合作,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所以要想克服教师威信的消极影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个中心、一个重要、三个辅助。

(1)“一个中心”是指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等各方面。既然教师威信的影响是双向的,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发挥教师威信的有效影响,而避免或缩小消极影响。归根结底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关键,只有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性影响都是正确的,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威信的积极影响。所以教师在外在形象上要展现给学生健康、阳光的方面。在教学中,要以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启发思维;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无私的爱心呵护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一个重要”是指学校要重视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应从大局观出发,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教师威信的消极影响。首先,在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向教师传递正确的育人观。其次,要加强教师的自身反思教育,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正。再次,学校也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教师和学校。

(3)“三个辅助”是指学生、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就学生自身而言,要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洞察力,理智地对待教师威信,做到信服而不是盲从。同时要用批判的思维看待教师和学习过程,用坚定的自信挑战权威,做到既尊师重道又释放个性,展现真我。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学校观、儿童观。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客观地分析教师威信及其影响。就社会教育而言,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对某一威信的盲从,有助于学生理性地对待教师威信。

四、结论

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研究 第3篇

1 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现状

1.1 对社会职业的适应

聋人大学毕业生从大学生活进入到社会生活是他们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且聋人大学毕业生对职场的适应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一个历程。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并适应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对于一名聋人大学毕业生来说,适应职场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不仅体现在聋人先天的听觉丧失,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缺少信心及企业管理者对他们的不公平的歧视和怀疑。现实生活中,聋人大学毕业生会因为听觉的原因遭受很多挫折,但是这些挫折能够进一步加快他们适应社会职场的步伐,对此后职业发展的进步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职业适应是聋人大学毕业生必须要重视的一点,也是他们必须勇敢面对的问题。

1.2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适应

聋人大学毕业生在生活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听觉上的障碍及他们面对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与周围人的交流。聋人大学毕业生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包括看书、写信,这些都能够很好地加强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这些生活乐趣能够有效帮助他们与他人沟通,以找到更多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虽然聋人大学毕业生在听觉上有障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应通过不断与周围人的交谈,加强生活兴趣和乐趣的培养,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3 对心理和心态的社会适应

聋人大学毕业生最难克服的问题是他们必须面对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但是能否对聋人大学毕业生造成适应社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此的心理和态度。如果聋人大学毕业生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嘲笑自暴自弃,就会使其丧失适应生活的勇气。相反,如果能勇敢面对社会的嘲讽和质疑,聋人大学毕业生则会受到更大的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敢前行。除此之外,聋人大学毕业生还应面对心理问题,包括对突发情况从容应对的心理、对综合事务管理的沉着冷静心理。聋人大学毕业生在适应社会时,不仅要做到物质层面的适应,还应做到心理情况的适应,聋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应该更强。因此,在聋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对个人心理和心态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2 对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有利的意见和建议

2.1 加强基础教育培训

基础教育是学生最基础的教育,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与聋人交流,久而久之,聋人大学毕业生也就得不到与他人沟通的机会,也就不能尽快地去适应社会。因此,对聋人的基础教育要多面化,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还应加强他们获取信息、与人交流的能力,让他们逐步爱上与人沟通,更喜欢融入社会,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2.2 优化学校的教学方式

学校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聋人大学毕业生的发展方向以及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在对聋人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采用高端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他们了解知识和交流沟通。不仅如此,学校为了使聋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还应单独设立聋人学生学院,让所有的聋人学生在一起学习,统一教学,既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帮助聋人大学毕业生相互进行交流,团结合作,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这也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2.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聋人群体是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政府应建立并加强社会对接,建立聋人群体的保障体系,让聋人大学毕业生生活在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更好地去适应社会。通过建立聋人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减少社会其他人对聋人大学毕业生的孤立,缩小聋人大学毕业生与普通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差距,促进聋人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环境、科学和立法方面给聋人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其更快适应社会。

3 结语

聋人大学毕业生是聋人群体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常优秀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其他方面会比普通人有更多的优点,这也是聋人大学毕业生在适应社会的主要优势之一。不管是聋人大学毕业生对社会职业的适应、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还是对自己心态和心理的调整,聋人大学毕业生在现实社会适应中都需要更多的帮助。在了解聋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现状的同时,对他们提出几点可行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提供一点帮助。

综上所述,聋人大学毕业生在适应社会的道路上会经历许多坎坷和挫折,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社会应形成一种关心帮助聋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社会风气,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

摘要:残疾人是我国很大的社会群体,也是现代社会必须关注的群体。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聋人大学毕业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群。因此,国家对聋人大学毕业生有更多制度和生活上的政策保障。但是,聋人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去适应现如今的社会形态。对聋人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给聋人大学毕业生提出几点社会适应问题上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对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研究,促进社会对聋人大学毕业生的关怀,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研究

参考文献

[1]成彦.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刘艳虹,彭莎莎,李茜,等.聋人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职业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87-88.

[3]刘艳虹.聋人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职业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112-113.

[4]王晓娣.谈如何有效培养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2,(09):59-60.

[5]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6]李亚红,王有忠.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述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03):113-114.

[7]陈海林,许昆仑.关于聋人社会适应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J].毕节学院学报,2012,(12):47-48.

[8]徐洪震.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体优势——对聋人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94-95.

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 第4篇

“中介”是文艺社会学的基本范畴,是文艺社会学不同于一般文艺学的立足点,它支撑了文艺社会学体系构架中的所有范畴,揭示了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文艺社会学的本义不仅在于确认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在于寻找这两端之间的中介环节,探究它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它揭示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双向性互动。”[1]

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文艺与社会的关系作一个相对准确的界定:文艺是社会整体结构中的一个组成要素,社会结构的产生、演化和发展决定了文艺的产生、演化和发展;文艺与社会的关系一般是间接的,需要有相关的意识形态作为联系的中介因素,文艺通过作用于这些意识形态进而作用于社会;文艺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发展过程,它与社会结构的运动过程不一定相协调,而是或超前、或滞后,它与社会生活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因此,在研究文艺社会学时,不应当把文艺与社会的关系简单化,而应该看到文艺与社会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要以中介思想作为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那就是社会对文艺有最终决定作用,而文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社会。

但是,文艺并不像政治、经济、法律那样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甚至改造社会,它是通过影响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因素而间接地影响社会,并通过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间接地作用于社会。“在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心理、思想、形式、文化等的中介地带,这两端之间的某种联系一旦进入这一中介地带,便像流经沙漠的河流一样,免不了要流失、改道甚至潜入地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这一中介对于两端之间的因果关系既是一种维系和保持,又是一种修正和扭曲,从而使得这种联系显得那样游移不定和难以捉摸。”[2]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可以充当文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因素,但不同意识形态的中介影响力是有强有弱的,其中影响力较强的一个因素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这一概念是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中被提出来的,他把整个复杂的社会结构清晰地分为五个层次:“(一)生产力的状况;(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3]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第四层次的社会心理更接近生活、更接近作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作为第五层次的哲学、宗教、艺术等思想体系,则是经过人们加工改造过的更具系统形态和逻辑结构的高级意识形态。因而,社会心理相对于思想体系而言,在形式上更具有原始形态的特点,在内容上更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因而它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更直接、更具体。

普列汉诺夫把社会结构五层次论运用于文艺美学中,从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文艺理论——“艺术的社会心理中介”论。在这个理论中,他着重强调了社会心理对文艺和社会的中介作用,认为文学艺术作为思想体系之一,处于社会结构的最高层,它和构成基础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隔甚远。在文艺之下,首先是社会心理,然后才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因此,在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这就是社会心理。

艺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而是要通过社会心理等中介才能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普列汉诺夫根据社会心理这种重要的中介作用,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为它的心理所决定的”,[4]“要了解某一个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因此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历史中都必须估计到它,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5]

社会心理作为文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具有原始性、群体性和文化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社会心理具有原始性。

社会心理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加工改造的一种雏形意识,它基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知觉或流行的情绪,没有上升到理论体系的层面。同思想体系相比,它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能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在诸多作家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作家所属的思想体系与作品中所展示的社会心理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巴尔扎克与其代表作《人间喜剧》就是典型例子:从思想体系方面看,巴尔扎克一直站在封建贵族阶级立场上,但同时他也觉察到了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并把这一趋势深刻地反映到了《人间喜剧》中。所以,他的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心理是与他所属阶级的思想体系背道而驰的,他对自己所属的封建阶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对他政治上的死对头——资产阶级,却做了热情的歌颂。可见,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并没有经过他思想体系的加工和改造,是原始的、生动的。这也说明了社会心理比思想体系更能直接地作用于文艺创作,也更容易被文学艺术家所掌握。

其次,社会心理具有群体性。

社会心理是一定地域或一定时代所普遍流行的、为大家所理解与接受的意识形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流行性和稳定性。社会心理一旦形成,就带有传染性,会形成一种社会氛围,所有人都潜移默化地被它所影响,而且,它往往会突破时代、地域和阶级的界限而成为社会上普遍流传的思想意识。例如,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所刻画的“阿Q精神”,其实质就是“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我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心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在这种“精神胜利法”中寻求解脱,获得暂时的安慰。

社会心理是通过它的群体性特征来影响文艺活动的发展趋势的,它不但制约了文学思潮的变更,而且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再次,社会心理具有文化性。

社会心理不是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纯粹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现象,而是一种文化心理,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精神存在形态和精神活动方式。社会心理的文化性由两个层面组成:一是历史文化积淀;二是当代文化思潮。

历史文化积淀是社会心理中最稳固、最深刻、最有影响力的层面。它是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全部意识形态,这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历史文化积淀是人类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经验,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政治观念、社会观念、国家观念、艺术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历史观念等等的总和。例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中的艺术观念,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学艺术的精华,它是同历代以来的传统文论、传统作家、传统作品等联系在一起的。

当代文化思潮是社会心理中最活跃、最表浅、最具创造性的层面,它是当代社会中各种文化观念的总和。相对于历史文化积淀来说,当代文化思潮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一个理论的提出、一部著作的发表、一场学术讨论的召开,都有可能对当代文化思潮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当代西方文艺流派为数众多,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此消彼长、交替更迭,每个流派都曾在一段时期内产生过轰动,随后又趋于沉寂,西方的文化思潮也随着这些文艺流派的起伏而改变。

由于具有原始性、群体性、文化性这几个特征,社会心理能够紧密联系文学艺术活动与社会生活这两端,在两者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注释:

[1][2]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4、25.

[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195.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0.

[5]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272.73.

社会心理学论文 第5篇

关 键 词:大学生社会化 网络人际交往

浅析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 要: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产生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以其独有特征,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追捧”,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本文将结合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三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的详细分析,以揭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 大学生社会化

一、大学生社会化内涵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大学生作为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个体,其社会化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即强烈的个体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和顺应,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十分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发展,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网络作为一种飞速发展的新媒介,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由它所催生的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了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网络人际交往,是指交往主体以计算机为媒介,通过网络的形式,借助虚拟空间而进行的互动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际关系)的行为与方式。如电邮、BBS等。与传统的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人际交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互动方式的间接性与符号化。第二,互动角色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第三,互动行为的随意性与自主选择性。第四,互动关系的平等性与民主性。第五,互动动机的多样性和情感性。第六,互动规范的松散性和难约束性。第七,互动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第八,互动主体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网络人际交往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互动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研究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状况以及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趋利避害,保证其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研究思路和方向,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如网络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新学科的建设,如网络人际关系学,提供直接的素材和依据。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化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其总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个体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正向作用于社会的合格的社会角色。因此,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诸多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网络人际交往作为现实人际交往在网络空间中延伸和继续,必然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产生影响。

(一)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认同和接受社会现存的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体系、社会基本政治制度、政治理想信念、政治态度与倾向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网络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和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上的垄断地位和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改变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民主参与性、直接性和公开性的要求,赋予网络中每个人平等和充分的话语权。这符合和体现了大学生追求民主和渴望参与的政治诉求。

而网络互动主体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也给反动组织和某些居心不良的个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文化,攻击社会主义,散布一些负面信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网上充斥着各种制造社会、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和诋毁、中伤当前政治的“政治垃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方向,甚至会误导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可能造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失败。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按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整合”。大学生角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正确的角色意识指导下,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其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能够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角色。因此,大学生作为角色扮演者必须加强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通过更多的角色实践使自己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减少或者避免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更好地胜任自己的角色。

在网络中,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许多大学生往往倾向于“美化”或者“重塑”一个自我。这种刻意掩饰或者虚夸自己的行为,若长此以往,容易让大学生为自己究竟是谁感到迷茫,从而陷入孤独和困惑中,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等问题,导致多重人格,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乱和自我角色认同的危机。由此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个人责任感的削弱;自我多重角色转换机制的摧毁;个体角色冲突的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实现,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其角色社会化的失败。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条件(包括道德环境、道德关系和道德教育)下,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生活准则,从而客观地适应道德生活,被社会伦理规范体系所接纳的过程。在虚拟的网络里,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得以平等自由地传播和交流,无形中完成了交往主体道德规范的内化,这种方式比起传统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互动规范的松散性和难约束性为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提升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但同时,网络人际交往行为的随意性和自主选择性,以及其互动规范的松散性和难约束性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在网络中,人们都是在匿名的前提下与人交流的,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个体都知之甚少,性别、身份、社会地位及兴趣爱好等个体的信息都是可以被忽略的。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被隐藏和虚构,这很容易引起个体道德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也就是出现所谓的“去个性化”状态。这不仅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塑造产生强烈的冲击,还可能造成其道德社会化的偏离,进而引发大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甚至诱发犯罪,极具危害性。例如。畸形网恋、网络盗窃及诈骗行为、网络“黑客”行为等。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特提出如下建议,以规范与引导其中不利的因素,使之良性运行并协调发展,促使大学生社会化更好地进行。

(一)完善国内媒体网站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网络这一重要阵地,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就会被反动的、错误的、腐朽的、庸俗的、低级的东西占领。因此,必须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牢牢把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大力加强象征社会主义的网络“红色阵营”的建设,发挥传媒的舆论优势,弘扬“主旋律”,净化网络空气,清除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和网络中的丑恶现象,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网络环境。

(二)依法治“网”,从技术层面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我们要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工作,对大学生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进行合理的法律保护,既保护大学生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又预防其网络犯罪。同时,要在技术层面上通过“科技制约科技”的方法对网站进行分类,过滤、屏蔽那些含有不良信息的网站。对故意传播“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个人和单位予以坚决的打击和制裁。采取个人网上身份证明或者个人“数字证书”确定上网者的身份,将个人的网上行为与个人档案挂钩,以约束和监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与规范化的措施无疑会使网络环境得以净化,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

(三)开发德育类网络游戏,寓教于乐,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网络游戏的互动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充分也证明了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果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网络游戏当中,必将受到广大大学生的欢迎。目前,一款名为《学雷锋》的游戏在广州各大网吧的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游戏中,玩家通过做各种好事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分,当分数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性与游戏的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教育的目标,比起传统的简单、枯燥的说教无疑更具有效性。

(四)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强化大学生心理机制的疏导,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通过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对比,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实施效性强的心理咨询方案,帮助学生回归现实,克服交往障碍,使其社会化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上网群体对互联网的喜好,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或建立相关网站,传播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网上行为的指导训练,以增强心理疏导的成效。

(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进行角色社会化的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广大学子积极投身社会的大课堂,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自我角色认知——角色移情训练——角色行为实践的训练,为学生的角色社会化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结论

社会心理学论文 第6篇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姓名:________

顺序号:________

学号:________

班级:________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自闭历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现在在Anin姨妈家度过暑假的有自闭症的女主角,惊恐的眼神,对外界的防御、紧张和不安,让我觉得自闭是不是一种精神问题,行为很疯狂,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压,例如说农场里控制牛固定他们让他们安定放松的机器,通过女主角的动手能力。还有,她是利用视觉来认识,视觉很灵敏,视觉思维超乎想象,能够看一眼文字结合图片就能够背诵一篇文章,她的文学和语言类科目很差,但是理性学科,像科学。她能很好的理解动物的想法,但是却很难和人类沟通,她个人的行为让其他人觉得她非正常。4岁还不能和人交流不开口说话,母亲是一位哈佛高材生,但可能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亲密的接触,才导致她的自闭,但是我很高兴女主角并没有因为自己自闭而去自卑,反而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但并不比别人差。

通过家人的努力不放弃和呵护,她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未来是自己的,还是要放她独自生活,在寄宿学校她认识了发现自己是闪耀金子的科学家老师,在学校里也让她学到不少东西,不管是书本上的还是人生的哲学,人生必须经历很多“门”,开启这些门进入新的领域,就能看见新的希望,跟自己心心相惜的棕栗色的马从相知到看着它死亡,认知它只是到另一个地方,对死亡的定义,只需要记住它生前与你一起的时光影像。

通过学习这部电影,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回忆起了我的童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谈一谈人际沟通。

人从开始认识世界起,父母就是我们第一任的启蒙老师,而我的爸爸妈妈小学都没有毕业,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造成了我童年的阴影。小时候,因为家里没钱,而爸爸脾气很倔,和妈妈说不到一起,说不到一起就吵架,妈妈不是说离婚就是喝毒药。在他们的吵闹声中,我度过了我的童年。曾经,我故意的割破手指,看血流,不流了,我就使劲挤,直到流血;下雨天,摔跤了,身上都是泥,不敢回家,自己一个人蹲在树下,使劲的拍打地面,真想拍出血来;有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在家里哭泣„„初三之前,我几乎没有好朋友,班里的同学又都向班主任告状,说我凭成绩好,太傲慢,喜欢摆架子等等,再加上我是班里的贫困生,老师就经常找我谈话,因为我的人际关系。

而看看现在我,健康、活泼、快乐,身边也可以找几个知心的说话人,和其他同学的关系也还好。我最感谢的就是书,是书教会我如何的面对,如何的解决,如何的去和他人有效的交流沟通„„慢慢的,我有了自己的健康的价值观。选修社会心理学这门课,我又学到很多的知识。下面的一些话(从书中摘抄的)我是颇有感触的。

1、找对目标

2、使听众对你的话题感兴趣

3、自己首先要激起对话题的热情火焰

4、内容和自我感觉一致

5、有由信念支持的诚恳的表现

6、生动亲切地传达内心的感触

7、不压抑真正的情感

8、感情的生发作用

9、热情的表现

10、将听众关心的事物编入话题

11、地方性的特殊话题

12、意识到人们所关心的事物都与资深相关

13、做正确诚恳的评价

14、确认你与听众的共同点

15、与听众简历清楚分明的关系

16、在演讲时要使用听众的名字

17、用“我们”来称呼

18、让听众产生温暖感

19、让听众扮演一定的角色20、不轻易用质问

21、采取低姿态

22、不要自以为清高。总之,人际沟通的最重要的就是要领悟对方的感受,知道他(她)需要什么,然后“对症下药”,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

那么如何准确快速的领悟到对方的感受,我觉得就是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前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乔·纳瓦罗将运用他25年的侦察经验,告诉你如何藉由敏锐的观察力,从隐微的细节中看穿对方心思。观察力可以靠后天练习。就是练习你的观察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回想游戏”。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练习。例如,当你走进一个房间之后,闭上眼睛,尽可能回想走进房间之前你看到了什么,愈详细愈好。这样,日积月累,你就有很好的观察力。

而在人际交流之中,仅仅有很好的洞察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我们大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以及自己内涵的拓展。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上一篇:樟井小学2013年秋教务工作总结下一篇:电器责任人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