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

2024-09-13

《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

这节课上得不很理想。原因主要有两点:1.算术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2.我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主要的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方法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本节课的初衷是在运动会的情景中,通过解决运动会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估算和连乘。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走入了传统教学的误区-- 以做大量练习题为基础,灌输给学生知识。导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做题的方法,没有到达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我的心态出现了问题。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想不明白,试图自己帮助学生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一不小心就走入了自己最痛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务必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 第2篇

我在此前找班上中等水平的孩子进行了提问题的摸底练习,发现孩子们的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在上课本第36页上《买矿泉水》一课时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以前人教课本中的“提问题、填条件”、这在现在的北师大课本中已经删去了,我进行了尝试,只想看看效果如何。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妈妈买了5套丛书,每套75元。2、小明有一本故事书,小明看了3天,一共有多少页?我问:这里的每一个问题能解答吗?孩子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我请说“能”的孩子选一个代表进行解答,我来写算式和答语。在说算式时学生会说“75×5=375”但是在口答时一时语塞了,说“不能”的同学说“还没有问题呢?”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才发现还没有问题。我趁机说“我们要为它补充一个问题才能解答,否则我们是无法解决的,也不知道解决什么问题。那我们就来提个问题吧。”接下来我又说“第2题有没有问题呀?这个题能解决吗?”有了上一题的经验,孩子 们变得会思考了,没有急于回答。个别孩子说了:“还没有说‘每天看几页’呢!”填完条件后,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这两道题,得出结论:任何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和一个问题,否则是无法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至少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接下来出示了这样一个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矿泉水,每瓶3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并问同学们:这道题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那么这道题能解决吗?有孩子说:“2×3=6(元)”显然这是些不会思考的孩子。有些孩子说:“不能解决,因为还不知道瓶数是多少呢’。”“对,我们解决每个问题都要思考一下哪些是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哪些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我在题目中添上了两个条件,成了一道完整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了前面的基础铺垫,这节课在后面的两种解决方法中就显得顺利许多。从作业中我看到效果,质量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有些缺憾,那就是没有让学生去尝试估算,这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我却没有将其突出。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就是题目中的数据都不是很大,学生已经能正确计算出答案,还需要再进行估算吗?我们的教学是为了估算而估算吗?我一直很困惑。

“买矿泉水”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第3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当问及学生:“连乘算式怎样计算?”学生会回答:“一般情况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技能目标:学生会计算连乘算式。

2.过程与方法

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提出计算问题——解决计算问题——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

方法目标:学生在探索连乘运算的运算方法时体会“运用已有旧法解决新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

3.情感与态度

情感目标:学生在解决连乘运算的问题以后, 会出现“高兴”的种种表现。态度目标:在探索连乘运算方法

的过程中, 教师提出各种问题,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坚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可操作, 其表达的方式是“主谓式”, 即具体的表述的方式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做什么”, 按照这一理念设计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境准备阶段

1. 知识、技能准备

可以先让全班学生解答以下两个题目 (题目是教材36页例题分解后形成的)

(1) 每瓶矿泉水3元, 一箱装24瓶, 张老师买一箱矿泉水花了多少钱?

(2) 每箱矿泉水72元, 运动会上张老师买了2箱矿泉水, 共花了多少钱?

(3) 每瓶矿泉水3元, 1箱装24瓶, 运动会上张老师买了2箱矿泉水, 共花了多少钱? (用分步算式解答)

2. 方法准备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解答:为了召开运动会, 三年 (1) 班买30瓶矿泉水, 三年 (2) 班买31瓶矿泉水, 三年 (3) 班买25瓶矿泉水。三个班级一共买多少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30+31+25=61+25=86 (瓶) ]学生计算以后, 教师可以依次追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如果分步计算此题的计算方法是30+31=61 (瓶) , 61+25=86 (瓶) ;综合算式应遵循分步算式的顺序, 分步列式是先算30+31=61, 再算61+25=86, 那么综合算式从左往右就应先写30+31, 再写“+25”) 如果没有情境, 遇到了30+31+25怎样计算?为什么 (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因为30+31+25表示先有算式30+31=61, 再有算式61+25=86)

3.情感准备

教师结合“知识、技能准备的第 (3) 题提出问题”:“怎样把3×24=72和72×2=144用一个算式表示, 就是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基础上的, 在这节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级两步运算, 因此可以设置这些内容作为复习内容, 让学生在其基础上, 学习连乘运算, 为学生“迁移”奠定基础。

二、发现交流阶段

1.操作发现

“把3×24=72和72×2=144用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为3×24×2”让学生根据复习的方法, 独立思考“3×24=72和72×2=144”用一个算式表示方式。

2. 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再让学生在全班汇报思考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的方法有:法1:3×24×2法2:24×2×3法3:2×24×3

可能还会有其他方法, 方法呈现以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科学程度”的评判:方法1是最科学的方法;而法2和法3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是正确的, 但是从两个算式转化为一个算式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 因为综合算式没有体现其前身即“两步运算”的顺序, 提倡学生使用方法1。

3. 操作发现

“没有情境的情况单独遇到3×24×2的计算方法是:先算3×24=72, 再算“72×2=144”结合3×24×2这个算式,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情境, 单独遇到3×24×2怎样?”, 让学生独立尝试。

4. 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再让学生在全班汇报结果, 最后要统一计算的方法:3×24×2=72×2=144 (元)

5. 总结方法

结合上面的连乘算式的计算, 让学生说说:“连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6. 新课小结

教师可以问问学生:“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连乘算式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前一个阶段的复习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所以新课环节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感受成功的体验;解决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交流, 展示独立思考的结果, 目的是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 感受学生自我价值。

三、巩固练习阶段

1.知识训练

(1) 让学生说说连乘运算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 选择:关于连乘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说法有 ( ) [A、必须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B、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C、计算20×3×4, 先算20×4是不可以的D、连乘运算和连加运算运算的顺序相同, 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技能训练

(1) 填一填

(2) 算一算

(3) 算一算

3.应用练习

(1) 同学们排成两个方队进行体操表演, 每个方队有12排, 每排8人, 一共有多少人?

(2) 学校买来5个书架, 每个书架有4层, 每层可以放35本书, 这些书架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

《买矿泉水(连乘)》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材分析:

《买矿泉水》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连乘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并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是利用在运动会上老师买矿泉水这一情境来导入,正好我们学校刚刚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这就使我得到了灵感,确定了用开运动会这个主题来导入新课,学生既熟悉又亲切,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刚刚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我们班获得第几名?

师: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校运会上,我看很多同学都在喝矿泉水。大家瞧!今天黄老师也带来了什么?(出示课件:1箱矿泉水)

生:矿泉水

师:这一箱矿泉水有几瓶呢?

生:一箱矿泉水有24瓶。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一排有6瓶,有4排。(出示课件:每箱24瓶和每瓶3元)

……

板书:买矿泉水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引导估算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买2箱矿泉水大约要花多少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估的?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师:把24看成30多估了,把24看成20少估了,所以黄老师买2箱矿泉水要花的钱应比120元多比180元少。

2、引导精算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估算方法,真不错!那到底要花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本子上列式解答。(师巡视,请四个学生板演)

……

3、验证估算

师:同学们,老师一共要花多少钱呀?我们的计算结果有没有在估算的范围内呢?

生:有。

4、引导分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出示课件:四种方法)那我们再接再厉,把这四种方法分分类,同学们看看可以怎样分,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分类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分法:

生1:我是按分步和综合来分的。

生2:我是按它们解题思路来分的。(出示课件:把算式分成两类)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师:你真厉害,还懂得按解题思路的不同来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反思提升

师:像这种连续相乘的算式叫连乘。(板书小标题:连乘)。解决连乘问题时,既可用分步算式,也可用综合算式。计算综合算式时,一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生:从左到右)对,计算时,还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第1题前2小题。

15×4×7 125×8×6

……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第2题。

师:大家在我们学校学习二年多了,如果让你们估一估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你打算怎样估?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我们学校实际有1105人,看来同学们的估算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

3、第3题

出示: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

(1)学生说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师:请同学们从这两个问题中选择喜欢的一个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先求出什么,再求出松树和杨树的和或它们的差。跟我们前面学的连乘问题一样吗?所以以后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回顾与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可真棒,收获真多。希望你们继续努力,遇到困难多动脑筋,困难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

《买矿泉水》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同时学会通过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的能力。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今天学习的新知识点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两步计算,并能理解两步计算算式在具体实际中所表示的意义。对于我班学生的学情我分析:要把两步计算写成综合算式,和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估算是他们的难点。所以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按下面几个环节来安排教学:

1、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

2、根据提出的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的阶段来帮助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并理解每步的算理。

3、根据两步计算的分步算式,写成连乘的综合算式。理解连乘的运算顺序。

4、再对连乘算式进行正确的估算后,用估算结果验证精算结果。

5、完成巩固练习。

在我的备课期间,由于太过注重教学流程,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导致了在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馈不在我的预设之内,而我自己也没有能够进行灵活的调整。

开课时学生没有按我预先设想的先列出分步计算的算式,两种方法请上来的两个学生都一口就说出了连乘的解答方法于是我犯了以点带面的错误,没有考虑到后进生对连乘算式解答算式意义理解上的困难,对算式意义的理解和怎样把相关联的两个分步算式写成综合

算式一带而过,没有反复理解和强调。使得教学重点没有突出的体现,教学难点也没能很好的突破。估算部分,学生估算出结果后应该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指导学生的估算方法。

《买矿泉水》的教学反思 第6篇

《买矿泉水》是在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的两步运算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前进行复习,复习乘法计算的一步应用题,让学生巩固乘法的意义,把新授课中的例题改为两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样就为后面学习两步连乘应用题打下了铺垫,降低了难度,适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我就根据日常生活情况创设了“买矿泉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估算,然后再进行计算,估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学生的估算方法不同,每箱有24瓶矿泉水,有的同学将24当成25,有的学生当成20等,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方法,并进行合理的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探索计算方法和计算的顺序,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经过反思本课时上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试图帮助学生解决所有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没有成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同时要对课堂语言有意识地去提高,以使掌控课堂的能力不断地加强。

《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 第7篇

本节课从我们买饮料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思考的情境,学生不同的意见引发了矛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利用学生的估算的基础根据已有的信息寻求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买矿泉水案例及反思 第8篇

课堂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买矿泉水》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买矿泉水》 活动背景: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有关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估算的知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还是“四舍五入法”,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除“四舍五入法”外,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要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2.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估算的结果可能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比实际结果小,但在解决花钱问题时,要尽量估多不估少,以免造成实际花钱时不够,因此,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估算。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对连乘的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买矿泉水”,在“试一试”中有一道题“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正是因此所得到的灵感。备课时我考虑到估计学校约有学生多少人,必须基于学生对学校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我把教学重点发在估算上。在引导学生探究估算方教学案例

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估算经常要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学情分析

教材中所呈现的《买矿泉水》的情境是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这种现实情境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倍感亲切,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能仅就这一情景让学生简单的估一估,而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赋予估算以生命,让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究不同的估算方法,图表中寻找生活原形的同时,并根据亲身经历,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活动过程:

下面是我在教学《买矿泉水》中“乘法估算”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学校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每箱24瓶,每瓶3元,张老师带了130元钱,她带的钱够吗?

学生很快回答:“够。” 师:怎样知道带的钱够?

(有的学生回答估算一下就知道了。)师:怎样估算?

生1:24≈20,20×3=60(元),60×2=120(元)

120元<130元,说明带的钱够了。

生2:24≈20,20×2=40(瓶),40×3=120(元)

120元<130元,说明带的钱够了。

生3:24≈25,25×2=50(瓶),50×3=150(元)

150元>130元,张老师带的钱不够。

生4: 24×2×3=144(元),130元<144元,张老师带的钱不够。教学案例

看着不同的估算结果,学生们的脸上出现了不解的表情,有些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着:就是这样估算呀,怎么估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呀?前两种估计都够买,另一种怎么估计就不够呢? 师:现在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了把24看成20,少了4瓶,每箱20×3=60(元)可实际上60元是不够买一箱矿泉水的,120元就不够买2箱了。

师;象刚才的这道题,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就认为带120元够了,可实际上是不够的。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

师:钱带少了不够,钱带多了也不安全,那大家认为要买这2箱矿泉水,张老师带多少钱合适呢?

生1:把24看成30,30×2×3=180(元),张老师带180元就够了。

生2:老师,他讲错了,24四舍五入后得到20,他怎么说24看成30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1;每箱矿泉水24瓶,如果看成20瓶,一箱是60元,实际上60元不够买一箱矿泉水,所以,应该把24瓶看成30瓶。

师:24≈20,这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而把24看成30,其实是另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进一法。象24这样的两位数,用进一法求近似数,不管个位是1,还是9,都要向十位进1。刚才这个同学就是运用了这种“进一法”,知道如果带上了180元就够了。用得好!真是一个热爱思考的好孩子!

生2:我想张老师可以带200元,每箱大约90元,带100元,只带2张,很方便。

生3:对,购买东西应多带些钱,用于车费或运费等,免得钱不够还要向人家去借。

师小结:大家说得好!其实估算的方法很多,利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只是其中的一种,生活中还经常用到“进一法”去教学案例

解决做衣服时买多少布料的问题,用“去尾法”去解决做纸箱时所需材料的多少等问题。关于其他的估算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图书馆查资料或到其他地方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活动反思:

教学是有生命的,教学因学生而精彩。学生的参与展示可以引出无限的精彩。这种精彩多数情况下无法预约的,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并加以放大,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而善于发现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用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萌芽。从案例中可以看到,课堂上同一道题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对待学生的不同做法。在《买矿泉水》这节课中,我及时抓住了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克制着自己不去插话打断他们,认真倾听他们的辩论,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增强自己的估算能力。

教学一开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每箱24瓶,每瓶3元,张老师带了130元钱,她带的钱够吗?创设的这个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张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张老师设想。在小组讨论环节,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2)依据生活实际,渗透多种估算方法。本节课,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①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24≈20,20×3=60(元),60×2=120(元)

120元<130元,说明带的钱够了。

②把24≈25,25×2=50(瓶),50×3=150(元)

150元>130元,张老师带的钱不够。教学案例

③把24看成30,30×2×3=180(元),张老师带180元就够了,只带4张100元,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①种估算时,个别学生出现了第②、③种估算,同样的一道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时,学生们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就是这样估算呀,怎么估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呀?估算出来是够的,可是计算的结果是不够。这时,教师结合课堂生成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同时,这一生成的问题又把学生引进了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之中,这时就有了第③、④种策略的精彩生成。对于“把24看成30”这种方法,学生依据四舍五入法提出了质疑,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他们终于明白了用“进一法”进行估算的策略。

买矿泉水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36—37页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开火车)

2×5

3×6

20+3

0×6

24+2

12-8

22×4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就要开运动会了!有比赛项目的同学在赛场上奋力拼搏,那没有参加的同学你们能帮他们干些什么呢?有同学说了,可以帮他们提衣服,当拉拉队给运动员助威,你们的集体观念可真强,还有同学说了给运动员送水,你们的服务可真周到,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买矿泉水吧,看看买矿泉水时存在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1、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买矿泉水”情境图。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展示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设计思考: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进行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24×3=72(元),72×2=144(元)

② 24×3×2

③ 3×(2×24)

④ 3×(24×2)

=72×2

=3×48

=3×48 =144(元)

=144(元)

=144(元)⑤ 24×2=48(元),48×3=144(元)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①根据一个班的人数和班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②根据一个年级的人数和年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③根据做早操时队列的有关数据,估计全校总人数。

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算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设计思考: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拓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标第一网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4、小明每分钟打41个字。(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5、第37页的第5题。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想法。

(设计思考:通过几组练习,让学生仔细审题,通过亲自观察、对比,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

三年级上册《买矿泉水》教学设计 第10篇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两箱饮料,共花了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

(2)

三、拓展应用

1.1547 12586 1024

5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012346789()

4. 1568 3691

232 + 173(15 + 35)6

5187 1052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学校买来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可以放35本书,这些书架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

7.数豆子

《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 第11篇

连乘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页例题及试一试第1、2页。【教学目标】

1、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过程,探索连乘式题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6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及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共花了多少钱?

1、理解图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大约花了多少钱?“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展示估算方法多样化,全班交流。以下几种方法:

生: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够花了。生: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生: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矿泉水大约140元。

生: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1)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学生独阐思考)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法方法多样化。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生:24×3=72元 72×2=144元 生:24×2=48元 48×3=144元

生:24×3×2 生:3×(2×24)生:3×(24×2)=72×2 =3×48 =3×48 =144(元)=144(元)=144(元)

三、巩固练习

陈丽莉

学生完成讲本第36页试一试第1、2题。

四、小结。

《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 第12篇

一、教材分析

《买矿泉水》是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因为学生对乘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渗透学生爱校护校的思想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应用连乘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合理的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

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分析法、讲解鼓励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下面我就这以上五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一)课前复习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是学生明白口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目标展示

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三)新知探索

在新知探索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到全班展示的方法。因为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方式时,进行适当的赞赏性的表扬。

最后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探索,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估算、计算方法的环节。

2、开放练习

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几道乘法估算的应用题。

(五)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渗透思想教育。

(六)作业布置(继续完成开放练习)

作业的布置主要体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特点。

六、说课后反思

《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 第13篇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买矿泉水。(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计算能力、检查习惯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秋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序幕,同学们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正积极准备着。为了咱们班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能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在运动会上,张老师给运动员们准备了2箱矿泉水。请同学们帮张老师算一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情境图)

【设计意图:从校园生活入手,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中。】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矿泉水是每箱24瓶,每瓶3元,张老师要买2箱矿泉水。

师:由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多少元?

师:是啊,张老师共花多少元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呢?

生1:已知每瓶矿泉水3元,每箱24瓶,就可以先计算24瓶矿泉水的价钱,也就是1箱矿泉水的价钱24×3=72(元);再计算2箱的价钱,就是2个72元,算式是72×2=144(元)。综合算式是24×3×2=144(元)。

生2:已知每箱24瓶矿泉水,张老师要买2箱,可以先计算2箱有多少瓶,即24×2=48(瓶);再根据每瓶矿泉水3元,就可以计算出48瓶也就是2箱的价钱是48×3=144(元)。列成综合算式就是24×2×3=144(元)。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张老师算出了需要准备的钱数,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图,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尝试自己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学生进行看图说题意活动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各自的想法:

第一幅图是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应该先计算每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已知书架每层能放35本书,每个书架有3层,所放书的本数是35的3倍,即35×3=105(本),那么2个书架能放的书的本数就是105的2倍,即105×2=210(本)。列成综合算式是35×3×2=210(本)。

第二幅图是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要先计算每层有多少块,然后才能计算4层一共有多少块。每层的积木是由2排组成的,已知每排有12块,所以每层的块数是12×2=24(块),总数是24×4=96(块)。列成综合算式是12×2×4=96(块)。

第三幅图是要求鹅有多少只。已知鸡有45只,鸭的只数是鸡的5倍,那么鸭的只数就是45×5=225(只);又知道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倍,所以要求鹅有多少只,就是计算225的2倍是多少,即225×2=450(只)。列成综合算式是45×5×2=450(只)。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解决“买两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的问题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点,对此结果进行估算是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所有构成教学的事件称为教学事件——一个个教学活动及这些活动的展开过程,其作用是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努力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课程因素的整合。

《买矿泉水》数学教学反思 第14篇

《买矿泉水》习题

一、基础过关

1.计算。

25×36

125×48

2.写出下列计算过程。15×12×2 24×(15+25)

二、综合训练

1.十运会期间,福建代表队获得17枚金牌,江苏代表队的金牌数是福建队的3倍,两个代表队共获金牌多少枚?

2.小明打一篇作文,每分钟能打58个字,8分钟后还有127个字没打,这篇作文多少字?

三、拓展应用

1.一头牛每天需要吃25千克的草,找这样计算,4头牛8天需要多少千克草?

2.学生乘车去上海,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行了3小时后,距离上海还有35千米,同学们乘车需要走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计算。

25×36=900

125×48=6000 2.写出下列计算过程。15×12×2=360 先算15×12=180 再算180×2=360 24×(15+25)=960 先算15+25=40 再算24×40=960

二、综合训练

1.17+17×3=68(枚)2.58×8+127=591(字)

三、拓展应用

上一篇:考勤通知下一篇:《个人简历》填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