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国学经典范文

2024-07-05

儿童国学经典范文(精选9篇)

儿童国学经典 第1篇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楚国丢失的宝玉——和氏璧。

秦王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给赵王送了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想:如果我不答应秦王,他肯定会兴兵来进攻;如果我答应他,有可能既丢了宝玉还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正当赵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请您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机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蔺相如到秦国后,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秦王说:“天下人都说这和氏璧是世间难得的宝玉,我倒想见识见识。”蔺相如用双手把“和氏璧”递给秦王,秦王接过来看了又看,赞叹道:“果然是块宝玉。”说完,他又把和氏璧传给大臣们看。

可是,过了很久,秦王始终不提割让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这时,蔺相如终于明白了,其实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样才能拿回来呢?蔺相如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计策。

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说:“大王,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您看。”

“在哪?”秦王赶紧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后退几步,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我认为您并没有用城池换和氏璧的诚心,现在,和氏璧在我的手里,如果您抢,我就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说完,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惊,连忙摆手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过的话怎么会不算数呢?”说完,便叫人拿来地图,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可没那么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宝贝,如果您要接受这块宝玉,必须先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盛大的接受仪式,到那时,我一定将宝玉奉上。”秦王见他态度如此坚决,只好答应了。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到旅店后,马上让侍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并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随后,侍从偷偷地走小道,连夜跑回了赵国。

几天后,当秦王发现这件事时,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赵王的手里。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觉得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便没有扣押他,让他回了赵国。

儿童国学经典 第2篇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出巨大的启发.<<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人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 <<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情商)素养的人才.<<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

究领域;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而不凡.<<千字文>>---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有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是一部高浓缩的在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有极大的帮助!<<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弟子规》是一整套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教育小朋友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尊敬师长,和别人平等相处,懂礼貌,讲信用等等,而这些是一个人和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一级(启蒙班)

学习科目:《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少儿唐诗上》。

选修体验:唐诗吟诵、《笠翁对韵》、《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教学目的:通过辅导教师的讲解,家长参与互动,趣味学习,快乐体验,关注少儿身心健康,注重人格塑造,达到帮助学员“立言”。二级

学习科目:《大学》、《中庸》、《孟子》、《孝经》、《少儿唐诗》、《诗经〃节选》、《说文》

儿童国学经典 第3篇

关键词:国学,环境,活动,人格

中华民族有5000年灿烂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经久不衰, 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可惜,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现在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广东佛山小悦悦被车多次碾压撞, 18名路人视若无睹;武汉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窒息身亡, 离家不到100米;成都女子轻生跳桥, 上百车辆经过无人施救……这种让人痛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社会人情冷漠, 道德低下, 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蔓延, 长此以往, 我们的社会不再有温暖, 我们的孩子、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也得不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怎样唤起人们的良知, 懂得感恩、关怀?唯有《国学》能让我们领悟到古人充盈的智慧以及为人处事的规范, 《弟子规》、《三字经》等, 犹如一部部穿越时空的经典, 让孩子从小学习, 能知礼仪、懂规范, 将国学经典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尺, 健全自己的人格。

一、环境渲染, 浓厚国学氛围

国学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是祖国文化永恒不朽的源头活水。学习国学经典, 能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 维护、更新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孩子来学习国学经典, 首先是要创设浓郁的环境氛围, 让孩子置身其中, 感受《国学经典》中蕴藏的礼仪、诚信、关爱、坚持等可贵的品质。

1、建立国学实验班, 营造国学氛围。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国学中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等内容, 分别让小、中、大班的幼儿学习和感受, 并在各年级组各选择了一个班做为实验班。实验班里, 你会看到墙上贴的是国学中精彩的历史典故;读书吧呈现的是丰富的国学书籍;教室中间悬挂的是教师和孩子精心制作的古诗配画, 不管是教师、家长, 还是孩子, 置身于这样的浓郁的国学氛围中, 怎会不受到国学经典的影响, 在每天的看、听、讲过程中, 这些实验班的孩子和教师都特别的温文尔雅, 谦逊有礼, 这就是国学经典独特的教育魅力。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又申报了市级课题《幼儿园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研究》,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 我们将国学经典这一特色向全园铺开, 创设国学经典教育大环境, 让更多的孩子、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到国学经典的教育中来, 学经典、诵经典, 慢慢将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2、创设国学专用室, 感受国学经典。

幼儿园专门设立了一个国学经典专用室, 有环境渲染、游戏体验、自主阅读, 让人置身其中, 不知不觉被浓厚的国学氛围所感染。墙面上的《弟子规图说》, 让小朋友明白“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的规律, 懂得“事虽小, 勿擅为, 苟撤为, 子道亏”的道理;游戏体验区的亲身体验, 让小朋友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自主阅读区的书本阅读、课件欣赏等, 让小朋友形象直观的学到更多优秀的国学经典, 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文学修养。

二、活动开展, 领悟国学精髓

国学经典内涵丰富, 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幼儿文化的积淀。我们以国学经典为载体,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 将国学经典的种子撒播在幼儿的心里, 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我们坚持“近、小、实、亲”的一贯思想主张和“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以小、中、大各年龄段为纵坐标, 以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社会交往为横坐标, 把国学的精髓融入到幼儿一点一滴的日常言行之中, 突显出主体性、生活化、情感化、易操作的特点, 从而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

1、一日活动中渗透, 润物细无声。

清晨, 校园广播里播放的是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歌曲和儿歌, 孩子们哼唱着国学经典快乐地踏进幼儿园。来园自选活动时, 会想到“兄道友, 弟道恭”, 大家像兄弟姐妹一般相互谦让;入厕盥洗时, 会想到“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早晨起床后, 知道要刷牙洗脸,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操作活动时, 会想到“用人物, 须明求, 借人物, 及时还”, 懂得与人相处的规范;离园时, 知道“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国学经典的学习, 让孩子懂得规范、懂得谦让。

2、教学活动中学习, 塑人格魅力。

除了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我们还分年级组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开展特色活动。小班《弟子规》教育。小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缺乏规则意识, 让孩子了解《弟子规》的内容, 能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 了解日常的生活规范, 懂得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中班《三字经》教育。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直观行动思维渐进到具体形象思维,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规则意识, 所以重点要为孩子打开广阔知识的大门, 这个大门的金钥匙就是《三字经》, 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一些伦理道理, 掌握世界万物的规律, 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大班《古诗》教育。大班幼儿在思维水平上开始有抽象思维的痕迹, 所以在《古诗》的学习中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感受古诗这一文学体裁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在古诗的学习中, 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经验积累, 为今后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家园协作中展示, 扬国学精华。

除了日常教学, 我们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 让更多的家长也参与进来, 弘扬国学经典, 弘扬我们的祖国文化。如读书节上, 孩子们分年级组学习国学经典, 闭幕式上, 大班组两百多名幼儿诵读《三字经》、中班组以家庭为单位表演国学经典, 小班组制作精美的国学小书签, 我们不但在幼儿园里展现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特色, 我们还要走进社区, 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

儿童国学经典 第4篇

【关键词】弘扬 经典 助力 孩子 健康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7-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五千年。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传统文化的总称,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国学经典,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国学走进中小学课堂,可以让学生们在国学经典中汲取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营养,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灿烂文明,使他们受到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令他们终生受益。

一、《弟子规》教会了学生不再叛逆父母

“父母呼 應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等。” 当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谦让,不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个人至上。家长也只注重智力、成绩,德育方面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让孩子们诵读学习《弟子规》,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他们人格的健全。在我班的学生当中,叛逆性最强的就是苏晓浩同学。他养成一种孤僻的性格,不愿和别人接触,性格执拗的很。我了解情况后多次和该同学谈心。刚开始他不和我交流,而后来我总表扬他。他逐渐的愿意和我交流了。我发现他非常聪明,喜欢故事书,我就找了几本书给他看,他看完后很快就还给了我。并且还能讲出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我说:“你是一个非常讲信用爱读书的同学。你为什么不看一些古典书籍。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活动以来,同学们都在诵读《弟子规》。我这有一本《弟子规》,这其中不但有很多故事还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你拿过去看看,你最好能背上背上几段。”就这样他和全体同学一起诵读起《弟子规》来。

一天,我说:“苏晓浩同学现在咱班同学《弟子规》诵读都很好,你能诵读几段吗?”他很流利的就背诵下来了很长一段。我说:“你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吗?”他说:“父母喊你的时候你的动作不要迟疑。父母让你做的事不要懒惰。父母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敬的听从,父母责怪你的时候要顺从。”我说:“你理解的非常好!你非常聪明,老师非常佩服你。”我说:“《弟子规》就是古人规定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种智慧。书中说的话有道理吗?你信服吗?”他说:“我非常信服,非常有道理。”我说:“那么你和父母之间现在的关系怎样呢?”他说:“不怎好,他的父母经常用一些老规矩规范他,他接受不了。”我说:“用什么老规矩规范你了?”他说:“父母每天给我规定一定的时间起床,那时我睡的正香,我稍微懒床一会他们就会训斥我。我非常生气就不和他说话。”我说:“今天,我为什么叫你来背诵弟子规呀?我为什么不叫其他人来背诵呀?”他说:“因为,你是我的老师只有你才会管我。”我说:“你说的对。只有你的父母才会管你,别人的父母会管你吗?只有你的父母才会叫你起床,别人的父母会叫你起床吗?”他摸摸头害羞地说:“是。”我说:“既然,你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道理,为什么不接受父母的训斥呢?你做到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不就开心了吗?你和父母间就没有矛盾了吗?”他听我说的很有道理就点了点头。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下决心改正。从那次以后,他每天按父母的要求早起晨读。父母非常高兴,每次都夸他懂事了。就这样,父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了。他的成绩也越来越提高了。

二、《弟子规》教会了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我任教的班级中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同学晚上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不听父母管教。把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网络游戏上,父母感到很惋惜也很无奈。父母和我交流中希望我能帮着他们想想办法。孩子们穿衣服相互攀比,鞋和衣服脏了后从来不洗,这给父母加重了很多负担。吃饭时挑食、厌食。做事不理解父母。有时甚至向父母提出超出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这让父母非常为难。面对这些不良的品行父母非常苦恼,也很无奈。

国学经典进校园后,同学们每天早晨都在诵读《弟子规》。陈赫同学也在其中之列。他开始的时候虽然读了很多,但是做的却不是那么好。我说:“《弟子规》诵读这么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啊?”他说:“古人说的话非常有道理。”我问:“那你按照要求去做了吗?”他说:“我没有按要求去做。老师您让背我就背。”我说:“孩子,我们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的。”我问:“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陈赫说:“就是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我说:“你理解的非常好,你非常聪明。你的小学生活很快就快过去,你抓紧时间学习了吗?他沉默了一会说:“我早晨一般是父母叫我才起床,放学后写完作业后多余的书籍从来不看,晚上有时间就是看电视或者玩一会网络游戏。”我说:“电视、网络游戏,今天不看可以明天看,今天不玩明天可以玩。小学的美好时光如果丢失了还会有吗?如果你没有学好你还可以重读吗?”他说:“是不能”。我说:“古人都知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能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读书。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再看看我们班的学习好的这些同学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他们的优异成绩都是勤奋刻苦的汗水换来的。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你们不努力学习就会被他们落下。书到用时方恨少,你把时光用在网络游戏上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你现在努力还可以”他说:“那我应该怎样做?”我说:“《弟子规》就是我们的榜样,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就会逐渐改掉自己的不良的行为。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成绩就会提高。”他说:“好,我试试。”我说:“有尝试就有成功的机会,男子汉应该言而有信”。他非常高兴地走了。我就这样在践行中,尝试着用国学教育的内容教育着孩子。用《弟子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感染着孩子。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点做一点改一点,日积月累逐渐地改掉了不良习惯。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好习惯。

三、《弟子规》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

众所周知,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这些孩子大多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如何教育好這些独生子女,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带给教师新的任务和挑战。自从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来,学生都在诵读《弟子规》。我在践行国学教育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弟子规》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是非曲直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记得有次我问孩子们“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我给他们讲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像老乌鸦抚育小乌鸦一样,非常艰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我们不能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我们要知恩、报恩。我们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告诉同学们不懂得报恩,就不懂得珍惜就不会幸福。孝敬父母就从记住父母的生日做起。

平时我与孩子接触过程中,经常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看他们的坐立行走,出入进退是否符合规范。他们做的不好时,我就用“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督促他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如某个学生迟到了,我会用“朝起早,夜眠迟”来提醒孩子珍惜光阴。当有的同学不讲团结,不融入集体或因小事斤斤计较的时候,我会用“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来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只有团结才能和睦。当有的同学说话办事不讲信用时,我就用“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来教育他做人要诚信。当有的同学羡富贵骄贫穷时,我用“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来教育他对富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穷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要不厌恶、不嫌弃。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当有的同学学习不及时的时候,我就用“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来教育他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学一门功课,虽然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敦促他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背过,更重要的是践行。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

儿童国学经典 第5篇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儿童的教育方法上,他也给广大家长们上了意义深远的一堂课。南怀瑾先生认为,给儿童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背诵经典,让儿童在背诵经典中走向健康、快乐、高尚。

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奇怪,处在如今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为何还要教孩子背书?南怀瑾先生指出,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用神尔天才这类国学机听得多了,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就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

儿童国学经典 第6篇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国学经典】国学十二道 第7篇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5荀子——学习之道 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

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6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7管子——教练之道

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8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妳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9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10大学——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11易经——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妳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12禅宗——死生之道

儿童国学经典 第8篇

一、何为国学———国学经典的含义

国学,是属于中国的特有文学。中国国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对人文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深刻的描述,使人们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教育理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用出世之智,做入世之事———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价值及其实践应用

( 一) 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分辨人性的善恶, 还有助于人们日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诵读国学经典,并不需要彻底学会国学经典所包含的所有道理,只要对国学经典进行熟读,在熟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

(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应用

1. 志当存高远,有志事竟成———激励学生前进,掌握正确原则

小学生这个群体与步入青年甚至成年的学生群体有所不同,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年龄和心理年龄较为相近,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而且,每个学生又分别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针对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该把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鼓励和赞美性原则。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要经常对学生鼓励和赞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次数甚至不批评学生,让学生渐渐对诵读国学经典甚至学习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

( 2) 差异性原则。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整个班级一起进行的,但是,学生之间的记忆和思维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对于某篇国学经典,有些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背诵了,有的学生可能还无法通顺的进行诵读。因此,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可以让读的好的同学领读,无法通读的同学跟读,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 3) 模糊性原则。对于诵读的国学经典,老师可以进行大致意思的讲解,不要求小学生对其要表达的含义彻底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不成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国学经典想要表达的大量信息。

( 4) 自主学习性原则。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国学经典进行诵读,不局限于课堂、书本上的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如鱼得水。

2. 别类而分门,因材而施教———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内容

不同年纪的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知识的需求种类也是不同的。所以,选取的国学经典要适应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年龄。

一年级正是学生启蒙的最佳时期,应该选择一些启蒙性国学经典。例如,拥有“蒙学之冠”美誉的《三字经》。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让学生学会善意待人。

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教育人伦道德的国学经典,例如《弟子规》,其中的“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教育学生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开始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国学经典。例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能够教导学生要虚心接受学习,不能认为自己学得好就骄傲自满。

四年级可以让学生阅读《大学》中的节选,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让学生懂得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五年级则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诗经》《老子》等国学经典中的节选,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情趣。

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读一些《陋室铭》等短篇的古文,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3. 春风未开了,却似笑春风———纠正汉字读音,规范学生读法

( 1) 适当选择有拼音标注的书籍。在一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的字数较少,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标明拼音的书籍让学生阅读,规范学生的汉字读音。

( 2) 老师应适当纠正读音。文言文中通假字较多,如“见”字,它通用的是“现”字,属于发现的意思,意思不同,读音也就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诵读前纠正通假字的读音。

( 3) 规范领读。对于一些文言文类的国学经典,有些汉字读音和正常口语读音是不同的,如“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常”字读音就和平时有所不同,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常”字语气应该加重,声音适当延长。有一个规范领读的例子,学生们就能轻松掌握阅读的节奏。

4.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设置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 1) 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可以将国学经典的内容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描述,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 2) 设置情境。小学生的想象力最为丰富,老师可以先将文章内容进行大致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文章的内容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诵读兴趣。

( 3) 引人入胜。老师可以通过将文章中的内容编成一个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对故事进行演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三、结语

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的认字水平、朗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国学文化素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友爱他人。

摘要: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国学经典则是整个国学的精髓,国学经典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的智慧结晶。将诵读国学经典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践应用,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还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小学生的国学经典文章进行诵读,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都有着巨大的有益影响。通过对国学的含义进行阐述,分析国学经典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具体实践方案。

儿童国学经典 第9篇

[关键词] 国学经典;口语表达能力;策略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蕴藏的智慧精髓、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对儿童一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诵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行为,是对语言直接的感知和体验,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我们开展儿童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既是可以让孩子从小与圣贤接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世界,启迪智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大力提升儿童口语表达能力。

一、诵读国学经典对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意义

笔者幼儿园从2006年开始开展儿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分层次的吟唱,配以旋律优美温婉的古典音乐、肢体语言、富于变幻的队形、情景表演等,将“唱”“诵”“读”“跳”结合起来,寓诵读活动于故事、游戏中,让儿童“在玩耍中学国学、在快乐中诵经典”,激发儿童诵读的兴趣。

选用《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宋词》等语句简短、词汇优美、韵律感强、容易朗朗上口的经典典籍给儿童诵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诵读给儿童带来了诸多好处:一是让他们克服了最原始的害羞、口吃等心理障碍,当“张开嘴巴”的诵读形成习惯时,儿童便有了诵读自信;二是诵读活动中无意储备的语言词句,丰富了儿童的口语表达词汇量和内容,使之变得想说、敢说、喜欢说,提升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自信;三是轻松愉悦、有规律的诵读培养了儿童的语感,为幼儿时期固有的口齿模糊、发音不清的生理现象,提供正确的发音示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规范准确的发音。另外,我们还发现儿童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熟悉、热爱经典文化,这些发现,让我们很兴奋,促使我们对深入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影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后天培养的,但儿童“倾听”能力却是与生俱来的,婴儿从呱呱坠地到开口说话的那一刻,就是不断“倾听”积累的过程。可见“倾听”是儿童口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儿童接触世界、接受信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第一步。作为社会人,不仅要用语言来进行思维,而且还要用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儿童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取决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儿童“发散性、拓展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发散性、拓展性思维”可以多维度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激活其语言信息,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欲望、增强儿童语言信息加工能力,为儿童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运用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营造儿童“倾听”的氛围

国学经典中古诗词大都语句优美,意境高雅。如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创设能吸引儿童、使儿童很快沉浸融入其中的清幽寂远的场景展示,配以如行云流水般的古典韵律和深情委婉的男声吟诵,这样将迅速引起儿童欣赏“倾听”的兴趣,他们会投入到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当中,专注“倾听”。

(二)细化要求,让儿童逐渐向“会听”靠拢,培养儿童专注“倾听”能力

儿童要达到注意力集中,听得明白,同时对“倾听”的内容做出迅速、准确反应,有所创造和发挥,一定是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倾听”方法的。以古诗《枫桥夜泊》为例,当中有作品的名称,作者和诗词主体。我们通常要求儿童先听名称和作者,不针对具体“语音”展开发散性思维培养,接下来一步一步地细化要求,重点是儿童对诗体的“倾听”,当孩子听第一遍便会说出诗歌的“名称与作者”,听第二遍就能说出这首诗共有“四句”,听第三遍能说出每句有“七个音”,是一首七言绝句,第四遍是要求从诗的第一句听起,具体有什么“音”,哪些是你熟悉和喜欢的,这些“音”会让你想到什么?一切为下一步儿童的“发散性、拓展性思维讲述”做准备。

(三)鼓励儿童发散、拓展思维,增强儿童口语表达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学龄前的孩子对“字”是没有概念的,所以我们整个活动是“重音不重形”的,重点是启发、支持儿童大胆想象,激活儿童储存大脑的信息,鼓励儿童对与此“音”相关联的事物,特别是与经典相关的事物进行发散性,拓展性思维并进行讲述。

还是以教学《枫桥夜泊》实例为例,比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这个音,教师询问学生听到了哪个音,通过这个“音”能联想到什么?孩子可能会回答听到了“月”字这个音,由它想到了“月亮”,教师一定要及时接上话,鼓励学生:“你想到了圆圆的月亮,很不错!”每个孩子发言后,教师都马上要接话。孩子们各抒己见后,教师要进一步启发:“有没有不同的答案的,可以是长长的句子?”反应快的孩子会马上回答:“在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月饼很甜。”教师要很开心地鼓励孩子,接着话锋一转,故作神秘地继续启发他们:“还有没有与这个‘月音相关的,同学们赶紧开动脑筋!”当孩子回答出来后,教师要作惊喜状,用夸张的动作和神情让幼儿感受到大受鼓励。没有比教师用热情肯定的语言和神态更能激励孩子了,在这样的鼓励下幼儿们会更积极地回答生活中关于这个“音”的故事,通常能兴奋流利地完整讲述这个故事。

有时候,幼儿的发挥会让我们难以想象,他们会不断地给我们制造惊喜:比如“人”,他们会回答古诗《鹿柴》里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石鱼湖上醉歌》中“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竹里馆》里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大学》里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少年中国说》里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等等。在诵读活动中无意积累的大量词句,堆积在儿童脑海中不断发酵,当遇上需要运用的时候便会悄然地喷涌而出,从“敢开口”“大声说”到“脱口而出”,孩子们变得“善于表达”“能说会道”,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组织能力和自信心。到最后,经过幼儿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音”,孩子会印象特别深刻,每一句话具体几个“音”,每个“音”排在第几,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会串着说出来,就这样循序渐近地学会了该首古诗,学会了诵读,学习方法变得简单。

综上所述,笔者幼儿园开展的“运用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研究,是以“诵国学经典”作为载体,在“重音不重形”原则的指引下,培养儿童积极专注“倾听”,感知、体验、理解“语音”,并通过激发儿童发散性思维,打开记忆的大门,鼓励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之前学习到的、现在想到的与“此音”相关联的事物,特别是国学经典与“此音”相关联的事物,勇敢地说出来,儿童从简单的组词、说句,逐渐提高到创编故事,教师对其作出肯定、鼓励和支持的积极回应,实现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宏章家庭教育研究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父母大讲堂之语言与交流[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儿童国学经典】相关文章:

中华国学经典05-22

少儿国学经典06-02

国学经典演讲06-09

学校经典国学06-30

国学经典心得08-10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05-23

国学经典诵读方案05-25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06-03

小学国学经典名句06-24

语文国学经典答案06-26

上一篇:11月份信访汇报材料文档下一篇:9、如何办理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