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2024-07-06

散文诗二首说课稿(精选6篇)

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第1篇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简介作者

1.教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交流。2.学生互相交流。

3.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明确并质疑: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但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5.教师示范朗读。6.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过渡:同学们刚才朗读得非常棒,下面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2.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⑴“我”为什么这么快乐?

⑵“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⑶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板书:圣洁 美丽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连线,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八)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第2篇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

《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 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习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习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学习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习。当然,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5.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习,以“朋友啊!”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草》,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词、句的意思”等等,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内容上的概括,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从学习古诗的规律上说一说。像有的字词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学习古诗可按这五个步骤等。当然,学生只要大概能说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为现在刚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三、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习,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春晓》,让学生根据五步曲自学,找找哪些字的古今义发生了变化,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赞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可以同桌讨论。当然,对于补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差不多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附板书:

解诗题: 知诗人: 明诗意: 入诗境: 诵诗句:

草 草 白居易 离离枯 想象画面 赞美之情

《老王》说课稿 第3篇

关键词:说教材,说学法,教法,说教学流程

近日参加了市里的说课比赛, 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赛后整理了自己的说课稿, 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 穷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 文章便突出地写了他的“不幸”和“善良”。老王的不幸 (穷苦) 可以从“三独”、“三破”这两个侧面进行分析。“三独”即为“独干”;“独眼”;“独居”。一“破”即他用“破旧”的三轮支撑生活, 写出了维持生计的艰辛。二“破”即他用“残破”的身体出力干活, 写出了生活的痛苦, 三“破”即他居住在“塌败”的小屋苦度光阴, 写出了生活的艰苦。不仅如此, 老王其实也时时在遭受着精神上的苦痛, 因为眼瞎, 有人说他是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 从心灵上摧残他, 打击他。所以, 无论是从物质上, 还是从精神上, 我们都可以读出老王的凄苦与艰难。他是这么的不幸, 可是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他的善良我们可以从“三送”体会到:“一送”送冰;“二送”送钱钟书;“三送”送鸡蛋香油。老王的命苦与心善通过这“三破”、“三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我”与老王的平平淡淡的交往, 用“我”的慧眼来看老王, 他的不幸之至与善良之至就得以体现。不仅如此, 从“我”的眼里看老王还可以看出“我”及其家人的同情心与爱心。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该文的写作目的。

本专题主要由“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这三个板块组成, 可见, 这个专题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不同人的人生精神及追求的。而《老王》正是“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散文。同时结合《老王》一文的特点, 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感情。

2、过程和方法:评价人物形象, 品读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感情, 学会尊重、关心不幸的人。

教学重点:评价人物, 品味语言。

解说:“对感人的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而且本文也是通过该能力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说情感的有效途径。“品味语言”同时也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根据本课实际及学生在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品味语言、语言表达的劣势, 所以我确定它也是本课阅读的重要能力训练点。

教学难点:对人物的全面评价及对语言特点的准确把握。

解说: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已经远远不是第一次了, 可实际情况却是不尽人意。学生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是搞得有些支离破碎, 且缺少对环境及背景、故事情节的联系, 所以说,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看, 这一项仍是难点;关于语言特点这一方面, 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缺少对语言的锤炼过程, 语言不仅缺乏生动性, 也缺乏真情实感。

二.说学法、说教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标问题化的学习方法, 也包含着教师的互动参与法, 点拨法, 品读法。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计划安排一个课时, 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有效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进一步训练学生把握阅读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类作品的方法, 提高能力, 所以我对本文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导入:

(一) 说老王

1、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浏览文章, 分别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概括。

不幸;善良

(1) 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品味探究

2、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 但有详有略, 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 然后,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_, 因为:

4、小组合作交流, 代表发言: (预设答案)

(1) “有一天, 我在家听到打门,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 他面色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4) 他“唔”了一声, 直着脚往里走, 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 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5) 我强笑说:“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 谢了他的大鸡蛋, 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6) 他一手拿着布, 一手攥着钱, 滞笨地转过身子。 (7)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说明:课上教师尽管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大胆地谈出自己品读的感受, 不必拘泥于工具书上的答案, 而且鼓励学生大胆探出自己读书的感受。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 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 感人的文章并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语, 而是在平实诙谐的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真情, 精练准确的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品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朱自清的《背影》, 不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写作中认真地锤炼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人物的感情的流露, 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而不是结尾几句的苍白无力的抒情所能表达的。

(二) 说作者

1、老王是不幸的人, 又是善良的人。那么, 面对老王的遭遇, 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呢?

同情、关心、爱护、帮助老王。

2、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预设答案)

A、照顾老王生意, 坐他车;

B、女儿送鱼肝油, 治好老王夜盲症;

C、关心老王的生活;

D、老王再客气, 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 不让他白送, 也给了钱。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善良的人。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 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小组讨论)

明确:愧怍:惭愧, 心里不安。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 直着脚, 给作者动香油鸡蛋, 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 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 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 没有领受他情意, 为老王做得太少, 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 几年下来, 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 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 没有与他平等相待, 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 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 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 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 说自己 (反馈实践) 。

播放一组关于中外生活在底层人物的幻灯片,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感染下进一步思索, 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像老王一样的人们。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 目的是让学生由己及人反观自己的一言一行。

《黄河颂》说课稿 第4篇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柳永词二首复习说课稿 第5篇

2012年9月24日第八、九节 主备;年顺仙

参备;李勇

陈睿 王仲梦

王鹏

王中

李才云

贺小秋

陈丛红

罗辉 教学目的;温习本课基础,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名句鉴赏,背诵

教学方法;共同梳理,诵读,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柳永,知人论世,细读相关材料,找出人物素材可用的点。二.基本梳理。

三.名句鉴赏与拓展。四.完成相关练习。

一、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才子词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二、字词重点 1.生难字

参差(cēn cī)

天堑(qiàn)

罗绮(qǐ)

豪奢(shē)

叠巘(yǎn)

钓叟

(sǒu)

千骑

(jì)

骤雨(zhîu)

凝噎(yē)

暮霭(ǎi)

2.多音字

骑 jì千骑

qí骑马

cī 参差

差异chā

chà 差劲

chāi 出差 3.古今异义词

无绪

古义;没有心思,心情不好。今义;没有头绪。3.一词多义

东南形胜 形容词 优越

故百战百胜

动词

胜利

更与何人说

代词

什么

却看妻子愁何在代词

哪里

吾何畏彼哉

代词

为什么 4.词类活用

烟柳画桥

烟,象烟一样。画,像画一样。名词作状语。云树绕堤沙

云,像云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异日图将好景

名词用作动词

绘画。嬉嬉钓叟莲娃

名词作动词

采莲。

三、鉴赏练习: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

(2).本次注重应用铺叙的手法来写景,其中又用点染的手法来突出景象,请从诗中找出点染的地方。

(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巘

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卷”字有何妙处?

(写出了钱塘潮涌的排山倒海、波浪飞溅的气势,写出了强大的力度和澎湃的气势)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 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积累运用练习:

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D)

A.东南 / 形胜,三吴 / 都会,钱塘 / 自古 / 繁华。

B.有 / 三秋 / 桂子,十里 / 荷花。

C.寒蝉/凄切,对 / 长亭 / 晚,骤雨 / 初歇。

D.便纵有 / 千种风情,更 / 与何人 / 说。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A.繁华fán 帘幕mù

参差cī

叠巘清嘉xiàn

B.罗绮qǐ

钓叟sǒu 箫鼓xiāo 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 骤雨zhîu 暮霭ǎi 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

经年jīng 甘霖lín 兰舟催发cuī

3.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1字内、中调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1毛泽东词二首 说课稿 第6篇

《毛泽东词二首》一课所选诗词为《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当时国内外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影响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在那峥嵘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面对大好河山的沉沦,毛泽东同志吟唱出了这首激浊扬清之歌。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同志的闽西苏家坡时所写,这首词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大好的秋光,展示出作者极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本课的鉴赏重点是:

理解词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毛主席的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很有特点,如《沁园春

长沙》的上片运用了山、鹰、江、鱼等意象,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思绪。鉴于此,本教案将“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景的特点”和“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作为重点,并把“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及“准确把握《采桑子

重阳》的情感基调”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学习诗歌,首要的在于营造一个能使学生走入诗境的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本教案不仅设计了引人入胜的导语,而且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过程之初播放《长征组歌》中“过草地”的音乐,让音乐把学生引入往昔的岁月,并联还制作了CAI课件:“独立寒秋”图,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使学生能在动态画面中领略一代风流人物的博大胸怀。另外,针对诗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在诗词赏析的教学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例如,“层林尽染”的“染”,“怅寥廓”的“怅”。因为这些词语不但能显示全文思路,而且能展示诗词积极向上的意境和词人早年的博大情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教学是绝对离不开诵读的,“语言品读法”是贯穿于教学全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词、品诗词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本教案中形成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点拨法。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3.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的比较。

●教具准备

《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出示多媒体投影(或资料卡片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资料卡片:

1.写作背景: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大的崇高心灵。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教师随之朗诵全词。

(2)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道、遏。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教师作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5)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l: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生2:眼前的景物使词人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不妨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学生朗读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让学生将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教师展示CAI课件:“独立寒秋”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再作一次较为形象而有诗意的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

(4)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学生思考后,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像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习诵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见板书)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解说:“看”的视角变换学生不难看出,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设计板书。这样可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3)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将词中文字通过想像在脑海里形成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比照教师制作的CAI课件。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叠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疾驶;雄鹰敏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学习诗词,更应重视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培养)

(4)出示投影: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在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心摇其精。而沉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节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后,明确:古来文人骚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欧阳修便属此类。在《秋声赋》中,以秋声为发端,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写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流露出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而词人却通过绚烂而充满生机秋景的描写,流露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争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5)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试作简要说明。

明确:如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④“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像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3.品读上片后三句。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说:此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点拨: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4.品读词的上片,然后背诵全词。

五、课堂小结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也。而词人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背全词。

2.将上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毛泽东词二首(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指定2~3名学生背诵或全班集体背诵)

二、提问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和“记”二字。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2)学生思考:“峥嵘岁月稠”说明了什么?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如何来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可用历史事实来佐证)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解说:回答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回顾历史课本中学过的知识,然后教师再补充一点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不要搞一一照应)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然后想像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学生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3.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然后教师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4.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本词后的感受,然后抽查2~3名同学发言。

(解说:相互交流给了学生展露自己的机会,发言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学到了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操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5.学生慢速朗读全词,细心品味。

6.教师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很讲究情和景的交融。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同学们思索:“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学生思考并交流后,教师总结:词的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包蕴着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一“忆”字直贯以下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词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气势恢宏的佳作!

四、组织学生探究阅读

1.探究课题:如何理解“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当年”的结构及含义?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如下观点。观点一:“粪土”属并列关系的一个词。一般注文说“粪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即为把“当年万户侯”视作“粪土”,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观点二:“粪土”属支配关系的动词短语。“粪土”句要紧扣上句“激扬文字”讲。激浊扬清的文字(文章)写些什么内容呢?当时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官僚,即“粪土当年万户侯”。因而“粪土”不是粪便和秽土,“粪”在此作动词讲。《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说,堂上还没有扫除,则不暇看到郊野之草是有还是无。毛词中的“粪土”当是扫除秽土之意。“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说,要像扫除脏秽泥土那样对待“万户侯”们。这是修辞上比喻和语法上省略(指“对待”)的综合运用。“粪”在句中是个重点动词。这样解释,“粪土”句不仅包括看法,还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动作和行为。这样讲,才能更好地反映当时“打倒军阀官僚”的口号和历史时代背景。

2.探究课题:《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各有何不同?

明确:(1)“境”异:《雪》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冰雪景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了北国风光的特征;《长沙》写的是南方,湘江、秋山、天空„„前者境界开阔。(2)“意”异:《雪》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长沙》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显然,前者气势宏大。

五、引导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

1.解题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九日,又叫重九,因九为阳数,故名重阳。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正在闽西。《重阳》一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诗人借景抒情,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并从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自然观或宇宙观作了形象的揭示。

2.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此,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2)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明确:“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词的下片,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联想和想像,描绘一幅同学少年群体活动的场面。

2.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精短散文。

●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园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湘江秋景图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沙

俯瞰: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上一篇:管理人员宣誓词下一篇:后勤食堂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