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英语课文文本

2024-07-09

九年级英语课文文本(精选8篇)

九年级英语课文文本 第1篇

九年级英语课文赏析

新课程改革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们带来了时尚,新颖,前沿的教材。新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育。老师们可以通过对英语课文的赏析,领语课文所蕴含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在教学中将自己领语到的丰富的情感溶进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情感,他们必定印象深刻,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新教材中的课文非常贴近生活和环境,能够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景中学习,使学生学即所用,因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Unit One(第一单元中的阅读课文)“How do you learn best?(你怎样学的最好?)How I learn to learn English(我是怎样学会学好英语的)。这两篇文章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一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三位同学学习英语的方法,有通过学习语法来学英语的,有通过看英语电视节目来学习英语的,有通过读英语杂志来学英语的等等。第二篇课文 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再一次述说“我”是如何陷入学习英语的困境的,又如何番然醒悟,战胜自我,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将英语学到最好的。课文非常真实,学生犹如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如“I was also afraid to speak in class,because I thought my classmates might laugh at me.(我也害怕在班上说英语,因为怕我的同学们会嘲笑我)。然后又有Another thing that I found very difficult was English gramman.So I decide to take lots of grannar notes in every class.(我认为学习语法也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决定在每节课上都做语法笔记)。课文中句子透露出学生面对问题而又积极解决问题的良好心态,老师在教英语知识之余,稍加点拔,对正好学英语有困难的同学,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 ?(如何处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这篇文章中,三个解决问题的方法(1)By learing to forget ? 学会忘记;(2)By regarding problems as chaiienge.把问题看作挑战;(3)By thinking of something worse.想更糟的事情。这几个方法论述条理清楚,并都举了生动而现实的例子,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身残志坚,克服种种生理上的困难,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这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青春期的躁动的孩子,真是一个处理问题的范本。Unit Two(第二单元)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他过去常常制造麻烦)。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问题男孩破茧成蝶的过程。课文中马丁的单亲身份,给个别单亲的孩子起到一种角色同化的作用,对那些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通过对马丁母亲困苦的生活的理解,折射出自己父母生活的不容易,理解他们外出打工的苦衷,而使他们坚定生活的信念,和父母一起共度生活的难关。Unit Four(第四单元)What would you do if ……?(如果……你该怎么做?),这也是一篇非常贴进生活的科普课文,它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意外伤害和面临的一些问题作出解答。如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cut yourself by accident?(如果不小心看伤到自己该怎么办?)Cover the cut with a clean cloth and press it hard.it its a deep cut.you should see a docton.(用干净的布遮盖伤口,并压紧,如果伤口很深,你应该去看医生)。A friend offers you cigarettes at a party.(一个朋友在聚会上给你一只烟),Of course

you shoulol refuse!If I were you ,Id also talk to your frend about the dangers of smoking.(当然你应该拒绝,如果我是你,我还将告诉他吸烟的害处)。这些文章,细 地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明辨善恶,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与其说前面这些文章更贴进生活,后面的这些就更是时尚,前沿,立意新颖的话题。Unit Twelve(第十二单元)Youre supposed to write quickly.(你被期待写得快些)。这篇文章在学习被动语态的基础上,提到一个时髦话题“网络语言”。如How R U是 How are you ?(你好吗?),Cu 是(see you)再见,F2F(face to face)面对面,文章还告诉我们为了Save time(节省时间)不致让聊天的对方久等,网络语言不仅有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简写,还会有各种emoticons(图释)如笑脸,玫瑰花之类的。文章收集了许多前沿的网络语言,有的老师教完这篇课文,也大开眼界,时尚了一回,真是教学相长呀。Unit six(第六单元)关于食物与健康的话题,也是花了大量篇幅阐叙详尽,如:Id like to stay healhy , but to be honest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我想保持健康,但老实说,我有只吃味道好的食物),这句话真是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对美食的欲罢不能和对保持健康体魄的心愿难两全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Food taste good ,Its usually bad for you heath,味道好的食物往往对健康有害,Burnt food can cause cancen, 烧烤的食物可能会致癌,Its good to eat lot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有益健康。文章的最后给了人们一个非常有用的建议:无论怎样,最主要的事情是保持饮食的平衡。(The main thing is to have a good balance)

九年级的英语课文,不仅人文地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关注了学生更多的需求---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如Unit seven(第七单元)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我想横渡太平洋,课文中提到梦想(dream),各种各样的梦想,现实的(realistic),不现实的(less realistic),一一登场,有的想去月球(go to the moon),有的想要能够飞翔(be able to fly),有的想要学习好(do well in school studies),有的想要成为名人(famous people)等等。梦想引起学生对未来的遐想,引导他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Its very important to dream , 梦想是很重要的。Hoid on you dream , one day the may be yrue ,坚持你的梦想,也许有一天它就会实现。Unit Three(第三单元)Should I be allou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我是否应该被允许自己做决定),这篇课文针对青少年逐渐萌发的自我意识,展开了论述,课文中15岁的刘宇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professional athlete),而父母却坚持认为体育训练会占用学习的时间而反对刘宇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该怎样用合适的表达向父母传达我们的意愿,争取父母的支持呢?让学生自己讨论讨论吧。督促他们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解放孩子的思想,还他们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

有些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社会责任感系统。如Unit Eight(第八单元),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我将寄一张拉克的照片给你),课文以写感谢信的体裁讲述史密斯因李小姐捐给慈善机构的钱而得到了一只经过特殊训练专于用于帮助残疾人的狗。史密斯因而表示感谢,学生在学习写感谢信的同时,也感受到奉献爱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同时对别人给予的关爱,予以感谢也是一项重要的礼仪,人要有感恩的心。

九年级英语课文的课列鲜活而又富于内涵,理念的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新课程的魅力。

九年级英语课文文本 第2篇

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切实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即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由教师自己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语法项目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拓宽。

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九年级文学类课程文本的再开发 第3篇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备考误区

中考对语文学习及备考的导向作用无须多言。于是,很多毕业班的总复习开始之日,便是学生陷入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海开始之时,既有整体阅读,也有专项训练。师生大量研究往年中考试题,总结中考命题规律与趋势,进行科学的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术语,通过海量的课外文本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的学校甚至把这种备考策略奉为至宝,不但把这种策略的实施前移至初三上学期,甚至在七、八年级也强行入轨,融入教学中,进行训练。效果如何?如果只练习不评讲或不反思,恐怕收效甚微。如果有练有评,客观地说,还是有收获的。可是,即使收效颇丰,算算费效比,再看看学生疲于应对的苦与累,很多老师会心有不安和不忍。

二、对文学类课程文本进行再开发的价值

1. 通过“再开发”积累课程文本阅读经验

中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虽是课外文本命制,但仔细审视,都有课内文本的影子。比如,很多以小说为考试文本的阅读题会考到“揣摩人物心理”这个考点,而在《多收了三五斗》《故乡》及《我的叔叔于勒》等课内文本的学习中,有许多心理描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掌握揣摩人物心理的方法。再如,“叙述的角度”也是重要的考点,而这个要点,在选入教材的鲁迅小说的教学中几乎都有涉及。在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叙述的角度”,从“人称视角”进行分析,看“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由把握写作技能,提高阅读技能。通过此类阅读训练,积累阅读经验,为“举一反三”打好基础。

2. 通过“再开发”实现阅读经验的迁移

用课内文本的阅读经验解读课外文本,首要的前提是经验的有效形成和迁移。要想具备这一条件,就要循着“建构-储备-强化”的路径,寸积铢累,融会贯通,然后才能运用自如。“建构”是学习时的目标,“储备”和“强化”则是复习的过程。如果“建构———储备———强化”的路径畅通无阻,那学生在解答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就能从课内文本中迁移经验、借鉴方法。

但是,这种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经验的迁移,既可以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又需要老师想办法把感性的经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搭建课内外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迁移的桥梁。如对“叙事的角度”的理解,可以由个别到一般,进行归类;从聚焦模式上,可以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从叙事的人称上,可以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从叙事的结构形态来说,又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样,通过对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的再开发,储备阅读的知识与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优化复习效果。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已经学过的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与整理,这正如胃肠消化一样,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揣摩、比较和思考一系列手脑并用的练习(历练)起到内化作用,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融化,积淀在自己知与行的‘图式’中,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内的文学类文本进行再开发。

比起题海战术中大批量的课外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对课内的文学类文本进行再开发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即使是两三年前学过的课内文本,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留有印象,若能稍加梳理,一些学习要点便能在学生的记忆中被激活,这样就能节省用于阅读、感知、揣摩、深究的时间。相反,若单纯地另起炉灶仅在课外文本上下功夫,便会留下事倍功半甚至是功亏一篑的遗憾。

三、文学类课程文本再开发的实践

毕业年级,时间紧,任务重,对课内文本再开发,当然不能逐课复习、逐课过关,那样做既无时间也无必要。开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文学类文本的再开发,让粗浅的理解深刻化,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套用灵活化,从而有效促进分析能力、生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提升。

1. 筛选甄别

不是所有的课内文本都属文学类文本,所以要遴选———要把每一册教材中的小说、散文、诗歌及剧本筛选出来,剔除其他诸如说明类及论说类等文体的文本,这些文本也可另外分类并加以开发。这样一来,像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全部2册书即能选出20余篇(即使是初中全部六册书,也不过60篇)。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须熟悉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因此,筛选甄别的环节衍生的收益便是能辨析文体、了解文体特征。这个环节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来筛选甄别文学类课程文本。

2. 掘金挖宝

入选的每一个文本都能有一个或数个“宝藏”,对这些“宝藏”进行定位和挖掘便是所谓的掘金挖宝。定位宜聚不宜散,宜精不宜泛,一个文本确定1到3个点即可。这种“定点”或者“定位”必须依据使用的教材和当地中考的“考点”来确定,教师要先收集本地和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筛选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类考点,整理出这类考点所涉及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分析归纳出某篇教材的“宝藏”。如像《故乡》这样的经典文本,可以确定“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对比手法”三个点。再如《雪》《囚绿记》的“宝藏”锁定为“象征手法”即可。在“淘宝”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参阅当初所做的课堂笔记或课本上的评点批注,这样的淘宝自然要比在陌生的文本中寻寻觅觅更方便简洁。而且目标明确,过程清楚,学生印象深刻。

3. 分门别类

为什么要分门别类?因为所确定的要点可能会比较散乱,语文课本对其没有任何编排,对于这些知识点教不教、教什么也没有指导可循。加以归纳整合,就能让它们各归其位。另外,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再认识的过程,可以通过甄别、审辨加深印象,融会贯通。归类可以知识点为依据,如描写手法可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类别;抒情手法又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类别。其他如结构情节、表现手法等也可分成数类。每一类可能包括多篇课内文本,同一个课内文本也可能分属不同类别。如归属“衬托”一类的就有《绿》《一双手》《鼎湖山听泉》等篇目,而其中的《鼎湖山听泉》又可列入“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类别。

4. 知识建构

分门别类的目的是为知识建构提供原料。知识建构,就是通过对这些原料进行加工、提炼、萃取、综合,从而认识规律、获取知识。以“环境描写”为例:归属这一类别的课内文本有《多收了三五斗》《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故乡》《囚绿记》等。加工的过程,就是从这些文本中搜索相关句段,通过对这些句段的研读探究,理解各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炼是把这些个例集中到一起加以比较、整合,合并同类项,提取公约数,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的过程。循着这个路径,通过进一步萃取和综合就可得出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交代社会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等。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下一番功夫,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树”就能生成。

5. 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的要领是活学活用,换言之,就是要能够用储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分析就可能不得要领,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无从入手,探究就更是步履维艰。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生搬硬套同样会失分。要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学会迁移运用随机应变,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也要注意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升迁移效果。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语句,解答时,若能在知识储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细节描写”,便能得分,但难得满分。如果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怎么用的”和“用得怎么样”,这样的答案才完整准确。

6. 充实完善

迁移运用是把课内文本的养料输送出来,供课外文本阅读之用。在训练课外文本阅读时,也可用课外文本阅读所得反哺,充实完善由课内文本的精妙之处整合而成的“知识树”。如在《回故乡之路》的相关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说说下列句子中“折叠”一词妙在何处:把故乡轻轻折叠起来,永远贴身装着,仿佛只有这样,你才感觉到离故乡最近,感觉到并没有离开故乡(考试文本对原文作了删改)。这是赏析句子的练习,答案是“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乡已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可是这种手法在“知识树”中却难觅踪影,因为苏教版初中教材的课内文本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表现手法。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条添加上去,不断地扩容增量,这棵“知识树”就能枝繁叶茂,富有生命活力。

九年级文学类课程文本的再开发 第4篇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备考误区

中考对语文学习及备考的导向作用无须多言。于是,很多毕业班的总复习开始之日,便是学生陷入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海开始之时,既有整体阅读,也有专项训练。师生大量研究往年中考试题,总结中考命题规律与趋势,进行科学的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术语,通过海量的课外文本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的学校甚至把这种备考策略奉为至宝,不但把这种策略的实施前移至初三上学期,甚至在七、八年级也强行入轨,融入教学中,进行训练。效果如何?如果只练习不评讲或不反思,恐怕收效甚微。如果有练有评,客观地说,还是有收获的。可是,即使收效颇丰,算算费效比,再看看学生疲于应对的苦与累,很多老师会心有不安和不忍。

二、对文学类课程文本进行再开发的价值

1.通过“再开发”积累课程文本阅读经验

中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虽是课外文本命制,但仔细审视,都有课内文本的影子。比如,很多以小说为考试文本的阅读题会考到“揣摩人物心理”这个考点,而在《多收了三五斗》《故乡》及《我的叔叔于勒》等课内文本的学习中,有许多心理描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掌握揣摩人物心理的方法。再如,“叙述的角度”也是重要的考点,而这个要点,在选入教材的鲁迅小说的教学中几乎都有涉及。在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叙述的角度”,从“人称视角”进行分析,看“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由把握写作技能,提高阅读技能。通过此类阅读训练,积累阅读经验,为“举一反三”打好基础。

2.通过“再开发”实现阅读经验的迁移

用课内文本的阅读经验解读课外文本,首要的前提是经验的有效形成和迁移。要想具备这一条件,就要循着“建构-储备-强化”的路径,寸积铢累,融会贯通,然后才能运用自如。“建构”是学习时的目标,“储备”和“强化”则是复习的过程。如果“建构——储备——强化”的路径畅通无阻,那学生在解答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就能从课内文本中迁移经验、借鉴方法。

但是,这种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经验的迁移,既可以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又需要老师想办法把感性的经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搭建课内外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迁移的桥梁。如对“叙事的角度”的理解,可以由个别到一般,进行归类;从聚焦模式上,可以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从叙事的人称上,可以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从叙事的结构形态来说,又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样,通过对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的再开发,储备阅读的知识与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优化复习效果。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已经学过的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与整理,这正如胃肠消化一样,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揣摩、比较和思考一系列手脑并用的练习(历练)起到内化作用,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融化,积淀在自己知与行的‘图式中,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内的文学类文本进行再开发。

比起题海战术中大批量的课外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对课内的文学类文本进行再开发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即使是两三年前学过的课内文本,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留有印象,若能稍加梳理,一些学习要点便能在学生的记忆中被激活,这样就能节省用于阅读、感知、揣摩、深究的时间。相反,若单纯地另起炉灶仅在课外文本上下功夫,便会留下事倍功半甚至是功亏一篑的遗憾。

三、文学类课程文本再开发的实践

毕业年级,时间紧,任务重,对课内文本再开发,当然不能逐课复习、逐课过关,那样做既无时间也无必要。开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文学类文本的再开发,让粗浅的理解深刻化,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套用灵活化,从而有效促进分析能力、生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提升。

1.筛选甄别

不是所有的课内文本都属文学类文本,所以要遴选——要把每一册教材中的小说、散文、诗歌及剧本筛选出来,剔除其他诸如说明类及论说类等文体的文本,这些文本也可另外分类并加以开发。这样一来,像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全部2册书即能选出20余篇(即使是初中全部六册书,也不过60篇)。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须熟悉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因此,筛选甄别的环节衍生的收益便是能辨析文体、了解文体特征。这个环节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来筛选甄别文学类课程文本。

2.掘金挖宝

入选的每一个文本都能有一个或数个“宝藏”,对这些“宝藏”进行定位和挖掘便是所谓的掘金挖宝。定位宜聚不宜散,宜精不宜泛,一个文本确定1到3个点即可。这种“定点”或者“定位”必须依据使用的教材和当地中考的“考点”来确定,教师要先收集本地和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筛选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类考点,整理出这类考点所涉及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分析归纳出某篇教材的“宝藏”。如像《故乡》这样的经典文本,可以确定“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对比手法”三个点。再如《雪》《囚绿记》的“宝藏”锁定为“象征手法”即可。在“淘宝”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参阅当初所做的课堂笔记或课本上的评点批注,这样的淘宝自然要比在陌生的文本中寻寻觅觅更方便简洁。而且目标明确,过程清楚,学生印象深刻。

3.分门别类

为什么要分门别类?因为所确定的要点可能会比较散乱,语文课本对其没有任何编排,对于这些知识点教不教、教什么也没有指导可循。加以归纳整合,就能让它们各归其位。另外,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再认识的过程,可以通过甄别、审辨加深印象,融会贯通。归类可以知识点为依据,如描写手法可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类别;抒情手法又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类别。其他如结构情节、表现手法等也可分成数类。每一类可能包括多篇课内文本,同一个课内文本也可能分属不同类别。如归属“衬托”一类的就有《绿》《一双手》《鼎湖山听泉》等篇目,而其中的《鼎湖山听泉》又可列入“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类别。

4.知识建构

分门别类的目的是为知识建构提供原料。知识建构,就是通过对这些原料进行加工、提炼、萃取、综合,从而认识规律、获取知识。以“环境描写”为例:归属这一类别的课内文本有《多收了三五斗》《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故乡》《囚绿记》等。加工的过程,就是从这些文本中搜索相关句段,通过对这些句段的研读探究,理解各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炼是把这些个例集中到一起加以比较、整合,合并同类项,提取公约数,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的过程。循着这个路径,通过进一步萃取和综合就可得出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交代社会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等。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下一番功夫,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树”就能生成。

5.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的要领是活学活用,换言之,就是要能够用储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分析就可能不得要领,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无从入手,探究就更是步履维艰。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生搬硬套同样会失分。要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学会迁移运用随机应变,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也要注意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升迁移效果。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语句,解答时,若能在知识储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细节描写”,便能得分,但难得满分。如果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怎么用的”和“用得怎么样”,这样的答案才完整准确。

6.充实完善

迁移运用是把课内文本的养料输送出来,供课外文本阅读之用。在训练课外文本阅读时,也可用课外文本阅读所得反哺,充实完善由课内文本的精妙之处整合而成的“知识树”。如在《回故乡之路》的相关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说说下列句子中“折叠”一词妙在何处:把故乡轻轻折叠起来,永远贴身装着,仿佛只有这样,你才感觉到离故乡最近,感觉到并没有离开故乡(考试文本对原文作了删改)。这是赏析句子的练习,答案是“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乡已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可是这种手法在“知识树”中却难觅踪影,因为苏教版初中教材的课内文本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表现手法。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条添加上去,不断地扩容增量,这棵“知识树”就能枝繁叶茂,富有生命活力。

总之,对课内文学类课程文本再开发的复习策略,优化了复习过程,提高了复习效率,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当然,其效益还不止于让学生从容应考。在“筛选甄别”“挖金掘宝”“分门别类”“知识建构”“迁移应用”“充实完善”诸环节中,大多数的环节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之后,都可以用小组分工、合作探究、竞争比赛等方式组织实施,最后通过共享成果,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化枯燥为有趣,改机械为灵活,变被动为主动,使得这种复习策略具有了建构式的特点和生态化的优势,由此获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还能为学生的高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年级英语书课文翻译 第5篇

Unit1Whatisawonderoftheworld?

贝蒂:好吧,请进来坐下!

大明:什么事?

玲玲:我们在开会。

大明:我一点都不知道,我在做作业。这个会是关于什么的?

玲玲;校园杂志。

大明:什么校园杂志?

贝蒂:好吧,大家请注意。昨晚有人看电视了吗?你们看到对贝基王的采访了吗?

玲玲:她和CrazyFeet乐队一起演唱。她是我最喜欢的歌手。

托尼:是的,我看了,她去过我们学校!

贝蒂:噢,当她还在这儿上学的时候,创办了一份叫做《新标准》的`校园杂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也创办一份校园杂志呢?我已经写下了一些想法。我们要记录下学校每天发生的事,还要告诉大家校园音乐会以及舞蹈俱乐部的事情。

托尼:还有校园篮球比赛。

玲玲:但是谁写文章呢?

贝蒂:我们来写文章,还有什么想法吗?

托尼:我知道了,我要就我们喜爱的乐队和电影写一些评论!

玲玲:我要采访贝基王!

贝蒂:太好了,还有别人吗?

大明:“家庭作业小助手”怎么样?

托尼:是的,一些关于如何取得好成绩的想法!

玲玲:大明,你的作业呢?

大明:我在写出一篇叫做《什么是世界奇观?》的作文。我在读有关埃及古老的金字塔的事情。

贝蒂:“家庭作业小助手“。大明,我想那是一个极好的主意。

Unit2IwasontheedgeoftheGranCanyon.

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观

我到达的时候是一大早,天正在下雨。我走出汽车,穿过一个门口,沿着一条小路前行。在东方,天空正在变亮,但路边仍然很黑。我知道,它就在那里,但什么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1000米,一个陌生人出现在我面前。我问:“我走的路对吗?他知道我要去哪里。他回答:“对,5分钟后你就会到那里。”最后,我来到一些岩石旁边停下。我仔细地从这些岩石上面看,但是天仍然太黑,我看不见任何东西。

突然,云散了,雨停了。太阳从我身后升起,它离那些岩石很远。我看见地面沉降到下面深谷中的一条河里,离我特别遥远。我站在自然界的奇观之一——大峡谷的边缘。

我俯视着距我大约米之遥的科罗拉多河。如果你把世界上最高的三座建筑物放在峡谷的底部,它们也不能达到顶部。然后,我眺望峡谷的另一边,它多远?20000米或许更远。最后,我向左右遥望,在两边,大峡谷消失在远方……400多千米长。大峡谷不仅是大。它是巨大!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课文翻译 第6篇

SectionA 2d.

艾尔弗雷德:(举办)这次聚会的注意实在是太棒了!

吉娜:我同意。从上次见到小学同学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艾尔弗雷德:看到大家的变化还挺有趣的。

吉娜:比利变化好大呀!他过去曾经那么羞涩、安静。

艾尔弗雷德:是啊,以前他和女生说话总是脸红。

吉娜:我以前看他每天在图书馆看书。

艾尔弗雷德:那是因为他确实是个好学生,他学习刻苦,以考试就得高分。

吉娜:他以前戴眼镜吗?

艾尔弗雷德:戴啊,而且他以前很瘦。但现在看他,又高大有强壮。

吉娜:现在他也很讨人喜欢,你瞧瞧他周围那些女生。

SectionA 3a

从害羞女孩到流行歌星

为本月的《青年世界》杂志,我采访了19岁的亚裔歌星王坎迪。坎迪告诉我她一直害羞,于是想通过唱歌来挑战羞涩。随着她的情况逐步好转,她开始敢于在班级同学面前放声歌唱。现在她不再那么腼腆了,而且热爱在众人面前演唱。

我问坎迪她成名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她解释说有许多好事,比如可以旅行,随时会结识新面孔。“我以前在学校并不引人注目,但是现在,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关注。”然而,太多的关注也可以成为坏事。“我总是会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还有,我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不再拥有很多私人时间。现在与朋友外出几乎不可能,因为老有保镖守在我周围。

对于所有那些想要成名的年轻人,坎迪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个嘛”她慢慢道来,“你必须准备好舍弃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你永远无法想象,通往成功的路途是多么艰难。许多次我都想到放弃,但我奋力坚持下去了。我想成功,你确实需要不少才华和辛勤工作,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攀上成功之巅。”

SectionB 2b

他比过去学习更努力

李文是来自农村的一个普通的15岁男生,他学习很努力,在学校表现很好,很难相信他以前在学校也面临许多困难。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很少惹麻烦,他同家人也总生活在一起。然而,几年前,情况发生了变化。他的父母到城市里去寻找工作,爷爷奶奶就过来照顾他。但是,她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经常感到孤独和不开心。

李文的不开心开始影响他的学业。他变得对学习不再有兴趣,有时候,他还会旷课,考试不及格。最后,李文的父母决定把它送到寄宿制学校。但是李文很害羞,在学校里也不能很快教上朋友,他感到那里的生活很困难。一天,他告诉老师,她想离开学校。他的老师很担心他,给他的父母打了电话,他建议他们亲自与自己的儿子谈一谈。于是,于是他的父母坐了24小时的火车来到了李文的学校。

他们进行了一次长谈。“那正是我所需要的,”他说道,“现在我懂得了尽管他们很忙,他们一直都挂念着我。他们为我所有的好的表现感到自豪。”

九年级英语课文文本 第7篇

朱迪:我知道李老师在数学课上总是很耐心。不管题目有多难,她都帮着你找到问题的答案。

克拉拉:是的,布朗老师指导我在科学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任何时候只要我哪儿不明白,他总是花时间给我解释清楚。你会怀念谁?

朱迪:格里芬老师。她在英语课堂上鼓励我。她总是说:“你能做到!”因为她,我付出更多努力。并且我考试分数翻了一倍。

克拉拉:我们给这些老师没人买一张贺卡和礼物表示感谢怎么样? 朱迪:好主意。我们明天去买东西吧!

Section A , 3a

我记得 回顾过去三年时光 许多往事记在心上 尽力按时赶上早读 午餐铃响跑向食堂

记得每年校运会上 那些兴奋的点滴事光 长时间的运动训练

让我克服恐惧,自豪之情充满胸膛

仍记得开学的第一天 作为班上最害羞的我从不和别人交谈

认为自己不会突破这一关

但慢慢地我交到了新朋友 我把他们铭记在心房 互相帮助,完成作业 好好学习,一起向上

为艺术节做好准备 却制造了许多麻烦 在新年聚会上玩得尽兴 给予大家最好的祝愿

我们学了一门不同的语言 它来自另外一个国度 英语给我们带来许多挑战

我们全力以赴,只为将它们征服 现在到了毕业的时候 我们将离开深爱的母校

很难相信,三年时光悄然已过

我在尽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不让眼泪洒落

忍住不哭是何等的艰难 我将思念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还有那些善良体贴的老师们

将变成我美好的回忆,直到永远!·

Section B 2b 女士们先生们:

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第三初级中学的毕业典礼。首先,我想祝贺在座的所有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刚步入校园开始七年级学习生活时的样子,个个都朝气蓬勃,渴望学习。当然你们当中的确有些同学难以对付!但是今天,我看到满堂都是有才干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望。你们成长了许多,我为你们感到无比自豪。

虽然在过去三年时光里你们都非常努力学习,但你们都不是单枪匹马作战。我希望你们记住所有出现在你们生命中的重要人—— 父母,老师还有朋友,他们都帮助和支持过你们。请认真想想他们为你们做过什么,他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永远不要忘记对你身边的人心存感恩之情。

最后,初中生活的结束其实是新生活的开始。你们一定知道,高中的学习生活将更加艰难,而且你们将会面临许多困难。你们一路上都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你们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且永不放弃。然而除了困难,也有许多让人兴奋的事情在前方等着你。在每一扇你打开的大门后面蕴藏地是学习新事物的就会,你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要明智,并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虽然你们现在都要开始自己的旅程,但我希望不久以后,你们能回母校看看。在你踏上新的旅程的时候,必要忘记你来自哪里。未来属于你们!

九年级英语课文文本 第8篇

一、文本价值依赖于独特个性的存在

文本个性, 就是文章所独有的性格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长相、性格、脾气、习惯和爱好等特点, 正是凭着这些特点上的差异, 大家才不会认错人。文章也一样, 它们各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标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正是凭着这些个性上的差异, 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 才值得大家学习。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 它们都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个性化光辉。个性是文章的全部价值所在, 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所在。

二、呈现文本个性的若干形态

人的特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在长相与内在性格。认识一个人, 通常也是先从长相开始, 然后逐步接触到内在的本质要素。文章通常也由两部分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一篇文章的个性, 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当然, 在内容和形式母体之下, 又各有若干子要素。内容部分主要包括:材料、主题、观念、情感等;形式部分主要包括:构思、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下面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为例, 来具体说明它们的个性差异。

(一) 内容方面的个性差异

这一单元的共同点是“生活与启示”, 每篇课文写的都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得启示。当然, 所写的生活是不同的, 获得的启示也是不同的。《钓鱼的启示》写的是作者在三十多年前与父亲的一次钓鱼, 以及从中获得的关于道德自律方面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的是“我”的两件事情, 并以此证明父亲那句反映生活真谛的话语的正确;《落花生》写的是种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的过程以及做人的道理:要像花生那样, 踏踏实实, 做有益于大家的人;《珍珠鸟》写的是鸟由怕人到不怕的变化, 从中获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启示。四篇文章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 但选材丰富, 有国外的, 有国内的, 有过去的, 有现在的, 所获得的启示也是各异的, 有关于做人的, 有关于做事的, 有关于两者关系的。但不管怎样, 这四篇文章所写的生活和所获的启示之间都存在着逻辑关系, 且合情合理。

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上的个性差异是起着决定作用的。解读文本时, 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内容上的差异, 这是由阅读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中内容的学习是重要目标之一, 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思想认识的更新与提高、情感的熏陶等都是语文学习的神圣使命。这组课文的学习, 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形式方面的个性差异

文本形式的个性差异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说, 切准内容上的个性差异, 是着眼课程的人文性, 那么, 切准文本形式上的个性差异, 就是着眼于课程的工具性。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形式上的共同点是:叙议结合, 以叙述为主, 适当地夹以议论。但它们的个性差异也是非常清晰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分述——

先从构思上说。《钓鱼的启示》分两部分, 前半部分写三十年前的那一次钓鱼, 后半部分写获得的启示。钓鱼部分以叙述为主, 启示部分以议论为主。钓鱼和启示紧密相连。《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以父亲的教导为全文的线索, 一开头引出父亲的教导, 随后叙述自己经历的两件事:织毛衣和办时装展, 最后再回到父亲的教导。文章采用类似议论文式的构思, 父亲的话与自己的事情多少有点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落花生》采用的是由花生到人的迁移式构思, 先写种花生、吃花生、说花生, 再由说花生到说做人, 过渡平稳而自然。《珍珠鸟》则采用步步推进的方式, 先写小鸟的怕人, 再写它的胆子一点点大起来, 最后写敢于趴在人的肩膀上睡觉, 由这个过程悟出一个道理, 水到渠成。点题后, 戛然而止。

再从结构上说。《钓鱼的启示》是并列式的两个板块;《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总分总式;《落花生》是由种花生、吃花生、说花生三个板块并列而成;《珍珠鸟》则是画龙点睛式的。两部分在文字比例上虽相差悬殊, 但点睛部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再来看表达方式。四篇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叙议结合, 但在叙述方式和叙议比例方面又不尽相同。《钓鱼的启示》叙述得相对详尽, 有些地方还采用了描写, 《珍珠鸟》中的描写则更多。相对而言,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则以叙述为主。在议论方面, 《钓鱼的启示》比较深入, 并非点到为止, 如:“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我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段话, 既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难点。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对这段议论作了淡化处理, 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究怎么钓鱼上, 这说明教师没有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钓鱼的启示》是偏正结构, “钓鱼”是偏, “启示”是正, 偏必须服从于正。获得什么启示?这个启示与钓鱼有什么关系?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珍珠鸟》只有最后点题的这一句可以算议论, 其余都是描述。

再说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 也是组成个性的重要因素。由于表达的内容与作家的性格不同, 每篇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钓鱼的启示》的语言比较深沉, 特别是后面的议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语言朴素而平实;而《珍珠鸟》的语言则相对清新活泼, 色调比前三篇都要亮丽一些, 温暖一些。

三、直击文本个性的条件与达成方法

如何直击文本个性?特别是如何快速地 (只读一二遍) 直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并非束手无策, 只要具备一个条件, 再采用两种具体的方法, 直击文本个性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 积淀丰厚的学科专业素养

这是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学科素养, 主要是指文学、文章学、写作学这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积淀丰厚的学科素养,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并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与概况。只有阅尽天下美文奇文, 才能一眼识得美文奇文。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一些文章学。诗、词、曲、赋、文, 各种不同的文体, 都有其不同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是文, 还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等之分, 有记实与虚构之别。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它们的特性, 掌握内部规律, 并了解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再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和掌握写作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写作过程与写作心理, 并积极参与写作实践, 体会创作的甘苦。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 不但更能体会写作的艰辛与快乐, 同时也能更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艺术奥秘。

(二) 学会用各种不同身份阅读品味

要想直击文本的个性, 反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怎么读呢?这里确实有讲究。要深入解读文本, 应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不同身份逐一阅读。

第一种身份, 作为赏鉴者的阅读。就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读课文, 像我们平时阅读小说, 阅读《读者》《诗刊》中的诗文那样, 像闲暇时读人物传记那样, 以一种放松的心情, 不带任何功利和任务, 用欣赏的眼光进行阅读。作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通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这样的课文往往有一种场、景、情、势。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用放松的心态来美美地读, 不要一读就考虑有什么要学。

第二种身份, 作为评论者的阅读。如果说作为赏鉴者的阅读是一种感性的阅读, 那么, 作为评论者的阅读就是相对理性的;如果说第一遍阅读是为了融入文本, 那么, 这第二遍阅读就是为了跳出文本, 要引导学生用冷静的目光来审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阅读文本也相同, 太投入就有可能难以自拔, 只有一种感觉, 说不出所以然。只有跳开一步, 理性些, 才可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评论者的阅读, 既要着眼于文本的思想内容, 又要着眼于文本的艺术形式。

第三种身份, 作为编撰者的阅读。编撰者, 就是报刊编辑。如果说作为评论者的阅读是着眼于文本的大局或宏观, 那么, 作为编者的阅读就是着眼于文本细部或微观。语文教学最本质的意义, 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文本的主题和情节当然需要理解, 但如果只停留于主题和情节上, 那便是文学课了。小学语文教学姓小, 姓语。小学语文课与文学欣赏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语文课要推敲语言, 咀嚼文字, 学习运用语言。推敲和咀嚼哪些语言呢?主要是含义特别深刻的、令人回味的、遣字造句巧妙的语言。

第四种身份, 作为吟诵者的阅读。吟诵者, 就是放开喉咙大声地、有感情地读, 像电视播音员播音, 像演讲大师上台演讲。看不等同于读, 默读也不等同于诵读。看关注的往往是文字所传达的意思, 并不关注语言的音律和节奏, 默读虽然注意到了语音和节奏, 但往往没有关注音调、语势和节奏。音量的高低, 速度的快慢, 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诵读比默读的要求要高得多, 诵读不但要读准字音、控制音量、掌握速度, 还有倾注感情, 赋予表情。诵读的目的, 就是为了更好地确定情感基调。文本的情感基调和语势等, 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第五种身份, 作为教学者的阅读。有了前面四种身份或者说四种不同方法的阅读, 作为教者的阅读就有了基础, 目的也相对清晰了。这一身份的阅读, 就是要边读边考虑:我该怎么教, 让学生怎么学?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法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具体地说, 作为教学者的阅读主要考虑的是这样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教学试图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二是用何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目的;三是如何寻找最佳切入口, 以什么为线索。这些, 都应该从文本的个性特点来考虑。

上述五种身份的阅读, 从感性到理性, 从宏观到微观, 从读者到教者, 全有了, 还会读不出个性吗?

( 三 ) 置于三大背景中比较鉴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文本个性是比较出来的。要直击文本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三种比较:一是置于单元背景。就是把这篇课文与它所属单元中的其他几篇课文进行比较, 努力找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单元中的几篇课文, 虽然有相似点, 但肯定有不同点, 比较就是最好的寻找和发现。在比较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单元提示和单元后的练习设计来进一步切准文本个性。二是置于文体背景。人教版教材以同主题的课文组成单元, 同一单元中的几篇文章, 其文体可能不尽相同。为了更准确地发现个性, 可以选择一些同文体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 比如解读《珍珠鸟》时, 可以和已经学过的《麻雀》进行比较, 也可以引进课外文章进行比较, 解读《钓鱼的启示》时, 可以选择《爬山的启示》《游泳的启示》等。三是置于作者背景。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 如果我们只看作家的一篇文章, 其个性特点不一定能体会到, 但如果我们找来这位作家其他类似的文章, 那就有可能清晰地发现该作家和该篇文章的个性特点。比如解读《落花生》时, 可以找来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细细读读。这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一样, 近近地看一棵草, 往往看不清它的颜色, 如果退得远些, 看一大片, 颜色就鲜明了。

四、厘清解读深度与教学程度的关系

上一篇:书香家庭、书香少年评选标准下一篇:公务员政审个人鉴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