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2024-06-02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精选9篇)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1篇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促进东夏教育均衡发展

为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东夏教育均衡发展,东夏教管办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关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各校优质资源作用,实现教育均衡化为目的的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的深入开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0年东夏初中与职工子弟初中、东夏小学与职工子弟小学结对,2011年东夏初中与北关初中结对,东夏小学与西苑小学结对,今年东夏初中与开发区初中,苏屯初中与满族初中,东夏小学、苏埠屯小学与西苑小学结对,东夏小学副校长到店子小学兼任副校长,建立了东夏镇小学共同体。

自校际间共同体建立以来,由于校际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且活动组织灵活方便,便于进行深度交流。我镇从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出发,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继续深化校校联动、共同参与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固定合作研讨项目的深入开展,促进区域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夏镇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发展共同体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协同做好共同体建设工作。学校有关科室切实加强共同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重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主要点问题。

二是强化考核评价。学校制定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

方案,对共同体学校实行全方位、捆绑式的一体化联动考核,实现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校兴共荣、校衰共耻”。每年6月份和12月份对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进展情况分别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

核、奖励共同体的依据。对于工作成效特别突出的典型经验,教管办将适时通过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推

广。将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纳入创先争优等评选范畴。

三是狠抓过程管理。双方学校将加强对各发展共同体的过程性指导和监管,同时将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学校发展共同

体建设指导小组,对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进行跟踪指

导、半年中期评估和年底终期评估等。

四是加强人文关怀。我镇对来我们东夏支教的指导教师

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到结对学校学习的教师给予每月

200元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对支教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

进行走访,在考核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评优树先向外出学习

教师倾斜。

五是东夏初中和苏屯初中互派副校长进行交流学习;并

成立了东夏镇小学教科研一体化,派出副校长李广华到店子

小学兼任副校长,定期在全镇小学范围内召开研讨会和选派

骨干教师到共同体学校进行教研教改活动。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共同体各方切实履行

职责,毫无保留地将本校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策略

和管理措施提供给对方,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切实担负起

帮助、指导、促进对方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责任和义务。

利用暑假教育系统人事调整契机,从主体学校选派优秀管理

干部,到对方学校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双方学校选派优秀教

师到对方学校交流教学经验,确立了“全力打造均衡优质和

谐的教育品牌,创建青州最亮丽学校”的办学目标,实行统一班子,统一管理,并积极推进两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容校

貌整治,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

二是打造师资队伍共同体,促进教师素质提升。采取教

师互派的形式,从主体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课并

对老师进行传、帮、带工作。从对方学校每学年选派一定数

量的教师到主体学校,通过带班上课、参与教学研讨等形式

跟班学习。从目前主体学校选派教师的情况来看,两校选派

教师均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其中不乏名师工作室成员,很多教师在省市赛课中获一等奖。主体学校优秀教师团队加

盟对方学校,将充分发挥“1+1>2”效应,大大提升对方学

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证。同时,对方学校也选派年级、学科及人数完全对等的教师到主体学校任教,让这些教师在更高的平台上和更好的理念下得以锻炼并加快自身专业发展。

三是打造教研共同体,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共同

体在教学进度、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制订统一的制度,开展统一的教研、科研和教学常规检查等活动,实行相对一致的教学管理。建立共同体统一的教学质量监

控、反馈系统,随时掌握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应

对措施,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高,优质均衡。同时,主体学

校将积极开展面向对方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指导、研究

改进对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策略,坚持以科研为抓手,带

动对方学校改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四是名师引领强素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推行名师结对,提高了共同体教师的整体素质。西苑小学的优秀教师曹春红与我镇英语教师结为师徒关系,在为期一年的师徒结对活动中,曹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课堂教学示

范和教科研课题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了我镇小学英语教师

全方位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名优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整体提高了东夏镇小学的英语教学水平。

五是结对帮扶结硕果。自活动开展以来,结对学校对东

夏镇各中小学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像西苑小学投资8000元

为东夏小学购臵了电子看板,投资3万元为东夏小学绿化美

化校园。有效地改善了东夏小学的办学条件。

三、先进的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是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在共同体工作启动

后,我镇立即开展了交流人员选拔工作,经个人报名、民主

推荐后,再选派出优秀教师进行交流。

二是积极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两校

在开展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分别举行了思想品德、英

语和物理的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课堂展示、集体评课等环节,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是各项目组制订工作配档表。根据共同体第一次联席

会议要求,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后勤服务项目

组分别制订了工作配档表,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完成时

间,以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四是办公软件实现共同使用。经过前期的软件和人员设

臵,现校园办公平台、公文流转系统和即时通讯软件已完全

实现两校统一管理、共同使用,更加便于两校交流,大大提

高了办公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东夏镇内教育资源

共享和均衡发展。

四、存在问题:

一是我镇教育发展由于受城乡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衡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

衡的现实问题,使不同群体受教育的层次、质量存在差异;

二是注重面上的东西,只求形式,不重效果;三是缺乏载体,拘于传统;四是缺乏促进机制,可持续的动力不足。

五、下一步建设推进方式:

通过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双方学校在看到对方优势的同

时,更看到了自己学校发展的方向。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把学习研讨纳入教师考核。

2.定时组织人员交流。提出具体要求,加强交流合作。

3.互动教研,携手共进。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座谈、理论

学习交流会等,共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在以后的日子中,我镇将与共同体学校在实现“理念共

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目标上,进一步加

强校际合作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位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发展。

2012年10月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2篇

西乡塘区教育研究室 罗志坚

为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扩大初中优质资源,提高南宁市城区、开发区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上午9:00-11:50,南宁市教育局在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召开南宁市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暨“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南宁市西乡塘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李东红、南宁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南宁市教育局章志宏副局长、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各城区教研室主任、市教育局有关直属学校校长及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城区、开发区初中学校校长、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市教科所中学室教研员,活动由市教育局章志宏副局长主持。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南宁市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第二阶段为“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启动仪式上,西乡塘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李东红为本次活动致辞,西乡塘区教育局陆局长志海局长介绍了西乡塘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文化立校,打造“学在西乡塘”教育品牌的工作思路:按照《南宁市西乡塘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从2012年起至2014年,南宁二十八中、五中、二十中、二十四中、民大附中等5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西乡塘区、高新区等25所初中学校之间开展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促进南宁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共同体”主要采取 “优质学校+潜力学校+帮扶学校”的方式,组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共同体”,具体为1+1+x的组建方式,即每个“联盟”以1所市直属学校和城区1所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集聚x所城区潜力学校为成员学校,帮扶1-2所农村学校。“共同体”学校之间实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互助成长、捆绑考核等“七大行动”,通过城乡学校领导结对、城乡教师结对、城乡学生结对等方式,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乡初中学校之间的交流力度,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整体提升农村初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彰显农村教育的乡村特色,发挥农村教育的生态优势和本土知识优势,为城市初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学校互动发展、和谐发展。随后,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和天桃实验学校、十四中、沛鸿民族中学、二十六中、二十八中、外国语学校等市直属牵头学校校长向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递交《目标管理责任书》,最后,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各共同体认清形势,正视问题,提高对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工作的认识,明确目标和责任,探索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模式,落实任务,细化措施,全方位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

在第二阶段的“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上,市教科所、良庆区教育局、十四中、三十七中、沙井中学、三美学校等6个单位代表发言,他们从教科研、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文化立校”的经验,阐述了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3篇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北京市消费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逐年提高。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高位基础上增长15.7%,实现5309.9亿元,连续第二年保持在全国各城市中的领跑地位。在促进消费规模快速增长的许多因素中,有两个因素特别引人注意,分别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和基于银行卡的刷卡消费。电子商务和刷卡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方式和结算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和使用,其发展速度难以想象。在电子商务方面,到2009年底,北京市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达到8.4万个,其中B2C企业网站4067家,占4.8%,2009年全市实现网上销售额164.7亿元,同比增长42.9%;在刷卡消费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1 6.1万户,累计布放POS机具24.8万台,实现刷卡消费额4889.3亿元(含房地产等),同比增长58.2%,按可比口径计算,50%以上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通过刷卡消费实现的。

可以说,电子商务和刷卡消费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郭金龙市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于老字号企业来说,应该紧紧把握住这个发展方向,争取搭乘上快速发展的列车。去年,招商银行、北京老字号协会和中国银联北京分公司联合推出了国内第一张以老字号为主题的联名信用卡,在市商务委、市科委的支持下,由北京老字号协会主办、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承办老字号网店于5月份开通,搭建起了老字号应用电子商务和刷卡消费的平台。从近一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这两个平台在促进老字号更好更快发展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概括起来,表现为四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品牌宣传和文化传播。老字号网店利用互联网渠道,打破了老字号品牌宣传和京味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招商银行围绕“京城老字号信用卡”,提供了短信、邮件、账单、手册等多种宣传载体。通过便捷、多样的品牌宣传和文化传播,增加了各地消费者对北京老字号的了解,扩大了老字号的社会影响,吸引了新的顾客和合作伙伴,最终转化为老字号企业现实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增长。老字号网店扩大了老字号产品销售区域,订单已经覆盖除港澳台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京城老字号信用卡”把一批年轻的持卡者发展成为老字号的顾客,并且逐步完善对持卡顾客的客户关系管理,增强了持卡顾客对老字号的忠诚度。

三是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参与这两个平台的建设,老字号企业积累起发展电子商务和利用银行卡营销的经验,提高了独立运作的能力,追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如部分老字号企业借助老字号网店,亲身感受到电子商务的独特优势,已经或正在建立自有的B2C网站。

四是促进北京老字号整体品牌的打造。老字号网店和“京城老字号信用卡”整合了北京老字号的品牌、产品、店铺和促销等信息,强化了北京老字号整体品牌的概念。通过打造北京老字号整体品牌,能够使每个参与企业都享受到平台建设所带来的收益。如入驻老字号网店和成为“京城老字号信用卡”特约商户的企业,自然而然地受益于北京老字号这个整体品牌,这要比单个企业独闯市场更加有效率,更加便捷。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从近期市商务委举办的江西商品大集中,我们也体会到了这一点,整体概念、整体宣传、整体营销的效果,远远超过了企业单打独斗。

总而言之,尽管“一网一卡”的实际运营者是老字号网店和招商银行,但最终的受益者还是老字号企业。因此,希望老字号企业首先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一网一卡”的建设。

二、树立合作共赢观念,共同推进老字号“一网一卡”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共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和最高境界。“一网一卡”建设涉及老字号协会、老字号企业、老字号网店、招商银行等多个方面,对每一方来说,都是一项新业务、新工作,尤其需要合作各方坚持合作共赢的观念。

坚持合作,就是要善于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比如老字号网店,把老字号产品组合销售,这是单一老字号企业做不到的。从老字号企业的角度,要利用好老字号网店和“京城老字号信用卡”提供的网络资源、客户群资源,以及各种宣传、促销手段,拓宽市场范围、促进消费增长、提升经营水平。从老字号网店和招商银行的角度,则要深入分析老字号企业及其产品、服务的特点,要拿出真招实招,形成核心竞争力,设计出符合实际、有吸引力的营销方案或产品组合,最大程度发挥老字号的优势,使合作实现最终的目标。

共赢就是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充分加强理解。老字号网店和招商银行,要充分理解老字号企业对电子商务和刷卡消费的陌生和顾虑,通过耐心解释、详细说明,化解老字号企业的疑惑和误解,取得对方的支持。而老字号网店和“京城老字号信用卡”也才诞生不足一年,难免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对此,老字号企业要给予足够的理解,要积极参与,共同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老字号网店和“京城老字号信用卡”是我们北京老字号顺应消费发展潮流、借助首都优势,在新兴消费领域建立起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阵地。外省市的老字号协会、企业都非常羡慕我们,提出要学习、赶超我们。我们要通过几方的共同努力、合作共赢,把阵地守住,为老字号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三、积极配合“一网一卡”建设,实现借势发展

从其它电子商务网站和银行卡产品的发展经验来看,“一网一卡”建设,必定是一个不断调整、逐步完善的过程。希望老字号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积极配合的态度,共同推进“一网一卡”建设,并借此实现企业销售的更快增长、实现更大的发展。积极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借助力量、借势发展。

有些老字号企业把与网店、招商银行的合作,看作是负担,认为自己目前经营状况尚好,发展电子商务、刷卡消费意义不大,实际上是一种惰性的思想。从企业经营角度,必须要学会借助力量、借势发展,要明白你在给对方提供便利的同时,对方也在为你创造着利益。从短期来看,与老字号网店的合作占用了老字号企业的精力、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但是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一些来看的话,就会发现网店的销售,实际上是在帮助企业赚钱。而且网店在产品销售方面,可以实现单个企业不具有的优势,例如进行多个品牌的产品组合,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非常好、销量也很大。因此,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为我所用。

二是坚持诚信经营、言出必行的理念。

在合作过程中,答应的条件一定要落实,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我们老字号企业都是倡导和遵守商业文明的典范,不仅对顾客要讲诚信,对合作方也应该讲诚信、重信用,以诚信经营推动老字号的发展。

2010年,北京市商务委围绕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目标,继续把促消费、保增长放在首位,提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12%、争16%的目标。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市商务委将筹划好未来五年老字号的发展。今年,在促进老字号发展方面主要有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1 1月初举办中国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促进全国“老字号”荟萃北京;二是以“老字号网店”、“京城老字号信用卡”为平台,开展营销推广活动;三是继续实施“老字号”海外商标注册保护工程,提高自主品牌保护能力;四是发展“老字号”文化、旅游事业,借用比较好的时机加强宣传,制作专题邮品,推出主题旅游线路;五是支持具备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拓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增强品牌价值。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4篇

【关键词】爱学课堂教师发展共同体跨学科融合式研究跨区域联动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单打独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进行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爱学课堂”研究的必然选择;优化“教师发展共同体”,营造“百花齐放”的教学研究生态,能够促进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塑造,促进整个教师队伍传承“以贤为范、超越自我”的百年学校精神,提升“爱学课堂”研究的质量与品位。

一、 构建梯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助推“爱学课堂”实践研究

为加速“美丽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教学业务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构建梯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

1. 强化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学校各校区确保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某个“共同体”之中,并引导每一位教师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每一位教师确定共同的目标:“爱学课堂”实践研究与“范贤”精神的传承以及“创意实小”品位的提升当做“共同体”的总目标之一。

2. 第三梯队培养对象覆盖各备课组,做到“一个都不能缺”。在全员参与“教研组、备课组”这一共同体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第三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覆盖各校区所有年级的备课组,做到学科“一个都不缺”。

3. 第二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一个都不能弱”。学校将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列为“第二梯队培养对象”,要求每个培养对象都要围绕“爱学课堂”确定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每个培养对象都要有比较过硬的研究成果;每个培养对象都要有自己草根团队。

4. 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人人都是领跑者。学校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列为“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要求每个培养对象提炼自己比较明晰的教学主张,做好一个课题,带动一个团队,打磨一批“见思想、见底气、见风格”的“爱学课堂”精品课例,并能撰写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其中,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以及第三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作为“‘爱学课堂先锋队”成员。在特聘导师及我校两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引领下,学校倾力打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在各自所属的共同体中不断“刷新”自己,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共生、共进、共荣”,助推“爱学课堂”的研究。

二、 推进“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构建语文“爱学课堂”“量规”

量规(rubric),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这里,“量规”指的是对语文学科“爱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准则。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及人文主义教育失落等因素影响,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显得比较严肃、比较沉重、比较繁杂,“儿童立场”“游戏精神”缺失现象随处可见。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苏式课堂教学”项目指导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两位特级教师领衔的“范贤语文工作室”成员、各类“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将“有趣、有法、有序、能创”分别作为阶段研究专题,聚焦“学的关系”“学的方式”“学的资源”“学的品质”深入研究,在探索过程中,制订了《小学语文“爱学课堂”量规》。

我们初步制订的“量规”共16条。比如,有能够凸显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暖场游戏,如故事、音乐、谜语、童谣、头脑风暴等形式;适时融入微元素,如微教学、微辩论、微演讲、微视频、微习作等;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紧张感;每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少于三名学生回答等等。“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以“量规”引导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并不断优化“量规”。

学校组织不同“共同体”的教师,分别执教“爱学课堂”示范课、展示课;组织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分别参加“爱学课堂”同题异构优课评比。各类课的研磨,人人参与其中,采用“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磨课模式。“一课三议”,即针对同一个教师上的同一堂课,进行三次评议。一议,课前,与同伴合作提出教学设想;二议,备课组或教研组评议;三议,课后,集体点评,提出改进建议。“三课一评”,指的是几位教师执教同题课,集中评议,互学共进。

梯队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中,教师磨出自身的专业成长:磨出自己的见解,磨出自己的方法和模式,磨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磨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专业品质:磨出强烈的成长意识,磨出专业化的研究素质,磨出共生的研究团队。

三、 推动跨学科融合式研究,探寻“‘爱学课堂金三角”

“跨”,意味着一种交流、一种对话、一种融通。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强调了本学科的重要性而轻视了其他学科的存在。校本教研活动始终也局限于分学科进行,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创意小学、实验梦想”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学校不断优化管理路径,创新工作方式,推动跨学科融和式研究,实现学科之间思想、方法和资源等的整合,在绽放“融通思维”之美的同时,探寻“爱学课堂”的本质。

1. “三点读书”微沙龙——教师读书的创意品牌。每一天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各校区都有一场读书沙龙。沙龙核心发言人跨学科自由邀约几位教师相聚“教师读吧”。曼妙的音乐,香浓的咖啡,温暖的阳光,大家分享阅读的收获,交流教育教学的思考。活动中,教师丰富了文化底蕴,培育了人文素养,拓展了文化视野,涵养了精神气质。

2. 跨学科教学研究——校本研修的创意举措。学校提倡“‘爱学课堂先锋队”成员跨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形成学科间交流互动的氛围。研修活动中,教师分享各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整体优化教学方法,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学科已有教学方式之间的大融合,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3. “爱学课堂”头脑风暴——教师例会的创意活动。学校将“头脑风暴”作为教师例会的板块之一。教师例会上,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别代表各自所在的团队聚焦“‘爱学课堂金三角”——“儿童立场”“游戏精神”“学科本色”,分享“爱学课堂”实践智慧。

四、 推动跨区域联动,提升“爱学课堂”实践智慧

学校以“走出去,请进来,互学共进”的方式方法,实现跨区域联运,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学校特聘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晓东博士等专家指导学校的文化发展、课程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研究。邀请专家、名师走进语文课堂,对“爱学课堂”的研究进行“望闻问切”。学校积极承办“2015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苏派课堂教学共同体活动”等,以高品位活动推动跨区域联运,推进“爱学课堂”的研究。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5篇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心得体会

新大双语九年级二班

刘钰利爸爸:刘贞星

共做课题研究,促进共同成长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6篇

一、活动背景

北京市海淀区红山小学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西部、全军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院内,环境优雅、宁静,文化气氛浓厚,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内涵和优越的国防教育环境,凸显了良好的地域文化。在五十年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目前是红山小学发展建设最快的时期。学校在姜校长的带领下,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传承民族精神、强化国防意识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为契机,以国防教育校本教材为载体,切实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切实加强国防预备队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加快学校特色化育人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的办学思路。

当前,不断变幻的国际风云,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全面育人的素质要求,国防教育的全民理念,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都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新时期少年儿童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此,我们在特色教育方向上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少年军校教育向更高层面的国防教育转变;二是从简单训练军事动作向灌输现代国防意识转变;三是从体能技能训练向综合素质提升转变。其间,逐渐摸索出国防教育的路径与模式。

近一年多来,经过艰苦努力,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学校自主开发的国防教育校本教材终于与同学们见面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套教材将学校的教学特色、少先队的组织特色、解放军的军营特色、社会教育的阵地特色统一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实践意识,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仔细阅读这套教材,认真按照这套教材的要求去做,同学们就会对国防教育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其拥军之情,树立报国之志。

如何以国防教育校本教材的首发式为契机,进一步打造学校特色教育成为我们思考的新重点。在姜校长提出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固化,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在UDS项目提出的“学校因规划而长远,工作因计划而扎实,生活因策划而精彩”的理念引领下,学校领导班子达成共识:为了进一步展示学校特色教育创新成果,体现学校“大气如山”的办学目标和育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加快特色教育规范化进程,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创新国防教育载体,树立学校素质育人的时代形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以国防教育校本教材首发式活动为契机,实现多个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筹备过程

9月15日活动的真正启动是从8月27日开始的。学校制定出从8月27日开始直到9月15日每天上下午要做的工作和必须完成的工作时间表,军训三天的课程表和训练内容、开学第二周教师训练有任务学生的训练表、活动彩排时间的安排、14日布置会场的分工、活动当天9点之前的安排、9点之后大会开始的流程和任务表。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7篇

基于教育博客,根植于课堂,建设教研共同体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报告

武进区马杭初级中学

一、设计背景:

一是透过课堂生活,我们发现,教师的情感正变得粗糙,心灵正走向封闭,师生的交往也变得简单而草率。我们缺少了一份从容和悠闲,缺少了一定的用心和细心,有的都被简化为“速度”。

我们的课堂乃至教育缺失的是什么?宏观理论和宏大的培训活动会给教师带来教学的智慧吗?教师的智慧获得和我们的付出成正比了吗?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简而言之,我们教师成长的出路在哪里?

二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Blog以其技术上的零障碍和信息化跨越时空的便捷高效的优势,支持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BLOG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日志”,这与表达行动研究成果的“研究日志”恰好吻合,有着内在的联系。行动研究成果表述是BLOG的思想内核,而BLOG则是行动研究最好的电子载体。可以说,BLOG方便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提升了BLOG教育记载的质量,两者共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我们选择该项目进行研究。

二、设计目的

1、有效地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2、有效地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

3、促使全体教师在研究自身教学方式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4、使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开发和学校和谐发展中获得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打造出学校的教育品牌,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内涵性、可持续性发展。

三、设计创意

1、“博”采众长,“网”罗天下。

博客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自主平台。在实践运用中老师们真切地体验到了教育博客对自身的促进,很多老师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博客。大家在博客中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中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博客中书写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一种习惯,可以说博客为教师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

2、“把握”主题,“生成”智慧

通过“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学会了反思,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课堂秩序的组织,反思知识点的合理传授,反思教学方法等。提高了自己在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对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这种教研方式大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它具有三大优势:第一,方向明确,目的性强;第二,让每一位教师在过程中成长;第三,教师们在绿色和谐的研究氛围中不断进步。

四、实施过程

依托课题研究,力求对校本教研活动有所创新是我校研究的方向。从本质上而言,校本研修文化是一种教师群体文化。它是在继承以往歌颂教师的“红烛”精神的基础上的发展。“红烛”精神关照下的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而研修文化追求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教师的自主发展,才有学生的更大发展。

教师博客为教学反思搭建了平台,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教师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

1、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微格研究----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利用教育博客环境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主要讨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微格分析,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案例1]:微格分析初一数学苏科版《字母表示数》的课堂提问技能。教研组制定微格分析方案与报告以及相关学习资料,并拍摄录像一并挂在数学博客群组中,全体组内成员学习方案与相关学习资料,针对课堂提问技能各抒己见。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而校本研究中基于学校实际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学的,有学校管理的,有学校课程的,有学生学习的,有学生心理的等等。如校本研究所指向的教学问题是教师在学校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只有把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把学校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概括、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才算作真正意思上的校本研究。Blog能很好地解决校本研究中个体发现——群体讨论——提升概括的几个环节。首先,Blog是一个个人展示和发布平台,向群体提出问题,引发群体思考。可以看出,Blog上问题的提出更易引起教师的关注,引起教师的互动交流,从而使问题不断深化,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教学的改进。

叶澜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践证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教师主体意识觉醒,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也只有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有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2、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学反思与教育叙事的研究---教育博客此处独葱茏

BLOG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日志”,这与表达行动研究成果的“研究日志”恰好吻合,有着内在的联系。行动研究成果表述是BLOG的思想内核,而BLOG则是行动研究最好的电子载体。可以说,BLOG方便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提升了BLOG教育记载的质量,两者共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老师拥有了自己的博客后,便开始阅读和书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生命才有意义,头脑才不会干涸,也才可能永远做一名思考者。在博客中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记录下来。有了自己的博客,心里便开始有了一种对学习的渴望。

[案例2]:博客:让学习、反思成为一种习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与博客“亲密接触”的日子里,老师们深深地感觉到博客对教育的促进,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帮助。但在最初始阶段,大家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很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日志。随着对博客的认识加深,以及浏览“东行记”“惟存博客”等著名博客所受到的启示,老师们也试着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博客里面“写-录,思-享,品-学”,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着学习的乐趣。在博客里写作已经逐渐成为老师们的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让大家慢慢学会思考。

正象有位老师在反思中说的那样:工作着是最美丽最快乐的。反思给我们带来了喜悦,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变化、成长,学校在反思中不断发展。

尽管反思带给我们的改革与创新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我们却能勇敢地丢弃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敢于向着更加人文,和谐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大踏步迈进,这就是我们最欣喜的收获。我们还将将反思行为坚持下去,并深入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反思中继续享受成功的快乐!

[案例3]: 博客唤醒了老师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教育博客在灯火阑珊处

怀着一颗好奇心,在博客上流连,申请一方属于自己的免费空间,置身于梦幻秋天的背景下,设置自己喜欢的几个栏目,于是我便拥有了博客。当我学会第一次往博客中添加文章的时候,兴奋得无法入眠。我想:平素与网络无缘的我也终于拥有了一个网上家园。一个可以让我任意挥洒激情、记录人生轨迹的网上家园。感谢博客给我一块自由的空间,让我自由展翅飞翔!漫漫教学路,博客伴我行。(语文老师姜小延)今年姜老师被评上了武进区“骨干教师”,用她的话说,:“这完全得益于教师博客”。

周志媛老师是一位工作近10年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她始终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面对教育她曾经感到迷茫。自从拥有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后,她便开始写作,在不断的书写中找到了“丢失已久的自信”。书写让她更加关注教育,关注自己的心灵。在她近1年的“博客之旅”中,书写了近万字的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从此她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做教师的快乐!

马丽琴是一名有18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但面对网络她却总有一种“排斥感”。在实践中很不愿意运用网络来开展教学活动。我校开展“校园博客”的课题研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也不接受博客,总认为用网络开展教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当周围的老师都在眉飞色舞地谈论博客所带来的变化时,马老师也慢慢受到感染并开始运用博客开展教学活动。在运用中马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了博客所带来的快乐,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博客。如今,马老师的博客已经成为热门博客出现在“博客推荐栏”中。

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教育叙事就是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进行研究。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些从教师自身实践衍发的案例、思考和经验具有专业理论研究无可比拟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情境性。这些鲜活的案例胜过任何枯燥的理论和说教,是促进教师成长、丰富自我的宝贵资源。

3、基于教育博客的“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让教研在指尖“流连”

“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应凸现研究活动的主题性。我们开展教学研究,目的是为了认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的状态,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因此研究主题的合理选择是最重要的。

学期初各教研组以一个阶段内教师们比较关注的、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以“主题”研讨推进集体备课、深化备课组活动,实行“跟进式研究”。基本程序是:确定主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一度教学——重构教案——二度教学——反思研讨——三度教学——提炼“经验”。

而这一切的实施都有赖于blog平台。借助Blog在交流及培养学习者反思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得师-生、生-生、师-师交流能突破时空壁垒,以弥补传统教学中交流缺位的问题。它有以下意义:

(1)兴趣拉动

选择教师感兴趣的教研内容。激发教师校本研修的兴趣,需要根据教师的兴趣确立教研主题。教师的个性、阅历、经验、思维习惯、文化基础、研究倾向等各有不同,他们对问题的关注存在差异,学校在组织教研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教师的具体情况,按照不同情况选择研究话题,或者课题,以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研究。

(2)记录教学,分享灵感

我们写教育博客不是要盲目追求成型。每天记录,每天思考就是在研究,虽然是草根化的研究,但是这才是基于实践的研究。才是我们教师最真实的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突然产生许许多多的“灵感”,及时将它记录下来,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有了教育博客后,记录一下子变得非常灵活,想到什么就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还可以进行随意的分类和检索。最关键的是:后期查找起来也非常方便.这种公开的笔记还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研讨,激发更多的灵感。

(3)交流反思,评价提高

许多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上传发布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在进行知识梳理,思考,学习与积累的同时,实现更大范围的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能够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实现智慧与教学资源的互联与共享,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能.[案例4]:教育博客---大珠小珠落玉盘------“我的教学我反思”沙龙活动材料

所以说,博客不仅提供了资源共享的机会,也分担了我们的苦乐酸甜。当我们将自己的思考、学生思维的火花书写在博客上的时候,那受益的就不单单是我们自己了。

[案例5]:浅文深教,深文浅教,教无定法,妙在得法——马杭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效果:“一个课例,三次讨论,两次反思”的活动,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始体现,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课堂教学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三是:有利于绿色教研文化的建设,建设教研共同体 开展“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以来,我校的教研活动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更是产生了质变。教研活动真正地“研”了起来,从工作讨论转向问题讨论,使教师增强对问题分析、讨论的能力。面对问题,善于积极思考,寻找对策,增加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使教研活动管理走上规范,教研活动的评价更趋科学化,大大增加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如: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对备课中某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们以前是从教材教法上考虑,落脚点是完成任务,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确定从主观出发,缺少“研”的成分。现在,教师们强调理念指导,考虑的是怎样教才贴近学生?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如此设计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抓住本质问题思考。

正如有位教师在博客中说的:主题研究它把关注点落实得更细致,我们的讨论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几次对同一问题的追述,让我们在课堂中更清晰自己的所为所求,也因此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更多重视其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相信这对自己专业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五、实施成效

通过实践,学校最终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这才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教师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教师的认识是:

1.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

教育博客是一个书写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群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思考的过程,逐渐养成思考与研究的习惯的过程。优秀教师正是通过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适应外部环境,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改进了校本教研的方式,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

本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校本教研跳出了注重集体备课而忽略教师个人发展的框框,我们以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为抓手,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策略与技巧如何改进;如何关注新教材教学中的教学现场和细节;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评价;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生态课堂等。鼓励全校老师共同参与,真真做到把话语权还给每一个老师,促使老师们逐步走向一个增强、三个提升。一个增强就是增强了老师们的教育叙事能力和反思能力。三个提升是:①从问题到课题,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从经验到实验,提升自己的积累意识和能力;③从结果到成果,提升自己的提炼意识和能力。

3.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校园博客群搭建起一个虚拟的学校教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心得体会、困惑与思考,同时博客的互动性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切磋、研讨交流更为有效,更为经常,同时在探讨和鼓励中,自身价值也得到了认可,从而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使行动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工具

博客以来,我们一直用实际行动在感悟和体验着教育博客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博客,我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的回归,我们将博客作为了最亲密无间的心灵伴侣,宣泄着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减轻了心理负担,在教学上保持良好的精力,无疑这种适当的感情宣泄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最值得一提的是领导、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引发了教师反思的激情。他们主动从学生身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了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激情释放在课堂上,融洽了师生关系。

5.提高了教师的生命质量

教师们在写作教育叙事博客的过程中,投入了很多的激情和精力,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思考,其深度探及教育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其广度涉及自身的兴趣爱好,无所不包。在某种层面上,博客成为教师记录、思考、探究的精神家园,成为拷问自我、叙写心路历程的空间,教师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鲜活的生活气息的立体的人呈现出来。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理性思考就是一个庸碌的停滞不前的人。在叙写的过程中,在不断反思和追问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无疑也得到了提升。

6. 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还感受到同伴互助带给我们的益处,它达到的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从个人而言,这样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让参与者对课堂教学的很多环节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对相关教学方法有了一次更为深刻的体会,它不再象以前一样空洞乏味,而是在一次次活生生的课例中凸现出来的,怎样的提问有价值,怎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如何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等等,有了这些自己的亲身体会,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去身体力行,可以说校本研修也就达到了以研促教的目的了。另外,从教研组的角度来讲,有了这样的课例研究,我们的教研活动也变得生动务实,教研组的老师在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下有了更大的进步。

7.促进了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

①在去年省组织的“师陶杯”论文评比中,我校教师七人获奖,在进、近两年的年会论文评比中,我校有二十多篇论文获不同层次奖项,在去年的“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 中,我校获一等奖8个。

②参与blog沙龙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部分教师已脱颖而出,今年我校有五名教师被评上区“区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③去年有四人在教学软件评比中获奖,两人在教育技术能力评比中获奖。

五、实施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事关重大,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变革。

思考1.教育博客=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信息时代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博客“零距离”的关怀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教育博客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博客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就目前的现状看,很多专家和老师把教育博客等同于教师专业发展,这有失偏颇。实践证明教育博客≠教师专业发展。博客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跑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键还是教师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要成长,要不断完善。拥有教育博客并不断书写博客不等于自己的专业就一定会得到发展。

教育博客的运用关注点、运用方式,以及书写博客的形式和书写质量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看,很多教师书写还比较随意,思考缺乏深度。如果我们只从形式上大谈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不去深度研究教育博客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去推动博客在教育中的核心运用,那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了“海市蜃楼”。

思考2.校本教研的形式如何创新,怎样走向不拘地点,不固定时间,不拘形式,不拘同年级同学科,使其更灵活、更开放、更多彩„„

思考3.学校如何积极培养教研领头羊,使校本教研平衡发展;如何有计划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引领,以不断提升教研的水平和档次。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8篇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现有普通中小学62所,中小学在校生38 034人,教学班1 091个,专任教师3 435人,生均固定资产值为9 700元。

由于受地理位置与山区客观存在的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师资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县域内山区学校在教育资源占有上与平原及县城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影响农村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共享度,减少校际间教育资源占有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县坚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自2002年起,我县大规模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2.6亿元。2005年完成“校校通”,2006年实现了“班班通”,2008年建成县、校两级教学资源库。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

二、信息化建设思路

1. 组织到位,实行全县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建设资金的筹集,制定并组织落实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教委信息中心统一指导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各校均按照教委要求,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网管员、电教员、计算机专任教师为组员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层次组织机构的建立、管理体系的形成,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 结合县情,明确思路,以农村为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密云县地域面积为2 229平方公里,80%以上是山区,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18个乡镇,其中10个为北京市边远山区乡镇。从县情出发,我县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及运作方式:

总体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协调、跨越式发展。

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应用促发展,合理配置、注重效益。

运作方式:先山区、后平原,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化硬件建设

1. 教育城域网

密云县教育城域网采用星形网络拓扑结构,独立租用裸光纤627公里,城域网外网出口带宽为100 M,共接入中小学校园网子网97个,校际间网络带宽为1 000M。实现了市、县、校三级网络互联互通,为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开展信息化应用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城域网核心机房

密云县城域网核心机房于2009年升级改造完成,共配备高中端服务器18台,数据存储空间达到12 T,同时配备了网络信息过滤、IPS、防火墙、负载均衡等网络安全设备,实现了较为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

3. 多媒体设备配备

在多媒体设备配备中,已完成17所中小学校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更新,电子白板配备率达到了26%。

4. 教学用计算机

专任教师计算机实现了每人一台;学生计算机达到每7人一台,并且在学生计算机教室配备了语音教学设备。

5. 远程视频互动教室

2006年配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室76个,实现了山区农村学校与城市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6. 非线性编辑系统

2008年为全县51所中学、中心小学均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2009年为全县中小学校配备校园网络电视台51套。累计收集各类视频资源3 000余个,总容量达到1.2 T。

四、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硬件设备配备的完成,从2008年开始,我县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转向软件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完成了以密云县教育信息网为门户的集行政办公、教学资源、应用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建设。2011年开始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确定的3所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1) 2008年建成“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采用分布式存储结构,学校存储本校普通资源,信息中心存储精品资源。全网资源目录信息按时自动同步和共享。

(2) 资源库平台现已注册教师5 970人,积累教育资源31万条。全县600多名 (约占78%) 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建立了个人博客主页。

(3) 2010年完成“密云县教育信息网”网站改版。

(4) 2010年建成“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

(5) 2011年建成“密云县学前教育网”。

(6) 2011年建成“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培训教师累计3 000人次。

(7) 2011年建成“信息化设备售后服务管理平台”和“校园监控设备报修统计平台”。

(8) 2012年建成“教师同一用户认证系统”。教师通过认证系统,只需录入一次用户名和密码,便可在北京教育资源网、密云教育资源库、骨干教师博客等市、县、校三级网络应用平台中畅通无阻。

五、健全机制,推进信息化应用与管理

1.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1) 为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管理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我县信息中心编制了《网络管理工作手册》和《电教管理工作手册》。工作手册对学校每学期的相关常规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2) 为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规范

为学校编辑了《校园信息化设备综合布线》技术图册,图册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网络综合布线、校园监控系统布线、校园广播布线、多媒体设备布线、计算机教室布线五部分。图册采用图解加模板的方式,系统地对中小学校通用信息化设备弱电综合布线按类别进行了详细解读和说明。

2. 加强培训,推进应用

为了让专任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技术,县教委提出了“校长要懂、骨干要精、全员要通”的培训要求。信息中心结合教师继续教育,采取面授、网授、下校培训等多种形式,面向全县4 000多名专任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1) 面向校级干部,聘请国内知名信息化教育专家每学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专题讲座,以此提高学校领导的信息化水平。

(2) 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中层干部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将信息化设备使用培训纳入常规工作当中。

(3) 为推进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县教委在制定了《密云县教学资源库建设办法》的同时,又印发了《密云县信息化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集》《密云县教委信息化建设管理文件选编》《密云县信息化资源应用手册》《密云县教委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库目录手册》等学习资料。

3. 加强网管员、电教员队伍建设

为提高网管员和电教员的技术水平,教委信息中心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展80学时以上的网管员专业知识培训,并纳入继续教育培训当中,坚持网管员持证上岗。在北京市网管员大赛活动中,我县获得全市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信息中心以电教设备使用维护、电教常规工作流程与规范、摄像技术、课堂实录、校园电视台实践应用为主题组织开展培训、经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电教合作水平和电教员视频摄制质量。

六、结束语

多年来,我县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应用促发展,合理配置、注重效益”的原则,综合考虑学校布局调整等因素,不搞盲目投资,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当然,我县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尽全力使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第9篇

为此,我校行政全力投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启动工作,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全面塑造规范化学校新形象。去年,我们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做了以下工作。

一、溯根源、找优势、抓机遇,确定学校发展战略定位

我校始建于1935年,历史悠久,历届领导睿智朴实,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教育的大环境发展趋势良好,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待遇和教育总体投入逐年提升。学校发展得到了县教委的高度重视和政府及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全县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助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将学校发展战略定位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内涵发展的教育乐园。

二、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切实抓好物质文化建设

1.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冉余;

副组长:王世荣,何明峰;

委员:冉健平,黄晓敏,高飞,王洪波,洪登攀,郑家秀,龙仁孝,熊胜。

2.确定学校文化主题:一展风采

“一展风采”来源于办学特色项目“苗族平安扇子舞”人文精神的提炼,既是学校培养“培养德才技艺兼备的成功人”的升华,也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动力。要求并鼓励学校中的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管理乃至人生中,都要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积极追求、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心境和姿态。“一展风采”展开的不仅是扇子,更是优雅的气质、精彩的人生!

3.逐步调整布局,实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应体现“一展风采”特色,发挥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目的

学校先后投资40多万元,平整操场,粉刷楼内外墙壁,修整跑道,安装路灯,更新旗杆,制作喷绘、写真牌,植树种花;建设校园网,做了校园班班通;新建科技室、劳技室、美术室、音乐室和舞蹈室,完善图书室;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为各班配备了班级文化宣传栏

各个班级根据班情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心理素质、学法交流等方面设计和布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楼道文化长廊,真正实现了墙壁“会说话”“能育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加强管理,开展活动,培育良好的精神文化

要树立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氛围,形成健康活泼的心理环境和勤奋向上的学习环境。

1.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大力弘扬“厚德博学乐教善导”的教风;强化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从点滴做起,极力培育“志存高远乐学善思”的良好学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教师风采教学、学生风采学习的教育平台。

四、校园文化建设略见雏形

特色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优美的楼道文化长廊和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植物园、育花园,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全校师生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绩代表过去,奋进彰显辉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牢固树立“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管理思想,努力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理念求卓越”,以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内涵的发展,努力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上一篇:在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会议上的主持词下一篇:初级中学总务处年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