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前准备

2024-09-23

教师的课前准备(精选8篇)

教师的课前准备 第1篇

谈谈教师的课前准备

上传: 胡丹丹

更新时间:2012-4-23 23:13:25

谈谈教师的课前准备 之一:学习篇

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除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娴熟及是否适当地运用教学手段之外,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在课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查阅资料。现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应有尽有。这些资料绝大多是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和教师们编写的,这些现成的教学经验,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合适的教材教法。另外,我们的听课记录、自己上课的课对我们备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它们,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后反思,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坚持多查阅资料,多听课学习,对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精心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的表现形式是教案。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课堂的时间。备课要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们只有紧密围绕做好这些工作,写出来的教案才是合格的教案,才是拿得上讲台的教案。

三、准备教具。教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借助教具能使抽象概括的知识具崐体化和形象化。既能达到直观、形象、简化、明了的目的,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静心想课。写好教案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它是备课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如果我们写好教案后在头脑中回忆教案的整个过程,像看了电影后重现一样,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通盘教虑,进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增补、删减等工作。

五、课前侯课。侯课,也是上好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暗示学生该上课了,作好上课的准备;其次,起到调节我们自己的情绪的作用,以便在正式上课时以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来感染学生;再次,会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逐渐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及时总结。课后总结,既是当堂课的课后经验总结,是成败的记录,也是下一课的提前准备。我们把每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归纳总结,为以后的课前准备带来宝贵的参考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之二:语文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础,就语文而言,上课铃响,拿起课文看一遍也是准备,但显然远远不够,没有头绪地走进课堂,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充分的准备除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和练习,还要根据需要制作课件或熟悉现成课件资料,这些都应该提前完成,临上课前,还应熟悉一下教学流程,尤其是教学重难点突破的环节。记得读师范时,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说过这样的话:要上好一堂课,不光是备课当时要想着它,而且一天之中时刻都要想起它,洗脸时想着,吃饭时想着,睡觉时想着,走路时想着„„这才是充分的课前准备。几次三番修改教案,不厌其烦试教,是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当然那是上公开课,然而,好课都是这样磨练出来的。我们日常上课虽然不可能像公开课那样去做,但备完课后,在脑子里过几遍应该是可以做到的,熟悉教案,上课时才能心里有底。而课前对学生的“底”的充分了解,更是课堂上应付自如的一个重要保证,事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怎样的问题、会遇到什么难题有个大概的估计,就可以提前考虑好对策,特级教师、有经验的老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强,应该是长期这样磨练的结果。(朱意红)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但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所需要的准备是不同的,就是同种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所要的课前准备也是不一样的。我现在任教的是一年级的语文学科,一年级的课前准备,头一个月中,要教师每节课前亲自督促并且亲自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一天进行反馈,对一天中做得好的奖给小红花。同时,再培养几个小干部,以后由他们协助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好习惯不难养成。学风和班风一定会积极向上。

上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课文,尤其是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课文。有时老师在上课之前,尽管自己准备了很多,但进了课堂,面对学生毫无准备且一脸茫然的眼神,却不能游刃有余的和学生交流。但如果进一步,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准备,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在课堂上,我们一开始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我们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就会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觉得课堂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我想,他们是非常喜欢展示自己的。(姚玲丽)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得充分,课就会上得比较顺畅,否则就反之。重视课前准备,就语文学科来说,诸如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备学生,备教法,这些工作在进课堂之前都应认真准备,即不打无准备之仗。回想过去,这样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预备铃一响,任教老师就站在教室门口关注着学生的课前准备——学习的课本、作业本、铅笔盒均整齐地放在课桌两边的上方,学生都端正地坐着静等着来迎接上课老师;老师手里拿着的除了备课本、教本,还有不同需求的生字卡片,小黑板,甚至还有自己画就的图片等。现在是知识时代,公共资源相当丰富,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教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在众多的资料中要选取为我所用,课前必须化时间进行取舍,利用各种渠道查阅资料。

其实,教师那种平常的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李慧娟)

谈谈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所谓准备,我想,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教案,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二是指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预习工作,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的话还要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就会更有利于上课效率的提高。

另外,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准备也大不相同。比如语文,有些课文是趣味性比较强的或者说故事性比较强的,一般来讲,学生很感兴趣。这样的课文只要学生课前大致地看过,甚至不看也可以,而老师也只要做相对简单一点的课件。在五年级上册教材里,这样的课文有《祖父的园子》、《桥》等。而另外一类课文,像《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丝绸之路》这样的,课前就需要学生去查一查相关资料,需要老师做好精美的课件。做到这一点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就会变得更为丰富,更为精彩。

(屠碧红)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准备是关键。课前准备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备课,当然,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但是,写好了教案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备课的关键是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娴熟的驾驭教材,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对于学生我们要了解。这样,我们就能因人而宜,因课而宜,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课堂上就能水乳交融,精彩倍出。如果只按一般备课方式写教案,再按教案去上课,那就必定牵着学生入我们设计的路,必定就有学生不适应,再好的教案也上不出好课,课堂效率自然没有。教师的一切准备都必须适应学生,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何葆华)

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课前准备充分,课就上得得心应手;课前准备仓促,课就上得杂乱无章。课前准备包括上课前为这节课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备大纲、教材,备教法、学法,备学生,备教具、学具,备教学过程等。目前的手写备课一般都提早1—2周完成,课前必须再重新熟悉教材,梳理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有效的更改。我一般在上新课之前,在原有的备课基础上进行整理,制作相应课件,边深入熟悉教材,边设计相应的教法、学法,随机地在书本上做好重点摘录,使自己对课文重难点把握到位,更为有效的突破做好铺垫。学生那里,则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预习程序,如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搜索资料等。总之,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认真做好这一环节。(陈蝶莉)之三:数学篇

课前准备,备什么?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课前准备是关键,认认真真写好了教案,这只是纸上谈兵,若没有重视课前那几分钟合理的准备,很容易使课堂出现随意性,很难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使课堂教学步骤紧密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懈怠、松散的不良学风。因此课前准备要做到:

1.超周写好教案——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确定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编制教学目标,确定难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编写教学过程;落实重点,因材施教,选择或调节使用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教案设计层次清楚,步骤紧密,讲究效率;练习题的选择要有梯度,教师自己要先练习,有几种解答方法自己心中要有数。有时还要准备设计课件。

2.超日做好课前心理准备—— 必须严格做到超周备课,一般要在前一天再次熟悉教案,理理思路,做做预测,心中要有应对策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随意性。

3.超时准备教具和学具——提前5分钟到教室,打开要用的电脑、课件等媒体,带齐要用的教具;提醒学生准备好学具,发好练习本等。(王菊萍)

课前是否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我认为,要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必须做好多方面的教学准备。首先,我们要深入教材,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制定预期目标,预设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合理、趣味性较强的学法。其次,我们要准备好直观的教具和可操作的学具,特别是我们数学课,知识既抽象又枯燥,如果不借助形象的东西,学生学起来既吃力又不感兴趣,加上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使学生在数学课上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再次,课前早入教室,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做到不浪费上课时间。

总之,每上一堂课,我们都应有备而战,这样才能屡战不败。

上上周开参加了区小学教学会议,在会上提出小学的教学工作要“求真务实”。上周又参加了街道的主任会议,会上提出:小学的教学工作要聚焦课堂。可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的课堂教学是何等的重视,也可见小学的课堂教学是何等的重要。针对“求真务实、聚焦课堂”这八个字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

上周听了老师的几节推门课,可以说效果不是很理想,凭我对大家的了解,有的课不可能上成那样,究其原因,老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有的课压根儿可能就没有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充分,临上课之前才急着看教案、课件,有的甚至不看,没有头绪地走进课堂,等到上课时所要的东西找不到,就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信马游缰。讲到哪算哪,这样是没有课堂效率的。

关于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自然不必我多说,一句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准备是关键,是前提。那么,我们在课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查阅资料。现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应有尽有。这些资料绝大多是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和教师们编写的,这些现成的教学经验,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合适的教材教法。另外,我们的听课记录、自己上课的课对我们备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它们,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后反思,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坚持多查阅资料,多听课学习,对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精心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的表现形式是教案。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课堂的时间。备课要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们只有紧密围绕做好这些工作,写出来的教案才是合格的教案,才是拿得上讲台的教案。

三、准备教具。教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借助教具能使抽象概括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既能达到直观、形象、简化、明了的目的,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刚才讲了备课和课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赖现成的教案、特别是课件。课件的使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能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说不能一味的依赖课件,就是说如果每节课都按课件的设计思路去讲课的话,如“我会读、我会认、我会写”,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如果每节课都这样的话,那课是没有灵气的,因为有的课件拿到哪个地方都适用,没有针对性,该用的一定要用,不要用的就不要用。

四、静心想课。写好教案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它是备课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如果我们写好教案后在头脑中回忆教案的整个过程,像看了电影后重现一样,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通盘教虑,进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增补、删减等工作。

五、课前候课。候课,也是上好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暗示学生该上课了,作好上课的准备;其次,起到调节我们自己的情绪的作用,以便在正式上课时以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来感染学生;再次,会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逐渐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课前准备,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要求;二是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老师候课的时间要充分,我们要求第一道铃声响的时候到教室。

“如果你用一份力量备课,两份力量上课,你就用三份力量批改作业。反之如果你用三份力量备课,两份力量上课,你就可以只用一份力量批改作业。”这是著名教授苏步青的话。每一位老师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的预见性,从而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组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地学习知识。所以老师们一定要重视课前的准备。且不说你如何认真地钻研教材,如何实事求是地钻研学生,如何细致地准备教具,至少对一节课的教学流程要熟悉,最起码的突破重难的方法和措施是要有的。

老师们,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把常规做成极至就是创新,把创新做成常态就是文化。课前准备是一个再常规的常规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规,“把常规做成极至就是创新”,我们的课前准备这个常规做得怎样呢?这个问题还得大家回去好好反思。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教师的课前准备 第2篇

吴中区聋哑学校 顾雪芳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了,时至今日,历经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而转入冷静的、深层的反思总结和发展阶段。(尽管聋校还没有正式实行课改,但是几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普小课改的足迹,积极实践。实践证明,“普特”除了在教学方式上有点滴差异外,其余都是一致的,尤其在追寻有效的课前准备方面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本文谈及的也是普特的共性问题。)如今,老师们追寻有效的课堂教学,但关注更多的是课堂实施,这固然重要,而似乎对课前准备重视不够,甚至存在偏差,殊不知没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就没有有效的课堂实施,也就没有有效的教学。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去无锡献课《长相思》的教学体会后,从另一外侧面证实了我原有的想法。那次,他在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但这课上着上着却完全自然而然流的露出来了,非常精彩。后来才知道,王老师尽管没有写教案,但他课前已是成竹在胸了。他说:自从接到任务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琢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写了文本细读。……把所有的感觉都写下来,旁批,写了大量旁批。第二,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第三查找大量的资料,认真研读了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诗论》,到最后想法很多,思路很多,感受很多……读到此处,你也许就不会惊讶“王老师没有教案也能上那么好的课了吧!”此时对于王老师来说,教案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而关键在于他内心的隐性准备已成竹在胸,那么精彩的生成当然不在话下。有效的课前准备对语文学科如此重要,那么对数学就更显必要了。

正确认识课前准备:

正确认识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有隐性和显性之别。显性的,如提前写好小黑板、投影片,制作必要的教具、学具等。而隐性的准备除了教师本身的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有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等这些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指对教材的把握,对课的设计,这是课前准备的核心工作。曾有位区教育专家把“把握教材”比喻为“医生诊断病情”,有经验的医生,察颜观色一看就知道病因在哪里,对症下葯,但是没有经验或是新医生,他就会拍拍片、做做透视、CT等,最后可能尝试性用药,可能贻误病情……患者喜欢哪个医生看病那是不得而知的,由此推想,学生一定也喜欢那些能把准教材的老师了,所以隐性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

当前存在认识误区:

首先:对课前准备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课前准备就是课前短时间内写好几块黑板抄几个习题,或者做个教学课件,误以为做好这些显性准备就是做好了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

其次:对课前隐性准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取决于课堂的组织实施环节。

造成的危害:

课前准备不充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课堂浪费。课堂浪费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比如上课推迟时间进教室、课堂上教师随意重复讲解等;还有一种是隐性的,它不直观,不感性,不易被人发觉,危害极大。其主要表现在对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时间没有用在点上,还表现在课堂的教学形式、学习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比如,组织不必要的动手实践活动;课堂提问的指向不明,教学语言随意性大等等,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以至留下一连串的后遗症:课后加班加点补课、补作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说,长期如此,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探究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正是由于课前隐性准备的隐蔽性,不易考察评估,而不被老师重视,造成老师的思想倦怠。个别老师只是在公开课时才大动干戈,潜心钻研教材,探究学法,而平时,只是延用几年前遗留下来的老教案,或是按照自己业已习惯了的方法走进课堂,毫无新意,那么有效的课堂怎么生成呢?

下面结合数学学科,以大家熟悉的《三角形的面积》一教时为例,谈谈课前隐性准备(即钻研教材)应如何体现有效性: 第一步:通研教材,把准知识点,确定教学目标。

这个环节,主要是做到通读教材,把准知识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看教材,领会本课的知识内容,再看教学参考书,千万不要马上看教学参考,否则很难提高你对教材的独立把控能力。要求具体做到一下几个方面:(1)把握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明确“三角形的面积”之前有哪些旧知准备(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在学法上有哪些延续,即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已经初步领悟了“转化”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来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梯形的面积做准备。(2)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基于上述认识就不难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了(略)。第二步:根据知识点,预设教学的总体思路。

数学知识象“串联的电路”,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完成上述第一步工作后,就应该考虑“怎么来确定本课时教学的总体思路?”思考:新授内容中,有哪些是新的成分?“新”在何处?预设这些“新”的成分,学生有可能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学会吗?如果不行,学生的困难何在?如何“创设情景、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必要的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新”的成分是:通过“拼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的活动来探究面积公式,期间“旋转后拼摆”对学生来说是首次涉及。尽管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来学的思想方法已经渗透过,但本课想让学生自己想出用“拼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的活动来探究面积公式,是有难度的,教师应提供帮助即:(1)思想方法上的提示,启发学生用2个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摆转化。(2)学具上提供服务:每小组分别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还要思考:怎样提供信息;以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提供等问题。第三步:流程设计,具体考虑三大环节

以上两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后,便进入教学环节的设计阶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作为一种“文本“,提供的只是素材,是问题,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那么教师在设计时,首先要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要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其次流程设计要体现学生为主的理念。要尽可能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时空,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具体要设计好三大板块的内容:(1)怎么引入。象“三角形的面积”这类探究性较强的课,可以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略)。而不必过多拘泥于现在老师们都崇尚的情境设计中(由课而定,不能盲从),这样可以为新知的探究留有充裕的时间。(2)新知怎么探索,这是核心部分。本课可以把大块面的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拼摆。而组织交流,即“收”的 环节中,要通过几个关键的设问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如:两个完全形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图形呀!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步步深入得出计算公式。(具体略)(3)巩固应用环节。关键是要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既有基础性的巩固题,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习题。第四步:细节润色,浓墨重彩。

待课的雏形初具后,就要进行润色加工,反复推敲。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要多花功夫:(1)推敲课堂提问,揣摩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坡度,是否逐层递进。(2)推敲过程设计中是否要重视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经历和体验。(3)是否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对策又将如何。其它方面不一一赘述。

漫话语文教师的课前准备 第3篇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有充足的知识和资料储备

1.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教育界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应当有一桶水。”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话持批评的态度。这句话传达的教学理念是单向的“给予式”的, 这种教学理念当然是偏颇、落后的。但这句话所传递的“教师应拥有更多的知识”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语文教师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一定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 才可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 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2.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 要上好一堂课, 离不开精深的专业知识。我们经常说, 课堂上, 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而这个“导”一旦是误导的话, “主体”———学生就会犯一系列错误。有句俗话:“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假如车头脱轨的话, 那后面的车身会怎样呢?所以, 这个“导好”或“导坏”, 就取决于上课的教师。我在师范学习时, 学校有位从泰国留学归来的老师, 大家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都深深地被他吸引着。当时我们只说是他的个人魅力使然。等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才知道, 这种魅力不是哪一方面的东西, 而是体现在无数个细节上的, 是一种丰富的内涵, 是一种摄人的魄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一直在为自己也具备这种“吸引力”而努力着。

二、带着“情绪”进课堂———要有正确的情感和心理准备

1. 让感情为课堂奠基。

教师在上课前应审视自己的仪表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要带着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及饱满的工作热情进课堂, 同时还要将充沛的感情色彩体现在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具有强力模仿性的学生,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整装进教室是对自己的尊重, 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窦桂梅老师曾说:“教师自己首先要静心, 要钻进去, 深下去, 积蓄内力, 然后才有可能激情饱满地引领学生亲近课文。教师自身情感准备不足, 教师自己没有被美文陶醉, 就不要进课堂。”的确如此, 我们在进课堂之前必须备好课, 积蓄内力。想想我以前的语文课堂, 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如何制作课件, 如何让学生唱起来、跳起来、讨论起来。很多时候, 我只是通过教学用书或其他参考资料等各种间接的途径认识到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动人的, 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并没有产生那种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瞬间阅读冲动。“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只有这样的课堂, 才是人文的课堂, 才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2.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经常听到有些学生这样说:不喜欢某某老师, 最讨厌上他的课了。作为任课教师, 我们必须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你, 只有如此, 学生才会爱屋及乌, 喜欢上你的课, 对你的课感兴趣, 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从“心”做起, 在增强自己人格魅力的同时, 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看世界,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要全方位了解教学对象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的练习总是一帆风顺, 课堂上很热闹。但仔细分析你就会看出, 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无须经过深入的思考、亲自体验, 课堂教学的热闹状态来自浅层次的问答、表演等形式。

很多教师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新课的一些内容, 但是在课堂上只能按照教师的设计, 一步一步地从零开始学习。这样无疑降低了学习效率, 影响学生体验更多的精彩。所以说, 教师要上好课, 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 包括已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 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 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 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 恰当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要了解学生, 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外, 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 且贯穿于教学始终, 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大量准确的信息之后, 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

四、抓住根本才能超越根本———要吃透教材

曾有位教师把“把握教材”比喻为“医生诊断病情”。有经验的医生善于察言观色, 一看就知道病因在哪里, 然后对症下药;没有经验的医生会让你做各种各样的检查, 最后可能尝试性用药, 可能贻误病情……学生一定喜欢那些能把准教材的老师, 所以隐性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

当然, 要上好课, 首先要备好课。但是, 写好了教案不等于就能上好课。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 是进行教学的依据, 它可以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 并合理地分配课堂的时间。备课要三备: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备课的关键是两头:一头是教材, 一头是学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娴熟地驾驭教材, 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同时结合本班学情, 因人制宜, 因课制宜, 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这样, 课堂上就能水乳交融, 精彩不断。

此外, 合理有效、别具风格的教学策略也可以为我们的课锦上添花。根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 教学方法必须因课而异, 因人而异, 富于变化, 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 尽力做到“堂堂有异, 课课有别”。比如:有时故布疑阵, 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 以形象感染学生……总之, 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 坚持精讲巧练,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实践中, 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独辟蹊径,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以使教师教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兴致勃勃, 从而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 显性的物质准备也是我们教学的得力助手, 包括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工具准备等等。

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前准备 第4篇

一、备课要考虑哪些因素

1.备课要充分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一切活动都要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备课要把这节课的知识放到整个初中阶段来解析。这节课的知识在初中数学的知识框架里处于什么地位,和前面学习过的以及将要学习的知识都有什么关联等等。并参照资料和生活,对教材进行整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外延和拓展。由皮亚杰的构建理论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总是在利用已知知识对新知识进行了解认可之后才会接纳,而后才是重新构建。这样在分析教材时就该注意能不能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完成学习,能不能为以后的学习留下线索,能不能把知识外延和拓展等。

2.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是备课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我们不难发现,人人都有需求,作为学生也一样,渴望理解和尊重,只有学生的期望和自我期望获得了满足,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才会投入的去学习。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发现学生的偶然性的表现,同时在课下要以朋友的身份积极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备课时注意把教材知识和这些元素结合,积极调整教法,制定相应措施尽力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3.了解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为了设计难易度相当的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会不认真,漫不经心;太难,会打击学习的信心。了解学生水平是为了思考课堂教学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識的状况,这样做在涉及应用性问题时会带来方便。

4.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 。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合作交往、创新、选择、语言表达、抗挫折、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教班级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应达到的合适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课堂节奏和设计问题。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有多种类型的,有的擅长通过图形获得知识,有的擅长通过语言的叙述获得知识,有的擅长通过体验获得知识等等,智力类型的不同,导致对知识的接纳方式的不同,但是很多教师不了解这些,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理解的困难。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是为了在课堂上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教学策略,采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展示问题。

5.了解社会环境,一个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因该关注时政,关注身边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的各种现象,并把这些元素设计到课堂问题中,运用到课堂中去,让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

6.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在数学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课前一定要查阅并掌握,这样才能对问题更透彻的进行分析和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二、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计问题要考虑问题的情景和内容。问题的针对性要强,围绕重点和难点,题干表述要清楚,简单扼要,含义明确,图形要正确。难易要适当,要有层次性,即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设置问题的情境要新颖,形式要多样化,不落俗套,既要有重点,又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达到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目的,不能陷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能不能” 这样的态度性的问题里,这样的问题缺少引发思维的内容,限制学生的思考,学生依然是在被动接受,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一节课的问题设置要环环紧扣,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使教学始终在高认知的状态下完成。

三、制定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启发法、归纳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可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多种综合运用。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节,我在导入阶段采用了讨论法和归纳法,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运用四边形元素的作用,讨论利用了四边形的哪些特性。接着采用启发和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先要求要求学生分析性质里面包含的条件和结论,然后点拨学生:性质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学习过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有哪些?通过这样的方法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性质叙述的是构成四边形的线段间的关系或者角度间的关系,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全等等内容涉及到这些,通过对比条件,自然也就想到了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多种方法的综合和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2.教学媒介的利用。教学媒介指教科书、粉笔、黑板、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 DVD机、计算机等等。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学案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课件可以用声光电的形式更形象的表达问题,学案教学可以节省去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最大化的利用时间。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一是根据学校的条件,二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例如对课堂上生成性问题的讨论和组织就离不开黑板的即时记录和展示的作用。

3.教学流程的安排。一堂课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堂课该怎么展开教学,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

4.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课堂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包括师生间互动,学生间广泛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试卷测试、实践活动、实验、学生展示、自学、课堂练习等等,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如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讨论可以是分组的,也可以是师生间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将这种学习模式延伸到课堂之外,课下同一小组的学生间可以相互帮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的课前准备 第5篇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对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这个问题,就初中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课前发导学案。因为在导学案的课前预习中教师给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这些就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依据,知道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就可以按照导学案中老师给罗列的问题看书,找出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还能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就会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有效提高课前的预习。当然,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

(1)教师要精心做好导学案的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表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同学,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得到表扬的学生会继续积极的预习,没有得到表扬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也就加入到课前预习的行动中。

教师如何做好课前准备 第6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我们讲台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精彩课堂来自精心准备,上课前的准备对于课堂教学很重要,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课前的准备主要就是教学设计,要在对课程目标、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握下,在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师本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清晰地阐明教学目标,科学地制定教学方案,合理地拟定教学进度,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面取得最佳的效益。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科为特点,自然教学目标,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施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力争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的有机结合。

2、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范例,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正确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知识范围、编排特点以及各学段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各章节的目的要求、重点,估计难点并拟定难点处理的方式。

3、研究分析学生

学生总是以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经验并安排自己的学习,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研究,从而有放矢,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4、制定教学方案

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方法、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概念密切相关。它具有可操作性、灵活性、目的性和相对概括性等特点。

5、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其主要特征有:①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②源于教学实践,升华为理论后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贵在得法”;③教学方法脱离不了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不同的情形、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教法,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才可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师生双方都在课堂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英语教师如何做好课前准备? 第7篇

[导读] 什么叫课前准备?顾名思义,课前准备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

什么叫课前准备?顾名思义,课前准备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课前准备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进修和科研的综合活动。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从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与教材有关的文化背景、针对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及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前准备。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前准备可分为整体把握教材、单元备课、课时教案编写、教学反思四个层次。

一、注意整体把握教材,备出教学大纲的目的

整体把握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是从宏观上了解和认识中学英语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这一层次的备课。

1. 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分别提出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弄清各个年级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所提供的具体教学案例去领悟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 通读和浏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了解全部初中英语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重点阅读当前所要教授的教材,弄清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要求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

以牛津8A教材为例,本册教材由两大板块组成:Teenage life 与Nature and environment.第一板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这三个单元感觉有话可说,而且还能学到许多日常用语,所以我在这几个单元分别围绕话题设计了几个不同的讨论话题:My best friend, My ideal school, An interesting trip.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自己动口动手,而且还在情感上得到了提升——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学校和我们身边的朋友。在这一模块,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完这几个单元后能自由谈论朋友、学校方面的话题,同时要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策略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第二板块也有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都是关于自然与环境方面的。在这几个板块的学习中可以设计“我为社会做些什么”的话题让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并让他们积极去做。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要让学生具有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注意确立单元教学目标

这一层次的备课是在对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过渡。这一层次的备课要求教师将宏观的、总体的教学要求化解成为相对具体的教学任务,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过程去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这一层次的备课既要求教师能从宏观上驾驭教材,又要求教师能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具体地分析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模式,搜集整理相关的教学材料,合理安排课时等。牛津初中英语都是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的,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结构项目,因此教师备课离不开整个单元的主要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板块进行调整,以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具体说来,这一层次的备课应包括以下步骤。

1. 仔细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弄清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本单元与其它单元之间的联系,理清单元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阅读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进一步理清单元教材的结构,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阅读相关背景材料,借鉴其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3. 根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教学思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方案等。在重难点的选择中,一是要做到具体,应该具体到像词汇、短语、句子这样的层面;二是要做到全面,力争不要遗漏任何重难点;三是要切合实际,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难度与教学的重点。

4. 准备好配套的媒体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好幻灯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材料。

5. 准备好配套的单元练习、单元测试与单元课外活动。

下面以牛津8A第一单元为例分析单元备课要注意的方面。本单元的话题是Friends,中心任务是写一篇关于朋友的文章。所以教师在单元备课时要围绕这一话题来准备。本单元中Welcome to the unit 部分的内容是关于一个好朋友的品质方面的形容词,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朋友具有哪些品质最重要。

Vocabulary部分是谈论人的外貌特征。这两部分都是为以后的话题作铺垫的。Reading是以阅读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围绕话题写作的范例,同时学习与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Grammar部分是对已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介绍并围绕话题进行运用。Integrated skills部分是把前面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是话题的展开。Main task是一个单元的最终成果,前面的各项活动作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都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关。Check out部分比较简单,它体现本单元的基本要求。所以,本单元的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注意确立课时内容编写教案

这一层次的备课是对上一层次备课的进一步细化与具体化,是教师理念、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教育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这一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从非常细微的、具体的知识点入手,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去组织和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落实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由于初中英语教学仍然以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和英语基本技能培养为主线,所以初中英语备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具体语言知识及其相关内容的准备,()又要重视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体编好一个课时教案,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的步骤。

1. 分析教学对象,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班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分析,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本课新知识有联系的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握好学习的起点,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水平和基础。在备课中,教师要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困难,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意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2)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态度、自信心、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分析和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智力水平的估计,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学习阶段、社会背景。分析学生生活经历、年龄特点、学习时间及社会、家庭对其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2. 分析教学内容,从教材实际出发。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时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讲好难点,说明疑点。这一步骤是教师编写教案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适量,重点突出,难点要适当分散。

3.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的选用与设计。教师应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之间的协调统一。

4. 设计教学步骤,编写课时教案的具体内容。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编写出具体而详细的教学步骤。在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兼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每一个教学步骤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5. 备作业与习题。作业与习题的准备也是课时教案编写的内容之一,教师要精选作业与练习。作业与练习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考虑其有效性和科学性,体现能力发展要求。

6. 备板书与课堂教学用语

讲课主要靠教师的语言,是对备课的输出。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同时,还要求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用语,根据教学的条件要求,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媒体,包括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具。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对教师备课和教学工作的一种自我评价,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过程。把教学反思纳入备课,作为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使教学反思经常化,也可以使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备课质量。

反思可以是教学札记、教后感。做好教学札记,以便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率。写好教后感,教师可以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教学缺陷,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课前准备 第8篇

中学生物学新课标是由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 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而制定的。新课标中规定了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要求等。所以, 新课标是生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 是教师考试命题, 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 也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检查和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因而,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新课标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教师如果不重视对新课标的钻研, 仅凭教科书上课讲学, 必定造成上课抓不住重点, 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二、阅读、搜集教学有关的资料

生物教师要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除全面熟悉教材的内容外, 尚须广泛地阅读有关生物学的报刊杂志, 书籍及其它资料, 从中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进展;生物科学的最新信息和成就;了解生物学原理在当前工农业生产和医学卫生事业上的应用;了解伟大科学家的生平和创造;国内外生物教学情况,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并从中选择适合于教学的材料补充在自己的教学中,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教师在讲生物进化前, 先向学生介绍达尔文生平, 介绍他从小如何热爱生物的小故事, 这样能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的兴趣, 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所以, 生物教师在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时, 应注意搜集, 积累和保存资料, 以便在今后备课时能随时查阅和使用。

三、搜集实验材料, 制作直观教具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直观性,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但是, 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材料, 往往具有季节性, 如果教师在平时不注意随时的采集、保存, 到时会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平时应及时搜集、保存和培养实验材料。

四、熟悉自然界

大自然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课堂, 除让学生在教室内学习生物知识外, 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生物知识。让学生接触大自然,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扩大知识面, 进一步得到书本上没有得到的知识, 从而对开发学生的智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识别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这样就能使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 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1.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学生的年龄处在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时期, 他们兴趣广泛, 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 学习上开始有一定的自觉性, 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结构也有所不同, 教师应了解各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 现有的知识水平及他们之间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年龄的学生, 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 各学生在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有差别, 造成有的学生知识面宽, 而有的学生知识面则较窄;有的动手能力强, 有的则较弱。

2. 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不一样, 接触外界、阅读书刊杂志, 了解科普知识、获得科技信息方面, 城市中学生的学习较农村中学生有利, 而在熟悉大自然、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方面农村中学生要占优势。

3.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不同, 同一年级开设各种课程, 不同家庭文化素养不同, 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也各有不同, 教师应该了解并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情况来确定备课的要求和打算。

4. 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

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随时观察注意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应, 在课堂上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在课后, 教师应听取学生的意见, 为今后备课做好准备。

上一篇: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下一篇: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