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14

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

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正确朗读诗文,掌握字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祈愿(qi3)灼痛(Zhuo2)街衢(qu2)篱笆(li2ba)鸡埘(Shi2)

污秽(hui4)鼾(han1)渗合(shen1)叩(kou4)虔诚(qian2)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愿:请求、希望。

(2)灼痛:像火烫着一样的疼痛。

(3)鸡埘:鸡窝。

(4)街衢:宽阔的街道。衢:大路。

(5)污秽:肮脏。

(6)慈惠:和善而给予好处。

(7)殷勤:热情而周到。

(8)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二、导入

作家作品简介:

艾青(1910-),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刚出生被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寄养。这使他从小同情农民。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宝石的红星);诗集:(欢呼集)、(春天)、《艾青诗选》;诗论集(诗论)、(新文艺论集)等。

诗人以象征主义创作了本诗艾青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2.导语。

黎明、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萌芽。,这自然界的平凡现象,平时有多少人注意过它?又有谁能用自己的生命去体现、体验那每一个蓬勃而出的黎明呢?本诗的作者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胜利、希望的信息。满怀热忱地“寄寓黎明”深情呼唤。

请注意理解是:

“黎明”要求诗人替它而不是“黎明”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我们还当注

意到黎明到来这一自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而本诗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它的到来,其意义又当怎么理解?请朗读这首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

朗读、思考、议论。

明确:

艾青是从绘画转向写诗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感觉印象,并将之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现象。他的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受所充实。

明确:

黎明、毕竟是自然界的一种平凡现象,如直接由它向人们发出通知,显得抽象且不易被人们所接受。改用诗人来转达它的通知,此时的诗人在人们心中已有了较大影响,通知由诗人转达无疑会更具体更易被人们接纳。大大增强了本诗的战斗性。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文学创作中,以“我”的身份或角度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抒发情感为第一人称写法。“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人物并在抒情性文艺作品中最为常见。

明确:

增强诗的真实感。让读者在倾听黎明对诗人的要求中接受了黎明的通知,同时藉此提高了诗的战斗性。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第一题。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女人男人

委托母亲产妇黎明的到来

黎明诗人负伤者

欢迎工人技师画家对光明的渴求

一切热爱生活的人

教后记:

学生对新诗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且朗诵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预习

1.朗读以下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

二、正课

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

讨论、明确:

“殷勤的女人、鼾声的男人、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困倦的母亲、婴孩、病者、产妇、老人、不幸者、爱生活的人、因正义而战争的负伤者、所有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即所有被战争困扰的人们、所有受难的人们,他们都是黎明让诗人转达通知的对象。让所有的人们走出战争的阴霾,脱离暗夜的魔爪,努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哪怕是“打开窗、打开门”、“呜汽笛、吹号角”、“扫垃圾、贴春联”、“唱歌、跳舞”来迎接它的到来。

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

讨论、明确:

在祖国正经受严峻的磨难与煎熬的日子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艾青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的诗人,他坚信光明、胜利一定会来到,尤如黎明之到来是不可抗拒一样,但诗人也明白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这种黑暗会让人们对黎明的到来失去信心,有必要让人们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增强信心.因此作者借黎明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诗人于是满怀信心地向人们发出“黎明的通知”从心灵深处奏出一曲深沉浑厚的歌。犹如号角,鼓舞中华民族奋发起来,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

讨论、明确:

这两句诗的含义是: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作为一个成熟的、有个性的诗人,艾青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视野。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正是因为他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精力。此时的诗人不正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鼓舞人们同仇敌汽,奋起救亡而努力创作,“忠实于时间的则更表明了诗人,坚信抗战必胜,尤如黎明必定会来到一样。两个词的确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象征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本诗中的“黎明”象征了抗战的胜利,抗战的光明前途。

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练习二第2、3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黎明象征(光明幸福胜利美好)

教后记:黎明的象征意义学生能体会得出,但本文的背诵学生较费工夫。

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 第2篇

重点:体会诗歌中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难点:

1、体会诗中“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2、文中一些诗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结合背景知识,反复朗读,教师适当点拨,在整体把握诗歌思想与感情脉络的基础上,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即可。

二、诗中的思想感情

艾青在艺术感知方式和抒情表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重视直觉印象,强调主观情感和意志对感觉、感触、感受的渗透,追求各种感觉能力的综合统一。他善于准确地捕捉感觉,拥有将它们迅速转化为新颖形象的能力,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备的生动意象,使之成为感情与理智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的联想意义和广阔的象征空间。

这首诗虽写于六十年之前,但今天读起来,仍能感受其情感的洪流、磅礴的气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作者以诗人的敏感,预见胜利在望,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呼唤全国人民准备迎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曙光,表现了诗人对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心,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反侵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强烈愿望。

三、感情和语气的步步推进

这首诗的感情步步推进,语气也逐层变化。全诗共五次嘱托。第一次在开头,用祈愿,而舒缓的语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策二次是要求,“借你正直人的嘴”传出黎明即将到来的消息,让等待者来欢迎。铺叙逐步展开,语气也转为热切。第三次,要求“借你热情的嘴通知他们”,铺叙更加开阔,语气转为热情而强烈。第四次,要求“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诗的结束是第五次嘱托,说“夜已快完了”,表示时间紧迫,必须将“黎明”的“通知”赶快传布出去,让所有的人都来迎接。这时诗情发展到顶点,语气肯定而急促。

四、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是40年代自由诗体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不讲求格律规范的自由体既适应激烈动荡的时代趋势,也切合自己奔放不羁的情感表达需要。他的多数诗体特点是追求奔放自由与适当约束之间的平衡,即“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差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他的多数诗不强行押韵,也不追求字、行、节的整齐划一,外形无拘无束却注重营造内在的节奏与旋律。

在诗歌语言形式上,艾青提倡“散文美”,这一方面是呼应自由诗体破除束缚的表达特性,更重要的是诗人坚信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语真诚朴质,新鲜丰富,亲切生动,潜藏着巨大的艺术表现功能。艾青就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奇不俗的比喻。他的短句活泼多姿,长句气势浩荡,朴素而又隽永,纯净而又深刻。

本诗中诗人着意运用两行一节的快节奏,精心选用排比句式,以造成一浪推一浪的气势,全诗充满了动感,意境也十分开阔,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以及历史黎明期的欢乐感。

五、第一人称的好处

作者让“黎明”作为诗的主人公,让“黎明”自述,比诗人直接通知大家,要形象、生动得多。这样表现,不仅诗意浓郁,而且构思也显得巧妙、新颖,使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六、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建议

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炼的语言以描绘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因而鉴赏诗歌要抓住诗歌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准确深刻地理解作品。

教学这首抒情新诗,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读懂诗歌大意,这是阅读诗歌的基础。

2、用心体味、揣摩诗句,分析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方法的使用,理解本诗的写作艺术。

3、加强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入“角色”,与诗人的感情沟通,真正读懂诗。

黎明之前:生命的教学追击 第3篇

一、生命的黎明之前

生命是个美丽的词, 但他的美被琐碎的日常生活掩盖住了, 我们活着, 可是我们并不是时时对生命有所体验的。相反, 这样的时候很少, 大多数时候我们倒是像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人们追求幸福, 其实还有什么时候比那些对生命的体验最强烈最鲜明的时刻最幸福呢?

1、现状呈现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颐和园,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余虹跳楼自杀, 现代著名诗人顾城自尽,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卧轨自杀, 这些夏花般的灿烂留下了秋叶般的宁思;《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 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决绝于世, 香港著名歌星张国荣自杀身亡,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自杀, 这些华丽丽的星辰留下了涟漪般的波澜。

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 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案, 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 这些血淋淋的场面让人扼腕叹息;红领巾绿领巾事件, 以学生投票的方式表决一个孩子的去与留最后致孩子死亡的事件, 这些惊叹叹的画面让人瞠目结舌。

马加爵死后父母不敢去收骨灰, 郑民生杀人后引起学校的警惕以致某省出台对失意人群的注意, 本应值得关心值得关注的人群反而成了洪水猛兽, 这样的变相孤立不啻于伤口撒盐, 火上浇油。

2、原因分析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然而就是这仅有的而且独一无二的生命却是这般的仓促与无奈, 在这些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生命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呐喊与彷徨, 在那彷徨与呐喊的背后又最终缱绻着怎样的生死挣扎?

一个个对生命热爱的人却选择了结束自己为之热爱的生命,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钟爱的瞬间砍掉了自己为之钟爱的永恒?他们想撑起整个的天空, 无数的苍凉犹如巨石般遮蔽了蔚蓝的光明, 当滚烫的热流遇到了极寒的冰冻时, 那冷与热, 水与火的焦灼激荡着他们的心理极限, 当这种极限达到他们难以平衡的境界时, 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也许他们正是对生命太过珍爱, 才选择了这样的终结。

一系列校园案件的袭来让人防不胜防, 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扩大着人们的瞳孔, 当那些饱蘸着血与泪的悲惨呈现在我们面前时, 我们不禁会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天之骄子何以为之, 这些美丽校园缘何不敢恭维, 到底哪里存在着答案。

孩子们的环境在斗转星移, 孩子们于常态中获得了不常态的规避, 在称之为人间最后一片净土的校园里, 孩子们看到了更多的不和谐, 在这些不和谐里他们也曾挣扎, 也曾努力, 也曾交融, 也曾奋进, 然而在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大地上, 那博大精深的光底蕴终究只是一幅幅存留在画面上的光辉, 终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孩子没有了, 父母不敢收骨灰, 这是什么问题?自古血浓于水, 骨肉连心, 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 哪个父母甘愿孩子尸骨苍凉, 在他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衷?一个孩子因为学生的投票而被终结了课程, 最后孩子死了同学并没有悲伤, 这是一种怎样的苍凉?他们内心面临着难以排解的纠结, 在纠结的临界点上, 本应得到一种爱的宽容与理解, 然而却对上了一群畸形的正常人, 一种常态反而变成了异态。

二、生命的教学追问

帕斯卡尔在其《思想录》中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1、教学实施者的维度偏狭

从教的角度讲,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教的客体;从学的角度讲, 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师是学的客体, 现代教学早已认识到了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弊端, 提出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 无疑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来到校园里, 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然就建立了一个剪不断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古时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足见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分量;人又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足见教书育人之任重。

教师是孩子们的导师, “不能只关注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 应该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今日之教师有太多事要去忙, 本来教书育人是一个教师最为重要的本职, 现在忙来忙去反而成了最稀松平常的兼职, 教师太忙了, 忙着抓项目, 忙着发文章, 忙着搞课题, 孩子们的见面机会就很少, 又哪来的时间精力来关注孩子们的言行举止, 心理变化?当他们需要您的时候, 您是否会停下匆匆的脚步, 给他们一片慰藉的天空, 也给自己一个可以安放的灵魂!

2、教学内容的扣题与跑题

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进行, 新课改的方向标无疑不把教学提上了一个新高, 然而在新基础新思维之下, 我们的教学内容却依然在匍匍而行, 抓分数抓能力, 其实也并非不容, 然而真正令人反感让人抵触的是忽略人文关怀的一手抓。教给孩子们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没错, 很好, 可是缺失对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的关注岂不是剖腹藏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说:“教学活动是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 从根本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 是任何手段与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题跑远了再来扣题岂不是要费时费力?

3、教学形式的惯性套路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课堂具有不同以往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 知识爆炸和新媒体的出现, 让学生有了掌握更多知识的条件, 不再视教师为知识的权威者。教师面对着这种洋溢着独特个性的生命, 应让智慧走进课堂。教育从来没有讲求单面的发展, 可是思想的教育却总是走向那单一的惯性套路中, 或许不曾忘记缺失的危害, 但却行着忘记的实事, 有德育课, 有心理咨询中心, 有心理指导老师, 可是为何依然有着太多的血泪让我们瞠目结舌, 那些所谓的存在或许只是美好的摆设, 发挥的作用也只有天知道了。悲剧依旧上演, 但事实却总是大跌眼镜。

每一个存在的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鲜活的人, “他既不是文官, 也不是武人, 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 他就应该怎么做人, 他在紧急关头, 而且不论对谁, 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 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那些客观的存在永远就那样客观的存在着, 若没有与主体发生丝毫的联系或许只是一个外在的客体, 不曾有过更美的诠释, 这样的结局终究是扭曲了人本身的存在。

三、让教学迎来生命的黎明

1、教学实施者的本职回归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这一职业赋予教师最神圣的使命——教书育人, 无论何时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本职之职发挥好, 做到无愧于教师这一称谓的最本职之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的“完人”, 表现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得以和谐实现。

大千世界, 人的性格万万种, 每一个性格都需要得到尊重与理解, 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需要的是一种合理的有分寸的引导与关爱,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生命无论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都是一个生命, 没有人能否定他生命的固有。正如乔治法莱蒂的《非人》, 既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追击, 在那变态与畸形的背后是一段段生命的隐殇, 是一个个必须直面的反思。

2、教学内容的人文关怀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是需要掌握的, 只是这种传授的过程中要把孩子们当成人, 而非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器械, “如果对人是什么知之甚少, 那就是对教育知之不多;如果对人是什么知之有偏, 那就不太可能使教育行驶在正轨。”好好的给予他们人文的关怀, 不要将其建立在矛盾的对立面上, 要让每一次的人文关怀散布到每一次的点点滴滴中, 让每一个人从无形之中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

3、教学形式的弹性适之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克剑曾说:“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 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 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让每一个闪耀着光辉的合理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发挥它真实的功效, 广博的精华一直都在, 即使人的性格有千千种, 为何不好好的运用我们得出的精华去好好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何如要让那一重又一重的生命悲剧上演?

四、总结

生命是可贵的, 然而生命却总在我们意想不到的瞬间发生扭转乾坤的颠覆, 也许有人说这是一个人生话题, 也许有人说这是一个哲学话题, 也许有人说这是一个生死话题, 但无论怎样的话题, 我想都是一个有关人的话题。在尊重教育的今天, 我们无法将眼光从这一重大的时代和现实背景下转移。

生命或长或短, 或宽或窄, 或深或浅, 但无论怎样终究是一段偶然的应然, 在这必然的世界里如何完成生命的应然则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也无须回避更不应回避的叩问。黎明之前往往是最黑也是最暗的, 但最黑最暗之后新的曙光也就耀然而生了, 挣扎之后, 从容而来, 涅槃重生。

参考文献

[1]周国平, 著.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35.

[2]许锡良, 著.追寻教育的真谛——许锡良教育思考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7.

[3]闫祯.回归教学本源:有效教学研究的反思与梳理[J].教学与管理, 2012 (6) :8.

[4]李剑君, 曹慧著.朱棣文:捕捉院子原子的诺贝尔奖得主[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87.

[5]王菲菲.试论新课程视野下教师文化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探索, 2012 (4) :114.

[6][法]卢梭, 著.李平沤, 译.爱弥尔——论教育 (上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1.

[7]王妮.论新课改大环境下对教师的人本关怀[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2 (2) :103.

[8]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29.

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赏析;舞台设计;刘科栋;服装设计;赵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11.015

Appreciation in the Stage and Costume Design in the Drama A Peaceful Daybreak Be Here

LIU Ke-dong, ZHAO Yan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 Beijing 100009, China)

【Abstract】The stage design and costume design in drama A Peaceful Daybreak Be Here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appreciation; stage design; Liu Kedong; costume design; Zhao Yan; A Peaceful Daybreak Be Here

刘科栋(舞美设计):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空间样式应该是既有扎实的物质感,又具有空灵和诗意,物质感来源于歌剧所应有的扎实质感和恢弘的视觉感,而空灵和诗意来源于文本中透露出的气息,包括歌队扮演的森林、沼泽、山峰等,如何让两者结合出一种特有的舞台语汇,这确实是个难题。

最终舞台上呈现的是一片静谧的白桦林的幻象,白桦树是俄罗斯崇高的象征,它的精神气节圣洁美丽,并且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俄罗斯油画气质。

巡回画派的大师,像列维坦、希施金对笔者的影响至深,他们描绘的森林广阔幽深,饱含浓郁的情感,本剧舞台设计中把这种情感也嫁接进去,似乎真的切割了一块俄罗斯的森林大地放在舞台上,让人感受它如此真实的美。而恰恰是这种美反衬出战争的无情,生命在其中消失的残酷印记,因此下半场,舞台上不断地打开它、撕裂它,打破它的幻觉。如,露出底下狰狞的树根,像是启动了一个魔境,会让人发现在这样的森林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它从一个表面上的写实,进入到一个残酷诗意且更意象的空间里。另外,投影在这个视觉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舞台使用四台投影机背投,叠加投影范围为24 m×15 m, 从而使森林的幻觉显得更加真实灵动。

两侧的镜墙更使得森林得以延伸,其间影影绰绰并带着的雾气氤氲,这一切都是镜子反射所产生的幻觉效果,无比真实却又仅仅是个幻象!而两侧的玻璃墙就像是一个魔盒,墙体上开的六扇门,没有采用巨大尺寸的原因,是不想造成视觉震撼,而这种不撩拨、不压迫的适度恰恰会点燃那种温暖的情感。通过缓缓打开的六扇门,在优美的俄罗斯森林意象中逐步开启五个女兵记忆的闸门,在温暖的灯光下,门里的露出瓦西里大教堂、女神的雕像、悬挂着圣母圣子像的俄罗斯古朴木屋、卫国战争的勋章以及莫斯科大剧院华丽的包厢,这一切既是贴切到每位女兵的记忆,又饱含着象征文化的气息。里面有雕塑、建筑、文学、歌剧,有信仰、荣誉和爱情,情感饱和。通过这些形象,慢慢唤醒观众对俄罗斯印记的情感记忆,这种填充是非常重要的。森林幻觉突然被打破,另一种真实、另一个时空出现了。两种写实形象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并置。

另外,舞台上空悬吊五块晶莹剔透的水晶片,上面镭射出一段白桦树干,在最重要的洗澡一戏中出现,五位女兵此时变为柔美的女人置身其后。它的清澈、纯净象是女兵的化身。战斗结束,五位女兵一一逝去,准尉痛苦的呼唤激荡在静悄悄的白桦林中,五块透明的树干悄然滑落,女兵们在其后若隐若现,所有信息不断地叠加进五块水晶树干中,它已然幻化成五位女兵的纪念碑,深深地埋藏进这片黎明前静悄悄的白桦林中。

(本文为刘科栋根据赵妍的访谈重新整理编写。)

赵艳(服装设计):

战争太残酷了。和平时期我们美丽的女孩子喜欢各种憧憬,世界那么美好。女孩子们害怕自己孤独的走夜路,害怕失去亲人、害怕战争。然而,前苏联的战争残酷到连这些还没完成对自己未来幻想的美丽女孩子们都要奔赴战场了!穿上军装的她们已经不是单纯意义的英姿飒爽了,战争面前每一个姑娘们面对的是用毅力、勇敢和智慧真枪实弹的战斗。是血淋淋的战斗。带着这种强烈的情怀,服装设计想表现美好与战争间的残酷对比。

全剧的大舞美追求俄罗斯的古典油画意境,虚实相间。美丽的大地和惨烈的战争随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装也追求虚实相间的表达。实,表现在军装和烘托氛围的朴实的村民们。村民们色调控制在古典油画中经典的暖咖色系和米白的搭配,间或有些跳跃的朱红、枣红和暖橘。虚,表现在合唱队扮演的象征着生长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人民——凛然、美丽、抒情的白桦树和象征着带来死亡的、吃人的、邪恶的、满身肌理的沼泽。沼泽泥浆衣分合唱队和舞蹈演员两款。合唱队演员肢体动作小,一边宽袖、一边窄袖。舞蹈演员肢体动作很大,要在地上爬、滚,服装特意做了高开气处理。窄袖包身以及微弹面料的设计非常适合他们胳膊的大幅度动作。这款沼泽服装用了两种肌理的仿皮料。成衣做工复杂,为表现泥浆一股股流动的效果,一件件在模特上一点点手工打褶、固定、缝合,然后再在衣服上手绘泥浆效果,件件不同。同时,还设计制作了配套的头发和眼罩一体的硅胶面具。不但解决了演员快速换装但不能快速换面妆的问题,又增强了拟人化沼泽的邪恶之感。

为了烘托战争的无情和惨烈,军装特意设计了上战场前的生活装、遇到沼泽后的沼泽泥浆效果和抗击敌人后的血衣三种变化,这是一个亮点。泥浆效果的军装完全用手绘等综合方法处理,当作一件件艺术品去绘画,每件效果都不同。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员换上不同效果的服装,更使观者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

洗澡一场也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点。服装设计运用透明白纱裙和舞蹈演员的曼妙舞姿虚处理,烘托生命的纯净之美。另外,导演加入了五位女兵的生活装,色彩鲜艳的生活服装和色彩单一的军装形成对比,进一步烘托生命的美好和战争的无情。当观众还沉浸在美丽的姑娘们歌唱生活的美好时,姑娘们已经在台上如变戏法般地换回了军营的军装。立正。昂首。敬礼。

作为服装设计,希望能用自己的情感赋予服装以生命和情感;希望演员穿上自己的服装,会赋予角色以新的感受和体验;希望看到泥浆和血效的军装观众会落泪;希望看到沼泽的诡异的服装让人会憎恨;希望服装会说话,像剧中女兵扮演者穿上泥浆效果的军装时说的第一句话,这真是太惨了,一种残酷的美!女兵之一丽莎的扮演者穿上生活服装的第一句话,我终于找到农村姑娘感觉了,太棒了!

戏剧服装不在它有多美丽,而在于它有多适合剧情和角色,在于它能引起多少共鸣。

《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 第5篇

1、品味诗歌的节奏和语言,感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3、感受诗中对黎明的深情呼唤,珍惜今天美好的时代,并奋发向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重点:体会诗歌中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难点:体会诗中“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及一些诗句的含义。

设想:以朗读为主,组织学生选点评读

课时:两课时

程序:

第一课时

要点:充分朗读,走进诗歌

步骤:

一、创设情境:(3分钟)

第三册所学现代诗:《郭沫若诗两首》、《现代诗三首》、《乡愁诗两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外国诗两首》:从中感受到了现代诗的“三美”(音乐美、画面美、结构美),体味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故乡深情的思念,对母爱的赞美,对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活的哲思。

本单元所选的六首诗作,有对黎明的深情呼唤,有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有对革命圣地的热情歌颂;还有春雨对孩子的絮语,有帆对暴风雨的渴望,有对小小萤火虫的赞美。

在“三美”的基础上,我们将借助诵读这一途径,进一步感受诗歌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手法,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

二、自由诵读(18分钟)

1、第一遍慢速读,要求读得顺畅(明确字音)。

2、第二遍中速读,要求读得有抑有扬(明节奏)。

3、第三遍中速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感知基调)。

三、整体感读(25分钟)

1、读出文章基调(介绍背景)

基调:欣喜、喜悦之情(写欢快场面的诗句、词语)

背景:在中华民族处理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许多人对中国的前途和未来悲观失望,看不到黎明前的一线曙光,诗人于1941年来到延安,在延安的日日月月里,诗人感到另一种火热的战斗生活,心中无比激动与兴奋,于是在《黎》中借助“黎明”这个意象向人们发出召唤。

2、读出结构:这首诗一共有32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在概括时,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为了我的祈愿”到“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请通知)

第二部分:从“借你正直人的嘴”到“说我马上要来叩打他们的窗门”。(迎接方式)

第三部分:从“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到“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请通知)

对于结构层次的划分,不必执着一念,只要合理,都可以。

3、读出内容

⑴关于“通知”:黎明所“通知”的对象有哪些人? 这个“通知”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⑵关于全诗:复述整个诗歌的基本内容。(完成板书)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选点评读,拓展迁移,走出诗歌

步骤:

一、创设情景:

演读全诗,读出气氛

二、分组评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一定要注意在读中品,边读边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诗歌空白处写出自己的评点内容:

可以是评价词语的应用,可以是评价诗句中的感情,可以是评价修辞方法的妙处,也可以是评价写诗的技法的,也可以是评价难句的理解

2.学生相互交流评点的内容。

3.在评点中注意以下问题:

(1)关于技法:①象征和拟人;②第一人称;③两行一节,增添节奏;④黎明的景象的双重含义。

(2)关于理解:

①诗中说“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该如何理解?

②诗歌末尾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这当中的“夜”和“所等待的”应该怎样理解?

(3)关于修辞的妙用:

品味下面两节诗歌:

请歌唱者唱着歌来欢迎

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

请舞蹈者跳着舞来欢迎

披上她们白雾的晨衣。

这两节诗读起来感觉很美,体会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其中之美蕴的。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评点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该生所评点的优劣。

5.评点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诗歌主要内容。

6.学生齐读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含义:找出诗中关键诗句或词语,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主旨:艾青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你感觉到这首诗所跳动的心灵了吗?请你说说,在这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四、迁移扩读

艾青的诗歌时代意识非常强烈,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请阅读下面这首诗: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42年1月14日

阅读后请比较:这首诗和《黎明的通知》在写作、主题、意象等方面有何异同

五、布置作业

以“当黎明来到,东边的天际抹上第一道朝霞……”作为起始句,继续描写下去,描写黎明到来后的景象。

《黎明的通知》九年级教学设计 第6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诗人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决心“把政治与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因此,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黎明的通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听朗读带。

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解决疑难字词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祈愿灼痛沉浸街衢篱笆鸡埘污秽沦亡渗合扣打虔诚

指名朗读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梳理诗歌的写作层次

梳理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默读全诗,然后指名学生复述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要求通过复述,能够基本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思路。

2、讨论:这首诗一共有32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为了我的祈愿”到“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第二部分:从“借你正直人的嘴”到“请农夫从畜棚牵出耕牛”。

第三部分:从“借你的热情的嘴通知他们”到“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对于结构层次的划分,不必执着一念,只要合理,都可以。

3、讨论: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在概括时,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精读诗歌,评点诗歌内容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一定要注意在读中品,边读边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诗歌空白处写出自己的评点内容。可以是评价词语的应用,可以是评价诗句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是评价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可以是评价诗歌技巧应用的效果。

2、学生相互交流评点的内容。

3、在评点中注意以下问题:

(1)这个“通知”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2)迅速默读诗歌,回答:黎明所“通知”的对象有哪些人?

(3)语句理解:诗中说“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该如何理解?

(4)语句理解:诗歌末尾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这当中的“夜”和“所等待的”应该怎样理解?

(5)品味下面两节诗歌:

请歌唱者唱着歌来欢迎

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

请舞蹈者跳着舞来欢迎

披上她们白雾的晨衣

这两节诗读起来感觉很美,体会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其中之美蕴的。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评点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该生所评点的优劣。

5、评点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诗歌主要内容。

6、学生齐读全诗。

三、自读全诗,综合评价

1。讨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诗中的“黎明”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2、提问:艾青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你感觉到这首诗所跳动的心灵了吗?

请你说说,在这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3、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有哪些特色?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迁移训练

上一篇:心脏教学方案下一篇:三只松鼠营销案例分析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