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上生物教案

2024-07-26

新人教版八上生物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上生物教案 第1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任教八年级三个班,分别是219、220、222三个班。上学期的生物期末成绩与全县比差距很大,班与班之间也有较大的差距,原因是学生习惯了由教师督促,没有教师的督促就不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另外对知识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形势非常严峻。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54课时,每周3课时。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共6章)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4节)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5节)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3节)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2节)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1节)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2节)

会考复习

六、教学方法

1.抓好课堂教学与复习;

2.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3.精选习题,落实有效训练;

4.强化贯彻,重在坚持。

总之,我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尽量让八年级的每位同学都拿到好成绩。

新人教版八上生物教案 第2篇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 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 学。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课 时

一课时

五、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在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会飞行的动物,除了小鸟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会飞的动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为什么鸟儿能飞,而给人加上翅膀却不能飞,我们这节课将探究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认真探究. 2.新课讲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鸟呀?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述多种多样的鸟。通过提问:鸟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归纳总结鸟适应飞行生活的形态特征。结合同学的回答提出相关问题: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们说能量从哪来? 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莱特兄弟就是从鸟类的这些特点中得到启示,为我们人类实现飞向蓝天的梦想,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了飞机的问世。提问:鸟的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提问:那么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猫头鹰是老鼠的天敌,大山雀、啄木鸟捕食农林害虫鸟,鸡鸭鹅是人类食物中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观赏价值。归纳总结: 1.鸟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2.鸟的主要特征

3.鸟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七、巩固练习P34练习

八、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 鸟

一、鸟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少飞行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动作 2.鸟的主要特征:

新人教版八上生物教案 第3篇

关键词: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主题板块,现实教育意义

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总结过去, 更好地发展现在, 更好地开辟未来。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上、下册) 是由几个主题板块构成的, 而且这些主题板块传递相应的现实教育意义。笔者归纳出以下主题板块, 并对这些主题板块的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讨。

一、“科学技术”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春秋战国农业技术;秦汉科技;南北朝科技;唐代科技;宋元科技;两次工业革命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认识到科技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树立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世界观,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的发展要为进步事业服务。

二、“世界多元文明的兴起与交流”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早期四大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彼此的交流;丝绸之路;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海上陶瓷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明清“西学东渐”;清闭关锁国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 不同文明之间可以互相交融、共同发展, 培养开放意识、全球视野, 认识到国家建设可以放手利用国外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因素。

三、“完善和改革政治制度”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西周统治;管仲改革;商鞅变法;日本大化革新;秦始皇统治;汉初统治;汉武帝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统治;唐玄宗统治;北宋统治;忽必烈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俄国改革;明清统治;维新变法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有教育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唯有紧跟时代潮流, 不断革新,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引申到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四、“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秦朝统一;秦始皇击匈奴、平南越;汉武帝大一统;汉与匈奴和战;张骞通西域, 后设西域都护府;三分归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统一;隋开大运河;唐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辽、西夏、金学习宋文化;元朝统一与民族融合;明清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清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总趋势,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同书写的, 坚定国家统一的信念, 积极维护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分裂, 反对国家分裂。

五、“社会制度演变”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战国时中国开始向封建时代过渡; 查理曼帝国时西欧形成封建制度;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一步步沦为并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 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必然性, 由此引申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六、“中国朝代更替”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夏商周更替;秦朝的立与亡;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隋的立与亡;唐的立与亡;宋、辽、金、西夏更替;元的立与亡;明的立与亡;清的立与亡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绵延不绝, 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七、“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明朝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击败沙俄入侵;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爱国军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产生为国奋进的情感, 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由来,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 由此产生民族凝聚力。

八、“思想文化”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佛教思想;百家争鸣;基督教思想演变;伊斯兰教思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文字狱;八股取士;明末清初思潮;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诞生;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晚清文化革新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反科学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可以引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科学理论体系。

九、“社会稳定与农民起义”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秦末农民起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汉末农民起义;隋朝开皇之治;隋末农民起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康雍乾盛世;太平天国运动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才能长治久安, 由此引申到我党必须始终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才能巩固执政之基。

除了以上主题板块外, 还有其他一些零碎的小主题, 在此笔者不再作探讨。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013年10月第1版2013年11月浙江第1次印刷.

浙教版八上几何教学策略 第4篇

摘 要: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几何部分的教学又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八年级。其实,在学习几何时,只要学生掌握好的方法踏踏实实完成,也可以学得轻松有趣。

关键词:几何教学;基础知识;应用;归纳总结

几何难学、难教是一个老话题了。现在我们老师都可以看到这样两个现象:一是近几年宁波中考数学卷上几何得分率较低,二是新浙教版教材对几何的要求有所提高。新浙教版教材七年级的几何学习中以实验几何偏多,对演绎推理的要求较低,而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是“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其中第三节就是“证明”)、第二章是“特殊三角形”。这样的安排显然对八年级学生的几何学习和教师的几何教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八上一册一学期教学下来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好基础知识很重要

几何这块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和定理。讲清几何概念和定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条件。

1.关于几何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1)利用教輔工具直观呈现几何概念方便学生理解

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利用各种教辅工具直观呈现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

例如,八上1.4在讲“全等图形”这个概念时,多呈现一些图片(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有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然后请学生拿两张叠合试试,就能轻松地发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能重合。这时提出“全等图形”的概念,学生就会感觉直观、自然,很容易接受这个新知。

(2)通过比较突出概念间的差异加深学生理解

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它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所以在介绍完新概念后可以举同类概念的例子要求学生比较差异,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

例如,八上1.2定义与命题这节中,“命义”“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这几个概念很容易混淆,特别是“真命题”与“定理”。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比较发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作为定理。

(3)发现概念中的重点字词使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层楼

数学概念都简洁精悍,通过找关键字词及对其的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七年级在讲“平行线”概念时,可以请学生分析概念中的重点字词,如果没有这些词会出现什么现象?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两支笔代表直线来演示。通过摆弄学生会发现异面直线(当然学生只能感知这样的线存在却说不出它的名字),从而知道了“同一平面内”这些字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上一个层次。

2.关于几何定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定理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依据。能根据已知条件和相应的定理正确书写证明过程的前提是学会对几何定理的书写,因为几何定理的符号语言是证明过程中的基本单位。为了做好几何定理的教学,我采用“一找、二画、三写”三步骤。下面以八上2.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为例说明。

一找:就是要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两个问题:一是只找到“等腰三角形“这一个条件,二是认为“等腰三角形”“其顶角平分线”“其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都是条件,这样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问题的。我认为条件是:“等腰三角形”“三线中的其中之一”,结论是:“另两条线”,所以严格来讲这个命题可以分为三个命题来分析。

二画:在一找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图形。这个步骤中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比如等腰三角形你要画哪类三角形?不同类型的等腰三角形中三线的位置会不会不同?在这里因为钝角和直角只能作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所以底边上高线的位置只能在三角形内部,所以不会有不同结果,那么只需画一个类型的等腰三角形

即可。

三写:有了一找和二画的基础,这个过程就相对简单了。只要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条件放在“∵”后,将结论放在“∴”后。如:∵在△ABC中,AB=AC,AD平分∠BAC,∴BD=DC,AD⊥BC。

二、及时应用新知很必要

概念、性质的运用是必须的。同时初中生的心理也有好应用、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特点。所以在概念、性质教学后,通过典型的例题教学是很必要的。八上2.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性质定理教学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范例: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由于刚接受了新知,学生容易发现∠ABC=∠ACB,又结合角平分线的条件得到∠DBC=∠ECB,从而得到△EBC≌△DBC。这样一个分析过程对学生来讲相对简单,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具体书写时规范一下书写就可以了。在实际课堂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这步,而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了挖掘:(1)你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2)你还能发现哪些其他结论?(3)条件中的两条底角平分线改成腰上的高线或腰上的中线结论还成立吗?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请学生说说思路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几何性质进行了实际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几何思维模式,使学生又一次获得了成功。最后我也鼓励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思考、多发问的好习惯。

三、做好归纳总结很关键

几何难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问题、图形变化性强,其中的一个条件、图形甚至只是图形中的某个点变换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那么只单单解题是没有用的,经常做些归纳总结是很关键的。课标指出: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内化、整合知识点。关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几何知识(主要以八上内容为例)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的:

1.归纳总结常见着眼点

一个几何问题经常由若干个条件、图形和结论组成。一个条件或结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以证明相等两条线段为例,有下列几种情况:(1)若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可以考虑等角对等边来证;(2)若这两条线段在两个看似全等的三角形中就可以考虑全等三角形来证;(3)若是上述情况以外的可以考虑通过“第三者”等量代换来证。

2.归纳总结常见特征图形

熟悉典型的特征图形能帮助学生快速解题。比如:(1)如图:A、B、C三点共线,在AC的同侧分别以AB、BC为边作等边△ABD与等边△BCE,AE与BD交于点M,CD交BE于N。可以得到:△ABM≌△DBN、△MBE≌△NBC、△MBN是等边三角形、MN∥AC等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遇到下面的问题就会比较容易:以直角△ABC的两直角边AB、BC为一边,分别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BCF,连接EF、EC。试说明:(1)EF=EC;(2)EB⊥CF。

(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D是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DE⊥DF。通过添加辅助线AD,可以得到:DE=DF;BE 2+CF 2=EF 2;四边形AEDF的面积总是△ABC面积的二分之一等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后续的函数、四边形等知识解决一些动态的、综合性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3.归纳总结常见辅助线

根据条件不能直接解决时要考虑添加辅助线,收集了八上学习中一些辅助线的添法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另外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出现斜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连斜边上的中线,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出现点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连底边上的中线。

综上所述,学好几何必须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多做归纳总结工作。这当然要有一定数量的练习积累,虽然我们不提倡搞题海战术,但做适量的练习还是必要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最新鲁教版八上28诗五首教案 第5篇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备课时间:2014.12.16 NO.课题:《饮酒》、《行路难》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

3、比较两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品味诗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上课流程

(一)激趣导入

他是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的小官;他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他是那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他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他,就是享誉文坛千百年的陶渊明。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踌躇满志;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不屈;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恣意潇洒;他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必胜信心。他,就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二)趣读,读出情趣:

1、按节配乐奏朗读诗歌。阅读方式:教师范读、音频跟读、学生自读等。

朗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思想感情。

2、诗句翻译,内容理解。预习展示。

(三)趣品,品味妙点(1)品佳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与望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2)品意境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四)趣悟,体悟理趣 1.谈思想感悟

你认为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2.背景资料引入。

写作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3.思想感情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隐后的闲适自得。

(五)过渡导入

陶渊明辞官归隐于山水田园间,饮酒作诗,种菊赏景,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浊,好不悠闲惬意。

而三百年后的大唐盛世,一位诗人满腹诗书,诗风浪漫,自称臣是酒中仙,却面对好友准备的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我们来看李白的《行路难》。

(六)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用来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共有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七)趣读,读出情趣:

1、按节奏配乐朗读诗歌。阅读方式:教师范读、音频跟读、学生自读等。朗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思想感情。

2、诗句翻译,内容理解。预习展示。

(八)趣品,品味妙点

品佳句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赏析:用典。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也希望能重新得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伟大事业的愿望。在想象中拥有了一线希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卒章显志,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自信乐观的精神。

(九)联系诗人的生平,说说这首诗的主旨。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24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42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具有慷慨悲歌的韵味。

这首诗感情复杂,一波三折强烈的表达了诗人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表

现了诗人虽然怀才不遇,但在悲愤中仍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情怀。

(十)延伸拓展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读诗品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比较探究。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 “ 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这样的闲适心情。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审阅签字:

签字时间:

新人教版八上生物教案 第6篇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水在哪里》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水的三态转化,现在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水”。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水的体验十分丰富,对于“水在哪里?”,“哪里有水?”“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在七年级时学习过水的三态转化,水与地球上生命的密切关系等知识。学生经验体系中的这些关于水的知识片段是本节内容的学习基础。3.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初中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以经验为基础,而对于抽象的知识点则难以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通过水循环的Flash动画,使学生较直观形象的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1)

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

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承载了很多信息,有些信息离学生的生活很近,如水无处不在,水很重要,任何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等;也有的信息离学生很远,如水体的分布和储量,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动力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量PowerPoint图文和Flash动画,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采用能力大挑战、知识大挑战、思维大挑战等

活动丰富课堂学习行为,激发学生产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欲望和乐趣。

四、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开始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水,然后老师提问水存在哪些地方,步步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内容--水在哪里,再以播放课件上与水有关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意图:初中生对于一些漂亮的图片较感兴趣,看了课件中的图片,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水,存在哪几种状态的水,它们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及生活实践,一步一步慢慢自己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展开新知

Ⅰ、无处不在的水

(1)出示各类水体的分布图,指出各类水体所占的比例。[来源:学.科.网] (2)提出能力大挑战之一:计算整个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读图,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可以使学生自己了解到水资源的缺乏,产生要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3)提出能力大挑战之二:你能证明空气中存在水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运用水的三态转化和生活经历来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其交流和思维能力。Ⅱ、水和生命

(1)播放一组水与动植物的图片,设置“水与生命的关系”的情景。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体验水与生命的关系,并从图中看到可爱的动植物,感受到快乐,放松的学习氛围。

(2)进入知识大挑战:有的动植物生长在干旱的环境,它们有什么法宝对抗干旱,赢得所需的水分?

学生根据书本中相关的知识会得出答案,但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个误区:骆驼通过驼峰来储存大量的水分。Ⅲ、水循环

(1)使用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源头为什么源源不断地有水送来,它来自哪里?是什么力量将它送来的? (2)用Flash动画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

(3)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个水分子,讲一讲自己可能会参加怎样的旅行?

设计意图:

1)水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用学生感兴趣的Flash动画,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让学生作为水分子进行旅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水循环中水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巩固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4)进入思维大挑战:水循环的意义及其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会对人类改变水循环的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南水北调工程”。学生会将书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产生深入了解学习的兴趣。3.巩固新知

(1)通过黑板上的板书,跟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学习到得内容。

(2)跟学生一起完成几道简单的课内习题,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⑴.水存在的三种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各举一例写出存在对应状态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无机盐

B.水

C.蛋白质

D.纤维素 (3)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篇300字的短文,描述你作为一个水分子的旅行过程。

2、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水在哪里

1.无处不在的水 2.水与生命 3.水循环

四、教学总结

新人教版八上生物教案 第7篇

编写人

王志敏

《明湖居听书》学教案

学习目标: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学习通感、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学习重难点:侧面烘托表现主要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及重点:讨论学习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一、预习导航、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抓髻 千仞 周匝 花坞 偌大 遽发 屏气凝神 · · · · · ·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透辟 3、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4、简介《老残游记》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铃铛,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闻见,揭露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百姓被陷害、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揭露了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特别揭露了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5、同学们,请你查资料把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及作者写在下面

6、知识储备:什么是通感?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7、熟读课文,读出感情,体会作者如何把梨花大鼓艺人精湛的演唱技艺形象的描写出来。

8、整体感知(课前热身)

(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写其他人物有什么作用?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2)白妞出场前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交流研讨

(一)、导入:(2分钟)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本文中如何充分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二)、检查交流预习导学(6分钟)

1、检查预习导航1、2及学生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可采用小组互动形式)

2、检查预习导航3、4、5中有关作者及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可由课代表检查)

3、交流预习导学8。(可由小组派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三)合作探究,研讨重点(30分钟)

读第一段思考:

1、戏园的人多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十二点半才预备说书,可是十点钟戏园已坐满;②老残无处落脚,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③很多人不吃饭就赶来,而卖烧饼油条的还得顶着篮子)

2、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

(人们为了听书不惜提前几小时赶到戏园,说明济南掀起了白妞热;听众有官员、读书人、生意人及普通百姓,说明白妞说书适合各类人群,雅俗共赏;写戏园的嘈杂场面也是为了反衬白妞出场后的肃静。总之,写戏园盛况就是通过场景描写来烘托白妞说书艺术的高超。)读第二段思考:

3、琴师弹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琴师弹得很好,从“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以及台下的叫好声可以看出。)

4、写琴师的弹奏是为什么?

(只是一个伴奏的琴师尚且如此技艺高超,白妞的说书艺术更是显而易见,从而烘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精湛。)读第三段思考: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5、写黑妞的装束打扮对下文白妞出场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埋下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从而可以更集中的描写演技的高超。)

6、文章描写黑妞的表演给人的感受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黑妞歌喉的清脆婉转,魅力无限)

7、写黑妞的演唱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黑妞的演唱虽然已经如此美妙,但她的技艺还远不如白妞,由此来衬托白妞精湛的说书艺术。)读第四段思考:

8、听众中两人的对话将黑妞和白妞进行了怎样的比较?

(“黑妞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9、写听众的这番议论有何作用?

(借听众之口,表现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

(四)教师总结:(1分钟)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点染:通过听众来得早、人多、或官或民、嘈杂哄闹的场景描写,烘托出白妞演唱雅俗共赏,技艺高超;又写了琴师绝妙的轮指弹奏,黑妞魅力无限的精彩演唱,通过两个人物,烘托出白妞的技艺该更加精湛;还通过听众的评价,烘托出白妞说书技艺之高超。这种写法叫做侧面描写。

三、巩固练习(6分钟)

运用侧面描写,反映某个同学在运动会上的精彩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感、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复习巩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可以播放《高山流水》)

一首好的乐曲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所以说音乐没有民族国界之分。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已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二听了《梁祝》之后,情不自禁地说道:“这种音乐必须要跪着听”。由此可见,音乐的魅力是无穷巨大的。今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白妞精湛的说书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妙感受。

二、交流研讨:

(一)复习预习导学6关于通感的知识。(1分钟)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二)重点研讨本文中通感、比喻、夸张等修辞的运用。(20分钟)读第五段思考:

1、写白妞的眼睛运用了什么修辞?

(用博喻浓墨重彩的描写白妞的眼睛,营造气氛,为下文的演唱蓄势。)

2、白妞出场后戏园中的效应如何?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运用夸张,淋漓尽致地写出白妞在戏迷心中的地位,既尊敬又敬仰。)读六、七段思考:

1、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2、哪些地方运用了通感,有何作用?(“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运用感觉设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妞声音的温柔,给人以舒畅、甜润的妙境。“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用视觉设喻,表现白妞嗓音的清脆和尖细。“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以登泰山作比,具体形象地从视觉角度写出声音的高而奇特。“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视觉角度,写出声音的轻快、曲折婉转、活灵活现。“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用东洋烟火上天这一视觉形象,描写声音渐寂初起的情态,真是声光具备,让人浮想联翩,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纷呈。“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从视觉听觉角度,突出弹奏与说书的声音交相配合产生的美妙效果。)读第八段思考:

3、最后写听众的反应、梦湘先生的评论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精湛。)

三、巩固练习:(5分钟)

试着用通感这种手法写一个句子,表现某首歌曲给你的感觉。

四、小结:(2分钟)

同学们,请你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

总结你学到的新知识

五、拓展延伸(15分钟)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地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博的乳油,踏着越发油腻可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着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的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暗淡的颜色----是愁着芳醇的消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吗? 大约也是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了一缕缕饿了似的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的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只有歌声了。

1、给加点字注音

尘垢(gòu)麻痹(bì)..

2、请你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聆听丝竹乐器演奏的三曲轻音乐后的感受。)

3、“真令我神迷心醉了”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既是写作者的感受,又是在引出下文。)

4、第二段划线句子中“饿了似的的花香”你是如何理解的?展开你的想象来谈谈。

新人教版八上生物教案 第8篇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联军的八个国家,讲述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入一些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辛丑条约》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求知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将士顽强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让学生感受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不甘屈服的民族精神;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辛丑条约》各条款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课型 新课。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英、法、日三国国旗)同学们,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近代中国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你能说出屏幕上这三个国家在19世纪分别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进入20世纪,中国再一次遭遇外国侵略,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新课: 八国联军,是指20世纪初联合侵略中国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这八国是英、法、德、俄、日、美、意、奥,其中奥是指奥匈帝国。八国联军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一、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特别是投资场所,因此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而此时的中国,国土既大,人口也多,同时中国仍处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极为落后。这样,中国自然就成为列强竞相争夺的对象。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对华输出资本,掠夺原料。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义和团运动兴起了。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举起“扶清灭洋”的大旗,给予外国侵略者沉重打击。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决心联合出兵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八国联合侵略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一)根本原因:保护和扩大在华的利益。

(二)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学生也许只能回答出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教师应给予肯定,并点明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教师加以诱导,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威胁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因此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才是八国联军出兵的根本目的。

二、经过

(一)侵华战争开始

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大沽——天津——北京一线以红色闪烁,随教师讲述,出现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和八国联军窜入紫禁城的图片。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稍停,让学生有时间看清图片。)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侵华战争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战争。对此,义和团战士和爱国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页,了解义和团和爱国清军抵抗八国联军的斗争。在学生阅读教材后,老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同学们,义和团和爱国清军在哪些地方与八国联军英勇作战?其结果如何?(学生可据教材回答。)

2.你能讲讲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吗?

教师指定2至3 名同学讲述。故事的题目有:廊坊、杨村大捷;聂士成壮烈殉国;张德成大摆火牛阵。讲故事时要求注意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影片。(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一个片段)

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觉得他们的武器太落后,他们的斗争方式太原始,然而在这民族存亡之秋,义和团的战士们敢于用血肉之躯去抵挡帝国主义的枪炮,前仆后继、死而后已,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不甘屈服的伟大民族精神。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义和团的战士们就应该属于那种拼命硬干的人吧!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像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向中国近代史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所谓的“文明人”的举动吧。

(三)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这群帝国主义强盗在北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多媒体展示明《永乐大典》图片。)

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可不是普通的书,它是咱们中国的国宝。《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共11095册,总计3.7亿字。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部卷轶浩繁的百科全书,如果能完整地保存下来,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该有多大价值呀。然而,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这部书遭到毁灭性打击。万余书册,大部分被侵略者焚毁,其余的则作为战利品被各国侵略者洗劫。《永乐大典》这部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优秀典籍就这样散失了。

除了抢劫毁损中国文物珍宝,八国联军还在北京城里大肆残杀义和团战士和无辜百姓。(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残杀义和团战士的图片。)同学们,面对八国联军的暴行,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谈感想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忌用套话、空话。)

在近代,中国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而几乎每一次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次也不例外,你认为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多数同学会回答,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就要挨打等。我认为这里有必要教会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明中国在经济、军事方面都与西方列强有很大差距,而导致双方实力悬殊的重要原因在于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由此得出结论,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才是中国近代屡次战败的根本原因。)你认为中国以后还有可能遭到外国侵略吗?如果有可能,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如应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在外交事务中做到有理有节,不给它国提供侵略借口等。)

三、《辛丑条约》

在帝国主义攻占北京前,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在逃亡途中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农民战争,前面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今天又了解了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民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和单独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只有在先进阶级和先进理论的领导和指导下,农民阶级的革命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同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学生阅读教材P23页,了解条约签订的时间、签字国家、内容和危害。

多媒体展示:三个小组探究的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教师穿插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探究,进行指导。)

A组:讨论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有点空洞,缺乏具体例证来支撑。这时老师可提示大家: 9.8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无力偿付,只好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也就是说中国的关税盐税等经济主权是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这对于中国而言有什么危害?另外当时中国的人口正好是4万万人,也就是说帝国主义要从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取走二两多白银,这对于普通中国百姓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B组:对于外国使馆由各国派兵驻守一条,可引导学生与当今外国驻中国使馆由中国军队保护对比,让学生思考:外国驻兵中国,特别是在一国首都驻兵有何危害?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外国驻兵严重危害到了中国的主权,实质是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C组:问题较难。老师加以引导,帝国主义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不是自已动手,而是通过清政府。清政府作为一国政府不是为本国人民谋利,而是替帝国主义来镇压本国人民的正义行动,这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辛丑条约》的危害。

《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巩固新课: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结构,由学生进行知识小结。

教师小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们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革命的风暴就快要来临了。课堂反馈:

1.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保护和扩大在华利 D.迫使清政府投降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期中下一篇:低碳经济考试答案(8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