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2024-05-27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精选6篇)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第1篇

在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同志宣读了《××的通知》,X局长、X厅长分别就加强化工企业“打非治违”、转型升级,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了部署,要求明确,任务具体,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加快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责任感紧迫感

化工产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不断带动和促进着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化工大省,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其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二十四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是我国重要化工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大系列”为主体,石油加工、化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六大板块”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2014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XX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万亿元、利税XX亿元、利润XX亿元,各项指标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和全国化工行业的比重均在五分之一左右,化工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但化工产业中有很多属于易燃易爆易中毒和危险源众多的高危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能相对过剩矛盾逐步显现,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特别近两年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我省炼油产能利用率不足XX%、轮胎约XX%、烧碱约XX%。部分行业企业开工率普遍较低,多数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行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我省化工行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原创性的技术、产品较少,对产业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仍以中低端、大宗基础品种为主,高端产品短缺,并且产品雷同、工艺雷同等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我省化工园区布局分散,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特色不突出,园区化发展水平与化工大省的地位不相称。还有大批化工企业分散在城区和居民区,自身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冲突。四是资源、能源、安全、环保等约束日益强化,行业发展环境趋紧。我国原油、天然气、钾资源、天然橡胶等大宗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已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石油化工、化肥、盐化工、橡胶加工等资源、能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受资源、能源等瓶颈约束尤为突出。另外,由于公众对环保和安全意识的增强,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事故,让人谈“化”色变,严重影响了产业形象。今年以来,我省危险化学品发生多起较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一定程度人员伤亡,给我省带来了重大负面影响。到了必须痛下决心进行整治的时候了,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十分必要和迫切。

因此,省政府出台《关于XX意见》,确定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开展化工企业“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持续推动以提升安全生产条件、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我省化工产业发展水平。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化工行业“打非治违”和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坚决打好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和主动仗。

二、明确整治重点,全力以赴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意见》中提出了七项重点整治任务,用三年左右时间,共分四个阶段实施。如何落实好这七项重点整治任务,需要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要把各项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位,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具体人员,确保转型升级任务全面顺利完成。我就做好几项重点工作再强调一下:

(一)搞好排查摸底,迅速启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一是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对化工企业底数要清,到底全省、每个市、每个县(市、区)有多少家化工企业,化工生产企业的基本现状是个什么样子。

化工产业行业分类多,生产制造就有XX多个行业小类;全球产品种类有XX万X千多种,我省有上万种,危化品有XX个品名,××有XX个;企业数量庞大,化工生产数省统计局仅有规模以上的,据工商登记的化工生产企业有XX万多家。底数情况很难说清,为此,根据XX的省长要求,XX月2日省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下文,摸底化工生产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区)以及需要搬迁企业和村居的情况。目前大部分数据情况还没有报上来。各市初步摸底全省化工生产企业就超过XX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XX多家。还需要进一步扎实工作,尽快摸清底数。只有底数清楚了,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支撑。化工行业生产工艺复杂、专业性强,排查摸底这项工作需要基层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希望各市、县(市、区)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到位,全面查清现有化工企业的现状和问题。希望各市汇总排查摸底情况,做到“一县一册”,经各市政府负责同志审核签字后,争取在12月底前把摸底的化工企业情况上报省化工转型办。

二是各市、县(市、区)在排查摸底化工企业底数的同时,就要快速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整顿集中行动,从产业政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以及技术条件、人员资质、选址定点、土地利用、质量效益、工商登记、项目审批等方面,对辖区内化工企业逐一排查摸底,做到不留盲区、不漏一企,对非法化工企业和违规化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治,要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对非法设立、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全生产条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企业,依法坚决予以关闭。

该停产整顿的立即停产整顿,该补办手续的抓紧补办手续。各市、县(市、区)都要力争在春节前从速消除一批安全隐患。

三是各市、县(市、区)要结合排查摸底和“打非治违”专项治理,要制定各地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落实方案。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推进,省有关部门,针对制约化工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因素,制定出本部门和本系统的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阶段各有重点侧重,要压茬进行,交叉开展,时间进度服从质量效果。“打非治违”、隐患整改要贯穿全过程。“打非治违”要与全省正在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措施,依法查处,尽快见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调度情况,及时向省化工转型办报送“打非治违”行动开展情况。各市于20XX年1月底前上报制定的具体落实方案,6月底前上报“打非治违”情况。

(二)把好项目入口,从源头控制,逐步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过去发展经济的一些老思维,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理念,要把经济发展理念转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履职尽责切实把好审批关口,从源头控制新增高风险化工项目。一方面切实把好审批关口,从源头上把控好新增高风险化工项目。严格危险化学品项目准入门槛,从严审查新上项目的条件和手续,严禁投资新上淘汰类、限制类化工项目,严格限制××剧毒化学品项目,从源头上杜绝工艺装备落后、安全环保隐患大、产品档次低的化工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发展产品档次高、工艺技术装备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化工项目,鼓励发展为我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原材料支撑的化工新材料项目,提高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比,以高水平的新增产能带动整体发展层次提升。

(三)认真开展评级评价,探索建立优胜劣汰长效机制

根据X副省长的要求,借鉴东营市对化工企业开展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的先行先试经验,省安监局、省环保厅和省节能办分别制定了全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评级标准以及产业政策、土地使用、产品质量、社会贡献、发展潜力等五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对所有化工企业进行评级评价(简称“三评级一评价”)。这些指标是安全、环保和节能等部门根据各自领域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积累,设定了一些较先进、较高水平的指标或某些最低限值要求的指标,这些指标实际就是对化工企业进行全身体检的一把标尺,形象点说就像我们体检的各种正常指标数值,目的就是通过对化工企业参照这些指标逐一进行检查诊断,为每个企业的健康打分,评出“优”“中”“差”三个等次。通过评级评价实施三个“一批”,即“优”的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中”的企业规范提升一批,制定整改方案限期完善提升;“差”的企业关闭淘汰一批,先进行整改,经整改后仍未达到法定条件的,依法予以关停淘汰。企业要主动对照这些指标自查,与先进水平对标找差距,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提升。当然这项工作也算一项创新的举措,化工行业先行试点,效果如何还要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也可以不断进行完善,效果好的话,也可以在其他行业推广。同时,在评级评价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完善化工企业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台账,依法规范监管。

评级评价这项工作应该说任务是相当繁重的,要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X左右家企业的评级评价,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此,应在排查摸底和“打非治违”的基础上,先扫清一批非法企业,在企业自评的基础上,各市县要鼓励、督促自评不达标的低端企业主动退出化工行业。对剩下的化工企业开展“三评级一评价”,评级评价要借用专家和社会中介的力量,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标准,分批次进行,建立信息全面、数据准确的“三评级一评价”档案。201X年3月底前,各市、县(市、区)要根据不同评级评价结果,逐个制定整治方案,做到“一企一策”,敦促企业限期整改到位。经限期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通过安全、环保和节能这三个倒逼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推动全省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四)加快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步伐,提升化工园区建设管理水平

一是要积极稳妥推动企业入园搬迁。

XX事故后,各地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大大提速。省政府要求,我省危化品企业必须进入专门的化工园区(集中区),原则上201X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搬迁、转产或关闭;三年内确实完不成的,要“近限远迁”,明确规划和实施期限,同时不得扩大产能运营规模。企业的搬迁不是说搬就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看来,搬不搬没有选择余地。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也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硬骨头”,各地和企业不要心存幻想。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办法,制定详细计划,明确时间进度,下定决心,稳步推进化工生产企业搬迁、转产或关闭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对化工园区(集中区)内的部分交叉“插花”村居,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尽快搬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出台财政、土地、就业等配套政策,鼓励化工企业搬迁或就地转产,并做好职工和百姓安置工作。

二是要提高化工园区管理水平。

这次《意见》中明确授权各市政府对化工园区(集中区)进行确认公布和批准新设。各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化工园区(集中区)的规范条件,抓紧对现有化工园区(集中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重新审核公布,或按规范条件要求批准新设。要做好化工园区(集中区)的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评价等论证工作,严格按照安全、环保等要求加强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要定期开展化工园区(集中区)管理和运行情况考核;凡考核不达标的,应当限期整改或实行项目限批。要督促园区内企业真正落实安全、环保、节能主体责任,提高园区本质安全水平。省化工转型办要深入调研,摸清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的现状,指导各市开展化工园区(集中区)重新认定和规划布局工作。

三是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

截至XX月底,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已从各地上报危化品搬迁改造项目中遴选了X批XX个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总投资XX亿元。我省共有XX个项目入选,总投资XX多亿元。但从各市情况看,这项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有的市还不够重视。近期,国家已放宽了项目开工年限要求,对20XX

年以前开工的项目,只要进度不超过XX%,也将纳入支持范围。项目投资限制由以往设定的XX

亿元,放宽到XX亿元以上,以推进中小企业的搬迁改造。上个X,工信部正在组织上报危化品搬迁改造需求项目,拟建立全国搬迁项目需求库。各市要高度重视,抓住用好政策机遇,做好危化品企业搬迁工作,加快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步伐。

提高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深化化工企业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省安监局和省环保厅会上也做了部署安排,不再细说。总之,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切实发挥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主体责任,充分运用倒逼机制,加快我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协调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意见》中总体要求目标、重点整治任务、实施方法步骤都非常清晰、非常明确、非常具体,这些任务目标也是非常艰巨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有做好长期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需要常抓不懈。要完成全省化工转型升级的任务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汇集各方资源,协调配合,上下联动,扎实推进,才能尽快见到实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加强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由分管领导同志为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有XX个成员单位。刚才××主任宣读了《关于公布××通知》。各市、县(市、区)都要尽快建立相应机制并明确牵头部门,上下统筹协调,确保工作实效。目前省化工转型办已集中办公开展工作,今后要加强对各市地的工作指导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高效健康进行。

(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要坚持全省统一部署、市县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属地监管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市、县(市、区)政府统一组织开展。严格落实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主体责任,建立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的责任体系。各市县要结合排查摸底和“打非治违”专项治理,抓紧制定本地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落实方案。省直有关部门也要针对制约化工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因素,制定出本部门、本系统的集中行动实施方案。

(三)完善措施,综合施策。

要积极用好财政、土地、就业等优惠政策,鼓励化工企业搬迁或就地转产,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充分运用相关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支持重点化工企业隐患整改和污染治理,加快转型升级。各市县要统筹整合用好各方资源,对辖区内关闭化工企业的生产设备拆除、危险废物处置、原生产场地环境修复等给予支持;对主动实施关停、搬迁的化工企业予以奖励。

(四)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省化工转型办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导检查,对各地开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问题突出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通报批评。各级化工转型推进部门要以“三严三实”作风开展工作,采取暗查暗访、随机抽查、“回头看”检查以及联合执法、公布“XXX名单”、集中曝光警示和约谈相关负责人等多种方式,推动工作落实。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及微博、微信等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发动和政策解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化工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为安全清洁、绿色低碳、集约集聚、创新高效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这次会议后,请各市各部门参会人员及时将会议情况向市政府、省直部门党组进行专题汇报,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抓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有关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成立工作机制情况,请各市各部门于XX月XX日前报省化工转型办。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第2篇

发布时间: 2011-04-03 12:08:19

石油和化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影响面广等特点,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我市化工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于七十年代。改革开放30年来,凭借濒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南通化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五”期末,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11.02%,占全省化工产业总量6%;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83.8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13.54%,占全省化工产业总量9.44%,在工业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我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千亿级”产业板块,实施“前延后伸”拓展工程,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化工产业在南通的资源禀赋条件十分优越,正逐步形成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安全新农药新剂型系列、化工基础原料、精细化学品及“三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医药及生物化工等为重点的产品产业链。

1.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543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83.86亿元,同比增长31.96%,利税73.14亿元,利润51.66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50.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断放大,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52个百分点。全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品中,拥有国家驰名商标2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17个,省名牌产品21个。

2.产业布局不断集聚。通过多年努力,南通化工行业涌现了一批产业有特色、国内有地位、发展有后劲的企业集群,并逐步向园区集聚。我市共有7个化工集中区。据统计,当前化工园区内企业数已达到29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的53.6 %,超过总数的一半。

3.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1)新型合成材料稳步发展。拥有三大合成材料的典型产品和产业集群,以及高吸水性树脂、高品质工程塑料、有机硅等一批产品,这些产品在同行业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新型化纤材料、新型烟用过滤材料及超微滤膜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已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成为国内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共聚甲醛项目单线生产规模全球同行业领先。

(2)农药系列产品独具特色。2008年全市农药企业折百农药原药生产量为9.56万吨。南通农药产量和销售占全国的10%,江苏省的40%,已成为全国农药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有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和江苏省农药新剂型及新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品牌建设上,有中国名牌“江山牌”除草剂(草甘膦),中国驰名商标“江山”,省著名商标“快达”、“宝灵”、“好收成”等。

(3)医药产业蓬勃兴起。我市医药产业主要品种多达200多个,拳头产品有季德胜蛇药片、王氏保赤丸、金荞麦片、正柴胡饮颗粒、槐耳胶产品、盖天力钙片、白加黑、小白糖浆和第六要素生物医药保健品等,基本形成了门类较齐全、产业有特色、国内有地位、发展有后劲的产业群体。

(4)精细化工国内领先。南通是国内外双乙烯酮下游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食品添加剂山梨酸、山梨酸钾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拥有亚洲最大二苯胺生产基地;在国内最早从事甲壳素及其衍生产品的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7-ADCA是国家重点新产品,苯甲醛、5,5-二甲基海因、氯代环己烷是省高新技术产品,产销量及规模均在全球同类产品中领先。

(二)存在问题。

一是整体水平偏低。目前,我市化工产业仍然存在企业规模小、聚集度低等问题。二是产业链条不长。化工生产所需烯烃、芳香烃、有机酸、醇系列等重要有机化工基础原料,主要依赖国内外购进,成为制约我市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市化工产业的发展过于粗放,产品结构也不合理,缺乏高、精、细产品,位居化工业高端的精细化工产品却发展缓慢,技术落后。

三是创新能力较弱。我市专业的化工研发机构不多,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能力和动力不足,尤其缺少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对产品合成、工艺研究较多,而相应的工程开发、装备研究及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较少,应用和市场开发研究更显薄弱,具有自己特色的系列化工产品较少。

四是比较优势发挥不足。石化产业发展对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南通独特的临海条件和海水、空气具备的净化能力,有利于减轻石化产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濒江临海的港口优势,南通发展大石化有诸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大型石化项目直接涉及到国家的生产力布局,现阶段国家对石化源头大型项目的准入,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要求,准入的门槛较高。如果不进入国家规划范围,难以通过审批核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通建设大石化的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发展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国内外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化工产业经济运行环境不断恶化,产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石化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对于深受金融危机影响、行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的化工行业来说,兼具提振当前和把握未来的双重意义。与此同时,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市化工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体分析:金融危机不会对我市化工产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受能源稀缺性及地缘、市场和政治等因素影响,预计化工产品价格将会在油价和成本支撑下有所回升,这将为我市化工产业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依托濒江临海好区位,抢抓桥港时代新机遇,围绕“两高两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坚持“四个发展”(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前延后伸”拓展工程,积极推进大型炼化工程等沿海重大项目建设,通过石化产品的应用延伸和深度开发,与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优势互补的产业群,将南通早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兴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二)主要目标。

2011年,全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13.5%;利润80亿元,年均增长16%;出口交货值235亿元,年均增长16%。培育3家超50亿、5家超20亿、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力争到2011年创中国驰名商标或国家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7个、省名牌产品10个。

三、重点任务

按照“一体化、园区化、特色化和绿色化”的原则,构建上下游产业配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着力进行产业加工链条的向下延伸、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和新产品开发,培育为主导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使化工产业成为南通最具有区域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具体强化“1234”工作导向,即建设一个基地、争取两大项目、提升三个比重、打造四大产业链。

(一)建设一个基地。

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拥有发展石油和化工产业必须的各种资源,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和江海港口的开发建设,要积极发展石油储存、转运、加工及下游化工、新材料产业,把南通建设成国内重要的石油和化工基地。

(二)争取两大项目。

把“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两大项目作为重点工作目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的支持,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争取洋口港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三)提升三个比重。

通过三年的努力,全面提升化工产业在三个方面的比重。一是亿元以上化工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数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化工园区内规模企业数占全市化工规模企业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三是化工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占化工行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四)打造四大产业链。

1.新型合成材料。在发展现有的化学合成新材料生产基础上,努力开发“专用性、替代性、功能性、特殊性”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

2.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新农药、新剂型。大力开发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烯啶虫胺等农药新品种,保持有机膦类、磺酰脲类、酰胺类等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充分利用光气资源开发新农药,形成15万吨原药产量。积极开发生产农药水剂、水乳剂等新剂型和农药新助剂。

3.医药及生物化工领域。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医药企业管理和药物制剂技术,筹建药物制剂的国际CGMP生产基地,开发处方药物的国际市场,填补国内处方药物制剂进入欧洲市场的空白;筹建药物制剂的科研中心,开发各类国际先进的固体口服制剂,集研究、开发、生产、市场为一体,重点开发治疗常见病的控释药物制剂,儿童用药及快速崩解制剂;扩大传统中药药物制剂的市场及临床运用;在增强中成药的研究、提取工艺、开发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生产进入欧洲市场的营养口服制剂及食品添加剂;推进生物杀菌剂、生物除草剂、医用和农牧用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与试剂盒、基因工程药物和发酵法生产的高新材料以及小核酸药物、核苷酸等生物制药项目的产业化。

4.高端精细化学品。专用和特种精细化学品:新型纺织助剂系列产品;蛋白饲料系列产品;吡啶系列产品;甲醛系列下游产业链;醋酸系列产品;高档染料系列产品、各种功能性染料系列产品;各类高档船用涂料系列产品;日用、造纸、油田、皮革等系列化学品。食品、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要继续提高山梨酸及其衍生产品技术水平,扩大规模经济,确保全国第一的位置。开发新型甜味剂,功能食品添加剂N—乙酰氨基葡萄糖甲缩醛等系列产品;饲料添加剂要进一步拓宽脱氢醋酸、脱氢醋酸钠、甘氨酸产品进入欧美市场;丙酸、蛋氨酸新型饲料添加剂。医药中间体:重点推进亚胺培南、阿托伐他汀钙、氯尿嘧啶等医药产品及其中间体和衍生物,以及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7-ADCA、GCLE(7-苯乙酰胺基-3-氯甲基头孢烷酸对甲氧卞酯)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行业发展指导。加强对全市各地企业集中、产品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具体落实在制订行业发展意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区域产业区域品牌、发布行业信息网站、培育行业示范龙头企业等方面工作。及时分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相关产业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引领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实现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型方式转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当前经济形势和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指导企业如何应对,帮助企业提振产业信心,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为南通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要加强与国家五大石化集团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挖掘可发展的招商项目。同时,把握国际化工产业转移和国内化工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资大企业和民资100强企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定向招商,更多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推动我市优强企业与世界一流的企业进行战略性、整体性、长期性、实质性的合作。

(三)优化调整园区布局。为了确保我市化工行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规范企业逐步向沿海沿江园区集聚,沿海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沿江强势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农药、医药等系列产品。力争到2011年沿江沿海化工园区化工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占全市化工销售收入70%左右。

(四)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充分释放我市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高度重视创新体系构建,突出公共服务平台的打造,充分发挥本地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作用,全面支撑我市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的跃升式发展。建设多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外商投资研究开发机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企业要重视利用外脑,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体制。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特别是企业家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为加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追赶跨越、全面起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市级品牌为基础、省级品牌为支撑,重点突破中国驰名商标、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以及中国世界名牌。

(五)强化政策扶持措施。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政策性文件,引导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分类指导,抢抓新的重大机遇,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加大对企业研发经费支持和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用电、用工、运输成本等补贴,技术研发费用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方面充分运用各项优惠政策。推进银企合作,加大对化工企业的信贷支持。

(六)狠抓安全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大化工企业整治力度,集中整顿、关闭各类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坚决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

产能,有效控制和治理污染,全面达到环保标准;认真落实安全措施,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全面消除事故隐患;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化工企业环保、安全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突出化工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加快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变频调速等重点节能工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高水平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化工生产企业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1.关键技术

2.2008年石化及化工新材料行业销售骨干企业(略)

3.重点项目(略)

附件1:

关 键 技 术

一、化工新材料。重点推广应用高性能复合材料、膜材料、感光材料、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功能性聚合物和通用塑料改性技术,有机硅、碳纤维及延伸产品的研究应用技术等。

二、新型农药。重点推广应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广谱新型农药技术,定向合成技术,农药制剂低溶剂化、水基化、缓释化技术等。

三、生物医药化工。重点推广应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中药分离纯化技术,药物缓、控、速释制剂技术,抗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制备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制剂技术等。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第3篇

晋城市煤炭资源丰富,无烟煤储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产量近亿吨,具有低硫、低灰、低挥发、热值高、灰熔点高、固定碳含量高、机械强度高等特点,是化工原料煤的理想之选,为晋城市发展煤化工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1、晋城煤化工基地建设。 晋城市煤化工基地建设由来已久。早在1984 年,晋城被国家化工部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用煤基地;1988 年,成立了晋城煤化工基地建设领导组,就煤化工基地的建设提出具体构想;1996 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确立了晋城“煤转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03 年,晋城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把煤化工基地建设作为晋城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一系列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晋城市煤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晋城煤化工产业起步阶段。 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国家就在巴公建设山西省第一石油厂,后因大庆油田发现而改建为山西第一个化肥厂—巴公化肥厂。1966 年,巴公化肥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晋城煤化工正式起步。

3、晋城煤化工产业成长阶段。 建市之初,晋城以“煤头、化身、轻纺尾”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引导了全市煤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天泽集团承担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改良费托法(简称MFT)煤制合成汽油工业试验,并顺利产出合格的90# 汽油;1999 年,兰花集团对兼并的原市第一化肥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生产出第一粒尿素。

4、晋城煤化工产业壮大阶段。“十五”期间,晋城按照“改小与建大并重”的发展战略,先后淘汰了七套碳铵和一套硝酸铵等落后的小化肥装置,不断发展先进煤化工装置,走上了一个以煤制尿素为主的煤化工发展新阶段。2004 年,晋城煤化工有限公司“1830”尿素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晋城市煤化工基地建设的标志性项目,煤化工产业实现了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从小化肥向大化肥的历史性跨越。

5、晋城煤化工产业瓶颈阶段。“十一五”期间,煤化工行业作为煤炭产业链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发展高峰期。但自2009 年以来,化工行业受产品需求减弱、价格下降影响,加上节能减排对高耗能行业生产的限制,发展势头减缓,行业亏损严重,煤化工发展遭遇到了“瓶颈”,在国家节能降耗和环保政策大背景下,关停严重、发展滞后,急需转型升级。

二、晋城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晋城市煤化工行业共有14 户生产企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化肥、甲醇为主的工业体系。以氮肥为基础的传统煤化工稳步扩大,以二甲醚、煤制油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稳重有进。主要产品产能分别为高浓度氮肥381 万吨、基础化工产品精甲醇111.5 万吨、二甲醚20 万吨、煤制油10 万吨。化工行业已成为继煤炭、电力之后晋城市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为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1、从地域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泽州、高平和阳城三个县市,见表1。

2、从隶属关系上讲。 主要集中在晋煤、兰花、天泽集团,见表二、三、四。

(单位:万吨)

(单位:万吨)

(单位:万吨)

(单位:万元)

三、晋城市煤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煤化工发展不足。 全市煤化工行业仍是以生产尿素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目前,全市尿素、甲醇等传统煤化工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在95%以上,二甲醚、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销售收入占比不足5%。煤化工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深加工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对GDP和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十分微弱。

2、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园区建设是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目前,在资源条件相对优越的高平西部地区、巴公地区、北留- 周村地区布局了一批化肥和甲醇生产企业,由此而形成了一些工业园区。但这些园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企业间缺乏应有的联合与协作,相关的辅助产业和配套企业没有形成,产学研机构和体系很难发育,“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得不到集中治理,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直接影响着煤化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3、技术和人才发展滞后。 煤化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要实现煤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有煤化工专业人才和自主研究消化的煤化工技术做支撑。目前,全市煤化工技术相对落后,化肥生产装置全部采用以消耗无烟块煤为主的固定床气化工艺,仍然没有探索出适合晋城无烟煤的先进炉型和节能技术。同时,晋城还没有为煤化工服务的专门技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研发能力滞后,加快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以显得刻不容缓。

4、节能降耗制约因素突出。 煤化工属于高耗能的行业,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与所消耗的能源总量严重失衡。目前,全市煤化工企业通过技术节能实现的节能量根本无法消化新上项目和扩产项目带来的巨额能耗增量,煤化工行业本身万元增加值能耗远远高于全市万元GDP能耗,将长期面临煤化工产业发展与节能约束的突出矛盾。

5、产业政策及城市建设的影响。 工信部2009 年已明确提出逐步淘汰8 万吨/ 年以下合成氨装置,随着固定床间歇气化技术被淘汰,全市新建煤化工项目面临技术工艺选择和投资增大的难题,已经核准或者备案但尚未开工项目的环评工作难度加大。同时,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化工企业面临厂址搬迁问题。

四、晋城市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煤炭资源优势是晋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优势,推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是晋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维系煤炭经济乃至全市经济命脉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经济增长和节能降耗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

1、坚定不移地走现代煤化工的发展道路。 晋城市煤化工的转型升级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化肥生产中的合成气、二氧化碳、氨、甲醇、甲醛、尿素等都可以成为产品链条延伸的依托。同时,氮肥企业经过多年激烈市场竞争,在技术及人才方面为向有机化工产业领域延伸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积极向化工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型煤化工产业领域拓展,从而实现煤化工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保证煤炭资源的产出效率和附加值,大幅度地提高煤化工产业的增加值率和附加值。

2、加快煤化工园区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 煤化工是一个产品链长、上下关联性强、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适宜采用园区和集聚区等发展模式。要加快煤化工业园区规划步伐,推行区域环评,统一规划,重点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排放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标准,使煤化工园区真正成为推动晋城煤化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要建立园区管理机构,从园区的规划、审批和五通一平,集中供电、水、气及“三废”集中治理等公用设施的建设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努力做到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

3、加大煤化工产业的重组整合力度。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实行市场引导和政府指导相结合,推进企业整合重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控制总量、优化存量。十二五期间,不再批准建设单纯以扩大尿素等传统煤化工产能的化工项目,优化现有产能,实现产能的有效控制。二是产业协作。鼓励有实力的煤炭、化工等上下游相关企业间进行重组整合。在当前煤炭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积极借鉴山西省煤电联盟和晋煤集团煤化联盟的做法和经验,支持天泽集团与沁和、大宁、天地王坡等煤炭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三是区域重组。对位于同一化工产业集中区的化工企业,比如北留、周村园区的三个化工企业,鼓励以资本、产权、技术、市场等为纽带进行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四是组建集团。以《公司法》为依据,以资产、品牌、营销、技术为纽带,以产品有机连接为基础,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自愿加盟等形式组建山西晋城煤化工集团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目标。

4、加速技术攻关、加强人才培养。 晋城高灰熔点无烟煤的气化技术仍停留在常压固定床小炉子状态,大型加压无烟煤气化装置亟待研发问世。对晋城无烟煤大型加压气化技术在内的煤化工关键重大工艺技术进行攻关,突破瓶颈制约,抢占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对此,需要一些大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合全市煤化工研究力量,与国内外煤化工研究院所联合,积极开展无烟煤气化技术研发,尽快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气化技术,占领无烟煤气化技术战略高地。同时,要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待遇、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手段,积极吸引外来煤化工人才落户就业。

5、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市场准入标准和土地供应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项目,要积极给予指导和支持,尽快办理各项手续,主动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晋城市作为全国优质化工煤原料基地,煤化工产业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壮大阶段和瓶颈阶段,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在当前国家节能降耗和环保政策大背景下,晋城煤化工产业面临着实现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对晋城市煤化工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对晋城市煤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路径选择。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第4篇

目前,中国经济遇到新的门槛,要想迈过这道门槛,中国的产业就必须转型升级。但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需要的是制度的转型升级,制度安排要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需要考虑的制度安排就是企业的破产制度。因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企业转型升级失败,需要退出市场。但是,目前的企业破产法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它解决不了民营企业退出时的破产保护问题,导致民营企业一旦破产,企业家只好跑路,因为连(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以外的)个人资产甚至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它又解决不了国有的僵尸企业退不出去的问题。

再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制度安排就是资源配置。目前资源配置仍然在把大量的金融资源、信贷资源配置到了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凭借国家信用,不用做任何努力,就可以从金融机构拿到大量的信贷资源,然后加几个点的利息转手贷给民营企业——这算不算是剥削?大量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国有企业以后,必然导致高效率的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所以,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换挡”。不仅仅是所谓速度的换挡,从高速档换到中高速档,更重要的是质的换档,从国有企业的档换到民营企业的档,从政府档换到民间的档。尤其是信贷资源的配置,必须转向民营企业,这就需要制度上的转型升级。

制度的转型升級必须依靠理论的转型升级

要想加快改革,推动制度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理论的转型升级,首先是经济学理论的转型升级,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大的周期,也是三次大的转型升级。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每当中国经济遇到困难或危机时,都是先有一个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带动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带动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带动制度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今天我们正处在第四个周期的起点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传统发展模式难以维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形势需要新的理论创新,需要理论的转型升级。

首先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给民营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性质和作用给予一个准确定位。仍以过去那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民营资本了已经难以为继。目前,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在加速下滑。2014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要高3个多百分点;但是到了2015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到2016年春季,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为什么?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必须是思想的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亟待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在现代经济学看来,只有产品卖出去后工人的劳动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产品没有卖出去,劳动的价值就得不到实现,创造的价值就为零。如僵尸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再多的劳动也创造不出正的价值,充其量只能是“零价值”的劳动。还有一种劳动,实际上是负价值的劳动,比如说制造大量污染的劳动。又比如,这边盖楼、那边拆楼,两种劳动相互对冲,但是现在在统计GDP增长时都把它计算进去了,但从价值形态上看,正价值的劳动已经被负价值的劳动抵消了。

其次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算不算劳动?传统观念认为,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不创造价值,具体的政策表现就是财务规定专家学者参加课题或会议不能拿劳务费和专家费。其结果是,在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与会的投行专家越来越多,而真正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少。这种不尊重专家不尊重知识的制度安排,其结果就很容易误导政府的决策,得不偿失。并且,随着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机器人所替代,在这种趋势下,如果仍然不承认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形式,那么就会无法解释产品中的价值是从何而来的了。

最后是企业管理者的劳动算不算创造价值?如果没有企业家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到一起,并运营起来,即使有再多的工人或其他生产要素也无法创造出价值来。

由此可见,劳动价值论必须转型升级,经济学理论必须转型升级,否则的话,制度的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更无从谈起。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第5篇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种类繁多的规划性文件密集出台,我国化工涂装行业在“新政潮”的失去下,将迎来转型升级的全新发展阶段。

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于去年6月1日起施行,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地位相当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也在今年1月30日正式施行,两个新目录都突出强调了鼓励高档、环境友好的新产品研发和生产。

2011年6月9日,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以区域为单元,明确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将实行区别化的产业政策。石化产业在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等多个区域被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将石化、化工行业列为国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也随后出台。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的中长期规划,2012年初公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年~2015年)》从品种质量、节能减排、装备改善等多个角度明确了石化涂料行业的升级路线。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并对全面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落实中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1、着力提升两化融合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IT信息产业是支撑两化融合发展的“装备部”。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刻影响着我国清洁能源新兴产业两化融合的进程、深度和广度。要按照“需求牵引、多业联合、协同攻关、重点突破”的思路,以增强涂料相关产业两化融合的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和软件。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改造,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间协同创新,加快石化涂料、汽车涂料、船舶涂料、家装涂料、建筑涂料等工业涂料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提高国产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评估,建立重点产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二是提升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支持化工涂料领域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以及重大智能制造集成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在石化涂料、汽车涂料、船舶涂料、家装涂料、建筑涂料等工业涂料行业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控制系统及关键成套装备,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技术与应用协同发展。

三是推动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推动化工涂料生产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协同应用,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向全流程电子商务服务升级。鼓励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推动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展。

2、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涂料行业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重要途径,是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格局变革新趋势、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迈入新阶段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应围绕改造提升传统涂料加工业,推动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构建涂装产业的创新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和营销体系。

一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

增强创新能力是推进我国化工涂料企业由价值链低端跃升,加快推动整个行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要把增强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

支持研发设计工具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行业规范的有机融合,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推动涂料行业全流程创新体系。

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鼓励废旧物资再利用。

利用现有基础,特别是已改制研究所的优势资源,新建一批从事清洁能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公益性研究机构。针对我国化工涂料行业前沿性技术、关键基础技术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创新能力不明显,基础共性技术和源头创新技术的载体缺失的问题,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投入,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满足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的需要。

二是推动生产过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深化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是推进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的基础,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推进的艰巨任务。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支持石化涂料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提高先进清洁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集成应用水平。

三是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

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要适应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实现产销一体、管控衔接和集约生产,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深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四是推广普及CIO制度,加强两化融合培训。

完善中央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健全企业信息化领导机构,鼓励各地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建立信息化评级和考核体系,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

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装备制造和信息领域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信息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大力培养各领域的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3、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引导石化涂料结构调转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开创性的工作,营造两化融合的良好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协调合作,不断优化两化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努力开创两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我国石化涂料行业当前存在四大问题:部分产能增长过快,落后产能仍占一定比重;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安全环保隐患突出;高端产品比重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约束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这些都是石化涂料行业成功转型升级需要迈过的坎。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实施,石化涂料行业在转型升级、资源保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任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与石化涂料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步调是一致的,也是针对当前石化涂料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性问题作出的重要部署。比如,我国石化涂料产业存在区域布局分散,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产业内容雷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部分处于城镇人口稠密区、江河湖泊上游、重要水源地、主要湿地和生态保护区的生产企业已成为重大安全环保隐患。《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明确提出,要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石化项目将据此选择不同类别的区域进行建设。据了解,黑龙江省正按照这个规划在该省建设煤电化产业基地。

目前我国石化涂料产品仍以中低端和通用品种为主,高端产品短缺。对此,据罗百辉介绍,相对于2005年版,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对石化产业的覆盖面更广,不仅涵盖了炼油、烯烃、有机化学原料、合成材料、化肥、、基础化工原料、橡胶制品等传统行业,也涵盖了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新兴领域,大大增加了短缺精细化学品、新品种等新兴产业的条目。

在大力推进我国石化涂料产业结构调转过程中,要加快发展和完善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要把完善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一批主体多元化、服务便捷化、机制多样化的地方两化融合促进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示范工程,提升面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水平。通过引导资金、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形式,支持面向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

组织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和行业评估工作。鼓励和支持地方树立示范企业、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树立以评估促进发展理念,继续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工作,加快建立第三方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为主线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开展自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积极推进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产业转型升级 第6篇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上一篇:于电力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梦见书书籍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