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与使命范文

2024-05-21

担当与使命范文(精选8篇)

担当与使命 第1篇

使命与担当

10月30日,很光荣、很荣幸的在年轻干部培训班听取了刘书记关于《坚定信念 勇担使命在加快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宏伟目标中建功立业》的讲话。刘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并且指导性强,使人深受鼓舞,尤其作为年轻干部,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

一 历史使命

第五届县委提出了坚持“五县”战略、建设“五个孝昌”、实现“五个过百亿”跨越的伟大奋斗目标。孝昌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关键是看人力资源,尤其是我们年轻干部,我们是孝昌县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建设的中流砥柱,最中坚的力量。生逢五届县委大力建设民生、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干事的时代,我们年轻干部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就是坚决跟党走、听县委指挥,为实现县委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二 担当。

省委李鸿忠书记教育我们“宏伟的事业包含更大的风险、困难和探索。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敢闯敢干。”我立有远大的志向,宏伟的目标,并深深理解领导对我们的期望,父母对我们出人头地的期望,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担当,不是担当惊涛骇浪,不是担当力挽狂澜,而我的主题是担当寂寞、担当平淡、担当平凡。

首先让我谈谈我的工作。我是行政服务中心机关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们行政服务中心有近40个窗口,窗口服务群众,我们机关管理人员是既要为窗口做好后勤服务,也要监督窗口高品质服务群众,我们更要为窗口做服务群众的示范、模范。

我们中心张志华主任,从2011年年底到任之后,采取了很多在行政服务领域具有首创性质的管理举措。其中最受到省纪委领导称赞、最能体现我们服务理念的是——大厅值班主人制度。我们机关10名工作人员,一周有10个半天,该制度就规定从一把手到打字员,每人一个半天,在中心大厅佩戴红袖标坐咨询台值班,为群众做咨询、引导、代填写表格服务和现场监督窗口工作状态。没有特殊情况,值班人员不准换班、替班,更不准缺班。值班,既要服务群众,也要做好值班笔记,一把手每周都要查看这个笔记的。

每周三下午,是我值班。一个下午,大概都会回答5-8个群众的咨询,代填5张左右的表格。通过如此面对面的服务模式,加深了我对行政服务的理解,了解了基层群众要办事有多么难,从乡镇搭车、转车来到中心,他们不了解政策、不了解办事程序,甚至很多老年群众不识字。对群众困难的了解越多,我越感觉责任沉重。与群众接触越多,他们的朴实,他们对行政干部的那么低的要求,越让我感动,和感动服务不够好、自己工作不够好的惭愧。我越发感觉到需要爱岗敬业,用心去爱,从爱出发去思考,才能更好的完善我们的工作,更好的履职、尽职。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告诫自己,不想干大事的青年不是好青年。年轻干部要树立远大志向,要坚持学习、不懈努力,争取走上更大的舞台、更重要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做更大的贡献。

但是,致千里从积跬步始。当下,我要履行好自己的担当,担当平凡的工作,担当寂寞的岗位,履行好服务群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职。

同学们,积沙成塔,我们每一位公职人员,都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孝昌实现经济强县的目标还会远吗?

担当与使命 第2篇

兖州市新驿镇中心小学孙颖

教师的工作岗位就是一个社会最平凡的工作岗位,做着貌似“平凡”的工作。然而,这项工作是让社会关注、让社会上每个家庭都“牵肠挂肚”的工作,它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的一项工程性的工作。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或者说是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替他人家庭做嫁衣裳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性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用毛泽东的词来说就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教师的工作就是干良心活的工作,当老师就要有一种大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是出于公心和良心的爱,是出于对学生及他(她)家庭的爱,是出于对民族、国家未来的爱。老师们都知道,有时这种爱是让学生、甚至学生家长都无法理解的爱,不理解的是不能把“爱和严”辩证地统一起来,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只要爱、不要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爱,是“溺爱”,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溺爱”是一种普遍现象),干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老师有时是在社会、家长误解的情况下工作着、努力着、呕心沥血着——这就是干教育事业,这就是老师、“先生”、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都知道“坏学生”是家庭的溺爱、或歧视、漠视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坏学生”是社会不良环境塑造出来的,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就是以‘人性向善’为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去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就是“以人为本”为理念去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去对世俗、对功利超越,去唤醒、弘扬人 1

性、提升人性的一种无比正义的、无比光明的、无比公正的工作,同时,我们更知道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身体力行,以人育人”的无比的高尚、无比神圣的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种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跳跃着一种神圣的使命!从“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名言中,我们能体会到了古人的奋发;从“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的诗句中,我们看见了天下儿女对母亲的拳拳之心;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不朽绝句中,我感受到了——我们,你和我,用我们的青春和誓言诠释着教师职业的本质——“使命与担当”!。

长久以来,人们心底萦绕着一支支教师的颂歌。教师,多么神圣的职业,教师,多么崇高的称号!古往今来,理论、发明,学说、创造,无不包含着老师的辛劳!伟人、学者,英雄、豪杰,哪一个少得了教师的熏陶!宏伟的蓝图,先在教师的心中描绘,知识的积累,是从老师的跟前起步„„

可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没有那么伟大,我们要做的事很平凡,这是真的!因此,我们要毫不保留地释放自己的热情,毫不吝啬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说到“责任”,字典上是这么写的:责任是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什么是责任?子女孝敬父母、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为国、教师传道解惑,等等,责任无人不有、无时无处不在。那么,我们的责任又在哪里?我想说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立足岗位,尽心尽责,干好自己的“良心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责任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有些人经常抱怨,我们的社会环境不好,我们的制度不好,我们的学生不好,干教师这一行太辛苦了,有时,还在被学生、学生家长、甚至别人误解的情况下“但当”着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其实,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就无法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唯一可以掌控的,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自己的良心和态度!要想改变别人,首先要改变自己。世界上没有快乐的地方,也没有幸福的地方,只有快乐和幸福的人。假如自己热爱工作,那自己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自己讨厌工作,自己的生活就是地狱。因为一个人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决定了自己在人生中的表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就决定了自己在人生中的成就。所以,如果自己不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那就在工作中勇敢地负起责任。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因为工作呼唤责任,工作意味着责任。工作是谁的、责任是谁的?!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工作也好、家庭也罢,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要承担起我们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就要撑起我们自己头顶上的这片蓝蓝的天空,这就是我们人生几十年的“使命与担当”!——我们的家庭需要责任,责任让家庭充满温馨;我们的社会需要责任,责任让社会和谐发展;教师需要责任,责任让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应如何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逐步市场化,中国正在步入转型期,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冲击,现代化思想和传统思想的并存,使得人们的思想出现了盲点和空白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在教育改革的困惑和迷茫中找到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1、“人的教育”必须首先说尊敬人、尊重社会

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作为单一人来看待,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现实社会,要注意把学生的人格、情感、要求、价值观放在应有的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动力。同时,要进行有关社会价值的人格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尊敬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孝敬父母、社会正义的观念,把尊重法律、社会道德,把培养学生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感,作为学校教育的切入点。

2、“人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格不仅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且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的塑造,关系到人的内在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它比知识的传授要复杂得多。所以,“人的教育”要求必须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来武装学生,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主动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人的教育”必须培养吃苦精神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独生子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是学校的责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加强社会宣传,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倡导的社会风尚。一个没有吃苦精神的家庭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危机感和责任感的人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4、“人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在新世纪之初的教育领域,教育观念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转变:从强调教育的同一型转变为强调创造型的改革精神,从培养竞争意识转变为培养

合作意识,从阶段性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接受不同的观点,在接受不同观点的同时,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八个精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人类社会最光辉的事业。就现在来说,她是既文明又稳定的事业。正是因为比较稳定,才导致了教育战线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身份上有些退化,社会已经不满、国家已经察觉,改革不会太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当务之急,是落实“八个精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作为教师,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切实把提高师德境界放在首位,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日常反思,把师德修养当作一项常规工作,使师德修养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在行动落实上,加强教育法规学习、规范自身师德行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法律法规,提高自身师德认识,规范自身师德行为。第三、深入学习“讲师德,做师表,树正气”活动,使自身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甘于奉献。第四、学习典型,培养教师爱生情感。第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

作为教师,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及发展作用极大。教师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时刻谨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即热爱教育,献身事业。首先、从认识上,尊重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热爱自身的本职工作。其次、在实践中,尽心尽责,敢于挑战困难。第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热爱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马卡连柯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教师如果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热爱学生也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时时处处为学生做榜样。第五、好学不倦,积极进取。教师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一池水”、甚至更广。

担当与使命 第3篇

1 使命——当代中国武术的教育责任

1.1 制度与规范:武德礼仪的教育责任

武德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学习武术和社会交往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1]武德的核心内容是对习武者的一种内在修为的制约机制,习武者通过“内外兼修”习武历程的锤炼,从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目前有关武德教育的文章不胜枚举,从学者周伟良[2]《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一文的阐释,到学者程大力[3]《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的解读,再到刘树军[4]《传统武德及其价值重建》的范例等都对武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精辟的研究。但是,有关武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机制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具体载荷却少有见闻。然而,这正是武德教育机制的制度自信:其一,武德是一种内在修为的制约机制。根据《史记》中《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这里将习武者的“德行”升华到了“道”的境界。[5]纵观门派林立的门户之间也不外乎将武德的具体内容归结为一种对习武者内在修为的制约机制,诸如尚武崇德、狭义气节等都是武德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二,武德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习武的历程是良好武德修为锤炼和升华的塑造过程,学者周伟良指出“传统武术是高扬道德哲学的东方人体活动方式”。[6]电影《霍元甲》的扮演者李连杰在片中与外国五位武者的竞技无不展现武德锤炼和升华之后所洋溢出来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上升到一种高尚境界的武德正是民族精神狭义化身的符号;其三,武德教育是续承文化和培育精神的践行历程。《大学》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可见,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人们的人格和品质,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方式,促使人们主动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其四,学校武术教育务必要把武德放在制约机制下运行。《论语·为政》中有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无不是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武德教育的践行历程当之以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做起。综上所述,保证武德教育沿正确的方向践行,接着在传习武技的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即通过武术礼仪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是武德典范的教育责任。

1.2 理论与架构:教材蓝本的认知责任

学校体育的构建是以教材为主要蓝本,体育教材无疑得符合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揠苗助长有损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由此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不得不谨慎而择之。起初中国武术是被人们用来生存活动和军事锻炼的手段,但学校体育与之大不相同。学校体育更倾向于育德、育体和人格修养的锻造,所以学校武术要摒弃好勇斗狠、嚣张跋扈的不正之风,注意人格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理论素材。因此,武术的教材蓝本不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应该为当代中国武术开辟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一,在武术教学理念中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武术动作来形象地展现“自强不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和“忠贞爱国、不惧强敌”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国武术传承至今让人为之遗憾的是武术教学动作的内容和武术传统文化的阐述是脱节的,遂与之形成了要么重理论,要么重技术的两极化发展道路。时下,如何把武术传统文化的阐述融入到武术教学动作的内容即动作结构之中,而不是同以往的教学方式将武术动作和武术文化拆二分之,难以把中国武术高度协调统一、有机化整合去挖掘武术文化本身潜在的深厚底蕴;其二,在武术的教学内容上借鉴老一辈武术家的实践经验,从中国传统武术中汲取养分,根据习练者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丰富武术教材的内容和方法。中国武术是一门践行的文化,所以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能够纯文字的去理解,身体力行特别是练习武术,是师傅言传身教教出来的。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习练者的心理特点,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让他们“一看就喜欢”,而不是同过去的老拳师一厢情愿式地灌输,充分考虑习练者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来学,同时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习练者“一学就上手”,找到学习武术的自信心。其三,在武术教学模式上倡导“突出新方法、强调会应用、情景化套路”的指导思想。以往我们在习练武术的时候均是以套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模式,埋身于条条框框的套路组合,在方法上已是墨守成规,在实用性上套路不够直接精悍,在练习时更是索然乏味越发显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难以领会。因此,只有突出新方法从武术套路和实战攻防动作中提炼出一些技击性较强的单一动作,强调动作的实际使用价值,在模拟情景化的编排演练,才能使武术练习起来活灵活现。总而言之,武术的教材蓝本要彻底改变陈旧武术的教学运行模式,开辟当代中国武术教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继承传统武术优点的同时与时俱进发扬创新,赋予当代中国武术持久的生命力是教材蓝本的认知责任。

1.3 航道与路径:教学场景的营造责任

“场景”一词源自电影艺术中的布景和舞台表演艺术,又叫“场地景”或“场面”,它是表演艺术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物同人物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中共同构成的生活画面,并随人物性格和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8]克拉克和斯塔尔(Clark&Starr,1986)认为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或改变某些技能、知识、理想、态度或者评价的尝试。[9]所以,教学大致可以理解为传授知识或者技巧的行为,是给予指导的行为,是一个教学者的工作。武术教学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在对学习效果及时评价的基础上的再指导、再学习、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10]当代中国武术的教学场景,要根据武术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因材施教:其一,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在武术的教学场景中不乏常常遇到诸如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频繁,动作节奏是否分明和动作之间衔接的连贯性与否等问题而困扰着初学者。因此,武术的教学场景历来讲求以“口传心授”、“身体力行”为原则,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练习的录像和视频光盘进行直观教学,将自我的练习场景直观展现在面前,针对动作练习的不足找到纠正动作的正确方法;其二,结合动作的攻防含义,完整示范动作。中国武术饱含搏击素材和格斗理念,其攻防格斗的动作不胜枚举。因此,在武术教学的场景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武术动作的攻防内涵,进行完整动作的讲解示范,在武术教学中着重剖析武术攻防动作中防身自卫的实用价值,使习练者明确动作的技击内涵,有助于加深对武术动作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在习练武术场景时的兴趣,有利于帮助习练者正确掌握武术动作。其三,效仿动作神态,突出拳术风格。学者姜容樵在《从哲学科学说到国术》一文中指出“把兽类搏击攻杀的动作,象形取意,模仿到自己身上来,用这种方法来制敌”。[11]在武术的教学场景中,首先模拟和构化动物的形体姿态,向习练者展示象形拳的招式和套路,加深习练者对动作的感知意识,从而使习练者能够较快的掌握武术拳种的风格特点;其四,注重“精、气、神”,提高演练技巧。综上所述,中国武术饱含内外兼修的特点,在武术的的教学场景中,通过内与外、形与神相互协调配合的方式,力求达到相应的演练技巧是教学场景的营造责任。

2 担当——当代中国武术的社会责任

2.1 新品种:武术生产活动的建构

近代屈辱的岁月主要是被外国列强视为“东亚病夫”身体不如人的侮辱,究其原由是闭关锁国的腐朽政府机制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而导致的。腐朽和落后是一种“病”,遂于此引进西方体育文化用作治疗当时中国社会久治不好的“疟疾”良药。在尚武精神的热潮之下,中国武术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搭乘西方体育的快车,完成了体育化、军事化和竞技化的大生产。其一,体育化的大生产:第一,进学校推行武术教育。按照体育系统的框架,通过“制定教材,进入课堂,争取必修,规定学分,分配教学课时”等环节产生了武术教育的课程体系。[12]在经历课程改革之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始将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形式的依据,扩大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第二,进入社会实行全民健身。政府以“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运动”为己任,除了组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以外,还向社会推行简化太极拳,用以增强国民体质,于是中国武术成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也为武术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空间。其二,军事化大生产。现代军事化生产将武术作为军训的主要内容,针对西洋兵器的特征,结合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进而提炼出攻守兼备性的技击之法,并身体力行地对其徒弟进行夺手枪、夺步枪和夺洋刀的训练。[13]军事格斗训练的武术化是近代武术军事化生产的主旋律,在军事上丰富了格斗训练的内容,增强了军官和士兵攻防格斗的技击能力和防身制敌的必备体能,进而演变成现代军训活动中类似于《军体拳》等系列教材,在改革开放之后均以“实施吃苦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性”的军训活动续承下来;其三,竞技化的大生产。中国武术的竞技化大生产,是巧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东风,由此“运动会”一词登上历史舞台,尚武精神之风又一次拉开序幕,之后便家喻户晓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奏响了明国时期“强种强国”的主旋律,确定了新中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历史责任。总之,中国武术的新品种构建改造了国民体质,推动了中国武术体育化、军事化和竞技化的大发展,在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推进了国家战略的新思想。

2.2 产业化:武术消费活动的营造

产业化是指将所设计和实施的生态工程,形成为创造和满足人类经济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生产的、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14]

中华武术在历史化进程中深深扎根于民间,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情怀,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武术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雄踞广阔的市场资源,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成为一个独立而又完善的特殊产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以太极拳为亮点的文化产业浪潮席卷了全国各地,素有“武术之乡”称号的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均以中国传统太极资源投设巨资建设太极文化产业园区。2008年7月2日,“太极圣地”河南焦作通过决议,全力打造投资总额10亿元的太极文化产、学、研、贸基地,并与该市“一山一拳”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密切配套。[15]在此之后,准备建设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该旅游区按照PPT模式,谋划了投资60个亿的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5个亿用以陈家沟老村改造项目、投资0.8个亿用以陈家沟太极拳大型实景演艺项目、投资1.3个亿用以陈家沟太极拳教育园区项目、投资25个亿用以陈家沟太极生态湖项目和投资8个亿用以陈家沟观光农业项目等12个文化旅游项目。2009年1月18日,总投资66.25亿元的中、美武术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河北沧州市举行,双方决定联合投资66.25亿元在沧州分期进行武术教育培训、武术交流旅游等武术文化产业项目。[16]仅仅2个月之后,为加快武当武术发展,湖北省政府投资1.2亿元在武当山特区建设国际武术学院,大力发展武当武术国际培训产业。备受央视重金打造的武林大会与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无不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武术赛事产业空前绝后的震撼前景,此后各种新兴的武术商业赛事和武术交流大会层出不穷。已经承办多年的太极拳、少林功夫等中国传统武术节的活动规模和地方经济效益屡创新高。不同地域文化的武术代表性拳种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地方各级学校教育的消息同样此起彼伏。最具轰动效应的则是2010年8月26日上午,中国武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授予世界影星李连杰“中国武术协会武博会形象大使”称号,同时授权其进行武术太极拳市场开发工作,面对这一堪称是武术史上前无古人的战略举措。[17]总之,武术的产业化营造是武术产业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产业型转变,为社会提供武术产品和服务,促使中国武术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2.3 影视化:武术传播活动的渲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影视化加速推进了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感性化与象征性特征。文化的影视化主要反映在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以图文传播的动态性和形象化,取缔了传统媒体文字传播的静态性和抽象化,它带来了人类文化活动方式的新革命,而且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感知方式,即从理性抽象到感性直观。[18]“传统文化形式中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文字书刊,其传播途径主要是观念宣传和书刊出版,而这些传统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正在遭遇感性化、形象化、影视化、网络化的大规模挑战甚至是直接的替代”。[19]由此,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越来越被感性的象征形式取缔,反映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大片则选以感性的、动态的视觉效果感染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悸动。国际巨星李小龙先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间接地解释了西方武打神话语境中中国武侠生产的特点,不仅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甚至还改写了美国动作片的历史。[20]武打片主要围绕着“中国功夫”到“传统文化”、“喜剧打斗的场景”到“平民英雄的塑造”和“审美的技击艺术”到“武侠的文化内涵”这三个主题展开。首先,功夫巨星李小龙先生在功夫影片中将“真实的打斗”场景再现功夫迷的视野里。李小龙对中国武术营养元素的摄取对象还包括青年时代在竞技拳台上打败美国和俄国拳手的当代武术家蔡龙云先生,老先生所著《基本中国拳法》的创作还反映在影片《龙争虎斗》中“击步三不落地旋风脚”对老先生所著“击步三不落地”的改造性所用;[21]其次,功夫巨星李小龙生来愤世嫉俗,可为理想和信念而死,追求的是悲剧英雄的崇高感;而成龙则是市井小民,憨厚淳朴,始于羸弱,终于强大。[22]因此,国际巨星成龙先生在他的功夫影片中将“喜剧打斗的场景”演绎成“平民英雄的塑造”;继李小龙和成龙之后,国际巨星李连杰结合了李小龙和成龙的演技特点将功夫片之路昂首阔步,从1982年的成名作《少林寺》到2006年热播的《霍元甲》,其主演李连杰将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和武德礼仪相融合,由此诠释了当代武侠文化的深厚底蕴。总而言之,不论是“中国功夫”到“传统文化”,还是“平民英雄”到“武侠内涵”,都是通过武术的影视化宣传再一次唤醒千古文人的侠客梦呓。

摘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武术在不同的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研究认为:当代中国武术承担着该时代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首先,教育责任是指武德礼仪的制度与规范,教材蓝本的理论与架构以及教学场景的路径与航道;其次,社会责任是指武术生产活动的新品种建构,武术消费活动的产业化营造,乃至武术传播活动的影视化渲染。文章旨在剖析当代中国武术的历史责任,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出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认识武术,从而指导武术的发展。

青春的使命与担当 第4篇

在2013年两会上,一批新当选的年轻代表委员闪亮登场,他们走进人民大会堂,走上了中国最高的政治舞台,展露他们的风采。特别是两名“90后”全国人大代表的精彩亮相,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青春中国的魅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80后”“90后”代表委员成为特别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代表着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新力量、新价值、新方向。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年轻代表委员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谦虚和认真,他们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学习各种知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年轻,一样能担当重任。

3月10日,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一线工人农民代表谈履职”为主题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铁飞燕,这位用弱小身躯救起落水修桥工人、“最美90后女孩”的基层收费员,被称为自信地回答记者提问,她说:“我这么年轻当人大代表是因为我们‘90后’逐步走向了社会,我们马上就要面临着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要给予我们历练的机会;我之所以当了人大代表是国家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认可。”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走上领导岗位,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走上工作岗位,大家已经感受到青春大潮的涌动。两会上,人们对青年代表委员寄予厚望,正是希望他们以青春的激情演绎,给国家带来新的能量。

因为,他们展现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年轻的代表委员有着乐于积极学习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性格,他们学习能力强,有着年轻人所特有的自信与活力,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代表了我国新生力量的青春锐力,以一种青春的正能量为国家、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源泉。

因为,他们展现了青春的使命和担当。在我国最高政治舞台上,青年代表委员心系人民,与人民紧密相连,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与急需解决的问题,责任重大。作为新生力量,青年代表委员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充沛的精力和实力彰显着年轻一代为国为民情怀,以年轻化、知识化、活力化的特质,为中国政治贡献智慧,开始在民生与发展的舞台上倡导着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因为,他们展现了青春的未来和远景。年轻没有失败。年轻人拥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拥有昂首阔步挥洒青春热血的胆气,拥有书写精彩人生的能力和气魄,这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年轻,所以敢于担当;因为年轻,所以能够担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当代青年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这样评论:中国青年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世界的未来,并对人类社会的前景产生很大影响。正如铁飞燕在回答记者时所表达的那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青年人正在用青春担起社会责任,相信中国梦离我们已不远!中国青年加油!

使命与担当演讲比赛 第5篇

使命与担当主题演讲比赛

为隆重庆祝建党95周年,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新形势下青年人使命担当、奋力创新求进的意识,促进地税工作发展,6月30日下午,青铜峡市地方税务局举行了“使命与担当”主题演讲比赛。

此次比赛在市局5楼会议室举行,比赛开始前,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岩松做了致辞,他鼓励选手们发挥出个人最好水平,赛出成绩,赛出风格。在比赛中,10位选手精彩演讲,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以典型事例等为题材,声情并茂地表达了自己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充分展示了地税局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博得了现场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经过近2个小时的激烈角逐,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

此次演讲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了全局青年干部热爱党、热带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热情和干劲。让年轻向上的心,肩负起党和政府的期盼,承担起税务干部应尽的使命与担当!

《使命与担当》观后感 第6篇

今天观看了自治区纪委联合广西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使命与担当——广西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纪实》的纪录片,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三个月的青年团员,我也受到了很多教育。虽然很多问题都还没有接触过,但这也是对我思想上的一次洗礼。

四风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是违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作为一名刚走出大学校园迈入到人民公仆队伍中的年青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党组织对我们青年人的关心和培养,党组织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形象,建党95年以来,党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从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带领人民走上一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虽然近年来从媒体和网络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因为贪污腐败而落马,对党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我相信这些都是党员中的极少数。而这次我们观看纪录片《使命与担当》就是为杜绝与预防发生在我们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

看到纪录片中一系列因“四风”与腐败问题被立案、查处的数据,和一张张因拿回“四风”整顿行动追回的款项而喜极而泣的脸庞,我的内心是既揪心又开心,揪心是因为表明在我们的身边还是存在着“四风”和腐败问题,开心的是我们的党组织开始这次整顿活动正是一个好的开始,整顿工作真正落实,对现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有很好的作用,让群众更相信我们的党组织,建立起紧密的党群关系。

用青春诠释使命与担当 第7篇

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91周年。我们生活在一个靓丽的季节,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世界,我们要去追回与你同行的、释放自己青春的能量。五月四日是青年人的节日,每当这时,正值青春年华的我都会思索,该怎样度过这一天?我想这正是五四青年节的意义所在,它纪念的是一个日子,弘扬的却是一种精神。

青,是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春,是季节,是成长的季节,青春就浊出成在成长季节的那片生命的绿色,是阳光下那片灿烂的笑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它也许是你人生的一处驿站,不过请记住,即使它象一颗流星,我们也要努力让它成为一次辉煌的闪现,不惧艰难困险,敢于拼搏,志比云天。2009年10月24日下午2点40分左右,在宝塔湾旁组织野炊活动的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同学们忽然听到了江中传来了呼救声,发现了有两个小孩落水后,在场的男同学连脱下衣物的时间都没有,就跳入江中救人。与此同时,同样听到呼救声的长江大学城建学院的学生也从河湾下游方向数十米处跃入江中,逆水游向呼救的小孩。可是同学们大多是外地人,他们并不清楚在表面平静的江面下有数个漩涡暗藏,跳下去救人的同学中,除了一两个泳技超群的人外,几乎都是刚一游入江面就被漩涡吸附住,连想漂浮在江面上都做不到,缓缓向江下沉去,同学们见情况危急,为了营救落入水中的人,他们手拉手搭乘人梯,接应获救者,并准备拉出还在水中挣扎的人。可是人梯中的一位同学因体力不支松开了手,又有好几名人梯中的同学落入江中,幸而原本在远处的三位冬泳队员及时赶到,他们把救生圈扔到落水的两名学生身边,并先后救起了六名同学。然而由于场面太过混乱,营救人手又十分有限,最终方钊,何东旭,陈及时三位同学没有能被营救上岸。三个青春灿烂的生命以一种

高尚的方式瞬间离我们而去。为了别人的生命,牺牲了自己年青的生命。作为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的那份理解和担当,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社会上有太多人批评90后,可这三位均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正在用实际行动向这个社会证明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青春是一个敏感的季节,一个觉醒的季节,一个自以为成熟的季节,我们为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一切而感动,为自己的成长而自豪,为自己经历了的世事感到沧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奉献青春的崇高理想。要锻造勤勉求是,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潜心治学,不怕吃苦,深入基层,投身实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和高度的热情,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青春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因为生活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一种礼品,一种巨大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人们将青春比作东方初升的太阳,充满希望;比作清晨带露的鲜花,充满活力;比作熊熊燃烧的火焰,充满热情。而我觉得青春是永恒的,正像塞涅卡所说: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青春可以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源泉!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初三班藏族学生依西向秋勇救老师的行为,也许能让人找到答案。14日一大早地震发生时,依西向秋正在教室打扫卫生,黑板砸在了他的身上。顾不得疼痛,他跑下教学楼,和另外几名同学向校园里一排老房子跑去。他知道,那是班主任王斌老师一家的宿舍。“那都是老房子,瓦房,我们都担心老师一家的安危。”回忆起当天抢救老师的情景,15岁的依西向秋说,“一排瓦房都倒了,我们老师

全身都被埋在废墟下了,只露出头部。”依西向秋和其他几位同学用手搬开瓦砾,将老师一家从废墟中安全拖出。老师平安无事,两个孩子受了伤,所幸并无生命危险。说起救出老师的英勇经历,已成为抗震救灾志愿者一员的依西向秋显得很平淡:“老师跟我们就像兄弟一样,他平时就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救灾还没结束,生活还要继续。18日清晨,琅琅的读书声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孤儿学校新建的活动板房内传出。“教室”墙壁上贴了简单的名人名言。“地震摧毁了我们的教室,但解放军叔叔来了,还有不认识的好人,给我们搭教室、送吃的,我们都不害怕了。”尕松卓玛说,“我长大以后想当一名医生或者解放军,这样就可以救人了。”她说。这就是地震灾区的孩子。他们朴实无华,心地善良;他们不怕危险,英勇顽强;他们怀抱理想,懂得感恩。他们像高原上的格桑花,美丽不娇艳,纤细却挺拔。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使命与担当 第8篇

一、我们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的认识

我校成立数学名师工作室是基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考虑, 学校年轻数学教师较多, 亟待发展。酝酿成立工作室之初, 我们先行思考的问题便是: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地位、工作方式等应如何定位?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讨论, 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其一, 较之于行政力量的推动, 名师工作室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的个别化指导。教师的成长, 既有个性化的特征, 又有一定的共性规律。行政力量的推动, 可解决部分共性问题, 但对于教师个体成长路径的探寻, 实施个别化的有区别的指导, 名师工作室, 可以发挥更多的优势。

其二, 区别于学校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 名师工作室更强调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两者固然都重视了同伴间的互助与交流, 但有名师的参与, 不仅能使问题可控地发散或聚焦, 而且能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其三, 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同样有别于专家讲座、指导, 它应有着明确和具体的任务和达成目标, 对教师的指导应镶嵌在日常工作中, 具有“常态性”的特征, 更能发挥出持久的效应。

其四, 名师工作室的工作任务, 不仅着眼于对青年教师的指导, 更应通过研究团队发挥辐射作用, 进而在提升学校课程的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品位上发挥作用。

其五, 名师在指导中, 不应是单边地付出, 而应能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

综上分析, 我们对名师工作室的功能给出如下定义:它是学校为实现发展愿景, 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 旨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而设立的专门性结构, 其应遵循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律, 有效引导教师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创造感, 为教师人格的完善、教育教学技艺的提升提供专业性引领和技术性支撑。它具备指导性、引领性、发展性、共生性等特征。

二、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初步实践

1. 课题引领——着眼于小学数学研究团队“共同愿景”的形成和巩固, 这是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导向

名师工作室需要有一个共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 彼得·圣吉是这样描述的:“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 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 并遍布到组织的全部活动中, 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我校名师工作室以“助学课堂”的课题研究作为价值引领, 以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作为基本价值追求。既强化了组织成员的目标意识、进取意识, 又达到了凝聚人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目的。

能否确定一个好的研究课题, 决定着名师工作室能否有一个好的抓手。我们选择了“助学课堂”试验。这一课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 它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颠覆, 是充分信任儿童、全面发展儿童的产物, 是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必然召唤。

“助学课堂”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理念, “助学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切外在的教育行为, 都是在为这一主体发挥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作为一种方法, “助学课堂”强调“三助”, 即自助、互助、师助。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超越, 是教学改革的一次美丽转身;是对学习主体的信任与尊重;是教师删繁就简, 得以将教学锁定在重、难点上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实现“减负增效”的理性回应;是能让优生吃饱、后进生吃好的合适举措。它“新”, “新”在实现了把以知识为逻辑结构的课堂, 转变成了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结构的课堂。它“活”, 学生的思维活了、学生会质疑了、学生会做小老师了, 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了, 成绩好了。它“美”, 它承载着与传统课堂的精致、细腻、行云流水等所不同的课堂审美, 折射出更多的粗犷与大气, 呈现出的是主体美、力量美和震撼美。“助学课堂”是对当前如何平衡小学数学基础与创新这一热点话题的正面回答, 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既有研究的必要性, 又有研究的可行性。

好的课题研究, 是名师工作室的灵魂所在。它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抓手, 给研究搭建一个平台;设定一个努力的方向, 使成员的研究得以“聚焦”;协力攻关, 便于取得成果, 让成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利于调动成员的研究兴趣, 让“我要研究”成为现实。这就能让工作室的成员有目标可追, 有内容可做, 有平台可反思。

2. 任务驱动——着力于构建起全体参与、与自身实践融为一体的“研究共同体”, 这是名师工作室特征的集中体现

名师工作室一定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具体措施的工作机构。不解决成员的内需问题, 则万事皆休;不讲求科学的、艺术的方法, 则事倍功半;不明确组织的奋斗目标, 则名存实亡;不付出艰辛而有创意的努力, 则劳而无功。所以, 不仅对名师的学识和业务指导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名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业务沟通能力等也都提出了挑战。而上述能力, 都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如何为每一位成员规划好一条行之有效的成长路径。

为使每一位成员增强目标意识, 我们和教师一起寻找到最近发展区, 为其制定出中长期的个人奋斗目标。因为有方向才有动力, 有方向感才会有成就感。发展目标的制定应因人而异, 重在让所有成员得到发展, 而不是所有成员达到相同的目标维度。我们让成员把制定的发展目标绘制成图标, 一式两份, 一份放在导师那儿, 可对照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份自存, 时刻不忘自己的努力方向。导师可对众人的资料进行分类、梳理和整合, 共性的可集中解决, 个性的可分散指导, 从而大大节约了指导成本, 提高了指导效率。

在研究理念上, 我们坚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积极参与, 使得个人的发展与团队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方向的把握上, 我们注重教师内功的修炼, 不浮夸, 不作秀, 使先进的理念和高超的技艺伴随时光流淌到教师的血液里;在工作思路上, 我们制定“单周研讨, 双周展示”的制度, 毫不松懈, 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反思成败, 不断超越自我。我们还定期举行联谊活动、对外展示活动等, 不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 借助外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们注重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自身优势, 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机制在研修中落到实处。我们研究了不同的研修方式, 如理念引领式、行为暴露式、主题分析式等, 但不是强迫教师接受别人世界的各种清规戒律, 而是设法营造适应教师心灵需求和教育特点的各类情境, 促进其内在的教育信念得以合理释放、外在影响得以内化和吸收。是指导, 更是一种影响、一种唤醒、一种引领, 一种对其专业命运的人文关怀, 帮助教师实现对“旧有的我”的解构, 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 生态发展——立足于形成相对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研究体系和机制, 促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名师工作室的内在活力

我们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 因为它是前人在教师研修方面进行艰苦探索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读书、读书、再读书, 无数的案例向我们表明, 从没有不读书却能够持续成长的好教师。

——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这样的循环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还没有找到反例。

我们为此创建了独特的名师工作室文化, 打造宜于教师发展的合适情境, 包括对话情境、反思情境、开放情境等。

对话需要心灵的敞亮和心地的无私, 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话需要平台, 需要有共同关心的话题, 这样才能将思维和智慧聚焦, 才能让对话各方都形成积极的心向, 不会导致失衡;对话还需要智慧与技巧, 这对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发话题, 如何打破僵局, 如何避免激烈的冲突, 如何将发散的话题进行收拢, 如何将讨论引向深入, 如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防止少数人包场, 等等, 这些不仅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仔细规划, 还要善于临场决断、随机应变。

反思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澄清作为情境参与者在视域、认知上所带来的情境处置上的局限, 努力去质疑、批判那种“自以为是”的处于“固着”状态的预设、假定, 努力摆脱“已有的我”, 实现对旧有认知、信念的解构。解构不同于否定, 而是一种扬弃, 是教师在经过“同化”或是“顺应”之后的一种自我重建。在与他人、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得以打破原有思维的条条框框, 获得认知的飞跃和理念的澄清, 它是教师自身从事教学研究的历史经验不断生成的结果。

本质地看, 名师工作室的最终目标其实不是落在几个有形的活动安排上, 而是要努力落脚于成员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主体意识的唤醒上。这就要求我们创设的教研情境要从教师的未来发展着眼, 在开放的情境中落实追求的目标。时间开放, 好的指导要能将教师的研究延伸至工作室的教研场景之外。这需要我们善于帮助教师体验成功, 明确努力的方向, 并理解为达到目标所需付出的努力;空间开放, 研修的场所也不必拘泥于工作室, 教室里、操场上、闲聊中, 甚至让教研成为教师生活的主题, 这便是把研修转化成了教师乐此不疲的自觉追求了;任务开放, 我们不能把所谓的教师成长的规律生搬硬套到个体身上, 恰恰相反, 我们要善于鼓励个体勇于创新, 用心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 争取形成唯我独有的教学特色或风格, 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也才能找到让成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上一篇:月作文976字下一篇:银行员工年度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