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2024-05-31

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精选6篇)

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1篇

论农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将农业银行改革为规范化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关键和难点。这个根本性问题解决得早、解决得好,就会早些为全行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必将大大缩短向商业银行转变的进程;反之,则会贻误战机,制约全行的生存和发展,进一步加大转轨的难度,延长转轨的进程。我们认为,要紧紧抓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银行经营格局大调整的契机,把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突破口,在广泛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和全面总结农业银行几年来商业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与商业银行运行要求不相适应的部分,边革边改、边破边立,尽快建立起符合商业银行运行要求、具有农业银行特色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一、建立‚统一策划、分级经营、统分结合、‘四自’一体‛的新体制、新机制

(一)强化总行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各级行行长在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农业银行是实行一级法人下的总分支行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是全行的首脑机关,担负统一制定和组织实施全行经营发展战略,统一组织全行业务经营管理和调节系统运行,统一承担全行的民事责任。各分支行不具有法人资格,必须紧紧围绕全行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必须保证全行政令畅通和整体功能的发挥。要健全和完善以行长为中心的决策系统,把全国农行分行长会议作为全行的最高决策机构,具有类似董事会的职权。全行经营发展战略的制订和调整,全行性经营管理的重大部署和举措等,必须经全国分行长会议充分研究讨论和慎重作出决策。在行长领导下,可设立若干委员会和专家组作为决策的参谋和咨询机构。同时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保证重大决策的质量。要强化行长负责制,下级行行长要对上级行行长负责,分支行行长要对总行行长负责,总行行长要对全行负责,各级行职能部门要对各级行行长负责。

(二)建立分级经营、统分结合的集约经营网络体系。要实行‚四级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集约经营发展战略和策略,彻底打破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格局。总行、省级分行、地市级分行要加快由管理型分别向管理经营型、经营管理型和直接经营型转变。要加快自身的财务计划部、放款部、营业部等直属经营执行机构及其网点建设,着力拓展城区业务、国际业务,实行本外币一体经营,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一体经营,城乡业务一体经营,形成、巩固和发展一批与各自经营实力、管理水平相称的较高层次的基本客户,尽快提高三级行在全行经营总量的比重和在城区金融商品市场的份额,提高全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县支行要适应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和城乡金融格局的变化,适时调整经营重心,逐步向县级经济、城乡结合部、中心集镇等经济发展快,经营环境好,经营效益好的区域、产业集中,同时注意选择和稳定一批在农村长期经营中新形成的较好客户,机动灵活地开展经营,巩固农村基本阵地。

(三)建立健全具有农业银行特色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目标责任制和综合业绩考核制,推行等级行管理,建立一级法人、多级经营的经营动力机制,增强全行自主经营意识,促进盈利行多盈利、上规模、快发展,激励亏损行多扭亏、快转盈、求发展。建立以省级分行为基本监控单元的全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以资产形成前后全过程为监控对象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实行体制制约、制度制约,促进全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提高稳健经营、风险约束水平。建立资金内部计价、费用统支共管的成本管理体系,增强全行、全员的财务核算意识,促进增收节支,搞活业务经营,提高总体经营效益。

二、充分发挥总分支行制的体制优势和规模效益

(一)把总行真正建成统揽全局、驾驭全行业务经营的领导核心。总行是全行的经营指挥中心和管理调控中心、资金调度和资源配置中心、经营核算和联行结算中心、信息传输和同业联络中心、干部管理和人才开发中心。要充分发挥总行的五大中心作用,为全行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提高整体运行效率。总行要超前思维、高位思维、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市场开发研究和经营效益研究,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局面,善于集中全行的智慧,审时度势地推出新招、高招,尽可能使全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要切实改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动员全行一切资源和一切积极因素,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要加强对各级分行的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省级分行承上启下、组织推动所属行开展业务经营的职能作用。

(二)强化省级分行的经营管理职能。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要减少管理层次,省级分行要逐步过渡到直接管理县级支行。地市分行不再管理县支行,其级别不变,但要办成经营行。与地市分行同在一地的城郊支行可仍划归地市分行管理,城郊支行以及地市分行原辖各办事处的人事、工会、审计、监察等行政管理职能统一上收到地市分行,其精简人员充实到业务岗位。

(三)要一行一策采取措施搞活县支行,切实增强县支行的经营活力,充分发挥县支行的基础作用。对经营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县支行,要作为发展的重点;对发展潜力大、目前已达到或接近保本点的县支行,也要量力给予必要的扶持,促其加快发展壮大;对基础薄弱,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县支行,要降格为办事处,收缩编制,收缩网点,实行收支报帐制,促其实现保本经营。县支行尤其是不具备资产业务拓展条件的县支行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资金和盘活资产存量,为全行集约经营服务。

(四)把各级行的营业部等各种直属经营机构,作为业务发展的增长点、集约经营的着力点和实现规模经营的最佳点来抓。起点要高,机制要新,经营要活,管理要强,硬件软件要齐跟上。要完全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运作和管理,率先把直属经营机构办成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管理示范基地和窗口。要加强乡镇中心营业所和城区多功能储蓄所建设,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不断扩充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

三、按照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有效经营原则,改组内部经营管理运作体系

(一)调整总行的一些部室和职能。办公室应主要承担决策委员会办事机构的职能,起核心参谋部的作用,同时搞一些行政管理;建立业务市场开发部,可将发展规划部与代理业务部合并,主要承担全行对外机构的设置和调整的管理、业务市场调查和开发、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和营销、总行直接与全系统经营的客户公关和联络、农行形象宣传等职能;建立计划财务部,形成全行以投资、成本、利润为主体的业务经营责任中心,主要承担业务经营计划的编制、资产负债结构的监控、资金的调度和营运、经营成本的核算和经营成果的考核等职能;强化国际业务的策划、推动和管理的职能,推进全行本外币有机结合和一体化经营,进一步快速稳健高效地发展农业银行国际业务。合并建立一个贷款部,主要承担全行贷款制度办法的制订、总行直接或牵头办理的贷款项目的审查、贷款资产的管理等职能。调整和改进信息电脑部,把信息部分划归业务市场开发部,组建一个单一的电脑开发部或电子化建设部,承担统一规划和开发全行电子化手段的功能,改变各搞一套的作法。加强稽核监察的作用,将来可直属农业银行监事会领导,主要承担制度执行监督、业务财务稽核检查、经营成果审计等职能。

(二)省级分行原则上比照总行模式设置内部管理职能部门。要适应直管到县支行的需要,特别要充实和加强稽核保卫部门,加强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建设。

(三)县级支行按‚三部一室‛设置内部经营管理职能部门。即设置市场开发部、业务经营管理部、稽核保卫部和办公室(人事、监察、纪检等)。地市分行业务量小的,可按县支行模式设置职能部门;贷款业务量大的,可将业务经营管理部分设为计划财务部和贷款部。

四、围绕质量和效益提高全行经营管理水平

(一)加强资金营运管理。要讲究资金组织的质和量,不断增加总量和优化结构,增强全行的资金实力,为牢牢掌握资产业务开拓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创造基本条件;讲究资金的优化配置,真正把资金配置到那些能给全行带来规模效益、关联效益和稳定利润的区域、产业、行业和客户群体;讲究资金的营运成本,加强资金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促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资金成本的降低和经营净收益的提高;讲究资金营运的效率,加强资金的灵活调度和头寸管理,严格控制非盈利资金占用和不利于资金优化配置的强拆强占,加强行内外资金供求的预测,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差、空间差,去获取更多的收益。

(二)加强贷款经营管理。现阶段要全方位推行培植优质资产和消化不良资产两手抓战略,实行双向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贷款资产质量优化机制。贷款操作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把好硬化贷款条件、严格贷款审查、推行合法有效担保、加强贷后监测评价和风险预警、健全贷款风险补偿等各道关口,建立贷款全流程的风险控制防线,同时全面推行风险度管理,量化贷款风险,大力推行审贷分离和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严格实行程序制约和体制制约,提高贷款决策质量。要建立贷款经营的法律保护体系,完善贷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贷款操作规范化程度,依法办贷、管贷、收贷,依法维护债权安全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各项新业务的经营管理。要着力开发和拓展表内外各项新业务,逐步改变资产单

一、收益单

一、风险过于集中的状况,促进资产多元化、收益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经济发达的省区行、城市行以及其它条件较好的行,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服务网络优势、资金和人才优势,率先从资产多元化方向突破,尽快提高非贷款资产占全部盈利资产的比重,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全行资产结构、收益结构的优化闯出新路。

(四)加强财务核算和管理。要健全和完善经营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提高全行、全员经营核算意识,促进勤俭办行、效益兴行。各级行都要加强经营成本管理,建立成本会计核算系统,划分和建立成本、投资、利润三大核算中心,制订资金内部转移价格、各项费用指标和定额,把增收节支目标分解到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员工,同时加强监控和考核,调动全行、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年度财务目标的实现和全行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要依法如实反映财务收支,杜绝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提高财务核算的质量。

五、从改革分配制度突破,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总的原则是根据经营业绩和贡献大小,拉开行际间、人际间分配上的差距,彻底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激励全行、全员争优创先,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多做贡献。要在进一步完善经营目标责任制、综合业绩考核制和等级行管理办法的同时,抓紧出台员工岗位作业规范和考核考勤考时办法、等级业务员管理办法,为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提供操作工具。

(二)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行员工资制度,进一步拉开级差工资额。要加强正常的晋级管理,严格按条件考核,不搞照顾,不够条件的坚决不予晋级。要用好奖励晋级指标,真正奖给那些贡献突出的领导和员工。实行等级行管理要与行领导班子成员工资挂钩,保持一级行的可上浮一级工资、连续评为等外行的要下浮一级工资。要全面实行干部聘任制并与工资和福利待遇挂钩,低级高聘的可以相应上浮工资和福利待遇,高级低聘的要视情下浮工资和福利待遇,落聘待业的只发生活费,直至重新聘用上岗。对新入行员工实行合同制,并相应执行浮动工资制。

(三)要继续加大责任目标津贴与经营效果挂钩的力度,拉开返还比例,多盈利的行多得,亏损的行少得。要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经营业绩突出的行及其领导班子和贡献突出的员工给予重奖。要积极争取政策,认真研究和修订留存公积金、公益金制度,尽可能使更多的盈利行能足额提取‚两金‛,得到更多的发展条件。

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2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管理作为政府职能的地位将日趋突出。加强我国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实施又怎么体现。随着国家的一些政策的出台在我们生活确实发生着一些变化。

以中国足球改革为例。我是一个新闻追逐粉丝,总是不由自主的关注一些事实。足球自然活跃在我的眼前,某某学校课间操改为足球舞,某中超足球队亚冠创佳绩,某领导亲自现场督战等等。切实的改变我们中国足球正慢慢地拨出遭唾弃的泥潭。这得益于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2015 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要理顺足球管理体制,制定足球中长期规划,创新中国特色足球管理模式。中期目标是是要实现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达到亚洲一流,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远期目标是要使中国成功申办世界杯足球赛,男足打进世界杯,进入奥运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振兴足球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摆上日程。总书记多次指示要下决心把我国足球事业搞上去,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足球等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工作,国务院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我国足球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发展和振兴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我国足球曾在亚洲取得良好成绩,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发展职业足球,改革一度带来活力,但由于对足球的价值和规律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严重,组织管理体制落后,人才匮乏,监管缺失,导致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薄弱,行业风气和竞赛秩序混乱,运动成绩持续下滑。

论计划生育管理的体制改革 第3篇

一、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政策不协调。从外部综合治理环境分析,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存在不协调、互相矛盾等特点,政府的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计划生育政策与经济政策不协调,例如拆迁补偿,政府是按人口计算的,违法生育户的收益高于计划生育户。二是计划生育政策与户籍政策不协调,主要包括违法生育处罚政策无依据、公安部门户口登记时不用告诉计生部门、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无需核实婚育情况等。三是计划生育政策与教育政策的“两免一补”不协调,违法生育的子女被征收了社会抚养费却能获得教育部门的补贴。四是计划生育政策与民政政策不协调,主要包括强制婚检的取消、婚育登记不需计生部门出示有关证明等。

(二)人口职能部门分散。人口问题包含多个环节,需要有一个权威、规范化的人口发展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但当前我国人口职能部门较为分散,有公安、计划生育、民政、妇联等多个部门,形成了典型的多头管理。从体制上分析,多头管理大大降低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在涉及各部门自身利益时,常常出现争功诿过的情况,也使弱势部门受到忽视,其协调强势部门的难度也较大,效果较低。

(三)基层部门工作衔接断层。作为基层工作保障的社区与“单位”出现了管理断层的现象,新建住宅小区不断涌现,物业管理成为主要管理模式,且自成管理体制,较为封闭,政府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也较难介入。单位管理体制也存在较大问题,单位中的人口流动性大,出现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城市社区计划管理体制形同虚设,管理漏洞现象严重。

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对策

(一)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目前的形势来分析,政府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应该发生改变,应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模式,以适应复杂形势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需求。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积极面对现存及未来可能存在的各类人口问题,宏观掌控计划生育管理目标,将政策的决策职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重视缓解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性别比例差异、人口流动性大、人口素质整体偏低等问题,以科学设计人口发展的宏伟计划:二是持续进行“少生优生”的大力宣传工作,尽管“少生优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多数家庭仍有生育意愿,对计划工作更有需求,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包括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信息咨询等。

(二)解决计生工作的“两个基本矛盾”。计生工作中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婚育理念、生育意愿与现有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在对计划生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两大矛盾并进行有效解决,因此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切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应以人口计生工作的性质、特征与规律为主,进而确保计划生育政策持续稳定,确保计划生育工作持之以恒。

(三)综合发挥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从未来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来分析,要实现计划生育管理目标,就要确保各相关部门综合发挥其决策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等,同时要进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重新设计,以使其符合各项职能的发挥需求。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对于政策不协调问题,应该综合目前的行政机制与制度改革需求,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以对计划生育管理体制进行重设,进而确保“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综合协调。二是对于计划生育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应该成立自上而下的人口发展委员会,以对人口资源与人口发展进行统筹管理。三是对于基层部门工作衔接断层问题,应该制定各项计划生育与服务支持的相关制度,协调上下级政府部门的职能,建设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社会支持体系。四是结合目前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建立并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的责任考核制度,同时优化相关政策,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以发挥政府的控制职能。

(四)合理运用计划生育职能手段。政府部门实现计划生育管理的职能手段是多样化的,主要有宣传教育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不同手段所发挥出来的效果也各有差异,因此应该合理进行运用,以将其作用最大化发挥。首先,应积极运用经济手段。计划生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事务,要将其列入公共财政范围内;通过就业政策完善人口结构,提升人口质量,增加创业就岗机会,以有效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以福利分配政策引导生育理念;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合理运用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直接性、强制性等特点,能对行政相关人的行为进行强制要求,但应注意将管理模式从以处罚为主转变为以奖励引导为主。再次,依法运用法律手段。严格遵照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开展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内容,实行有奖举报,有效利用人口普查与清查结果,增加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

(五)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互联网的作用不容置疑,能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巨大便利,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也应该合理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进行人口管理。如实行身份证“一卡通”。大胆改革现有的户籍政策,用智能卡取代居民身份证,从人口出生登记时就确定唯一的身份代码,建卡后输入人口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直至死亡才销卡。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人口性别比例不协调等现象仍然存在,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断进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现对我国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谭克俭.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J].人口与发展,2011(2):100-106.

[2]谭正元.关于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1):167-168.

[3]印东.新形势下中国地方政府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胡慕鸿.我国政府计划生育管理改革研究——以南京市宁海路街道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2.

[5]贺楠.大连中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社区化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6]孙婷婷.金州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7]赵一春.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0):47-48.

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业;管理体制;创新;改革

一、前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生活要素,而生活要素是与我们的生活分不开的。现如今休闲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涉及范围广泛,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我们构建一套完整的供给体系和工业体系,提高休闲旅游的质量。旅游管理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要把旅游业放在社会和谐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协调旅游业发展与各行业的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聚集性、竞争性和协调性。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和谐发展。

二、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体制采用的是国家、省、市、县四级旅游局为旅游业主管部门的分级式管理模式。国家旅游局的职能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做出发展旅游业的长远规划;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并处理对外旅游事物。省级旅游局主要是对全省的旅游企业进行综合管理,负责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资格审核和考试;负责旅游企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负责国际旅行社的和国内旅行社的审核还负责全省的旅游业文化宣传工作。市县级旅游局是最低级别的旅游局,主要职能是负责本地区的旅游业的管理工作。

(二)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政府的干预

虽然我国制订了相关的旅游管理规章制度,但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中仍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中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方式,对任何事物都要加以干涉,另外管理部门还受自身利益的影响,在行使政府职权管理各行业的时候出现不公平现象,经常行使不必要的干预,降低了旅游业管理部门的威信。

2、旅游业职能不明确

旅游业不能摆正自己位置,在形式职能时即用旅游局的权利又用企业的形式获得利益,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企业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管理职能首要任务是规范行业。

3、旅游宏观管理困难

在社会主义经济下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对我国旅游业宏观管理体制,使我国旅游业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级旅游局缺乏宏观调控手段,行政约束和行业管理的能力较弱,再加上利益关系的驱使,旅游业和各企业的矛盾冲突,使得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整体设计难以进行。导致旅游业整体的竞争力下降,增加行业风险。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构思

(一)建立多层次的旅游管理机构

旅游业关联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要求其需建立一套职能强、权威大、级别高的旅游管理体制,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大规模的整合与开发,推动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旅游集团的建立。可通过建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或旅游领导小组、建立旅游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来完善社会公共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决定各级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的关系,维护旅游业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管理体制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减少由政府干预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个目标不能仅靠旅游部门来完成,旅游局要发挥其核心作用去扶持这个体制的建立,并给予相应的业务指导。

另外还可以采取建立社会公共管理、公共监督管理机制的方法,构建畅通的交流渠道,加大管理部门、消费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消费者选择旅游服务的安全感、信心。同时该管理机制也是对旅游管理部门进行完善的重要机制,旅游业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其涉及的管理范围也是相当的广泛,其中物价、园林、环卫、文化、公安等部门管理都有所涉及,若是在管理旅游业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其他相关部门关系的协调,很容易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健全社会公共管理、公共监督管理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管理、监督旅游业的活动中,将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外部环境的完善。

(二)明确职能,加强宏观管理

由我国的国情决定,最适合我国旅游管理的模式还是政府占主导地位。政府管理模式下,各部门进行宏观服务和管理。履行好自己的职权,如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项目审批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组织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组织行业人员的培训,开发旅游行业内部人力资源;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策略,在旅游市场塑造良好形象;提供行业服务等等。

(三)寻求旅游发展经费渠道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政府的行政经费有限,难以维持庞大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因此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就要拓宽所需经费来源。可以通过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或采取税收的方式筹集经费。在符合国际国际惯例和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对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收取一定份额的资金作为发展基金,可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征收。或者建立国有资产的旅游业运营公司,在政企分开的背景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国有资产委托给该类运营公司管理,该类公司对资产的增值保值进行负责,采取这种方法将有利于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也可以对不合理竞争和资源分化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在相关的政策范围内要求该类公司需要缴纳部分国有资产进行运营时所得的经济利益,实现对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经费补充目的。另外国家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的旅游企业所得税去扶持旅游管理部门开发旅游资源,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得到良好发展时就会缴纳更多的所得税,从而有利于增强旅游经济的获利,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旅游业同样也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发展较快。在信息化时代,对旅游业也有着严格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实现现代化管理将有助提高旅游管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对旅游项目审批、旅游统计、对外宣传和资格证年审等工作,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及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旅游业是一个社会化属性很强,市场化程度很高,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的存在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同时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旅游体制管理经验,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标本兼治,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大家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琳. 中国旅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 王鑫. 旅游城市旅游行政管理系统初探[D].四川大学,2006.

[3] 李强. 基于“三位一体”模式的珠海旅游管理体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

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5篇

【摘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环境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职权配置、职权运行机制三个部分有机组成。考察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环保机构的组织结构不合理,职权分工不科学,横向分散,多头管理,行政权异化,难以形成执法合力;2.环保部门地位尴尬,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难以有效抵制地方保护主义;3.协调机制欠缺、参与机制稚嫩、监督机制无力,导致环保执法运行不畅。应以“地位独立、分工明确、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监督有力”为原则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以早日构筑我国科学化的现代环境管理体制。

【关键词】环境行政法;管理体制;弊端;改革

【正文】

一、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对于“环境行政管理”,一般可概括为环境行政主体运用技术、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对人类损害或影响环境的活动加以干预,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在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下发展经济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一)组织结构。指国家对享有环境行政管理权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具体设置以及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拥有一定职权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是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环境行政机关、授权的环境行政机构、受委托的机构与社会组织三部分。环境行政机关指按照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以行使环境行政权,对国家的环境事务进行管理的机关,根据所辖区域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央环境管理机关和地方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在我国主要是国务院、环保部、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地方各级环保局。授权的环境行政机构,指并不因组织的成立而从宪法和组织法获得行政职权,而来自于有权机关以法律、法规形式的授予而获得相应环境行政权力的环境行政主体。在我国这类授权主体比较多,如《环境保护法》第7条第2、3款规定的授权主体.(二)权力配置结构。指各种环境行政管理机构横向的职权分工、权限划分以及纵向的职权位阶等。权力的配置是垂直分工,水平分工,还是交叉分工?具体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保行政权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配置;二是环保行政权力在同级政府之间的配置,如省与省之间的配置;三是环保行政权力在没有隶属关系的同级政府的不同部门或机构之间的配置,例如在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局等部门之间的配置;四是环保行政权力在具体的一个部门的内部机构之间的分工,如在综合处、污控处、生态保护处、监察大队、监测站之间的配置与分工。

另外,如果从权力的来源进行分类,职权的配置结构也可指在环境行政机关、授权的环境行政机构、受委托的社会组织之间和各自内部的环境行政职权范围的具体分工,以及分配的环境行政职权在整个环境行政权力体系中的位阶态势。如《噪声污染防治法》第40条授予民航部门负责减轻机场噪声的职责;第50条、57条、58条授予公安部门对城市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染给与警告与罚款的职权;第57条第2款授予港务监督机构对违法排放噪声的机动船舶的警告与处罚职权等,这就涉及作为职权主体的环保部门与作为授权主体的公安部门、民航部门以及港务监督机构等部门之间在环境噪声方面环保行政权力的分工与衔接问题。

(三)职权运行机制。指享有环保行政权力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各自的职权运行方式、行政程序以及各机构之间开展环境事务进行行政协作的方式等,如行政决策的机制、行政命令的执行机制、环保行政事务的部门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

以上三个方面在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相互独立但又有机联系,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组织结构是环境行政管理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保证;行政权力结构是环境行政管理的职能形式和功能保证;运行机制是环境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分工的动态结合方式和环保功能的实现形式。只有环境行政机构的设置合理、各机构之间的职权分工科学、环境行政机构运用环境行政职权的运行机制流畅、高效,整个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设置才算科学合理,但以此考察我国现行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发现问题重重,亟待进行改革。

二、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弊端

(一)机构设置的结构不合理,环保行政职权分工不科学——横向分散,多头管理,行政权异化,难以形成多部门执法合力

1.管理机构之间权限不清,责任不明

依行政合法原则,要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与法规的规定,其核心要求是行政主体必须在其行政权限的范围内开展行动。然而,环境立法中关于部门之间职责范围的规定是很不清晰的,尤其是关于部门之间如何开展协作的规定更是语焉不详,这样使得行政自由裁量的空间过大。而行政主体出于本部门利益的不正当考虑,对于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的低方,不同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务竞相主张管辖权,而对于不利的事物则主张没有管辖权,当缺乏上级权威部门进行协调的时候,执法部门之间往往出现相互扯皮“打篮球”、互相推诿“踢足球”的现象,严重影响法律的执行。

现实中,一般认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务应有环保部门负主责,而其他部门进行配合,但真正在一线开展环境执法行动的主要还是环保系统,由于得不到其他部门的配合经常出现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譬如在日常执法中,往往是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该断电的不断电、该断水的不断水、该吊销执照的不吊销,严重影响执法效果。在已初步实施移送制度的15个省级环保部门移送的850件违法案件,涉及工商、经贸、司法和监察等部门,结案率却不足60%。

2.管理机构重叠

这主要是我国机构改革不彻底而留下来的负面效应。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而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而没有顾及或没来得及对原有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的撤销或合并,于是就发生了某些管理机构相重叠的现象。

3.管理机构职能的重叠或交叉

据学者的统计,至少存有如下几种类型的重叠与交叉:(1)规划职能的重叠和交叉;(2)监测职能的重叠和交叉,如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的水资源水文司以及国家海洋局都具有水质监测的职能,而且实际中环保局与水文司的监测结果往往还存在重大的冲突,导致人们无所适从;(3)保护职能的重叠和冲突,如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林业局之间都有监督检查各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工作;(4)污染纠纷处理职能的交叉和重叠,如发生渔业污染纠纷或船舶污染纠纷时,则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第28条的规定,县级以上环保局与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都有处理污染纠纷的职能。

(二)环保部门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受制于地方各级政府,难以抵制地方保护主义

1.环保部门财政不独立

(1)由于财政不独立,环境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受制于地方政府

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基层环保执法部门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由当地政府提供,而不是由国家统一拨款的。而在实践中,地方的重要污染源主要是当地的各类企业,这些环境执法的对象同时又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是解决当地政府的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力量,因此,这些污染企业往往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俗话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在这种财政体制下,由于环保执法部门人员的位子、票子均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所以基层环保执法部门说话就要看当地政府的脸色行事了,失去自身的独立性何谈坚持环保的原则啊。同时,地方政府又不受上级政府的环保部门的领导,由于缺乏有力的制约力量,而无所顾忌地走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可见,地方主义的久禁不止也就不足为怪了。

(2)由于受地方财政影响,各地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发展很不平衡,贫穷地方的环保部门力量薄弱

由于不是由国家统一拨款,基层环保机构的规模与力量往往受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政府的制约,因此基层环保机构的发展很不平衡,许多贫穷地方的环保执法力量相当薄弱,有的地方甚至都没有环保部门。据悉,2005年底,全国平均每个机构只有1.5辆车左右,300多个县没有执法机构,200多个县的执法机构没有执法车辆,更没有取证设备。然而,如此“贫穷”的环保部门却监管了近30万家工业污染企业、70多万家三产企业、几万个建筑工地,还要面临十分繁重的农村及生态环境监察任务、承担着120多亿元/年排污费的征收工作和6万多件/年的污染事故与纠纷调查处理工作。

2.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有限

在我国的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与立法之下,由于受制于当地政府,环保行政部门“权力小”、“手段软”,环保权威十分有限。权力“小”,主要体现在环保部门只有限期治理、停产治理的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由于当地政府出于经济的考虑一般并不采纳这种建议,对此,环保部门无能为力。

手段“软”,主要体现在环境处罚的主要手段只是罚款,缺乏查封、冻结、扣押、没收、强制划拨权等行政强制性手段。就连唯一的处罚手段,其可以处罚的数额也受到的很大限制,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譬如,我国环境立法对罚款大都规定了一个上限,如《水污染防治法》第43条第2款规定:“对造成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按照直接损失的20%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就连最新出台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只规定为50万元。在这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畸形法制状态下,多数企业往往选择缴纳罚款而不愿意建设治理设施整治污染。据此,有关部门曾统计,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

(三)缺乏高效的部门协调机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横向的各部门并立的所谓“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于立法或历史上的原因,存在部门之间权限不清、管理机构重叠、部门管理职能重叠或交叉、管理部门错位等多种弊端而严重影响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的情况,但另一方面我国又缺乏应对措施——即没有设置对这些冲突与矛盾进行有效协调的权威性部门或机构。当然,有的地方有一些很好的协调经验,如武汉建立了社区居民自治和部门联动的新型管理机制,但总的说来这

种协调和联动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由于每次都要临时组织协调,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久拖不决而效率低下。再者,就是这种不成熟的联动机制也还没有在全国得到很好的推广。

三、以“地位独立、分工明确、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监督有力”为原则,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

1.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

要改革现行的体制,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地方政府从目前的“准企业”状态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府和福利政府,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来规制政府的行为,刨掉地方保护主义的土壤,并严厉打击政府的寻租现象。因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体制,把目前“分灶吃饭”、“自主创收”的财政体制,转变成“先集中、后返还”、“收支两条线”的体制。由国务院统一拨款,解决环境管理机构的办公经费与劳务、津贴、福利问题,同时排污费与环境税费则统一上缴国库,即采用“先收后放,收支两条线”的体制形式,加强监督,并启用有力的惩罚机制和切实的奖励机制,规制政府的环境行政行为。试问,在这样的体制下,地方保护主义还有多少生存的空间?(当然,这一措施改革的力度很大,为了维持稳定大计,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

2.科学分工各部门的职能,并清晰其权限范围

科学分工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范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部门性质。不同性质的部门只能从事与其性质相适应的工作,不能甲管乙事,如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对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与公平分配问题,而相应的环保事务则主要由环保部门来负责处理。

第二,“效率原则”。不同的部门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设备是不同的,职能的分工应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扬长避短才能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如民航和铁道部门以及环保部门都是行业性比较强的部门,民航和铁道部门负责管理控制民用航空器和铁路的经营效率较高,而管理航空器噪声,铁路噪声则不太合效率原则了,而应由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来行使。

第三,“公正原则”。依据诉讼法 “自己不能审理自己的案件” 的基本原则,一个部门不能“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员”。国家经贸委本是一个负责国家经济事业的综合决策性的部门,法律不能完全把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的决策权和监督管理权授权经贸委,而应完全交由环保部门行使;或者环保部门享有最高的监督权,可以通过国务院办公会议或主管副总理而对经贸委进行直接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淘汰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3.设立并完善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机制

基于环境要素本身的流动性、整体性、不可分割性等特点,流域水污染、酸雨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地域空间整体性,不受行政辖区界线的限制。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设置相应的强有力的跨行政区的机构,尤其是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如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许多国家的环境管理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这种跨行政区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他们将这种跨区环境管理机构作为环境管理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或直属机构,人员编制属于环境管理主管部门。

当然,我国也可在已有的行政建制上设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跨行政区的协调机构。根据第一种类型,我国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根据2006年7月的《总局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组建方案》,在全国设立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东南、华南七个分区管理机构,而这些分区机构在性质上都属于国家环保总局的派出机构,均垂直从属于国家环保总局,其职能之一便是在委托权限内“承办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和“负责跨省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的来访投诉受理和协调工作”。根据第二种类型,我国可根据国内的几大主要河流而设立流域管理机构,如长江流域环境管理委员会、黄河流域环境管理委员会等,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但在处理流域管理委员会与中央环保局以及地方政府的关系上还没有理顺,还存在诸如流域机构的权力缺乏、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水资源统一管理、流域管理信息采集难度大、流域规划监督无力等弊端,有必要进行大胆改革。

除了对企业要进行有力的监管外,对于监督企业的环保部门也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其违法行政。环保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中经常发生诸如环境行政不作为、环境行政越权、滥用环境行政权、违反法定环境行政程序等现象,因此,也需要对此进行大力监督。在以后的环境立法中,国家应该要有意识的规定有关监督机制的内容,以监督环保行政部门合法、正当地开展环境行政管理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今后加强和改善环境行政管理的努力方向之一。

结语

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6篇

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为适应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在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特点与管理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试图探索一种基于实践的新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

作 者:任怡 Ren Yi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2) 分类号:G647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管理   改革创新  

上一篇: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下一篇: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缺少父亲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