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2024-07-18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精选8篇)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第1篇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教育界应密切跟踪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与电信等其他社会服务的结合,它能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虚拟社会,由技术世界发展为公众世界。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认为,互联网对长期浸染其中的青少年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观念,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教育界应密切跟踪这种影响并及时提出针对性强的教育引导举措。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公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CNNIC统计报告”),截止到2004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为9400万人,2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1.7%,已经超过半数。CNNIC统计报告的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多,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根据“CNNIC统计报告”,网民使用的互联网服务最多的前十项依次是:电子邮箱(85.6%)、搜索引擎(65%)、看新闻(62%)、浏览网页(49.9%)、网上聊天(42.6%)、上传或下载(37.4%)、BBS论坛或社区(20.8%)、网络游戏(15.9%)、同学录校友录(14.8%)、多媒体娱乐(8%)。

青少年由于其学生身份和年龄特征,生活性服务是他们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内容。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生活、娱乐休闲、学习、思想意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对于互联网的工具性服务而言,无疑使青少年在学习方式、择业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比前人有更多的选择。由于互联网知识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根据历次“CNNIC统计报告”,青少年网民呈现出下述特点:

一、年龄越来越小。最近五年以来,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很快,由2001年占网民总数的2.4%增加到2005的16.4%,这主要与中小学生的上网比例增加有关。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2.4%,居网民职业身份划分中的第一位。

二、学历趋低。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相对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网民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表明,高中学历的网民占29.3%,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占13%。

三、广泛使用宽带。宽带上网用户人数的迅速增加,将影响网民对互联网服务的选择。

四、上网人群的喜好逐渐分化,个人喜好越来越固定,并根据个人喜好形成“网上结社”。

五、网络游戏升温。在互联网服务使用中,网络游戏由CNNIC第14次报告中的14.7%上升到第15次报告中的15.9%,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

互联网改变青少年人际交往方式

互联网为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聊天与网络交友是大多数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没有固定工作、闲暇时间较多的青少年深陷网络世界而难以自拔的主要诱因。

网络的出现,让人们在任何时候想聊天都可以找到聊天的对象。网络聊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ICQ、QQ、MSN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另一种是利用门户网站的公共聊天室。

目前,即时通讯软件广泛应用,互联网与手机日益结合。根据CNNIC的调查,我国网上聊天用户平均每周进行网上聊天的时间为8.2小时。网络聊天的最主要目的分别是:与亲友/同学保持联系(53.4%)、解闷(16.4%)、交友(14.3%)、探讨话题(7.7%),情感宣泄(5.4%)、学习(2.0%)、其他(0.8%)。青少年网络聊天的主要目的是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公共聊天室、网络交友社区成为青少年网络交友最常用的途径。各大网站都有自己的主题聊天室,网民不需要注册,就可以利用过客身份进入聊天室与他人交流沟通,操作流程非常简单。同时网民身份具有匿名性,可以满足网民对不同话题的参与需要,因此聊天室往往成为综合性网站人气最旺的频道。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指出,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首先,网友成为城市青少年人际关系中的新成分。绝大部分青少年网民都使用过QQ或者其他聊天工具。他们一般都有几个网友,有些人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对方,以便进一步接触。天津市亚普达网络公司对该市的青少年做过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参与网上交友的中学生大都从网内冲出网外,75%的人有与网友见面的经历。

其次,“网络结社”成为青少年在网上发展的新群体性活动。“网络结社”,是网友基于相似的目的、兴趣爱好或其他原因,在互联网上通过拥有一个虚拟空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共同开展活动的网络组织,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生活中的结社活动在网络上的再现和发展。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公益性社团,例如“希望之光”农村失学儿童助学网站,是由网友们基于对农村问题的关注,自发形成和义务参与的民间公益性、松散开放式的农村失学儿童助学网站。二是爱好者社团,例如“中华小刀会”,是网络安全技术爱好者自发形成的一个网络组织。三是学习性社团,例如搜狐“学校频道”已有网络社团4900余个,主要是高校各种学习性社团,内容涉及电脑网络、公益环保、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学术科技、医疗保健等。这种学习性社团主要分布在全国各个高校之中,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网民的重要网络社团。

由于青少年的个人追求和爱好越来越多样化,网络交流具有成本低、时间选择自主性强等特点,各种网络群体呈增加趋势。同时,“网上结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很多人发起诸如野外生存、保护小动物等内容的活动,活动内容向单

一、集中发展。

郗杰英分析认为,网络交流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利有弊,主要特点包括:

一、网络交流促进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平等与亲密关系。在互联网上,人们无论身份贵贱、才学品貌,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虚拟世界的空间、距离使人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顾虑,从而增强了亲密感。

二、网络人际关系弱化了青少年的诚信意识。虚拟世界中交友的道德标准对诚信的要求大幅度降低,人们认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言行是正常的。这对青少年诚信意识的树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北京师范大学一次全国性调研显示: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66.1%的人不认为“诚实守信”是网上应当具备的品德;有13.2%的人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谁,相互欺骗是很正常的”;有35.1%的人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有悖道德。

三、网络交友社区存在监管不严的问题。网站在信息、技术与频道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第一,网站对很多信息难以进行验证。交友社区和约会网站一般是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人用户,但各聊天室对未成年人要么未设置限制程序,要么只是通过注册信息来进行限制。但编造虚假身份就可以注册成功,青少年网民出入成人主题的聊天室畅通无阻,某些不适令青少年的聊天内容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第二,网络敏感内容(色情、暴力等)的过滤和屏蔽技术不完整,交友和约会社区里诱惑性文字和色情图片比比皆是。第三,缺少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网络交友和约会频道,缺乏适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内容。成人聊天室的聊天内容往往与“性”话题密切相关,多半不适合未成年人参与。

网络新闻影响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思想表达欲望,甚至是政治参与的要求。互联网特有的传播方式,及其广泛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点,让青少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网络新闻、舆论传播和思想交锋中来,网络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的途径,其对外部环境和社会的判断也越来越依赖网络。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也在与网络新闻、舆论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传播在监测社会环境、引导舆论、整合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9.1%。青少年依靠网络新闻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包括:一是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如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二是专业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已成为商业网站重要的新闻来源,成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网民获取新闻、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三是个人网站和论坛。这类网站和论坛的数量非常庞大,有综合类、多角度的,也有专门宣传个人思想观点的,其中有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指出,网络新闻传播对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全球性是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具有全球性,传播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9·11”等 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经互联网第一时间大量报道后,才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上。不仅有新闻事实,还有大量的即时分析,实行全天候跟踪报道。这些传播特点,都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平等性。网络传播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网络传播是典型的个性化传播方式。这种特点对刚刚具有独立意识的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研究表明,经常浏览网站新闻频道和专业新闻网站并发表意见的青少年,对不同意见具有更强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性的能力。

三、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交互性,使青少年的独立、自主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互联网使新闻的传受双方互动交流成为现实。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或关系实际生活的话题,网民可以跟帖,也可以利用OICQ、ICO、网易泡泡等实时聊天工具讨论时事新闻。互联网往往在短时间内就针对某一事件或某种思想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因此,网络传播的倾向性和导向性与青少年主流认识形成互动影响,青少年的主流认识基本上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反映。网络相对自由的交流和辩论,也成为青少年主流认识形成的主要渠道。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在调查了国内五个城市4800位中小学生后,发现经常上网的青少年比不经常上网的青少年,更具有独立性和自我表达的意识,更具有民主意识。

四、网络新闻传播多媒体化,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网络集中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优势,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用图像,而网络传播三者皆用。时下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更是把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地搬上了网络。网络的这一优势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使互联网成为他们获取新闻、形成思想意识的主要途径。

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对青少年成长也有不利因素。比如,一方面,网络新闻传播公信力较低。网络媒体利用技术特性,滥用“自由”,失范行为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发布虚假新闻。同时,由于网上新闻可以通过发送和自选等多种方式获得,使分辨识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进行筛选和过滤,这就要求对网上的反动信息、虚假新闻有全新的管理办法。由于网上发布新闻的网址可以自由变换,现有的隔离、限制、干扰等控制技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还必须采用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办法,通过传统的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增强青少年的识别能力。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导向多元、模糊,不利于青少年思想意识健康发展。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满足了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也使各种舆论导向多元化,干扰青少年主流意识的形成。同时,商业竞争使各网站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单纯追求点击率吸引广告投放,使有些新闻报道有失准确、公正和完整,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重要阵地。对互联网的舆论导向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互联网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分析判断问题,实现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娱乐休闲新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公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CNNIC统计报告”)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全国现在有1500万网民经常玩网络游戏,玩家主要集中在网络普及率高的城市和地区。

据上海盛大公司估计,盛大游戏产品累计注册用户超过8500万人,活跃用户超过800万人,16-25岁用户占所有用户的68.5%。新浪游戏访问量最高达到1500万人次/天,游戏里的相关评论点击率也极高,经常达到几十万的数量级。在这些访问或者发帖的网民中,12-28岁的占80%,反映出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力。

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将网络游戏当作娱乐休闲方式的占59.9%。2004年中国网络游戏产值达36.5亿元,2005年将扩大到50亿-70亿元。大约43%的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玩网络游戏,18.6%的用户经常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已成为上网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朱尔澄与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等撰写并于2004年3月发表的《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实施以后,学生在家里玩游戏的比例急剧上升,平均一次持续玩5小时以上的占72.9%。报告就此认为: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分析认为,网络游戏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问题包括:

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游戏成瘾”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最大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生活、学习变得极其“倦怠”,有时候到了“没有游戏就天崩地裂,人没法活”的地步。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心理迷失消磨青少年的生活意志,而成为“游戏世界的奴隶”。

二、玩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比其他未成年人更具有暴力倾向。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网络游戏中充满了血淋淋的打斗场面。未成年人长期玩AK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产生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等行为。目前,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三、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现实角色模糊。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最喜欢的网络游戏是角色扮演类,占44.1%。网络游戏可以使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在游戏里,青少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敢试敢闯的欲望,可以什么都尝试,弄不好可以从头再来,拥有极大的行为自由和选择自由。而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要遵守规则,因而开始逃避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产生模糊甚至厌恶。

四、沉湎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长期爱好网络游戏的玩家的“职业病”有:假性近视、腱鞘炎(鼠标手)、颈椎病、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和胃萎缩。一般的游戏玩家也易陷入轻度焦虑、上火和口腔溃疡等生理病症。在医院接收的青少年患者中,由于沉缅网络游戏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就诊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病症也出现在沉缅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身上。

网络游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暴力与色情的网络游戏在市场上盛行。青少年经常玩的游戏有美国的《反恐精英》、韩国的《传奇》、台湾的《大富翁》、日本的《生化危机》等。这些游戏都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在虚拟社会漫长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升级,直到难以自拔。

二是绝大部分网络游戏从海外引进,使我国面临着文化入侵的问题。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必然带有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征。在我国市场流行的网络游戏中,国外进口的占据90%,其中,韩国的产品占到70%,其次是日本、欧美等国的产品。这种情形让我国面临着文化入侵的问题。因此,对于网络游戏的引进,不能将其等同于普通的商业软件,而应严格审查。

三是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能力,防止过度沉迷网络游戏。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17.6%的网民认为网络游戏对人的学习、生活有负面影响,20.6%的网民认为有较大的负面影响,7.5%的网民认为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说明社会、家庭,包括网民自身已经认识到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的弊端。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讲究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帮助青少年认识好学习与娱乐、网络与现实的关系,让青少年更加独立自主地处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过分约束下,青少年可能丧失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探索的兴趣,或者缺乏足够的应对多种诱惑的能力。

加强互联网管理的五大政策取向

对于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国家各相关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为此,有必要统一各部门对互联网监管的指导思想,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为统一整体,以促进国家对互联网的监管效果。

有关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建议,互联网的政策与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保护青少年,改善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尽可能获得互联网之利,而免受互联网之害。主要的保护目标应该是中小学学生及其同龄青少年,也就是18岁及其以下的青少年。

对于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应坚持以引导为主。青少年思想、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互联网得到青睐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同时,帮助青少年、特别是不满18周岁的中小学生的在成长中存在和遇到的问题,也是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要总结发现青少年网民的积极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充分挖掘和激发青少年自身的积极因素,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远离网络中的不利因素,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等建议,当前加强互联网管理应坚持如下五大政策取向:

一、建立网络分级管理体制。分级制度对于网络游戏的管理十分必要,在欧美和韩国都有成功的范例可资借鉴。2002年10月,韩国政府宣布正式推动游戏软件分级,共分为普级、12岁以上、15岁以上和18岁以上四级。在我国可以通过网络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赋予网络经营者不同的经营权限,从而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如果受众是青少年群体,网络经营者就不能经营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软件和网络资源。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律体系。西方国家为了在互联网上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对网络依法管理;另一方面还充分调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帮助解决在互联网上可能出现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问题。1997年11月,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互联网上父母指南》,明确告诉家长们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上保护自己的孩子免遭侵害。200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该法律要求各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在2002年7月1日之前,都要在公用电脑上安装过滤软件,否则将得不到联邦政府资助的互联网通讯费补助款项。2002年6月14日,德国联邦议院表决通过了新的《青少年保护条例》。新《条例》规定,今后电脑游戏也必须像电影和录像片那样,根据其内容标明不同的年龄限制级别。

对于我国互联网监管机构来说,一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起草和制订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把保护领域延伸到互联网上。二是应该编写教育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与网络有关的性侵犯的读本,并且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要在媒体上对相关案件给予更多的曝光,以引起青少年及其家长的警惕和重视。三是编写《互联网上父母指南》,为青少年正确利用互联网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改进网络游戏出版审查机制。依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或规定,有关部门对游戏作品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引进出版境外的游戏作品建立了规范的审批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网络游戏是作为电子出版物来对待的,审查由出版单位执行。相对而言,网络游戏的审查比书籍的审查更为复杂和专业,出版单位很难深入到游戏的全部细节,审查流于形式。鉴于此,国外是同时采取管理部门对游戏的社会后果进行审查、监督和测评的方式。如果网络游戏或者软件违规,制作公司将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罚和严厉制裁。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游戏公开出版运营之前审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网络游戏公开出版后的社会影响加大监管力度。

四、支持民族数字娱乐软件开发。我国应及时出台政策,从人、财、物等方面鼓励民族数字娱乐软件产业的发展,充分支持反映中华文化理念、价值观的网络游戏的开发和应用。

五、加强网络心理咨询,建立网络辅导员制度。随着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也不断增多。为此,一是要加强网络心理咨询;二是要开办一些有特色的网站,把青少年的兴趣吸引到“主旋律”上来;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网络辅导员制度,网络辅导员可以渗透到网络群体之中,既能及时获得网络上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把握和引导网络的主流意识,又能及时化解网络中的纠纷与矛盾。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第2篇

关于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调查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日益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与之俱来的不仅仅是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青少年谜恋于网络游戏就是其带来的一个严重的弊端。

关键词:青少年 迷恋 网络游戏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上网人员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休闲娱乐是他们上网的最主要目的,而网络游戏是互联网休闲娱乐方式中最吸引人的一种类型,网络游戏中角色扮演型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影响最大。中国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在发展运作过程中必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游戏不仅仅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还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领域。所以,有必要分析研究网络游戏影响青少年的内在原因,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给青少年带来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由10道选择题和5道问答题组成,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结合更能准确的了解青少年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数十名大一新生以及十名高中毕业生。

(2)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

由于本次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由我一人完成,因此,我在确保问卷和调查地点都已经无误的情况下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与收集整理。本次调查问卷一共30份,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发放和回收的。

仔细归类 查阅相关书籍 网络资料

关于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概述

(一)相关信息

我曾看到一篇报道:国外医学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未成年人经常看暴力电影,后来观察发现,这些孩子们更倾向于暴力化的玩耍,生活中不少动作都在模仿影片中的暴力行为。这项实验表明,过多的暴力场景和画面对人的潜移默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的,而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尤甚。专家认为,过多的杀人游戏会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漠视和麻木。更可怕的是,这些心理、生理都未成熟的孩子,一旦在现实中遇到矛盾和冲突,诸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中,暴力,这一最熟悉的方式,就成了首选。在游戏中失去好坏对错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与自己亲人的一次普通口角,最后却被游戏的简单粗暴演变成了一起惊天惨剧,这样的事已屡见不鲜。

对于绝大多数网络游戏迷来说,游戏只是游戏。但是,玩网络游戏上瘾,甚至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相区分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在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在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今天网络成了最大的推手。数年前当网络游戏开始风靡的时候,就有人惊呼“电子海洛因”正在毒害着我们的青少年。在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每一个网瘾少年的背后是几个家庭的苦难。当那些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网吧老板在数着白花花的银子的时候,岂知那是多少家庭的血汗?谁又去在乎上面浸着多少网瘾少年的父母无奈的眼泪?

为了更好地帮助网络成瘾患者告别网瘾、健康回归社会,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在京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一标准的通过结束了我国医学界长期以来无科学规范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历史,为今后临床医学在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如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网络世界学习知识、享受乐趣,也有许多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深感忧虑。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是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其中,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二)对网络游戏的不同看法

对该问题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部分职业网络游戏玩家认为网络游戏是自己的工作,通过网络游戏可以

赚钱,这是自己的事业,所以他会坚持下去。

2、对于一些家长来说网络游戏对自己的子女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所以他们

会严格禁止网络游戏的扩展。

3、对于一些学者来说,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大家是怎么利用的。

(三)迷恋网络游戏对日后的影响

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一个个网络游戏在带给他们欢乐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时间、金钱的无谓消耗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网络游戏在带给他们一个虚拟世界的同时,让他们不成熟的心智很容易滑向各种不健康的深渊。

然而,一方面是家长和孩子们与网瘾的苦苦斗争,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商们想尽办法要让青少年越陷越深,一场不见销烟的斗争背后,谁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谁来帮助他们走出网瘾的深渊?又是谁来让他们在雨季花季的阳光下,自由和健康地呼吸?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一些负面影响逐渐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患上了“网络游戏成瘾症”.网络游戏混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网络游戏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身体健康、学习等产生不良的影响.网络游戏引来国外不良文化的入侵.对网络行业加强监管,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学生开展预防和救助行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加大学校教育投入。

网游成瘾,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医学专家表示,从生理的角度而言,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往往长时间面对电脑,保持着同样的姿势,眼睛盯着屏幕,精神完全沉浸于虚幻的游戏世界,这些都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网游沉溺对青少年的视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等都会产生危害,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导致沉溺者的死亡。

而更可怕的是心灵的腐蚀。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系老师方刚认为,不良网络游戏往往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内容,对武力的崇尚和追求,以及强者通吃的原则,对于性的模糊甚至歪曲表现,诸如此类内容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许多专家表达了社会、教育和家庭等一起需要尽快行动的迫切性。他们认为,就法制而言,应强烈呼吁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法的出台。我国现今的立法程序是酝酿到出台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与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不相符的。未成年人的判断力,自我控制力等都无法和成年人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未成年人便成为网络社会里亟待保护的弱势群体。就教育而言,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好玩、好奇与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教育软件、知识等融合到游戏中去,如果只是枯燥的应试教育,那么在这场社会与不良游戏商的孩子争夺战中,很难把孩子拉回到课堂中来。

二、关于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概述

被调查者都是自己的同学,他们中的部分会玩网络游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就读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心理素质保证了调查问卷的普遍性与准确性。

(二)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过分迷恋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健康是有害的,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游戏屏幕声画并茂,鲜艳的色彩对眼睛的刺激,容易患上色弱、怕光、近视等眼疾;其机身携带的辐射容易造成大脑疲劳,还会影响睡眠,严重地导致休克。另外,长时间保持一种坐姿,容易造成脊椎骨损伤、压迫内脏等一系列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百害无一利的不良影响。有的孩子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整日沉湎于网络中。上课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不惜逃学,整日泡在网吧,荒废学业,辜负了家长对孩子们的满腔期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社会功能极度缺失。”从事网络成瘾治疗的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任担忧地说:“更可怕的是一旦他们道德失范、人格扭曲,很可能走上恶性犯罪道路,对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朱尔澄常委呼吁:学校、家庭、社会要齐抓共

管,共同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和成长氛围,让健康之花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底绽放。

三、相关成因的讨论及解决意见

(一)生活环境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网络已经比较普及了。但是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网络问题上都没有做正确。他们对于网络应该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本着关心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孩子主动用合法的途径去通过网络来学习。

解决意见

1、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从而使他们在网络中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

2、学校方面。通过知识的灌输,让学生们理解到网络的利弊,从而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3、社会方面。国家应该健全完整关于青少年上网的法律法规。保护好青少年,确保他们健康文明的上网。

参考文献:

[1] 苏荣坤 王旭梅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第7期

[2] 孙佩娟 罗晋华 杨文阳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7 第12期

[3] 金科 顾汉杰 章苏静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7 第2期

[4] 苏杨;上“网吧”上网吧![J];百科知识;1999年02期

附件:

关于“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的调查问卷 选择题

1.你的性别()

A.男B.女C.2.你喜欢网络游戏吗?

A.不喜欢B.一般C.喜欢D.非常喜欢

3.你有玩网络游戏的经验吗?还是经常玩?

A.有B.我从来不耍游戏C.经常玩

4.你一天有多少时间用在玩网络游戏上?

A.2小时以内B.4小时以内C.6小时以上

5.你已经玩了多长时间的网络游戏了?

A.从来没有B.2年以内C.3年以上

6.你会刻意控制自己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吗?

A.会B.不会

7.是什么原因让你喜欢玩网络游戏?

A.可以打发时间

B.可以交很多新朋友

C.纯粹是为了娱乐

D.在游戏中获得别人的崇拜

E.寂寞了

8.你在网络游戏上的花费是每个月多少?

A.从不花钱B.100以内C.200以上

9.在玩网络游戏后,在现实生活中参加实践活动较以前有何变

化?

A.因为玩游戏交了很多新朋友所以更喜欢集体活动了

B.对活动没有以前那种热情了

C.不参加活动,游戏更吸引我10.你觉得玩网游是否浪费时间?

A.很浪费时间B.一点也不浪费时间

问答题

1、你是否迷恋网络游戏?是就继续,否就不用看了。

2、当你玩游戏的时候,脑海里想的除了游戏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

3、你会因为玩网络游戏而抛弃哪些东西?

4、你玩网络游戏的最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第3篇

一、青少年上网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部分青少年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显示:

一是“网民”年龄日趋低龄化。青少年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 在10岁接触网络的人数居第一位, 比例高达27.6%, 其次是11岁, 约占22.4%, 这时的孩子正处于小学三四年级, 知识面正逐渐拓宽, 同学之间的沟通逐步加强, 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孩子对网络充满了好奇, 9岁、8岁接触网络的孩子人数分列第三、四位, 为14.8%和13.8%,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6岁、7岁等年龄就开始上网。

二是网络知识及上网行为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中迅速普及。我们的调查显示, “网民”的主体是青少年, 在上网的人群中, 35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87%左右。其中小学生上网人数约占小学生总数的30%左右, 中学生上网比例约占50%左右, 大学生上网比例达到90%以上。

三是上网的地点主要以网吧为主, 玩游戏、查阅资料、聊天、交友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由于家庭网络普及率等原因, 有70%左右的青少年选择在街头网吧上网。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查阅资料、聊天、交友, 其中玩游戏约占50%左右, 查阅资料约占30%左右, 其次是聊天、交友约占20%左右。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

(一) 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第一, 网络是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 必将成为青少年求知、学习的广阔学校。当前和未来几年, 青少年可以直接在这些“网上学校”中学习课程, 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的交流, 获取知识。

第二, 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快速、有效的渠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青少年对现代知识和各类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书本上的知识已难以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 而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却能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的这种需求,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第三, 网络有助于广大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成为掌握现代劳动工具的“有为”一代。国内外有许多专家认为, 计算机技能是未来成功青年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为在互连网上, 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 对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未来一代来说, 互连网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 网络可以使广大青少年拓宽思路和视野, 加强交流和沟通, 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 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网络的互动和广泛性也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的聊天室等方式广交朋友, 共同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 发表观点。同时, 网络的虚拟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 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网络象一把双刃剑, 在给青少年带来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 它所传输的一些不健康信息以及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也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一定消极、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 网络的全球性特征, 将导致青少年思想的混乱。

第二, 网上的不良信息成为青少年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重要诱因。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网”, 内容虽丰富却庞杂, 良莠不齐, 大量色情、暴力、反动、丑恶内容在网上广为传播。由于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较弱等原因, 使得许多青少年学生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甚至黄色、不健康网站之中, 不能自拔等, 有的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三, 不当的网上交友行为给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许多青少年热衷于网上聊天, 网上结友, 甚至发展到网恋的程度, 给许多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四, 非法网吧的泛滥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教育的基本措施

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我们应着眼于创新, 不仅观念上要创新, 而且在方法上更要创新, 要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应做到:

第一, 要以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为内容, 着力提高思想教育对青少年的监管力度。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 既加强信息审查, 严格网站分级,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 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安全健康的屏障;又要清除毒瘤, 弘扬正气, 注重思想教育的系统性, 合理引导网络参与者与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 以保持社会心态稳定和保障政治安全。

第二, 着力于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机制和体制。推进和实现网络思想教育工作, 就必须以"进网络"为重点,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创新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机制和体制, 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种时刻应按照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不断推进、不断实现的过程。既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中教育模式, 实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形式多样的教育机制, 又要利用网络技术, 形成和建立加强思想交流的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

第三, 要准确把握青少年思想脉搏, 着力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工作, 就必须着力建立起宣传思想信息的调研网络系统, 以发挥网络调研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建立起宣传思想信息的咨询网络, 以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借鉴互联网的大信息容量特点,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动漫 青少年生活方式 虚拟变量 有序logistic回归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动漫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有5亿青少年,其中7-23岁的青少年群体是主要的动漫消费人群。动漫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本文目的旨在研究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将青少年对动漫的接触度、参与度、投入时间、家长对其看动漫的态度等影响因素视为青少年在生活方式上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青少年自身变化作为因变量,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从而得出动漫影响青少年的方式和程度。

二、 结果分析

(一)青少年模仿动漫人物的语言、行为或参与COSPLAY活动容易使青少年具有暴力倾向

现代研究对动漫中暴力倾向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以艾伯特·班都拉著作的《社会学习论》为理论依据的论点, 认为动画片的暴力具有示范作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负面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动画片中的暴力有助于宣泄青少年的暴力行为, 减低暴力倾向。

本文利用在津京地区收集的数据进行回归,青少年模仿动漫人物的语言、行为的频率,以及参与COSPLAY活动的频率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 青少年对不良行为有所憧憬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便分别提高1.58倍和 1.29倍。当青少年模仿动漫人物的语言、行为的频率水平越高,当青少年参与COSPLAY活动的频率水平越高, 青少年对不良行为有所憧憬的概率就越高。

有研究认为青少年在进行COSPLAY活动时缓解了他们的学业压力,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信,是宣泄情感、排除心理障碍的一种方式。但与此时过于沉溺于这种活动可能形成青少年的“伪个性”。频繁地模仿动漫人物的语言、行为或参加COSPLAY活动在实质上是对动画人物的盲目认同,这种认同使青少年无法理智地辨别动画中人物行为的好坏,而认为某些暴行是惩恶扬善的必要环节,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

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动漫中的施暴主体被唯美化,以英雄的形象出现在动漫作品中,将施暴情节描述成惩恶扬善。

第二,青少年在动漫角色中找到一些优秀的品质,从而不加区分的接受认可动漫角色的全部行为特征,包括暴力。

第三,青少年在模仿动漫人物的过程中可以暂时忘记现实,逃避现实,然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过度参与动漫活动,在逃避现实的同时荒废了学业,使青少年产生焦躁的情绪产生暴力行为。

另外,“青少年模仿动漫人物的语言、行为”和“青少年參与COSPLAY活动”两个自变量对“青少年利用上课时间看动漫”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62和-1.303。这表示当青少年模仿动漫人物的语言、行为的频率水平越高,青少年参与COSPLAY活动的频率水平越高时, 青少年利用上课时间看动漫概率就越高。

青少年在参与COSPLAY等活动时,可以感受到漫迷小群体的集体归属感。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在群体内部不断交流并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认同。他们不断补充自己的动漫知识保证自己在群体内交流顺畅。但这本身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可能造成青少年上课看动漫的不良习惯。同时,由于他们在漫迷群体中能获得他们平时无法获得的认同感,他们进一步将自己投入动漫角色中,从中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这也造成了他们无法分辨自己投入角色行为的正确性。

(二)家长过多介入青少年看动漫的过程,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中国各阶层的家长在孩子幼儿期间并不反对孩子看动画片,并将动画视为为孩子的“保姆”,没有或很少在孩子看动画时进行引导。在本文调研结果中,中国15至22岁的青少年的家长中,10.2%对孩子看动漫采取反对或抑制的态度,85.5%对孩子看动漫的行为既不反对也不支持,4.3%的家长不反对孩子看动漫但要求参与到孩子看动漫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对数据进行回归后,“家长反对青少年看动漫”相对于“不反也不支持”的情况,青少年利用上课时间看动漫的危险度提高了2.06倍,青少年对不良行为有所憧憬发生的危险度便提高1.26倍。这说明当家长反对青少年看动漫时,将增加青少年上课时间看动漫和憧憬动漫中不良行为的概率。

有趣的是,在家长不反对青少年看动漫但要求对其看动漫的过程进行指导时,青少年憧憬不良行为的概率也会增加。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发展个性同时进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当家长对青少年看动漫的行为进行反对和约束或者要求参与到其中时,青少年就会由家长干预自己行为而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家长在青少年看动漫的过程中不宜过多介入其中,以免适得其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不良效果。

(三)不同主题的动漫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别

在受欢迎的动漫作品中,有像《NANA》这样表达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爱情和亲情的作品,有像《海贼王》这样表现不肯放弃地理想与梦想的作品,也有像《奇诺之旅》这样表现主角道德观和人生观的作品。其中喜欢描述真挚感情的动漫作品的青少年占调查对象总数的31%,喜欢描述理想和梦想的动漫作品的青少年也占24.6%。

以津京地区青少年样本进行数绝分析发现不同主题的动漫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被真挚的友情爱情亲情、不肯放弃的梦想、角色道德观和世界观、轻松搞笑而精彩的生活描写这些情节所吸引的青少年憧憬不良行为的几率比较小。以上4个主题的漫画像与其他漫画相比,青少年憧憬动漫中不良行为的危险度分别降低了1.74倍,1.37倍,1.43倍,1.44倍。另外,被主角的超现实能力所吸引的青少年相比喜欢其他青少年,更容易期望具有主角的能力和特征。

青少年是大众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在制作动漫时应多提供能让青少年被吸引的,主题积极的作品,这对于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对策分析

(一)青少年参加动漫活动应适当

参与COSPLAY等动漫活动可以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活动,缓解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同时提供给广大青少年一个交流的新平台。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使青少年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青少年应学会控制自己,适当参与动漫活动,不宜投入过多精力,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参与其中。同时,动漫活动的主办方应将这些活动的举办日期调整到假期和休息日,避免青少年为了参与活动而荒废学业。动漫社和动漫团体在举行集体活动或彩排时应注意频率和时间,不宜时间过久频率过于频繁。

(二)家长不应过多干预青少年看动漫的活动

家长的指导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青少年,家长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需谨慎。在与青少年探讨看动漫的问题时,家长应抛除偏见,以平等的态度与青少年交流。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观念,不应采取强行制止或介入的办法,以免使青少年产生反感而适得其反。

(三)慎重对待具有暴力倾向的动画

青少年是非常容易受到大众传媒影响和暗示的人群,因此我国动漫产业在制作给青少年看的动漫时应多出品有吸引力并具有积极向上主题的动漫作品。动漫产业应尽量减少动漫作品中的暴力元素,从源头上抑制青少年接触到暴力的动漫作品受到不良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第5篇

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追求现代高科技知识的渴望,使他们掌握IT时代安身立命的最新技术;能够使青少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助于开拓青少年的视野和智力,促进青少年知识的拓展。可以说,在素质教育方面,网络会起到传统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电脑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实,电脑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更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脑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这是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青少年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交往的领域空前地宽广,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第二,可以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第三 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网络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大人际交往圈子,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现在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网络也为青少年宣泄情感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各方面压力较大,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而且青少年情感体验丰富,波动较大。电脑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释放提供了新渠道。在网络

世界里,他们可以少有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

网络还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激发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青少年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网上创造的成功可以激发青少年创作的兴趣,提高自信心。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网络极易成为许多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以下的负面影响:

1、青少年学生长期沉缅于网络之中,有的已出现了网络病症。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了精神和躯体的病症,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不健康网点问题。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荒废学业、诱发青少年犯罪。

2、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消极影响

第一,引发青少年网络依赖,恋网成瘾。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依赖与赌瘾和酒瘾是相似的:一上网就异常兴奋,上不了网就心烦手痒,严重者整天整夜沉溺于电脑网络,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于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

第二,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引发网络自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社会中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淡化了,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第三,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人在网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后果,这使一些自律性差的人会对自己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生活中是“好学生”、“好青年”,在网上则随意地在聊天室、BBS上进行谩骂、欺骗,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倾向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三)对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应该采取的对策

有人把网络成瘾比喻成吸毒,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说法并不过分。虽然网络成瘾症并不像真正的毒品那样会危及我们的生命,但会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之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攀升,网络成瘾症的危害性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在就从三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网络不仅要治标,而且更要治本

虚拟社会中的问题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相比非常相似,只不过沟通手段、表现特点不同罢了,所以,不要把社会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记在网络的头上,网络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它是中性的,关键在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品质如何、能否用的问题。

我们必须把网上治理和网下治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虚拟社会的风气好转,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现实社会风气好转的基础之上的。预防青少年网络有害使用,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对源头——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和治理。“源头是关键。如果网上是一片净土了,青少年自然就不会被污染了。我们还必须把教育孩子和教育家长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使家长认识到作为父母的社会责任,使社会上没有被家庭冷落的边缘孩子,使网吧里没有那种充满迷惘的少年。

2、趋利避害,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网民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面对电脑网络给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健康带来的双重效应,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特别是对其不利影响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其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影响。

(1)控制和引导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好“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2)加强网络传播管理,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文化环境。目前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法律、法规需要修订完善,逐步完善有关保护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加快对网络信息分年龄、分层次管理,网络环境保护等条例的出台,建立设立网站主页的审批制度,以法制取代现在的行政管理。立法要严,执法更要严。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同时要加强技术研究,依靠技术手段,适时监测、监控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并对网上信息垃圾及时清理、净化。这是杜绝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理危害的关键环节。

(3)建立青少年网站,打赢“争夺眼球的战争”。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第6篇

登上网络的健康快车--青少年网络心理病症及原因、对策

随着网络触角的迅速延伸,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培养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健康人才,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引导青少年做健康网民.

作 者:隋维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9(9) 分类号:B849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心理   对策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第7篇

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以其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给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悄然登上历史舞台,网络黄毒、网络犯罪、人情淡漠等现象令人堪忧。而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都还处于未稳定阶段,网络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为突出。基于此,本文拟从互联网的特点入手,分析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据此提出一些教育对策,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使青少年能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与网络存在着某些契合点,如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效性正符合青少年追求时效的特点;上网“冲浪”的时尚性符合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好奇、追求时尚的心理;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也正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自由的心理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契合点,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以致从内在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到外在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混乱 互联网上没有国界,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法规限制,它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任何人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极易使青少年接触到一些“垃圾”信息,特别是一些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黄色、暴力信息。某些色情网站为了增加浏览人数,还用一些十分美妙的名字引人误入陷阱。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速发育和成熟,而性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生理变化充满疑惑,对性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一般对此讳莫如深,甚至讥笑、训斥、严厉压制男女之间的交际,这反而强化了他们对性的好奇。而网上不健康的宣传方式,就诱发他们获取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产生不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这不仅影响学习,而且损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道德意识混乱,道德行为失范。据《华商时报》1999年12月26日报道,我国每年15万青少年犯罪都与不良文化影响有关,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过淫秽影碟或访问过 1

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二)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互联网将各个站点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网络社会或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交往平等而随意,令中学生们留恋忘返。对网络的过分迷恋,也导致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1.孤独、抑郁、冷漠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不轻易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心理有一定的闭锁性,心理话不愿向父母、老师说。而他们的友谊需要又是极为强烈的,但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一些人际矛盾。他们常常觉得和家长、老师、同学有隔阂,苦闷无处诉说。同时,生活中家长、老师的教导,又令他们感到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自主。而网络交流的平等、自由,使他们可以以任何身份出现,扮演自己渴望的角色;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不必在意别人的批评和训斥;可以任意选择对话的“朋友”,不必担心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因此,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网际交流,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里,渐渐淡漠了现实生活、现实的人际交流,以致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集体活动。久而久之,人际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产生抑郁、孤独的心理,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2.网恋带来的后遗症

互联网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于是“网恋”便悄然兴起了。这种飘忽不定颇具浪漫的情感也令许多青少年心驰神往。尤其是女中学生,她们发育较男生快,对异性的感情萌芽较早,情感丰富却又难以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多数女生对现实中异性产生好感却羞于表达出来,于是情感的压抑就使她们易从网上寻求渲泄,以此找到精神的安慰和寄托。一旦在网上遇到与现实中暗恋对象有某些共同点的网上朋友,就易把网上朋友当成生活中的迷恋对象。另外,青春期女生富于幻想,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她们崇拜浪漫主义的恋爱,常向往像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富于浪漫的情感,而网络交流的特点便迎合了她们的这一心理。因此,她们极易受到暗示,把网上朋友看成是精神恋人,试图从他们那里得到关心和爱护,以此使心灵得到寄托和慰藉。一旦网上恋人消失或无故中断联系,便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陷

入单相思境地,严重者甚至产生抑郁症或精神崩溃。

3.产生游戏成瘾症

一些15—20岁的男中学生,由于精力旺盛,过剩精力无处排遣,于是迷恋于极富刺激性的网上游戏。他们常到街头网吧聚从联机游戏,废寝忘食,完全沉迷于游戏世界。这样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个别青少年甚至混淆游戏世界和现实社会,走向犯罪道路。

(三)互联网的隐蔽性和难以监控性,极易造成网上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觉察,不必担心因泄漏自己的隐私或秘密而失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通常有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说明了这一点。网络的这种隐蔽性,造成管理上难以控制,使一些人为所欲为。青少年本身自制力和责任感比较弱,这种隐蔽空间极易诱惑他们产生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他们或者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或者非法进入个人网络,窃取他人信息;或者制造电脑病毒,引起整个系统瘫痪。如1999年6月30日香港警方破获一“电脑童党”,该党由7名13—15岁的中学生组成,主犯年龄仅13岁。他们破解信用卡密码,上网疯狂购物、赌博,致使20多名受害者损失近百万元。

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面对当今网络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造成的危害,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据研究,网络综合症这种现代病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发生多例因此自伤的患者。其主要表现为无节制地长时间上网,造成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生物钟紊乱、混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严重者产生自残意识和行为。所以,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它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它的负面影响的剧增,必须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立法

工作,以法治网,规范网络运行,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法律保障。运用过滤软件,大力扫除网上不良信息,努力为青少年创设一片网络净土。我国科技工作者已成功开发了“五行卫士”等防毒软件,目前国家也在大力开发和推广类似的防毒软件。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网络自律能力。

1.引导青少年提高网络素养,做信息的主人。

面对浩翰如烟的网上信息资源,青少年必须作出正确选择,使自己成为驾驭网络信息的主人。为此,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引导、教育青少年,提高相应网络素养:①提高对网上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能力,善于选择那些最有利于自己生活、工作或发展的信息,充分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②提高网上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辨别和处理网上不良信息,使自己不受侵犯。③提高自制、自律能力。一方面做到控制上网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迷恋网络,把网络当作“精神寄托”;另一方面,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严格做到网上自律,不主动访问有害站点。

2.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内容中,培养有网络责任的人。

为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抵御能力,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有害信息诱惑,必须在学校德育中增加对青少年进行“网风”、“网德”教育及网络法纪教育的新内容,使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内容,培养起自主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三)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健康上网。

1.学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上网

现在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校园网过滤组织上网等形式既满足学生追求时尚心理又保证他们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把有关知识的网站或网页介绍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网上的教学资料生动真实、内容全面深刻,不失为课堂教学的很好的补充。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现实和虚拟有机结合起来。

为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以避免过分投入而染上“上网瘾”,产生不健康心理,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网上、网下结合起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重视家庭监督和管理,创造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须配合学校,做好适当的监督管理工作。如: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地点、内容;和孩子一起上网聊天,一起做网页;常提供一些有益的网址和信息;安装过滤软件,使孩子远离黄毒等有害信息的侵蚀;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健康有益的内容,对网上垃圾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孩子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四)及时了解学生,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只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更易受其负面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个性心理还是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许多学生的焦虑、烦闷、苦恼等心理困惑或症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解决时,他们或是感到压抑,而寻求网络解脱,从而接触到不良信息,或是自身判断能力、自控力有限而沉溺其中。因此,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帮助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家长要多学些心理方面的知识,经常和孩子交流,关心孩子需要,参与孩子活动,尽力做到理解和尊重子女的心理需求。这样便可以防患于未然。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网络是未来世界的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如何引导青少年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真正成为网络时代的生力军,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中生心理学》郑和钧、邓京华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韦庆华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

3.《防治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卢晓江《心理与健康》2002.4

青少年网络失范原因及对策分析 第8篇

“失范”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他认为,在社会变迁时期,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破坏,而新的规范和标准还未形成,人们的行为缺少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从而容易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中。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展并完善了失范理论,他指出,失范就是个人的制度化手段与整个社会文化目标之间的不一致。

网络失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失范行为,它指的是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行为准则要求,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背离现实社会规范、网络社会规范以及其他客观上导致社会秩序、社会心态失衡的行为与现象,网络失范归根结底指向对社会团结的破坏。

二、青少年网络失范的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是产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内部原因,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增强,生理心理都有明显的变化。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易冲动,判断能力较弱,从而受网络的诱惑和误导产生失范行为。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网民占比21.4%,青少年仍是上网的主力军。

(二)网络的特性

网络的特性也是造成青少年网络失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性:超时空性、匿名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网络的这四个特性使得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跨地域的互动,为各种观念、各种软件与病毒的传播解除了地域的束缚,青少年上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垃圾信息,在网络社区,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观点、宣泄自我,也会导致一些语言暴力、网络谣言的滋生。

(三)法制的不完善

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缺陷:一些立法质量不高,难以执行,或者难以适应网络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网络安全执法部门职责权限边界不明确,简单照抄照搬现实社会管理方法,违法行为难以得到及时遏制,执法有效性与公信力均不足。因此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部分孩子从小受到溺爱,自我意识较强,忽视他人感受。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交流较少。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这些青少年转向网络寻求寄托,会受到网络许多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解决网络失范现象的对策

(一)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

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父母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和教育,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的独立性。学校更要强化校园网络建设,过滤不良信息,吸引青少年网上学习,引导他们合理上网。在社会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动画片、娱乐节目或者其他节目中,宣传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知识,支持媒体制作的积极、健康的节目和游戏。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制网络上的种种诱惑,让他们逐渐形成其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存在的一个短板,即我们在立法保护青少年方面,长期存在重视力度不够、投入时间精力严重不足、青少年网络保护乏善可陈的境况。国外早就有不同层面的网络立法,有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网络法规,甚至还设有专门负责青少年网络安全的机构,我国应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制定针对青少年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青少年在心智和判断能力上的欠缺,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各种不良信息侵害的对象,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专门保护青少年网络权益的法律。因此,需要认真重视并投入到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用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来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注对青少年网络权益的保护。

(三)加强技术防范,建立网络监督机制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各种网络病毒也随之而来。目前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网络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技术、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可以通过对这些技术的运用,保护个人信息、金融资金以及国家和公司的机密安全等。此外,还要建立网络监督机制,确定网络行为与其责任主体的对应关系,比如规定每个上网者都有自己的IP地址和密码,可以随时查清这些“垃圾信息”是何人所发,失范行为是何人所为,从而消除网络匿名性的消极影响。

在了解网络特征、青少年自身特殊性、相关网络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加速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监督机制等方法,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利.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J].魅力中国,2009.

[2]季平.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J].民主,2005.

[3]李一.网络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J].浙江社会科学,2007.

上一篇:申报要素下一篇:计科系2012安全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