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前标本分析质量

2024-06-25

检验前标本分析质量(精选6篇)

检验前标本分析质量 第1篇

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质量

摘要:目的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建立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临床检验前操作规程及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结果通过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的建立和持续改进,有效地提高检验质量。结论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必须学习、了解分析前质量控制内容,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关键词:分析前;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随着医学科技迅猛发展,临床检验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化、超微量、特异且高准确度的方向发展,也要求检验全过程必须做好质量的控制,确保检验品质。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又作为检验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唯有规范且正确地收集和留取检验样本,尽可能减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最大程度地保证检验结果的高度准确性,才能给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准确、客观的实验依据。国内外均有报道, 实验误差中60%~70% 来自分析前,而且分析前误差是仪器?p试剂、质控品和标准品等再好无法解决的[1]。检验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全面质量控制(TQC),是指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对影响检验结果可靠的各种因素及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活动。

1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2]。1999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针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认可方案,即ISO/FDIS15189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案,方案中增加了对分析前、后质量的要求,相对更为使用于我国实验室临床质量管理的特殊要求指导性文件[3]。完整的检验过程包含多个操作流程:医生选择相关项目-开出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标本分析测定-核实并确认检验结果-发出检验报告单-临床信息反馈-应用报告诊疗。根据操作流程,可将检验过程分为分析前、中、后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分析前)涉及多个操作过程,主要包括:①临床医师应掌握检验中各项目的诊断原理及其临床意义,与实验室人员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便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史、体征正确选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项目,及时了解实验诊断方法进展与临床意义;②护士应熟悉各项实验标本要求,清除地了解患者在服用何种药物或处于那种生理状态时采集的标本会影响检验结果;③护士应了解标本运送需要的条件及确保条件的存在。来自临床医师和护士等各方面分析因素决定了是否可获得反映患者真实病情的标本,因此对分析前环节进行质量管理是必须的。

2临床科室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1临床医师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一个检验项目的流程始于临床医生的检验申请,合理恰当的检验申请是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医师应当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选择适合患者病情需要的检验诊断项目,并指导正确的采集标本,分析检验结果,为疾病诊疗提供有效信息[4]。

2.1.1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近年来,循证医学和循证检验医学在医学领域迅速兴起,为以往以经验医学为主的临床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循证医学就是准确、合理地使用当前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护措施。循证检验医学要求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报告检验结果,解释检验项目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及其组合,合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这是因为有时候临床医师并不一定熟悉这些新的诊断指标,相反,过多的检查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干扰诊断和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发病时间、病情发展,以及检验项目的特异性、敏感度来选择必要检验项目,使患者付出最低的费用,获得最高的检验价值。临床医生应熟悉自己使用的项目,不仅要了解它的意义,还要了解它的方法及适用范围,以及采集要求和注意事项,加上实验室的合作,才能获得一个准确、满意的结果。

2.1.2合适的标本采集时间及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 人体多数指标在1 d之间、昼夜和季节交换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血清铁、胆红素在清晨相对较高,WBC在下午高于上午(1 d之内可能相差1~2倍),血钙在中午值最低,月经前PLT会减低,而纤维蛋白原却很高。因此,采集时间应固定。血培养标本则在患者未用抗生素前,发热高峰时采集最好。血培养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往往是由于患者入院前用了大量的广谱抗菌素,抽血时间选择不对,采血量不足,以及未采用专用的成人、小儿、树脂培养瓶有关。

2.2临床护士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2.1临床护士在检验申请中属于执行者,其在执行医嘱、准备申请单、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均有出现失误、错误的可能,从而对分析前的检验质量产生影响[7]。血液标本室临床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检验标本,护士在采集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是影响其分析前检验质量的常见原因。静脉输液端胳臂严禁采血,禁止由输液管抽血,使用止血带会引起静脉压力变化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长时间使用会使AST、ALB、Ca2+、ALP得检验结果升高。因此,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止血带的使用时间,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在血液抽出后,根据患者检验的不同项目,将标本沿着管壁慢慢注入康宁官或干燥管内。抗凝管应颠倒5次左右,以免标本中出现凝块,抗凝剂使用的比例应适当。采血过程中不能产生气泡,否则可导致Fbg 和V 因子、VIII 因子变性,采血后瓶盖不可取下,否则由于CO2散失,而致pH升高,可激活凝血系统。在抽血完成后做好严格的查对制度。

2.2.2患者准备 执行医嘱的护士应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采集标本,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嘱咐患者应做何种准备及怎样配合,以保证采集到的标本达到理想要求。部分检测还要求临床医生配合,例如暂停服用可能干扰检测结果的药物等。医护人员应清除了解标本采集前后对检验结果由影响的非病理因素,包括运动、采集时间、药物、患者饮食等。知道患者积极配合并服从,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必要时应进行安慰、解释和鼓励,让患者了解到采集正确标本的意义,确保所采集的标本可符合患者的实际病情。

2.2.3饮食 进食会引起血液中大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大量的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通常是将空腹血测定作为基础的。因此, 一些生化项目例如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的测定应坚持在禁食12 h后进行空腹采血。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大幅度提升, 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血中氮、尿酸、尿素升高。因此,患者在采血前一晚应停止饮用任何浓茶、咖啡、饮料等, 更应禁酒。

2.2.4运动 剧烈运动会加快机体中有氧及无氧代谢, 引起钙、钠、肝功能、钾、肾功能的检验结果出现异常。因此,于采血前向患者了解是否有剧烈运动,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导致误诊。

2.2.5药物 药物对检验可造成复杂影响。如:维生素C是一种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的药物,它具有还原性,在血糖测定中对结果影响很大。可使AST、B IL、Cr、UA 结果升高,CHO、LDH、TG 结果降低。肾病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

2.2.6标本运送 标本在采集后应尽可能最快的速度送检,采集后的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 h,且应封闭保存,避免其与空气接触。若无法及时送检的应保存于4℃冰箱内,血液标本应置放在阴凉避光处,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标本蒸发、污染或外溢;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标本应按照其要求进行运送;滴虫、精液、阿米巴的标本应注意保持温度以保证其活力。运送标本负责人应用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杜绝患者家属送检,检验科也应设有专人接收标本。接收时应检查标本是否达到要求,若标本不合格则应及时退回,嘱其重新采集。同时说明不合格原因,做好标本的交接、拒收记录、签字。

3检验科在加强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举措

在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手段。分析前质量控制阶段是潜在影响因素最多、最难控制的环节。它贯穿于医、护、技共同重视和密切配合的监控过程中;因此,建立和健全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是实验室重要工作。工作中实验室、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之间多沟通,减少误会,提高工作质量。有人认为实验误差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和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共同了解并分析标本采集的可能影响因素,将实验室和临床科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由于临床人员的工作引起的非检测因素导致误差或错误也时有发生,无论何种先进仪器或检测方法都难以弥补标本采集不当造成的失误。国家卫生部2006年制定了医疗机构实验室临床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内多数大型医院检验科都积极参加了美国病理家协会和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及实验室认可体系的认可及通过,其标准的操作程序中都包括了标本采集相关文件及编写要求。因此,由检验科、护理部门、医务科,有针对性和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检验新知识的讲解、标本采集原则和注意事项,共同制定、编写适合于本医院的标本采集指南,加强临床医技合作,完善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6):428.[2]陈媛.如何做好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3):50.[3]丛玉隆,邓新立.实验室ISO 15189 认可对学科建设的几点启示[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30(2):128-131.[4]王银改.正确处理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1):16-17.编辑/肖慧

检验前标本分析质量 第2篇

近十多年来,我国临床实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采血管人们比较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这些质控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问题。现在国内外专家也已注意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分析前误差通常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左右。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是重要的一环,对此本文认为免疫室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1 免疫实验室应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系统

全面质量控制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15189在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中,作出了重要的规定。文件将标本检测这一过程划分为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在分析中和分析后检验质量控制,免疫室近年已有了较明确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且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室内、室间质控、试剂的商品化均有严格质量标准。但在分析前还有一些检验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如:标本采集前的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及运输过程是个薄弱环节。

据报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有7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由于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医院和科室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病人、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及运送标本的护工,潜在因素多,是最易出现问题,最难控制的环节,实验室往往难以单方面把握,直接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免疫室应制定“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使用标准采集操作程序(SOP),作为采集、输送、保存及验收标本的指南,其内容至少应包括:检查项目名称;患者的准备;采集何种标本;标本量;是否抗凝防腐;采集方法;采集最佳时间;姿势;采集后的保存方法、输送时间和要求(尤其是一些特殊检查的要求)及条件;容器及其他注意事项。

免疫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送检和接收制度

正向管理办法和ISO15189所要求的,实验室要求医生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讲清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中有可能干扰实验检查或检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既往史以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建立严格的标本送检和接收制度,监控样品向实验室的运送过程,使其运送达到要求:

2.1 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因为免疫定量的检测试验是超微量技术,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时间耽搁越短,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2.2 标本完整性和唯一性标识要逐个标本核对条形码的唯一性标志是否完整;检验申请单所填内容与标本是否相符,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标本类型、检验项目、采集时间、科别;送检标本的量及外观(有无溶血、乳糜、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等);容器是否完整;采集时间与送检时间的间隔;标本采集后的保存方法(如是否需要冰水送检等)。

2.3 拒收不合格样本在室内设立不合格标本登记簿。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项目、原因、科室、送检人;当送检标本不符合要求,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可靠性时,可以拒收。拒收的标准要形成文件;如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进行检测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将标本状况书写清楚,并提醒临床医师对结果解释时注意。

2.4 实行“首接”负责制 对暂不检测的特殊标本处理和超规定时间的样本,要随时登记和交班,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反馈,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通过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系统,制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有相应的检查及考核制度及办法。这也是增强放免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方面。3 免疫试验的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问题与对策有研究表明,从受检人准备到标本采集送检所需的时间约占标本全部运行时间(从病人准备到实验室报告发出)的50%左右,这一阶段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室是无法通过内部质量控制(QC)来进行监控的。要求临床操作人员对各种影响试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

3.1 采血时间的选择 免疫试验检测的激素在24h内分泌量是不同的,具有昼夜节律性,应注明采血时间,如血清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上午最高,下午逐渐下降,夜间及清晨最低。ACTH分泌峰值期在6~10h,低值期为0~4h,增加幅度为150~200%。TSH则变化较小,峰值期在2~20h,低值期7~13h,增加幅度为5~15%。女性激素如E2,FSH,LH,P等应注意月经周期的变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但生长激素正相反;呈脉冲式分泌的垂体激素如PRL,GH,LH,ACTH等。为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使不同患者间,或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之间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这些干扰,一般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较好,特殊抽血时间要在“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中注明。因方便病人而采取“来即抽”的做法弊端多不宜提倡。

3.2 采血体位的选择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特别是某些心血管系统激素对体位的改变影响非常大,如ALD,Renin,AⅠ,AⅡ的立卧位结果完全不同,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3.3 采血温度的选择 有些试验对温度特别敏感,采血后要求冰冻送检的有: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ACTH,AⅠ,AⅡ等,标本的采集与保存应在低温条件下完成。

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检验科的生化标本共2500例作为回顾性分析对象。

1.2 研究方法:

:分析在2500例生化标本中, 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相符或者结果异常的样本数。分析导致其结果异常的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的研究数据是采用SPSS16.0的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数数据是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2500例生化标本中有109例标本出现于临床症状不符或者是标本不及格, 不及格率为4.36%。其中有30.28%患者是由于标本量少, 有19.27%的标本是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17.43%的标本是由于标本溶血以及餐后抽血所导致的。见表1。

3 讨论

生化标本的质量控制分析, 包括检验之前的质量控制, 以及检验过程中和检验之后的质量控制[3]。全面的质量管理是保证生化标本准确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检验前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 因此检验前样本变质的概率较高。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为了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及时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4]。在生化标本送检前有多个环节以及多方面因素会导致不合格样本的产生。

检验之前患者的自身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基础环节。患者的情绪或者状态均会影响体内各种检验值的改变, 特别是对于血液样本。如患者在平静状态下以及激动状态下其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等指标会出现增高, 而剧烈运动后或者休息不当则会影响如丙氨酸转氨酶, 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波动[5]。另外患者在标本采集前的饮食或者服用的药物等, 也会对采集的血液样本造成影响。根据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 餐后抽血从而导致患者的样本不及格的比率占有17.43%。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样本采集时, 需要主要患者的状态和情绪。需要告知或者叮嘱患者尽量避免在餐后进行抽血。同时要观察患者在样本采集时的状态, 若患者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 如惊恐, 烦躁, 不安等。护理工作人员应要配合家属, 先安抚患者的情绪, 待其稳定后再进行样本采集。

标本采集时间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检查目的, 生化标本的采集时间有不同要求。例如对于患者疑似病毒性感染, 进行病毒性感染抗体检查时, 需要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以及疾病的恢复期分别进行2次的血清检查, 才能获得准确的生化检测结果[6]。而对于疑似心梗的患者则需要在患者发病的4~6 h进行标本的采集。另外, 采集的样本需要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标本。例如对于尿液标本, 中段尿液是最佳的样本采集部位。而痰液标本则需要选取深部痰液, 避免采集的痰液标本中有唾液的残留。而对于骨髓或者采集脑脊液的标本, 则需要避免采集的标本中有血液渗入。若标本采集过程不是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标本, 则有可能会引起临床试验结果的漏诊或者误诊, 严重损害患者的利益, 耽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采集全血样本时需要加入抗凝剂, 而对于加入抗凝剂的量则是有严格的要求。抗凝剂加入的剂量应该与采集全血的量成一定比例, 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样本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抗凝剂的试剂盒中的说明书进行加入[7]。另外, 血液样本中还会出现标本溶血等情况, 若标本发生溶血会严重影响血液标本的检查结果。因此在血液样本采集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血管, 尽量选择较为明显, 粗大的血管。成人患者一般是建议选择肘正中的静脉, 而儿童由于血液相对较小, 则会选择颈动脉。另外, 护理工作人员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 不正确的穿刺技术是导致血液样本出现溶血的重要原因[8]。

检验科室对于生化标本的验收。生化标本的流程一般是标本采集后, 由专人送到检验科, 由检验科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验收, 检查标本唯一性标志是否有, 核对申请单检查项目以及标本是否符合。简单观察标本的外形以及性状等是否出现异常。检查标本采集时间和接受时间之间是否过长, 影响生化标本的质量。检查收集标本的容器是否有出现破损等, 污染或者影响标本的质量[9]。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该及时进行处理, 根据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 约有19%的标本是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导致样本变质, 影响测定结果。若生化标本不能及时处理, 一定要将标本放置在合适的存放环境中。并且在标本最长放置时间内完成标本的检测, 避免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标本变质[10]。

综上, 生化标本检查前的质量控制是影响生化标本检测结果正确性的重要环节。标本在检验前会涉及到多个环节, 如患者, 护理工作人员对标本的采集, 标本的运送时间, 标本的处理等。做好每个环节的质控, 避免由于人为可控制的因素影响生化标本的质量, 影响标本结果的正确性。做好检验前生化标本的质控工作, 对于提高生化标本的检测水平, 为患者提供可靠的临床检查数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英娟.浅谈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6) :3480-3481.

[2]王云雅, 刘定静, 王喜青, 等.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1, 18 (1) :63-64.

[3]孟晓辉, 黄睿.生化标本检验之前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医药前沿, 2012, (21) :159-160.

[4]邹朝平.血标本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浅析[J].医药前沿, 2013, 3 (12) :145-146.

[5]易华.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9) :113-114.

[6]崔树明.临床生化检验前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7) :931-932.

[7]胡亚红.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管理[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2) :56-57.

[8]孙云霞.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 (内外科版) , 2009, 28 (12) :1145-1146.

[9]陈秀兰, 邱方成.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7) :850-852.

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分析 第4篇

关键词:血液标本 质量控制 防范对策 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3-01

血液标本分析在临床诊断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进行的诊断和治疗的信息大都来自血液标本的分析。检验的结果的不准确将会对医疗诊断造成错误的判断,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目前标本的采集大多在临床的科室进行采集,这在国内大多数医院都有出现这一现象,由于血液的采集工作不属于临床的工作范畴时常忽略,时常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下面将分析血液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及影响因素。

1 血液采集前的准备

1.1 患者方面。

1.1.1 饮食。血液采集前12小时禁食,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会影响检验的结果。进食后的可使血液中的血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如:食物中含有高脂肪的物质时,会使甘油三醇的大大提高,因此在进行此项检验时最好提前几天就减少食用,避免引起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再如高蛋白质会使体内的尿素等物质的含量的增加。进行血液采集时是在对食物上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不要禁食过多造成过度空腹,一般情况下要求病人晚饭后到第二天采血前禁食,时间约十二小时,过度空腹同样会使结果出现误差。

1.1.2 运动。运动也会造成某些指标的不准确,如:无氧运动会使体内的乳酸含量大大增加。运动时由于出汗和有氧无氧呼吸造成体内某些含量和分布改变,运动和静止时身体完全处于不同状态下。进行血液采集前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并且要多休息。

1.1.3 药物。患者在进行血液采集时,药物也会对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几乎所要的药物都会对测试结果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药物本身或是其转化产物的生理或是药性毒性对人身体的某些产量进行改变。如:甲状腺的治疗药物会促使糖分的吸收,及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体内的糖类大大的提高。

1.1.4 心情。研究发现患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实验的检验结果,如过度兴奋或是激动或是出于恐惧状态会使血红蛋白等的含量大大提高。

1.2 医院准备方面。

1.2.1 检验项目。医院开出的检验单需包含患者最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等,以及患者病情,住的科室以及原有病史等徐医院仔细核查。

1.2.2 护士准备。首先要穿戴整齐,掌握基本技能做好与患者和医生的沟通能力。还有采集时的注意事项,及采集仪器的选择。

2 血液采集中的准备

2.1 采集时间。一般是在检测出阳性率最高时间段,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内进行。有些血液的成分会在一天内有变化这就要求采集在时间上统一,减少由于时间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

2.2 患者体位及部位。一般要求患者在进行血液采集前静坐5分钟以上,在所有体位中坐姿是最佳选择。体位也是会影响血液循环而且会改变体内的一些大分子含量,如:站立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增加;站立还会使血脂及血红蛋白等增加。采集方式多为静脉采血,成年人的采集部位与儿童有些区别,成年人是肘前静脉或是腕背静脉,小儿多是颈静脉

2.3 扎止血带时间。通常是采用静脉采集血液,止血扎带时间会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在穿刺上月6cm的地方扎上止血带,且一般是不超过1分钟,因为止血时间过长会使一些物质的含量变化而在一分钟以内时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并且在在采血時尽量采取统一姿势。

2.4 防止溶血和污染。此外血液自然流出是采集血液时最好的方法,避开有炎症或其他皮肤有损害的地方。一般在采集中由于引起细胞破裂使血液别稀释,会造成溶血。一些体外溶血:刺穿前,由于消毒液,或注射器;穿刺中止血带时间太长;穿刺后血液由注射器向试管转移。另一方面是避免血液被污染。溶血的标本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很大影响,一般是由于不规范造成,且溶血样品一般是不能再使用。

2.5 抗凝剂的使用。一般的检验都需要用到抗凝剂,但又要根据实验选择合适的抗凝剂,此外还要注意血液和抗凝剂的使用比例,减少抗凝剂带来的影响。

3 血液采集后准备

3.1 血液标本的运送。标本输送需要专门人员,并且应该及时送检,时间长了可能导致某些成分的改变,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在运输途要注意标本的保护及防止由于震荡或是其他原因导致标本的破坏,或是污染。

3.2 血液标本的保存。

3.2.1 存放时间。由于血液中的细胞易损坏会使一些活性物质变性或是失活,一般在采集完后赶紧送往检验部门,一般在两小时以内,时间超过两小时会使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发生改变,影响检测结果。

3.2.2 存放温度。虽然低温会使细胞的代谢减慢,但可能会造成溶血,因此会对结果有影响。一般情况下,采集的血样本不适用于冷藏。

4 总结

总体上讲,血液标本的采集主要是由以上的因素组成的,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做好血液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的各步骤的处理,及提高护士在检验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检验质量同时在护士和经检验科和患者之间做好沟通,并且在工作中对采集做到严格控制。在运送到检验部门时做好对血液标本的保护工作。争取做到一份有效高质量的检测报告。

参考文献

[1]阿尤甫牙生.探讨规范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有效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9)

[2]王勇,叶路.血液标本检验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9)

[3]郑春苏,黄湘宁,黄瑜璇.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8)

检验前标本分析质量 第5篇

【摘要】 目的 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对标本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资料,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分布情况和原因。结果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结论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主要原因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因此临床应加强医护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送检质量。

【关键词】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质量控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unqualified causes in microbial specimens,and to investigate countermeasures in quality control.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378 unqualified microbial specimens to summarize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auses.Results Among 378 unqualified cases,unqualified sputum specimen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s 38.1%,followed by unqualified blood specimens accounting for 20.1%.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sputum and blood specimens wa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and cause of unqualified urine and faeces specimens was specimen pollution.Main unqualified causes in 378 cases included 174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 cases(46.0%),160 specimen pollution cases(42.3%),32 delayed inspection cases(8.5%)and 12 barcode mistake cases(3.2%).Conclusion 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microbial specimens i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therefore enhancement of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of sampling and transporting operation in medical staff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quality of microbial specimens.【Key words】 Microbial specimens; Unqualified causes; Quality control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检验信息,使其能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而标本采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病原菌的检出率,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所以,对临床上研究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理因素及其质控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4年1月~

2016年3月发现的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并对标本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门诊送检的4800例微生物标本的资料,发现不合格378例,占7.88%。

1.2 标本采集不合格标准 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规范[3],将不合格标本的种类分为:①采集量不足。采集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通常采血量为培养基的1/10~1/5,40 kg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8~10 ml,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2 h送检,4℃冷藏>24 h,导致标本因送检不及时、已干燥等。结果

2.1 不合格标本的类型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见表1。

2.2 不合格标本的原因 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见表2。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对378例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显示,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其次是送检不及时。痰培养时要求相对较高,采集痰液标本时如果医师解释或者嘱咐不清楚,患者没有正确理解留取方法,比如患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未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尤其是老年患者分不清唾液和痰液,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取样的不合格[4]。采集痰液标本的最佳时间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运送不及时的原因分析为标本采集后一般是由护工运送至实验室,但由于护工常常要兼顾多项工作,不能随叫随到,或医院对护工的培训不到位,往往导致标本送检至实验室时已经干燥,检测结果大打折扣。尿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因为标本污染和取样操作不规范,分别占55.4%和44.6%。与杜鹃[5]报道(尿液标本因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不合格比率占60.0%和标本污染导致不合格比率占40.0%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床仍有部分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从导尿患者的集尿袋收集尿液标本不规范,还有部分门诊或急诊患者留取中段尿时未仔细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导致尿液标本污染。早就有相关条例规定,在采集尿液培养标本前,应按规定要求患者清洗外阴部位,留取中段尿,并在1 h内将样品送检以保证2 h内实验室可完成接种[6]。对于不能及时送检或接种的尿液培养液置于4℃冰箱内冷藏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应>8 h[7]。然而,由于临床上的各种原因,导致尿液标本接种、送检不流畅,以致导致尿液标本污染[8]。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操作不规范和标本污染,分别占比57.9%和42.1%。采集时间不正确、标本污染是导致血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在患者发热前30~60 min采集,不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留取血液标本[9]。另外医护人员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皮肤消毒未按照3步消毒法严格消毒,存在无菌操作不严格的问题,导致样本污染。粪便和分泌物主要都是因为采集后不及时送检致使标本干燥,病原菌的检出率大大降低。这些与临床上个别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知识等有关,也往往造成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结果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好的支持[10]。另外,由于少数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医院的培训不及时等原因,临床上也会发生留取标本时不使用无菌容器、条形码任意手工涂改、条码错误的现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以及缩短报告时间都产生了负面影响[11]。

采集标本是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的第一道工作程序,标本采集操作是否规范与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12,13],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便于及时、有效、合理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针对以上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本院采取了以下微生物标本质控举措:①应加强检验科室检验人员的业务方面的培训,将无菌操作技术纳入到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中,并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样本操作技能、采集样本的流程等考核来检验培训成效[14,15]。②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间的交流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护工等标本运送人员的培训,增强其标本运送及时的紧迫意识,并认真监督和检查[16,17]。训练时着重微生物检验标本要及时送达的重要性,确保微生物的采集时间、方式得到更有效的检验。③把协助患者收集标本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项内容,从注意事项的交代到协助患者收集,要一一落实到位。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把控系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保证检验标本的合格率[18]。④检验科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对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及时的记录。如果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标本,必须及时记录不合格详细原因以及标本来源等,对其不合格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强化环节管理[19]。在完成所有检验后转移到有关部门依照程序进行处理,防止在以后的检验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督促广大医护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标本采集工作,从而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促进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 第6篇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1】

【摘要】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发展认识交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检验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重视分析前质量保证成了重要环节。

本文就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检验分析;质量控制;检验项目

1 前言

在检验的质量控制中,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检验方法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高度重视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分析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明显改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等分析中的误差,不再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的最重要因素,而重视分析前质量保证成了重要环节。

本文就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2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检验项目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是检验信息是否有用的前提。

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随着科技进步和各种先进仪器的引进和使用,各种疾病的检测有不同的检验项目和方法。

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要主动及时了解医院开展的新的检测方法和项目;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检查的项目,它是保证检验结果有效性的关键。

所以,检验科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师进行沟通,向临床医师提供开展检验项目的清单,对于临床需求但技术尚不成熟,以及已淘汰项目要及时告知临床医师;要及时向临床医师推荐新项目,介绍临床意义,注明不同仪器不同方法参考值以及收费不同,以便合理利用资源。

3 重视临床医护人员作用

临床医生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熟悉检验科的各项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并根据患者病情、诊断和疗效监控需要正确选择检查项目,这是保证检验结果有效性的关键。

例如“三P”试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为阳性,而晚期为阴性,如果临床医生在不了解实验窗口期的情况下选择该检查,就会做出错误判断。

4 加强与患者沟通

标本采集前患者准备是分析前重要组成部分,在采集检验标本之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有详细的了解,熟悉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患者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首先是一些固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其次是可变因素的影响,由于进食的成分、饮食习惯对标本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有影响,同时血液许多项目正常参考值是以空腹血样为统计标本。

因此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严格控制饮食,并空腹12 h后采血。

比如进食后可使血糖和甘油三酯增高、无机磷降低。

血糖饭后1~2 h明显增高,3 h后才可恢复正常。

高脂肪饮食后甘油三酯的水平是空腹的10倍多,因此甘油三酯检查最好素食3天,防止高脂肪饮食引起乳糜微粒增加,导致血清浑浊、结果增高。

做糖耐量试验的前3天嘱患者按平时饮食习惯进食。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也不可忽视,一般通过直接参与检测反应、激活或抑制检测反应、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3]。

血液化学分析要特别注意,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可致低血糖症;抗生素、抗结核药可引起肝损害,使ALT升高;维生素C可以引起肌酐、尿酸、胆红素、AST/ALT、葡萄糖的升高,消炎痛可以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增加等。

因此在采集标本前,应暂停使用对所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药物,减少药物对监测的影响。

另外采集标本的患者应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或安静一段时间后进行。

5 标本的正确采集

5.1 标本采集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应注意采样的最佳时间,即最具代表性的时间、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来采集标本,注意采血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静脉采血,应取座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血液抽出后要沿管壁慢慢注入抗凝管或干燥管中,抗凝管颠倒5~6次,防止出现小凝块,抗凝剂比例要适当;

5.2 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以BD公司的真空管为例,原则上按红头管、蓝头管、金黄色管、橘红色管、绿头管、紫头管、灰头管顺序采血。

有报道因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造成的标本溶血占溶血标本的62%;

5.3 采集血培养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要超过2h,采集标本时要检查医嘱用药情况。

6 标本的正确传送

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

要保证有专人运送,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要安全,防止震荡、防止标本被污染,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到检测实验室。

特别是对怀疑又高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要求运送,严格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7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如标本合格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析,如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说明原因,并有记录。

参考文献

[1]李晓洲, 王永杰, 陈复兴, 骆晓梅, 高惠. 浅析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J]. 东南国防医药, ,(01).

[2]张国平, 郭超群. 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管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5).

[3]黄幼香. 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的几点体会[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1).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研究【2】

【摘要】 医学检验是一项严格而重要的临床工作,检验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程度判断,然而在检验分析钱的质量控制往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操作医师方面的影响、病人自身方面的影响,也有标本采集和储运方面的影响,笔者通过简单总结一些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希望能给同仁以启发。

【关键词】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上一篇:弘扬传承中华传统下一篇:第一次钉纽扣三年级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