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2024-09-16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精选6篇)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第1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

“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理解与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没有进行限定,这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选择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较容易结合乡土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之所以将河流侵蚀地貌设为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比较抽象,另外通过理解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况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完成中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师大附属学校学生的实际,(家庭条件好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手段中,利用google earth这一的软件,GoogleEarth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的完美结合。

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区高清晰度卫星照片。

我们可利用这一软件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极大地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原理,为学生创设亲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课本让学生看,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归纳,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分个阶段

(一)教学引入:由会操作googleearth的学生在软件上找出松花江发源地天池,流经城市吉林、哈尔滨的一段河流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外力作用中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1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河流地貌的分类、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方式等概念为学生的探究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其中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三种侵蚀方式的不同特点及河流的影响。

2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节重点,这部分内容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让各组学生分别点击googleearth上天池、吉林、哈尔滨这三地,让各组学生概括三地的河流河谷形态特点,学生结合教材82页3、4段及图4。17,分三组探究不同阶段河谷特征及成因。在这一阶段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

1河谷与沟谷有什么区别?在googleearth上观察长白山的众多沟谷中是否是每个沟谷都有河流发育?

2为什么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

然后每组组长将知识进行汇总,并发表结果。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表结论,其他组进行补充。然后我设计一个表格(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表)将三组的探究结论综合到一起从而总结出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河谷的形态特征,我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学生探究结论的科学性并纠正学生表述不准确语言不严密之处。

(三)迁移应用

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能力,在本节教学中三类侵蚀只是知识的铺垫,而透过河谷的演变过程认识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是迁移应用的重点,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布置给学生三个探究任务:

1在googleearth中点击哈尔滨附近的一段弯曲河段,向学生发问:这段河流哪一岸沉积,哪一岸侵蚀?在河流的哪一岸建码头比较合适?

2落实课本设计的“活动”

3让学生在googleearth软件上找出通化,并让他们判断这里的河流处于河谷发育的哪一个阶段,河谷的形态特点是什么及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四)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将本节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总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实现本节知识与前面已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五)练习:利用课件展示习题。

(六)教学反思:

学会倾听学生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我们教师应当在有效设计的前提下跟上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并予以灵活的点拨,实施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是驾驭探究式教学的难点,这也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第2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

2.理解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

3.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

4.理解各种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成因

三、教学策略

通过对长江全程游览活动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对长江各河段不同地貌特点及其受到的主要流水作用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了山脉、谷地、火山等地貌,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经管,除了与内力作用有关外,还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 课件投影:冰川地貌、风成地貌、流水地貌等风景图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看投影上的几幅图,说出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总结:冰川、流水、风或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地表被塑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

过 渡:我们生活在南方地区,降水很丰富,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下面我们就以河流地貌及其发育的情况为例,来认

识外力作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的。

材料导看: 我们今天选择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来了解河流地貌的情况。

(学生阅读以下背景材料)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从西向东依次流经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过渡:下面就跟随王教授他们一起去畅游长江,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王教授是一个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活动。他们从长江上流往下沿江游览,在长江的上游,他们来到了虎跳峡,小明为虎跳峡的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所吸引。问题讨论:

1.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2.在这种外力作用下,虎跳峡的河床应该会呈现什么形态?请你从甲、乙、丙三幅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并根据你的选择,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虎跳峡景观图和三幅河床形态图

教师小结: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了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侵蚀叫下蚀。下蚀的结果是使河床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剖面为“V”字形的河谷。

过渡:教师引导学生看第二个情景:

正当小明被虎跳峡的雄伟风光所迷住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在一旁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小明听后不得其解。

问题讨论:结合屏幕提示,你认为王教授的说法是否有可能出现?如可能,会向哪个方向移动?并说明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在流水常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我们就把这种侵蚀作用力叫溯源侵蚀。对比: 上面提到的下蚀结果使河谷不断加深,这里的溯源侵蚀的结果会使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延伸,使河谷不断延长。

过渡:小明他们游览完了金沙江河段,乘兴顺江而下继续游览,请同学们继续游览长江:

游览了长江的金沙江河段,小明他们乘兴来到重庆市,并在重庆登上了游长江的客轮。旅游船顺流而下,很快就来到长江三峡的著名景点白帝城。小明一家站在船头,看到两岸峡谷高耸,十分壮观。为配合人们观赏景色,船上的广播这时也正播放着李白的《朝辞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题讨论:根据三峡河段的风景图,请同学们说出长江三峡的水流特点以及该特点对长江河谷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此处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对河谷的下蚀作用明显,使河谷不断加深,因而形成了今天雄伟壮观的三峡景观。

过渡:游览了惊险壮观的长江三峡景观,小明他们顺江而下,进入了长江的中游河段,我们来看看在中游小明他们又见到了什么景观:

经过了两天的航行,游船进入了长江的中游河段。爸爸对小明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荆江河段,你看看长江与前几天有了什么变化?”小明向前方望去,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而在河流两岸、部分河道则出现了浅滩,有居民站在浅滩上悠然地钓鱼。

当小明他们的游船到达下图中AB连线的附近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要小明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小明想了一会就给出了答案,小明的爸爸听后很满意地点头。

问题讨论: 1.请参照下图(图略)的相关图例和横段面图,根据上述材料,试讨论回答小明给出了什么答案?并说明理由。

2.根据以上的推测判断,你认为经过长期的作用,河谷在形态上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A点处于凸岸,B点处于凹岸,B点流速快,受到流水的侵蚀明显;而A点流速慢,泥沙易堆积,不利于码头维持运行,所以应选择在B点建码头。由以上的结论知道,在B点由于水流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在这里的会使河床向两侧不断加宽,我们称之为侧蚀;而在A点由于流速慢,河床底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教师以简图说明)过 渡:在游览了中游曲折的河道风光后,游览船继续向下行驶,进入下游:

不知不觉间,小明他们在船上已经过了五天,船已经接近终点站上海。小明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问题讨论:请你根据上述小明的所见和所想,试选择出该河段河床剖面的形态特征图,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选择甲图。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缓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积,从而河谷显得平坦,而下游河谷显得宽广,还与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受侧蚀的作用有关。

过渡:结束了这次愉快的游览活动后,小明在整理沿途的资料时,遇到了一些麻烦,我们来看看是什么麻烦:

结束这次快乐的长江游之后,回到家,小明不顾旅途的疲劳,就开始整理其在长江途中画的素描图。但有个问题难住了小明:由于作画匆匆,有几幅图他忘记了写上素描的地点,只记得一幅是在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画的,一幅是在长江三峡画的,一幅是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画的,一幅是在上海接近入海口画的。

问题讨论: 请你为小明解决这个烦恼。(学生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图A、B、C、D 教师小结:A图应该属于中游的荆江河段,B图应该属于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C图应该属于接近入海口画的,D图应该是属于长江三峡。

引出问题:对于A、C、D图,我们很容易判断,但B图这种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在一些山谷出口,由于流水速度减缓,从山谷带来的大量泥沙就沉积在山口,形成类似于B图的地貌,我们把这种形态上类似于扇形的地貌,叫冲积扇。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跟随小明父子畅游长江,了解到了长江这条河流各河段因受到流水作用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地貌。从以上的考察活动了解到,流水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侵蚀,堆积作用,而侵蚀物要在新地点进行堆积,其中要通过搬运作用。各河段所受的主要作用方式有区别,地貌也各具形态。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第3篇

“河流地貌的发育”包括“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 前者呈现了外力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 是教学的主体和重点。笔者曾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实施本节课教学, 并有重点地进行课堂观察和测评。

1. 教学方式A的主要流程

(1) 运用PPT呈现“河谷的演变”过程, 教师精讲“V”型河谷和“U”型河谷的形成过程, 重点分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师生共同完成1组例题 (选择题) ;学生自主完成1组验证性练习 (选择题) , 正确率很高。

(2) 运用PPT依次呈现三种河流堆积地貌, 教师分别分析位置和成因;教师提供表格, 要求学生填表比较三种冲积平原在位置、形态和成因方面的异同, 并评价总结;师生共同完成1组例题 (选择题) ;学生自主完成1道验证性练习 (综合题) , 正确率较高。

(3) 运用PPT呈现长江沿岸的城市分布状况, 教师精讲河流为聚落发展提供的条件, 并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规模、位置的影响;学生自主完成教材81页的“活动”, 对原因描述不全面、不准确, 教师启发、总结。

(4) 学生自主完成巩固性练习 (4组选择题, 1道综合题) , 达标率很高, 只有综合题的第3小题错误率较高 (要求学生读取图中信息, 并运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为聚落选址) , 教师重点评价该小题。整节课学生认真听讲、练习, 秩序井然。

2. 教学方式B的主要流程

有针对性地收集、处理长江沿线素材, 引领学生“顺江而下”,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1) 驻足三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观察河道特征, 探究其成因, 多数学生对成因的解释局限在“流水侵蚀”上, 教师评价、补充。

(2) 出示长江流出三峡后形成的冲积扇范围图 (来源:李庭等《宜昌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地貌意义》) , 并展示金沙江两岸交叉出现的冲积扇景观图;学生4人一组完成教材中“冲积扇形成”模拟实验, 分组讨论冲积扇的位置、形状与成因;各组派代表交流, 教师评价、总结。

(3) 将画面定格在“九曲回肠”段, 引导学生观察河道特点;教师和1名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在平坦而略有坡度的沙盘上, 开一条“V”型河谷, 然后缓缓放水, 直至形成“U”型河谷) ;学生分组探讨河道弯曲处两侧的侵蚀和堆积情况;组际交流, 教师评价、总结, 实验耗时较长。

(4) 再现“九曲回肠”河段景观图, 播放“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视频;学生根据视频, 分组讨论后写出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投影交流各组的成果;答案存在问题较多, 教师再次播放视频, 补充讲解。

(5) 展示长江三角洲风光, 用静默的画面呈现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讨三角洲的成因;组际交流, 教师评价、总结。

面对真实的情景、美丽的画面, 绝大多数学生很感兴趣, 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过程。但每次活动耗时都较多, 学生的解释不尽科学, 教师要花较长时间去启发、总结, 导致教学时间不够, 教师只能与学生一起完成2道“例题”, 不得不放弃原本准备好的验证性练习;最后, 没有时间实施“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教学, 用于巩固性练习 (与A方式相同) 的时间也较少, 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回答出现了错误 (如混淆三种冲积平原的位置) , 但对能力要求高的问题 (如成因分析) 掌握较好。

3. 两种教学方式比较

二、活动探究式教学的弱势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采用较多的是A方式, B方式最初用于一次观摩课, 此后就较少运用。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倾向于采用A类教学方式, 地理活动探究式教学在实践博弈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类。

1. 活动探究式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一, 在“双基”目标的达成上存在风险。A方式强调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突破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学业考试成绩有保障;B方式在活动、讨论、启发等环节耗时较多, 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训练不够, 教学程序与教材逻辑不同, 又因时间不足未能带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最终导致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模糊、零散, 书面的学业测试不理想。在当前重书面成绩的评价标准下, 多数教师自然会选择有意义的传授式教学方式。

其二, 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存在风险。在活动探究式教学中, 学生既要完成大量的活动、探究, 又要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还要与教师一起解决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教学时间常常不够。而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多、课时紧, 多数教师即使认同活动探究式教学, 最终也不得不放弃。

2. 活动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

其一, 对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高。合理设置“活动”, 要求教师具有突出的收集和整合资源能力、创设和创新活动能力;这类课堂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许多变化难以预测, 要求教师拥有先进的理念和广博的学识, 具有准确把握学情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部分教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能选择便于操作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方式。

其二, 对教师的时间投入要求高。教学方式B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教学素材多来自于教材以外, 没有现成的资源可用, 教学次序也要随之改变, 这种创新设计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突出的能力, 还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资料、设计问题、预做实验等等。这些要求与中学教师繁多的教学任务相冲突, 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只出现在公开课上。

三、活动探究式是地理教学的应然选择

活动探究式教学虽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但它在优化学生态度、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内化学生情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应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

其一, 活动探究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求知质量。就获取知识的质量而言, 两种教学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A类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告诉学生结论, 再通过快节奏、高密度的训练 (例题、验证性练习、巩固练习) 来强化, 能使学生快速、完整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它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 获取的知识往往难以长久留存, 因而是短效的。相反, B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先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认识, 再在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顿悟”, 让他们自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再创造”, 学生在这种亲历的“慢”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才会更深刻, 掌握的知识才能可再生, 积淀的地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必将令他们终身受益。

其二, 活动探究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使他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持续性发展。A类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智能取向, 课堂教学的重心集中在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反复强化上, 会使课堂教学丢却求美、求善等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反, B类教学方式重视设置活动情境, 关注学生亲身体验, 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持开放、赞赏的态度, 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的生长, 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成长, 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这些隐性的素养会久远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心智发展, 而它们需要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而成, 很难通过教师的讲授习得。

四、地理活动探究式教学的优化措施

活动探究式教学更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应该成为地理课堂的主格调, 但在实施时要尽量减小风险, 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适当吸收有意义的传授式教学的优点, 努力使地理教学既重视探究又追求实效, 既强调“情意”又关注知能, 塑造既诗意洋溢又扎实高效的地理课堂。

1. 突出重点, 适度设置课堂活动

无论是情境还是活动, 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 宜针对重点内容和本质问题设置探究活动, 对浅显的、次要的、过于艰深的内容可采用传授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并将这些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样, 既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又能防止过多的活动导致教学时间紧张, 以及由此带来的探究不充分、双基目标达成率低等问题。

例如:B方式中安排了两个实验,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这个实验操作难度大、时间长, 揭示的现象又是学生容易想到的, 不必费时费力地安排这一实验。再如:“河漫滩平原的形成”难度较大, 学生很难探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 学生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不妨直接采用有意义的传授式教学方式。

2. 注重启发, 全面激活探究思维

活动式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 而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可以借助外显的活动, 也可以通过内隐的反思来实现。因此, 教师既要在活动式教学中, 设法引发、维持和促进学生的探究思维, 又要在有意义的传授式教学中, 充分发掘教学内容和训练系统的探究性, 注重启发和引导, 设法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意识和思维活动。

例如:运用“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方式教学“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 教师可以循着前一个环节推出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结论, 提出“凸岸堆积延续若干年后, 可能形成什么结果”, 以引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 教师再去讲解、总结, 这样, 既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高效, 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思维的自主活动。

3. 重视铺垫, 合理架设思维通道

学生的探究发现并不都是顺畅无阻的, 有些探究活动难度较大, 学生有时会因素材不足、经验缺乏、迁移障碍等原因陷入困境, 教师如果过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一味等待, 学生的探究过程难以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也就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发现”。因此,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及时捕捉学生的课堂反馈, 适时铺路搭桥, 灵活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

例如:B方式中, 探究三峡的成因难度较大, 多数学生的解释局限在“流水侵蚀”上。此时,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关于三峡形成的资料, 并提问“如果仅仅是流水侵蚀, 能否形成很深的峡谷”, 进而运用素材和设问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理解三峡的成因, 将学生的认识提高到对知识本质的把握上。

4. 强调巩固, 科学描述探究结论

在活动探究式教学中, 有些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能心中有数, 但难以表述, 有些学生可能割裂地理解不同的知识点, 不利于他们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因而,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巩固探究成果,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 对已有的发现做出正确的概括, 让他们全面透彻地理解新知的内涵;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描述,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理解新知的关系, 使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从肤浅走向深刻, 从零散走向系统。

浅析冲积扇在河流地貌中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冲积扇 河流地貌

地理科学是一门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的学科,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要求[1]-[2]。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说道:“学习地理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学生必须发展有助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3]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发育发育一课为例,对冲积扇的发生和作用、影响因素、沉积物、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冲积扇的发生和作用

冲积扇是一种冲积的土地形式,山地流水在流到某处后,水流的能量降低,受到流水能量的影响,便形成了冲积扇。水流能量的急剧降低常发生在山前,水流中的粗颗粒物逐步沉积。在断层控制的山前,冲积扇沉淀物会组成一系列厚的充填沉积物的一部分;在风作用控制的山前,扇形沉淀物会薄一些,形成侵蚀平原。上述两种情况下,冲积扇都会形成在山体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上。

流水从山地集水区流出,发散成斜面。有些冲积扇,特别是在活性断层处的扇区,可能只在顶点处有唯一水源。在远离山前处,冲积扇会联合起来,形成冲积裙或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纵剖面往往微微上凹,横剖面上凸。溪流水沟和扇区表面的关系反映了系统的侵蚀或者沉积情况。在山地水源区的水系网络有一个惯性水渠支流形式,即按照一个扇形表面有一条水渠流出。当沉积物占主导作用时,水渠会转变为多线程支流系统。在充分淤积的情况下的未被切割的沉积扇上,这种转变会发生在扇顶,但是在许多沉积扇上,顶部的水流可能会在扇表面以下以扇形头地沟的形式被切开,然后出露于在扇区中部交叉点。在那些冲积扇上,活动性的沉积物被限制于远端的位置。

冲积扇位于沉积来源区和封闭的沉积盆地或者主要干流系统之间,对于连接或者隔离干燥区域河流系统有重要作用。无论是未切断并且近侧沉积的沉积扇或者扇形头下切并且远端沉积的沉积扇都将在河流系统中起到缓冲作用,打破来源区和沉积盆地或者主要水系之间的沉积活动的连续性。冲积扇通过变化沉积速率和形式来改变、抑制对下游运输的影响。因此,冲积扇沉积序列会保留一个比主要河流冲积顺序更敏感的环境变化记录。事实上,在有大冲积扇的流域盆地中可能存在扇形地层序列与干流或盆地相序列之间小小的相互关系。同样,沉积扇的存在会阻止、延缓与干流基准面有关的变化向上游的传送。

二、冲积扇发展的影响因素

冲积扇的发展和动态变化主要受与冲积扇运输能力有关的泥沙供给率的影响,其中具体可分为三种:总体形态和地质构造因素、控制水沙来源的因素、控制扇区系统中沉积物运移的因素。

地质构造因素,长期的地质构造和区域剥蚀的历史创造了总体地形。在长期时间间隔和地质构造作用区,构造作用经常被看做是扇区位置和沉积类型的重要控制因素。在现代地质构造作用区,构造作用可以创造扇形沉积物的总体结构;然而构造作用却不是扇区发展的本质因素。活跃的构造作用会直接影响扇坡和基准面,还可能涉及扇形沉积物的形变,或在沉积过程中,或是在沉积之后。构造作用会通过它对侵蚀率的影响间接起作用,而活跃的构造作用对侵蚀率的影响可以通过源区的持续抬升,维持积极的侵蚀和较高的泥沙来源率。构造因素是最重要的,它控制着扇体位置,扇区发展的总体环境等。

扇形环境的水沙来源的控制因素,控制水沙供给率和泥沙来源能力的因素是在山地集水区控制水文和侵蚀率的因素。它们包括相对不变的地质和地形因素,以及更加动态的气候和植被因素。源区地质通过岩石阻力和侵蚀率之间的相反关系影响泥沙供给率。由于大型冲积扇主要由粗粒沉积物组成,主要的冲积扇很可能只发生在源区岩石通过风化产生粗粒碎屑岩的地方。地形学因素影响泥沙供给率,这是因为陡坡的侵蚀率往往较高。在河滨泥沙来源比山坡泥沙来源更占优势的地方,河流冲积过程比岩屑流过程更有利。气候因素直接和间接方面都很重要。粗粒泥沙的高供给率与高震度地震和罕见的暴风雨有直接关系。

扇形环境中土砂流送的控制因素包括沉积扇中土砂流送取决于运输机制和输送能量。运输机制从泥石流与河流运输之间变化,不是扇体表面无约束的漫流就是河道中的河流运输。对河流过程来说,单位水流能量可达到一个点,这直接取决于流量和坡度,并与河道宽度成反比。因此侵蚀或者沉积量受水渠坡度、扇体表面和水力几何形态的影响。如果某处的单位功率低于输沙所需值,换句换说,低于水流能量的临界阈值,此处将会发生沉积。对河流运输来说,由于它比较深,因此需要更大能量。扇体形态是由过程形式的内部调节引起的,而这又是对供给率和主导传输机制的外部控制的回应。

三、冲积扇沉积物

冲积扇土沙输送机制贯穿从泥石流变化到河流的全过程。冲积扇经常是由从河流或者漫洪主导到泥石流主导的一系列变化合成的。高的水沙比率,特别是低浓度的细粒土会导致河流对附着摩擦力、沙滩沉积和岩床形状形成的粗粒碎屑的传输。增加的沉积物比例使质量流的发生成为可能,增加的细粒土含量使得有填质有足够的内部力量来支持碎屑,使塑性流动的碎屑流发生。

四、结语

研究冲积扇的形态,对地理学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人类对冲积扇的利用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及农业灌溉潜力的发展;冲积扇是河流系统连接和缓冲的关键区域;沉积扇是重要的地形和沉积环境。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恭祥.地理微课教学[M].厦门大学生出版社,2007.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 第5篇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内容】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

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一点直观概念。初中时学习过一些河流知识,学习过聚落的概念。但是,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学生能力较强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对于一般的学校,可以简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板书】

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

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播放幻灯片2】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对河流的影响【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播放幻灯片4】【教师讲解】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播放幻灯片5】【教师讲解】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播放幻灯片6】【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

3、河流的堆积地貌【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引导读书】【播放幻灯片7】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86部分,思考: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板书】河漫滩平原【教师总结讲解】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板书】三角洲平原【播放幻灯片8】轻松一刻: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启发讨论】【播放幻灯片8】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播放幻灯片9】(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河流地貌类型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课堂小结】略。【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88活动板书设计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一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第二课时(重难点总结与点拨)1.流水堆积地貌

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搬运作用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

“沙泥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海滨地区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3、河谷的发育过程

4、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5、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6、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7、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第6篇

广州市番禺实验中学 周燕宝 2016.10.30

【教材分析】

从整章内容来看,本节的内容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教学目标】

① 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

② 理解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河段,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等风景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外力作用。在这些外力作用下,地表被塑造地更加壮丽!我们生活在南方地区,降水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貌。今天我们就以河流的侵蚀地貌为例,来认识一下外力作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的。

[课件展示&板书]第二节 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 [引入]下面我们选择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来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情况。请大家看到学案的合作探究部分。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材料中的王教授他们一起去畅游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了解在流水的作用下,河流的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我们先看背景资料:王教授是一个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活动,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乘船从长江上游往下沿江游览,主要参观了图中A、B、C三处景点。接下来我们先去到本次游览的第一站。

[情境1]通过本情境的设置,主要让学生分析长江上游虎跳峡河谷的特点,进而分析其受到的主要作用力。情境1:在长江的上游,他们来到了虎跳峡,小明为虎跳峡的汹涌的流水和陡峻的地势所吸引。[课件展示]虎跳峡图和三幅河床形态图

[引出问题]1.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2.在这种外力作用下,虎跳峡的河床应该会呈现什么形态?请你从投影中的甲、乙、丙三幅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并根据你的选择,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和总结]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了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侵蚀叫下蚀(板书)。下蚀的结果是使河床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剖面为“V”字形的河谷。[补充情境]本情境主要在于分析得出此河段受到溯源侵蚀明显。

正当小明被虎跳峡的雄伟风光所迷住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在一旁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

[引出问题]你认为虎跳峡会往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并说明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件展示]瀑布位置变化图

[教师总结]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在流水长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我们就把这种侵蚀作用力叫溯源侵蚀。

[引导对比]上面提到的下蚀结果使河谷不断加深,这里的溯源侵蚀的结果会使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延伸,使河谷不断延长。[过渡]小明他们游览完了壮丽的虎跳峡,乘兴顺江而下,进入了长江的中游。在这里小明他们又能见到什么样的景观呢?

[情境2]引导学生分析中游河段的特点以及所受到的河流作用力。

情境2:小明向前方望去,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当小明他们的游船到达下图中AB连线的附近时,王教授突然向小明提出了一份问题:在河流的A、B两侧哪个地方适合建货运码头?小明想了一会儿就给出了答案,小明的爸爸听后很满意地点点头。

[引出问题]①请参照下图的相关图例和横断面图,根据上述材料,你知道小明的答案是什么吗?请小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②根据以上的推测判断,你认为经过长期的作用,河谷在形态上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建设货运码头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水位的深浅,根据A、B两侧河水流速情况,A岸由于流速慢,泥沙不断堆积,水位较浅,不宜建码头;而B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我们称之为侧蚀。在中游长期的侧蚀作用下,会使河床不断加宽;从河道的整体上来看,会使得河道变得更加弯曲。

[过渡]在游览了中游曲折的河道风光后,小明他们的游览船继续向下游行驶,在下游,长江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情境3]以在下游河段的所见所想来反映该河段的特点,并引导分析该河段所受到的作用力。

情境3:不知不觉间,小明他们在船上已经过了五天,船已经接近下游的终点站上海。小明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引出问题]请你根据上述小明的所见和所想,试选择出该河段河床剖面的形态特征图,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应该选择甲图。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缓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积,从而河谷显得平坦;而由于下游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流速慢,下蚀作用微弱,以侧蚀为主,所以下游的河床显得很宽广。[过渡]到这里我们今天长江的游览就结束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要求学生总结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地貌特点和受到的主要作用力,引导完成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看到达标检测,我们做两道题,看看大家对今天所学知识是否已经全部掌握。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相关文章:

有关地貌学的认识07-18

与地貌有关的论文题目04-07

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论文题目04-06

地质地貌09-03

地貌符号06-14

复杂地质地貌09-05

地貌分析论文09-20

地貌学教案08-15

黔东南州地形地貌07-25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05-14

上一篇:牡丹区职称论文发表-职高班主任工作论文选题题目下一篇:心脏移植手术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