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2024-05-28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精选12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1篇

大班科学教案《塑料袋的危害》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腐烂和分解的,教育幼儿用纸袋或布袋装东西,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名称:

1、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腐烂和分解的。

2、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3、教育幼儿用纸袋或布袋装东西。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塑料袋人手一个。两盆花:在其中一盆花的泥底下有塑料袋,让幼儿观察。洗衣机一台。录象片:有关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情况。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盆花比较,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

这两盆花我们一样照料,为什么其中一盆死了?

教师倒出死花花盆中的泥土让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浇的水被塑料袋拦住了,渗不到盆外去,泥土经常湿漉漉的,使花的根都烂掉了。而且,塑料袋对泥土还造成了污染,破坏了泥土的营养,花儿吸收不到好的营养,就死了。

二、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发现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引导幼儿讨论: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小结: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

三、儿参与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自行分解的。

1、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我们把塑料袋和纸一起放进洗衣机的水里转,会怎样呢?

2、幼儿讨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经验猜测结果。

3、幼儿观察实验,发现纸很快变成碎削,塑料袋还是没有变化。

四、师生共同总结,塑料袋不容易分解。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防止塑料袋污染环境?在生活中,我们要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或纸袋。用完的塑料袋不能乱丢,样放到垃圾箱中。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怎样防止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五、幼儿自己操作。

让幼儿把防止塑料袋污染,保护环境的图片找出来,并放到认知区域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本文扩展阅读: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es),其抗形变能力中等,介于纤维和橡胶之间,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塑料袋的特点及危害性。

2.锻炼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多使用环保袋,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具准备:

PPT课件,动画视频,若干塑料袋和布袋。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安排两名老师分别扮演猪八戒和孙悟空共同演绎“猪八戒误吃棉花糖”的故事。故事情节如下:

自从西天取经回来后,猪八戒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孙悟空了,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猴哥,于是决定这天下凡去花果山探望猴哥。他边走边说:“俺老猪已经很久没到凡间来了,今儿个偷得半日空闲,下凡溜达溜达,为的是探望我的猴哥,顺便尝下人间的美味,嗯,这回我可要好好大吃一顿(猪八戒边说边得意地拍着肚子)。他东瞧瞧西望望,咦,突然看到地上有很多稀奇的玩意,从来没有见过。于是猪八戒赶紧凑上前去,拾起了一个,心里想啊:这东西软软的绵绵的,莫非是变了种的棉花糖,让俺老猪来尝一尝。呸呸,这东西真不好吃,猪八戒尝了一个就扔掉了,嘴里叨咕着:算了,我还是去找猴哥要点果子吃吧。猪八戒啊走了一会儿呀,肚子突然疼了起来,他捂着肚子大声叫到:哎呦,哎呦,我的肚子好疼啊。<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猪八戒的惨叫声啊把正在睡觉的孙悟空吵醒了,孙悟空伸着懒腰就出来了。(孙悟空上场了)

“是谁在大呼小叫啊,惊扰了俺老孙的好梦”,“呀,怎么是你呀,八戒,你怎么了?”孙悟空问道。猪八戒看到猴哥来了,难过地说:“猴哥,我终于找到你了,我肚子好疼啊,你帮我看看。”孙悟空透过火眼晶晶看到猪八戒肚子里面竟然会有个塑料袋,哭笑不得地说:“你这个呆子,怎么把塑料袋给吃进肚子里面去了啊?”猪八戒疑惑地看着孙悟空问道:“什么是塑料袋啊,我看这花果山到处都是这东西,以为是变了种的棉花糖呢,就吃了个,没有想到这么难吃。”孙悟空解释道:“塑料袋,人们最初发明它是用来包装食品的,没有想到这东西跟妖精一样,一旦形成就很难消灭掉,看俺这花果山都被他们占领了!”猪八戒懊恼地说:“没有想到俺老猪这么久没有到凡间来,竟然又有了这等妖怪,看我来烧死他。”孙悟空忙上前阻拦说:“这东西可烧不得,如果烧掉,它就会形成一股有毒的气体,会危害我们的健康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人们不再使用它们,让我们的地球不再有塑料袋的污染了!”

师提问:故事讲完了,我找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故事中提到了塑料袋有哪些特点呢?组织幼儿回答。

师总结:塑料袋很可怕,如果把它烧掉,会形成有毒气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如果把它放在土地里,它会沉睡好多年,还会慢慢分解出一种有毒物质,破坏土壤和动植物的生长。其实塑料袋还有一个很可怕的地方,下面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小秘密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先拿起一个布袋,从下往上兜一下,最大限度地把空气宝宝装进布袋里,塑料袋也是这样的做法。

2、给每名幼儿分发一个布袋和塑料袋,组织幼儿先后各拿起一个布袋和塑料袋跟着老师一起兜空气宝宝,然后很快地扎起来,让幼儿亲手去摸摸哪个袋子是鼓鼓的,哪个袋子是扁扁的。

3、让幼儿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哪种袋子是不透气的能装住空气宝宝。

4、师总结:用布袋装空气,空气宝宝很淘气地从布袋上的小洞洞偷偷钻出去了,布袋还是扁扁的。而用塑料袋装空气,袋子是鼓鼓的,我们可以看到空气宝宝开心地住在了里面,里面的空气没有溜出去,同样外面的空气也不能透过塑料袋钻进来。可见塑料袋是不透气的,所以小朋友们可千万不要把塑料袋套进自己的头上,否则会因为呼吸不到外面的空气闷死在里面。可是啊就有这样一只大灰狼,它还偏要把塑料袋套进自己的脑袋上,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只大灰狼!

5、播放动画片《不透气的塑料袋》。(大灰狼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玩,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变得五颜六色了,它觉得很好玩,就不停地套,结果累地睡着了,却忘记取下塑料袋。不到一会儿大灰狼就觉得喉咙好像被人掐住一样难受,呼吸困难,这时候一只小老鼠出现了,这才把大灰狼套在头上的塑料袋取了下来,救了它一命。)

6、师总结:动画片看完了,请问小朋友如果小老鼠不救大灰狼,它最后会怎么样啊?小朋友们要谨记大灰狼的教训,千万别把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

7、塑料袋虽然有很多可怕的地方,但是日常生活中却是随处可见,提问小朋友都在哪里见过塑料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

8、师总结:在超市、市场、书店等等很多地方我们都要用到塑料袋,塑料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时便利的同时,却留下了长久的危害。我们看看大屏幕。

9、教师出示塑料袋污染的图片,看,塑料袋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了空气,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既然塑料袋污染这么严重,那有没有什么可以解决的办法呢?

10、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解决塑料袋污染的办法。

三、结束部分

1、解决塑料袋污染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小朋友们不仅自己知道要这样做,更要倡导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一起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一起**护地球的好帮手!在一首歌里曾经也唱到了要爱护地球,当爱护地球的好帮手!小朋友知道是什么歌吗?

2、全体师幼共唱儿歌《塑料袋真害人》(歌唱部分配上《数鸭子》伴奏,整首儿歌加上动作表演。)

塑料袋真害人

唱:塑料袋真害人真呀真害人

埋在土里草不生草不生。

掉在路上满呀满天飞,落进 呀 海里 海龟没,落进 呀 海里 海龟没。

念:塑料袋难消化,地球妈妈受不了。

小朋友们手拉手,爱护地球好帮手!

延伸活动:

师:在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地球变得焕然一新,更加美丽了!那我们不妨邀请猪八戒再次到凡间来做客好吗?教师出示猪八戒重新来到花果山的图片(配上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瞧!猪八戒这就来了!

当猪八戒看到没有污染,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时,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小朋友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下去想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3篇

大班幼儿相较于小中班幼儿来说,更加具备记录和观察的能力,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也乐于发现和探究。在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大班幼儿的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薄弱;教师在指导幼儿作科学记录时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记录。这些问题折射出在大班科学观察活动中有效记录能力有待提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从有效的记录内容、有效的记录表、有效的记录形式、有效的记录目的、有效的评价等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选择有效的记录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对记录效率至关重要。教师要依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让大班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并确定具体的科学活动目标:(1)能察觉植物、动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2)能发现常见物体间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3)能探究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4)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5)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教师在确定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它们能否有效提示并促进幼儿探究,能否让幼儿明确探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新问题。还要选择那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富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记录内容,以促进幼儿观察和记录。如,“郁金香的生长条件”“斜坡实验”“有趣的溶解”“神奇的碘酒”“乌龟来宾”“不一样的我”“磁铁”等等观察活动中记录的内容,就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需求,能激发起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科学设计记录表,抓住活动记录的关键环节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记录不仅可以记录儿童的猜想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揭示猜想与实际之间的不同,帮助幼儿梳理认知与经验,培养儿童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并促进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而且是教师了解幼儿思维过程的有效手段。因此,设计一张合理的、适合孩子的记录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本着形象、简明、易懂的原则,规划适宜的内容、格式和符号,科学地设计使用难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记录表。

1. 记录表要具备完整性

教师设计的记录单,不仅仅呈现记录的内容,还要标明活动的名称、记录日期以及记录者的姓名,利于教师作课后的统计、分析、反思与调整。尤其不能忽略幼儿姓名,及时标注,以便后续的个别化指导。

2. 记录表要具备针对性

发挥记录的效用必须考虑记录表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目标,记录的方式和内容也要有差别。教师要分析科学活动的重难点,找到记录切入的时机,帮助幼儿运用记录有效学习。

“记录”是为了帮助幼儿记录自己在某次科学活动中的猜想和实验后的发现,起到帮助幼儿梳理思维和认知的作用,所以记录只是一种方式,它必须服从于内容,为达成该活动目标而服务。以《不一样的我》为例,大班幼儿的记录表(见表1)不仅有两人合用的记录表,还可以添加“观察记录汇总表”(表2),这是因为大班幼儿有更深入层次的探索要求,且大班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也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张汇总表。

注:眼睛、鼻子有大有小,头上漩涡有多有少,等等。

3. 记录表要注重形象性

记录表的设计要简洁,避免多余的干扰,便于幼儿理清思路、发现特点、找寻关系。尽量运用符号代替文字,注重形象化。这是由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记录表的设计常采用表格式,有两维表格甚至多维表格。建议教师采用形象的小标记,如猜想记录用小问号,观察记录用小眼睛,实验记录用小手做标题加以区分。又如贴实物标记或简笔画作标记,使幼儿一看就明白,配合简洁清晰的讲解,幼儿就知道该如何记录了。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再由全面讲解记录方法,过渡到根据标记猜测行列的内容,独立明确地进行记录。

4. 记录表要有针对性

科学活动中的记录对于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力、多维的创新力以及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之间,由于能力、个性、发展水平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对于“记录”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使记录表多样性、个性化是相当重要的。它既能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想象的空间,又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未知的事物总是很容易吸引幼儿。所以,在引导幼儿观察某一事物前,既可以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还可以让幼儿先对所观察事物进行猜想记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记录。

三、利用各种记录形式,展示幼儿的观察发现

通过科学探究操作,每个幼儿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形成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充满了表达的愿望和倾向。形象生动的“记录语言”不仅能再现幼儿观察探究的过程,还能让幼儿领略观察探究的乐趣,获得更多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大班幼儿还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所想、所闻、所感等科技探究结果,因此,丰富幼儿的记录形式尤为重要,教师要从鼓励幼儿综合运用多样记录方法、适时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及生动形象地表现记录内容入手,让记录更加完整地展示幼儿的观察发现。

1. 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记录方法

数字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说明数量、时间、速度、先后等可以量化的内容。例如,记录时间、记录不同时期植物生长的高度、记录不同物体的重量、记录水的温度等等。

标记式:用简单通识的标记来做记录,表明特征、进行判断或选择,记录方向,如用色块表示颜色,用锯齿线表示尖锐,用“↑”“↓”表示方向,用“√”“×”作判断或是用几何图形作选择,还可以用笑脸、哭脸表示喜好等等。

图像表征式:给予较大记录空间,适当留白,供随机记录,使记录更加个性化,更灵活多变。但要注意时间与难度,慎防花大量的时间解决绘画的困难而不是科学探究的问题。

电子式:采用新型的电子产品加以记录,相机、摄像机即时拍摄,这样的记录更直观,可以抓住稍纵即逝的片段,可以不断重复,帮助幼儿回忆和倒叙,有时会发现和延伸出更多的生长点。

这些记录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激起幼儿学习记录的兴趣,并使幼儿的观察记录更趋于客观、准确。

2. 将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与集体记录有机整合

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究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的过程,是经过许多例个体实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这三种方法,用途和作用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观察类型及观察目标,适时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发挥记录的真正作用,从而促进观察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如,“斜坡实验”中,幼儿要探索不同材质的斜坡表面小车下滑速度。因为单靠一个人无法完成三辆小车的操作、比较、记录,因此需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四、明确记录目的,让记录成为科学观察活动的必需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到:“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就有观察的中心和范围,这样才能把观察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在科学观察活动中,特别是持续性的科学观察活动中,大班幼儿常常会出现“随心所欲”的现象,即常常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主观兴趣来观察事物,随意性太强、观察重点不突出、流于形式忽视本质等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提出:要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如在“郁金香的生长历程”种植实验中,幼儿不明确“郁金香的生长条件”这个观察目标,导致在他们的观察记录中只体现了郁金香的生长形态,而忽视了影响郁金香生长的“土壤、温度、湿度、种球质量”等内、外部条件,这样的记录就使得观察目标没有落实,观察记录忽视本质。

那么,怎样来明确观察记录的目的呢?

第一,教师要抓住幼儿好问好动这个特点,引导幼儿围绕既定的观察目标发问,使幼儿沿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方向正确前行。如,在幼儿种郁金香种球的时候,围绕“郁金香的生长条件”,会问很多问题,笔者一边引导他们过滤掉无关紧要的问题,保留“我的郁金香种球有疤,会不会影响它发芽开花?”“我的土里浇了太多水,郁金香会不会烂掉?”“天气这么冷,郁金香发得了芽吗?要不要搬到教室里?”等。同时建议孩子们作个对比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4篇

活动设计背景

在我们开展“玩中发现”这一主题活动时,我每天在上班的路上总会在垃圾箱边看到很多废弃的塑料袋,我就想:虽然国家颁布了限塑令,可是塑料袋的使用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于加强,虽然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有义务教导我的孩子们从小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于是,我决定开展一次“有趣的塑料袋”的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及限塑令。

2、能用各种艺术形式装饰塑料袋。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鼓励幼儿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

活动准备

各种塑料袋、水彩笔、剪刀、环境被破坏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塑料袋,说一说,是怎样玩塑料袋的二、装饰塑料袋

鼓励幼儿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展开想象力,装饰塑料袋(做成风筝,做成小背心、在塑料袋上画画······)

三、展示介绍作品

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作品,同伴间互相评一评。(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

四、了解“限塑令”

塑料袋的用途很多,可是它也污染环境,于是,国家颁布了“限塑令”。

五、环保小卫士

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想为环保做什么事情

教学反思:

孩子可能还意识不到环保的重要,可是,培养他的环保意识、让幼儿可以宣传环保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本次活动对环保的教育只是点滴,要想让环保刻进我们的心需要的是每个人的持之以恒,平时的其他主题活动中也要注意对幼儿的环保教育。

活动中,我作为一名教师,有时看到幼儿操作中遇到困难总是急于帮助他们,我有些心急,当然我知道不该太束缚孩子,还是多给幼儿一些自主发挥的空间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5篇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受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初步了解目前科学解决这种污染的方法。

2.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请一名专家作有关介绍。

2.有关解决塑料袋污染的VCD片。

活动过程:

一、进一步了解塑料袋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1.请幼儿把各自带来的塑料袋集中起来,感受塑料袋数量之多。

2.我们整个生活小区、杭州市、浙江省、全国、全世界那么多人都在不停地使用塑料袋,这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二、尝试运用绘画方式表现自己对塑料袋污染的担忧。(如塑料袋堆积如山的情形,地球被废弃的塑料袋“淹没”的景象,塑料袋污染环境的现象等。)

三、讨论减少塑料袋污染的方法。

1.塑料袋污染这么严重,有没有可以解决的办法?

2.当幼儿提出用篮子、纸袋、布袋来代替塑料袋时,请幼儿说说使用这些袋子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篮子结实耐用,且可清洗;纸袋携带方便,无污染,可回收再利用;布袋可清洗,可反复使用。)

3.目前我们无法做到禁止使用塑料袋,这些不易腐烂的塑料袋该怎样处理呢?

4.教师小结:现在,环保部门主要采用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把塑料袋埋在土里,但它会慢慢分解出一种有毒物质,破坏土壤和植物生长;另一种是把塑料袋烧掉,但与此同时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这两种方法都不理想。

四、向专家请教有关问题。

1.请幼儿大胆地向专家提问,请教有关塑料袋污染及其处理问题。

2.请专家结合VCD 片介绍目前科学解决塑料袋污染的方法:替代法和回收法。

3.教师小结:塑料袋会带来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应推广用布袋、纸袋代替塑料袋。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废旧塑料袋送到工厂炼油,有的废旧塑料袋经过加工可以再生成油漆和新的塑料原料,但这一工作较难进行。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6篇

设计意图

塑料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用过的塑料袋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引导幼儿使用废旧塑料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当听到有的幼儿说“被风吹起的塑料袋像空中飞舞的风筝”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变废为宝,将用过的塑料袋制作成玩具,装饰环境,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自制玩具的乐趣。

2.知道塑料袋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塑料袋、剪刀、即时贴、皱纹纸、双面胶。

2.勘儿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常见动物及人物的头部特征,会熟练运用剪刀。

3.活动室周围张贴人物和常见动物的图片及装饰过的塑料袋。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塑料袋,请幼儿说一说:塑料袋从哪里来?你们用过的塑料袋是怎么处理的?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塑料袋,说出形状、颜色,并了解塑料袋的用途及特征。(较轻,不易腐蚀)

2.观看录像

请幼儿观看环境污染的录像.并分组讨论:用过的塑料袋该如何处理?如何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

3.制作活动

(1)欣赏老师制作的塑料袋娃娃,说一说:娃娃是用什么做的?"来;自.屈;老师;教.案;怎么做成的?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制作时充分考虑了袋子的大小、形状,以及提手的形状和位置等。

(2)幼儿自制塑料袋娃娃。教师鼓励幼儿用即时贴、皱纹纸等材料夸张地表现五官、发型等。

(3)交流作品,请幼儿说说制作的是什么,是怎么做成的。

4.户外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娃娃用绳子系上,手拿绳子跑起来,借助风让娃娃飞起来。

活动延伸

幼儿可根据自己熟悉的形象,在塑料袋中塞入旧报纸,制作可以站立的塑料娃娃。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从幼儿爱好、兴趣人手,在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了幼儿的学习制作活动,通过直观的看录像、谈话,启发幼儿观察、发现、创造。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并使幼儿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地位的转变,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教师鼓励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幼儿主动、大胆创造和勇于表现的品质。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7篇

一、活动案例呈现

水的主题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经常选择的内容, 教师根据科学活动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组织了科学活动《神奇的水》, 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特性以及水的作用, 从而使幼儿萌发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活动是利用幼儿已有经验的直接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以问答的形式进入主题,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具体实录如下: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

幼:“不知道”“矿泉水”“自来水”。

师: (迟疑片刻) “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

幼:“不了解。”

师: (急忙) “软水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 硬水就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水,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幼:“明白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无色。”

师:“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白色。”

师:“它们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

……

二、活动案例分析

(一) 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此科学活动为例, 分析了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我们都知道, 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以及从哪里切入去问都是有讲究的, 教师不能想到什么就对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对活动内容的自主探究, 而且也会影响到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性,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的提问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纳入新经验的过程, 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已有经验作支撑, 脱离幼儿已有经验的发问只会使得幼儿不知所措, 活动也会成为“灌输式”的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就有这样的问题, 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对水的经验基础, 开始便问:“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其实, 幼儿根本不理解“水质”这个词, 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给水分类了, 幼儿能够说出“自来水”“矿泉水”也完全是凭自己的已有经验。但是, 教师接着又问:“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这个问题离幼儿经验就更远了, 所以小朋友都回答:“不了解。”那么, 教师讲水的基本特征, 以这样两个幼儿不熟悉的问题开始, 一下就使得活动气氛低沉了, 幼儿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 探究的兴趣被打消了, 只能靠教师的讲述来被动接受。那么, 提问就会成为象征性的东西, 可有可无, 因为它已经不能起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的作用了。其次, 教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幼儿已有经验上。教师意识到以上问题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 所以在接下来的问题故意问简单一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这些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都是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所以幼儿异口同声地给出正确答案, 然而, 虽然看似回答正确, 活动气氛热烈,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思考。

从以上的案例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提问的安排是欠妥的, 开始安排两个完全脱离幼儿经验的问题, 紧接着又安排几个完全在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显然是不明智的, 发问没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2.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开放性

集体科学活动中, 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封闭性问题为辅。但是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小朋友们明白了吗?”“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等, 这些问题都是封闭性的问题, 有的幼儿根本没有去思考、无需思考、也懒得思考就简单地随大流回答了, 这样大量封闭性问题的提出将会导致幼儿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3.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双边的活动, 需要教师和幼儿明确各自的地位和角色 (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 , 积极参与,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提问、引导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不但要求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还要让幼儿学会在思考中自己提出问题, 对于幼儿来讲, 学会提出问题比学会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从以上的案例反映出了活动中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全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教师主导了整个活动, 幼儿顺从教师准备好的思路一步一步接受知识, 活动过程就变成教师讲述, 学生接受的单向活动。教师为什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幼儿为什么没有, 是教师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 是为了所谓的“提高效率”, 是为了所谓的“一切顺利”, 结果导致整个活动沦为教师的独白。

4.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简短、理答方式不灵活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还发现, 教师在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太短。教师提问后看到幼儿不会回答, 害怕出现“冷场”, 急忙告诉幼儿答案, 根本没有给幼儿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可能幼儿正在思考的过程中或者还没思考, 教师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这样长期的结果就是幼儿思考问题的自信心和兴趣被打消了, 会养成幼儿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另外, 教师也很难发现幼儿对问题是否掌握以及学习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此外, 教师的理答方式不灵活。幼儿在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不但要积极回应, 而且回应的方式要灵活, 根据幼儿的回答程度做出不同的回应。但是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 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没有反应, 直接问下一个问题;简单回答, 应付了事;自己代答, 最典型的就是“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简单表扬, 例如“××小朋友真聪明”“你真棒, 我们给他鼓励一下”等方式, 是非常典型的终止性理答, 这样的理答方式没有给幼儿留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余地, 而科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究, 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何谈探究?

(二) 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年龄特点, 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了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有层次性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由简入深, 逐步对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而没有层次性, 想到什么问什么就体现思维的混乱, 幼儿掌握起来没有系统性。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 既不能与已有经验相距甚远, 也不能仅仅在幼儿的既得经验的范围内徘徊。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果脱离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接下来就无法自主地探究。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然后逐步深化, 逐渐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

2.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标, 多提合理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行为, 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才可以促进幼儿畅所欲言、拓展思维空间。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因为幼儿对科学的学习本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的讲授起不了决定作用, 只有开放性的问题, 才能为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 幼儿才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提开放性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要提升观念,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积累教学机智, 多提适宜的开放性问题, 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会自主探究。

3.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幼儿园集体活动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共同的活动, 因此提问就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专利, 幼儿也要参与提问。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探究需要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质疑提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何让幼儿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其实幼儿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就是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出现了偏差。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 让幼儿大胆地猜想, 然后验证, 其中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在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利用好区角活动和其他自由活动, 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让幼儿在提问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4.教师要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不断改善理答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8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塑料袋很难溶解,会造成“白色污染”,感知其危害性。

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场地:华盖山

2、幼儿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3、实验用品:烧杯、塑料袋、水、醋、打火机;课前把塑料袋埋好在华盖山上。

4、录音机、欢快的歌曲

5、废旧品、剪刀、碎布、胶布等等

【活动过程】

(一)走秀入场(身着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1、幼儿走秀后入座。

2、师提问:你们身上的多了一样什么东西?

3、讨论塑料袋的好、坏。

4、家里人是如何处理塑料袋的?

(二)塑料袋的危害性(查看实验结果)

1、查看实验结果,证明塑料袋的危害性:

A、用水浸泡

B、用醋浸泡

C、用火去烧

D、用土去埋

2、和孩子一起总结实验结果

3、师提问:这样很难烂掉、溶解掉的塑料袋,你们在那里还见过呢?(幼儿发散性回答)

4、总结:散落的塑料袋会造成“视觉污染”,危害我们的城市,还有废旧的塑料袋进入环境后,由于它很难溶解在土壤里,就会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死亡。

(三)制作环保袋

1、我们知道了塑料袋对我们的环境污染很大,那我们一起来制作环保袋来代替塑料袋吧!

2、幼儿制作环保袋。

3、把环保袋送给路人!

【教学反思】

“小小塑料袋”这活动中,我们通过实验看了塑料袋在:水、土、醋里是很难有变化的,燃烧会产生毒气,危害我们的身体。这就让孩子们直观的知道了塑料袋的危害性,更让孩子们知道了“减少白色污染”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新《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说明了,既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又强调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可视为一生的健康发展打基础。那这种保护环境意识更应该从小培养!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9篇

【活动设计】

一次,孩子们正在高兴地玩体育游戏,一只被风刮起的、在半空中飞舞的塑料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大家叫着,跳着,抢着,玩起了塑料袋。于是,我们在活动区投放了各种各样的塑料袋,并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孩子们有的把塑料袋当帽子,有的用塑料袋折东西,还有的设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对塑料袋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后。我们设计、组织了活动“会唱歌的塑料袋”,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塑料袋发出声音的方法,提高幼儿想象的空间和动手的能力,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

在活动中,我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塑料袋王国的情景,还精心制作了许多不同的贴上漂亮眼睛和嘴巴的塑料袋娃娃。告诉幼儿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塑料袋娃娃,你想和它们一起来玩游戏吗?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避免了它们在一边枯燥的等待。然后我再总结,原来有这么多方法都可以使塑料袋娃娃来唱出好听的歌啊,那就请大家一起用娃娃来为音乐,让幼儿在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塑料袋娃娃后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塑料袋发出声音,如搓、揉、甩、拍、捏等。当幼儿想出一种时,我就鼓励其它的幼儿一起来学一学,来伴奏吧。在这个环节中,我特别挑选一首段落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以方便幼儿正确使用不同的让娃娃唱歌的方法来配音乐节奏,使活动达到了高潮,幼儿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以至于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他们还不舍得和娃娃分开,一起带着塑料袋娃娃回教室再去玩游戏了。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塑料袋发出声音,如搓、揉、甩、拍、捏等。

2、产生探索塑料袋的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塑料袋做成的娃娃,背景音乐,进场音乐,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塑料袋王国里有许多可爱的塑料袋娃娃,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开小汽车入场)

二、自由与塑料袋娃娃玩游戏。

呀,塑料袋王国到了,有这么多可爱有趣的娃娃在等着我们小朋友呢,你想和他们一起玩一玩吗?等一会请每位小朋友找一个塑料袋娃娃,玩的时候要爱护他们,轻轻的玩,想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和它一起玩?(放背景音乐,幼儿自由进行探索,教师指导)

提问:刚才你是怎么样和娃娃一起玩的?

个别人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与娃娃一起来游戏,还有的小朋友说他和娃娃一起玩唱歌的游戏呢!我们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样玩的?(幼儿个别讲述)

三、尝试用不同的声音使塑料袋发出声音。

呀,他讲得可真好,你会像他一样让娃娃来唱歌吗?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塑料袋唱歌呢?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让塑料袋娃娃唱歌的办法最多。(鼓励幼儿独立尝试或与同伴合作,及时发现幼儿的新玩法。)

幼儿交流让塑料袋唱歌的方法。

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娃娃唱歌的?

(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动作,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小朋友想出了许多的方法让娃娃来唱歌,现在我们就一起让塑料袋娃娃听着音乐唱起好听的歌好吗?(听音乐用塑料袋娃娃来伴奏)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今天塑料袋娃娃玩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我们让它们休息一会吧。天也不早了,我们要回去了,大家和塑料袋娃娃说拜拜!(听音乐回家)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10篇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认识火,了解火的用途及危害。

2、通过防火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幼儿防火意识。

3、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教学重点、难点

火的用途及危害

增强幼儿防火意识

活动准备

火柴、打火机、蜡烛、纸、稻草、灭火器

火的用途及危害的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火

出示火柴、打火机

分别问:这是什么?

讲述火的来源

二、认识火的用处及危害1、1、在幼儿认识了火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说火的用途及危害。

(1)生活中我们利用火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烧水、做饭、照明、取暖等)

我们还利用火来炼钢,开飞机、火车,把火箭送上天等。

(2)用火不注意,会给我们造成哪些危害呢?(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烧毁房屋、森林、人的皮肤等)

2、让幼儿自己做小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生活经验使幼儿知道要使火熄灭,必须将火与空气隔绝。

(1)现在我们要使酒精灯熄灭,该怎么办?为什么用盖子一盖火就熄灭了?

启发幼儿说出:火的燃烧必须有空气,用盖子一盖火就与空气隔绝了,所以火就熄灭了

(2)演示:点燃稻草,用灭火器灭火

启发幼儿发散思维:说说灭火的多种方法(浇水、沙盖、湿被子盖、灭火器等)

(3)让幼儿看图片、录像,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雷电、火山爆发、汽油、小孩玩火、燃放烟花爆竹不当、乱扔烟头等)

(4)讲述学校附近一农房因为孩子玩火而发生火灾,让幼儿感受到火的危害就在身边

3、看录像后讨论:

(1)我们应当怎样防止火灾的发生?

(2)如果发生火灾,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拨打火警119、大声呼救、用水往火上浇、如果身上着火了,就地打滚、如果有烟要用湿毛巾捂着嘴巴,尽量低***体,逃离现场等)

6、游戏:火娃来帮助我们了,让幼儿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

老师发出火灾信号,幼儿自由选择逃生的方法,请火娃来帮助纠正幼儿不正确的逃生方法。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但幼儿对“火”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对“火”的用途及危害了解的还不是很多。作为老师有必要引导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教会幼儿遇到火灾时该怎样应对。因此这个活动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既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激发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积极探索的热情。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11篇

活动目标

1.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 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6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分别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 分别挂上1、2、3标签, 用石子实验时放三瓶, 用沙子实验时再放三瓶)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

2.幼儿记录纸笔。

3.集体记录表一张, 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活动过程

一、请个别幼儿讲述故事《乌鸦喝水》, 导入活动主题

1. 师:

小朋友, 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讲给大家听听?

2. 师: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6个人一组, 每组有3个瓶子, 可以怎样做?

3. 师:

两个人选一只瓶子合作做实验, 看看加入石子后水能不能升到瓶口, 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纸的第一格写你们拿的是几号瓶;第二格写实验结果, 水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画个“√”, 水不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画个“菖”;第三格写上两个人的名字。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 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2. 交流实验结果:实验后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提问: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

4. 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 提出要求:现在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两个人合作, 做好实验后分别记录。

2. 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 幼儿实验后交流:这次发现了什么?乌鸦能不能喝到3个瓶子里的水?

四、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

1. 师:

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喝不到水, 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 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小朋友讨论一下。

2.

出示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帮助幼儿理解, 因为石子和沙子的缝隙不同, 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仍然喝不到水, 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五、小结

师:通过实验, 我们知道了, 乌鸦在瓶子里加入石子不是都可以喝到水的, 还得看瓶中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 乌鸦才可以喝到水。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 以后, 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 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好吗?

活动延伸

1. 尝试用其他材料做实验, 并做记录。

2. 讲述新编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执教教师反思:本次活动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再提供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主动建构新的科学经验, 寻求问题答案, 是一次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探索, 只是操作活动中的行为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如用剩的石子、沙子应及时包好, 不能撒得到处都是。

园内教师评议: (1) 目标方面, “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这一目标偏低了, 因为大班幼儿在平日的生活和玩水游戏中, 已具有这方面的经验。 (2) 材料准备方面, 在不同水量的瓶子上分别挂上1、2、3标签, 便于幼儿做实验记录, 但没有标注瓶中原有水位, 不便于幼儿在添加石子或沙子后对水位进行对比观察。 (3) 活动组织方面, 导入活动目的是引出问题, 所以不需要请幼儿完整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完成实验记录的时间有先有后, 不应该等待所有幼儿完成操作才一一交流实验结果, 应让先完成记录的幼儿先交流, 并把记录表贴到记录总表的相应位置, 以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再者, 让幼儿讨论、讲述用石子和沙子实验的不同结果的原因, 虽然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但仍显抽象。总之, 整个活动虽然具有操作性、探索性, 但环节不够紧凑, 活动用时偏长。

根据众人的反思, 执教老师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到活动组织都作了调整。第二次活动设计是这样的:

活动目标

1.通过积极探索, 自主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通过沙子和石子的对比实验, 初步感知在少量水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和沙子后, 水位升高的不同。

3. 学会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4. 在“设问—解疑”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教具:实验记录总表、双面胶。

学具: (1) 每组6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 分别挂上1、2、3标签, 并标注原水位线)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 (2) 幼儿记录纸笔及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活动, 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 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谁能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吧。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操作要求:老师准备了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 还在水面处做上了标记。请小朋友两人选一个瓶子合作做实验。看看加入石子后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 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纸的第一格写你们拿的是几号瓶;第二格写实验结果, 水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画个“√”, 水不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画个“菖”;第三格写上两个人的名字。实验时要细心一点, 实验结束时把材料收拾好。

2.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将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总表上。

4.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总表, 讨论:往3种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提出疑问, 让幼儿猜想

师:有没有办法让少量的水也升到瓶口来呢?

四、用沙子再次进行实验

1.师: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两人合作实验再记录;实验时要用勺子和漏斗把沙子灌进瓶子里, 不能撒在桌子上。

2.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将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总表上。

4.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总表, 讨论:这次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沙子, 水可以升到瓶口。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不能升到瓶口;放入沙子, 水就可以升到瓶口了。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后, 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有时还要亲手试一试, 这样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 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好吗?

活动延伸 (同第一次设计)

执教教师反思:为提高活动效果, 减少静听和等待时间, 在第二次活动设计中, 我把开始部分的讲故事导入改成了问题导入, 同时省去了最后环节的讨论。原以为通过调整, 教育环节会更加紧凑, 谁知实施过程中当子涵小朋友拿着瓶子和实验记录准备到前面来交流时, 和她一同实验的卢清阳提出了异议:“瓶子里的石子没有装满, 如果装满了, 水就会被压上来了。”为了尊重幼儿的自主探索, 我便让她再试一试, 结果她花费了好长时间慢慢地琢磨、研究。我和小朋友们一边探讨着问题, 一边等着她……导致活动过程又过于松散、冗长了。

园内教师评议:导致第二次活动过程过于松散、冗长的原因还有:上次活动中幼儿用“√”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用“菖”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简洁明了, 远处也能看得很清楚。第二次活动过程中, 教师尊重幼儿的意见, 用“笑脸”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用“哭脸”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这本来是一个亮点, 符合幼儿情感外显的心理特点。但当时用于记录的纸比较小, 且记录笔是黑水笔, 笔头较粗, 同时教师未能提醒幼儿画得大一点, 所以幼儿坐下来讨论时不能看清记录, 也就不能较快地得出结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讨论的兴趣。

专家引领:江苏省幼教特教研究所的张晖老师启发我们思考: (1) 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哪些?如何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进行运用? (2) 设计教育活动 (包括目标、过程、组织策略等) 时应该从幼儿角度出发, 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活动? (3) 活动中, 卢清阳小朋友为什么会提出疑问?

在张老师的点拨启发下, 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1) 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可以是正规的, 也可以是非正规的;可以是集体活动, 还可以是在区域中进行的小组活动或个体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需要恰当运用。在一次教育活动中, 让幼儿先用石子进行实验、记录、讨论, 接着又用沙子进行实验、记录、讨论, 最后再进行对比讨论, 知识点偏多, 活动容量嫌大。因此, 沙子的实验可以放于区域活动中进行。 (2) 卢清阳小朋友之所以会提出异议, 且长时间摆弄石子仍拿不定主意, 是因为她只参与了小半瓶水的探究, 没有与其他水量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 即教师没有为幼儿提供充分探索的机会;活动中的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 幼儿在操作前并没有就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自主地进行协商和选择, 操作中也没有对三种不同水量瓶子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教育活动的目标、过程、组织策略等每一个环节, 都应当从幼儿角度出发。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反思, 我们对《乌鸦喝水》的科学活动进行了第三次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积极探索, 自主发现乌鸦在瓶中加入石子能否喝到水还与瓶中水量多少有关系。

2.学会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3.在“设问—解疑”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学具:每组3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分别标注原水位线)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小组合作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活动, 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 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谁能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吧。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操作要求:老师在每张桌子上都准备了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 还有一张记录表、一盆石子等工具, 请小朋友4人一组合作实验。每组先共同商量选出1人做组长, 专门负责记录, 剩下的3人分别往不同水量的瓶中加入石子, 看看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 石子不能掉在桌上。最后大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并由组长记录下来。加入石子后水能到瓶口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可以商量一种标记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水不能到瓶口的, 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也可以商量一种标记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

2.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将每组的记录表展示出来, 让幼儿共同观察、讨论:往3种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从而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提出疑问, 让幼儿猜想

师:有没有办法让少量的水也升到瓶口来呢?

四、用沙子再次进行实验

1.刚才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没能升到瓶口来。现在我们再把沙子灌进去摇一摇、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4人合作做实验, 这次每组只有一只瓶子要灌沙子, 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好地合作。要用勺子和漏斗把沙子灌进瓶子里, 不能撒在桌子上。

2.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并讨论:为什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没能升到瓶口来;再把沙子灌进去摇了摇, 水就升到瓶口了。 (沙子把躲在石子缝隙中的水挤了出来)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不能升到瓶口;再在其中灌入沙子, 水就可以升到瓶口了, 真有趣。以后我们遇到问题就要像今天一样多动脑筋, 还要亲手试一试,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 (同第一次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教案 第12篇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附近一农房因为孩子玩火而发生火灾,火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好处,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甚至是灾难。随着大班幼儿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他们对火并不陌生,而且具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当火灾真正发生时,他们又会感到束手无策。本活动就是想让幼儿在充分认识火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幼儿知道不要玩火,当意外发生时,自己应该怎样做,建立起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基本的自救能力。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认识火,了解火的用途及危害。

2、通过防火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幼儿防火意识。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火的用途及危害

增强幼儿防火意识

活动准备

火柴、打火机、蜡烛、纸、稻草、灭火器

火的用途及危害的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火

出示火柴、打火机

分别问:这是什么?

讲述火的来源

二、认识火的用处及危害

1、在幼儿认识了火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说火的用途及危害。

(1)生活中我们利用火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烧水、做饭、照明、取暖等)

我们还利用火来炼钢,开飞机、火车,把火箭送上天等。

(2)用火不注意,会给我们造成哪些危害呢?(教案出自:快思老师)(烧毁房屋、森林、人的皮肤等)

2、让幼儿自己做小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生活经验使幼儿知道要使火熄灭,必须将火与空气隔绝。

(1)现在我们要使酒精灯熄灭,该怎么办?为什么用盖子一盖火就熄灭了?

启发幼儿说出:火的燃烧必须有空气,用盖子一盖火就与空气隔绝了,所以火就熄灭了

(2)演示:点燃稻草,用灭火器灭火

启发幼儿发散思维:说说灭火的多种方法(浇水、沙盖、湿被子盖、灭火器等)

(3)让幼儿看图片、录像,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雷电、火山爆发、汽油、小孩玩火、燃放烟花爆竹不当、乱扔烟头等)

(4)讲述学校附近一农房因为孩子玩火而发生火灾,让幼儿感受到火的危害就在身边

3、看录像后讨论:

(1)我们应当怎样防止火灾的发生?

(2)如果发生火灾,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拨打火警119、大声呼救、用水往火上浇、如果身上着火了,就地打滚、如果有烟要用湿毛巾捂着嘴巴,尽量低***体,逃离现场等)

4、游戏:火娃来帮助我们了,让幼儿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

老师发出火灾信号,幼儿自由选择逃生的方法,请火娃来帮助纠正幼儿不正确的逃生方法。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但幼儿对“火”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对“火”的用途及危害了解的还不是很多。作为老师有必要引导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教会幼儿遇到火灾时该怎样应对。因此这个活动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既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激发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积极探索的热情。

上一篇:心里心得体会下一篇:眩晕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