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2024-08-05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精选10篇)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1篇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对自我效能感形成影响最大的就是行为的成败,自我效能感随着行为的成功而提高,随着行为的失败而减少。另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因素还有替代性经验。比如,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符的人在同一件事上取得了成功,往往对增强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是大大的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还有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情绪唤醒状态。一个人成功时候的情绪和失败时候的情绪变化是不一样的,由此导致了自我效能感也是随之变化的。但是,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过于强烈的情绪变化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唯有中等强度的情绪唤醒状态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最为有利。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举措

1.完善数学教师角色身份,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学环境的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变小,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反之,紧张、压抑的教学环境会使得学生效能感减少或降低。而教学环境是由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部分组成,其中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学环境的影响占主要部分。并且人文环境因素大部分指的都是师生、生生关系这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时,数学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合呵护与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播爱的信念。当学生取得了小小的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的目光和话语,鼓励学生不断的取得更多的进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也不要对学生嗤之以鼻,而是要细心的讲解,并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因一时的挫折也不敢前行,要有敢于前行的勇气。师生关系并不是简单地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是亲人、朋友、倾听者与诉说者、心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甚至来说,教师要与学生成为同甘苦、共患难的人,来帮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分析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关于强烈激动的情绪并不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唯有保持中等强度的情绪唤醒状态,才有助于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而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因素是情绪唤醒的主要影响条件,包括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部分。学生之间的交流、写作、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会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通过彼此交流经验、分享观点,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及自主性。

20世纪60年代初期,R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教师期望某些学生获取智力上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观察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智力发展。我们说这就是所谓的期待效应,也叫做罗森塔尔效应。曾经一位美国的早教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一现象: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规定为真实的,结果它就是真实的。期待效应其实就是一种互动效应,针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要时不时的流露出对学生积极、鼓励和期待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心理层面上对学生做出影响。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信任等影响,使得学生不断的增强自信心,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以,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扬优点的同时,鼓励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就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敢于挑战未来。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2篇

一、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94年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件事情,虽然已经具备了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很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并不一定会付出行动。

这其中的原因需要用自我效能感来解释。一般来说,人们对从事的活动会存在两种期望,一种是结果期望,一种是效能期望(即自我效能感)。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这里“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是“反复练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如果学生不但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而且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学生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则属于效能期望。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人们在执行某一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对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班杜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学习成就水平,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能有效地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强化、自我调节。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是否努力,遇到困难是否坚持,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是否主动积极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效能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知道,如果经常体验成功,那么这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势必能够得到提高,反之,失败的经验过多也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节课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的,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必须先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因为如果我们目标订得过高,那么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还是不能够实现目标,从而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相反,如果目标订得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容易就达到目标,那么也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努力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只是仅仅备书本,还要备学生,这样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2)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手、动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在这门课程中,我们经常要讲到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而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发现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多组织交流和讨论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不仅是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这一种方式上,在课堂上,我们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为学生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讨论中,既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从中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所有这些都对增强自我效能感极其有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例如,在每一阶段学习开始时,由于每一部分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不同的`,而学生的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组织学生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讨论学习方法;而在课程结束的部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且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反思。这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也是非常有效的。

3。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指出:“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通过观察他人,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将来的某些时候,这些被编码的信息会为行为提供指导。”

所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一双敏感的、发现的眼睛,有意识地去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从榜样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中的样式表的使用时,开始讲到内联样式表时,有个同学提出,在做网站时,要保持网页的统一风格,如果在每一个网页上都要录入重复的内容,那就太麻烦了,如果万一要修改,是不是要一页一页修改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这时教师就应该将这个学生树立为榜样,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然后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外联样式表的内容,课程的最后我们还需要让其他同学反思,为什么大家都掌握了网页制作的知识,而自己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看到榜样的价值,相信自己今后也能够这样做,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肯定自己,增强自我效能感。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优秀生作为榜样给班级带来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发现中等生和差等生的长处予以表扬,让学生在最近区域找到自己的榜样,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充满信心,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他们都希望自己能进步,教师的赞赏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

4。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我们知道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而相反,如果是在一个宽松、平等、快乐的课堂上,学生就会比较放松,也就比较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课堂氛围要轻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寓教活动,从而创设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面介绍一个例子,在讲解信息的重要性时,介绍“感觉剥夺实验”时,可以用“金鸡独立”的游戏,让学生a睁开双眼站立,让学生b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立,结果学生a站得很稳,而学生b则左摇右晃,看到同学的表演,同学笑过之后都展开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由此现象告诉学生——“信息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2)教师要爱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的程度有高低,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偏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和爱护他们;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我们不应该讽刺或惩罚他们,应该耐心一点,启发学生来寻找错误并加以改正,而对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

所以说,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都非常有利,同样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将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自觉地将它们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正确地推测和判断自己完成学习的能力;积极地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坚持下去,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促进潜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

[2]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浙江教育出版社,.

[3]王亚.《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东吴教学。1990.12.

[4]林秀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广西教育..11.

[5]付桂芳.《提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04.03.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3篇

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对自我效能感形成影响最大的就是行为的成败,自我效能感随着行为的成功而提高,随着行为的失败而减少。另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因素还有替代性经验。比如,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符的人在同一件事上取得了成功,往往对增强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反之,则是大大的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还有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情绪唤醒状态。一个人成功时候的情绪和失败时候的情绪变化是不一样的,由此导致了自我效能感也是随之变化的。但是,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过于强烈的情绪变化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唯有中等强度的情绪唤醒状态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最为有利。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举措

1. 完善数学教师角色身份,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学环境的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变小,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反之,紧张、压抑的教学环境会使得学生效能感减少或降低。而教学环境是由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部分组成,其中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学环境的影响占主要部分。并且人文环境因素大部分指的都是师生、生生关系这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时,数学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合呵护与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播爱的信念。当学生取得了小小的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的目光和话语,鼓励学生不断的取得更多的进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也不要对学生嗤之以鼻,而是要细心的讲解,并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因一时的挫折也不敢前行,要有敢于前行的勇气。师生关系并不是简单地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是亲人、朋友、倾听者与诉说者、心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甚至来说,教师要与学生成为同甘苦、共患难的人,来帮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分析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关于强烈激动的情绪并不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唯有保持中等强度的情绪唤醒状态,才有助于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而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因素是情绪唤醒的主要影响条件,包括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部分。学生之间的交流、写作、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会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通过彼此交流经验、分享观点,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及自主性。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R·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教师期望某些学生获取智力上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观察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智力发展。我们说这就是所谓的期待效应,也叫做罗森塔尔效应。曾经一位美国的早教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一现象: 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规定为真实的,结果它就是真实的。期待效应其实就是一种互动效应,针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要时不时的流露出对学生积极、鼓励和期待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心理层面上对学生做出影响。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信任等影响,使得学生不断的增强自信心,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扬优点的同时,鼓励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就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敢于挑战未来。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对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未来在数学领域的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结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举措。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自我效能感 应用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是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有效性,所以,将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学习信念,有助于学生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就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认识。将自我效能感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将这一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二、培养自我效能感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应用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必须遵守课本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时,就可以通过情境串联的方式进行,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这一内容学习难度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自我效能感教学时的替代原则

替代原则是教学过程中时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原则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直接教学带给学生心理上的伤害,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将他们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直接对比,以防对学生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法,发挥学习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树立学习信念的重要性。

三、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言,历史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要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作为当前教学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对社会有着较强的探索性,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这样的话,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就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当前社会的热点新闻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便于学生理解。

2.实际生活与自我效能感教学的结合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生活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讲到“百家争鸣”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来,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讲话、背地里说教师坏话等行为是否合乎礼教,然后再引入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教学思想,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自我效能感的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虽然我国在教学上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信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海剑.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为何与何为[J]. 新课程·中旬,2015(2):48,50.

[2] 陈维、赵守盈、韩会芳 等. 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 (2):70-73.

[3] 李志亮. 在轉化潜能生过程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J]. 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8):33-34.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5篇

【摘要】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它体现由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不仅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教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入手,讨论了何谓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从六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我效能感 培养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习动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效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从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或表现形式进行界定;有的从自我效能感的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这些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学者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界定,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它体现由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不仅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教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2][1]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实质上讲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哀莫大于心死,一件事无论多么有价值,如果人对自己很失望,感到自己做不到,他就不会去做。例如,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进行学习,他就不会

在学习上下功夫,因此,在教育中应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以增强他的自信心。然而,现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够,虽然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过高的要求,过分的竞争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失败者的行列,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无能者,变得自惭形秽,产生了自卑感。因此,新课程形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新课标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作为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此过程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程度,直至影响自身信息素养培养,所以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则是在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对自己学习信息技术课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之中,更突出的是信息技术效能感。

信息技术效能感即为个体对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信息技术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作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动力机制,信息技术效能感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效能感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性概念,既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情意成分;其次,信息技术效能感中的认知成分的对象主要是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包括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具体体现为对自己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和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再者,信息技术效能感反映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通过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分析,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笔者认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从课堂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奖励机制、学习监控、内容表达六个方面阐述。[3]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细化信息技术课堂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细化信息技术课堂,学生达到目标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六个模块, 在这六个内容模块的学习中,每个模块以及其中每个主题均有内容标准,这些内容标准可以指导每堂课的学习目标。例如:在选修内容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媒体采集与制作的内容标准中有“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 就可以细化为许多信息技术课堂目标:用麦克风和录音机采集声音、通过光盘或网络获取视频或抓取视频、从网络获取图片、使用Photoshop软件对获得的图片进行加工处理、使用Gold wave软件对音频文件进行编辑等目标。值得一提的是细化之后的目标如信息检索、网络交流等可以在其它学习内容中重复出现,甚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巩固学生该方面能力。依据信息技术课堂现有的条件,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任务分步驱动,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在细化的信息技术课堂目标下,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任务驱动方法可以将任务分步逐层深入,使学生在一系列与任务有关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与乐趣。例如:在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主题的教学中,可以以设计“个人学程档案”数据库方案作为总任务驱动,在完成此任务之中,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观察实际范例,分析掌握数据收集、分类和建立以及描述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利用某个通用数据管理软件添加数据和编辑数据库,建立“个人学程档案”数据库;在该库的基础上掌握查找、筛选和排序及统计的方法。这样通过任务的分步驱动,让学生有明确的细化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方法,可在解决任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虚拟群体合作探究,促进群体积极暗示

在虚拟群体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下自主探究,契合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

准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此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等的活动要求。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中,这种形式也有益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学生既合作又竞争,群体互动则可以传递替代性经验。在虚拟群体的情境下,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较容易倾向于认为自己与群体中其他人的起点是一样的,于是群体中他人的积极暗示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效能感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程序设计语言初步学习中,当学生个体看到同伴成功用VB语言设计实现在屏幕上画100个同心圆,会激励自己也按照教师的指导推测修改以及调试自己的程序直至获得成功。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奖励机制

积极评价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而消极评价可能使学生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潜能。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以个人虚拟物品的拥有或者物品的升级来优化奖励机制,解决了在传统奖励机制中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问题。例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前,公布奖励的原则,对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对个人电子学案添加虚拟阳光、虚拟鲜花、虚拟宠物、虚拟偶像等结合高中生特点的标志进行奖励。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奖励,信息技术手段表现的奖励,作为传统奖励的优化或补充,促进了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

(五)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监控,引导学生自我监控

信息技术课堂中,在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时候,由于教师角色的淡化以及网络信息庞杂无序,容易导致学生“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此时要求有一定的约束机制、监控机制和管理机制。信息技术手段监控,如:利用网络监控软件极域教师V6版本监视学生屏幕,可以辅助教师巡视监控。但是外在监控只是辅助学生内部自我监控,学生自我监控才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真正保证和前提,教师监控和信息技术监控的终归目的是将外部控制逐渐变为内部控制。

(六)运用多媒体表达,唤起学生积极情绪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材料可以以多媒体形

式表达,从而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舒缓学生的情绪。恰当的多媒体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处于正常水平。例如:在学生探究活动的时候,用轻音乐来营造比较轻松的教学情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活动成就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4;

[2]李荟,辛涛,谷生华,申继亮.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48;

自我效能感教学设计启示论文 第6篇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阐述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它影响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方面,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

班杜拉指出,“人们通过自我效能感选择某些特定的活动和环境,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因此,学生会尽量回避进入那些自认为超出自身能力的环境,而去选择自感可以应付的环境或活动。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于环境中的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些挑战为其提供了各种学习新技能的好机会。

2.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动机性努力的程度

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的思考过程有可能是自助性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碍性的。那些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一般都会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当学生感觉自己在某项作业任务上有较高自我效能时,就会学得更加努力;而如果认为自己在某项作业任务上的效能较低时,就会降低学习兴趣,也不会付出更多努力。

3.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情感反应模式

在面临可能的学习逆境时,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情感反应,这些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同学更为强烈地体验到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进而在课堂上以各种保护性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教师教学。

(三)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和特征

1.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

(1)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学业规定的有关内容学习能力的信念;(2)学习行为效能感:是有关学习行为过程的学习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学习行为过程,实现学习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

2.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特征

(1)幅度: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这一维度上的差别导致不同个体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2)强度: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确信程度。弱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受不相符的经验影响而被否定;强的自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3)广度:是指某门学科学习自我效能感之强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学科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四)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途径

1.自己学习成败的体验

学习成败的体验对个体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体验可以形成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失败的学习体验则可能降低这种效能感,最初的成功经验对学生在一门课程今后取得的成绩来说很重要。而学习成败的体验主要来自教师的反馈,学生对自己能力感的把握。

2.示范效应的替代性经验

如果学生看到和自己相似的同学通过努力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他们会受到感染,相信自己也能成功。相反,对失败者的观察会使个体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进而降低动机水平。

3.教师评价

老师的言语表扬,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当然,建设性的批评有时候也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感到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4.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状态都能提供学习自我效能的信息,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能有效实现教学设计的理念

1.切实减负增效。

它是系统设计教学要达到的总体效果。为学生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系统或学习环境,善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就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运用,可以从中介机制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将教师教学的外部支持切实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支撑条件。

2.培养系统思维。

教学设计旨在精心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一目的而展开运行。系统设计教学的突出之处在于“目标取向”或“发展取向”。教学活动只是到达教学目标的“载体”,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中级目标,不只局限于某门学科的某个知识点,是一种对学习的系统设计思维的体现。

3.以教促学。

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观点,就是用外部条件的教学来促进内部条件的学习。只有当内外部条件一致协调、动态平衡,才能协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以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更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将教学策略内化为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4.实现加速成长。

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也不轻视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技能。要让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加速成长;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下,学会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和控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迁移学习能力效能感和学习行为效能感,学会学习,触类旁通。

(二)基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有效教学设计提供了实现途径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将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任务进行内化的中介机制。只有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信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们才能维持对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因此,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学习自我效能感可由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激发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结果刺激、暗示或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恰当的成绩目标,尤其要避免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那样会阻断其成功感的获得,不利于激发其自我效能感。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7篇

带着梦想,辞别父母,离开家乡,这些来自天山的孩子们在海河之滨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涯。他们中大部分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和本地同学融合,一次次的第一带给他们的有憧憬、有惊喜、也有惶恐和不安。如何让他们在五中这个大家庭中感受更多的温暖,让他们的青春更无怨无悔,让他们的梦想从这里启航。针对内地高中班新疆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系列学生活动,增强新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一个人如何感知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情境以及在这一情境中如何行动,是主体自我系统的核心的动力因素之一。一般而言,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具有较强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往往把困难的任务当成挑战而不是威胁,并不断给自己设定更富挑战性的目标;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能培养个体对活动的兴趣和投入,并使个体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证实和强化自我效能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成就动机需要及人性完善愿望。相反,自我效能感弱的人,每当面临新的任务时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回避失败的动机;在心身健康方面,由于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而郁郁寡欢,这使得其难以体验到人性潜能发挥所带来的“高峰体验”。近年来,有关自我效能感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

二、内地新疆班学生特点

内地新疆班是由多个民族融合成的大家庭,这些孩子主要来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汉族等。幅员辽阔的新疆造就了他们直白,坦率,人生态度积极,追求上进,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等优秀品格;但十几岁的孩子便远离父母来到不远万里的异地他乡求,他们在心理、生活等方面要克服很多困难,心灵和情感上需要亲人的关爱,这些因素又使得他们情绪波动较大,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协调能力差,希望得到社会承认,依赖性强,竞争意识差;还有相

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单亲家庭,有强烈的自卑感。

因次,新疆学生在内高班求学的这四年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和品德。在内地新疆班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建立健全的品格。

三、开展班级活动,增强内高班新疆学生自我效能感

1.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与其对个体弱点进行修补,不如对个体优势充分发挥;与其有限地“从负到零”,不如无限地“从零到正无穷”。它打破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旧模式,以提升与发展人类潜能与幸福感为目标。激发一颗积极有力的心的过程,就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普拉提,一个聪明外向的维族男孩子,热情冲动、上进心强但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是说话就是睡觉,还不服班委的管教,一次自习课因说话被班长制止,差点与班长大打出手。在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时,他哭了,他对我说:“老师,您就放弃我吧,我了解我自己,我是个不可救药的人,每次开学我都发誓一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单过不了一个月就又管不住自己,我真没用!”他的这番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意识到这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成长过程中多次失败的经验使他有强烈的挫败感。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教育他,努力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于是在帮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之后,我出乎他意料的任命他为班里的纪律委员,每天不仅管好自己,更要帮助班长维持班级纪律。这一次,普拉提真的像变了一个人,再也不迟到旷课、违反纪律,而是尽心尽责的帮助老师和班委维持班内秩序,和班长也成了朋友。这次班级事件的处理也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从正面引导,运用积极的效应,不仅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育,更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高,使其优势的一面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2.通过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目标

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连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的目标实现后,能对下阶段的目标产生正向期待。教师应将任务设计与评价整合一致,特别要帮助学生确立重在提高自己能力的行为目标,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训练、增长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活动上,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将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感。因此,我在班级活动中,分层次的设置一些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一开学之初,班会主题订为《说说我自己》,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艺,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班级考试不理想时,一场名为《不服输的我》主题班会及时帮助新疆学子战胜阴霾,挑战自我。高三,纵然是白热化的奋战学习中,也会有诸如《我的大学,我的梦想》、《畅想十年后的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大学里见》等一场场励志的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班会,鼓励新疆孩子们磨练自己的意志,扬起自信的风帆,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3.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对学生正确评价,适度表扬与奖励

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从而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例如,同情通常被认为施于弱者,当学生感知自己失败时得到的是老师的同情而不是不满,便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教师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良好愿望出发,对失败的学生表现出同情,但结果反倒使学生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进而挫伤自信心的原因。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是不满反而会加倍努力,这样做会保护学生的自尊,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当然,教师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容易任务(任务难易相对于学生本人实际能力而言),教师就对其大加赞扬,则会降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困难任务,教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远离家乡和父母异地求学的新疆孩子心思更为敏感、脆弱,所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老师对他们提出时表扬更要审时度势、恰如其分。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8篇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班杜拉形成的社会认知理论中, 他着重指出了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判断 (也就是自我效能感) 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影响。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而且受到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他又将期望分为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将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他就是在效能期望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1]。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2]。

国外现已将自我效能感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实践领域,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还非常少, 所以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其结构

1.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是个体的信息技术学业能力信念, 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它是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是在活动之初对自己的能力做出的一种主观判断。

2.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1) 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

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是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能力的主观判断, 是对自己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感受。它是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中最重要的结构, 包括“天资感”、“良好的学习结果信念”、“积极的自我预期”、“自我确信”[3]。

(2) 信息技术控制感

它是指个体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对自己能否有效控制自己学习行为的主观感受, 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地控制学习行为的主观感知。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 它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我探究, 授课的地点一般是在学校的机房, 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而不能自控,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自制力, 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控制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极其重要, 是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结构之一。

(3) 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与信息技术控制感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和信息技术控制感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如果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效能感增强, 他们在面对信息技术学习任务时就会变得非常自信, 就会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任务, 排除外界的一些干扰, 遇到困难时也会积极地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克服困难, 从而增强自己的控制感。另一方面, 如果学生的控制感增强, 也就会专心于自己的学习活动, 能够更快地获得知识技能, 不断体验到成功, 从而增强自己的基本能力感。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意义

1. 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新课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4]。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变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高中阶段是人的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为自我效能感一般在个体早期容易得以培养, 以后便趋于相对稳定。因此, 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价值、承受挫折、树立信心, 在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 信息技术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 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 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 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程序设计就非常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要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 就要大量运用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加强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学习, 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也有帮助。

●●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策略

1.制定合理目标以丰富成功体验[5]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指出, 学习者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不仅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而且也会感觉到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 多次失败的经验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 往往产生无力感, 从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 最主要的策略还是通过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选择合理、适中的任务难度,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上机实习课中, 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可以设计一个难度适中的大作业, 提出上机任务。例如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图文并茂的信, 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编辑、排版、打印, 使用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图片的修饰、页面的布局设置等内容。问题提出后, 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的知识, 自行独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始一些学生有畏难情绪, 依赖性很强, 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发现依靠无望时, 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问题后, 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了。

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 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不断前进, 可以从以下方面激励学生[6]。

(1) 兴趣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动力之源。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内容都可分解为具体而有趣的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创作一个Flash动画作品, 要求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作品之中,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竞争激励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要强的心理, 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表现欲, 诱发学生的竞赛意识, 使竞赛意识成为学生学习和今后发展的一种强大驱动力。

(3) 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通过期待的注视、信任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鼓励的微笑、关切的询问等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关爱、信任和重视。对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 都要及时地肯定, 热情地给予表扬, 让每一位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 这样他们就容易产生健康的情感, 并对自己、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信心。

3. 磨炼意志——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还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遇到难题, 要迎难而上, 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念。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某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 这种判断往往产生于特定活动开始之前[7]。凡事都有个过程, 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因素影响活动成败。

教师要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学生分类, 因人设置策略。例如, 对于个性强, 有主见的学生, 要培养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个性弱, 随大流的学生, 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 对于性格懦弱的学生, 则应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

4.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8]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学习困难时, 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 他们将学习不好归因于不可控因素, 如认为自身能力差、运气不佳、教师讲得不好、任务难度太大等外在因素, 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将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 如个人的勤奋、毅力、学习方法等, 让学生明确成败与个人的努力密切相关,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

总之, 培养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摘要: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动力不足, 觉得自己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往往在课堂中或在学业考试中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 这些都是缺乏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因此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师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本文将根据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和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来构建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策略

参考文献

[1]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培训与研究一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7) :98-99

[2] (美) 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9-165

[3]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3:38

[4]林希福.现代教育观念散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 2001 (10) :25

[5]李娟, 王玉廷.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5 (1) :44-45

[6]经乾.生物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6

[7]王建侠.近十年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 2007 (1) :27-34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自我效能感;培养原则

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同时,理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大有裨益。虽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意义重大,但现实中高中历史教学无视或无暇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鉴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下面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简要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原则,以期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有所裨益。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有必要遵循情境性原则,所谓的情境性原则是指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必要依托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而不能只基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说理论,这样只会事倍功半。具体来说,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时,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浸润中不知不觉地牵动自我效能感。其次是替代性原则。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除了诉诸直接经验外,还可以巧妙通过替代性经验来达致这种效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学习程度差不多的学生的学习进展来激发自我的学习自信心。此外,对于那些历史学困生来说,教师要注意避免将其与历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比较,以免挫伤他们原本就很脆弱的自信心。相反,历史教师要积极为历史学困生巧妙树立一些“励志”的成功型榜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只要通过努力也是可以成功的,毕竟有人曾经跟自己一样不好,但经过自我的刻苦与努力,最终也取得了令人敬慕的可喜进步。此外,在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时,还要注意及时修复,也就是说一旦在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受挫,教师要敏锐察觉并予以及时修复,以免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敏.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8(9):85-87.

[2]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7.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三中學)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第10篇

【摘要】: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一同应用到创业当中,可以通过创业将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海峡两岸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创业,都采取了积极办法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项策略研究对分析和指导大学生行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本论文在研究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时,以相关架构和实现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为出发条件,总结了自我效能感量表,用来指导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还进一步提出培养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验证,证实了策略研究方案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自我效能感 海峡两岸

前言: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被称为“认知理论之父”,他曾经对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了研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可分为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复现阶段以及动机阶段,简单来说,如果要开展某一项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应该对前者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和吸收前者的经验,寻找最佳时机,表现最优秀的行为。依照该理论,学生的学习以及在未来的发展都受到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来决定。本论文以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为基础,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到创业当中,从心理疏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一、对自我效能感进行的研究

就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看,他是将人们在一些活动过程中所要有的信念进行了总结,例如执行过程、演示过程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信念等,假如只依照自己的理论经验去推导,则无法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就班杜拉教授定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看,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学生在希望获得创业成功的时候,或者选择工作时,他们都具有某些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创业项目,对于工作,他们也拥有某些优势可以去胜任,而这些优势或能力都来源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估。

二、自我效能感涉及的问题:

1、主体负责人执行创业计划,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以期实现预期目标。

2、身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是否有信心完成预定目标。

主体在执行项目以及完成项目的活动过程中,会受到效能信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只是起到客观因素的作用,它还能在创业中将个体的意图渗透进去,这种意图决定了主体付出的努力能达到何种程度,刚刚创业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较多,此时创业主体会遇到资金匮乏、决策不当等错误,他们能否像创业前一样,满怀豪情一直坚持下去,换言之,他们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寻找成功的能力,或化悲观为乐观的精神,这种信念对个体决策起到了绝对影响作用,个体面对这些困难时,是要放弃还是要坚持,是受困于妨碍,还是自我帮助。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格局纷繁复杂,所有参加创业的大学生应该加强尝试和体验,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表现出自己的个人修养。

提升自我效能感时,可选择进修的方式,此时应依照个体掌握的知识、信念、自学能力、模仿能力等进行主观判断,在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领域时,自我效能感通过上述内容得以表现,掌握自我效能感,就能获得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自我效能感的学习可以指导已经创业的大学生,也能为那些想要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三、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方式的影响

(1)大学生会制定怎样的创业目标,这取决于他们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哪些影响,大学生的目标选择对创业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创业个体掌握了自我效能感,便可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也会较容易获得成功,通过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我们发现他们借助自我效能感的帮助,选择的创业目标往往都是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充满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在创业中获得成功的人对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他们拥有较高的期望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他们的内部动机明显,为了能够创业成功,他们付出了许多努力,因此才能成功。但反观一些没有正确运用自我效能的学生,他们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也没有兴趣去实施创业目标,他们并不期望自己有高成就的未来,这种消极思维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过多的关注娱乐以及满足自我需求,一些学生为摆脱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沉溺在网络中,或只对娱乐活动感兴趣。一些学生在选择环境时,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不会选择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他们担心不能控制未知环境。这些例子都是自我效能感低的现实反应,这些个体面对创业情绪消极,无法发挥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学生可通过学习,掌握自我效能感能力,从而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和挫折,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自我效能感掌握的好与坏,影响个体在创业困难期做出的反应,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毅力,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努力程度也决定了一些事能否成功。通过对比可以证明,假如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高,他们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很好地控制,将精力投入到某些值得注意的方面,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较强,随时充满着主人翁意识,面对挫折,从不放弃,他们知道创业结果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困难,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这可以减少重要决策的失误,能够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如果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不高,他们面对困难就会产生畏惧,这种消极思想会让他们放弃或过分依赖外界,他们缺少恒心,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遇到困难。

(3)创业主体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从而对创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他们的目标就会清晰,也会努力去实现价值,实施创业时,他们热情积极,当遭受挫折时,还会积极学习,找到办法,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毅力。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不强,他们的责任感也不会很强,他们被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吓倒,影响自己的情绪,经常担忧,影响了自己的创业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策略:

(1)在制定行动指标时,可以加强对成功的期望,或投入更多的总结。自我效能感能够判断自己和创业环境的彼此作用,这种判断是主观性的,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它是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创业者的总结或灵感,这些都可让创业者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评估创业前期的能力或风险时,依照自己的经验以及前人的经验可更好进行评估,但如果一直面对失败,那么创业者的预期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假如创业者一直享受成功,就会增加足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也会加强。因此对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指导,从而迈向成功,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2)想要提升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替代性经验来获得,替代性经验就是一些刚刚创业的人观察别人的成功经验及活动,替代性经验并不是自己的经验,但它能够起到间接评估自己能力的作用。替代性经验无法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虽然它只有借鉴性,但它可以被评估或相信,创业者可以设想如果自己也遇到相同的境遇,应该如何去做,替代性经验也能让创业者达到相同的预期。这也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一个有效方法,它运用的是榜样的作用。一些同学在创业时看到其他创业的同学取得了成功,而他们和自己的水平不分上下,实战经验也比较相似,这时他们就有了创业成功的信心,当他们在创业时遇到困难,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像其他人一样获得成功。

(3)要想提升自我效能感,还可采用语言说服的办法。语言说服包括其他人的意见、鼓励、解释等,它们能够让创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生改变。例如,如果正在创业的学生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鼓励,那么他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此时他们也会改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外界评价劝导起到的影响作用是有差别的,如果评价方缺少威信,评价影响作用偏小,如果评价方威信高,这种评价对创业个体的影响也会增加。

五、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中国有句谚语叫“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促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过程中,合作共赢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能够让团队核心成员更有自我效能感。在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里,人与人的之间的互动功能尤为突出,团队成员间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经验互补等方式,更快实现创业团队所制定的目标。当一些创业项目陷入困境之时,团队的力量以及相关的指导性思想,还能够帮其共度难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人际互动理论基础上,通过群体的力量而产生的团体策略才是真正现实可行的。

① 关于群体动力学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学,是指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互动关系,任何一个团队的产生与壮大都离不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对其他群体的相互促进。当群体内部成员的动力与团队相悖之时,团队的核心成员就应该从中调和,使成员与团队的方向相一致。群体动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团队的建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叠加。团队的方向并不会因为单个成员的意向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团队的特征也取决于内部成员的共同特征。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状况和行为都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能力。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都对库尔特·勒温教授所提出的群体动力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从民主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团队群体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以及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能否使团队本身更具有创造能力。根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团队成员的行动力多数取决于团队核心成员的内聚力,一个团队的内聚力高度集中,可以让团队成员的士气更加坚定和壮大。只有当团队核心成员拥有明确的目标,引导团队个体成员围绕团队来进行各项工作,才能使做事及创业的效率大大地提升。

② 关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分析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柏恩,他创立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即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指导性分析。这一方法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突破口,对于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如果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团体当中,则能帮助团队成员发现他人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弱点,从而不断完善和加强自己的行为方式,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互补关系。此外,创业个体想让自己的意向得到认可和采纳,也必须促进团体间的人际关系。现实中可能有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可是在一个团体中,与其他成员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却能给自己带来全新的认知以及更多的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策略能够促进团体中的互动作用,让团体成员对于自身或者其他成员具有更高的觉察能力,共同为团体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并且使创业重点转化为团队的核心重点。

③ 关于团队策略的学习

大多数行为专家都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低,那么他通常不会轻易采取其他更具创造力、更见效果的做事方法。这样的人通常对自己掌握的技巧及防范策略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无法根据自身的优势去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行动方案,使自身的行动力受到限制,也很难将行动付诸于实际。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高,那么他在自身以及事业上的突破正好与班杜拉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就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对创业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创业方案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最终影响到创业的结果。每一个大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不过现实中的各种制约会让他们举步维艰,甚至因为某些打击而对创业本身心怀畏惧。如果想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就要从创业者本身开始,也就是将自身所拥有知识及经验充分运用到现实的创业活动中来,而不仅仅像纸上谈兵一样,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实现中来。现在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这种学习策略进行讲解和分析:

(1)创业者应该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在之前所取得的成功,并且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

(2)创业者应该试验性地制定出现实可行的创业活动方案,通过比对自己与其他创业者之间的差距,从他人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中获取有关的经验,为团体成员提供相互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另外还要制定好实战的策略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计划。

(3)在分析和制定创业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要以小组或者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实施步骤也要考虑到每一位成员的方案及想法。

(4)在创业活动中运用自我效能感行动模式也要采取团队共同制定的方案。

六、以自我效能感的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促进效果,这种心理暗示也就是权威人士通过一定的环境及语言影响团队成员心理的过程。团队成员在进行自我暗示之后,可以根据暗示所取得的功效划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一般情况下,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个体扩展自我思维能力,并且产生更多的正能量。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效能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人们制定了一个行动方案,假如能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发掘自身的优势,并且获得充足的自信心,那么在重重困难的拦阻下,仍然能够将方案顺利地实施。而且,积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以让创业者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者的积极情绪以及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上一篇:前进优美诗歌下一篇:al化学元素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