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教师随笔

2024-06-21

最优秀教师随笔(精选14篇)

最优秀教师随笔 第1篇

如何提高孩子们练习的兴趣

通过这几天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对于有情景图的练习题和一般的练习题比较起来,做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做口算题只是纯粹的计算,做的多了,有些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错误,这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题做的多了,人变得有些麻木了。这时,如果还是一味的让学生做下去,只会起到反效果,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尤其是临近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学生做的试题也越来越多,这时,教师在练习题的选择上也要动一动脑筋,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做的开心,又有练习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做有情景图的题目时,表现出的兴趣都相对较浓厚,因为情景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且在学生看题时也能起到一个放松神经,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同时,在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精炼,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做,适时的减轻学生以及我们老师的压力.

最优秀教师随笔 第2篇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孩子的领路人。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帮助孩子们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要轻率地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给予褒扬和鼓励。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种信念,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

最优秀教师随笔 第3篇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友志在报告会上发表了饱含真情的讲话,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在报告会上致辞。从湖南省领导岗位退休之后曾长期从事教师关爱事业、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刘玉娥老同志,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王汀明出席了报告会。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石盖塘镇上垅小学教师黄长久,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湾河中学教师黄佩,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大盛中心小学教师吴才有,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龙潭八一中学教师李小龙,四位“最可爱的乡村教师”分别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情讲述了扎根乡村、默默耕耘、为教育事业奉献光和热的感人故事。这四位老师,有三位都是常年患病,其中的黄佩老师身患癌症仍坚守三尺讲台,下肢残疾的吴才有老师十余年如一日拄着拐杖上讲台,他们燃烧生命照亮孩子前程的点点滴滴,诠释着最美师魂的深刻内涵。

“榜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刚才作报告的四位老师,就是我们身边的镜子,就是我们身边的楷模,我们一定要好好汲取力量,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王柯敏厅长对报告会进行总结,他还要求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建立长效机制,把学习乡村教师优秀事迹与当前教育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与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优秀乡村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传递优秀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正能量;把学习先进典型的思想收获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强大动力。

热情,是教师最优秀的品质 第4篇

[关键词]:教师;热情;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0

对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的认识,我是从电影《热血教师》那里开始的。他是美国著名的优秀教师,曾3次受美国总统邀请带学生做客白宫,被称为“创造奇迹的男人”。相信看过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热血教师》,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被他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所折服!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当原先的学校要为罗恩的所取得的成绩庆祝时,他却选择了离开,他要去寻找最需要他的地方工作。最终,他在一个条件很差的学校找到了一份工作。当校长给他介绍一个普通班的工作时,他却注意到了一个乱班、差班,一个没人要没人能教的班级!他说没人教,那让我教吧。接下来,他开始了各种准备工作,还没有上课就去家访。一个小女生莎美卡,当克拉克到家时,她正抱着一个小孩,老师问:这是你弟弟吗?女孩说:不,这是我的小孩!你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吗?在我们一般老师的眼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说这样的话,你会怎么看?但是克拉克却没有任何偏见,而是希望自己能为她做些什么,并在后来一直为她的学习而努力,在被莎美卡的母亲骂后,依然不改一颗爱心去关心照顾他的学生!还有,当他到教室上课时,却看到孩子们嘻哈一片,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或是坐在桌椅上,嘴里嚼着东西,帽子歪戴着……。想想,你遇到过这样的班级,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吗?在这个班级里,什么学生都有,他们嘲笑一切法则,鄙视一切秩序,上课故意捣乱,无法无天,但克拉克却用他的热情和宽容最终改变了这些孩子们。你应该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孩子,因为父亲的暴力,在无法忍受毒打后离家出走,夜幕中当他孤单无助地蜷缩在街头时,克拉克找到了这个可怜的“坏孩子”——乔纳恩。当把克拉克把他紧紧拥进自己的怀里时,我也不禁流泪!

实话实说,相比那些学生,我二十多年来工作所遇到过的所有学生,还没有哪个班的学生有如此的调皮,没有哪个学生有如此恶劣的品行表现,然而克拉克却能用他的爱和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拯救了他们,想想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感。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电视CCTV10上常说这句话,以前没有感觉到这句话的有什么特别,但看完电影,我真正理解了它所包含的意义。

从克拉克身上,我悟出了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最优秀的品质,它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丰厚,也不仅仅是教学技能如何娴熟!更不是朝令夕改的教育模式!而应该是这个老师博大的爱心,是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命奇迹的工作热情!是老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宽容心。

写到这里,回想起我去年送走的这届学生,他们留给我太多美好的记忆,但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不是有多少优秀学生考取什么重点中学,也不是我得到优秀、先进奖励,而是一个小姑娘。我从她的成长,看到了一个老师如果用爱去拥抱生活,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多大的影响。

记得三年前,接手七年级。在开学这一天,因为学校事情太多,我让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班的教室,自己找座位。当我忙完走进教室时,看到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已经找到自己喜欢的座位,并且在开怀畅聊、嬉戏打闹。当我的目光到达教室最后一排座位时,心里不免一紧:一个穿着破烂,蓬头垢面的小姑娘一个人可怜兮兮地站在教室的最后面,肩上挎着一个早已破得不成样子的书包。

随后,我要求孩子们安静下来,并询问孩子们人数到齐没有?是不是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座位。当孩子回答人到齐了,并且都说自己都有自己的座位时,我大声地问,后面站着的女生是不是我们班的一员?这时他们才注意到这个女生,并且都说她是我们班的一员。同时大家也安静了下来。我说,既然是我们中的一员,为什么她就没有座位,为什么会没有同学去帮她找个座位,找个凳子?

“老师她傻,身上很臭!哈哈,哪个愿意和她坐一起?”几个男生不知趣,还说这样的话,听到这里,我心生悲凉,为这些没有爱心的孩子难过,也为作为一个弱者的她的处境而难过。

“有谁愿意帮她做点什么吗?”我连问两次,没有回答,在静静的等待中,有两分多钟里,教室很安静。随即,有个男同学给她送去了一个凳子,接着,有个女同学站起来,要把座位让给她,后来,是很多女同学一起站起来,请她做同桌……。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家庭的确十分困难,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也不会找事做,经济十分拮据,再加上学习太差,小女生十分自卑,从小一个人独来独往,再加上脏,没有人和她玩。了解情况以后,我想尽办法帮助她,找到父母,做父母的工作,让他们懂得照顾孩子,同时,积极争取学校的帮助,在同学的贫困补助上给予帮助,而且,三年里,在班上让全体同学给她过生日,为她送上祝福,每个同学在她生日的时候,在纸条上或自制的贺卡里写上自己的祝愿并送上小礼物……,每逢节日开展活动,一定要她参加。慢慢的,小姑娘变得开朗了,活泼了,在班里有了笑声,会和同学一起玩了,也学会了关心他人,为同学们做很多好事,还成为班里的卫生委员。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每次班里搞什么娱乐活动,她发到糖块时,都会留下一块,在我下课或自习时,给我送上,让我和她一起分享快乐……。

初中三年顺利毕业了,虽然没有考取重点中学,但去上了职业高中学习,现在的她已经从一个蓬头垢面的丑小鸭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青春美少女,自信、阳光地活在属于她的世界!

还有一个例子:在去年的一个教学班级里,我去上课,发现一个小女生一个人坐在教室最后面,一个人玩,问什么也不回答,一个人常常爬在桌子上睡,或是做出各种让人无法理解的动作。一开始我也不清楚什么情况,后来通过同学和班主任的了解,才明白这个女同学因为天生智障原因,读不了书,没少被父亲打,越是打得厉害,这个孩子越是表现得让人痛心,整天不会与任何人说话,但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她一节课要咳嗽很多次,故意敲打桌椅,以引起老师注意到她,但你和她说话时,她又爬在桌子上,一字不吐。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了,你让她写字,她拼命在书上乱写,没人知道她在写什么,这样的同学,在家里没人关心,父亲时不时痛打一顿,在学校,又常常被同学欺负,嘲笑。当我了解情况后,和班主任一起去做家访工作,说通了父亲不再打她,让母亲多给予她一些生活上的关心,慢慢教会她一些生活常识,同时,在班里培养其他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让孩子们学会理解、宽容。通过努力,慢慢地这个孩子学会和一两个女生说话了,虽然很少,但是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最让人感动的,是她在初三毕业后,因为喜欢学校,她常在校外玩(学校离家近),每次我到校门时,遇到她,主动和她打招呼,她都会对我说:“老师,你要回家了?来我家玩!”……每每此时,我就心头发紧,我不清楚自己还能为她做点什么?!

在我所处的世界中,诸如此类大同小异的事情,不胜枚举。这些事情,让我深深懂得,爱,是一个教育者对待生命的最基本态度,只有“置身其中”,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才能体验到创造精神生命的快乐,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正如克拉克在他自己的作品《出类拔萃》中说的:“假如你是一名教师,如果你对教学充满渴望与兴奋,学生们就会对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兴奋无比”。是的,热情是一种病,一种会传染的病,他会让你身边的人感觉到你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从而让他们也因你的激情而焕发生命的热情。想想克拉克先生他确实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男人”,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转变了像莎美卡、乔纳恩这样的问题学生。而且对每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给予关注和鼓励,通过努力,他使自己所教班级中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更可贵的是,他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寻找那些更需要发展的学校。为什么他可以这么出色,做得那么好,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只有充满热情的人,才会热爱生活;只有充满热情的人,才会了悟生命的本质;只有充满热情的人,才会懂得宽容和爱,也才会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精神奇迹!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国优秀老师李镇西所说的一句话:“爱,不是教育,但没有爱,就一定不是教育!”是啊,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爱心,他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来做,他只会把他们当作谋生的手段,当作一份工作来完成,这样的老师,无论他有多么丰厚的知识,多么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手段,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让我们都从克拉克身上多反思自己,从他身上学习更多智慧,创造更多的奇迹!

言有尽而意无穷最后,让我引用克拉克作品中诺曼·文森特·皮尔的话来结束吧!----“你的热情将会感染、激励和吸引他人。他们将为此而爱戴你,他们将为此愿意伴随你前行!”

幼儿园劳动最光荣教师随笔 第5篇

在我的记忆中,五月总是与红色、劳动、欢歌笑语连在一起。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满眼嫩绿的枝叶,浅黄色的迎春花,沁人肺腑的丁香花浓郁芬芳,广场、街道飞扬着彩旗和气球,建筑物上书写的巨大条幅,广播中播放着“咱们工人有力量”振奋人心的歌曲,那是一种暖洋洋,喜庆红火,充满希望的感觉,那是一种生命力的所在,我们叫她“红五月”,因为为她是劳动者的节日。我在学生时代曾多次参加五一劳动节的庆祝游行活动,那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时时缠绕在我的脑海中。那时候,“劳动最光荣”是我们听到的最流行、最温暖而最具有鼓励的一句话。劳动光荣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的价值审美观。

时至今日,劳动还光荣吗?善于劳动不如善于拥有权力,善于劳动不如投机取巧,善于劳动不如弄虚作假。追求权力和投机成为部分人的处世哲学。社会存在的官商勾结,巧取豪夺,分配不公,假冒遍地,像毒瘤般侵蚀着社会主义大夏,不容忽视。

人在世间劳作,以双手、头脑和智慧,获取属于自己的生活,千百年来莫不如此。正是成千上万人向着更美好生活的努力,才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与朝气,历千载而不老,经百年而常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动力正在无数普通人日常的劳动之中。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对于劳动的意义或许已是习焉不察。然而,这个以劳动为名的节日,使得五月的第一天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时间刻度,而是成为追寻劳动价值、思考劳动意义的重要节点,表达着我们时代对这种人类最古老活动的敬意。

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

教学随笔—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 第6篇

教学随笔
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
有人说教师是“傻子”,班主任是“双料傻子”,拿钱不多管事多,是“闲事主任”。而我却 说班主任是天下最富有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0 9 年 9 月我 接手一个来自不同家庭、年龄相当、身心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汇聚在一 起组成的班级的时候,我深知,它需要我通过大量的工作,把班级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培 养,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这需要我付出双倍的爱心和耐心,必须从多方面,用多 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使每个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教学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年龄小,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我耐心的培养每个孩子的好的 学习习惯.不仅如此,我时常关注其他各科的学习,协助各科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严格 的下,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慢慢规范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级管理中,为了激励和约束学生,我把全班同学分成 8 个小队,每队的成员按学习习惯和成绩均匀分配,每队成员共同为本队拟一个自己喜欢的小队名称并选出自己的队长,然后每队按个头排列课桌,第一张课桌前贴上自己小队的名称。值日、学习、纪律都按各小 队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个小队值日最彻底,每次都是 10 分,哪个小队先完成作业,哪个 小队在测试中平均分最高,哪个小队上课回答问题最多最准确,哪个小队不违反学校的规章 制度等等,表现好的在展板上加分,最终月底进行评比,给予表彰,在这种有效的激励小制 度下,孩子们劳动中争先恐后,学习中争分夺秒,纪律中相互督促,这样班风正了,学习气 氛浓了,我的班主任工作也随之轻松了。的确,科学的爱,是一种律法,是神启,在这种爱 下,孩子们才会蒸蒸日上。在生活中,我深知只有投入更多情感,更多更细腻的爱才能使学生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尽快地融入集体生活。我总是利用课间询问学生日常生活发生的小事; 一发现哪个孩子有些 情绪,我会及时地为他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困难…… 我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孩子们在我暖融融的爱下充满舒心的 欢笑,每每下课,孩子们都会把我团团围住,亲昵着依着我谈天说地。爱是唯一的财富,我 的爱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赢得了更多孩子们的爱。师生架起了一条爱的桥梁。爱是唯一的科学,爱是唯一的财富,总是唯一的办法,只有“爱”才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 中的“心灵之桥”,只有爱才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是爱让我们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神圣。


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最美丽杂文随笔 第7篇

这两年,是教师最难捱的两年,虽然我们强调尊师重道,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学环境,可是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依然层出不穷,教师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个别媒体揪住教师的小辫儿不放,连自家领导也出了让教师替学生先试喝牛奶的“温馨”规定,让我们这些坚守三尺讲台的人儿多了一丝薄凉,在这条艰苦而又清贫的道路上行走,有一种荆轲易水送别的悲壮味道!

窦桂梅老师说书是讲究缘分的。感谢在这样一个时机,能与窦老师的书结缘,让我在这纷乱的怪象中保持理性,保持清醒,保持我作为教师应有的尊严!

初拿此书,一看书名,便心生欢喜——做有专业尊严的老师,专业而又尊严,这不正是每个教师梦寐以求的吗?身为教师,从初登讲台开始,谁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是怎样的生活?从清晨到黎明,从酷暑到严冬,每日坚守讲台,即使忍受腰椎颈椎之痛,跪着讲课,也不愿落下一节课。为了学生,即使如西西弗斯一样每天推着巨石,但也要在日复一日的艰难和寡淡中寻找自我的满足。我们之所以甘于平淡,默默坚守不还是源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不还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社会的肯定与尊重?

“尊严”二字,分量极重。什么是尊严?我特意查了字典,简而言之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出自《荀子*致士》。全文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圣贤特意把尊严放在首位。重视程度可见一般。面对教育尊严的丧失,我们真的.该冷静的自我反省了。是外界舆论强大到我们束手无策,毫无反抗之力还是我们自身缺失坚守的意识,主动缴械放弃阵地的?窦老师的书会给我们一些思考,她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存在,无论如何要先让自己“站立”起来——这是教师专业的真正灵魂,这也是对教师尊严的恪守。

怎样才能“站立”起来呢?窦老师说要有“专业自信”“专业技能”“专业自我”,在我看来,先有专业技能才有专业自信,才能拥有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不在课堂上下功夫,不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真正了解,如何生成课堂智慧?如何去启迪人的心灵?又如何获得学生的热爱?又怎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做好自己,培养自身专业化,提升内在修养,保持独特的精神和人格,有何怕他人的唇枪舌剑?有何惧外在的刀枪风雨?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盛开,尊严自来。

最优秀教师随笔 第8篇

人一生60%~90%的疾病都与压力处理不当有关。一如施兰德和迪瓦恩所言, “即使人们对压力情景的感知不同, 从本质上来讲, 身体对压力的反应是一样的。”比如, 神经系统会受到悲观情绪影响, 向肾上腺发出信号, 释放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 并由此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心血管系统可能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的反复发作, 引起冠状动脉的炎症, 导致心脏病;胃肠道系统, 容易发生胃灼热或胃酸反流, 甚至呕吐。医学研究还表明, 消极的应对压力还会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以及影响男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女性的月经状况。

“举目有风景之异, 思之有今昔之叹。”平心而论, 压力既是客观的, 又是主观的。《哈佛减压课》一书中, 施兰德和迪瓦恩将压力分为来自家庭的、来自工作的和来自学校的三种。他们认为, 压力具有传染性, “如果你仔细观察处在压力中的人, 你会发现压力的传染性十分惊人。”压力不但会引起失眠和挫败感, “一旦发怒, 就具有非常危险的攻击性……”, “压力过大还可以让人产生另外一种完全迥异的反应。某些人有了压力不会用愤怒来发泄, 而是选择退缩。他们把自己和那些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的人、地点以及情景隔离开来。”这种行为称之为“退行”, 借此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有人说, 最没有压力的人, 也是最没有前途的人。这话虽然说得绝对了一点, 但不无道理。做人, 有压力是个正常的现象, 没有压力反而不正常了。压力有它消极的一面, 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遭遇压力的时候, 我们是否能够坦然承受并战胜它, 关键看我们自己怎么来看待它, 从哪个角度或立场来分析它;如果我们积极面对, 适当的压力对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 由于人的天性的好强与自尊还使得压力成为人奋起直追的动力源泉。用施兰德和迪瓦恩的话说, 压力是“人类得以进化繁衍的生存工具之一”。

我们的社会张力太大, 一切都是紧绷的, 想要更多的钱、更多的物质财富, 越多越好, 反馈到个人身上也是这样。对于人类, “最后一个禁忌, 不是吸毒也不是性乱, 而是压力”。比如, 上学、移民、出国、角色、关系、健康、财产状况的变化等角色的变化, 以及与身边人的关系的改变, 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 “如果我们觉得不幸, 可能会永远不幸。”一如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 “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 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所以, 要有意识地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 最大限度规避“压力陷阱”。比如, 多看“得”少管“失”;比如, 平衡生活, 实现压力最小化。

人的压力有两种, 一种是必然的, 一种则是自找的, 主要来自对自己、他人或社会的苛求, 比如要上名牌大学最好的专业、要找既有钱又体面的工作、要社会没有弊端绝对公平等等。无限多的压力就像水龙头里的水, 源源不绝地流到心理承受力的“杯子”里, 成了沉甸甸的负担。如果把压力比作“货物”, 严重超载的“货物”不但会压翻心理的“马车”, 过大的心理负担还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 要正确的认识压力, 以豁达进取的心态加大“杯子”的容量, 给心灵多一点空间。

“熟水性, 好划船。”反之, “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 会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在《哈佛减压课》中, 施兰德和迪瓦恩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我们分享“减压”的方式。比如, 压力干预;比如“冥想”, 这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感觉不到时间和环境的变化, 能以极高的效率完成手中的任务, 并且产生充实的感觉, “几个世纪以来, 冥想被认为具有减轻压力的作用。冥想的目标是获得一种宁静的意识状态, 使思维更清晰, 注意力更集中”;比如, 制定减压方案等。

寻求最优秀最善良的学生 第9篇

“这是《安多佛宪法》的节选。”校长派福瑞见记者好奇,起身去书架上抽出一本素面书递给我。“安多佛应该平等地对世界各个角落同样优秀的人敞开怀抱。”他翻开给我念了一段。封面是“菲利普斯学院宪法,1828”。《安多佛宪法》是 1778 年颁布的,后来经过多次修改。

当年《宪法》规定的内容十分详细,从学校理念、董事会权利、借书守则到学生吃饭的座次和礼仪,甚至明文写下“老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不仅应邀请学生去自己家,也要去学生的住处拜访学生”,“老师”在《宪法》里被尊称为“教授”。尽管《宪法》内容细节后来变化很多,最根本的思想从未变过,也是被引为安多佛校训的“non-sibi”,拉丁文里的“不自私”。

已经建校 234 年的菲利普斯学院,被公认为美国寄宿中学中的翘楚。在学校里走一圈,你会发现这根本就是一所微缩大学。巨大的体育场,半个小时也逛不完一半的校园,每幢楼里都有信息中心,放着苹果电脑供学生使用。

在安多佛的毕业仪式上,几百个毕业生在草地上围成一个圈,学位证书需要历经众人之手才能传给自己。已经毕业的爱丽丝?陈回顾那一刻仍然觉得十分温暖。

或许,来安多佛的意义就是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

不自私

在一幢教学楼“皮尔森楼”的走廊里,到处贴着“要记住,在马萨诸塞州,无家可归儿童的平均年龄只有 8 岁”。这是一个社区服务项目的宣传广告。

“不自私”作为一所学校的校训,让人十分好奇。不过,这不是一句仅仅为了看起来体面的校训,在安多佛,“不自私”被摆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招收学生时,他们十分看重申请者的善良品质,最好能在作文和面试里体现出一点儿;安多佛的学生在毕业后,许多人会给母校捐款,也会给母校贡献大量时间履行“校友面试”的职责;不少课程也被设计成和社区服务相结合,譬如一门 AP 难度的西班牙语课是这样上的:一个班的学生每周去学校附近的劳伦斯小镇,帮助七八年级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以及申请高中。回到教室后,再用西班牙语讨论他们的处境以及移民政策这样的话题。

招生主任吉姆·温彻这样解释“不自私”:它强调的并不是软弱退让的善良,而是精神上的慷慨和责任感。从建校之初,塞缪尔·菲利普斯先生就决意要培养“有服务他人意识的优秀学生”。这恰好印证了《安多佛宪法》的宗旨:善良而没有知识,是软弱;有知识而不善良,是危险。菲利普斯先生认为,只有“有知识而善良”的学生才能给世界带来有益的改变。

“没人轻松度日”

在安多佛上学,要想拿到好成绩,必备技能之一就是熬夜,咖啡在学校里随处可见。刘子聪是 2012 年被安多佛录取的新生。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打算去听由音乐老师演奏的爵士演唱会。每月听三次这样的演唱会,也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

刘子聪说,在安多佛跑步是必备技能。他住的宿舍离上课的地方比较远,8 点开始上课的话,7:15 起床,洗漱吃早饭,必须跑步才能保证不迟到。但他舍不得牺牲难得的睡眠时间换取早晨的悠闲,有时前一天晚上做作业太晚来不及洗澡,只能第二天早晨起来洗。那时正赶上学校冰球队纳新,他必须每天去健身房跑步一小时,拉伸肌肉40 分钟,害怕体重超标,晚上只敢吃几个水果加一瓶酸奶。14 岁儿子的自制力让母亲陈小菲很疑惑,有一天儿子对她严肃地说:“为了达到目标我必须要牺牲一些东西,别人也都很努力。”

一个 2012 年从安多佛毕业的学生给学校写了一首《安多佛之歌》,一个学生滑着滑板唱道:“每个学生的功课和压力都是独一无二的,凯特在上数学、历史和古希腊语,迈克喜欢理性地思考和演讲,泰勒是个科学和生物狂,但在这里怪人是种潮流。”“学术讨论像流行病一样吞没校园,压力大是常态,没人轻松度日。”

“都说美国的孩子轻松。我看这里的孩子上完一天课,锻炼完还要做好几个小时的作业,跟国内有啥区别?”刘子聪的妈妈陈小菲有点纳闷,“国内总说美国人不学习,不可能,美国精英们学习比你努力。”不过,她曾经问过儿子,开心么?回答是:开心!每天同各种优秀的同学在一起,很有长进。

小布什在自传《抉择时刻》里写道:“在安多佛读书是我经历过的最艰难的事情,其艰难程度与我 40 年之后竞选总统有得一拼。我的学习成绩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必须悬梁刺股,努力追赶。在上学的第一年,我们寝室晚上 10 点熄灯,无数个夜晚,我不得不趴在地板上借着过道上的灯复习功课到很晚。”

精神家园

在安多佛的校园里走一走,看到的都是朝气蓬勃的脸,完全没有被功课压倒的萎靡感。刘子聪曾经惊讶地看到,一群同学跑进一个教室,坐在一台钢琴前就开始弹《江南Style》,旁边就有人开始跳。

这里不要求学生穿校服,这在新英格兰地区还真不多见。刘子聪说,老师常常在课堂上和他们开玩笑说,你们也不要穿得太随便,你们北边 45 英里的学校(指埃克赛特学院)可是要天天穿制服的。

在塞缪尔·菲利普斯楼的一块公告栏里,记者看到不少滑稽的照片。两个女生扎着村姑样的小辫子,摆出傻里傻气的造型,男生穿着长短叠加的 T 恤,下身彩色花裤子,像个乞丐。这是两校一年一度的校际比赛前一天的“埃克赛特书呆子日”,安多佛的学生嘲笑埃克赛特学生的书呆子气,集体穿上代表埃克赛特的红色,做出各种搞怪造型。

第二天早上,埃克赛特学生们收到学校校报 “The Exonian”,后来发现那张报纸是安多佛学生印的假报纸,里面散播了些假消息和善意的玩笑。

尽管学习压力不小,竞争激烈,安多佛仍是许多人脱胎换骨的地方,他们也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最优秀教师随笔 第10篇

工作中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有时一个个在教育中困扰我的难题随之出现,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孩子们的无知犯下了许多的错误,我更加明白幼儿教师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要求我们耐心、细心,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会有成效。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要用心去感悟孩子,才能使孩子拥有美好的明天!

优秀教师每月随笔 第11篇

户外活动时,看到幼儿在懒洋洋的晒着太阳,便带带着幼儿玩起了原始的手脚并用的爬行的游戏,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比赛的形式,孩子们踊跃参加,气氛活跃。

在游戏进行到一半时,宿娟急了,因为一直没点到她的名字,便跑到我跟前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玩,我玩,让我玩吧!”宿娟大声地喊道,看着宿娟急切的眼神,正想喊出她的名字,突然想到她的身体状况,还有参加完游戏的孩子们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这么剧烈的运动不适合她,便又咽了回去点了别的小朋友的名字。每到一次游戏结束宿娟便会跑到我跟前向我央求,但每次我都会以“你不适合玩这个游戏”拒绝她。直到最后一轮游戏时,宿娟仍把手举得高高的。在听到最后一轮游戏中也没有她的名字时,宿娟的眼神瞬间黯淡下去。

游戏结束后,看到宿娟难过的样子,我的心难受极了,想想在整个的游戏过程中宿娟是多么的积极,不管是帮小伙伴喊加油,还是举手参加游戏,而我却没让宿娟参加我们;在看到她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神,我知道我给了她很大的伤害,宿娟她很想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然而我却伤害了她,没给她这个机会。为了安抚宿娟的情绪,我又组织了一个游戏,但宿娟像霜打的茄子再也精神不起来,无论怎么表扬鼓励她,但她的兴趣已没先前那么高涨事后,我反思,为了照顾身体有顾忌的幼儿而剥夺了他们的活动权力,打击了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就算是为了幼儿的身体着想,但在心理上却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事后就算再怎么弥补,就像洁白的墙壁被刮蹭留下了永久的刮痕一样,在他们的心理留下了阴影,是我当时没想到的。

优秀教师每月随笔 第12篇

期中考试有开始了,周三的早上我和学校的其他老师一起来到了陡岗中心小学担任监考工作。面对期中考试我很紧张,因为它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有力杠杆,同样也是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我很害怕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提高。

下午我监考的是二年级,看到试卷之后我的心中有些窃喜,也有一丝的得意。因为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题目都是我们平时训练过的。我想他们会考的很好,至少在同年级的评比中不会太差。但在后来的巡视中我发先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写话的能力。我们班的小朋友和这边的同学相比差了一大截。这儿的同学们写话不仅字数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比如“我的家乡在乌龙,这儿是一个美丽得地方,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岸上长着许多树,右边还有一片茶园,茶园里不是飘来茶的香气。”“我的`家乡在乌龙,春天这里的小草发芽了,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小鱼儿在水里自由的游来游去。”写的这么美,有的小朋友还会引用书中的句子,真棒!我们办的小朋友呢也就是“我的家在乌龙,这儿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干巴巴的两句话就草草了事。没有精彩的词句,丰富的内容,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佳句。只这一点我们班的孩子就要比别的孩子低了好几分。这都是我的责任,想起以前在教他们写话时没有注重到教他们如何去写,该怎么去描写一个地方,从哪几方面写。在教他们写话时引导的也不到位,在他们写后更没有及时的总结和指导,所以他们的写话才会如此空泛,没有内容。因此,在以后的写话教学中我因该做到多加引导,认真指导,从而使他们的写话水平能真正有所提高。不能因为我的责任而使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监考的过程虽然很累,但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也是一大收获啊!我想只有多思、多想、多看,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才能使自己不断的成长。相信我以后会做的更好!

寻找最优秀的教育 第13篇

书名:《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作者:[美国]阿曼达·里普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带着诸多教育谜团,阿曼达·里普利女士分别前往芬兰、韩国和波兰,实地考察了三名美国高中交换生——金、埃里克和汤姆在异国的学习与生活。其间,她还与众多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全面交流。本书就像是关于这场教育考察的一份别具一格的调研报告,作者通过生动写实的教育故事,深入浅出的理性分析,向读者诠释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和最优秀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这既是一本震撼美国教育界的书,也是中国基层教师放眼看世界的广角镜。

推荐人语

最聪明的孩子都去哪儿了?最优秀的教育又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翻开《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这本书,跟随阿曼达·里普利女士一起去寻找吧。

这场教育考察缘自PISA——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发的国际测试。与传统的学校考试不同,PISA专门测评青少年在数学、阅读、科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至2012年的测试结果显示,芬兰、韩国、波兰三国成绩最为突出或排名上升最快,这让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教育官员倍感震惊甚至痛心疾首。

PISA的测试结果揭示了如下一些真相:教育经费在超过一定的基准线后,大量的投入并不会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如何使用经费才更重要;并不是所有表现好的孩子都生活在亚洲,也不是只有美国的孩子在创造力方面表现突出;聪明的孩子并非天生聪明,也不会永远那么聪明;教育强国中的父母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花费更多精力,只是参与方式不同。

为了验证PISA的权威性,作者亲自参加了一次专门为她安排的考试,然后便带着厚厚的分析报告上路了——她还需要实地考察。

在阿曼达看来,PISA测试最成功或排名上升最快的国家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芬兰是“乌托邦型”,其教育机制完全建立在相信孩子在没有过度竞争或没有父母过多干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韩国是“高压型”,孩子们为了考上名牌大学,承受着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波兰是“破茧成蝶型”,处于上升期,贫困孩子的比例与美国相当,但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增长显著。这样的教育成果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一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育大国在教师准入方面要求更高,进入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的成绩应该是班级的前三分之一。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每个教师的优势和劣势量身定制。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公平公正被放在重要位置,这是保障师资队伍持续优秀的坚实后盾。

二是民族危机感。教育大国几乎都有一个共识:凡事应该学会深入思考并付出艰苦努力。这种源自民族危机感的共识正是优秀教育源源不竭的内驱力。

三是优秀的校长。没有卓越的校领导,再好的蓝图也无法变为现实。

四是严格的智育文化。教育大国中,家长一致赞成严格教育对孩子日后发展的重要性。

五是重视人的价值。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人的价值,因为人永远比数码产品更重要。

参照上述因素,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在诸多方面进一步改革完善。虽然事实上,中国上海在2009年和2012年连续获得PISA排名第一,但样本学生毕竟代表不了教育发展不均衡状态下的大多数,更何况我们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时间都是世界第一。

简单地说,教育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教做人,二是教做事。然而,当急功近利主义绑架了多数家长、学生甚至部分教育者和管理者时,教育的生态就被破坏了。从农村向城镇,从城镇向城市,从城市向国外,这似乎早已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乃至社会财富的必然路径。中国式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借助这一通道上升,不惜耗费一切代价,或是在子女身上寄托自己的梦想,或是盲目从众、随波逐流。然而,有幸跻身国外顶级大学的中国最聪明的孩子,最终竟不太容易谋得高层职位,这是值得反思的。

傅国涌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在变化的时间中寻找确定不变的价值”。对当代中国而言,我以为这不变的价值主要是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塑造聪明的创新型学生。

在线试读

在孩子们出国交换的这一学年结束时,我回到了美国。回国之后,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来试图梳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我惊讶于其实我们国家在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在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我所到之处,各国的教师们多多少少都对考试、校长和家长等心怀不满、抱怨频频;反过来,父母们也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伤透了脑筋。毕竟,家长们无法近距离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究竟是怎么学习的,这令他们担忧。政客们对教师工会感到失望,同时,教师工会领导人也对政客们感到失望。

而对于核心人物——孩子们本身来说,就像珍妮曾在釜山的公交车上告诉埃里克的话一样,“毕竟都是普通的孩子”。他们有自己喜欢的老师,也会对某些老师心生反感。在我考察过的每一个国家,孩子们都会玩电子游戏、上课发短信、回家看电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他们对待教育的认真态度。而对待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像心电图曲线一样,会随着孩子们所处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一句话——“他们为什么那么在乎呢?”这是金刚到芬兰的那段日子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疑问,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答案的问题。我到芬兰拜访过她后,不禁开始怀疑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相当直接:那里的人们对待学校教育更严肃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值得他们严肃认真地去对待的事情,而且每个人都认同这一点。

最优秀教师随笔 第14篇

爱越南,也爱美国

范春安出生于1927年。他从法国社会党送到殖民地学生手中的共产主义哲学普及读物里读到了共产主义理论。他说:“是的,我是一名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是美好的理论,是最人性化的理论。它教导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不应互戮。”

18岁时,范春安从高中辍学,加入了越共前身——越盟的训练营,投身于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越南独立革命。他们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留下来的老旧武器,还要拣回打完的子弹壳来制作新的子弹。根据越南官方的资料,他参加了南越西部的所有“卫国战斗”,并晋升为排长。

1947年,他到西贡去照顾病重的父亲,并在西贡组织了抗法学运和抗美学运。1952年农历新年,已经考上了法国海关检查员的范春安奉命潜入西贡北部丛林与组织接头。在那里,他得到一份让他极为失望的工作安排:他将成为北越新成立的军情机构派回西贡的第一个特务。用他的话说,“那是猎犬和媒鸽做的事”。1953年,范春安在越共南方局领导人黎德寿主持下正式秘密加入越共,接受黎德寿的弟弟、越共南部特工头子梅志寿直接领导。

1954年,为了不被法国殖民当局征兵,范春安通过自己在南越军队总参谋部心理战室(G5)任职的表弟范春甲,谋得一份在殖民地军事机关的工作。不久,他就结识了刚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到越南的心理战专家爱德华•兰斯代尔上校,并很快就得到了兰斯代尔和其他美国驻西贡军事顾问的赏识,开始接受间谍训练。此前,范春安从未接受过北越任何正规的间谍训练,正是美国人这些严格而先进的间谍技术与情报训练,使他在未来的二十多年中骗过了所有的法国人与美国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范春安同时为法国、美国、北越和南越四方面工作。“四面间谍”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他时刻也不能有丝毫放松,为了纾解压力,他甚至和南越同僚们一起吸食鸦片。

后来,组织上决定选送范春安去美国。1957年的秋天,范春安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橙郡海岸学院,学习新闻学与政治学,还有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西班牙语。他成为了学院的校报编辑,喜欢上了编辑部里一位18岁的金发蓝眼的美国姑娘。他还和美国报业巨头麦克拉奇 家族的年轻一代成为朋友。在美国的两年间,他曾先后到《萨克拉门托蜂报》和联合国实习,还得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亚洲基金奖学金。

范春安曾开玩笑说,他是在橙郡生活的第一位越南人。后来那些如潮水般涌入美国的越南难民们,正是为了逃避范春安所服务的北越政权而背井离乡。今天的橙郡已经成为在美越南人的一大中心社区,数以万计的越南人来到那里或者作为第二代越南裔在此生长。

在加州的灿烂阳光下,范春安深入地了解了美国。范春安后来回忆道,在美国的日子是自己一生中少有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这段快乐时光持续到1959年10月。范春安站在金门大桥上,在冷风中思考着自己将何去何从:到加州蒙特利尔军事语言学校任教;逃亡到法国巴黎;从古巴经由苏联返回北越,投身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最终,他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惊险的道路:回到南越政权的中心——西贡。他认为自己既爱越南又爱美国,而美国只是个偶然的敌人,在战争结束后两国还会成为朋友。

完美间谍

回国后,范春安在西贡重新展开谍报工作。他从越南新闻社转到了路透社。所有人都相信他是反共的死硬分子,他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美国与南越的各种秘密信息。“无论是司令部、特种部队、海军和空军的人都愿意帮我。”在担任《时代》周刊越南首席记者的十年里,他更常有机会直接进入军事基地或接触到南越政权的最高层。有时候他也会有意泄露部分北越的情报,以便从南越和美国方面得到更多的情报。他提供的情报翔实准确、具体细致,以致于越共总书记胡志明和军事领导人武元甲曾欣喜地说:“我们简直就是亲身坐在美帝国主义的作战指挥室里。”

事实上他根本无需主动去设法窃取机密。他的美国密友包括了爱德华•兰斯代尔上校以及后来成为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威廉•科比等诸多在南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人们会主动地向他提供信息,并希望得到他的观点与分析。

范春安的间谍代号是X6,它代表的这个人在古芝地道里越共司令部的情报网H63中是绝密而孤独的。他白天为新闻机构工作,晚上则忙碌地将情报用北越方面提供的Hermes打字机打出来,再用特种相机拍下来,有时一晚上要处理上百页。他把微缩胶卷伪装成越南传统食物某种烤肉卷,并用米纸包裹好,或者把它们藏在腐烂的死鱼腹中。他把这些越积越多的“肉卷” 和“鱼”装进篮子,伪装成拜佛或上坟的贡品,然后在早晨带着他那条著名的德国牧羊犬外出散步时一并送出情报。如果胶卷不多,他就放进树上的空鸟窝里;而如果有大量的胶卷积存,他就把它们都藏在一块墓碑下面。有时候范春安的妻子必须远远地尾随着他,以便在他突然被捕时及时向取件的情报员示警。

在越战早期,当美军还没有大规模进入越南直接作战前,美国驻南越军事顾问为南越领导人吴庭艳制定了以美军直升机协助清剿越共游击队的战术。范春安将掌握到的情报告知北越方面,游击队因此制定出相应的战术。在1963年的北邑战役中,北越方面首次以营级力量战胜了在飞机、装甲车和大炮武装下的南越部队,击落了五架美军直升机,并导致美国顾问三死五伤。北邑战役后,北越授予两名有功人员最高军功章,一名是越共游击队指挥官,另一名就是范春安。

在1967年下半年,北越情报领导人向范春安通报了筹划中的1968年新年停火后的新年攻势计划。尽管范春安很怀疑南越民众是否会如北越想象的那样“群起呼应、迎接解放”,但他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在于协助组织这一计划,因此他找出了西贡的城防弱点,圈定了包括南越“总统府”和美国大使馆在内的二十处军事打击目标,并帮助上级进入西贡四处侦察。范春安喜欢养鸟,所以他让上级化装成雀鸟商人走街串巷。他们收集的情报让北越在1968年发动攻势前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武装力量渗透进了西贡。

在1975年,北越领导人认为还需要好几年的准备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时,范春安说服了他们:北越完全可以不遭受任何抵抗就长驱直入,占领西贡。当然,事实又一次证明了范春安的判断是对的。

但范春安并非是拥有钢铁意志的无惧战士。在与他接头的47名联络员中,先后有27人被捕或被处决。范春安在接受越南作家阮玉海采访时承认:“在执行任务前,有时我会和妻子说:如果我被捕,我倒希望自己尽快被处决;不然如果我被严刑拷打,我担心自己会供出许多人。我在心里和自己说‘要镇定’,但我管不住紧张心理带来的生理反应:我的手可能在竭力保持平静,可我的双腿在发抖。”

完美记者

范春安曾对阮玉海说:“人们一般只有一个职业,而我有两个:间谍和记者。这两个职业既矛盾又统一:情报工作要求你收集和分析信息,然后像小猫掩盖自己排泄物一样绝对保密;新闻工作要求你收集和分析信息,然后公诸于众。”

范春安在西贡新闻界无人不晓,所有西方记者都认识他、信任他。他是西贡新闻界同仁们在同起路和黎利路交汇处Givral咖啡馆里互通信息时的中心人物。他被视为向美国人民解释越南的最佳本地人选。在南越时代,几乎所有在西贡的美国新闻媒体都会聘请一到两位越南本地人来克服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这些本地雇员通常不会在文章上署名,可是范春安极其出色的工作让《时代》杂志主动将他的名字放在杂志版权页上,并且给予他全职记者的待遇与职权。他是美国各大主要新闻媒体正式雇佣的第一位越南裔全职记者。

1970年至1972年间与范春安同在《时代》周刊西贡办事处工作的斯坦利•克洛德曾在《时代》周刊上撰文:“我们无人知晓他的真实人生:与特种墨水、微缩胶卷、特工总部和情报网络打交道。他有军衔,也一定有代号。但对于所有曾经和他并肩工作的新闻人员来说,范春安是第一流的记者;对于越南战争的历史根源与政治背景,他比我们任何人的理解都要深刻。”而《华盛顿邮报》也指出:“虽然范春安的实际工作是收集和上报关于南越与美军的情报,但他对信息搜集与分析的卓越能力,使他成为新闻界内最优秀的越南记者。”

1975年4月29日,《时代》周刊纽约总部收到驻南越最后一位记者的越洋来电;“我是范春安。所有美国记者都已紧急撤离。现在由我主持西贡办事处的工作。”在发来采写的三篇报道后,他的名字才最终从杂志版权页上消失。他自我评价多年来一直克尽记者职责,撰写报道绝不偏颇,更从未造假,因此问心无愧。

范春安当年的许多同事和朋友如今已经是知名记者或者作家,如《纽约客》名记者罗伯特•沙泼林,著名专栏作家斯坦利•卡诺,被誉为“美国记者之父”的著名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著名历史传记作家大卫•哈伯斯坦,1971年在《纽约时报》公布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并一举成名的尼尔•西恩。但这些人都不知道范春安的秘密身份。直到南越政权倾覆后,范春安的外国同事才慢慢发现:这位温文尔雅、饶有趣味的越南同事一直在为北越方面服务。

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与范春安的情谊。当年雇用范春安的《时代》周刊亚洲分部部长弗兰克•麦克卡罗奇说:“他是我们的同事和明星记者,我不会对他的间谍身份而愤怒。他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工作,要是换了我,我也会那样做的。”而大卫•哈伯斯坦则认为:“我仍然喜欢他,没觉得他背叛了我们,或背叛了新闻。他拓宽了我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什么是忠诚?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真相?他是个越南人,在他们那个空气中只有背叛的悲剧时代,他有自己的难处,但我觉得他处理得很好。”他们在1990年甚至还筹款协助他的大儿子赴美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学习新闻。范春安的儿子如今在越南外交部工作,并在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访问越南时担任翻译。而范春安的最后一任美国雇主——《时代》周刊,至今还为范春安留着属于他的那份养老金。

鸟尽弓藏,英雄落寞

1975年4月30日,越共占领南越首都西贡,越南战争结束。范春安协助他的故交、南越情报机构头子陈金宣攀上美

军运送南越要人的最后一架直升机。路透社和《远东经济评论》记者纳言•昌达回忆,当北越军队的第843号坦克冲破南越“总统府”铁门时,范春安站在门边,“脸上带着奇怪和嘲弄的微笑,表情满意而平静,好象对整个世界毫不在乎的样子……我直到现在才明白,他是在默然庆祝自己三十年奋斗换来的胜利。”

范春安本以为组织会安排自己去美国,继续间谍生涯,为越南搜集各种政治动态与整理情报。他的妻子与4个孩子已作为难民先行乘坐美军的救援飞机到达华盛顿。但范春安等来的指示却是:不许离开越南。一年后,他的家人才经巴黎和莫斯科辗转回到河内。

1976年12月,范春安以军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河内召开的越南共产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那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穿上笔挺的军服。他被授予“人民军英雄”的荣誉称号,并且累迁至少将。要知道,在整个越南战争时期,只有两名北越情报人员最终能获得这一称号并被授予将级军衔。他还先后获得了二级独立勋章、四枚军功章、为越共忠诚服务50年特别奖章等各种荣誉。

但范春安依然没能得到上司充分的信任。他被迫在劳改营接受了“再教育”、被软禁、限制出国,他不再被托付以任何重要的工作,他服务的祖国仅仅把他当作一个美国问题情报分析人员来使用。范春安的北越同志们怀疑他的革命动机、决心与意志,因为他是那么喜欢美国人与西化的生活方式,认同民主价值和新闻客观性,完全不像一名“忠诚的马列主义战士”。1997年,官方甚至拒绝了范春安以嘉宾身份到纽约参加越战新闻记者聚会的申请。

1994年,范春安1970年时的西贡同事、《华盛顿邮报》助理编辑罗伯特•卡塞尔在越南再次见到了范春安,那时范春安的健康状况还未恶化,两人有过两次长谈。卡塞尔想范春安谈谈越南战争及其对美越双方的后果与意义,但范春安对这些话题已经感到厌倦了。“你们已经赢得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他略显不耐烦地说,“那么就算你们曾经输了在越南战争这场小战斗,又有什么关系呢?”卡塞尔认为:“范春安是为了越南的统一与独立努力奋斗,而并非是为了马列主义”。

让美国人为他作传

2001年,在如今已被称为胡志明市的西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政治学教授拉瑞•伯尔曼与终日留连酒馆的范春安偶识。他们无所不谈,却偏偏没有提到间谍这个话题。当范春安听说伯尔曼在加州大学任教时,感慨地说:“我曾在那里生活过。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范春安对伯尔曼当时正在撰写的《没有和平就没有荣誉:尼克松、基辛格和出卖越南》一书极感兴趣,主动提出次日再在Givral咖啡馆见面。这个地方是范春安昔日荣光与情报生涯的缩影——在越战时期,Givral咖啡馆是政客、商人、记者、情报人员、警察与政府官员最为扎堆的地方,权力在此而聚,谣言在此而起,故事在此而生。范春安在这里得到了“Givral将军”的绰号,因为他判断准确、料事如神,不少记者同行都认为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

两人长达5年多的友谊从此开始。但范春安婉拒了伯尔曼为他撰写英文传记的想法,他认为公开往事将会伤害到他的朋友及其后代。直到2003年,范春安的肺气肿病情加重了,医生诊断他将不久于人世。根据越南的习俗,范春安的妻子将他的文件、笔记、照片与其它历史材料放进一个保险箱里,好让他选择该保守什么生命中的秘密离世,永不示人。但范春安并没有被死神带走,而是带着仅存的35%肺活量安然归家。只是每隔两小时,他就需要躺下来吸氧休息。

范春安终于决定把所有这些从未曝光、并几乎准备全部带进坟墓的往事,告诉自己所信任的伯尔曼。到2005年时,范春安更是授权伯尔曼作为他的英文版传记的官方作者,但仍然要求在涉及有关当事人时不许采用真名。

他邀请伯尔曼在自己的书房中阅读私人手稿与往来信件——

“致我最亲爱的范春安。你明白:政府更替,而友谊长存。你是个了不起的老师,但在我心中你永远是一位好朋友。”这是前越战记者罗拉•帕尔默的献辞。

“你教会了我关于越南的一切以及关于友谊的真谛。你是我遇见过的最勇敢的人。我欠你良多,难以尽偿。即祝和平。” 这是《时代》同事罗伯特•山姆•安逊的献辞。安逊在上世纪70年代曾被北越和柬埔寨红色高棉的部队抓获并扣押,安逊的妻子恳求范春安营救。17年后,安逊才知道正是北越间谍范春安救了自己。当他们在1987年重聚时,安逊问:“你不是我们国家的敌人吗?为什么要救我?”范春安平静地说:“是的,我是你们国家的敌人,但你是我的朋友。”时至今日,安逊的桌子上依然摆着范春安的照片。

于是伯尔曼决定写下关于范春安的一切:关于他的间谍生涯,关于他的新闻事业,关于他的美国往事,关于他和他的朋友,关于战争、和解与和平的故事。2007年4月,伯尔曼撰写完成的《完美间谍:<时代>周刊记者和越共间谍范春安难以置信的双重生活》一书正式出版。伯尔曼写道,“在我采访过的认识范春安的人里,有99%的人还依然喜欢他。”范春安曾对伯尔曼断言,自己没有做过任何出卖美国的事,没有一个美国朋友曾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使个人利益受到伤害。虽然他为越共工作,与朋友们各为其主,甚至还利用朋友们获取情报,但却并没有影响他和朋友之间的私谊。

《纽约客》则这样描述:“范春安是那种安静淡然的典型越南人。他终身投身革命,却又一直对美国抱有好感。他说自己从不撒谎,从不是两面派,给予《时代》周刊和北越领袖胡志明的是完全一样的政治局势分析。他是个正直而分裂的人,生活在谎言中,但说的全是真话。”

上一篇:精卫填海原文及翻译下一篇:生产总指导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