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2024-05-15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精选6篇)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第1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作者:王静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

【摘要】社区警务的建立和完善,是搞好社区治安,维护社区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对于社区警务的构建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通过推导与总结,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四点借鉴意见:

一、强调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

二、提倡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

三、鼓励社区警务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四、倡导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意识;社区参与;激励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针对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治理理念。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国各省成立了社会管理领导小组,并积极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会议,引起了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热烈关注和讨论。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加强社区的管理创新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将视野投向了社区警务的创新管理上,试图从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角度,探讨有利于社区警务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社区警务建设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导

社区警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社区警务是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它摆脱了传统的警务与社区脱离的模式,强调社区居民在警务的带领下,共同探讨和改善滋生违法犯罪的各种隐患和环境,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对于预防犯罪,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起到了更为行之有效的作用。因而,社区警务不仅是一种警务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也是一种社区新模式的开创,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同管理上的进步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社区警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必需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矛盾凸显,原有的单纯的以派出所为主导,以治保会为骨干的“基层基础工作”制度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为缓解派出所在治安维护工作的负担,我国引入了西方社区警务概念,在各地纷纷成立社区警务室。与此同时,一些困境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外援利用不足、考核机制缺乏、在警民关系紧张的地区难展开等。而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的是以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机制进行适时革新,这无疑为社区警务建设中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解决道路。

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警务建设

前述已分析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笔者要探讨如何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

(一)加强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社会管理创新提倡改革以往重管理防范、轻服务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作为基层组织,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与社区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它更需要体现出这种服务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方便群众,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利益,积极听取社区民众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社区治安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社区民警树立良好形象,才能方便警务在社区中的展开,才能构建良好的“警民鱼水情”。

(二)注重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意。社区警务是一种依靠社区居民建立起来的警务模式,它同样需要建立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对此,我们应当加大社区警务的宣传,把社区利益转化为居民的切身利益,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只有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拥护,社区居民才会主动向社区民警提供各种信息;只有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社区秩序才能得到优化治理。

(三)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一个“新”字上。当下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社区警务也要紧跟信息化的新脚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社区警务的效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平台系统,实现网上自动提示、自动预警,指导社区民警开展针对性工作;另一方面,把社区警务工作的过程变为信息采集的过程,将社区警务各项工作,按规范化的要求全部录入信息平台,变原来的“纸袋信息”为计算机的共享信息,提高整体管理的水平。此外,一些省市也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信息管理方法,例如:南宁市望仙坡警务室推出的“社区警信通”短信服务等。

(四)建立和完善社区民警激励机制

重视对优秀管理者、优秀专业人员和优秀社会组织的培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之一。从这个方面上,我们要在社区警务的建设中进一步推进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要做好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工作,通过问卷调查、网民评价等方式,由群众测评打分,同时还要与社区、村委考核相结合,形成综合考评体系;二是要及时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社区民警,进行立功授奖、提升职级等,以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刘建昌,刘青.治安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2]毛欣娟,蔡晨昊.论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3]王苏醒.浅析如何推动社区警务中的社区参与[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第2期.(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金湖县委组织部)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第2篇

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作者:丁飞虎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6期

【摘要】社区警务工作是新时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参照,积极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健全协同参与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并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区警务;完善路径

一、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警务战略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公安机关在稳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对社区警务的本质认识不深

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是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警察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时候打击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通过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是警务工作由被动型、打击型、管理型向主动型、防范型、服务型转变。但一些单位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如片面认为把责任区改为社区,户籍民警改为社区民警之后就是社区警务,流于形式化;把“社区警务”简单理解为“社区范围内的警务”等,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社区警务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美国警界泰斗和麦认为:“若是警察没有民众合作的话,即使用一半的人充当警察,也不能保证治安的良好”。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是使警务工作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发挥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管理。然而传统的某些因素造成某些社区民警崇尚权力、妄自尊大,没有树立服务理念,未能与社区群众打成一片,从而陷于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三)社区警务工作机制不健全

如警务工作仍然是被动的“反应型”,即发生案件或接报案后,民警才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被动式的警务对于控制犯罪来说,只能是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形成恶性循环;社会防控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对巡逻缺乏检查考核,工作起来是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社区民警职务过多,负担过重,导致工作无条理化等。

二、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区警务建设的关键是社会协同。社会协同要求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相配合;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审视,社区警务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

社区警务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区警务工作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原则

社会管理创新在社区警务建设中,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并在发挥好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互律作用,形成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三)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原则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犯罪总量仍高位徘徊。做好社区警务的关键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把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特别要将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互相衔接、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三、推进社区警务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协同参与社区警务机制

1致力于社区警务群众化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社会管理创新明确要求推动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公安机关应适应社区改革的新形势,培育社区自治功能,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工作。具体而言,要在“区—镇—村—户”四级联动新模式下,遵循便于互相联系的原则,实施以“十户联防”小组为主要形式的防控新举措,每10户为1个联防小组,将防范任务落实到楼、院、户,形成看门望户,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的联防联动新格局。同时,要大力推进“阳光警务”,既要发挥社区警务的执法效能,震慑违法犯罪人员,又要教育群众,提高社区公众守法和护法的信念。对于社区公众普遍关心的执法活动,可尝试举行社区行政听证会,鼓励民众参加,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执法变成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活动,确保执法的社会效果。

2致力于社区警务社会化

社区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自治自管组织。公安机关作为其中的责任主体之一,要健全与社区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机制,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社会前端管理缺失问题,防止警方孤军作战。如以社区民警为核心,驻村保安为纽带,治保干部、村级巡逻队等为依托,物业保安等为必要补充,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安全资源网络;由社区居委会召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治安积极分子召开社区治安防范联勤会议,通过发放治安预警提示、治安防范宣传资料、举办防范知识讲座等方式,通报治安形势和刑事发案规律特点,提醒企事业单位做好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等。

(二)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和形式

1创新实有人口管理制度

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是社区警务的基础和重心。要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对流入人员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以证管人;对出租房屋实行登记许可证制度,实现以房管人;按照从事职业,实行谁用人、谁负责用人管理责任制,实现以业管人。强化社区、业主责任,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同时,指导基层组织建立重点人员信息档案,落实教育、监督责任,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早地融入社会,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坚持把实有人口与实有房屋信息的采集录入作为一项常规的基础工作来抓,及时将变动的实有人口信息录入警务综合平台,确保录入及时准确。

2深化“网上警务室”建设

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警务室”,开设警务公开、法制宣传、安全防范、警情通报、便民服务等栏目,突破传统社区警务模式受到时空限制的约束,将社区警务管理延伸至虚拟社会。在“网上警务室”建设中,建议综合运用“微博”、“人人”“QQ”等新媒体手段,丰富警民沟通的形式,并探索以优秀社区民警姓名命名警务室,在内容上进一步凸显个性化,真正把网上警务室建成夯实公安机关基础工作的网上基石、维护辖区稳定的网上阵地、联系服务群众的网上平台。

(三)完善社区警务相关保障机制

社区警务建设不仅涉及到基层公安机关,更涉及到整个公安机关的运行体制。要确保社区警务建设取得实效,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1加强各警种之间的合作

健全责任区警种联动机制,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警种合力问题。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警务工作基础在社区,各式各样的警务活动都要依靠社区有序推进。社

区警务工作不仅强调社区民警尽心尽责,治安、刑侦、巡逻民警也要全面参与,共同承担起辖区群众的安全重任。并按照整体配合、协同作战的原则,以派出所为轴心,以情况信息为纽带,加强各警种之间的横向协同配合,建立完善情报信息采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衔接紧密、互为促进、协同处置。

2完善社区警务的基础保障

首先要通过优化警力配置增加社区警务的警力投入。在当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解决社区民警的人力资源问题有两个渠道——机关警力下沉和社区民警协作联勤。总体上应进一步落实警力下沉、警力向一线倾斜的政策,同时深化警种合作和社区民警联勤,缓解社区警力不足问题。其次要改进社区民警工作机制,通过压缩会议、减少非警务活动等方式,减轻社区民警“压力”,同时优化社区民警作息时间,确保其有更多时间在社区,真正落实各项社区警务工作任务。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社区民警激励约束机制。以民警对警务社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社区的差异性,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和奖惩机制;并在选拔制度中规定从优秀社区民警中提拔基层所队长,同时适当提高社区民警的各类津贴、补助标准,改善社区民警的职级待遇和生活待遇。

参考文献:

[1]熊一新,王太元 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M]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2]张兆瑞,张建明 社区警务[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贾征,刘化杰 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第3篇

一、社区警务与木桶效应及其新含义

(一)社区警务的基本内涵

“社区警务(community policing)”一词源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浪潮中,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第三次警务革命后,解决了警察的现代化问题。社区警务是指社区居民在警察带领指导下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方式,充分研究社区问题,开采社区资源,以全面系统、长效维持社区公共安全的思想、活动、方式和方法体系的统称。

(二)木桶效应概述

木桶效应最初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指的是水桶想盛满水,必须使每块木板都一样齐平且无破损,如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引申来说,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工作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其强项和长处,而是由其弱项和短处所决定,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短处,克服弱项,才能取得最大绩效。社区治安即是这个木桶,是必然要面临的一个相同问题,即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治安的水平。

二、我国社区警务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各项社会改革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公安机关改革的深入,社区警务也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社区警务在我国公安机关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

1. 实施社区警务的优势

(1)群众路线是优良传统。在我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群众路线一直都是我党的基本路线。我党长期将群众路线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坚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重视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抓社会治安,契合了社区警务的要求。

(2)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我国社区警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3)健全的群防群治组织为我国社区警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已形成了拥有80多万个治保、调解委员会及各种形式的巡逻联防队、护卫队、禁赌会、普法宣传组等组织,成员已达数千万人,不仅是我国社区警务的雄厚基础,也成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而在西方的社区警务中,其工作主要由警察亲自挨家挨户联系工作,难以获得像我国社区警务这样的群众基础。

2. 实施社区警务过程中的阻碍

(1)公安机关个别领导对社区警务重视不足,认为推行社区警务就是建立社区警务室,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建设社区警务,甚至搞“走过场”。

(2)在社区警务中存在只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打击防范管理职能的倾向,或只强调民警在社区警务中的打击防范管理职能而忽视民警的服务职能。个别社区民警不善于捕捉在社区警务中出现的违法犯罪等信息,敏锐力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不足。

(3)社区民警长期不在社区,不善于联系群众,总是出现“有警情,无民警;有民警,无警情”的情况,忽视了社区中的组织和家庭的主体地位,警民关系紧张,社区民警参与社区活动程度较低。

(4)对社区警务考评的机制现失公平,考评指标还停留在过去的“到达现场时间”“犯罪率”等观念上。

(5)警务保障不足,警务活动警用设施保障不力,社区民警的待遇上不去,导致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不足,社区警务活动展开迟缓。

(二)结合木桶效应探求解决阻碍的方法

木桶效应强调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整体的实力取决于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中最弱的一方,从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公安基层工作,就会发现社区警务是最弱的部分的短板,针对社区警务这个短板,如何在公安实践中补上这个短板,提出以下思考:

1. 讲究“零容忍”与“无缝结合”

“零容忍”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做的一项名叫破窗效应的理论,主张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社区警务的实践中把任何可能引发犯罪的诱因都扼杀在萌芽阶段,对任何轻微违法犯罪实行“零容忍”,补上可能引发犯罪的“漏洞”,要求治安对策前置化,讲究预防为主,打防结合。

2. 充分利用社区警务的木桶长板优势

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于我国公安机关来说,要充分利用这个“长板”。我国社区警务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优势,即:群众路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群防群治,为公安机关的社区警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要完善和创新当前的社区警务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群防群治的组织,使之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

3. 采取措施破解社区警务的短板效应

社区警务的短板效应是社区警务工作的劣势,只有采取措施克服劣势,才能取得社区警务工作的最大绩效。因而,对待“短板”要及时进行修缮,尽早补正。首先要筑牢重视社区警务工作的思想根基,树立社区警务服务为本、情报信息引领的工作理念。其次,要做大做强社区警务力量,提升社区民警素质。再次,要构建牢固的社区治安防控综合体系。这样,“短板效应就会逐渐由劣势变成优势,从而使社区警务工作这个“木桶”的存水量不断加深。

4. 打造特色社区警务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区警务经验是与其特定的国情相适应的。因此,在社区警务的实践中,要将国外先进的经验同我国公安机关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更新社区警务理念,明确社区警务工作目标,积极探索社区警务模式。

(2)科学划分社区,因地制宜配置警力,强化社区警务工作的服务导向,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构筑治安防范体系,逐步促进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

(4)建立我国完善的社区警务保障机制。

5. 和谐警民关系

木桶的主人了解桶的状态,补桶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桶的主人即社区群众,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的重要的方面就是为人民服务,通过民警服务社区群众来达到治安对策前置化的要求,才能有效预防犯罪,最终达到维护社会治安的目的。因此,在平时社区警务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警察形象,和谐警民关系。

6. 改革体制,做强社区警务

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也可增加一定的储水量,如有意识地把水桶向长板方向倾斜,其储水量就比正立时的水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提升储水量,可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这就启迪在建立社区警务机制过程中要改革各种体制使其趋于协调,同时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程度,改革现有的警力体制、做强社区警务:

(1)改变大机关、小基层的倒金字塔式的警力配置,做到警力下沉。

(2)为社区警务运作和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切实保障社区警务工作的正常运转。

(3)明确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建立运作高效、执法规范、警务工作能力强,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社区警务工作考核机制。

7. 装满“社区警务”这桶水

木桶效应理论认为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木桶的直径与形状,任何桶都有它不同于其他桶的直径与形状,木桶的储水多少还取决于各块木板的厚度,如木板的厚度不够,水桶的直径越大,木板越长就越危险,就需加强各个“社区警务”的厚度。当前公安机关基层警力不足、素质不高,公安机关有的领导对社区警务的理解不到位,单纯认为社区警务就是以前的责任区制,出现了“换汤不换药”“走过场”“讲形式”等问题,因此,要重视社区警务工作,尽可能装满“社区警务”这桶水。

在总结了十多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公安部部署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近年来社区治安形势十分严峻,刑事犯罪呈增长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治理社区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就要求社区警务民警既要继承发扬被长期实践证明的好做法、好经验,又要勇于抛弃不切实际、制约发展的陈规旧制。努力固本强基,积蓄后劲,大力加强打造平安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警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世界现代警察的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警务革命,社区警务是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近年来社区治安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治理社区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针对新时期社区变化的新特点,探求适应社区警务模式,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控制能力,遏制社区犯罪的增长趋势,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将从木桶效应这一新视角对社区控制的“零容忍”与“无缝结合”及社区警力“无增长改善”诸方面来探析新时期的社区警务的实践与发展,提出建立以适应社区建设要求的社区警务机制的战略发展思路,对于打造平安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社区警务,警务机制,木桶效应,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周国强.正确认识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J].公安研究,2003(10).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第4篇

关键词:社区警务;课程改革;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34-02

一、社区警务课程的定位

(一)社区警务课程的性质

社区警务战略是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核心内容,2002年3月公安部召开的“杭州会议”上,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派出所工作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社区警务成为新时期我国警务改革的新命题。

在这种大背景下,社区警务课程成为治安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警务课程的设计应从社区民警的实际工作出发,教学内容应贴近公安实战的需要。不仅要注重社会转型、时代背景和理论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社区警务的理念,而且还要提高开展社区警务技能训练的水平。

(二)社区警务教学内容

社区警务课程体系分成基本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介绍社区警务的基本理论、原理及其应用,介绍社区民警工作的方法手段。具体分成十一个章节,主要内容为:绪论、社区警务在国外的开展、我国社区警务的历史沿革、社区警务的警察力量、社区警务的社会力量、社区人口管理、社区帮教工作、社区治安信息工作、社区安全防范、社区群众工作和社区警务在林区的开展。

实训是巩固、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我们设计了户口登记、访谈技巧、 入户调查、调查方法、治安信息处置、社区警务台账管理、技术防范、社区治安防控(阵地控制)、治安宣传、帮教、协商调解、森林公安基础台账建设等实训内容。

(三)社区警务课程的作用、价值

社区警务课程的作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社区警务理念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世界警务发展趋势,了解社区警务课程,认识到社区民警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好社区警务课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社区警务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社区警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社区民警工作有关的技术、技能,具有将所学原理、技术、方法用于社区警务工作和其他各项公安工作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习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区警务工作,以更好地适应以后从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需要。

二、社区警务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基本理念

1.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社区警务课是既注重理论基础培养,又重视应用性经验,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学好较系统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强有力的后劲;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促进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这是理解课程作用的重要表现,并为将来实际从事的社区民警工作做准备。

2.注重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引入社区警务的基本理念。社区警务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贴近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课程的根本要求。社区警务课的教学应从公安工作的实例中了解学习课程内容,并时时紧扣公安实战的要求,使学生学得会用、能用。

3.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强调知识能力的继承与创新并重。根据社区警务课应用性强的特点,改革教学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倡自主学习,科学创新。

4.注意学科衔接,关心科技发展。社区警务课是专业课程,在教授此课程前,应注意前续课程的教学,同时要照顾后续课程和同时进行的其他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教学和缺漏教学。应注意了解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关心科技进步和新思想,为了解新的警务思想和改革趋势提供基础。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应改变一本作业,一张实验报告,一份试卷评价学生优劣的方法,构建过程与结果、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以找出存在不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自己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

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但考核内容要与时俱进。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建议一部分笔试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一方面避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不要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测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知识的整体性去衡量学生。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评价学生。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适应森林警察的培养目标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是培养森林警察的专业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林区的特点和森林资源保护的知识。在社区警务课程内容上,我们增加了林区的概念;介绍了森林公安机关的职责职权和森林公安派出所责任区民警的职责与工作制度;针对不同的区域,分别介绍了林区城镇、林区作业区、育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特点和相应开展社区警务的对策;突出“三情”(即山情、林情和社情)与“四网”(群防群治网络、情报信息网络、边界联防网络与案件协查网络建设)在构建林区警务战略中的基础地位。

社区警务工作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调动社会一切治安力量,我们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林区社区警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如护林队、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机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林区检法机构;森林消防管理机构;林区武装森林警察;林区机降灭火队。

社区阵地控制中,我们针对木材加工厂、贮木场等涉林企业,引入林区“特种”行业的新概念;在群众工作中,增加由林权与山权的变更、林地征用等引发矛盾纠纷的调解方法;在林区治安防控中,穿插介绍如何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治安管理实践。

三、社区警务教学团队建设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和保障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的重点建设项目,各高校纷纷将培养“教学团队”列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社区警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我们取得一点体会。

(一)建设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团队发展的方向,通常是以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等基本建设项目为平台,进行团队建设目标的设定,目标同时应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前瞻性,体现在对实际应用的客观判断和对职业岗位群的技能分析。

(二)积极开展校警合作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公安院校教学团队必须与公安机关建立紧密联系。近年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与南京市公安局、常州市公安局等二十多个公安机关建立了共建教学实训基地的关系,社区警务课程组也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不定期地到派出所听取社区民警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在社区警务课程的规划制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注重团队带头人的培养

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只有一个水平高的公安学术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带动公安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要加大公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公安机关最新警务动态的领军人物,使公安专业建设更好地贴近实战。我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让要求教师尤其是团队带头人必须到公安机关进行一年或两年业务实践,掌握社会治安的最新动态,丰富公安实践经验,提高公安业务的教学能力。二是积极推荐团队带头人入选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三是为团队带头人创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业务素养,并扩大对外交流。

(四)构建互补性的教学梯队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社区警务的教学团队成员有10人,其中主讲教师4名,实训教辅人员1名,其他参与建设人员5名。

从学历结构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名,本科学历1名,专科学历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从职称结构看,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中级职称5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有公安业务实践锻炼的老师占教师总数90%,有到林区森林公安业务调研经历的老师占教师总数80%。实验人员具备中级职称,是从公安机关调入,有十几年的公安工作经验,专职指导社区警务实训。

从年龄结构看,课程组整体年富力强,其中50岁以上一名,45~50岁的教师2位,占20%;35~45岁教师4位,占40%, 25~35岁教师4位,占40%。教师队伍的年龄呈梯度分布。

从学员结构看知识结构合理。教师分别毕业于南京大学、公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不同院校。所学专业有警务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林学等8个专业或学科,有利于开展研究过程中知识和视角的融合与互补。对本科公安院校教学团队而言,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公安一线警察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弥补普通教师实践性技能和经验的缺失,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教学团队要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单凭个体的自觉性的发挥还不够,必须建立严格的团队运行机制。一是要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要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包括骨干教师的培养、团队成员间的民主协商机制、具体活动的落实与时间的安排、遇到矛盾时如何沟通和矛盾处理的原则等。二是激励机制,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教师到基层公安挂职锻炼,并将此作为教师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三是要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对于教学团队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为团队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等物质保障。同时,将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和建设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规范化。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第5篇

摘要:

社区警务源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其核心思想是警察立足于社区,面向群众,通过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合作,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本文从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现状出发,重点论述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理论研究、警务思想、社区民警素质和社区建设方面分析了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就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从深化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和构建预防犯罪调控机制以及建立社区警务保障机制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社区;社区警务;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社区警务建设

引言:

2003年,公安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的文件,做出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加强和改革公安派出所工作,大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会议,对于公安工作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社区警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逐步被中国警学界和警方所认同,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社区警务作为一项以预防犯罪为主的全新警务理念、警务思想、警务战略,与传统“以打为主”的警务思想、警务发展模式有着质的区别,对于当前公安警务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治安环境,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

2、有利于加强警务理论研究,丰富公安警务思想内涵。

3、有利于树立群众观点,推动公安执法领域革命。

正文:

一.社区与社区警务

(一)社区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阐述了“社区”的含义,他认为,社区是一种基于情感、内心倾向而建立起来的富有人情味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关系亲密的由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认为,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简单地说,社区就是一种地域性社会。具体地说,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是有特定的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二)社区警务的涵义

社区警务的基本内涵:一是社区警务体现警方和社区的关系,即警方与社区通过警务活动和社区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二是社区警务的目的在于警方和社区共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三)社区警务的特征

一是警察形象柔性化。在社区警务中,警察不再是令人生畏的严厉执法者的形象,而是有人情味,注重人际沟通,善于听取意见,做群众工作,提供多方面

服务。二是警民关系伙伴化。社区警务强调警察应和社区成员之间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对策,而不是以管理者自居,从而缓解了传统警务方式所造成的警民关系紧张状况。三是警务工作社会化。社区警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扼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因而在社区警务中应注重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善于向社会要“警力”,使治安工作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四是治安对策前置化。社区警务本质上是以防范治本为主的战略,不再是单纯追求案发后的快速反应、及时破案,而是注重防范在先,及时发现社区的隐患,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初起萌芽状态。

(四)我国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

一是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察、监督、管制。三是管理户口。四是对辖区内公共复杂场所与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和要害部位及居民区,实行居地治安管理,协助辖区内的大型单位搞好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减少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五是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群防群治工作。六是对社区发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七是接处警工作。八是以巡逻、守望、巡查、访查、检查为主要执勤方式,严密对社区控制;受理群众投诉,开展对社区居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与社区公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确保社区平安和稳定。

二.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原有的公安机关领导下的以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为指导方针的基层治安基础工作、群防群治理念及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立足警察、面向社会”。这与当代的社区警务战略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种传统的警务模式的立足点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实践上不利于拓展社区警务的发展空间。在政策和组织领导上制约着对社区警务资源与运作的统筹规划和整合协调。因此,社区警务改革的方向应由原来的“立足警察、面向社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立足社区、面向社会”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

所谓“立足社区、面向社会”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在社区警务的组织实施方面,应当确立“政府领导、警方主管和指导、社区自治组织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性社区警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必须紧紧依托、依赖、服从、服务于社区的发展和建设;

(三)必须立足社区建立公共安全共同利益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社区警务资源;

(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必须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和切入点

由此,我国结合社区现阶段实际情况,创建了“打防控”一体化为主导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

随着社区警务思想的不断深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加大了基层派出所工作的改革力度,重点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目前从警务机制运行情况看,基层派出所都设立了社区民警,划分了责任区,有的地区还建立了社区警务工作室(站),制定了相应的勤务制度等等。此外,巡警和刑警分别承担了社会面的巡逻控制和责任区的案件破获工作。通过构建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格局和建立基本的警务运行机制,初步实现了公安工作重心由打击向防范上的战略性转移。从警务模式结构上看,虽然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创建了符合各自实际的打击型、防范型

和服务型等多种社区警务模式,但是,诸多的警务模式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坚持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了“打防控”一体化的社区警务思想,并占据了中国社区警务工作的主导地位。

三.新形势下我国社区警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1.社区警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上至公安部,下至县、市、区、局都没有设置专司社区警务的专门机构,只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兼管,这种上下不统一,紊乱的管理体制,极易产生内耗,影响到工作效能的发挥,不利于从整体上推进社区警务战略。

2.社区警务目标体系未健全

由于对社区警务战略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积累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目标的设定也不尽合理。特别是对公共安全、犯罪控制、群众满意、降低发案率等方面直接关系到社区警务成效的工作目标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目标的锁链和体系。

(二).警务工作上的问题

社区警务包含了人口管理、群众工作、社会服务、巡逻处警、预防犯罪、开发社会资源以及组织群防群治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内容。目前从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1.开展群众工作不深入。第一,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认识,问题重视不够。第二,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存在着模糊认识,问题解决不力。

2.预防、控制犯罪工作有死角。其一,对群众防范宣传和法制教育不深入。其二,对有犯罪嫌疑的重点人员监控工作不到位。其三,对人口的管理水平不高。其四,对社会面的治安控制能力不强。其五,对诱发犯罪的治安环境改造不力。

3.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工作不到位。其一,治保会的工作组织松散。其二,一些社区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三).运行机制上的问题

1.警力配置不合理;2.勤务时间脱离实际;3.勤务制度不完善

(四).警务保障上的问题

社区警务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警务保障,然而,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及公安机关自身的原因,致使在社区警务工作的保障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1.民警素质偏低。目前,公安队伍人员的构成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警校及大专院校的毕业生;部队转业的干部;招考进来的工厂工人。在这支队伍当中,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又由于公安机关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定期专业业务培训教育,因而,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还不适应当代警务工作的需要。2.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在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工作中,虽然公安机关也制定了一些必要的监督制约保障措施,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规定和制度还不尽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充实。3.警务经费匾乏。社区警务是一项预防与控制犯罪的综合性治理工作,故必然涉及到经费的保障问题。目前,公安机关在开展社区警务的工作中几乎没有经费来源,筹集到的一点资金也是捉襟见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尚不发达以及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思想境界不高的情况下,挖掘利用社会资源的难度可想而知,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制约我国社区警务发展的原因简要分析

(一)社区警务理论研究滞后于警务实践社区警务建设研究。1.维护社区稳定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融合性;2.群众工作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深入性;3.预防犯罪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4.控制犯罪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宏观性

(二)社区警务的思想尚未根植于基层。1.群众观念淡薄;2.社区意识不强 ;

3.治本思想模糊

(三)社区民警素质不适应警务需要。1.社区民警的公务素质不高;2.社区民警的心理素质不强;3.社区民警的开拓创新能力较弱

五.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建设研究

如何把社区警务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在社区警务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加以运用,对于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必要的和现实的意义。在对中国实行社区警务战略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认识和加以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在社区警务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应当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

(一)改革现行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深化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机制

1.明确指导思想。在我国推行社区警务战略指导思想上,必须立足于人这个根本性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和公安工作的实际出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仅仅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整体设计,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的思路,建立和完善符合治安规律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和警务运行机制,实现社区警务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推动公安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目标体系。建立社区警务工作目标体系,实质上是公安机关的一项具体管理活动,对于提高警务效率和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全面设定目标。其次,加强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再次,对目标管理进行总结评估。

3.统一机构设置。高度重视社区警务的组织结构,并对影响警务工作效能发挥的组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工作目标。当前,社区警务的组织结构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机构设置的统一和机构的职责任务,建立起上下相统一的专司社区警务工作的专门机构,明确各级专门机构所承担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警务任务。

4.调整勤务制度。建立科学严谨的勤务制度,对于完成好社区警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现阶段,要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就必须对存在突出问题的社区勤务制度进行改革。其一,调整社区民警勤务时间制度,建立符合社区警务活动和犯罪活动规律的勤务模式。其二,调整巡警巡逻勤务制度,建立徒步巡逻与机动巡逻相结合的基本勤务模式。

5.健全工作规范。规范的勤务工作,有利于提高警务工作实效和树立警察良好形象。当前健全社区警务工作规范,要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一是社区警务岗位职责规范建设。二是社区警务程序规范建设。三是社区警务工作规范建设。

(二)探索群众工作思路,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机制

1.拓展群众工作内容。当前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社区警务发展的问题,更关系到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要开展好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必须以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和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化群众工作的内容,拓展群众工作的涵盖面。现阶段,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要从公安本职工作上的要求向群众工作社会化方面进行转移,在立足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沉积户籍、遭受不法侵害的遗留案件等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向帮扶和救助群众的工作上延伸,建立起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2.完善群众工作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制度,对于做好社区群众工作非常必要。第一,立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登记、备案、注册等方便群众生活的工作制度。第二,立足于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帮扶和救助等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制度。第三,立足于公安工作本职,建立和完善以“现场办公活动”为载体的定期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制度。因此,建立和完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工作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3.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所谓群众工作方法,是指体现群众工作思想、形成群众工作模式并达成群众工作目标的群众工作程序体系。一是改进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二是改进宣传动员群众的工作方法。三是改进组织群众的工作方法。

(三)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构建预防犯罪的调控机制

1.建立预防犯罪宏观调控机制。社区警务理论认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对犯罪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产生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在于社会的条件、社会的文化、社会的环境等方面。因此说,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从社会这个大吓境中去社区警务建设研究探究,从宏观上进行调节和控制。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社会条件。(2)大力倡导主流文化,改变文化氛围。

(3)开展环境预防设计,改变社会环境。

2.完善预防犯罪微观调控机制。犯罪的发生是犯罪因素对犯罪主体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犯罪因素包含了犯罪动机、犯罪时空条件、犯罪侵害的客体三个方面,当犯罪的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时,犯罪的行为就会发生。因此,预防犯罪的微观调控机制,就是要改变和切断犯罪因素与犯罪主体间的传感关系,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当前完善预防犯罪的微观调制机制,重点是就是要加强犯罪动机抑制系统、犯罪时空控制系统、被害人防护系统三个方面的建设。(1)立足于社区重点人群,完善犯罪动机抑制系统。(2)立足于社区重点部位,完善犯罪时空控制系统。(3)立足于犯罪侵害对象,完善被害人防护系统。

(四)增强公安发展意识,建立社区警务保障机制

1.建立社区民警教育培训机制。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是做好警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建立社区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首先,要提高对社区民警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民警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再次,要加强对社区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2.建立社区警务监督制约机制。社区警务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到群众工作、人口管理、执法办案等诸多方面,不仅要求民警要有较强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还要求民警要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法规的常识以及执行政策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加强监督制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公安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更关系到社区警务实施的有效性。所以说,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当前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在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的工作中,要重点突出对社区民警群众工作,执法办案的监督,严防出现影响警民关系以及伤害群众感情的恶性案件发生。

3.建立社区警务法律保障机制。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社会的经济,政府部

门开展的一切事务都要依据法律。社区警务建设研究公安机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虽然根本的目的在于遏制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是,在法制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的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社区警务,尤其是在挖掘利用社区资源、改造诱发犯罪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引发法律争端。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带头遵守法律,提高法律的自觉意识。当前建立社区警务法律保障机制,要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对事关全局的大问题,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立法或政府出台规章的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法治建设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的法治化进程。

六.总结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警务理念,必然对原有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乃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形成的警务工作模式、方法特别是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从深层意义上讲,它是一场警务工作理念与方法的重大变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警务发展模式必须紧紧围绕社区的稳定发展这一中心策略,联系实际,寻求不断发展。

本文利用社区警务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应该如何进行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建设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由于全面进行社区警务建设所需政策指导的复杂性,加上笔者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时间所限,对有些问题的思考认识还不够深,有些对策的可行性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在此,笔者抱着学习的态度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

参考文献:

1.《中外社区警务》鲍遂献汪凡中国社会出版社

2.《社区警务论》张兆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最新社区警务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谭井权光明日报出版社

4.《警察文化的功能及其塑造》李书方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学报

5.《中国社区警务研究》李忠信群众出版社

6.《犯罪学》宋浩波郝宏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第6篇

摘要: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社区警务在中国,不仅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渊源,而且有其他国家难于全面实现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社区警务 中国特色 发展

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休斯顿警察局率先提出回归社区警务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实行社区警务。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警务发展战略。它是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一种选择。

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虽然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警察在其中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如此巨大的付出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专业化警务”战略简言之即是一种以打为主的战略。警察受报警电话驱使,对案件作出事后反应;警察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忽视发动公众广泛参与;衡量逮捕罪犯的数多少和警察接到报警后到达现场的速度是警察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依靠增加警力和装备现代化提高警察工作效能;对警察注重提倡勇敢顽强的精神,而忽视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公众乃至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警察疲惫不堪,效果并不理想,犯罪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打不胜打,愈打愈多。为改变这种局面,英、法警学专家和警务人员开始探讨一种新的警务战略。他们的注意力从以打击犯罪为主转移到以预防犯罪为主;从强调警察的专业性转移到重视改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从警察工作随着案件走转移到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预防犯罪,将犯罪遏制在发生之前;从强调高破案率转变为树立多破案不如少发案的观念。由于这种警务战略植根于社区,以社区作为警务工作的重点,所以,概括地称为“社区警务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介绍社区警务的著述、文章日渐增多,一些人认为,社区警务发端于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是对过分公务化、强力化、技术化的科学化警务并没有解决警察与犯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问题的反思与回归。有人说社区警务是社会化警务、集体化警务,有人说社区警务是民主化警务、人性

化警务,也有人说社区警务是特色化警务、个性化警务。对中国而言,社区警务是不是世界警务新潮流并不重要,它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才是关键。一方面,社区警务并不完全是国外泊来品,中国人很早就有过相关探索,新中国警务在这方面更是有成功的实践、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社区警务既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又适应中国社会变革,对中国警务的改革、尤其是对基层实战单位的警务改革,具有广泛意义和重大作用。

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社区警务在中国,不仅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渊源,而且有其他国家难于全面实现的广阔前景。

中国古代就有社区警务的类似理论和实践。通过整体解决社会问题入手强化社会治安,这种思想和实践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在思想方面,韩非子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他在《韩非子.显学》篇中曾明确指出:“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修刑重罚以为禁邪”;“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而备军旅”;“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战斗以擒虏”;“此四者所以治安也!”韩非子所论述的治安,是从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加以考察的,这是一种“大治安”的理念。这就使他的思想不仅有宏阔的实践视野,又能获得深广的理论支撑。在实践方面,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是成功范例之一。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安其居,不得混居杂处,并限制迁徙,管理流动,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相对同质因而相对稳定的社区,既使人们生活安定、恋土重家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能较好地避免社会心理学上的“交叉感染”,防止形成与主流文化不太合拍的亚文化;在管仲这一“三其国而五其鄙”“寓兵于农”的规划下,齐国全境每一个人户都处于一个统一有效的行政网络之中,得到了权威而有序的管理。这个体制,可视为后世郡县制的前身。他还进一步在基层推行闾伍制:每25户为一闾,闾设闾墙、闾门,按时启闭,由闾有司主管。凡出入不时,行不由径,衣服不正,所携非物,或圈属群徒,歌呼呜叹于道,哄抢强卖于市者,都要受到闾有司的严格惩处。管仲认为,凡扰乱治安的攘夺、盗窃、攻击、残贼、奸非等情,都滋生于“州里不隔,闾门簧瑁出入无时,早暗不禁”的管理不力上。因此,他每到一地,必询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男女不整齐,乱乡子弟者有乎?”等等,调查题目有七八十个之多。(见《管子.问篇》及《八观》等)他还亲自布署筑城郭、修墙垣、绝通道、扼门关、深沟防、捕盗贼、除人害,强化基层治安设施与治安活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能直达每一人户,至少可从齐国实行闾伍制的春秋初

年(公元前8世纪中叶)算起。第二,恒民之业,父传子继、兄授弟习,职业长期不变,既节省了社会的就业培训费用,还因为能够保持较低失业率而有利于社会稳定;第三,“作内政而寄军令”,用军事编制组织、训练、管理民众,既使社区居民相互比较了解、信任,形成并存互助习惯,更使人们惯于服从和奉献,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两方面都有利于社会稳定;第四,严密户籍登记,既使国家可以严密其他管理,减少无序状态,从而有利于社会治安,又通过及时的登记、调查使可能违法犯罪的居民产生受控感觉,形成心理威慑,从而有利于社会治安。第五,厉行邻里连坐,邻居犯罪,告发者重赏,隐匿者重罚,以严刑峻罚扼制犯罪。管仲的改革,使齐国迅速安定、迅速富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上设郡,县下设乡、里、什、伍。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乡里什伍的头目由地方聘选。这就是“郡县制”。在乡里基层,每5户为一伍,10户为一什,实行“什伍制”,“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 》)居民之间,推行“联保联防连坐制”:一户失窃、失火,四邻都有责任救助;一家违禁犯法,四邻与地方均负连带责任。商鞅还严厉控制流动人口、非农业人口即“言说者”、“工商游食之民”等,其措施包括旅馆的投宿登记,旅客“无传”没有通行凭证不许投宿,否则旅客和店主一体治罪。这个措施连边境私人旅舍都执行了。在这种强化管理下,动荡社会的基层也获得了相对的安稳。“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当然,这些改革措施大多不适合现今社会,但是,不是就犯罪谈犯罪、就治安搞治安而是以社会发展谋求社会稳定,这种思路,分明是社区警务的思维模式。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社区警务建设并非照搬欧美经验,而是伴随着公安体制的改革,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两者的结合点是公安派出所体制改革。二十世纪90年代初,公安部第四研究所首先与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合作进行了派出所社区警务试点。199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接受公安部治安局项目,在全国16个城市进行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与社区警务方而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建设性成果。在此基础上,1997年4月,公安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将社区警务作为未来派出所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123号)提到“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社区规模的调整,按照区‘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将社区警务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体系。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 13号),要点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坚

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快公安体制改革,加强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社区警务是其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9日,公安部正式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提出以社区警务服务和谐社会。当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8月,***同志在全国城市公安机关“二基”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探索建立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在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成为了“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内容。从发展历程上来看,社区警务在中国的发展始终紧随着党的理论发展,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阵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正是指明了发展社区警务在今后中国警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社区警务符合中国公安机关优良传统,中国公安工作有其特色,这是国内外警察学界所公认的。这些特色究竟是些什么?在不断地发展和摸索中的中国社区警务发展和改变又是如何的呢?作为在一线的基层民警,我有着最切身的体会:

一、是以“三基”工程建设为重点。

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是公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石。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肩负着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基层公安机关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公安机关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意识,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要狠抓工作落实。要严格按照“人往基层下,劲往基层使”的要求,将工作中心向基层下移,同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建设的保障力度。要积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夯实基层硬件基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壮大保安队伍力量,扩大治安报警监控设施的覆盖面,打捞基层防控基础,实现互利双赢。要苦练基本功。以提高基层所队民警执法水平和做群众工作能力为重点,立足所在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开展基本功训练。要把岗位练兵和“三个必训”相结合,把训练经常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确保基层民警做到既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又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计算机操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信息、信息网络和信息手段,实现警察内部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形成一种

高效能的警务体系。基层公安工作事务繁杂、千头万绪,管理效能不高,消耗了大量的警力。因此,要大力加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刑侦综合2000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指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110接处警系统等建设,以简化警务运作流程,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基层公安机关由粗放式、低效能的警务运作向集约式、高效能的警务运作方式转变,进一步打牢基层基础。

二、是以社区警务建设为重点。

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机关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党的十七大将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要求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谋划、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基层公安机关根据新时期的需要,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

完善管理制度。由派出所副所长分管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强化警务室职权和处置警务的能力。完善工作职责和激励、监督考核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明确社区警务的内容和目标,同时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形成量化考核标准,进一步促进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社区民警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社区民警对基层情况最熟悉,要善于第一时间掌握不安定因素的信息,提前介入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要善于发挥居委会、民调组织、社区德高望重人士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尽量将其解决于基层。要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善于引导矛盾双方依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其次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警务时时刻刻面对群众,必须把服务意识贯彻到各项警务工作中,做好群众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和建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要与社区干部、群众建立良好、融洽的工作关系,争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为社区警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提高建设平安社区的能力。要大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目前,石岐区社区警务实行“一加三”模式,即在警务室的框架内,以直管或双管的方法,设立社区治安保卫委员会、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保安组织协调管理办公室三个专门的群防群治组织机构,系统地把主要群防群治力量置于社区民警的指导、监督下开展治安防范工作。要科学布防,比如:各社区一旦发生刑事案件,社区民警必须亲自到达现场了解情况;社区民警要对本辖区及周边辖区的治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将案情通报给社区群众,提高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社区民警要根据辖区的治安情况,科学布防,提高治安防范和打击的成效。要大力开展文明平安小区建设。对于开放式的住宅区较多,治安防控难度大的地

区,社区警务室积极联合居委会等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区,发动、协助居民集资建立封闭式安全小区,提高治安防控力度。

三、是以治安防控工作为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城区社会治安管理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发案数下降、破案数上升”的工作目标,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要以“破窗”理论为指导,重点抓好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破窗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从而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导致犯罪滋生、蔓延。因此,在警务活动中,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及时进行化解和控制,对各种违法犯罪坚持严打,防止其升级、恶化。主要抓好两个方面:

“以防为主”,构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要按照管好犯罪高发群体,管住特种行业和重点场所,压缩多发性案件和加强基础性工作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构筑各单位、部门积极参与、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一要强化“三安”联动机制。在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方面,强化对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指导,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使保安员队伍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在工作中,形成了“公安、治安、保安”“三安”联动的工作格局。二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内保单位、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和金融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通过加强对各单位的治安防范指导与督促检查工作,动员和发动单位及时调整、完善、优化内部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治安防范针对性、时效性,确保安全。三要以“科技”为依托,提高治安防控力度。通过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治安重点部位、路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警情分析研判,统一指挥,对社会面进行科学布警、动态防控,提高防控针对性和打击精确性。四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五是加强对敏感行业监管,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业、娱乐场所等敏感行业的档案管理,进一步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全面掌握各敏感行业的治安情况,积极堵塞销赃渠道,减少违法犯罪,降低安全事故几率。

“以打促防”,加大对行政案件等轻微性犯罪的打击查处力度。对轻微犯罪的打击,我们始终要坚持“零容忍”理念,因为相对于犯罪的实际发生来说,对犯罪侵害的恐惧和对犯罪高发率的担忧,也是同样重要的问题。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卖淫嫖娼、吸毒、小偷小摸等行政案件,不仅直接刺激了人们对违法犯罪 的恐惧感和忧虑感,同时也经常直接成为暴力犯罪和其他恶性犯罪的导火索。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行政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增强群众安全感,密切警民关系,防止严重犯罪行为发生。在工作中,要切实转变“重刑事打击,轻行政查处”的思想,把查处行政案件作为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促进社会治安好转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狠抓落实,切实扭转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倒挂的现象。要对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群众关心治安热点问题及时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整改,化解民忧,努力净化社会环境。要坚持严格执法,对满足查处条件的行政案件要坚决查处,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遏制犯罪违法犯罪蔓延升级。

综上所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我国已经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社区警务模式,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世界上发展社区警务较早的国家,但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某些方面并不如西方一些国家,以美国社区警务为例,美国的社区警务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密切警民关系,实现群防群治,十分注重警察在公众形象,在社区建立警察机构,在街区实施“市民在巡逻”计划等无一不是为了增进警民关系,促进社区发展;在这方面,美国与中国虽然都在进行,但美国在这方面显得突出。所以西方社区警务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学习西方让民警走出去以巡逻、巡查、访查为主要值勤方式,与公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我坚信通过每个基层民警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定能建立一套先进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管理体系的!

参考文献:《韩非子.显学》《史记.商君列传 》《秦律问答》等部分章节

上一篇:淮安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下一篇:公司人员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