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测绘实践报告

2024-05-19

古建测绘实践报告(精选8篇)

古建测绘实践报告 第1篇

古建测绘实践报告

实践简介:

本学期的实践周实践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

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代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实践目的:

通过本次实践周的实践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学习建筑,建立建筑体验与认

知,总结建筑经验,培养专业素养。通过实际测量并绘制测绘文本,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的尺度感等,把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古代建筑和古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手段,全方位了解设计,与现代建筑公共思考,创造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地点:

厦门卢厝(成功大道与思明南路交汇处,西南角)

三、实践时间:

2012年7月9日——2012年7月20日

四、实践内容:

对厦门卢厝的古建筑进行测量并绘制CAD图,电子模型以及实体模型。

下面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厦门卢厝这一有代表性的古厝。

卢家大厝位于厦港福海社区围仔内巷,是清末旅菲华侨卢安邦(又名卢国梁)历时三年构筑的一座近代红砖民居精品。卢厝坐北朝南,占地近千平方米,由中轴对称的两落横向大厝和两侧纵列护厝及院前石埕组成,埕周为围墙,中间建一个高大门楼,形成完整的群落,十分气派。前后大厝平面均为三进三开间,明间

为宽敞的厅堂,左右均设厢房,后厅比前厅深阔,设神龛,是祭祀、议事的厅堂。

卢厝的两落主厝采用的是抬梁式木架构及单檐尖山式,硬山屋顶,弧线形燕

尾式屋脊,其间以过水廊相连接,围合成中心大天井。东西护厝为琵琶式山尖硬山屋顶,与大厝之间留有狭长天井,以漏窗墙分隔成对称四小天井,与前后护厝小房厅自成小单元居室。东西前半部天井中另加盖小方亭,用于休闲和会客。护厝前檐下贯穿南北的走廊,同院后巷弄及中央廊道连通,形成了整体建筑的联系纽带。前院围墙正中设门厅,两侧各有随墙门,作为平时的主要出入口,东西和西南院角分建厨房和电石房,服务于主厝。卢厝整体布局结构及屋顶样式仍保留着北方四合院和宋代曲线屋顶的建筑特点。

囊括闽南民居大多雕饰手法卢厝对建造材料特别讲究,杉、楠、桉木兼用,花岗石、青石并存。粗围高大的梁柱、板扇的使用,使得屋架高举开阔,门窗宽敞明亮;整个墙裙由“泉州白”花岗岩石板与高腰“柜台脚”组合而成,宽厚结实,令建筑显得更为气派和稳重。

于细微处见精细,是卢厝建筑装饰上最大的特点,闽南民居的所有雕饰手法

几乎都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墙体多以红砖组砌或拼贴而成,和墙面上用白灰勾缝构成的各种花纹或文字图案,红白相间,相映成辉;门窗、墙堵的石雕则以白色磨光花岗石为外框,内嵌精致的青石雕构件,青白相衬,并与墙面上花纹相互协调呼应。在前落大厝前的东西两侧墙面上,各有一组让人看不懂的文字图案,卢合溪说分别是“天宫赐福”“金玉满堂”。卢厝的石雕数量多达上百幅,大多分布在门厅、垂花门、护厝入口处及漏窗隔墙,既有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打斗场面,也有“渔樵耕读”“仕农工商”的生活写照,还有寓意吉祥平安、富贵有余的宝瓶钟鼎、花卉鱼鸟图案。这些石雕运用了浮雕、浅浮雕及透雕等雕凿技法,雕刻出来的花鸟生动自然,人物神态活现,就连悬空的马缰,也琢得极为分明。梁枋间布满了活灵活现的狮兽、力士、花鸟等饰件和雀替以及精致玲珑的莲

花垂拱;各种花鸟图案的漏空窗花,在门窗扇上也是随处可见。特别是那些以卡榫斗拼图案或诗句文字来装饰的窗棂花格,和以镶嵌手法拼成的梅兰竹菊阳文纹饰,更是体现了雕刻花样的繁多。不过,最能体现主人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是墙面装饰中那些用琉璃烧制和石板摹刻的唐英、张瑞图、吕世宜、郭尚先等大量历代名人墨客的诗词墨迹。古厝防雨还要防贼据说,卢厝在当时还挺“现代化”的:通过房屋内部铺设的暗管,由“能量”(电石与水作用产生易燃气体)房和厨房顶“蓄水池”向各房厅供气、供水。如今,宅邸墙边屋角还可以见到管道、水头残迹,门窗顶上也保留有灯头足,但“蓄水池”早已被拆掉了。卢厝还在卧房和厅廊地面率先使用了西式壁炉和花面瓷砖。据卢合溪介绍,这些花砖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一百多年了仍完好无损。他说,卢厝里的所有木料全部是从菲律宾运过来的,而石雕则都是惠安工匠们的作品。但是,卢厝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一些东西。墙面上的那些石雕,幸好当时用水泥抹起来,才得以保存下来。春节前应文物处的要求,他才把那些水泥挖掉。卢厝尽管结构还保存完好,但部分墙体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倾斜、塌下的迹象,而且屋顶上瓦碎木朽,卢家后人说最怕的是下雨天。除了要担心房屋坍塌下来,卢家后人还要提防“盗贼”。

下面介绍下这次我们小组的测绘。

到达卢厝时,我们首先是大致的了解一下卢厝的总体布局,接着是我们小组的测绘范围。然后,仔细的观察我们需要测量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

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等。

当以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正式展开测量工作,我们分好工,一部分同学测量平面一部分同学测量剖面,而我和另外3名同学负责测量立面。立面的测绘看似简单,但期间困难重重。由于建筑的高度较高,我们的拍照没法用平行投影的方式进行拍照,这就只能借助爬梯了。另外一点,我们需要将立面上的雕花,门的大小,以及窗户大小都测量出来,这就很考验我们的动脑能力了,在门的较高处,我们的卷尺硬度不够没法伸长到较高的地方,于是我们借助竹竿,通过把皮尺的头部固定在竹竿上,从而进行测量。我想,最困难的测量就是对斗拱及其上面的雕花的测量了。由于卢厝现已属于危房,房东在有些地方并不让我们爬高进行测量。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房东终于同意让我们用爬梯爬高测量斗拱了。这也开始考验了我们小组的互助能力了,由于需攀爬的高度较高,所以爬梯下由两名同学扶住,测量的同学带上一个卷尺和一个手电筒上去进行测量,下面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由于我们小组配合的默契度高,我们一个早上就完成了我们小组范围内各个部分的测量。

在测量完成之后,我们回到了学校之后,很快组织了本组的各个成员进行数据的统计,然后开始绘制。公布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两天时间我们小组就完成了老师给我们的任务。

五、实践心得:

我们在做完这个古建测绘的实践以后,我们更实际的了解了古建筑的构造: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此外,由于这次对古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佩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量

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借助竹竿等等。在绘图方面,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最后,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由于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充分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配合。我想只要一起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无法攻克的。这次的测绘我学到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很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古建测绘实践报告 第2篇

一、实习目的通过这次的古建测绘实习,增强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构造、材料以及空间艺术处理手法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对建筑测绘的技术与方法的运用,培养大家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和实践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古建测绘加强对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2周(2011年10月24日至11月4日)地点:镇江市丁岗镇葛村

三、基地概况

葛村位于镇江市丁岗镇,其一度被认为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 “镇江最美古村落”走在葛村中,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期,据统计葛村历史文物古迹有62处,有宗祠、走马楼、古更楼、古民居、四合院、古井、砖雕、古腊梅等等。其中最古老的的是“解氏宗祠”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如今是市级文保单位。

四、古镇现状

葛村古镇在新社区改造工程的推动下面临拆迁的窘境,葛村古镇的去留牵动着每一位葛村村民的心,他们不愿看到这些存在了几个世纪的老宅被拆,他们更不愿看到,最后只剩下一个

“解氏宗祠”在那孤孤零零的伫立着,给人以无尽感伤。

五、测绘工具

3m钢卷尺,30m皮尺,记录簿,笔等

六、小组成员

张谷醇、司磊、王涛

七、测绘过程

10月24日,上午我们到达葛村,我们先在葛村最古老的“解氏宗祠”处集中领取了各个小组的测量任务,我们的任务是“解炳生宅”的测绘,其测绘步骤大致如下:

1观察“解炳生宅”的结构和体量,为勾画草图做好铺垫。○

2根据建筑物的大致形态勾画草图,包括勾画建筑物平面图,立○

面图,剖面图以及建筑物门窗大样。

3依据草图按照从低到高,从外向内,从粗到细的原则进行测量○

建筑物各部分基本尺寸并记录。

4草图数据的整理,将测量的数据整理成合适的工具草图,作为○

绘制正式图纸的参照。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绘制工具图可以发现勾画徒手草图时不易发现的一些问题,如漏测的尺寸,测量中的误差,未交代清楚的结构关系等数据的整理是为了更好的绘制正图,建立模型做铺垫。

5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门窗大样及建立模型。○

八、测绘感悟

1○通过这次的古建测绘实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

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通过这次实地测绘实习,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培养了团○

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了测绘的技巧和方法。

3通过这次古建测绘实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关○

系,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对建筑的认识。

4通过这次古建测绘我们更加看清楚了中国古建保护的现状,古○

古建测绘实践报告 第3篇

1 古建筑测绘课程概况

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中, 古建筑测绘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该课程延伸了中国建筑史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 可以便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设计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作为一种建筑技能, 在中国传统民居、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 古建筑测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建筑和规划专业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方面, 古建筑实践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

古建筑测绘是在完成《中国建筑史》课程之后, 通过对实际建筑对象的前期资料搜集整理与后期现场调研测绘, 来加深和提高建筑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对中国古建筑经验和文化传统的感识。深刻的理解古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设计手法、工程做法及装饰特征, 可以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构造、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基础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 培养建筑空间尺度认识和建筑设计发散思维, 提高建筑表现效果, 包括分析调研能力、视觉艺术归纳、徒手和计算机绘图能力, 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建筑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山西榆次后沟古村古建筑测绘教学

3.1 测绘基地的概况

位于山西榆次区东赵乡的榆次后沟古村, 总面积1.33平方公里, 现有村民75户, 250多人, 该村东与寿阳县交界, 西毗邻清徐, 南接壤太谷县, 西北相连太原市, 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 这里的民居多为独立式窑洞, 主要建造于清、民国年间, 民居造型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 村内现存18座大小庙宇和12个民俗老院、祠堂、戏台, 并且门前的抱鼓石、门枕石等保存完好, 进一步彰显了传统中国古建筑的韵味。榆次后沟古村被誉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专家们经过反复考证,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于2003年将后沟古村定为唯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范本。

3.2 测绘基地的建筑环境

在民居建筑方面, 后沟民居建筑多为黄土高原土穴窑居,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与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等遥相呼应,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后沟独特的风景。后沟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统、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自给自足的生产作坊等都充分显示了族权势力的统治地位。在后沟古村的村口有一条名为龙门河的河, 在龙门河北岸的阳坡上就坐落着村落的整体, 坐落在河南岸的观音堂与村落相对。经过龙门桥, 就是小广场, 该小广场的组成主要包括古戏台、玉皇殿和商铺, 村民们可以在这个广场上组织开展精神活动。由小广场一路向西, 是一系列的民居院落, 如窑中窑、仪门院、将军院、先生院等, 一直延伸到山顶的民俗博物馆和真武庙。由真武庙向东下山, 途经吊桥院、半坡院和文昌阁等, 最后回到小广场。后沟古村通过对地势的高差进行巧妙的运用, 将各处庙宇和院落以小广场为中心联成一体, 与南侧的魁星楼相呼应, 进一步丰富了视觉效果。

3.3 测绘教学实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后沟古村落建筑的实际情况, 可以选择以下教学手段:一是专题讲座。古建筑测绘实习开始之前, 教师通过讲授测绘的基本知识, 以及相应知识的运用, 帮助学生熟悉测绘工作的相关流程, 让学生对古建筑测绘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且在学校中开展围绕“山西建筑的特点”以及“传统窑洞民居的结构特征”等专题论坛, 重点讨论晋中地区的民居特点以及黄土高原土穴窑居的风格。二是分组测绘。为了便于全面细致的了解村落的建筑布局, 对实习学生分为12个小组。针对12个院落以及建筑进行测绘, 包括葡萄院、椿树院、张家老院、窑中窑、保正院、吊桥院、楼遥院、怡门院、半坡院、枣树院、古戏台和三元殿。然后综合分析村落空间分布和各个测绘对象的布局特点。具体要求如下:1) 全面了解测绘对象, 进行社会调查, 查阅文献资料, 对传统城镇空间的文脉沿革、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收集第一手文字资料, 绘写出调查报告。2) 掌握测绘方法, 熟悉测绘工具的使用, 记录下每天测绘的建筑及环境, 当场拍照、绘制测绘草图, 书写实习日志。3) 对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制、结构构造、造型形象, 内外装修、陈设布置, 细部大样等全面测绘深入调研。4) 测绘小组分工合作, 每人独立完成定量工作, 每小组共同完成被测对象全套图纸。应忠实于原物、尺寸无误, 表达准确。徒手草图比例正确, 标注清晰, 表达清楚。墨线正图构图完整, 线条明晰, 标注准确, 图面表现力强。

三是教师现场指导。在实际测绘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指导教师现场随时解决疑问。白天12个组进行户外测量作业, 晚上各组集中进行数据整理和绘编, 每个小组汇报各自取得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全班在一起互通知识, 取长补短, 遇到的普遍问题和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或借鉴其他小组较好的解决方式, 指导老师及时总结问题和解决方案, 调整教学实习计划, 根据现场情况把握教学重点, 使之更好地适应古建筑测绘实习的整体目标。

以下以古戏台的测绘教学为例, 具体介绍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实践。古戏台作为酬神娱人的场所, 古称乐楼、乐亭。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其前后衔接自然, 造型稳重大气,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古戏台始建年份不祥, 但是通过分析其遗存的部分构件, 这座古戏台不晚于清乾隆时期, 在文革初期的“大破四旧”中部分被损坏, 2005年5月重修。其一, 榆次后沟地处偏僻, 无论是文字, 还是图像资源都比较稀少。因此, 在进行测绘准备和现场作业时, 需要学生对该村的历史沿革、修缮情况等资料进行收集, 在进入现场前, 学生可以收集相关的县志, 这是了解古戏台最重要的史料。其二, 古戏台立面高度不一。指导学生采用丈杆测量和铅垂测量, 辅助比例测量法测绘出初期的数值, 再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制图。其三, 在组织开展现场绘制工作时, 邀请工作人员 (熟悉当年古戏台使用和修缮情况) 进行现场回忆和讲解, 并对录音资料进行整理, 建立电子文档。结合县志记载的相关内容, 采集和整理古戏台的壁画、匾文数据。

4 结语

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是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践环节, 前后有半个月的时间, 是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古建筑的难得机会。由于中国建筑史课程多以北方官式建筑为主, 学生对传统古建筑缺乏认知。山西后沟古村是中国重要的地域性建筑代表, 教师应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扩展课堂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古建筑的兴趣, 这是古建筑测绘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值得广大师生共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必锋.地域性古建筑测绘教学与分析[J].山西建筑, 2011, 37:241-242.

[2]张蕾."古建筑测绘"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0, 10:84-86.

[3]闫超, 建筑学专业建筑测绘实习结合建筑模型设计探讨[J].科技向导, 2012, 23:87.

对古建筑测绘方法的探索 第4篇

关键词:团队;细节;冷静

老建筑往往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对环境设计的学生来说,测绘这些“古董”建筑,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感受建筑的规划、设计的魅力,还增加了对这些“古董”的了解与喜爱。

本文认为:对“古董”的测绘既有普通测绘的一般特点,也有一般测绘没有的比较难测的地方。

比如这些“古董”一般图案都复杂,一个个图案在细节上就千差万别,含义各不相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的失误和错误。

再比如:有些“古董”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地方要么掉了一些,要么已经不清楚了。我们需要自己根据“古董”的整体情况,判断出掉了的地方的图案建筑设施,并加以补充才能完成整体的测量。

武汉剧院本是个“年轻”的“古董”,这个“古董”又是洋化的“古董”。这种洋化的“古董”在我们国家比较少见,它有着普通“古董”建筑特有的一切品质。与众不同的是,它是现在仍然能够正常使用的“古董”。也就是说,这个“古董”正在使用中。这在当今社会,是比较少见的。武汉剧院1959年10月建成正式使用,剧院发挥着“古董”特有的文化交流作用,成为一个耀眼的洋“古董”。

一、武汉剧院的基本设施与数据

武汉剧院是典型的苏式建筑。

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也就是在形式上呈现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的对称形式。

在结构上分为屋顶的檐部、屋身的墙面,还有外墙的墙脚三个部分。

其實这种“苏式建筑”,更多的是一种宽泛的说法,并没有明确的严格定义。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建筑,都可以算作苏式建筑。

二、古建筑测绘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古董”建筑的测量,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董”总图

我们对“古董”的周围环境要全面了解清楚,这样周围的环境就是“古董”的一部分。

(二)具体层面

把“古董”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方具体了解。

(三)正面、侧面、背面

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工具先粗略测量,比如竹竿、铅垂球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

(四)横剖面

从中间切一刀,我们看看内部和外部有什么样的结构和联系。

(五)仰视图

从上面的角度对“古董”进行观察。

总体来说,我们对“古董”的了解要尽可能全面一点,立体一点。

三、我们的测量次序

我们的测量先外再内,具体步骤如下:

(一)分工

到了武汉歌剧院后我们就立即开始根据建筑情况分工,主要分了三组:一组测量正立面;一组测量侧立面和背立面;一组测建筑的花纹纹样。

每个小组里面都有同学负责测量,有同学负责记下数据,有同学负责画图并在上面标注尺寸。

第一天负责测量武汉歌剧院的外圈,正立面图、背立面图、侧立面图以及文样的测量。

第二天我们对已知的室内进行了测量,包括大厅、柱子及门的测量。

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最后临走之时还录下了视频记录了一些数据以免后来忘记。

晚上回到宿舍,我们有同学负责用PS把图拉成正常平视透视,然后打印出来,给我们测数据的同学标尺寸。

细节的东西就自己画下来。

我们晚上按照约定的时间去了同学的寝室聚在一起把数据汇总,然后一起把cad正立面完成了,再把自己测的细节描出来加在在cad图上。这期间遇到的问题,我们都互相解决,不懂得再问问老师,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我们小组就这样连续工作了三天,把主要的cad都做了,是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完成的。

(二)整理资料

我们整理了很多资料,开始做自己的cad作业。我们把cad作业发给对方,反复修改,查找问题。然后把拍的照片放在压缩包里发给每个人,方便 回家做作业时没有数据的时候查找。

我也把我们记下来的数据,无论是草图还是正图都打印下来发到群里。

我们又把这些拿给老师看,老师称赞了我们的态度,又跟我讲了一些优秀作业的示范,然后一个个讲要注意的地方,又现场在办公室给我们演示了cad的一些指示以及古建筑测绘的知识。

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不论发现任何问题,我们都把问题随手记下来,把查的资料随手保存下来,空闲的时候就看看查的资料,认真仔细阅读,或是翻翻看老师发的优秀作业的范本,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作业,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学会了在团队中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同学们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五、测绘中的关键点

测绘主要是测绘正立面,这个是高程测量及导线测量。

(一)角度的确定

对同一个“古董”的了解,不同的角度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古董”,才能找到其立体的表达语言。

(二)仪器的使用

我们对仪器就像对待自己最好的朋友,必须要温柔,要和仪器融为一体。仪器是我们不用语言沟通的好朋友,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你了解它,会合理使用,它才会用数据会告诉你很多历史的真相。

(三)注重细节

细节处处在,比如外表看差不多的图案,仔细看后,往往发现很多细节上完全不同的细小之处。

(四)讨论

我们在讨论中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小组讨论、绘画,并用PS软件绘制近乎于正立面的照片。

(五)收尾

关于剧院内部平面的测量,我们小组因为有了两天的磨合以及搭配方式,使得我们的巨大任务量在尽可能少的时间之内完成了。第四天,是武汉剧院实习测绘的最后一天,我们再次来到武汉剧院,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再次进行数据比对,草图核查,细部测量等工作。

六、我对武汉剧院测量的几点思考

在这次测绘实习中我担任了组长一职,这令我感到了很大的压力,需要我在测绘中多做、多测、多走、多了解,认真细致地完成检查绘制、测量中的每一步骤。重要细部重点刻画,尽己可能减少测量工作中产生的误差。

良好的团队精神。我们组所有组员都参与其中,又各自分工合作。只有良好的团队才能合作出整体的效果。

沉着冷静。在测绘的同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种沉着冷静的状态。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少犯一点错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解决问题。

我认为我们只有将自己所学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从而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收获了知识、友谊、团队精神以及爱国精神,倍感荣幸。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实习与学习。老“古董”就是一面镜子,记录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着时代的文化和世事沧桑。

苏式建筑象征了一个时代,是上世纪50年代年代中国与苏联友好关系的象征,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武汉剧院做工精细,整体端庄大方又有气势。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中苏友谊的产物,这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个时代情感的寄托。

作者单位:

古建地段测绘实习报告 第5篇

前言:

进入大三上学期后,我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对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构造手法和多样化的建筑形态惊叹不已。对大木作,木梁柱的搭接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次大三下学期的古建地段测绘实习,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获得一定知识积累后,通过实践阶段,对中国古代建筑又一更加充分的认识,同时引入街道测绘的理念,更加关注古代街道的布局,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学习打下更加结实的基础。

实习目的:

通过这次对李庄地段的古建测绘实习,巩固《中国建筑史》课程上所学的知识,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以及古建的结构特征,增强我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更深的了解四川盆地地区的空间布局特点,木结构做法,细部构造,建筑造型,装饰等,做到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与课下实践过程相协调和统一,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实践态度,实习设备:钢尺三角板皮尺图纸铅笔记录本 实习时间:2013.07.06——2013.07.12

对李庄的认识: 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位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本人测量体会:

这次我们小组主要测量的是李庄古镇内的石燕街地段沿街建筑。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指导老师教授过一些测绘的方法,也对一些简单的建筑测绘方法进行了举例,但这次测绘是传统建筑,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并且通畅传统建筑都包含了砖雕,脊饰,斗拱的大样,难度大又耗时间,而且屋顶的测绘对于使用传统简单工具测量的我们来说是很难的。我在这次小组测绘项目中主要负责测量沿街的立面尺寸,初期测量阶段,由于遇到的都是门窗,门槛等尺度比较小,位置也比较低矮的尺寸,测量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当开始测量二层窗户,斗拱尺寸的时候,我就遇到了难题,这些构件的位置相对较高,测量难度较大。经过与小组成员和指导老师一番讨论之后,我还是有了对策。我想到了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种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以某个已测出的构件中的重要控制点,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我还在古镇住户家借了楼梯,借助各种测量以及估算的方法,终于将位置较高的构件尺寸数据测量完毕,心中充满了欢喜。

这次古建筑测绘,给我更大的收获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验,虽然有时

会因为观点冲突而发生矛盾,但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我们分工明确,从更客观的一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习总结: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第6篇

第四天我们游玩了鼋头渚。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鼋头。鼋头风光,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鼋头渚风景区地广景多,可先登临鹿顶山舒天阁,远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鼋头渚,或步行盘桓于花径,或赤足涉水于低滩,或乘船弄涛湖面,坐礁凝思,登楼品茗,领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岛灵秀、神幻之妙。

惠山古镇、祠堂、牌坊,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通过了解参观、摄影,在欣赏古宅的同时,了解它辉煌的历史。流年消逝,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离我们越来越远。她的美丽,依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无锡人。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参观了解了无锡古建筑群,对无锡的文化历史底蕴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范文篇3

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她始建于宋朝绍熙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村中古民居鳞次栉比,由于宏村地势偏远,据说只在太平天国时曾遭战劫,一把火烧掉了不少老宅。后来大多按照原样重建,保存至今。“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这两句诗是徽州最为著名的广告词,而宏村又是徽派建筑绝好的注脚。似乎学校就是冲着徽派建筑而去,我们接着上届的足迹踏上去宏村的实习历程。

20XX.7.4第一次去会这么远的地方,汽车、火车、汽车、火车、汽车,真的是看够了、玩够了、烦够了。五点起来,匆匆忙忙整理前晚整理好的东西,生怕自己丢东西。洗漱完,就奔食堂,以前能吃早饭的地方就不多,更何况是早晨五点多,凑合一下吃了点,没吃饭就急急匆匆往人文馆跑。还算自己腿长得结实,没拉最后,谢天谢地。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第7篇

测绘时间:2013年4月11日至2013年4月14日

测绘地点:四川省阆中市何家窨子 测绘人员:刘骑崛 李东恒 张佳 张谋

佘然 胡瑾璐 赵柯宇 敖证杰

测绘安排:4月11下午手绘出整个何家大院大致平面图 4月12日细化平面绘制出较为准确的平面图 4月13日分为两组测绘立面和剖面 4月14日上午进行数据补测和照片拍摄 测绘目的: 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队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

来增强我们队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空

间处理手法的认识。同时也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区位分析

基本概况

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处于盆地向低山区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东靠巴中市巴州区、南充仪陇县,南连南充南部县,西邻广元剑阁县,北接广元苍溪县。位处嘉陵江中游。距离成都市331.5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市区人口组成以汉族为主,有回族人聚居点,并下辖一个回族自治乡(博树乡)。现为南充市代管。

测绘所在地

何家窨子,位于古城区管新街。一个在百度地图上搜不到的低调宅院。古城区由叫保宁街道,有嘉陵江环绕,古城墙保护。被誉为风水名城。阆中市下辖21个镇,古城区北临沙溪街道,西南靠江南镇,东南方向是七里街道。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阆中历史变迁

历史上的阆中,在战国时曾为巴国最后一个首都。公元

前314年,秦惠文王置阆中县。《元和郡县志》载:“阆州,在秦为阆中县也”;《太平寰宇记》云:“今郡城即古之阆中城”;《华阳国志》云:“阆中县本巴国别都,秦置县”。巴都、秦城在同一地方,此时,治城疑在今盘龙山麓至玉台山临嘉陵江台地上,即今兰家坝、部队驻地一带。

阆中郡城在东汉时由刘璋修建,三国时张飞曾增修。明嘉靖《保宁府志》载:“郡城在嘉陵江北,与锦屏山相对,为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益州刘璋所筑。”《四川通志》也载:古城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刘璋修缮过;三国时,张飞曾增修。《阆中县志》(帝制早期)载“县城西半里许为汉城也”。经勘察,汉城遗址尚有石砌码头及河堤残余,还有不少汉砖、汉陶、五铢钱等汉代文物出土。

据明嘉靖《保宁府志》和清咸丰《阆中县志》载:由于嘉陵啮城,房屋街衢,迭遭摧毁。所以城市逐渐南移,最终移至今之区的位置。唐玄宗以后,城区位置基本稳定。《舆地纪胜》载:唐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任阆州刺史时,按皇宫规格修造宫苑,为隆苑(又称阆苑,即阆州),并修建了南楼、东楼等。尽管阆中唐时有增建修补,对城池面貌并无多大改观,但对后来城池发展成规模之城打下了基础。

阆中城修建成规模之城是在宋代。据《阆中县志》(帝制时期)载“宋代初年,用条石修建城墙,墙顶外倾有城垛。四道城门,东南北修有瓮城子”等。其后城池多毀于战火。从宋代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起,虽历任政要恢复部分楼台亭阁,均未达到宋时初建之城的规模。并且在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为了抵抗元兵,曾移州治、军治于大获山(今苍溪县镜),建大获城。虽县治在原境,因战乱和移州治于大获山的影响,对原城池少为维护,塌毁多处。

江水古城初鲁时称城在和建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宋代的阆中城,除注重建筑艺术和景观布局外,还特别注重风水意象。城外沿江两岸诸山,修建了众多的寺庙楼阁,组成城周风景带,使之与城郭互相映衬,时人赞叹:古城“丹楼粉堞明灭于远烟高树间”,“秀绝寰宇”。

至南宋,阆中又成为元军进攻南宋的重要根据地,修筑城堡和关隘,城周七关就是这时形成的。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土城(城墙)。元代阆中城基本上沿袭了宋城的概貌。虽略有小变,但不出左右,尽为原址扩展。

明.清城即今阆中古城。明《保宁府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千户滕贵在原址增拓,内外以条石砌成,城墙高一丈六尺,围长九里三分。建四门,曰富春、曰锦屏、曰澄清、曰威德。四门皆有月城”。明成化年间,指挥使田仪又建四门城楼。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知府张翼重修。据史料记载,这时“城壕深一丈五尺,阔二丈五尺”。《四川通志》载:清乾隆34年(公元1769年)知府宋思仁重修,并改城门为迎和、延禧、宝成、敦吉。《阆中县志》(帝制时期)载:“乾隆六十年知县胡延璠补修。嘉庆三年(1798年)浚隍凿堑(挖壕沟,即修护城濠)”。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川北道黎学锦在西门外修筑石堤与石鱼翅(今称龙干)以御水啮。

此后,阆中城池没有明显变化,今之古城基本为明清城原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平面分析

何家大院为三进院落,轴线方向为东西方向,何家大院沿轴线放向基本对称分布。和一般四合院一样,何家大院由倒座、前院、正厅、正房、耳房、厢房等组成。后院布置成花园。平面功能上来说,何家大院以前作为一个大家族居住使用,现被作为一个客栈。总平面上何家大院四周为类似院落,追溯根源何家大院本是院落的一部分,后来分家隔成现在这样的院落。所以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何家窨子俯视图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梁架关系分析

本次调研的阆中何家大院采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较大空间处采用抬梁式构架,两者相结合的使用,彼此配合相得益彰。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从左图(仰视图)的过厅(绿色区域)可看出在较大空间如过厅部分,则采用了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方法。

这张过厅图可以明显的看出抬梁式所拥有的脊瓜柱,上金瓜柱、下金瓜柱以及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抱头梁、挑头梁、等特征性的构件。而从这张穿斗式构造图上可以看出。标号,1、2、3、4的部分,分别为:椽子、檩、枋、柱。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1、测绘概况................................................................1 2、区位分析................................................................2 2.1基本概况.................................................................2 2.2测绘所在地...............................................................2 3、成果展示................................................................3 3.1 历史变迁.................................................................3 3.1.1古城历史变迁...........................................................3 3.1.2 古建筑历史变迁.........................................................5 3.2 空间分析.................................................................6 3.2.1平面分析...............................................................6 3.2.2 剖立面细节分析.........................................................7 3.2.3 梁架关系分析...........................................................10

4、附图....................................................................11 4.1平面图...................................................................11 4.2俯视图...................................................................12 4.3仰视图...................................................................13 4.4 西大门入口立面..........................................................14 4.5 前院横剖................................................................15 4.6 中轴线剖面..............................................................16 4.7 中院横剖................................................................17 4.8 14个大样图..............................................................18 4.9 手绘稿..................................................................19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细节分析

图4 一只仙鹤翩翩起舞有着驾鹤西归的意思,鹤在中国古代有长寿之意,此雀替意欲在家中的老人长寿长生,在大自然法则的寻回中即使西去也是一种随仙而去到达另一个境界享受生命。

图5何家大院

在清朝出过武进士,狮子象征着孔武有力,蛟龙是小龙,比龙低一级但是依然是水中猛兽,象征着权力。图2雀替为一只蝙蝠倒挂,意欲着倒福,到福全家。

图3石狮在中国古代石狮是一种威严的象征,通常放在宅门口用来镇住妖气。是守护神的象征。

图6雀替为一只向前奔跑的鹿子,鹿在中国古代为长寿吉祥的两种象征,此处一种意欲长寿,另外一种意欲一路登科,为家中的老人与读书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少年祈福。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筑历史变迁

四川古城阆中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选址考虑了“设险 防卫”的需要,并以儒家“择中观”为指导,古城的规划思想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街巷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功能与职能分区合理,行政机关被置于城内显要位置,祭祀设施、宗教设施等则被置于城外。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自古为“巴蜀要冲”。全市幅员面积1877.8平方公里,总人口85.86万人,辖23镇48乡(含一回族乡),市治保宁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为巴国别都。建国初属剑阁专区,1953年划入南充区,1991年撤县设市,名阆中市。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阆中市为省直辖,由南充代管。建筑形态,形成围合院落,纵深方向多重院落组合的平面形制,沿街连排的民居形式以及和谐灵动的空间构成仍然是四川民居的典型代表。何家大院历史:

何家大院又名“何家窨子”,因祖上曾经营钱庄,在后院设地窨子(地下室)贮钱物,故俗称何家窨子。又因园中原有大桂花树,或称“何家桂花树”——民革时期被毁,相传被毁前桂花香级阆中半城。其先祖在康熙年间从湖广淮阴县迁入四川,定居于四川阆中,到现在已传十二代。

清朝中期何家发迹,百业兴旺,在何家巷、三陈街、丰硕里有六院相连,在下新街、财神楼、东大街口开有多家铺面,遂有“何半城”之称;道光元年先祖何中光中武举,乡亲们赠有“武魁”大匾,悬挂至今。

何家窨子为典型的清代庭院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筑坐东朝西,街门南开,通道东头有内照壁,然后转北进门,为三进四合院,前天井东面为宽敞过厅,侧面有住房数间。过厅后为大天井,两边厢房典雅,正中堂屋气派高雅,两旁正房耳房一应俱全,住房多有地罾楼。从堂屋进入后天井,左右有精致书房相对,在后为花木葱茏的后花园,园后有设地窨子处。房主何兴栋余年七十,熟悉年节风俗,故此院为体验者体验民俗的典型院落之一。

设计理念:

何家大院坐东朝西,西面主金,由于祖上经营钱庄,开门朝西是财源的入流;

东面主木,木生发,发为子孙之意,寓意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之意。东西方向设置厢房,采光通风性较好,附和居住坏境的朝向设置。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剖立面细节分析

中国古代文化中,蝙蝠是一种福气的象徵,多在服饰、建筑和艺术品、取其形状代表吉祥之意。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候就用丰富想像力和变形移情的手法,把蝙蝠美化成蝠身蝠翅卷曲自如,翅展祥云,风度翩翩逗人喜爱的奇趣祥瑞之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

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其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抱鼓石是中国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抱鼓石可分为“螺蚌”和“如意”两种形态,抱鼓石鼓顶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照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也称影壁,古称萧蔷,因而有萧墙之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为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

在民间的建筑中,为了装饰点缀院落,主人在院落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照壁,即是一堵砖墙。何家窨子的照壁亦是如此。原是用土砖砌成,后经政府帮助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装饰,四周有一些砖雕装饰,影壁中心绘上松鹤延年的图案,给院子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测绘实践报告 第8篇

但是, 古建筑测绘教学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是过程中, 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实践的目的普遍认识不清, 而传统测绘手段和测量工具大多已跟不上工程实际的需要, 导致学生易浮于表面, 缺乏热情。

二是成果上, 测绘数据的规范性、系统性不足, 深度匮乏, 以致无法服务于后续的古建筑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法》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已明确表述———“价值”是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与主线。古建筑测绘作为“价值”信息采集的实践环节, 理应凸显这一核心。因此, 有必要据此对古建筑测绘教学作一探讨, 研究在全社会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 如何拉近“学与用”之间的距离, 贴近工程实际, 提升教学效果。

围绕“价值”核心的古建筑测绘工作可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服务于价值发现、发掘的;

第二个层面是服务于价值保存、保护的;

第三个层面是服务于价值传播、利用的。

在此视角下, 古建筑测绘不仅延展为古建筑及其环境的全信息采集, 同时也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一、古建筑价值发现与测绘教学

在测绘实践之前, 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梳理出古建筑对象的主要价值, 讲清测绘的目的以外, 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完整、高效、系统的记录古建筑珍贵的价值信息, 以及可以借助哪些新科技手段等。

例如对于早期建筑及部分地域性建筑, 构件、结构做法、构造处理丰富多样, 传统的法式测绘已不能满足保护环节的信息需求, 就应及时引入不同尺度下的三维激光扫描及无人机摄影建模技术等。

再如针对表面施以彩绘的构件, 大多情况下会忽视彩绘部分的颜色及材料信息, 只是定性描述, 而使用潘通测色仪及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则可以快速、定量的对这些价值信息进行记录, 新方法、新设备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于古建筑中科学性的理解, 又充分与保护工作的实际接轨。

二、古建筑价值保护与测绘教学

在传统测绘教学中, 常视古建筑为原初的“健康”状态, 对于现实中的残损病害常“熟视无睹”, 这也致使测绘成果多无法用于保护环节。

因此, 需要提醒学生重视对于建筑现状的客观记录, 在此过程中, 一方面, 可以运用人工目测、敲击表面听声判断等常规方法, 另一方面借助成熟的无损检测手段, 如运用回弹仪、硬度计、应力波仪和阻抗仪等先进设备, 判定残损病害的程度, 综合古建筑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探究残损病害的形成原因, 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培养了其研究意识与能力。

三、古建筑价值传播与测绘教学

古建筑测绘的成果不应局限于学校或本专业的小众群体, 更应让其成为教育公众关心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与媒介。例如结合数字化技术方法, 让静态的成果图纸模型化、动态化, 通过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 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 还可以了解公众关于古建筑测绘及保护的意见与建议, 起到了良性互动的效果。

四、结语

凸显“价值”核心的古建筑测绘教学, 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科技手段有机整合, 不仅贴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

当然, 在具体实施、“落地”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针对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不同专业的特点, 应选定适宜的测绘对象, 避免一刀切, 如建筑学专业的古建测绘可偏重于单体及环境, 规划专业的则偏重于大尺度的环境等, 做到事半功倍。

二是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弥补学校软、硬件上的暂时不足, 比如鼓励学生到专业从事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和建筑检测的公司见习, 跟随校外工程人员了解新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通过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实际项目对接, 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三是可以适当增加古建筑测绘实践的课时数, 把与之相关的古建筑模型、效果图及动画制作等课程串联起来, 丰富测绘成果的表达方式。

四是可以把古建筑测绘成果的价值的传播广泛度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让学生既重视学习的过程, 也重视实践结果的意义。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自信心。

虽然古建筑测绘实践的形式不断多元化、新方法不断涌现, 但对于测绘教学改革的研究而言仍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如果能不断融入一些新的思路, 那么就能使得古建筑测绘教学始终保持实用性和前沿性, 也就能使测绘实践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而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

摘要:凸显“价值”核心的古建筑测绘教学, 拉近了“学与用”之间的距离, 使得教学过程始终保持实用性和前沿性, 拓宽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使测绘实践能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价值”核心,古建筑测绘,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科技艺术节闭幕词下一篇:遨游汉字王国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