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教学反思(常远鹏)

2024-06-05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常远鹏)(精选8篇)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常远鹏) 第1篇

作文教学《读后感写作》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常远鹏

读后感写作是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接触并要求掌握的一种应用型文体,是在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教学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目的和全文的中心,读不仅要了解文本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还要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结构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快速而准确得找到文本的感点,深化对文本中心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能够很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调动自己的相关感知,与文本形成共鸣,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进行简单浅显给以分析论证,触类旁通的进行联想打下基础,而学写读后感的难点还在于如何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情感、知识积淀、生活经验来与这些文本的感点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正面联系、反面联系。最终达到读之深,感之切的目的。相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虽已有了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及较强的阅读表达欲望,有了相对较少的生活经验和浅薄的知识积淀,但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较好的掌握读后感的写作真谛,还是有较大的困难的,但是如果能从他们所熟知的经典课文来选材,从他们所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来启发联系,多手段得调动他们学习、探讨的积极性。教会他们认识学习浅显的读后感还是非常适合的,尤其是在五年级开展,最为适宜。另外提及写读后感,自然而然地就与写读书笔记联系到一起。众所周知,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 我们积累材料,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写读后感笔记有益于我们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可谓好处多多。本次教学,本人尝试着在四年级开展读后感教学,在整个备课、上课及相关教师对于这节课的评课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也让对如何辅导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读后感写作有了新的理解和探索,可谓受益良多,先总结如下:

1、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初衷是以读书交流会为导入,在课前准备上让同学们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齐背经典唐诗,着力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学生快速的进入读书、谈书、感书的状态,真是匠心独运,接着从同学们最喜欢的读物开始,引导并鼓励同学们畅谈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话可说,更为自由、充分、轻松地参与到教学当中,然后选取一篇最近学过的、学生感悟较深的课文让学生重温教学过程并通过欣赏他人对于同一作品的评价感受(读后感),认识、了解,自主发现读后感的结构特点和写作要领。但由于同学们课前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师课先布置的阅读任务,在读书交流这一环节,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同学嫣然不在状态,在教师的启发下,仍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很充分的认知文本,致使整个导入环节略嫌拖沓,耽误了一定的教学时间。

2、为了让同学更清晰的认识读后感的结构,深刻的理解“叙、议、联、结”各部分的含义和要领,课件中选取了较多的结构完整清晰,内容鲜活有力有大多数同学耳熟能详的阅读材料,通过初读、谈感受和教师的讲解分析,最后再加以总结,让学生对读后感的结构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但由于学生对所选材料理解上参差不齐,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讲解分析上花费了不少

功夫,也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

3、为了进一步的检验和巩固教学效果,本节课还播放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视频,并播放了切合主题的音乐,营造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感悟视屏内容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适时的用平时的《弟子规》、《孝经》等国学内容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回忆感受父母为了我们而辛苦工作的一个个感动的瞬间,让学生亲自概述视频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视屏所蕴含的道理,以此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视屏的内容练习写读后感。此举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有偏离主题(学生会认为是在学写感后感)之嫌,还好本课适时的出示了一篇相关的文章,要求学生以此为文本来学习写作。同时本环节的一大亮点还在于,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

4、读后感是一个题目较大的教学主题,尤其是对于阅读面偏窄,感悟能力不深,文章的掌控能力不强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教授起来要有更多的耐性,要赋予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体会、多表达、多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本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师生互动环节不多,相互讨论及自主练习的环节也很少,很多环节都没有很深入的展开,感觉有点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走形式的样子,自我感觉学生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掌握读后感的真谛,想要对本课取得的效果进一步的巩固,课后还需继续加强。

5、在教学环节上,由于时间关系,除了相互修改和学生作文展示两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得以进行以外,其他环节基本上按照教学设

计比较顺利地走完了。相互修改与作文展示这两个环节对与作文教学,尤其是小学生作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补充巩固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论证、自我提高的辩证过程,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写作信心,知道学生写作方向,纠正学生不良的写作习惯与写作方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一节45钟的课很难将所有的教学内容一一道尽。本节课的一大优点也是一大缺点就在于准备东西太多太杂,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对象,不能合理的对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和筛选,课时的教学重点不突出,不明确。求多求全,结果教学效果有待商榷,这也与教师本人课前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有关,没有认真的专研学生。使整个教学内容略有瑕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多下功夫。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在听课教师及领导的帮助下,在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结束了,我如释重负的对整个教学准备及授课过程进行了如上的反思和总结,但教学工作这条路还很长,需要面对的教学问题、难题还很多,但本次教学更增强了我继续专研教学的决心和信心,明确了专研教学的方向,希望今后多学习,多总结,以期有所提高。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常远鹏) 第2篇

内容摘要: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好句积累的量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家长抱着“有病乱投医”的心态,找辅导班补习,强迫孩子大量的读作文书,结果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其实,我认为关键是没有打开孩子的心结,没有让他们有“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多说、有话会说”的想法和能力。切实改变语言习惯从说话做起。

关键词: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多说、有话会说

正文:

一、让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想说也即有说话的欲望和动机,这除了家长要多在工作之余陪孩子说说话,多些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之外,关键就是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为学生营造说话的氛围,激发他们说话的动机。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重在创设氛围。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在意境、氛围营造上非常重要,上课之前,让同学们集体演唱一下《陋室铭》、《登幽州台》、《春晓》等经典诗词,欣赏一下《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古典名曲,极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声”,还没有进入正文就已经让学生感觉到浓浓的古韵之风、典雅之气。孩子很自然的读诗、唱诗、品诗、悟诗。关键在于前面引导,彻底打开孩子们的心扉,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产生参与品读的心理准备。另外还要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读、绘声绘色的演的习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感受作品、体验生活的舞台,该让学生模仿就要鼓励学生去模仿,该让学生表演就积极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表演,调动他们的兴趣,使其用语言、肢体真实的再现作品内容,有时比枯燥的说教更有效果。让人身临其境,情从景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感觉。语文教学应该首先把他上成美学,应以“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创作美”作为语文教学的主线,尤其是对于知识积淀少、情感体验浅、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学也即美学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能不能真正做到“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创作美”,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分享教学成果,最终成为教育的真正受益者。使他们内心有话可说,不说不快。例如:

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二十一课《搭石》一文,在上到行走搭石一节,我就积极的鼓励同学们登台表演走搭石的过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他们真实的感受的课文的内容。观看或参与完表演之后,大家对于‘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动作的协调有序’这几句话的理解非常的透彻,回答也异常的积极。”而目前,我们教师当中还有一部分仍然延续了“以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法,自己在那里乐此不疲的大讲特讲,忽略的学生的能力和感受,结果要不就是学生一言不发,课堂极为沉闷。要不就是课堂极为活跃,引导出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多大关系的问题而作茧自缚,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学生听了也是云里雾里,以其昭昭使人昏昏。小学语文要将孩子们的主体感受放在第一位,听、说、读、写。要让他们听出文中所述之美,说出心中真实之意,读出作者所表之情,写出文中所授之法,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题材,结合教学条件,仔细斟酌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的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培养他们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要把“美”的体验放在首位,多读、多品、多悟。达到与作品、与作者共鸣。达到所谓‘不知何为我,何者为物’,与物俱化,物即我,我即物之境界”让他们有话想说。进而有话可说。

二、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可说,要求学生对于某一中心话题有说话的内容。有说话的欲望,话从何来。关键靠平时的阅读,阅读教学追求“‘心领神会’而又‘心驰神往’的境界,追求文本‘与我为化,不知人之文,我之文’”。②鼓励阅读,只要思想是积极的,内容健康的都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读什么都可以。要降低阅读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通过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要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要学生当着大家的面比读、赛讲课外积累的内容,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读,在学生中形成比读赛读的氛围,增强其阅读的欲望。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内外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写读后感、写心得、开展作文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各种作品中表达方式和积累词汇。如“我在上节课前会指定同学准备下节课课前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几个人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是单独表演,形式不一,只要是有关课外阅读内容的都可以,讲完之后,同学们谈感受,老师做总评。学得好的予以相应的鼓励。”一个学期下来不知不觉当中,学生竟然了解或知道许多励志故事、名人传记,《弟子规故事》、《三字经故事》等国学经典故事。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在互评当中也变得有话可说。另外,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涉及到的作文原著及相关作者的相关作品、同一主题的相关作品,我也注意阅读引导和推荐。在全班形成读名著,品作品的良好风气,让学生在阅读中变得有话可说。

三、让学生有话多说。

有了一定的说话欲望,又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表达得欲望,提高他们对某一焦点的思辨能力和对别人观点的分析判断能力。从现实生活找话题,从身边小事找焦点,从他们多关心的事物找话题。谈谈自己,也谈谈别人。利用好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的机会,让学生广泛的探讨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不必过于拘泥统一的标准,也不预先设置探讨的目的和效果,只要合情合理,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诉求、思想的机会,让课堂成为思想交流的舞台。慢慢的就会让学生形成遇事会分析、会思考、会辩解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某一问题的理解能力。

四、让学生有话会说。

有话会说也即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如何将这些润泽无比的珍珠串在一起,这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在口头表达方面除了要做好阅读指导教学以外,还要注意在平时改变学生以单独的“字”,独立的“词”为单位的语言习惯。变现在以“唱读”为阅读方式的阅读习惯,要打破这种看似整齐的,人为切断完整的语义语境的阅读方式,还文本以完整的概念。还要在平时做笔记的时候,也要让学生养成成句成句的记笔记的好习惯,改变看一个字记一个字的坏习惯,努力让学生的脑海当中、语言习惯当中以完整的句子出现。在书面表达上,除了要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重点分析体会课文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章结构、正确使用标点等基础知识以外,还要进行专题类的讲解。我还认为,提高表达能力应放在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上,能否正确、恰当的运用词汇。涉及到词汇本意、比喻义、引申义、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本册课本或本组课文中同类型的词语选出来,让学生运用这些词汇重新组织一段语言,描绘一幅画面。注重关键情节、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知识的指导,最终在班上展示写作内容,参与互评。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景物描写类的词语,如:绿树成荫、鲜果飘香、雪花飞舞、草翠花开、狂风大作等,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组织一段语言,描绘一幅画面。这样既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运用词语,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达到深度积累词汇的目的。一石三鸟。通过互评切实的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写作信心。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上课入手,注重细节。降低要求,从说好每一句话做起,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多说、有话会说”,最终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获得写作的自信和能力,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达到善写、乐写的目的。

作文教学个案反思 第3篇

开学初, 我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 特意找了一篇散文, 同样是记叙作者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 心想:这次算是匠心独运, 学生一定阅读得懂, 做得得心应手的, 并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顺便搜集一些有关童年的材料, 谁料会这样, 针对批改情况, 细细分析,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一篇精美的文章要是读懂了, 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别提有多美、多舒服, 仿佛遇到知音, 实在是一种享受。我认为应引导学生结合题目按照记叙的要素分析提炼出中心才行。例:《我看到了一条河》可以引导学生文章为何要拟这个题目?在这条河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到今天还要回忆这条河?最后学生不难归纳出这是童年时的游泳练习时的一条河, 那时通过游泳学会挑战, 学会坚强, 这时首先重在引导学生主题倾向性, 是在歌颂这条河, 感谢这条河呢?还是赞美父母的教育方式呢?还是回忆童年乐享, 讲述成长历程呢?再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与中心主题有关的句子, 例文中有这样一句“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从小就学会挑战。”这时可以判断文章主题在讲童年的几个片断, 对今天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很大, 这样可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十分重要。

二.学生的审题能力要加强

文中的第9题“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断”记忆犹新。如果抓住主题细细审一下, 答起来并不难, 很容易答出“勇于挑战”“乐于挑战”。

三.学生的应变能力要调整

随机应变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表现, 学以致用, 灵活才行。一般情况下, 写景、写人、写事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写人、写事绝对离不开环境, 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文出现的是自然环境, 按老师教的自然环境作用, 不难得出答案。本文写准备下去游泳, 交待河面上水流很急, 意在衬托我很勇敢, 表达我不怕困难的情感。所以在做这类题时要在积累的基础上, 应变找规律, 才能迎刃而解。

四.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工具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离不开语文, 涉及到语言表达能力, 例文中第8题“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只要抓住记叙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事, 提炼关键字词组合即可, 得出答案: (1) 4岁时, 独自回家迷路。 (2) 度假期间, 在海里练游泳。 (3) 回家的路上在河里学会了游泳。

五.势在必行重在培养人文素养, 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我看到了一条河》主要讲自己童年时的成长历程, 讲自己勇敢、坚强、有信心, 终于学会了游泳。重在写自己那里勇于挑战, 但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学生在解答第9题时“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年片断记忆犹新?”答案为“那时我为了得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 (钱) ”。我惊呆了, 我哭笑不得, 不仅看出学生对主题未把握, 而且素质多么低下, 金钱观太浓, 确实要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要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识别能力

人物描写习作讲评教案(常远鹏) 第4篇

授课教师:常远鹏

教学目标:

1、讲评习作,学习抓住典型情节、个性化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修改习作,让习作更加具体、生动、感人。

3、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习有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感受描写的妙处。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典型情节来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教学准备: 成功的学生习作或片段数篇,不成功习作数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大师请教作文的诀窍。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呆看了三天,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作文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的围绕中心编织。”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文章的中心,并根据中心来选材。

新授:

一、回顾单元习作要求—— 仿照课文《少年闰土》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写出这个人的个性特点,通过一两件典型事例表现这个人的品质精神。

二、首先让我鉴赏学习——“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回顾复习课文片段)

片段一:塑造“闰土”见多识广、勇敢机智、聪明能干的特点,课文选取“雪地捕鸟”、“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海边拾贝”。

片段二:塑造鲁迅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勇敢无畏、乐观顽强之特点,课文选取“趣谈水浒”、“心女佣”。

在同学们上交的习作当中也有不少佳作: 欣赏佳作——《最亲密的伙伴》(杨韵菲)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对比鉴赏不太成功的习作

习作

一、《我的妈妈》(利家敏)指出不足:选材没能扣住中心习作

二、《我的目标者》(周艺恒)指出不足:选材没有具体情节习作

三、《我的朋友》(周映蒨)指出不足:选材不够典型新颖 总结围绕中心选材的标准:

① 写有用的,要紧扣中心。②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③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旧呆板的。④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二、如何在所选材料中,通过具体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抓住细节雕琢)。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关

1、讨论:什么是细节描写。

总结出示: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为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服务。

2、细节描写包括那些描写? 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环境描写(社会坏境、自然环境)

3、欣赏外貌描写。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果戈理

(一)、欣赏故事《比眼力》、回顾《一面》中有关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

体会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欣赏学生习作片段: 精彩片段一:

他,身高不到一米四,身形瘦小,脸上常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班的“阿呆”。

之所以叫他“阿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经常发呆走神,写作业的速度特别慢。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他姓“戴”,与“呆”的读音十分相像,所以叫他“阿呆”。——《我的朋友“阿呆”》(王泽方)精彩片段二:

我转过头仔细地端详着她的脸,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两片薄薄的嘴唇,一头乌黑的卷发,脸上荡漾着一抹淡淡的微笑。“谢谢。”我一边说一边冲她笑了笑。她点了点头,红着脸说:“不客气。”我的心底一震,我遇上了一个性格内向、乐于助人的女孩。

——《不曾相识的你》(陈雯静)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语言诙谐幽默、突出人物特点,个性鲜明,紧扣中心

(二)、再次集中回顾课文《一面》中三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

体会外貌描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条理清晰,要层次分明。欣赏学生习作片段: 精彩片段一:

我的爸爸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个头矮矮的、瘦瘦的。不过爸爸看起来非常的有精神。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笑容:和蔼可亲但不失严肃。爸爸的两鬓虽然有些斑白了,但是看上去很慈祥。

——《我的爸爸》(徐梦泽)精彩片段二:

我的爸爸四十多岁,一米七几的个头,右边白左边黑的头发显得格外时髦,但是他不喜欢,所以总是戴着一顶鸭舌帽出门。高高的鼻子上,还有浓浓的眉毛,满脸的脸油,在灯光下格外明显。这样一看,就知道是我爸。——《父爱》(陈子琪)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体会外貌描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要条理清晰,要层次分明。

4、欣赏神态描写。

记得四年级额一篇课文《小木偶》里面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有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神态描写对于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塑造人物形象非常重要。欣赏相声演员姜昆对“笑”的一段精彩阐释:“最愉快的笑是有说有笑;最高兴的笑是眉开眼笑;最自豪的笑是哈哈大笑;最没意思的笑是不笑装笑;最难为情的笑是捂面而笑;最幽默的笑是别人笑自己不笑;、、、、、、”。

有这段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神态描写是富于变化且具有鲜明个性的。欣赏学生佳作片段:《伟大的父爱》(陈子琪)

 有一次放学,爸爸来接我。一眼望去,他的眼皮红红的,都掉皮了,一点精神都没有,就像没睡醒的大熊猫。但是我从中看到了父爱。等我背起那沉甸甸的书包时,爸爸的手伸过来,对我说道:“要不要我帮你?这书包每次都装那么多的东西。”我情不自禁得看了看他那坠得厉害的眼皮,又看了看他那双起满老茧的手,连忙说:“不用了,我可以的。”虽然真的好重,但是想到爸爸工作那么辛苦,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路走出校门,我都跟在爸爸后面,我们没有说话。父亲的背弯成一个“弓”形,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这宽阔的背就再也没有挺直过。那时,我的心无比的沉重,有种说不出的心酸,真想大哭起来。是的,父爱就是这么伟大!赏评不太成功的学生习作:

 那一天,我来到了学校,在上自习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无聊,我看到她在玩小汽车,于是我对他说:“你可不可以把你的小汽车借给我玩一下?”,他听了说:“可以。”但是他说:“不过,我只能把小汽车接你玩到明天下午,你可以不要把它弄坏了。”我听了高兴地说了一声:“没问题。”、、、、、、。时间到了,他问我要问小汽车,我低着头没有说话,他说:“怎么了?”。我开口说:“对不起,我把你借给我的小汽车弄坏了”。他听了说:“没事的,不就是一个小汽车吗?”。我听了说:“你不生我的气吗?”他说:“我又没有生你的气”。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习作情况小结:

部分同学能选取一两件典型事例,通过细腻传神地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反映人物品质精神。也有个别同学叙述不够具体、选材不够典型,描写不够细腻,缺乏感人之处。下节课我们再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继续对本次习作进行讲评学习。

四、互评习作

1、出示修改标准

①、选材要典型且紧扣中心,描述要具体、生动,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②、描写抓住人物神韵。突出人个性、要富于变化、讲求顺序。

2、互评习作。

对照标准相互批改他人的习作。

五、展示批改成果,检验评讲效果。各组推荐1篇批改最佳的习作,班内展示。

六、总结寄语:

以小见大叙真事

平实语言见真情 积极立意显中心 巧妙构思就美文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能够做一名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勤思索、勤动笔,一定会写出一手好文章。

七、板书设计:

“围绕中心选材”

①紧扣中心。②典型。③新颖生动。④具体不空洞

“抓住细节雕琢”

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常远鹏) 第5篇

小学部六年级语文教师常远鹏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让新入职的教师在正式上岗的第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头,为了拉近新入职教师与学校、与学生、与老教师之间的距离,消除不必要的陌生感,更为了让新入职的教师尽快了解学校各部门的职能部署、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脉络,理顺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使新入职教师尽快形成以校为家,同心同德的主人翁意识和价值认同感,学校在新任教师报道的第二天就组织全体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为期5天的岗前培训,让我对学校有了更新的认识、让我对教师这一岗位以及我所从事的之一圣神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更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新的认识,回顾这几天的学习,感慨良多。其中感受最深之处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回归本真,以善为家”。具体概括如下:

一、崇本尚德,对孩子一生负责。高校长以诚信开篇,鞭辟入里,深入透彻地为我们阐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安全、健康是学生、学校生存、发展之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 育人大计,孝悌为本,”“立人乃立己之本: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尊重学科的本质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勤耕乃为农之本,勤读乃为生之本,勤教乃为师之本,勤政乃为官之本。”“ 退步乃为进步张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修身为本”“ 本真、本色。”从这一系列的真知灼见中不仅体现了高校长对教育教学规律乃至社会运行规律的敏锐洞察力,更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专家,一个学校

领导,一位社会人士对教育、对学校、对社会、对民族未来的关心、爱心和责任心。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人文修养,广博的学识等在深深感染我们的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应该像他一样,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以达到学识上能够教导人,品行上能够感染人,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多纳善言、行善举、养善心。在实现自己的同时也能帮助到别人。回归到教育的本真“传到、授业、解惑”。

二、快乐的做一名成功的教师。科研部的刘主任为我们做了“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的教学专题培训,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我们从她的讲解中意识到了“成为一名成功教师”其实并非天方夜谭,只要你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成功教师指日可待。她突出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掷地有声地提出“心态比能力更重要”。这让新多新入职的教师,特别是刚刚毕业,涉世不就的年轻教师找到了历练自己的方向,尤其面对当今这个人浮于事,物欲横流的社会,时时考验你的定力,处处要求你去抉择,往往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是怨天尤人,还是埋头苦干。是浅尝则止的销声匿迹,还是愈挫愈勇的立于潮头。全在乎你的心态。摆正心态,你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调整心态,你就能少走一些弯路。教育也一样,教育要求教师要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以一副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工作,这样才能蓄积更多的正能量,使自己早日成为受人崇仰的名师。她还为我们推荐了《成功教师每一天要做什么》这本书,与大家共勉。

三、人人都是的德育人。德育部颜主任就如何开展学校的德育工

作以及班级组建给我们开展了专题培训。什么是德育?颜主任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德育的内涵“把人变成好人就是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去转变一个人是每一名教师都应有的职责和义务,尤其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班主任。能否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关系到学生学业的完成、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全面发展。决定着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颜主任以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详实的为我们阐释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班主任的礼仪”、“爱学生的细节”、“好班主任的标准”、“班级制度的制定”等内容,并强调了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一条条规则制度在颜主任的禅师下不再是冷冰冰、空洞的教条,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制度生命。让我们意识到了“学生工作无小事,教学工作无小节”。只要学生尊敬的称你一声“老师”,你就必须努力做到“责不推位”、“教不空位”、“职不错位”、“爱不缺位”。

四、严是制度的生命,爱是制度的灵魂。人事部的李主任和后勤部的张主任先后详尽的为我们解释学校的人事制度和后勤服务。俗话说:“法严则人思善,法弛则物生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五音难定六律。纪律从来都是给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制定的,绝对的自由就等于没有自由。尤其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纪律既是一条恒横在我们面前无法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是一根考验教师师德的标尺。通过解释,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在非常明细甚至有些繁琐的考勤制度的背后,其实是对每一名入职教师的保护和帮助,是对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关怀。特别是优厚的福利待遇和滚动式的投资回报,更让我们感觉到宾至如归的温暖,是我们每一名员工都自觉的以校为家,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后几天我们回到各部门,认真学习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要求,进一步的明确职责、理顺流程、内化要求、细化分工,做足了上岗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反思 第6篇

一.为了学生写好作文而单纯训练学生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很多老师崇尚“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学习精神, 认为勤写可以磨亮笔头,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于是, 他们每学期不单按学校、科组的统一规定要求学生写作文, 而且还以“小作文”等形式, 向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文练习, 使得学生苦不堪言。在此情况下, 学生为了应付“差事”, 以不变应万变, 翻来覆去搬弄几个材料, 拼凑成为一篇篇的作文。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成为了一句空话。实际上, 作文所考查的是学生思维品质、认识水平、文化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体验积累状况等综合表现, 多写多练只是一种途径, 单靠多写多练而忽视其它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不能让学生写出好作文的。所以平时应多加强阅读积累, 在积累中强化作文教学,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枯燥乏味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技巧。

写作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一些老师片面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写作文, 不懂写作技巧。因此, 他们通过推荐阅读、印发资料、理论讲授等做法, 向学生传授作文的方法与技巧。结果, 学生还是屡教不会, 甚至出现“不教我尚明白, 越教我越糊涂”的现象。不可否认, 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对写作是有帮助的, 但一种方法与技巧不一定适应任何人。方法与技巧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求, 或者传授给那些已具有一定作文水平和确实需要的学生。那些不考虑实际硬将作文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的做法, 难免会出现舍本求末的后果。

三.作文评讲时只重视指出学生作文中的存在问题, 缺乏帮助学生创造克服存在问题的条件和寻求改进的途径。

作文评改是协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定要注意评改质量。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 大多数老师都很注重收集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学生作文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 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但这只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发现优点和不足的目的是要学生发挥优势、改进作文, 具体如何发挥优势和改进作文以及怎样实现发挥优势和改进作文, 那才是更重要的。遗憾的是作文评改和作文评讲课的内容往往只停留在“表扬与批评”的层面, 缺乏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帮助学生发扬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改进其存在的不足。通过悉心的作文讲评, 让学生真正懂得怎样发挥自己写作的优点, 如何克服写作中的缺点。

四.写作课的课时与实际比重不对等。

我们都知道,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但是在中学, 尤其是初中, 一个星期安排写作的课时最多是两个课时, 这与写作的地位是不对称的。同时, 写作教学也比较繁复, 从这个角度, 写作所占的课时比重也应增多。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常远鹏) 第7篇

日常教学中, 语文教师都很注重作文教学, 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过度追求“量”而忽视“质”。一方面是作文在考卷中的比重让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作文教学;另一方面是不少学校也要求要有一定的作文训练, 并列入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中。结果是学生忙于应付, 而老师课余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投在批阅作文和写评语上。而忙碌之后是怎样呢?等到教师改完全班作文要来讲评时, 多数学生只是简单看一下成绩, 不少学生已经忘了当初是怎么构思文章的, 甚至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结果呢?一学期下来, 文章写了不少, 师生也疲惫不堪了, 学生受益却并不大。当然, 这些或许只是个别现象, 不能说明什么, 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作文教学被任务化、简单化了。

其次是看重个体而忽视“合作”。平时, 老师们批改作文常用的是“背批”的方法。即把学生的作文收上来, 然后由教师批阅, 在每本作文本上写上该篇作文的优缺点——评语。很多学生承认他们很关注和在意自己得的分数, 也看了老师精辟而内涵丰富的评语, 但对于评语, 他们并没有认真去反思。更不知道老师的评语中提到的问题具体应该怎么去理解、改进。他们不好问同学, 更怕问老师。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文章从“出生”到“死亡”都只有两个人见过——自己和老师。平时, 没习惯也不好意思把文章给其他同学看, 所以也就没法与同学共同探讨分析。一次作文训练, 从头到尾, 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一篇作文。同学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探讨和合作, 也就无法对比学习, 无法取长补短。他们也不知道同题的好作文到底是应该怎样的。于是, 下一次的作文训练, 原来的缺点依然存在, 甚至连错别字都没有纠正过来。

二、合作探究, 激活课堂

( 一) 明确改作目的, 整体把握改作内容和方法

“合作探究”的集体改作, 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在讨论改作的互动过程中对比学习, 发现和认识自己和同学们在作文中的优缺点, 在鉴赏和批改中取长补短, 增加一次作文的收获。

审题是写作和评判作文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 在学生批改之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审题, 进一步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和具体要求。然后对被修改的作文发问:此文字数达标与否?文体选择是否恰当?主题中心是否明确?层次结构是否清晰?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怎样改更恰当?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去思考讨论。

(二) 开展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1. 进行合理分组。教师把全班的学生按平时作文的能力高低进行平均分组, 每组六人左右。每组选定一个组长或轮流做组长。每组中作文能力各个档次的同学都应有, 并指定每组的活动地点。然后把学生作文也按这个原则分到各个小组, 并在每篇左上角标上序号。最好是要求学生在上交作文时只在最后一张纸背面写座号, 不写名字, 防止学生先看作者再带着感情因素去评改。

2.讨论改作, 合作探究。作文分到各个小组后, 要求全体学生根据刚才讨论明确的批改内容和要求, 先独自对分到该组的每一篇作文逐一阅读鉴赏、修改点评。在指出每篇文章的错别字、病句的基础上, 对每篇文章的主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进行分析, 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拿一张纸记录起来。当全部同学都批改完分到该组的作文后, 就让全体组员围坐在一起, 逐一集中讨论批改每篇文章。在讨论明确后指出文中的错别字、病句, 并在原作上端正地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然后对每篇文章的主题、立意、选材、结构等展开讨论分析。先逐个提出自己的意见, 进而展开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形成共识。最后把小组形成的共识进行整理, 作为批改意见有条理地写到文章后, 供作者借鉴。修改别人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3. 教师诱导, 解疑析难。让学生改不等于教师撒手不管, 而是教师由“主角演员”变为“导演”。学生改作之前, 教师应先认真审题, 浏览学生作文, 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改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在各个小组之间走动观察、询问并参与讨论解决疑难杂症。同时, 激励同学们勇于提问质疑,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热烈的讨论中充分感受那份主人公责任感, 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激发写作和批改作文的兴趣、激情。

4. 解剖“案例”, 取长补短。在每个小组都对本组的作文进行充分地讨论批改后, 让每个小组都把改作中发现的较普遍、典型的错别字、病句等毛病摘抄到黑板上 (不注明作者) 。然后, 引导全班同学对它进行辨别改正。最后, 让每组讨论推选出本组中一至二篇比较好的作文交上来。教师把它们整理好, 并对学生的评语进行补充完善, 然后把这些优秀作文和评语一起装订成册, 挂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让同学们课外去认真学习, 取长补短。

三、合作探究的作用

这种“合作探究”的作文教学改革, 一是从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上, 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主的转变。由于每篇作文都要公开批改, 学生每一次写作都会认真对待。通过多次小组合作, 学生渐渐地就养成了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体验了从粗糙到完美的喜悦。二是从学习环境上, 实现由个体到集体合作的转变。这种“合作探究”的作文教学变过去作文改作的封闭型单向传递为开放型双向传递。让每一位学生在宽松而活泼的民主气氛中既能自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又能广泛地了解别人的观点。三是从学习方式上, 实现由接受到探究的转变。叶老曾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本人”“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益的。”学生通过讨论批改同题的五六篇作文, 并在改完后阅读同题的多篇优秀作文, 既能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又能在讨论中学习和仿效他人的长处。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接受过程。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深入开展,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等创新理念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应用。几年来, 本人以作文教学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重点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大胆地作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实践。本人一方面认真反思了以前的作文教学模式;一方面在作文教学中试行“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改革,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感受高考阅卷反思作文教学 第8篇

造成高考作文的保守、死气沉沉的现象, 究其原因: (1) 作文教学没有夯实基础, 对传统的“听说读写思”似乎有了错误的理解, 只强调其中的“写”, 对“听说读思”有了本能的抗拒。 (2) 老师们教作文的教学方式也贯彻着“稳妥”的方针, 套题目, 仿例子, 抄名人事迹, 背名言名句, 写排比句喊口号, 制造能“一文多用”, 天下通吃的“万能作文”。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如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头脑中成为固定的作文教学思维, 长期下去, 必然会限制学生自由思想的发挥, 空洞无物的应试作文成为必然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 怎样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呢?

一.重视创设“听说”训练的情景, 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却是万万不应该的。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解释“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是语文。”作文训练历来强调“吾手写吾心”, “吾心”就是心中所想的东西, 所想的东西表达的形式最快就是“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文章未必天天写, 书报也未必天天看, 而没有能离开听和说的。如果能做到“听而能知事明理, 说而能出口成章”, 那学生要达到“写而能通畅合度”的效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善言谈, 不少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羞于开口、词不达意, 只会脸红脖子粗, 话到嘴边舌头打卷, 声音打颤, 甚至嗓子发干, 只张嘴却发不出声音来。这样的学生, 拿起笔来, 能写出好文章吗?而我们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 又有多少让学生讲说的机会呢?所以说, 语文老师要重视创设更多的“听说”训练情景, 把原本羞于言辞、没有言辞的学生训练为敢说、会说、说好、说得精彩的人。也就是说, 把讲说作为切入点, 通过讲说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情趣, 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强化非功利性阅读, 为写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 就像人体摄取营养, 储存能量那样。读是积累, 写是抒发, 厚积才能薄发。

那么又该怎样读呢?我认为应弱化功利性阅读, 强化欣赏性阅读。现在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很多同学阅读的功利性太强, 感性的阅读太少了。大多数都是看了题目, 然后到文章中直接去寻找答案, 根本没有什么阅读, 谈何感觉?或者这篇文章我可以借鉴它的开头与结尾, 或者可以把事例或名句抄下来留作他用。而这种种做法割裂了文章的内容, 尤其是割裂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少了一种整体感知, 少了许多许多我们本应思考得很深刻的东西。久而久之, 学生对阅读又多了反感, 从而读写的能力都得不到提高。而有些同学把阅读纯粹作为一种消遣, 不思考、不探究, 只是消磨时间而已。

真正抛弃功利心去阅读就现实的形势不可能, 但作为老师, 还是要强调非功利性的阅读, 让学生真正地用心读完一篇文章后, 有了感悟, 产生了共鸣, 便同时会欣赏作品的语言, 不由自主地去探索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去借鉴其相应的写作技巧、写作经验。同时还积累了语言, 积累了素材, 还解决了写作思路、写作方法的问题。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提高写作的思辨能力。

优秀的作文应该是理性的构思, 感性的表达。我们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不但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 还要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思想素养是为文的重要因素, 高人就高在思想, 表现在构思立意就是与众不同。而我们的考生, 对很多问题上, 还停留在肤浅的认识水平上, 不是“一厢情愿”的肯定赞美, 就是“愤世嫉俗”的否定抨击, 鲜有深刻的理性思辩。

世界并不是只有黑与白, 事情也不是只有对与错, 人也并非是好与坏。一个圆, 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 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 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 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 多样的思维, 多样的答案, 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只有多角度思考才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 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拓展思想的广度, 提高思想的深度。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教育者要革新我们的教学理念, 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对历史、对人生、对身边的人和事、对处于飞速发展的社会更多的认识, 大胆的质疑;启示学生不能人云亦云, 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发现, 不断提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常远鹏)】相关文章:

作文课教学教学反思12-02

作文教学个案反思05-18

作文教学反思论文07-17

作文升格教学反思06-01

修改作文教学反思08-05

材料作文教学反思07-05

高三作文教学反思07-14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08-08

游记作文教学反思08-10

作文写作教学反思08-16

上一篇:土木工程毕业生自我鉴定怎么写下一篇:四不承诺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