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论文范文

2024-08-01

概论论文范文(精选6篇)

概论论文 第1篇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课程大作业)说明

1.终结性考试方式

本课程的终结性考试采用课程大作业形式,即学生撰写并提交当地(县、乡镇、村)农村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设计方案(或经营管理方案)。

2.课程大作业题目要求

(1)课程大作业题目和内容在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内。

(2)课程大作业题目主要按照本课程教材中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章节的要求,并结合其它章节所学内容进行设定。

(3)课程大作业必须与学习者所在区域(县、乡镇、村)的需求相结合。

(4)课程大作业的题目可以由指导教师自主命题,也可采用如下题目之一: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策划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设计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管理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营销方案

例:陕西省富平县陶艺村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策划方案

北京市怀柔区富乐村民间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方案

安徽省广德县甘溪民俗文化村项目管理方案

广西临桂县五通镇农民画文化产业产品营销方案

云南省南涧县跳菜旅游文化村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

3.课程大作业的评定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2)课程大作业评定按百分制计分,具体要求如下:

95~85分:

独立完成课程大作业;

课程大作业有创意,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思路、目标、重点和实施措施等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有所在地区、单位的特色;

课程大作业文本规范,中心突出,依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课程大作业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已经实施(实现);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结合教材相关知识;

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投入产出分析透彻。

84~70分:

课程大作业有一定的新颖性,较为符合当地需要;

课程大作业文本较为全面,未缺漏重要内容,中心突出,依据较充分,数据基本可靠,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

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联系教材相关内容;

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有投入产出分析。

69~60分:

课程大作业文本不够全面,但未缺漏重要项目,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顺;

课程大作业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定的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60分以下:

课程大作业文本不规范,缺漏项目严重,原始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差;

问题分析有严重错误,层次混淆不清; 4.格式

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左侧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为第1页。5.上交论文时间

各位学员务必于6月18日前将纸质论文上交给电大班主任。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课程大作业)

1.考试方式

课程结课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2.题目拟定 结课论文题目从下列范式中选择: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传统农业改造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3.考试时限(论文上交时间)6月18日前 4.论文格式

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左侧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为第1页。4.特殊说明

结课论文必须由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严控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终结性考试试题、要求及评分标准 【试题内容】:

请结合自己工作或生活所在地实际情况,运用课程学习的相关理论,梳理概括本地传统农业改造,或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就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论述。【试题要求】:

1.论文要以具体地区为分析对象,不可泛泛地停留在理论综述层面。2.对传统农业改造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尽量依据调研,或实际工作展开。

3.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可以出自教材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4.对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论述,至少要包括发展定位、发展主导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等方面。

概论论文 第2篇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教学单位_ 姓 名_ ___ ____ 学 号_ __ 年 级_ __ ___ 专 业_ _____ 指导教师_ _ __ _ 职 称_ ____ _________

2016年 6 月 15 日

0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摘 要

审计风险是审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各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在当前我国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特殊阶段意义更是非凡。为此,本文从当前审计风险的成因入手,探讨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以期能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本单位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控制与防范的作用。

关键字:审计风险;含义;成因;措施;控制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Abstract Now audit study of risk is a hot topic, with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of the audit.The audit risk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issue.And there must be existing audit risk audit as long as the audit exists.From traditional audit to modern audit, that audit forward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ent stage is extraordinary.In this paper, I start to explore ways and means to prevent the audit risks beginning with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audit risk, in order to take a view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udit risk;enhance awareness;ac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audit risk.Furthermore audit control and prevention play a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order and the unit management aspects.Key words: Audit Risk;Meanings;Causes;Preventions;Control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目录

第一章 审计风险含义及分类................................................1 1.1 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层次..................................................1 1.1.1 审计风险的含义.......................................................1 1.2 审计风险的分类........................................................2 1.2.1 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不同分类.........................................2(1)固有风险...............................................................2(2)控制风险...............................................................2(3)检查风险...............................................................3 1.2.2 按审计风险表现的形式不同分类.........................................3(1)审计准备风险...........................................................3(2)审计取证风险...........................................................3(3)审计报告风险...........................................................4(4)审计处理处罚风险.......................................................4 1.2.3 按审计风险形成的时间不同分类.........................................4(1)评估审计风险...........................................................4 ⑵ 可接受审计风险..........................................................4 ⑶ 终极审计风险............................................................5 第二章 审计风险成因......................................................6 2.1 审计风险的外部原因....................................................6 2.1.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6 2.1.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6 2.1.3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6 2.2 审计风险的内部原因....................................................6 2.2.1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6 2.2.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6 2.2.3 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7 2.2.4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7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第三章 审计风险控制......................................................8 3.1 审计风险的控制........................................................8 3.1.1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常识...............................................8 3.1.2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8 3.1.3 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8 ⑴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8 ⑵事中审计风险的评估.......................................................9 ⑶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估.......................................................9 3.1.4正确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9 3.1.5保证证据的真实性.....................................................9 3.1.6优化审计方法........................................................10 结 论.....................................................................11 参考文献..................................................................12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第一章 审计风险含义及分类

1.1 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层次

1.1.1 审计风险的含义

(1)AICPA的解释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2)国际审计准则的解释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3)的解释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1.2 审计风险的三个层次

(1)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最狭义的审计风险即指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而审计人员签发完全肯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的审计准则都作了这类审计风险的规定,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勒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找到对付的方法,这也是大多数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2)狭义的审计风险

狭义的审计风险即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既包括审计师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也包括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只是后者不大可能发生,在实务中多数情况下不予考虑。但使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通常导致研究调查时间延长、审计效率下降、审计费用上升(3)广义的审计风险

广义的审计风险即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执行整个审计业务种面临的风险这个审计风险的含义已不局限于审计人员判断失误的风险,而是扩展到客户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审计人员受到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1.2 审计风险的分类

1.2.1 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不同分类

(1)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

②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 ③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

④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2)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②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③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

①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②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

1.2.2 按审计风险表现的形式不同分类

(1)审计准备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2)审计取证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说有个“公允"的问题。要达到公允的程度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应程度。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3)审计报告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审计报告是按照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依据正常逻辑好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程序中。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4)审计处理处罚风险

审计处理处罚是审计过程的终结和成果反映。当前主要受法规滞后因素的影响,审计处理处罚依据尚不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在变化着的实际,从而导致审计处理处罚无据可依,依据不全不细的情况大量存在,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1.2.3 按审计风险形成的时间不同分类

(1)评估审计风险

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评估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相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的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⑵ 可接受审计风险

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主要受以下三个要素控制: ①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而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

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

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则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 ③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主观确定的,其与评估审计风险的差异,即为需要主观努力的程度,是决定审计项目取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⑶ 终极审计风险

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的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但实际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因为审计程序的审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都对审计有影响。因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种,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以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总之,评估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是主观确定的,而终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审计项目时,可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如果接受该审计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应尽量严格执行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使终极审计风险等于或小于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虽然终极审计风险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它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第二章 审计风险成因

2.1 审计风险的外部原因

2.1.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2.1.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但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2.1.3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标准,增加风险机会。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人员面临的风险将日趋增大。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记录都己变成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然而储存在电脑中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被修改删除或转移,而且并无明显的痕迹,从而也就加大了审计风险。

2.2 审计风险的内部原因

2.2.1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

审计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对人的要求就相应较高。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职业道德水平较差,那么审计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会造成很大的工作失误,而形成审计风险。

2.2.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人员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他们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而抽取的样本及其代表的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可能存在一定偏离从而形成一定审计风险。

2.2.3 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

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当前我国有许多的被审计单位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影响对其经济活动记录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进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2.2.4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谋求发展,所进行的交易也就日趋复杂化,这就使得会计核算中记录不恰当业务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了,从而审计风险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第三章 审计风险控制

3.1 审计风险的控制

3.1.1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常识

审计人员要有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除了掌握本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外,还要了解掌握《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部门法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审计监督执法行为。在此基础上,要开展对法律法规适用的研究,准确地引用法律法规。目前,很多管理部门都有关于执法主体的规定,审计监督活动中应适当地引用其处罚条款进行处罚。制定与《审计法》配套的处理处罚的法律规定,既体现审计再监督功能,又不超越权限。目前在各部门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协调的情况下,引用有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定性,从严格意义上讲是越权执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最高层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明确审计执法的涵盖范围。

3.1.2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部门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审计部门要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全体审计人员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这个环节做得好,就能化解一些风险,真正体现审计机关客观公正的审计宗旨和执法水平。

3.1.3 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审计法制的不断健全,强化了其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在新的法制环境下,审计部门务必使自己的工作既保证质量又提高效率,而风险管理机制兼顾了二者的统一。

⑴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

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是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的在执行审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计业务中,应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使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的评估。这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执行者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后者主要有执法品质、能力分析、情况分析等。⑵事中审计风险的评估

事中审计风险的评估主要指减轻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方案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等。⑶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估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估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当然还要做好审计的宣传工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要使包括管理部门、审计对象在内的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审计工作,这是消除对立、减少误解,从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为此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应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加强审计工作,除做好阶段性政策法规的整体宣传外,审计工作的重点、作用、意义等宣传也应该结合当地的情况,不间断地进行。一些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和审计中遇到的重大困难,更应向上级请示汇报,也是争取主动的必要步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1.4正确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

审计监督活动的立项、通知、调查取证、征求意见、处理处罚、听证、复议等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实施审计时要严格履行,不得忽略和违反程序。此外,由于审计处理和处罚性质有所不同,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应当实行处理、处罚分离,将《审计决定》改为《审计处理决定》和《审计处罚决定》两种文书,规范审计处罚行为。

3.1.5保证证据的真实性

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能把被审计单位或者有关人员的反映和推测作为证据,也不能只凭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判断,更不能根据上级领导人的好恶来做审计结论。要查清事实,取得有关确凿的证据,并且对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使证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据具有充分的证明力,确保审计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1.6优化审计方法

在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方法,如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书面资料的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查明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适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它是最基本的技术方法之一。但审阅法不是―种独立的审计方法,运用审阅法常常只是提供审计线索。为了更好地收集审计证据,必须将审阅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交叉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这样所获得审计证据不论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都显得更为充分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结 论

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越突出,审计风险管理就越重要,就应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还可以与审计程序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将风险控制环节置于具体审计工作之中,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的全过程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黄国良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专业学生[J].当代知识教育,2004年

云计算概论 第3篇

云计算是英文Cloud Computing的中文翻译。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云计算是未来IT工业的基石,今天属于互联网,明天属于云计算。IDC预测2014年美国公共云计算要达到290亿美元,知名证券公司预测中国云计算有万亿市场。

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这个词对于“分布式计算”或“网格计算”等技术类名词的确显得更加浪漫,甚至很难让人们从这个词本身推断它所涵盖的范畴。事实上,不但第一次听说“云计算”的普通技术工作者会感到不知所云,就连众多行业精英和学术专家们也很难对云计算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释。

1.1 云计算的定义

1.1.1 云计算的来源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热衷于上网冲浪,通过浏览网页来获取资讯。当用户在浏览器上输入网址后,浏览器将会与DNS服务器和网站服务器进行一系列的交互,将网页上的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而这些交互过程是通过互联网经过多次路由转发最终完成的。因为这个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所以当时人们在绘制互联网示意图时,将网络抽象成一朵云,意在不去关心网络的转发过程,而去关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1.1.2 什么是云计算

从IT的角度来说,云计算就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云计算的最重要理念是用户所使用的软件并不需要在他们自己的电脑里,而是利用互联网,通过浏览器访问在外部的机器上的软件完成全部的工作。用户所使用的软件由其他人运转和维护,用户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建立起连接就可以了。用户的文件和数据,也储存在那些外部的机器里。

1.2 云计算的特征与特点

在云计算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要素:

1)硬件和软件都是资源,通过网络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2)这些资源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扩展和配置。3)这些资源在物理上以分布的方式存在,为云中的用户所共享,但最终在逻辑上以单一整体的形式呈现。4)用户按需使用云中的资源,按实际使用量付费,而不需要管理它们。

云计算的八大特点:

1)超大规模

云计算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Amazon、IBM、微软等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2)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

3)高可靠性

云计算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

4)通用性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计算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

5)高可扩展性

云计算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求。

6)按需服务

云计算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按需购买。

7)极其廉价

云计算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计算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须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计算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计算的低成本优势。

8)潜在的危险性

云计算中的数据对于数据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云计算用户是保密的,但是对于提供云计算的商业机构而言确实毫无秘密可言。

1.3 云计算的分类

云计算从提供的服务类型和服务方式的角度分类。所谓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就是指以用户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及用户该如何去使用这样的服务。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云计算可以按照服务类型分为三类: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和应用云。而服务方式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基础设施云是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在内的所有硬件设施。它是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平台云首先提供了服务开发工具盒基础软件,从而帮助云服务的开发者开发服务。应用云就是指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一种标准接口来访问的一个或多个软件功能。如图1。

公有云是有若干个企业和用户共同使用的云环境。私有云是由某个企业独立构建和使用的云环境。混合云是整合了公有云与私有云所提供服务的云环境。如图2。

2 云计算的优势

IT产业已经从以前那种自给自足的作坊模式,转化为具有规模化效应的工业化运营,一些小规模的单个公司专有的数据中心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巨大而且充分考虑资源合理配置的大规模数据中心。

云计算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取所长,扬长避短,有效避免了IT产业中可能产生的内耗。另一方面,专业分工也孕育了新的产业契机,除了现有的大型IT公司外,一批新兴的高科技企业也将在云计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逐渐成长起来。

在云计算的平台中,若干企业的业务系统共用同一个大的资源池,资源池的大小可以适时调整,还可以通过动态资源调度机制对资源进行实时的合理分配。即使有突发事件对某一个业务系统产生冲击,也不会对整个资源池造成很大影响。通过这些手段,云计算平台中的资源利用率可达80%以上,与传统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相比有大幅提升。

用户不再需要进行巨大的一次性IT投资,彻底省去了购置、安装、管理软硬件的费用,因为他们可以从云计算提供商那里租用这些IT基础设施;使用这些IT资源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使用量付费。

对应用管理的动态、高效率、自动化是云计算的核心。它要保证用户在创建一个服务的时候,能够用最少的操作和极短的时间就完成资源分配、服务配置、服务上线和服务激活等一系列操作。于此类似,当用户需要停用一个服务的时候,云计算能够自动完成服务停止、服务下线、删除服务配置和资源回收等操作。在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下,Web应用可以被做成虚拟器件,当需要启动服务的时候,被快速部署到云计算环境中;当服务不再需要时,可以取消部署以释放占用的资源。可见云计算可以在软件和解决方案等不同层次提供极大的灵活性与自动化。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信息产业浪潮,云计算能够形成新的业务价值链,促进跨领域的创新协作,从而产生更高的价值。在以云计算推动的新价值链产生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生更多的新兴服务,建立新兴产业。

3 云计算产生的原动力

云计算带来的是IT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各个微观经济实体成为了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参与者,各国政府也同样重视这一产业的重要变革。毕竟,就如同制造业的变革导致了全球范围的重新分工,云计算的出现也将引发IT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再分工。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不应错过这个难得的机遇以实现自己产业结构的升级。各国政府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是推动云计算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计算层面。云计算之所以在今天产生,是六方面原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芯片和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硬件能力激增、成本大幅下降。让独立运作的公司集中可观的硬件能力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可能。

2)虚拟化技术的成熟,使得这些硬件资源可以被有效地细粒度分割和管理,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硬件和软件资源成为可能。

3)面向服务架构的广泛应用,使得开放式的数据模型和通信标准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使用,为云中资源与服务的组织方式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4)软件即服务模式的流行,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交付应用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

5)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网络的带宽和可靠性都有了质的提高,使得云计算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服务成为可能。

6)Web2.0技术的流行和广泛接受,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创新的用户体验为云计算培养了使用群。

4 云计算带来的变革

反观近百年来计算技术的发展,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与社会经济相似的规律。在早期的大型机时代,公司或机构自己购买、营运并使用计算设备。随着半导体、网络和软件技术的综合发展,计算技术进入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服务提供商,崭新的业务模式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商通过制定标准来巩固自己的专业地位与业务规模。这样的业务化与规模化不断深入,伴随着技术的成熟,IT服务将逐渐变得如水和电一样,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随处获得。这就是云计算,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我们这个时代诞生。当下,仅是一个开始,随着IT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精细分工,云计算将孕育出新兴的产业链。新的参与者将加入,旧的参与者必须相机而变。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IT运用模式,带来了IT产业调整和升级,同时也催生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中主要由硬件供应商、基础软件提供商、云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应用提供商、企业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等不同角色组成。

摘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量企业开始采用以数据中心为运营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入新世纪后,数据中心变得空前重要和复杂,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而云计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关键词:云,云计算,“云”计算

参考文献

[1]杨正洪,周发武.云计算和物联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蔺华,杨东日,刘龙庚.大师访谈-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民国书法概论 第4篇

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年,中国摆脱了千年帝制的缠绕,诞生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书法本身的发展并不因为改朝换代而立即发生剧变。事实上,世纪初的近三十年中,封建帝制的阴影始终存在于书法创作之中。保守、怀旧的理念仍然主宰着书法按旧有的轨道缓慢地发展着,沿袭旧习,使得求新变得有些迟钝,创新显得无力,整个书坛呈现出缺乏生机的局面。

民初有一批活跃于书坛的清末遗老群书家,这些以忠君食禄为宗旨信条的旧式士大夫文人,出于对旧皇朝的怀念,习惯于以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在政治上,他们对民国大都抱着抵触的态度,对已失去的皇权颇为留恋;在书法艺术上,则集中表现为抱残守阙,渴望复古,在沿袭“崇尚北碑”的旧习中,固步不前。而与此同时,在市民阶层中,津津以求的功名富贵心态并未被冲刷殆尽,对封建遗老书家的作品,大多抱有一种玩赏、留恋甚至崇拜羡慕的心理。由此,便使清末遗老书家的封建价值观有着延续的希望和存在的土壤。

世纪初三十年间,经济繁荣,艺术作品商品化,特别是在上海这个经济比较繁荣的商埠,曾汇集了不少鬻书为生的前清遗老书家。然而,由于这些遗老书家在艺术创作中恪守祖训,思维陷入了机械、僵化的泥淖之中,泯灭了书法的艺术性,不能给书坛注入任何生机。

在走入庸俗化之路的封建遗老书家中,李瑞清、曾熙为此中代表。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清道人,江西临川人,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书法精于大篆和北碑,晚年在上海鬻书为生,其书法各体均能,以《郑文公碑》为最得意。写摩崖书风时笔画故意颤抖,作锯齿形以求石刻剥蚀痕迹,曾风靡一时,但有造作单调之味,是为不足。

曾熙(1861—1930)字子缉,号俟园、农髯,湖南衡阳人,曾主张石鼓书院,亦为光绪进士。书宗《张黑女墓志》,自称“南宗”,虽主要研习北碑,但沈曾植称其“沟通南北,融会方圆”,即他在风格上持灵活汲收态度。

李瑞清、曾熙在艺术上的追求较近于康有为,他们都以魏碑和六朝墓志为书法正宗,又加之他们皆在一地以鬻书为职,因此可归为一种类型。李瑞清、曾熙可说是守成者,是仅以清代碑学传统为尚的守成者。另有一些书家,从笼统意义上说可归入此类,如光绪进士赵尧生(1867—1948)、善写隶书的伊立勋(1856—1941)等。

在这个集群中,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人:陈宝琛(1848—1935)曾为宣统皇帝太傅,书宗黄庭坚;张謇(1853—1926)光绪甲午状元,翰林院编修,书宗颜真卿、欧阳询;章梫(1861—1949)光绪甲辰翰林,书学孙过庭;沈卫(1862—1948)官甘肃主考,陕西学政,书尚颜真卿;罗振玉(1866—1940)为甲骨文、金文研究的一代大家;孙儆(1866—1952)举人,以卜辞风格驰誉书坛;刘春霖(1872—?)为光绪甲辰状元,书尚馆阁之风;郑孝胥(1860—1938)光绪举人,官至湖南布政使,书尚苏东坡等等,都各有书风。

从中我们能感到,从良莠参差到以习惯而固定的偏狭视角的确立,北魏优化基因不断地遭到消耗与淘汰,“尚碑”派在清末民初处于一个江河日下的危境。

作为清末民初“尚碑”书风的主要实践者,则以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在思想理论上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部世纪初书坛上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书法理论典籍。在二十世纪初的二十余年里引起书坛广泛重视。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尊魏卑唐”的思想倾向,倡导宗法六朝碑刻,认为北魏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进而归纳了唐以前书法有“密、茂、舒、厚、和、涩、曲、纵”等优点;唐以后的书法则流于“疏、凋、迫、薄、争、滑、直、敛”等缺点。《广艺舟双楫》的发表,迎合了当时魏碑大兴的时风,“尊魏卑唐”的主张直接影响至民国初期书坛的书学观念及创作。

深入到民初书法的艺术哲学观立场,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平淡与稳健。绘画、戏剧、文学都在积极反思自身,希望改变旧有的传统观念立场,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重新注释。同时,书法却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反思的必要性,书法创作过程只不过是如何准确表达“字”这个对象的过程,却很少注意到:创作主体(书法家)在过程中作为创作主动力的重要性和它自身作为创作对象内容之一的价值。首先,在创作中,我们发现尚古——以古法为标准进行去取的观念。书法家的自我理解并不重要,标准只能来自古法和传统,这构成尚古主义很重要的观念理由;其次,在整理书法家们对创作进行阐述的资料时,我们发现“法”始终是最受关注的中心议题,从执笔到用锋,应有尽有,而更深的规律与法则,及书法独有的认识论探讨,却几乎无人问津,书法创作基本上就成了对“法”的形象阐释,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

由此,民初的书坛在这样的氛围和背景下,出现了两个杰出的典型,一位是沈寐叟,一位是吴昌硕。

沈曾植(寐叟)(1850—1922),浙江吴兴人,字子培,号乙庵。清末官至布政使,民国时以遗老自居。虽然在遗老的形象中窥探出一丝的保守色彩,但书法上,沈寐叟以北碑传统为基点走一条碑帖相参的道路,在以方笔作行草书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他的方笔斩截锐而不峭,厚而不滞,有着极强的驾驭功底。他以方笔的顿挫带动行草书的连贯意识,既有章草的结体,又有空间开张的横向宕开,更有方线条棱角,锋尖在不断交替过程中的勾连吻合之美,显得自然流畅。作为遗老,沈寐叟重视清代碑学所具有的价值,他不可能跨越这个历史的规定,但作为艺术家,他具有开拓性,努力寻求在规定下的发展空隙。在一时间,沈寐叟的北碑行草风成为民初书坛的一面大旗。

吴昌硕(缶庐)(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曾任丞尉,后寓上海,是一位深孚时望的一代书画大家。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足以使他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书法以篆书见长,尤精石鼓文,用笔结体皆朴茂雄健、古拙,气度恢宏厚劲。他是位致力于全体再深入到各个局部的大家。在绘画上他是一代大家,在篆刻上是领袖群伦,他的艺术涉及面很宽,以文人式的综合资养来出以书法,使得在书法中特别得心应手,气象万千。因此,沈寐叟以方胜,吴缶庐以圆胜;沈寐叟意在生辣,吴缶庐旨在醇厚,两位大家标志着民初书坛上的两种不同风格。

在沈、吴之外,康有为也是一位大家。康有为(1858—1927)南海人,晚号天游化人、游存老人。他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有一个核心就是要“变法”,这与他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如出一辙。尽管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宣扬的是“尊魏卑唐”的观念,但求“变”则是他的恒常性格,正基于这一点,也使他从那些僵死、机械、刻板的习魏者中突现出来,康氏的摩崖书有开张之趣,不过论总体成就,似稍嫌弱。

沈寐叟(包括康有为)是立足于清代北魏风系统内部的崛起者。他们思想是上承北魏传统——上承以阮元、包世臣等人为标志的清代书法大统,而吴昌硕的尚篆隶,与清代学术传统如金石考据学等一致,这使他不能逸出清代传统之外,但他那种追求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追摹上古,却使他获得了更高的立足点,成为民初书坛上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与北碑派书法在风格上相对应的另一批认识同处一个层次上,但风格截然相反的书家集群——回归唐法派,不占主流地位。

谭延闿(1879—1930)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在书法上也有极高的造诣,这是很少见的。他善擘窠榜书,从钱沣、何绍基、翁同龢上溯颜真卿,尤得力于《大字麻姑仙坛记》。在当时可谓学颜第一人,其弟谭泽闿也步趋颜体,有极高的造诣。

谭氏兄弟虽不脱颜氏窠臼,但与前辈相比,更显苍劲雄浑。因此,在尊奉颜体楷书中,他们洵称代表作家。其后继之的有赵石(古泥)(1874—1933)、商衍鎏(1874—1958)、高时丰(1876—1960)、冯君木(1872—1931)等。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对一些具有历史影响的书家或流派技艺的承续和发展上,却不容忽视一个更大的社会空间,来自审美观念上的变化正悄悄地发生着,而观念支配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转型,源自于思想上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

二十世纪在考古界有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三大发现:

1.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甲骨文字。甲骨文的问世,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反响,人们从藏品价值、史学、古文字等方面对之进行了研究;

2.二十世纪初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出土“流沙坠简”。以后时有出土,蔚为壮观,数以万计的汉简的出土,为书法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研究着重从社会学价值和古文字价值展开;

3.1900年,法国人伯希和、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人大谷光瑞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中发现大批自曹魏至北宋的经卷文书,学术界在关注的同时,主要从文献学价值对之进行研究。

甲骨文、汉简和敦煌写经三大考古的最初发现,并没有真正引起书法界的重视,研究者中很少有人以艺术视之,更少反馈到书法创作中去。但随着时替风移,这些新的文字书写资料给书法创作以新的刺激,书家们逐步从审美意识上去理解甲骨文那独特的文字造型和契刻线条、汉简中生动洒脱的字态以及经卷中所富有的悠闲精致的意韵。三大考古发现作为潜在的参照系统,它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成为新生代书家赖以开拓的新起点。因此说,民初书法总体上说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很少对外采取开放与接纳态度,只在书法发展的内部寻求承北碑或承唐碑的嬗递对应,开启了融碑入帖的转换之门。

民国中后期的书法创作是由“尚碑”向“尚帖”转换的时期,这种转换,是书法本体自律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帝制的瓦解以及遗老书家的相继去世;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新一代书家的日益崛起。这些出生于清末、民初的新一代的书家,在“旧”的生命向终点迈进的过程中,即已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潜生暗长,当他们逐渐成为书坛的中坚力量之时,一种完全不同于清末的“民国书风”便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民国中期,社会仍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连年战争所带来的人心恐慌,不可能指望在艺术发展中形成一个具有集中意义上的中坚力量,新生的书家在困惑和迷茫中各自探索,而继承古风则亦成为一种时尚。

三十年代初的书法构成是颇有深意的,吴昌硕于1927年谢世后,他的影响并未受到大的冲击,由于王震、王个簃、李苦禅、诸乐山等人的传承,也由于他在绘画、篆刻方面成就的横向影响,仍站在书法艺术风格史的前端,这种权威书风的控制力由于年代的渐远逐渐成为古法的简单因袭,只是一种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三十年代初的书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转换作用,即告别了吴昌硕时代后,书法界迎来了双峰对峙的新格局。

1932年,标准草书社在于右任(1879—1964)的倡导下成立于上海,倡导普及标准草书。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陕西三原人。他以北碑的方笔入草,可说是于右任对书法创新最有价值的举措。我们不能断言当时于右任习草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但至少客观效果是将端庄方整的碑版同圆润流动的草书结合了起来,也就是说把碑与帖结合了起来,这是自清至民国初期以来未有过的。虽然之前沈曾植也曾尝试以魏体入行草,但于右任较之则更具意义,有利于将草书创作引入更宽广的天地,将碑骨帖魂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方向,并成为碑帖结合派的代表人物。

在经历了沈曾植、吴昌硕、于右任等书家的改革实践,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思路广泛传播的影响下,新生代的书家开始意识到,继续步踵封建遗老书家“尚碑抑帖”的极端做法,再沿袭陈规是没有出路的。沈尹默的出现无疑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也标志着碑帖易帜时代的到来。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斋名秋明书屋,浙江湖州人。他之所以能在近代书坛成为一个领衔人物,在于他走出了一条崇尚晋唐帖学之路,促成沈氏书风最终确立,除他在书法实践上长期探索外,也源于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思想,影响着他的艺术观。

沈尹默掀起了一场真正“回归二王”的书法运动,在追溯“二王”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秀颖雅致的书风。同时,将自己的思想撒向书坛,撒向社会。1937年,开始撰写论书诗;1943年,第一篇书论《执笔五字法》问世;及以后的《谈书法》、《书法漫谈》、《论书法》、《学书丛话》、《二王法书管窥》等。在著书立说的同时,沈尹默还通过展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书法艺术观。1933年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在沈尹默崇尚晋唐、力追“二王”的实践和理论影响下,及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极大地吸引了当时一大批心仪帖学的人物,如乔大壮、汪东、章士钊、马公愚、潘伯鹰、邓散木、白蕉、曾履川等人,初步形成了沈尹默流派的雏形。它的影响伸延至解放以后,成为建国以来唯一的一支成员稳定、流派特征明显、宗旨明确的创作集群。

于右任的崇北碑代表了西北风貌,沈尹默的尚晋唐标志着江南风流。但是,民国中后期的书坛是一个构成十分丰富的领域,游移于他们两系之外的书家仍不可胜数,可划出另两类书家群:一类,带有浓郁学者风的书法,以马一浮(1883—1967)、张宗祥(1882—1965)、余绍宋(1882—1949)、马叙伦(1885—1970)、容庚(1894—1983)等为代表,风格强调内劲与含蓄蕴藉,形式感不强却很自如,较偏于沈尹默的江南趣味;另一类,是带有浓郁的画家风格的书法,以黄宾虹(1864—1955)、丰子恺(1898—1975)、钱瘦铁(1897—1968)、潘天寿(1889—1971)、来楚生(1903—1975)、张大千(1899—1983)、呂凤子(1885—1959)、吴湖帆(1894—1968)等等,他们作书较强调形式美,气度较开放,挥洒自如,强调抒发性灵,表情达意。

除上述两个书家群之外,还有一些成就突出的人物不可不提:

叶恭绰(1881—1965),字誉虎,号遐翁,从苏东坡得益最深,大气磅礴,点画精审,是当时异军独起者,颇具大家风范。

溥儒(1896—1963),字心畬,号西山逸士,出身清皇族,作为从柳公权入手,上溯二王,有晋人雅韵,骨格尤为清健,是北京当时声誉极高的文化名人,与郑涌先等共为北京书坛的台柱人物。

王福厂(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秀,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创隶书新格,去蚕头燕尾之态,以古穆为尚,后人称为熔篆隶为炉,与赵时棡(1874—1945)等同为海上书林中较工稳一派的代表人物。

此外,当时新闻出版界也涌现一批擅书名手:如黄葆戊(1879—1968)的古隶,王钝根(1888—?)的行书,唐驼(1871—1938)的招牌字等,使我们看到在主流形态意识之中还有一种风格的多元化。

综观这一时期的书法,我们大致可在于右任的北碑派与沈尹默的南帖派,以及学者书与画家(艺术家)书这两个对比关系中找到最基本的力量对比格局。但与民初沈曾植、吴昌硕二人作比较,可明显看出时代变迁的痕迹:1、沈曾植与吴昌硕对比在民国中后期,从风格对比转向了流派宗旨的对比;2、在民初的遗老书家群,是特定时代更迭留下的产物,到中后期,伴随着这一阶层的消失,作为其依附的书家群也自然消亡,但此中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合”的趋势:即遗老书家群与学者、文人画家式书家群之间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新、旧文化交替时的嬗递关系,到中后期,这种新、旧文化对比变成了新文化形态自身的对比。

民国中后期书坛,在建立流派意识上也是卓越有成效的。于右任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方法上的典范,即以结社与组织群体方法主动推出自己的宗旨,已成为未来书法活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而沈尹默无意中促成了一个流派的形成,这是一种自然聚成的形态。他们两位的存在,标志着中国现代书法界埋藏日久的群体意识正在苏醒。

同时,书坛社团活动方式的全面风行,具有开放性,给书坛带来莫大的好处:首先,是它为流派的兴起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其次,它很容易在文化界或整个社会造成一种声势,容易形成全面影响;再次,它为展览会这种现代活动方式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同时社团活动也使艺术家们的组织走向多元构成。1917年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的成立,即标志着社团活动已从一般的文人阶层走向各个更具体的专门阶层。在大学中出现这样的组织,对书法未来发展的启迪作用与历史含义是不可估量的。

美学概论论文 第5篇

美学概论论文

姓名:安永博

学号:***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牟爰西

论现代时尚与美学

——现代时尚与艺术在全球环境下的共存理念

安永博

云南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号:***

摘要:时尚在当今世界代表的是最前沿,从外观美学上来说,其代表着最具争议性的一群人和物,西方市民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与当代艺术相比,时尚的产生似乎更为容易被市民接受,然而对于时尚的研究与美学却是截然相反的,时尚在人们眼中一直属于肤浅流俗,时尚学似乎与美学一直在挂钩,却又不属于学者们眼中最具科学性和代表性的课题,时尚一直被学者们流放在主流文化研究的边缘。时尚与美学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时尚特有的包容性让它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几乎无孔不入,从现今的文化趋势来看美学从根本上影响着时尚的走向的同时,时尚也在悄然刺激着着现代美学拥有更加直观的表现力。

关键词:时尚文化;同性恋亚文化;美学;包容性,引言:

时尚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领域,并让这种独特的具有魅力的文化活跃在繁华的世界里。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日益加大,世界性的时尚潮流一波接一波的不断涌现,时尚的气息与文化几乎充斥着每个领域。解读时尚,宏观美学:

1.1时尚的基本含义:

从字面上来看,时,即是时间;尚,是崇尚,那么我们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所崇尚追求的某种东西,时尚是一种极具潮流性的文化现象,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时尚不得不站在流行的最前沿,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下,时尚像一股清泉,又像浓郁优雅的咖啡一般渗透进社会每一个阶层,时尚是什么,按照英国作家韦尔斯(Herbert GeorgeWells)的论断,时尚是狂野的海洋上泛起的泡沫,是庸俗的繁荣。在诸多的正统学派的研究中都可以发现时尚从来都是凡俗间充满浮华的代表,就像英国作家赫利特(Williarn Hazlitt)所认为的时尚不过是放荡和空虚。但人们对现代时尚的理解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反面经典。[1]那么时尚是什么呢,时尚也是文化,在著名服装史学家莱佛(James Laver)的眼中,时尚和服装是思想的体现,在多个世界级艺术博物馆任职的布兰德(Susan Ferleger Brades)认为艺术与时尚交替进行,共同追求新视觉的新发现。1.2时尚文化的审美

无论学派的学者们怎样认为,英文为Fashion的时尚一词几乎风靡全世界,现代时尚对于时尚的解读庞大而繁杂,让人无从下手,从而形成了模糊的观念,时尚家居,时尚服饰,时尚建筑,时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却又并未精准的定位,美国人类学家特德(Ted Polhernus)和南美洲的林恩(Lynn Procter)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时尚一词的意义已经等同于“装饰”“服饰”和“风格”,而“装饰”这个解释的加入更使得时尚的定义变的广阔且复杂。[2]于是我们会在其中发现流行这个词汇的大量出现,流行出现在不同领域却不等于时尚。日本著名服饰史学家,专栏作家中野香织认为,流行说穿了,不过是在历史中找到源头,在复古中寻找灵感,在混搭中找风格罢了,一点创意,再加一点创意就是属于自己的时尚。他推崇的是”Satisfashion”,意思是“绝不满足于现状的流行时尚“[3],走在最前沿的社会风气,文化的外在表现。社会学家们眼中简单而又狭小的时尚,在专业领域的人看来却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生活的多元领域,尤其在现代社会,我们不难见到纯艺术和实用艺术领域中时尚的身影。1.3美学简述

然而相对于时尚来说,美学这门在西方国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从引进中国到今天只过了一个世纪。

每个人都有审美的能力,每个人都是美的代言,什么是美,在两千年前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城邦时代,这一话题就活跃在哲学世界。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就是在当时人们对本质属性,及美的争议下诞生的,但这种诞生却是在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相互排斥中得到发展,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极端的表示了文艺

与传统哲学相悖的同时也矛盾的表达出美与艺术是理式世界最高的法则。美学发展到当代依然争议不断,各种尖锐的问题将美学一波一波的推向批评家的笔尖。1.4美学强大的包容性

2006年悉尼双年展以策展人查尔斯·梅诺威瑟(Charles Merewether)的《接触的地带》(Zones of Contact)为主题,对准当今世界的焦点:地域冲突和宗教矛盾,从地域性、种族和性别问题入手,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城市、土地、家园,日常生活空间的接触等问题,在美学上勾画出一个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乌托邦。“接触地带”的理论代表着新美学的成就,无论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知识在教育分配上如何平均,由于权力的不平等,知识的传播依然是不平等的,法国理论家波瑞奥(Nicholas Bourriaud)认为艺术活动应该与周围世界产生关系,而不仅仅是在现它,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应该反映真实存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美学” 与“接触地带”理论的相互映证,都强调当代艺术的相互作用、即兴创作、开放性和异质混合的重要意义。[4]这场美学盛宴穿插在人种、道德、政治,宗教,人权,文化,艺术,尖锐矛盾,文明传播,群体力量里面。艺术没有边界,这就是美学,艺术将一切矛盾体融合嫁接,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将一切极端变为融洽,将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不同的艺术家感受不同的世界,创造不同的艺术品,审视属于自己的来自于文明世界的美,还有文明给予自身的美,时尚元素就是在这个异常活跃而纷繁的美的世界展露自己的身子,就像美学一样,时尚挑战自我,更是在挑战那些需要不断革新而却淹没在洪流中的现实,发现逝去和未来即将产生的美,宏观美学,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融合,推出陈新,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现代社会。

2、加强合作,相互影响:

不论时尚与美学在各自领域中具有怎样的影响力,但他们依然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共生性。

2.1艺术与时尚共存的新理念

弗龙格在他的著作《穿着的艺术—服装心理揭秘》中指出“时髦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一方面每个人都想与其他人相似,同时每个人又刻意追求不同于别人。”还有人说“不是我跟不上潮流,而是它变幻的太快了”。时尚可以高高在上,为之敬仰的文化理念,亦可以是融入百姓,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或是经过设计者呕心沥血,为之疯狂的艺术瑰宝。伴随着展览、插画设计、时装电影等表现手法的融会贯通,文化艺术与时尚时装的界限日益模糊。将时尚带入传统美学的圣殿,昔日传统美学所塑造出来的东西,开始被时尚所融汇,于是时尚成了大赢家,也成了会展造钱机。世界各地任何时刻至少十几个博物馆提供给主流时尚展示的舞台,而那些昔日只展示艺术作品的画廊,美术馆都开始接纳时尚这一

带给他们巨大审美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新理念。于是时尚无所不在,这一全球性的现象包括Alexander McQueen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演的“Savage Beauty(野性美)”秀演,且由于大受欢迎延长展览期。在当代博物馆馆长Philippe de Montebello和Vreeland的管理下,1983年对Yves Saint Laurent进行了研究,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为还活着的设计师早博物馆举办的时装秀。[5]时装,时尚展览将传统的博物馆,画廊世界推向另外一座高峰,时尚艺术性在经济和商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当代美学从传统的理念中开辟出属于时尚的一片新领域。2.2时尚的艺术化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最高雅的东西是什么,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艺术,多少人为那些艺术作品痴迷,为了一件艺术品情愿倾家荡产。于是时尚开始被赋予了艺术性,时尚不再是单调的奢侈,不再单调的为商业服务,它在当代艺术领域开始所向披靡,时尚与当代艺术成为亲密无间的邻居,时尚美学被人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2.3时尚对当代艺术家的影响与反省

传统美学即代表了过去艺术家的思想高度,在时尚开始已开放的姿态迎接整个市场的冲击的时候,艺术家本身也开始收到这股浪潮的影响,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在自己工作室里专注于创作,他们也越来越关注时尚。艺术本身是无价的,但艺术作品却必须被赋予价值,当代艺术家们更在乎自己的作品能获得怎样的评价,是不是能被更多人收藏,画家曾梵志更常选择出现在时尚杂志封面而不是艺术杂志,然而,在这种浪潮下,我们不得不提起艺术的本质,艺术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超越时间,而时尚的本质,则是一场又一场的轮回,时尚艺术在他们出现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可分割,但是它们的本质是否相悖呢。当代艺术家应该反思自己在漫长道路中应该吸取和借鉴的经验知识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3.亘古不变的原罪,迎合市场

时尚被赋予艺术性的同时又以浓郁的商业味道和和对市场的原罪,但是这就是时尚的本质,从诞生开始他就与市场共存,时尚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设计、创意和对美的追求上,永远是时尚设计师们在领导着潮流,奢侈,华美,精致,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著名艺术家丁乙认为:“艺术家一定要坚持创作的自由度,大品牌与艺术家合作,希望能从艺术家那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活力,而一旦品牌方过于强势,艺术家为了时尚而放弃创作的自由,不仅会影响今后的创作,也会影响艺术声誉,自然得不偿失。

“当代艺术家应该比过去更加具有审视力度,时刻提醒自己,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迎合。

时尚与艺术,美学在发展中收到的冲击,使得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模糊,我们不得不警醒,时尚依然是时尚,艺术依然是艺术,我不认为时尚和艺术会融为一体,尽管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更像是合作者。4.时尚与美学同具包容性的同时所带来的尖锐话题 4.1同性恋亚文化对当代时尚和艺术市场的冲击

同性恋文化无论在什么阶层,什么时间段,一旦出现,必然引起轩然大波,然而这一敏感的话题在时尚圈和艺术圈却是风光无限。

范思哲VERSACE自从创始人范思哲老先生被同性恋人枪杀后,风光大减,Donatella也是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可她打理的范思哲之性感就跟以往的风情多少缺了点难以琢磨的味道。中国著名时尚杂志《ILOOK》以中国最好的设计师周翔羽为主编,将中国同性恋群体用视觉的方式惊艳的搬上了杂志,巨量的篇幅,直面中国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封面标签是“中国真高兴——Gay China”,坦诚的英文名和文艺范的中文名。但是英文名的背后似乎有更多的含义,GAY一词是福科发明来形容同性恋的,从”快乐的“引申而来,在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为同性恋群体说话的时代,这是饱含讽刺词语,但是如今呢。在时尚艺术领域同性恋开始以自己的形态创造文化,Dior创始人Dior老先生不仅是优秀的女性服装设计师,还是现代服饰设计的伟大开拓者,更重要的是他是同性恋。【6】有人问现代时尚界与同性恋有什么关系,那么放眼一线时尚设计品牌的设计师有几个是同性恋,十之八九,那么这是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说现代时尚艺术有十之八九十同性恋创造的,身处两性界限外的同志们往往能从异性和同性两个视界来审视女人,女性的优雅与性感也许是他们追求不到的,因此在时尚与艺术共存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下,他们创造的东西影响着一个时代,从艺术领域延伸出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否为我们带来新的体验呢,我想在同性恋们大胆放纵的以艺术为焦点释放自己的魅力的时候时尚美学,时尚圈的强大包容性才是真正让他们无所顾忌的源头。

无数学者,为此抛头露面,从可可·香奈儿时代开始,简约奢侈的时尚理念开始巴黎盛行,传统的贵族统治阶级,眼高于顶的上流社会贵妇开始接触这种能够吸引男性眼光的新兴产物,香奈儿女士是现代女装的先锋,当代奢侈品行业的开山鼻祖什么是时尚,这一论题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5.时尚美学和时尚文化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时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青年的思维、行为和成长,时尚的影响是深远的,追求自由,彰显个性,享受生活,勇于挑战,创造激情,不崇拜权威,不循规蹈矩,这些为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逐渐在青年的身上体现出来,使得他们在包含创造力的同时又收到观念的约束。但是时尚却未必带来的都是正面影响,由于社会性的特点,时尚文化并未被过滤优化,大量负面信息对当代青年造成了消极影响。在这种文化的大潮流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保持自我,坚持积极向上的原则,吸取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不被消极的物务所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后记

当今社会大众和少部分学者对时尚文化依然持有意见,时尚文化长期处于被扭曲的异化状态,而造成这种异化扭曲的原因,又迫于时代原因,这是一个大时代,我们处于过度的最激烈的时期。也有迫于时尚本质的内在性质,时尚的奢华,炫耀性使得人们不能把持自我,时尚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类深层次的暴力倾向,面对现代时尚的张力,有人将美学意义上的性感无限夸大成为色情艺术。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该认清时尚的本质意义。

当代时尚观念与美学相辅相成的前提下,时尚文化更应该达到自己应有的境界,耀眼,气质,魅力,通过特殊的自我否定心理将自己从一种普罗大众的心理状态摆脱出来。坚定自信,充分尊重自己的个性和人格权利,放开自我成就未来 结论:

这些一系列的研究和案例证明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时尚与现代美学的共存性,时尚并不是纯粹的艺术,艺术也不是时尚,在全球大环境下两者只有合作包容才会让人们更好地接受事物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由于资料和水平的限制,文章的叙述仍然不够全面,从更深层次的发掘比较困难,在时尚与美学关系上还有模糊的概念,应该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进.关于时尚理论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3).上海 :200433 [2] 贺南德.透视时装【M】.纽约:柯达莎出版社.1994.[3](日)中野香织 ,赖庭筠译.时尚方程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2-1.[4] 邵亦杨.接触的地带还是冲突的地带?——悉尼双年展的当代性[J].2006,9.[5]造梦机或是摇钱树,http://fashion.eladies.sina.com.cn/industry/2013/0117/200836344.shtml,2014-01-02.[6]时尚与同志不解缘,网易女人,2014-01-02.持稿人: 安永博 持稿院校: 学院云南工商学院

《艺术概论》论文题目 第6篇

论文要求:

1论述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关系; 可以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某流派或以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进行对比,浅谈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可借鉴资料《艺术概论》、《中国建筑史》、《世界建筑史》; 论文要求1000字,论点清晰。

评分标准:

字数要求(20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概论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概论论文05-07

化工概论论文05-16

铁路概论论文07-07

生物概论论文08-20

概论论文题目04-10

医学概论论文提纲08-04

艺术概论论文提纲08-06

生物概论论文提纲08-09

文化概论论文提纲08-14

遥感概论论文提纲08-18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克镭》下一篇:团结路小学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