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2024-05-12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精选9篇)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第1篇

尊敬的高书记,各位领导:

你们在百忙之中亲临xx检查指导整乡推进工作,这是县委、政府对xx各族人民的极大关心、爱护。我代表xx乡党委、政府、全体干部职工和七千多各族群众,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代表乡党委、政府,把整乡推进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在座的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补充,并请各位领导提出批评和指导。

一、乡情概况

xx乡地处xx县西部,全乡土地面积92.18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委员会、41个村民小组、7个橡胶队、3个初制茶叶加工厂、1个橡胶加工企业,是全县五乡两镇中最小的一个乡。乡内国境线长 26.3公里,隔河与缅甸佤邦的岩城区、营盘区和龙潭特区接壤;有边境通道1条,人行便道30多条,属“无屏障”边境地区。乡内最高海拔1900米,最低海拔680米,地形东高西低,是一个集边境、民族及贫困为一体的小乡镇。

全乡居住有佤族、拉祜族等7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158人,总户数2291户。其中农业人口2139户6788人;非农业人口152户370人。人口出生率9.4‰,死亡率9.23‰,人口自然增长率0.17‰;全乡共有2个党总支,15个党支部,党员257名。

全乡土地总面积13.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97万亩,非林业用地4.96万亩,有林地7.93万亩,森林覆盖率60%。全乡总耕地面积13447亩,其中水田面积3484亩,固定旱地3170亩,临时耕地6793亩,耕地面积中25度以上的5724亩。

全乡已实现村村组组通水通电、通公路,公路里程达到86公里,有灌溉沟渠71条,全长39.9公里,人畜饮水主管道24公里。

二、整乡推进工作目标任务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是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期间一项重大的扶贫开发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举措;以整乡推进为平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合力攻坚,着力实施好安居温饱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发展工程、社会事业发展工程、素质提高工程、生态能源工程等六大工程,为xx乡贫困群众打牢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发展基础。

(一)xx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总体目标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以乡为单位,以自然村为主战场,以贫困农户为工作对象,以完善基础设施、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基本消除贫困、构建和谐为目标,以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为主要方式,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围绕农民增收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突出重点,实现以乡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的工作目标,使项目区2155户6810人得到扶持,实现项目区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达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从而达到项目区整体脱贫并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xx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具体目标

通过两年试点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达xx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达390公斤以上,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有效解决温饱问题,切实提高巩固温饱能力,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687”目标,即:户“六有”、村民小组“八有”、村委会“七有”。

农户“六有”即:

1.户均有一幢人畜分离、整洁明亮的安居房;

2.户均三亩以上的高稳产农田地;

3.户均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4.户均有两亩以上稳定收入的经济林;

5.户均年有一头大牲畜出栏或有两头生猪出售;

6.户均有一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

村民小组“八有” 即:

1.有进组的硬化道路;

2.有入户道路硬化;

3.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

4.有电视覆盖;

5.有一批劳动力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6.有脱贫致富带头人;

7.有文化室或活动场地及其有效管理制度、措施;

8.有增收致富特色产业。

村委会“七有” 即:

1.有保持通畅的进村公路;

2.有基层组织、科技文化室和活动场地;

3.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

4.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5.有通讯设施;

6.有一个村级卫生室;

7.有一个增收致富的支撑产业。

三、整乡推进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组织机构和领导小组。为切实加强对“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xx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代理乡长、乡人大主席团主席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资金管理组、项目建设管理组、产业发展组、宣传信息组、监督考核组,负责全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督查检查及考核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乡项目办,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村委会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两个村工作队员进行明确专人负责,负责各项目点的建设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团结干事氛围。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在项目启动之初,召开村组干部大会,分责任区,分工作队,深入村组,召开农村党员干部大会、群众大会,宣传整乡推进工作,把全乡干部群众都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建设xx、建设家乡中来。利用各种渠道对“整乡推进”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整合扶贫攻坚合力。计划制做宣传牌2块,已完成1块,书写宣传标语20条,制作项目点标示牌19块。计划每个月编制2——3期的简报,宣传整乡推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有影有像,简洁明了,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增加网络宣传平台,扩宽宣传的范围,适时宣传,推进整乡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整乡推进的目标和任务,了解上级党委政府在为群众想什么、要为群众解决什么,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极大地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掀起整乡推进建设新高潮。

(三)深入调查研究,确保措施得力有效。作为整乡推进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坚持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担负起全面落实的责任,超前谋划,统筹谋划,高位谋划,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到人。做到主要负责同志带头亲自抓、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各负其责,项目点有直接责任人负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格局。结合实际和工作需要,对全乡三个工作队进行了大调整,补充壮大了曼亨村和xx村两村的工作队。各工作队员按照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项目启动之前,各工作队员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对各村民小组、农户的家庭成员、住房情况、产业情况、建房意愿、贷款意向等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并进行了集中汇总,及时了解掌握村、组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工作中的群众意见,有的放矢的帮助群众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县属有关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帮助,发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合力,为全乡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四)突出工作重点,化解工作难点。在入户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群众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农业生产,部分村民没有产业支撑,群众自筹十分困难,这已经极大制约了整个项目的推进和落实,根据这一民情,党委、政府领导主动出面跟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洽谈,为xx乡农民群众争取到800万元建房贷款,每户最高限额3万元。帮助村民解决了资金方面的困难,推动整乡推进工作的开展。

(五)科学规划,协调配合,有序推进。在县城乡规划局进行规划的基础上,乡、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工作,逐村逐户走访登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填写表册,规范建立贫困户、贫困村档案,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和村有档、户有卡、情况清、底子明,为编制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群众满意的规划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到村入户,综合实施”的总体要求,规划方案编制工作结合乡情、村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以建档立卡数据为依据,坚持资金安排顺序、补助标准、突出重点和统一质量技术标准和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力求编制出的规划资金安排合理,建设内容符合村情民意,全面反映各建设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进一步明确各建设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以乡为单元,整合各类项目资源,有效配套各类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一定范围内,集中连片实施整体推进,综合开发,树立大扶贫态势,构建大扶贫工作框架,强势推进扶贫开发。

(六)狠抓落实,稳步推进。整乡推进项目将严格按照项目规划,结合实际进行建设,采取“六项工作机制”、“八个结合”、“四项要求”,抓好项目落实。“六项工作机制”(即:在严格签订“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廉政”三个合同的基础上,实行竞争机制;群众和专业队伍相结合机制;村村互帮互助机制;权利、责任和义务统一的管理机制;部门协调联动的服务机制;群众代表参与的监督机制)。“八个结合”(即:项目建设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与维护民生相结合;与维护和谐稳定相结合;与开展创先争优相结合;与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基层党建相结合;与强化农村民主管理相结合)。“四项要求”(即:明确责任抓落实;严明纪律抓落实;奖优罚劣抓落实;抓好学习促落实)。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整乡推进项目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是群众自筹能力弱。由于产业发展效益没有体现,部分村民没有产业支撑,农民群众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农户没有经济积累,一般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有的甚至入不敷出,全乡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自筹能力弱,民房改造中所需资金自筹能力较弱,加大了项目实施的难度。根据工作组进村进户调查的情况,在民房改造中自筹资金大部分村民都需要贷款,自筹能力弱。争取到的贷款也只能用于毛房的建设,房子装潢等资金不足。二是工作经费没有落实。由于乡穷民贫,乡级财政只能应付日常运转,无法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宣传等工作经费,一些办公设施设备也只能临时从其他办公室调配,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恳请县委、政府酌情给予解决。三是专业技术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县属有关部门的技术支持目前还没有完全到位,仅凭乡里的力量难于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也有待县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恳请县委、政府给予协调安排专业技术干部进驻开展工作。四是项目建设承包方式操作难度大。按照县里关于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办法,单项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实行招标。由于整乡推进项目资金量大,子项目多,如果全部要求招标,工作量和招标经费都将是一个不可避免、不可估量的,也是乡镇难于承受的。建议县委、政府,在纪检、城建、扶贫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同意采取议价、竞价等方式发包工程项目。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召开全乡整乡推进项目启动大会和村组干部群众大会,把整乡推进政策和相关要求宣传到千家万户,统一全乡干部群众思想,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管理。二是在公路沿线、道路重要交叉口制做宣传标牌,营造全乡动员氛围。三是定期制作简报,开通网络宣传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每个月制作2期的简报和相应的工作通报,宣传整乡推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有影有像,简洁明了,把宣传落到实处。另外,增加网络宣传平台,扩宽宣传的范围,适时宣传项目建设进度,通报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公示项目资金拨付情况。四是做好资料数据收集整理。统一收集整理各项目点的基本情况、图像等资料,归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资料完整。五是精心组织,迅速启动项目建设。坚持超前谋划、统筹谋划、高位谋划的指导思想,坚持规划先行,扎实做好项目启动各项前期工作,迟早启动项目建设。提高认识,统筹安排,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精心实施,推动整乡推进试点项目顺利实施。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第2篇

盐津县柿子镇按照“一个规划管统筹、一个方案作保障、一个班子抓落实、一个奖惩促成效”的要求,坚持扶贫抓硬件、党建抓软件,坚持扶贫开发在哪里、基层党建工作跟到哪里,合力推动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镇情基本情况。柿子镇辖8村1社区,下辖29个党支部、61个党小组、797名党员。有彝、苗、回等少数民族415户1955人。有244个村居民小组6305户25189人,其中农业人口5618户23273人,涉及扶贫人数9356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40.2%。

(二)资金投入情况。扶贫项目规划总投资11187.40万元,计划在2013年投资6930.05万元,2014年投资4257.35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整合其他行业部门资金5619.9万元,业主投入资金18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767.50万元。投资比例为按照产业投资3499万元,基础设施投资3153.1万元,安居房改造投资3181.5万元,社会事业投资1148.8万元,科技培训5万元,生态环境投资2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划1000万按照产业发展5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107.5万元,安居工程390万元,科技培训2.5万元。

二、主要做法

柿子镇紧紧围绕“树牢党风、夯实基础、做强工业、培优农业、激活三产、建美集镇”的总体目标,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着力在体系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服务建设等方面建强组织,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四个四”服务体系,建强基层组织

认真落实“三深入四联户”及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以“四个四服务体系”为扶贫开发提升服务能力。即建立县乡村组为民服务中心、站、点,实行“四级联动”抓覆盖;建立“轮流坐班”制度、“干部下访”制度、“帮扶承诺”制度、“城乡共建”制度,实行“四项制度”抓长效;建立民情收集办理台账、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台账、组织生活台账、信息公开台账,实行“四本台账”抓管理;管好用活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新农村指导员、驻村常务书记,实行“四支队伍”抓服务。积极发展本地优势特色产业,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做法,围绕方竹、中药材、核桃、香桂、李子、柑橘等特色产业,着力改善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农民走产业合作发展之路,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协调服务作用。积极探索在特色产业链上建强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建立民情责任区制度,对从事相同或相近行业的党员加强分类管理,实现基层组织体系的有效覆盖,为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三三四六”服务机制,服务产业发展

柿子镇坚持把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服务党组织建设工作两两结合,研究制定“三三四六”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建立“三级责任区”,明确服务主体。镇直各单位支部分别联系各村(社区),4个镇直单位支部共联系8村1社区,并以支部为单位建立民情责任区,责任区不得少于200亩;以村(社区)“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指导员为单位建立总支民情责任区,责任区不得少于200亩;将村(社区)各支部组成联合大支部并建立民情责任区,责任区不得少于200亩。据统计,共创建民情责任区28个,其中镇直单位党支部民情责任区4个,党总支民情责任区8个,农村党支部民情责任区16个,民情责任区达到“五个万亩”。

二是坚持“三个对象”,明确服务方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对象,推进项目落户,加速全镇产业发展,快速推动方竹、中药材、香桂、核桃、李子“五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引领农民群众走向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对象,通过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覆盖面大幅提高,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问题,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服务农村党员群众为对象,实行党支部联系产业和项目,党员结对群众的“一帮一”联系结对措施抓实服务群众工作,要求实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5户群众,镇直单位支部书记、站所长党员至少联系10户群众,村(社区)“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新农村指导员和其他党员每人至少联系15户群众。有10个党支部联系10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273名党员结对联系2041户党员群众,全镇28个党支部联系产业发展13755亩。

三是做到“四个深入”,明确服务措施。深入结对户家中宣传政策。坚持上门服务接地气,决策共商重民意的思路,充分实现镇党委、政府的发展决策与群众的发展愿望有效对接;深入田间地头一同规划地块、栽种秧苗。采取党员到结对户家中面对面、膝对膝话品种,算收入,并在民情责任区里推选出有威信的党员、村民小组长以及创业致富带头人到昭通市鲁甸县和绥江县、四川省简阳市和筠连县实地考察,参与选种听证会等,充分调动群众“谋发展、思发展”的积极性。经过干群同吃同住同劳动,创造出仅一周时间便栽种2万亩产业的惊人速度,使全镇“五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总面积达12万亩,群众增收后劲十足;深入种植户家中开展培训。按照“三分栽,七分管,产业才能得发展”的思路,柿子镇专门安排5名林农技术人员专职负责五大产业的管护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党员群众到绥江、昭通实地学习管护技术,形成一带十,十带百的点面效应。并邀请市农业局果木站、绥江世通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家到柿子进行手把手的大面培训,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群众的管护水平;深入建设工地调解纠纷。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柿子镇将整乡推进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合并为10个重点项目,每个项目由1个党支部联系,党员包保宣传动员、思想疏通、纠纷调解等工作,切实做到项目不完成不脱钩。目前已完成了产业发展的95%,基础设施建设的70%。

四是瞄准“六个一线”明确服务终端。坚持“党员干部要在一线服务、政策要在一线落实、问题要在一线解决、形象要在一线树立、情感要在一线沟通、成效要在一线检验”的工作方式。镇直各单位支部每月到村工作次数不得少于3次,党员到民情责任区工作不得少于5天,每月至少进联系户家门2次以上。全镇党员干部通过认真贯彻一线工作法,多次深入村社召开党政办公会、镇村干部会议和群众大会,实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办百家事,用民情日记记录群众意见建议,用民情连心卡连接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为民排忧解难。

(三)“三项重点”工程,服务千家万户

一是特色民居建设全面突破。柿子镇在整乡推进项目安居房建设中,通过采取与新农村建设工程结合打造的方式,充分结合当地民居风俗特色,严格遵循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实用美观、经济宜居的原则,建设完成安居房519户,有效解决贫困偏远山区群众住房问题,实现从茅草房、叉叉房、泥土房到新农村特色安居房的大跨越,切实改善了当地群众人居环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通过大力实施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提高道路通行条件,彻底扭转群众出行难的局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全镇现已建成村组公路14公里,硬化村组道路7.9公里,硬化户间道路2.4千米。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现已完成河道治理1.2千米,3件综合性人饮工程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中。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完成农村中学改扩建学生食堂600平方米,新建镇卫生院8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室1个,农村小学教学楼、食堂及学生宿舍3950平方米。

三是特色产业建设全面提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全盘考虑的思路,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实施连片种植,积极带动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种植,全面形成了特色农特产业种植格局。全镇现已种植核桃15978亩,李子5412.6亩,方竹5000亩,天麻3300亩,香桂8000亩。

(四)“三项建设”,筑牢战斗堡垒

一是队伍建设。通过抓住农村党员队伍是农业农村发展这一关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镇、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吸纳农村优秀人才、致富能手、创业带头人为党员干部,在新发展的党员中,注重发展35岁以下“双带”党员,让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邀请专家亲临现场为乡村党员干部“换思想”,解决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充分发挥常务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作用,坚持“三个培养”,把服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服务骨干、把党员中的服务骨干培养成基层干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骨干队伍,大力培养农村致富能手和乡土人才,为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服务建设。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夯实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素质能力、完善社会服务、加强生态建设等,对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资金统筹考虑,优化布局,精准扶贫,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村级党组织按照“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工作法等,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共识,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建立项目定期巡查制度,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项目招投标的监督管理,规范落实扶贫资金财政报账制,严防资金截留、挪用、不按规定使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三是阵地建设。加强行政村活动场所规划管理和使用,整合办公场所、服务场所和活动场所,突出服务功能,防止活动场所行政化倾向。2014建活动场所建设1个,改扩建2个。

三、经验启示

一是把群众需求作为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的基础条件。在制定扶贫规划时,把群众最缺什么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规划的前提,确保整个扶贫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体现群众意愿,为“双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把群众参与作为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的重要抓手。通过“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和建立民情责任区等方式,让党员群众充分参与项目选择,参与工程服务和监督,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开发进度。

三是把群众满意作为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用真情,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实现以扶贫工作带动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促进扶贫工作的双赢。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第3篇

1“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中枢镇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困难, 满足了群众最直接的生活需求, 而且还通过产业扶持、劳动力培训和科技开发, 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也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等方面有效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现将这些问题分析如下:

1.1 组织发动不充分,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启动实施难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是加快贫困乡村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但“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超常规、大规模、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涉及千家万户, 实施起来十分繁杂。主要表现为:一是群众的组织发动和参与程度差异较大;二是挂钩帮扶资金筹集困难;三是困难群众筹资难度大;四是有些村委会对户、自然村、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没有做好深入详实的调查统计。

1.2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小,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较差

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要把加快贫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乡镇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导工作和战略举措来抓, 不断改善贫困乡镇的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但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村与村之间基础条件差异较大, 资金投入也存在较大差异, 各村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小, 村容村貌变化小,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较差, 需要继续狠抓落实。

1.3 群众致富能力差, 难以摆脱贫困生活状态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调研情况看, 农村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综合素质不高, 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科技含量是加快贫困乡镇发展的突破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科技含量低, 土地产出率低, 科技普及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慢, 是中枢镇贫困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1.4 产业发展水平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贫困乡镇脱贫致富, 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来支撑。农村支柱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通、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 中枢镇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很低, 特色产业对贫困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还不是很强,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1.5 公共服务覆盖面窄, 救助水平普遍较低

农民由于家庭和个人的缺陷而导致贫困这一事实, 实际上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表现。经过20多年的努力,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到社会福利服务的各个方面, 其作用有所发挥, 然而, 这些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 由于县乡财政十分困难, 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社保需求和民生问题逐步凸显, 影响了农村发展后劲。主要表现为覆盖面窄, 救助水平普遍较低, 难以使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生活状态。

1.6 农村组织软弱涣散, 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践证明, 凡是群众发动工作做得好的地方, 扶贫开发的成效就更加明显。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整村推进难。一是认识水平和领导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组织领导不到位, 工作不够深入扎实, 行动缓慢;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发挥作用的程度差异较大, 少数村委会干部软弱无能, 回避矛盾, 逃避困难和问题, 工作被动, 起色不大。部分村委会因实施规模较大、基础太差, 资金有限, 存在等、靠、要思想, 要完成“整村推进”目标有困难。

2“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 乡镇要科学规划, 统筹实施, 各行政村要针对本村实际, 因地制宜,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

2.1 广泛凝聚力量,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 广泛宣传动员, 实施资金项目大整合, 集全镇之力筹措资金;实施社会力量大参与, 凝聚全镇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实施民生改善大保障, 努力满足群众的心声和愿望。在增加财政扶贫投入的同时, 加大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及社会帮扶投入力度, 以群众为主体, 充分调动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群众投工、投料、投资, 合力促进“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实施。

2.1.1 广泛动员, 挂钩帮扶。

广泛动员一切力量, 集全民之智, 举全镇之力, 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争取更多群众参与、争取更多资金投入,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一是建立领导挂钩帮扶责任制, 形成市县各级各部门领导包乡包行政村包自然村的挂钩帮扶责任制;二是建立单位挂钩帮扶责任制, 形成市县各级各部门包乡包行政村包自然村的挂钩帮扶责任制;三是建立企业挂钩帮扶联系制。鼓励动员企业深入开展“百企扶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四是建立挂职扶贫干部驻村帮扶责任制。各挂钩帮扶单位选派一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到村挂职开展驻村入户扶贫工作;五是建立站 (所) 挂钩帮扶责任制, 负责具体的规划扶贫工作。

2.1.2 整合资金, 加大投入。

加大投入是加快贫困乡镇脱贫致富进程的必要保障。要按照“整合资金、捆绑使用, 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 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 整合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烟草、电力等各行业的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资金, 集中投入使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的综合效益。以中枢镇为例, 中枢镇启动实施的17个村委会, 平均每个村委会投入资金不低于400万元, 其中:市级财政补助100万元, 县财政补助100万元, 整合各级各部门各类项目资金筹集150万元, 各挂钩帮扶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筹集5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必须提前到位, 其它资金分步落实到位。根据每个贫困行政村所辖自然村、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程度, 科学合理地确定投入资金。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农资金要优先安排到整村推进项目上, 确保资金按时到位。

2.1.3 详实调查, 认真统计。

乡镇党委政府要统揽全局, 指挥各方, 做好统筹协调工作。落实工作责任, 任务包干到人, 及时组织安排乡、村、组干部深入村组、深入农户, 围绕“户8有、自然村6有、行政村6有、乡镇6有”的内容扎实抓好摸底调查工作, 对户、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做好深入详实的调查落实统计, 做到“三不漏、三不得”, 即:“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实得虚不得、细得粗不得、紧得松不得”。认真细致的做好建档立卡工作, 对贫困村农户家庭基本情况、自然村基本情况、行政村基本情况, 实行“一户一表、一个自然村一表、一个村委会一表”, 涉及的每一项内容都力求真实、准确。对各村各户现有的基本情况, 还需要建设哪些项目一定要明确, 各村都要写出一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调查报告, 为下步编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奠定良好基础。

2.1.4 集思广益,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实施要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合理、操作性强、体现特色、群众满意、先户后村再乡”的要求, 结合实际, 集思广益, 充分听取多方意见, 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群众比较满意的“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和村级“整村推进”实施方案。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 资金跟着项目走, 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 严格按照规划的项目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组织实施, 不擅自变更项目地点及项目规划, 不颠倒“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实施和资金保障的主次。首先是“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中的户“八有”建设项目是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德政民心工程, 是实现“整乡推进”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必须优先保障和满足;其次是解决自然村“六有”建设项目;最后再解决行政村“六有”和乡 (镇) “六有”建设项目。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 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上, 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乡镇和农村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2.2.1 狠抓安居工程, 强化配套建设。

大力夯实生产生活基础。强化安居房建设, 达到瓦顶白墙、有抗震能力、人畜分居, 做到内外皆白, 整洁实用。如土坯墙内外均要粉平刷白;砖体清水墙内墙粉平刷白;石墙外墙勾缝、内墙粉平刷白。强化沼气池、卫生厕、卫生厩三配套建设, 海拔在2200m以下的项目村必须建沼气池、海拔在2200m以上的项目村要进行节能改灶, 确保户均有一口沼气池或节能灶。

2.2.2 改造中低产田, 配备储水设施。

强化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 力争人均有一亩年产400kg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地。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 搞好规划, 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理, 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 坚持治水、改土并重, 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 把中低产田地建成“渠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园田化、生态化”的高产稳产农田, 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区、半山区要强化与高稳产农田 (地) 配套的小水窖、小水池建设, 鼓励多建小水窖, 确保户均有一个生产性小水窖或小水池, 保证群众生产用水需要, 确保旱涝保收。

2.2.3 强化道路建设, 完善电网改造。

加大道路、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强化乡村道路建设, 努力实现乡村道路达到油路、水泥路、弹石路, 自然村村庄道路硬化的目标。中枢镇重点是加强通路、通电、村内道路硬化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其中, 下决心解决并实现县至镇、镇至行政村油路 (弹石) 化, 自然村内道路硬化的目标。加大农村电网改造步伐, 实现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 家家户户用上安全实惠电。

2.3 培育发展产业, 打牢稳定增收基础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围绕“镇有龙头企业,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全力抓好种养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和名特优产品及绿色食品等产业扶贫工作,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贫困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2.3.1 抓好产业规划, 明确发展重点。

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立足实际, 科学制定乡 (镇) 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发展粮食、蔬菜、林果、畜牧等种养殖优势产业。积极实施养殖富民和蔬果增收工程, 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建设, 推进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样板建设, 创建浅水藕种植基地和朝鲜蓟科技种植示范基地, 发展优质葡萄和云新系列核桃良种种植, 形成镇有重点、村有主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养殖基地、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 进一步做大畜禽养殖业, 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逐步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 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

2.3.2 狠抓支柱产业培植, 形成产业特色。

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 力争镇、村有l至2个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开发格局。以中枢镇为例, 要围绕“优粮、稳桑、强烟、旺畜、扩菜、兴林果”的思路, 抓好丰水梨示范区、油桃和旱地蔬菜基地、水稻生物多样性种植、红提葡萄基地和板鸭板鹅加工等后续产业的发展,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 使“一镇一业的畜牧业、一村一品的粮食、蔬菜、畜牧、葡萄业”初具雏形。中枢镇坚持走城镇化建设和非公经济互为依托的发展路子, 近年来通过钢材市场、大型建材城、水果批发市场等各类综合或专业市场的建设, 使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餐饮、零售、农业企业、加工企业、建筑房地产业、仓储运销等行业, 逐步向政府鼓励发展的教育、信息、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私立学校、中介机构、规模种养、家政服务等各类非公企业也逐步发展。

2.3.3 搞好农村流通, 激活市场潜力。

按照县级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配送中心, 乡、村合理布点的要求, 建立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 进一步深化以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组织农副产品进市场为重点的农村“三进”工程, 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产品进城难、工业品下乡难、群众买卖难的问题。大力培植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 激活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引导农民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率和转化增值率。以中枢镇为例, 在全镇建设5个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发展15个绿色农产品经营标准店, 组织大型批发市场、零售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建立产销衔接机制, 建立城乡商品双向对流的新格局。继续完善村委会商业网络, 进一步推进便民商业进村庄、便民服务进家庭、菜市场建设进农村的“三进”工程, 保证农村居民便利、放心消费。

2.4 强化公共服务,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重点抓好小学排危、村卫生室、文化室、兽医室和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建设项目,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2.4.1 加强危房改造和广播电视网络覆盖。

按照“布局优化、功能齐全、结构合理、风格独特、地震设防标准达8级以上, 保证50年教学安全”的要求, 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 确保二至三年时间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进一步抓好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电话信号全覆盖, 努力改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

2.4.2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规范标准加快乡、村卫生院 (室) 、文化站 (室) 、兽医站 (室) 建设。具体标准可由市级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进一步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 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加大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降低人口出生率, 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2.5 加强智力扶贫, 提高群众致富能力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摆脱贫困的基础和最根本的前提。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大力实施培训工程, 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2.5.1 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

加快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攻坚进程, 落实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 努力解决贫困家庭就学难问题, 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 充实师资力量, 普及中、小学教育, 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重点建设一批农村职业和成人文化技术培训机构, 鼓励发展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让农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 变“输血”为“造血”, 促使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加大对乡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由相关部门对他们进行分期分批集中轮训,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 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5.2 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坚持“农业消化一批、工业吸纳一批、服务业转化一批、市外输送一批”的多元化就业渠道, 加大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输出力度, 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培训主体, 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 以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转岗为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为补充,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力争每个贫困农户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 加速把劳动力转移到较高技能的二三产业中, 增加农民收入。树立“培训好一个农民, 实现务工经商, 就脱贫一户”的理念, 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民务工经商技能培训, 确保农民户均有一名科技明白人, 户均有一名从事非农产业。

2.5.3 增加科技扶贫投入。

不断增加科技扶贫投入, 完善乡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普及、转化和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加大农户小额扶持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广力度, 满足农民不同的资金需求。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 多形式多途径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2.6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胡锦涛指出,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所以,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2.6.1 把基层领导班子锻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

不断完善“两推一选”、“一肩挑”等做法, 努力建设科学发展、带领致富本领强, 执行政策、依法办事本领强, 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本领强, 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本领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干事”。激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新农村建设中“想干事”;通过落实责任、带头示范、严格考核, 充分激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在“生产发展”中发挥导向作用, 在“生活宽裕”中发挥帮扶作用, 在“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中发挥治理作用, 在“管理民主”中发挥主导作用, 统筹协调抓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干成事”。

2.6.2 把农村党员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把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由重视理论培训向重视能力提高转变, 把现代理念、科技、管理、法律、实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党员教育培训内容, 针对党员的实际需要, 实行菜单式教学, 做到教与学对路、学与用对路, 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要通过落实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党员的要求, 关心爱护农村党员, 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争做执行政策的模范、带头致富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模范、树立新风的模范。

2.6.3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公开, 落实“一事一议”, 积极推行村务财务质询听证制度, 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增强民主管理意识, 积极响应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二是规范民主决策机制, 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三是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 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四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占斌.重农时代新农村建设机遇[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2]赵立雄.农村扶贫开发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第4篇

盘县四格乡加速脱贫步伐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7月12日 来源: 贵州日报

本报讯 地处水城与盘县交界处,山高坡陡的盘县四格彝族乡,过去曾因边远贫困而被关注,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以来,这里的巨变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截至“十一五”末,全乡工业总产值完成1570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55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51元,财政税收达12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169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41%、280%、295%、40%、387%。5年来,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

在这个原本刀耕火种的彝族乡,大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承载功能不断加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传统种植的马铃薯完成了一、二级良种扩繁项目9000亩,建成商品薯生产基地3.7万亩;良种推广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85%;全乡共有存栏牛4715头、存栏羊6621只、存栏猪15645头、存栏禽32732羽,其中能繁母猪1973头,有种草养羊基地2个,有养猪专业合作社1个,合作社所辖养殖小区8个,有规模养殖场5个。种养业由散户逐渐形成了团队。

四格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2010年该乡被省里确定为“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试点乡。在整乡推进的进程中,该乡的小城镇街道建设、进村组的公路建设、廉租房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基础建设等总投资近1亿元。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第5篇

推进工作

2011年戈奎乡很荣幸列为红河州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乡之一,乡党政领导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并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做好我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各项工作,在实施我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各项工作之际,戈奎乡人民政府乡长杨常代率领乡站所负责人组团就扶贫开发和“整乡推进”工作进行到石屏县坝心镇考察学习。

考察团一行深入到石屏县坝心镇的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就扶贫开发和“整乡推进”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通过听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相关领导的情况、经验介绍,双方的共同交流座谈,考察团一行了解到:石屏县坝心镇在扶贫开发和“整乡推进”工作中,注重整合资源、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打基础、建支柱、创品牌、调结构、促发展”的思路,注重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基层民主,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扶贫开发和“整乡推进”工作。

考察团一行认为石屏县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

作中,在整合资源、资金投入等方面方式独特;坝心镇对村

里开展项目过程中统一规划、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整治村容村貌等方面亮点突出,坝心镇在各村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扶贫措施,立足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重点发展种植业,走“协会联园区、园区带小区、小区带大户、大户带贫困户”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整乡推进试点项目规划工作汇报 第6篇

**乡辖18个村委会、96个自然村、176个村民小组,有总户数9458户、总人口37065人(其中贫困人口20908人)。整乡推进规划项目覆盖18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组)项目点,受益4675户20124人。总体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以2008年统计上报为依据,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粮食上报465公

斤,年均增长50公斤/人,到2010年达到人均生产粮食565公斤,解决2.1万人的贫困问题。

二、具体目标(简称“988”工程)

1、实现村委会九有:即:有一项特色骨干产业;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弹石或符合“通达工程”的道路;有一所合格的村完小;有移动通讯、电视网络信号覆盖;有一个合格的村卫生室;有一栋合格的村委会办公楼;有党员活动室;有能团结干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村“两委”班子及管理制度。

2、实现自然村八有:即:有一项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有进村入组的通车公路;有硬化的村庄道路;有一名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安全饮用水;有一批劳动力接受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化树木;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

3、实现农户八有:即:人均有一亩以上的高稳产农田地;人均有一亩以上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年人均有一头以上肥猪或商品畜出售;有一幢安居房;有一块硬化院场;有沼气池或节能灶;有安全饮用水;有一名科技明白人。

三、中心村、基层村的划分

根据云南省整乡推进试点工作会议和云南省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结合**乡的实际,将平掌、冷水、娘咱、茶花、鱼塘、阿东、**、茶山8个贫困村划为中心村,有4543户17881人,其中有贫困人口11286人,规划项目点36个,实施集中连片开发。马鞍、法水、一碗水、鱼和、岩头、马湾、干田、联合、马田、河湾10个村划为基层村,有4915户19524人,其中贫困人口为9622人,规划项目点18个,重点解决非贫困村中贫困自然村的贫困问题。

在8个中心村中,截止2008年底,以村委会为单位,实施了重点扶持村2个,分别是平掌村、茶花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了安居温饱村4个,分别是茶山村冯家山自然村、茶花村三眼井自然村、娘咱村白石岩自然村和干掌自然;整村推进项目11个,分别是阿东村阿东自然村;茶山村平安寨自然村和茶山自然村;平掌村新寨子自然村;冷水村白沙沟自然村;娘咱村山药洼自然村、白石岩自然村和密松山自然村;**村甘沟自然村;鱼塘村沙田自然村和小田山自然村。

在10个基层村中,组织实施了安居温饱村3个,分别是马鞍村秧田坡自然村;河湾村小河自然村和烈马山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4个,分别是一豌水村高井糟自然村;鱼和村下鱼塘自然村;法水村法水自然村;马田村户门坝自然村。

整乡推进规划总投资19119.6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600万元,市级补助633.8万元,区级补助640.22万元,部门整合投资6922.37万元,其他扶贫资金52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558.58万元,信贷扶贫资金1100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5139.69万元。投入产业发展5877.85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投入300.0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9488万元,社会事业发展408.75万元,生态能源建设1329.83万元,科技培训与推广55万元,民生保障1843.22万元,基层组织建设117万元。实施期为两年,从2009年3月开始至2011年3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并接受省、市检查验收。

综上所述,96个自然村中,未实施、未规划的有21个,提升的15个。

四、产业发展

1、高产包谷,每年巩固种植31148亩,两年完成62296亩。

2、新植泡核桃6000亩,两年任务在2009年一次性完成,使全乡泡核桃总面积达到60000亩。

3、新植甘蔗15000亩,其中,2009年新植9460亩,2010年新植5540亩,总面积达到35000亩。

4、新发展种植烤烟8500亩,其中,2009年种植3365亩,2010年种植5135亩。

5、种植香料烟10000亩,其中,2009年种植5000亩,2010年种植5000亩。

6、新植蚕桑1200亩,2009年完成种植任务,总面积达到5000亩。

7、新植茶叶500亩,2009年完成种植任务,总面积达到3500亩。

8、新植甜柿735亩,2010年完成种植任务,总面积达到1000亩。

9、新植山葵300亩,2010年完成种植任务,总面积达到500亩。

10、引进良种公猪20头、母猪596头,其中2009年引进良种

公猪10头、母猪306头,2010年引进良种公猪10头、母猪290头,全乡累计良种公猪达到203头、母猪9754头。

五、请求事项

(一)一事一议项目

一事一议项目在规划中急需列入15个(正在建设中),补助资金120万元以上,其余38个项目请求给予优先补助建设。

(二)交通道路

议:

1、提升茶山至鱼塘通达工程为弹石路。

2、**至罗明集镇公路建设为混泥土路或弹石路。

3、罗明至勐林公路建设为混泥土路或弹石路。

4、娘咱村密松山自然村至河湾村公路实施通达工程。

5、马田村至马湾村绿竹水自然村公路实施通达工程。

(三)水利工程

建议:

1、**至茶山、鱼和灌渠。

2、娘咱至烈马山灌渠。

3、清水塘至关山亚口灌渠。

4、联合至虎头山灌渠。

5、罗明河治理。

(四)教育

建议:

1、新建鱼和村完小。

2、新建一碗水村完小。

3、新建**中学师生宿舍楼2000m2。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第7篇

云南自2009年5月实施整乡推进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全省整乡推进试点项目涉及16个州市、19个乡镇、182个村委会、1576个自然村。项目规划总投资22.55亿元,截至今年5月,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6.38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73%。

按照“省抓协调,部门配合,州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云南省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奖惩考核制,确保了整乡推进试点工作的有效实施。各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建设要有新规划、产业要有新格局、项目要有新突破、服务要有新体系、村庄要有新面貌”的“6新”要求,注重找准工作难点,突出建设重点,选好工作结合点。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加强了整乡推进试点项目资金的管理,严格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专户(账)运行。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工程质量监理制、扶贫项目资金报账制等制度,从物资采购、建设施工、现场管理等各个环节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

目前,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情况良好,扶贫开发的带动辐射效应成倍放大。共种植经济作物37.6万亩,发展种植经济林果28.7万亩,发展养殖大牲畜30万头,分别完成计划的95%、75%、89%;完成安居工程建设25709户404.2万m2,占计划的84%;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0.1万亩,完成计划的88%;修建三面光沟渠48条237km,占计划的70%;实现新增灌溉面积4.1万亩,占计划的93%,改善灌溉面积8.4万亩,占计划的90%;架设引水管道1720km,占计划的70%;解决9.5万人11.8万头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修建乡村道路24条191km,建村组道路319条1168km,村间道路硬化214万m2,分别占计划的89%、86%、38%;建设村级卫生室84个,占计划的77%;开展劳务输出培训1929期29.5万人次;新建村党组织活动场所95个,创建带领致富党支部71个,培养致富带头人9102人。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第8篇

近日,为切实做好我县“整乡推进”项目实施前各项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县“整乡推进”指挥部研究决定由各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实施的项目,按照“五个一”(一家部门、一个方案、一张图纸、一帮人、一笔资金)进行实施方案的编制,做到一个部门一个规划、一个项目一个方案的要求,严把七关编制“整乡推进”实施方案。

一是严把组

织关,切实加强领导。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总指挥、县长为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小寨乡委书记、乡长为成员的“整乡推进工作领导组”,形成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领导组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二是严把宣传关,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多次召开群众会议,利用标语、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使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扶贫开发是让农民和农村富裕起来的工程,破除“等、靠、要、望”思想,实现群众主体和群众大发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三是严把培训关,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自规划方案经省级评审后,县“整乡推进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时组织项目实施方案参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内容涉及方法步骤、目标要求、时间界限、操作程序等,为快速、准确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提供业务保障,共培训驻村工作人员160余人次、村“两委”班子干部80余人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58人次;四是严把入户关,确保项目花名册内容详实。由4至8名工作人员组成一个调查组,以瞄准贫困群众为切入点,以扫除贫困“死角”为重点,在入户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询问、实地察看、实地测量、综合评估等方式调查农户所需项目,一次规划、两年实施,保证所有贫困户都有项目覆盖;五是严把数据录入关,确保准确无误。到户项目数据,全部深入农户家庭,问卷录入。严格按照调查数据,逐项进行汇总,做到逻辑严密、真实。所有到户表册录入微机并汇总,再由调查组人员和村组干部一起进行反复核对,保证了数据准确、计算无误;六是严把资金整合关,确保项目建设有资金、有单位负责、有人主抓实施。全县有10余家单位和部门资金参与整合,每个单位和部门都指定专人负责,整合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变,投向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七是严把编制关,确保方案切实可行。方案编制围绕“8通”、“8有”目标,结合实际,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合理、操作性强、体现特色、群众满意、先户后村”的原则,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瞄准最贫群体走产业化扶贫之路。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第9篇

中共*****委 *****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9日)

尊敬的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省扶贫办一行领导:

在这万物竞发,生机无限初夏时节,各位领导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让我们精神倍振、信心倍增!在此,我代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和140余万各族人民 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给予威宁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根据这次调研的要求,就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地域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是全省唯一以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民族自治的县,俗称“贵州 屋脊”,荣膺“阳光城”美誉。全县总人口140.2万,其中农业人口133.7万,占总人口的95.4%;少数民族人口35.2万,占总人口的25.1%。全县辖35个乡镇,609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基层党组织1214个,其中党委39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1139个,农村党组织651个、占总数的57.2%;现有党员24702人,其中农村党员20814人、占党员总数的84.3%。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二元结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现象比较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发展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认定为全国的贫困县之一,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之一,2001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59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35个乡镇中有2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609个行政村中有36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威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后,中央、省、地对*****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在*****实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范小建主任还亲临*****调研指导。

近年来,在中央、省、地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各级 党组织按照省委“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三年交卷”的要求,立足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围绕县委确定的“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主基调,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派驻农村党建扶贫工作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扶贫工作联系点、开展党建“1+1”结对帮扶、“春晖行动”、“四帮四促”等活动,采取开发式、搬迁式、救助式等扶贫措施,通过党建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集团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六种模式,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城乡协调发展、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以来,共下达财政扶贫资金21903.7万元,项目812个,其中:种植业资金6880万元,项目267个;养殖业资金11171.2万元,项目365个;基础设施资金2560.14万元,项目108个;其它资金1292.31万元,项目72个;共争取社会扶贫资金1568万元,涉及项目33个。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93亿元,同比增长26.16%;财政总收入实现6.42亿元,同比增长27.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25 亿元,同比增长27.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959元,同比增加1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同比增加513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24.3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881万人,净减少贫困人口8.489万人(按照国际惯例96元贫困标准计算),为历年来全县增收最多、贫困人口降幅最大的一年。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党建扶贫,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意见》、《关于选派县乡干部到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重点村任职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整合资源,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是狠抓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一好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达96.5%,带头创业致富的从2008年的58%上升到92%;大力实施“双培养工程”,注重将带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带富党员培养成村干部,2008年以来,已经吸收1435名农村带富能手加入党组织,把431名带富党员培养成了村干部,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组织班 子结构,提高了整体素质,为我县农村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从县乡机关选派了115名干部到一类贫困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派了46名大学生“村官”、72名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志愿者到村工作;与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对320名科级干部进行了扶贫开发专题培训;组织600多名科级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组织4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苏华西村、广西那生屯学习,组织180多名村干部赴区内先进县市学习,对3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专题培训;全面实行村干部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村干部每人每月可领到400—16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按照县财政承担12%、村干部个人承担8%的比例,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乡镇领导干部健康检查制度,每年对乡镇干部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二是狠抓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投入600万元资金,对19个乡镇危旧办公楼进行了新建好和改造;投入1400万元资金,新建、改扩建11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1个新建活动场所均在200平方米以上; 在35个乡镇机关开展了“五个一”舒心工程建设(即一个食堂、一个水冲式厕所、一个淋浴室、一个图书室、一个文娱活动室),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威宁村多面广、管理难度大、行政成本高的实际,在35个乡镇下设了109个党的片区(社区)工作委员会;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目前,已在3个产业链、28个农业专业协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制度,把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党委(党组)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狠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掀起“责任风暴”,实施“三治”(“头脑风暴”治庸、“效能风暴”治懒、“问责风暴”治散)行动,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狠抓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总结推广了“四议两公开”、“三会”制、“一箱三卡”等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健全和完善了乡镇政务公开、村 务公开制度,推行党务公开,规范了“一事一议”程序,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二)开展智力扶贫,增强脱贫致富能力。通过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帮助农村党组织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群众培训规划,切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一是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和干部培养工程,2009年以来全县对1.8万名农村党员、0.43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和16.3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培训。农村党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100%乡镇和99.8%行政村的优势,积极开展“支部+协会+远教”、农村党建远教综合服务站、农村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绿色证书”等模式,利用“12316”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和“96188”信息服务热线电话等信息网络平台,切实抓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二是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着力组织实施了“一户一技能”工程,累计投入扶贫培训资金308.2万 元,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0.8万人,涉及计算机、服装、电气焊、电工、电子技术、家政等多个专业。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累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30余期,培训农民2.3万人次。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不少贫困家庭达到了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开展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一是加大农业支柱产业建设力度。按照县委“扶植一个支柱产业、带富一个村”的工作要求,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产业、烟草产业、特色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集中力量推进发展以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反季节蔬菜、烤烟、茶叶、核桃、精品苹果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半夏、魔芋、党参、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种草养牛、种草养羊和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有力推进了产业化扶贫。目前,累计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26754.85万元,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建设项目934个,完成脱毒马铃薯种植5.57万亩、核桃等干鲜果种植4.94万亩、中药材种植3700亩、大棚蔬菜种植485亩、养牛8800头、养羊9.49万只(种草9.93万亩)、养猪16.8万头、养 鸡10.78万只、养鹅3470羽。二是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对187个贫困重点村(全县362个贫困村已全部实施整村推进)水、电、路、讯、校、医、文、体、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以通村公路、村级学校、农村危房改造、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家园等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加大对么站镇新飞村、炉山镇新庄村、东风镇元木村三个重点村投入力度,2010年分别投入资金500万元,实施项目21个,目前已完成项目11个,完成投资1180万元。

(四)开展集团扶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我县在集团式帮扶工作中,以帮助脱贫、增收、摘帽为目标,采取单位帮扶、干部帮促等措施,整体推进了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建立省、地、县集团式帮扶点。县委、县政府将县直81个单位组成了17个集团,定点包村帮扶4个乡镇32个村,同时,省委还派出了3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我县3个乡镇,地委派出2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我县2个一类贫困乡,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施集团帮扶。二是开展党建“1+1”、“N+1”结对帮扶。集团帮扶活动中,每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个以上重点企业、工业园区或者重点项目,1个贫困村,4户 贫困农户。据统计,41位县级领导干部共联系35个贫困村、140户贫困户以及3个工业园区、5个重点项目、35个重点企业,带动105个部门联系3个工业园区、4个重点项目、37个重点企业,并与70个贫困村、210个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同时,省直46个单位和地直46个单位还结对帮扶迤那镇14个村。县四大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万名领导干部大帮促”活动,帮助基层发展。单位部门各司其责,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集团式帮扶和“四进四帮”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找准帮扶方向,解决发展问题。集团帮扶单位结合村情实际,解决村里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和种植、养殖、加工业等经济发展问题。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以主导产业为主,实行一村一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式,大力发展经果林、脱毒马铃薯、特色农业和能繁养殖(牛、羊、猪)转变为商品养殖,着力增加农户收入。同时,各集团单位根据自身工作和业务实际,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能出项目的出项目,能出主意的出主意,充分发挥集团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各方面资金、人力、物资向帮扶地聚集。据不完全统计,各集团帮扶单位为帮扶点已办好事、实事30余件,出资金或引进资金1200 余万元。集团帮扶单位发挥集团优势,为帮扶村积极争取项目276个,争取资金3.98亿元。其中省、地、县各集团帮扶部门到迤那镇表态支持的项目222个,帮扶资金达3.7亿元,其中已完成的项目9个,已经启动实施的项目69个,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89个。

(五)开展金融扶贫,推进党员创业带富。积极探索农村党建扶贫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一是优化创业政策,营造带富环境。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县扶贫办、县信合联社等11个部门及时优化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党建系统统筹、资金整合安排、业务部门实施、基层组织发动、骨干党员带动、专业人员指导、党委统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将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统筹整合到“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中,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整合创业资源,形成带富合力。县委党建办根据各部门提供的项目、资金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去年以来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197万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养殖、服务业等领域。每年从实施的涉农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对创业党员进行扶持。从解 决农村党员创业资金筹集难题着手,出台《关于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资金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鼓励党员创业带富的意见》,整合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贴息资金、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资金和团员创业资金等专项资金,为农村创业带富党员提供贷款贴息。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设立村干部扶助基金,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设立党内关怀帮扶基金,对有特殊困难的村干部酌情给予扶助。2010年,共整合安排贷款贴息资金225万元,扶持450名农村党员贷款创业;从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中安排15万元资金为48名农村党员贷款贴息。三是注重创业带动,强化带富引导。建立24个“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基地,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党员大户带动,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引进龙头企业3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个,培养党员大户1430户,为“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注入新的活力。全县2874名有带富能力的党员结对帮扶8257户贫困农户,共计34145人中,目前已带富了5808户,23591人。

(六)开展社会扶贫,形成扶贫攻坚合力。一是加强宣传动员,深入挖掘社会潜力。从宣传动员、感动社会,建设网络、提供服务,政策引导、舆论鼓励三方面 为有志于扶贫开发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服务,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和多形式的奖励办法。适时组织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及时捕捉线索,挖掘、宣传典型,搭建社会扶贫的网络平台,方便社会群众了解、参与社会帮扶并查询帮扶情况。二是政府努力搭台,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创造条件。为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奉献爱心搭建快捷高效的捐赠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人士到贫困乡村参观考察,联合有关部门和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当地情况,触发他们的捐资热情。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参与扶贫。按照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事业化管理的要求,围绕人才联姻互补、组织联动互商、信息联享互通、基地联建互惠、文化联乐互融等,加快全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建立贫困农民创业基金,开展贫困农民创业试点工作;积极发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加大对口和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仅2010年,深圳市对口办无偿援助我县资金140万元,援建项目3个;深圳市南山区援助我县资金150万元,援建项目3个;国家招商局集团对口帮扶资金228万元,援建项目5个;中央彩票公益金专项资金1700万元,项目64个,项目涉及9个乡镇、7个村、4所农村小学,含盖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在2012年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一是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繁重。我县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5.881万人,一旦国家新的贫困标准提高,我县的贫困势必将大幅增加,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很高,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二是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减少的基础还很薄弱。贫困群众因灾因病等返贫现象还比较突出,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弱,自主创业致富的能力差等等,巩固扶贫成果、抑制返贫的任务艰巨。三是扶贫资金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近年来物价的上涨,目前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补助标准过低,项目实施难度大。就整村推进来说,每个贫困村需投入资金300万元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而2008年以前每个村只投入25万元,2009年才提到50万元,对已实施过整 村推进的村还急需追加投入,全县还需投入的扶贫资金量巨大。四是劳动者素质与加快脱贫步伐的要求还存在巨大差距,扶贫队伍现状与担负的任务还不相适应。

在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到面临很多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一是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先后为威宁的发展做出重要批示,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9个部委进一步加大对威宁的扶持力度,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省委省政府、省直各厅局高度重视威宁的扶贫开发工作,帮助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倾全力支持威宁发展,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四是去年9月20日,新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亲临威宁县开展调研指导工作,一个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同时为一个县的发展如此关心是前所未有的。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三年交卷”,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寻找突破,提出了威宁特别是逶迤要紧紧围绕“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控人口、惠民生、保生态”十八字方针来统领全县工作,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五是地委行署无时无刻都牵 挂着威宁扶贫事业的进展,地委秦如培书记、张吉勇专员、安金黎副书记、杨华昌部长等领导将威宁多个乡镇作为“四帮四促”活动联系点,帮助我们做规划、上项目、争资金,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保障。六是国务院扶贫办将我县作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来推进,是我县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威宁试点”协调小组和省、地“威宁试点”领导小组的是我县扶贫开发攻坚坚强的领导,国家各部委和各民主党派及国家招商局集团、深圳南山区对口帮扶将持继加大对威宁的投入,使我县获得了“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四、下步工作打算

接下来的两年,既是我县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实现“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战略部署的加速期,更是扶贫开发的攻坚期。我县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巩固完善扶贫开发模式,以强化基础、发展产业、农民增收、减贫“摘帽”为重点,以全县26个贫困乡(镇)、362个村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实行整乡、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深入推进“威宁试点”,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努力探 索具有“威宁试点”模式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主要目标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努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国家扶贫标准(1196元),到2011年底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6万人以上,16个贫困乡镇率先摘帽;到2012年底,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围绕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理清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力争在转变扶贫方式上取得突破。一是在扶贫战略上,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首要任务,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二是在扶贫方针上,坚持开发式扶贫,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在扶贫对象上,在对五保人口、没有劳动能力人口等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的同时,重点对扶贫标准以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扶持,实现增收致富。四是在扶贫目标上,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更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力争与全区、全省同步进入小康。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改善贫困乡村发展条件上取得突破。一是以交通、水利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通村油路、连户硬化道路、农村信息化、农村文化室、农村有线电视、黔西北民居、农村能源等“八个覆盖工程”,通过2年的努力,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和部分覆盖,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二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贫困乡村综合发展能力。着力实施好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等,以治山、改土、引水、修路为重点,努力建设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贫困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加大退耕还林、环境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按照“五园新村”建设目标,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真正达到“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

(三)着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力争在持续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和示范带动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大力推行点面结合的区域性连片“威宁试点”模式。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三镇三村(么站镇新飞村、炉山镇新庄村、东风镇元木村)为重点,立足 实际,全面规划,综合配套,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威宁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大力推行产业化扶贫的“威宁试点”模式。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思路,各乡镇要认真组织、科学编制、按时完成上报“十二五”扶贫规划,按照规划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强力推进“四大产业”和七大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培育一批专业乡、专业村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品共生”的产业格局。要千方百计把91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好,确保扶贫项目取得实效,实现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三是大力推行劳务经济带动扶贫开发的“威宁试点”模式。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调节、社会参与为原则,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变我县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力争到2015年,劳务经济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30%左右。四是大力推行非农产业助推扶贫开发的“威宁试点”模式。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拉动扶贫开发,切实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旅游业、矿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非农 产业收入成为扶贫开发的新亮点。五是大力推行“大扶贫”格局的“威宁试点”模式。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不断完善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制度,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继续定点扶贫,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整合对口帮扶资源,加强与九三学社中央、深圳市对口办、深圳市南山区和国家招商局集团等的联系沟通。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动员民营企业、扶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威宁试点”,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威宁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社会参与、资源强力整合、资金多元投入”的“大扶贫”格局。六是切实做好两项制度衔接试点。目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要充分运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调查取得的成果,根据国家新标准和相关政策,认真测算我县实际贫困人口数量,摸清分布状况,适时完善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的科学扶贫模式,实行一户一策分类扶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四)着力实施集团帮扶工程,力争在提高社会扶贫效果上取得突破。实施集团帮扶,是集中优势打好扶 贫攻坚战的有效途进。迤那镇和海拉乡要不遗余力地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实施好已经到位的项目,其余各乡(镇)要以实施集团帮扶为抓手,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各集团帮扶工作队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全县一盘棋的要求,大力推进帮扶乡村的扶贫开发,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集团帮扶工作队及队员所在单位实行“不脱贫、不摘帽、不脱钩”。通过集团帮扶,帮扶点乡镇要率先在全县实现脱贫摘帽。

(五)着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在提升贫困农民素质上取得突破。我县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劳务收入的路子。因此,要大力推行科技扶贫的“威宁试点”模式,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力争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针对威宁重点贫困村群众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村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通过农业、科研、教育三结合等形式,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三位一体”、“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初级技工培训、农业产业化培训 和扶贫干部培训等项目,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省地的要求,今年必须确保完成5000人的培训任务,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和就业能力。切实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探索完善威宁与深圳等异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新生劳动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定向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努力建设使用好迤那镇扶贫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全县劳动力培训转移的起飞塔。

(六)着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力争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上取得突破。一是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创新工作措施,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逐步提升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工作,以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威宁试点”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开发式扶贫与救助 式扶贫“两轮驱动”。四是注重抓好医疗卫生工作。要规范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广大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防止脱贫群众因病返贫。

上一篇:将文明服务进行到底下一篇:大学周年庆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