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2024-05-17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精选6篇)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第1篇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1.郑州群众艺术馆赴新加坡参加文化交流演出

l月10日至21日,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受河南省旅

游局委托,应新加坡中国商会邀请,参加新加坡第二十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其中,舞

蹈武术演出团在新加坡共演出25场,代表中国的古典舞蹈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少林功夫,在新加坡引起 了强烈反响。

2.“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

“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2月21日在郑州召开。

来自北京和省内的专家学者围绕我省如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进行了深入研讨。

3.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百花迎春”活动举行

中新网纽约2月20日电

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了解和合作,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百

花迎春星光盛典”l9日晚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据介绍,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

暨百花迎春”活动,是由300多位青少年艺术家和中国著名艺术家姜昆、戴志诚、郭峰、刘全和、刘全利、张

毛毛,古筝艺术家吴青、高亮、王晓红,以及人气歌手山野、魏语诺共同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将中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宝库中闪烁着炫目光彩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节目展现给纽约观众。

4.“舂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举办

为迎接蛇年春节,弘扬河南传统年 俗文化,由《大河报》、大河网和“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组委会联合主办 的2013年“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启动。今年“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 的主线活动是“走灯节”。“走灯”的风俗起自汉朝,河南地区的走灯活动不 限于祭祀、游戏,还包括祈福、爱情、交友等内容。

5.宝丰马街书会开幕2013年2月23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宝丰马街 书会精彩开锣上演,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l500多名说唱艺 人,从四面八方会聚宝丰县马街村的应河两岸,让近30万人次赶会观众 真正体会到“一天看遍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的感受。

文化强省

1.河南存在哪些有利于建设文化强省的因素?(1)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2)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出游。

(3)我省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等。(4)中原文化绵延数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

力等。(5)新时期以来,我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作品推陈出新,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2.请你总结一下我省在建设文化强省方面还有什么不足。

(1)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口素质偏低,不利于先进文化的推广和普及。(2)我省经济较为落后,发展先

进文化的物质基础薄弱。(3)我省科技实力不强,教育落后,文化建设基础薄弱。(4)对历史文化开发较

多,能够反映新时代特点的文化创新不够。(5)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3.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有哪些?(1)以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2)以少林武术、太极拳为代表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十分丰富。(3)音乐大典《禅宗少林》震撼人心,豫剧《常香玉》获文化大奖;中原文化走红美国、澳

大利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豫商大会、姓氏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气势雄壮。(4)《梨园春》《武林风》为代表 的现代传媒品牌越来越强。(5)以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引来

八方游客。(6)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三门峡黄河澄泥砚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

术品牌招来滚滚财源。(7)以宝丰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牌在现实生活中展示 古老风韵。

4.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原优秀文化,提高河南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打造河南文化强省的形象,增强

河南影响力,树立河南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利用文化优势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资

源优势,增强文化凝聚力;有利于挖掘我省文化潜力,增强文化吸引力,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

省的跨越;有利于推动我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让广大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5.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你有哪些好的建议?(1)要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大作、力作、名作。(2)推动一些具有河南特

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河南品牌。(3)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4)组

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 成果。

6.请你说说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1)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中原文化已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3)中华儿女对于中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4)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5)中原文化历史底蕴非常丰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等。

7.请你以“建设文化强省我有责”为主题,向广大中学生发出倡议。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2)增强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爱祖国、爱家乡。(3)做文明河南人,树立良好河南形象。(4)保护文物,爱护 环境。(5)积极宣传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为构建和谐河南做贡献。(6)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推动河南

文化的创新、发展作贡献。

8.中原文化为什么能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根源。(2)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

文化资源,文化灿烂,名人辈出。(3)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独特。(4)新时期以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

作品推陈出新,精品迭出,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5)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文化

交流中有重大现实意义。

9.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今天河南发展来说有什么作用?(1)它是激励中原儿女的精神源泉。(2)它是提升河南形象的金字招牌。(3)它是促进文化繁 荣的战略资源。(4)它是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有力支撑。(5)它是推进中原崛起的重要动力。(6)中原文化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的和谐思想,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精神源泉。

10.河南省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请你列举我省两个知名的文化活动,并作简单的介绍。

(1)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

动,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梨园春——河南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以戏迷擂台赛为主要

形式,以河南地方戏为主要演出内容,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

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洛阳牡丹文化节——全国四大名会之一,从1982年到2011年已经举办过29届,成为中外知名的集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的综合文化盛会。(4)开封菊

展——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初具规模。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遐迩闻名。每年lo月18日至ll 月18日为开封“菊花花会”的会期,到2011年已经连续举办了28届,成为开封市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5)周口周末一元剧场——河南省周口市于2008年4月推出,是该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头戏。老百 姓只需一元钱,就能在每周五晚上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此项活动作为~项公益文化活动,深受当 地老百姓欢迎。

11.在曰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你打算怎样展示河南人的风采?(1)展示自身良好形象: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2)积极宣传和介绍中华文明。(3)遵守公

共秩序,服从管理,爱护环境。(4)尊重文化差异,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文化,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

华。(5)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家乡振兴作出贡献。12.我们应如何对待家乡的传统文化?(1)坚持批判地传承。(2)继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3)我们要

善于辨别多种消极文化并加以自觉抵制。(4)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河南等。13.请你举出两个新时期我省在全国较有影晌力的文化节或文化品牌。

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新郑黄帝陵拜祖大典、《风中少林》《武林风》《梨园春》等。

14.请你谈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必要性。(1)这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需要。(2)这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需

要。(3)这是提高我国公民幸福感的需要。(4)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5)这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15.请你为“河南品牌创意推介年”活动设置一条宣传标语。

中原崛起,文化强省;打造文化知名品牌,传承河南历史文化;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遗产保护

16.你对中原文化了解多少?请分类列举。

(1)文化活动类: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淮阳太吴伏羲祭典、信阳

固始根亲节、宝丰马街书会等。(2)世界文化遗产类: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

筑群。(3)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少林功夫、豫剧、汴绣、朱仙镇木板年画、豫西民间剪纸、民权画虎村、南

阳玉雕等。(4)文化精品剧目类: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新编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 武牧羊》《常香玉》《香魂女》等。(5)古城遗址类: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宋都古城等。(6)文化宣传类:中原文化福建行、北京行、上海行、天津行、港澳行、宝岛行以及中原文化

拉美行、澳洲行。(7)知名品牌:新飞冰箱、洛阳浮华玻璃、宇通客车、许继电气、双汇食品、莲花味精、三

全食品、思念食品、华英鸭等。(8)土产特产:洛阳牡丹、鄢陵腊梅、南阳黄牛、灵宝苹果、新郑大枣、焦作

四大怀药、原阳大米、信阳毛尖、中牟大蒜、开封西瓜、新郑大枣、潢川贡面、民权红葡萄酒、民权葡萄、确

山板栗等。(9)特色饮食:洛阳水席、郑州烩面、逍遥镇胡辣汤、开封小笼包、道口烧鸡等。(10)瓷器:唐

三彩、钧瓷、汝瓷等。(11)名胜古迹:古代人文景观: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太昊伏羲陵、内乡县衙、白马寺、龙亭、包公祠、中岳庙、武侯祠、嵩阳书院等;红色旅游景点:竹沟、红旗渠、焦裕禄纪

念馆、二七纪念塔、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等。自然景观:平顶山尧山、焦作云台山、洛

阳白云山、信阳鸡公山。(12)文化遗址类: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岗文化、安阳殷墟。

(13)历史文化名人: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张良、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自居易、司马光、吴道子,佛学家玄奘等。

(14)四大古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

17.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什么积极意义?(1)我国政府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的

保护工作,遏止破坏文化遗产的非法行为。(2)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

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8.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1)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2)保护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

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3)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9.请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国家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人们

对此的认识;公民应积极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从小事做起;青少年应认真学习相关知

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20.为宣传“文化遗产日”,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2)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21.请你设计两种适合中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形式。

辩沦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出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22.作为青少年,能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些什么?(1)我们青少年应积极学习和了解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2)积极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更

多的人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之中。(3)在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自觉保护文物,不随手乱写乱画、污损文

物。(4)遇到有破坏文物的行为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23.河南有哪些比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列举几个。

故事传说类:花木兰传说(虞城县)、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愚公移山传说(济源市)等;民间

美术类:朱仙镇木版年域(开封市)、方城石猴(方城县)、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

县)等;民间音乐类:司马懿得胜鼓(温县)、超化吹歌(新密市)、信阳民歌(信阳市)等;民间戏剧及曲艺:

豫剧、曲剧、越调(周口市)、道情(太康县)、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河洛大鼓(洛阳市)、河南坠子等;手

工技艺: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钧瓷烧制技艺(禹州市)、唐三彩(洛阳市)、汴绣工艺(开封市)等;文化空间:马街书会(宝丰县)、伏羲太吴陵祭典(淮阳县)、老子生日祭典(鹿邑县)、新郑黄帝故里拜

祖大典(新郑市)、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市)、火神祭祀(商丘市睢阳区)、中岳古庙会(郑州市)等;民间 知识:少林功夫(少林寺)、太极拳(温县)、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水席(洛阳市)、开封

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开封市)、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开封市)、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开封市)等;中医中药:洛阳正骨(洛阳市)、百泉药会(辉县市)、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焦作市)、禹州中医中药炮 制技艺(禹州)等。

24.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请你列举出三个以上。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守岁、拜年、给小孩发压岁钱等;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放烟

火等;清明节:祭祀先人、扫墓、踏青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饮雄黄酒、祭屈原等;中秋节:吃

月饼、赏月、庆祝丰收等;重阳节:登山、赏菊、祝福老人等。

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了解和合作,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

暨百花迎春星光盛典”2月19日晚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当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一曲热闹的《青

春序曲》拉开了当晚音乐会的序幕;大连金州新区青少年宫的舞蹈《鼓·舞》取材于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太平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国好声音优秀学员带来的歌曲《王妃》《花房姑娘》曲风超

凡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将晚会推向高潮。

(1)举办“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活动有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答案】 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

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请列举两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答案】 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蒙古长调、新疆木常姆艺术、古琴艺术、昆曲等。中华传 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传统戏剧(京剧、越剧、豫

剧、黄梅戏等),传统医药(针灸、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藏医药等),民问文学(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等)。

(3)请你为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几条合理化建议。(两个角度即可)【答案】 立法部门: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行政部门:明确各主管部门的责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法进行。公民: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意识,尊重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第2篇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

我国农村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刻不容缓.

作 者:林熠 LIN Yi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刊 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8(4) 分类号:G0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文化遗产   保护与继承   文化创新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第3篇

当前,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进一步繁荣发展的良好机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加快推进文化遗产强国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事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基础和前提, 保护、发展文化遗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积极开发旅游业, 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 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 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 既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又充分展示城乡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增强城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改善环境结合起来, 不仅注重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 还要关注对文化遗产依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模式, 既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又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教育功能, 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充分利用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和革命文化资源, 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生动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灿烂的文明进步成就, 展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不断激发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相结合, 深入发掘自古以来各民族友好交往、相互融合的重要史实, 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 反映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切实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向心力, 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相结合, 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通过丰富的展品、高品位的展览, 以及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节日活动和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 使更多的群众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升华情怀。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加强青少年教育相结合, 进一步密切文化遗产单位与学校的联系,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学校教育、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衔接, 寓教于乐, 寓教于游, 使文化遗产成为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开展红色旅游相结合, 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的红色文物、红色文艺等资源, 拓展红色旅游的内容, 丰富红色旅游的思想内涵, 创新展陈和服务方式, 不断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所有者、鉴赏者和传承者。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 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要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摆在文化遗产工作的首要位置, 加大对公共博物馆、大遗址保护项目、重要文化遗产展览等的投入, 实施重大文化遗产工程, 向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鉴赏服务。要进一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 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青少年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 强化服务意识, 完善服务设施, 充实服务内容, 改进服务方式, 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无论在文化遗产考古发掘和保护修缮中, 还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的保护建设中, 都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着力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 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民造福。

——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始终保持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创新是加快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大力推进观念创新, 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 既要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 又要利用、发展好文化遗产,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发展, 通过利用、发展促进保护、传承。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修缮文化遗产, 破解古代发明创造和工艺成果, 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水平。要大力推进展示方法创新, 注重介绍文化遗产发掘过程、历史背景、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等信息, 注重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 注重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震撼力和视觉效果, 注重增强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 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要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 积极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 开设网上展览, 特别是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校园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 使文化遗产辐射城镇、农村学校和边远地区, 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要大力推进保护和传承方式创新, 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 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对于有市场前景的, 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市场, 特别是和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 开发文化产品, 拓展服务项目, 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在参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促进交流、走向世界, 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国与国之间文化遗产展览交流是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是展示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要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 扩大和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 推动与更多国家签署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双边协定, 开展更有深度和实质性内容的合作。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加强与国外文化遗产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扩大对外文化遗产展览交流, 加大展览宣传推介力度, 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与和平和谐的文化理念, 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真正使文化遗产展览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 汲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有益成果, 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繁荣发展。要巩固和发展我国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的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和相关国际公约的制定, 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话语权。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良好环境

文化遗产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大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投入力度,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机制, 健全公共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财政保障机制。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特别是各级文化、文物部门, 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 理清发展思路, 谋划发展战略, 实施重大工程, 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事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统筹规划博物馆发展布局, 有条件的县可以根据本地资源优势, 结合重大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需求, 建设遗址博物馆, 地市级中心城市重点建设特色性博物馆, 省一级城市重点建设综合性博物馆, 省会城市博物馆和省级博物馆要各有侧重, 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责任, 依法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 切实加强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文物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确保文物安全和文化遗产事业有序发展。要加强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 努力造就一批知识渊博、品质优秀、甘于奉献的专门型人才, 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 一批熟悉和掌握古代科技知识和传统工艺的专业型人才, 一批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科技型人才, 一批熟悉文化遗产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一批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外语的外向型人才。要完善和落实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规定, 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要加强宣传普及工作, 广泛介绍文化遗产知识, 增强公民依法保护意识, 积极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环境, 形成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第4篇

一、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与具有大约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而与具有大约3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相比,城市的历史也相当短暂。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城市至今只有6000多年历史。然而,当人类一旦走进城市,人类文明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唯有保留下来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才会使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才会使今日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

世纪之初,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我国,都是城市化发展的转折点。从这一时期,世界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了城市,在全球范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也是从这一时期,我国脱离了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照此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现代化城市格局。将城市化率从30%提高到60%这一发展阶段,英国用了18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90年左右,日本用了60年左右,而在我国大约只需要30年左右时间就将完成这一进程。可见,在我国这一发展阶段,时间过程短,建设强度大,投入密度高。

在我国城市化率每增长1%,就意味着有1200万以上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住房、就业、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引发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但是,城市规模扩大的另一方面原因,来自于每一个家庭生活支出结构的变化。即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家庭生活的主要支出是衣、食;人均CDP在3000美元以下时,主要支出是家电产品;而当人均CDP在8000美元以下时,主要支出中住、行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即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住房和汽车。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人们家庭支出结构的改变等因素相互叠加,必然引发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从表象看,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的现象,引发城市“摊大饼”式地无限蔓延,造成对城市住房、交通、能源的巨大压力。实质上,城市化所带来的最主要问题,已经不完全是城市物质环境或空间形态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问题。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出现过的种种弊病,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我国城市化浪潮对应城市建设高潮,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不可抗拒,也不能阻止,只能通过科学发展观进行正确引导,去其弊,扬其长,才能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城市化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一时期,大规模持续地城市开发改造与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之间,矛盾非常集中、异常激烈。如果没有对建设与保护研究过程的积累,面对如此疾风骤雨式的建设和发展,要想不出现偏差是不大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恰恰缺乏这种积累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积累。由此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今天,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证明,可供我们选择保护的文化遗产已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应当争分夺秒地既为当代,更为后代,把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抢救下来,列入保护之列。

今后十几年间,我国城市经济必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建设还将大规模展开,这些在给城市发展带来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将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城市化的各个因素都与城市文化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也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方面。就此而言,如何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持续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尖锐地提了出来,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成功跨越转型期这道门槛,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横亘在每一个经济发展达到此阶段的城市面前的新挑战,而跨越门槛,战胜挑战的核心力量就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精神和创造力的历史凝聚与积淀,具有施加广泛影响的功能,能够让人们接受良好的道德规范及生活方式。此时,城市文化体现在诸多方面,如社会民众的文化意识、生活环境的文化内涵等。尽管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指标体系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两类指标。物质生活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逐步达到小康社会指标。但是,文化生活的指标相对抽象、比较复杂,要真正实现难度更大。这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所决定,由于人们对文化形式的认知不同,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同,文化价值的评价也不同。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是文化生活的进步。

二、城市文化建设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归纳起来涉及8个方面的情况或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紧迫性。

一是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nlc202309020802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座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由于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毫无特色的城市街区占据着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文化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三是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而城市规划则是合理配制公共资源,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它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幅度扩充城市用地,大面积增加建设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而这些项目却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四是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它表现出每个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也体现着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为了气势而不顾城市环境,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但是大量新的建筑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五是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市环境与城市的生态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好的城市环境不但可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城市环境的基点应该是如何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但是,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和征服来满足自身发展欲望,致使环境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同时,错位、超载开发也使不少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环境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

六是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人们更多地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但是,一些城市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和城市精神的培育,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实际上是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七是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人作用于城市发展的过程,应肩负起对未来城市的责任。通过城市管理不但要为人们提供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提供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管理。但是,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由于不能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导致往往城市问题已然成堆,才采取各种应急与补救措施。“城市病”所产生的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

八是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形成城市的文脉。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但是,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三、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之“流”。只有

“源远流长”,才是我国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城市不仅要为人们身体的栖居提供物质的场所,还要为人们心灵的栖息提供精神的空间。以人为本就是要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每一座城市来说,城市自身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特色,应该是每个城市决策者在“热发展”中的“冷思考”。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和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出正确的发展理念。

(一)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1933年,国际社会诞生了关于

“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该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张以“功能分区”的观念规划城市,以期使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协调、平衡发展。这一理念对各地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这一思想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期望通过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划定不同功能分区,然后再通过简单的“模式”和交通系统的连接作用,将分解的功能分区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而复原成一个完整的、秩序的城市。但是,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对于复杂的城市系统,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城市发展的诸多复杂问题。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然后分析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几个层次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特色城市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去朝拜中世纪的城镇,仍然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遗址,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美,而在于能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在中世纪的城镇里,清晨公鸡长啼报晓,屋檐下鸟巢内的鸟儿叽喳而呜,城边修道院的报时钟声,广场新钟楼发出的和谐钟声,它们宣告一个工作日的开始。人们随意哼起歌曲,从修道士单调的咏唱到街上歌手们歌词的反复回荡,还有学徒工们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咏。唱歌、跳舞、表演,这些仍然都是即兴自发的活动。”现在看来,那种情景虽然不很出奇,甚至还很平淡,但却古朴自然,那种情趣、那种和谐,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那个时代平静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隋,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这一方面是俄罗斯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与珍爱;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国规定,凡80~1以上的建筑都必须无条件的保留。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水榭也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凡读过陆游的《金叉头凤》和《沈园》诗词的人,走进园林里,都会有深刻亲切的.感受,陆游和唐琬凄怆的爱腈故事打动游人心弦,激起心灵的共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晾鸿照影来”,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文化点染。

城市特色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和物质环境的总特征。城市特色不光局限在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意义。一个城市的特色,标志着它的社会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历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变化后条件的要求,丧失了生存优势的结果。例如,沿古运河的城镇,过去很发达,现在衰落了,不是运输方式改变了,就是河道不通了,原来的商埠变成了荒芜的村落。

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协调优美、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尤其是建筑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和上海的特色。

三、我国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建设性的破坏

有的城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进行大拆大建。实质是打着开发建设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其结果是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势必要拆迁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不加考究就把一些历史建筑用推土机铲掉、用大铁锤毁掉。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

(二)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

在北京,常常遇到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胡同该不该拆、要不要保护。从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于减少胡同居民,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拆除违章建筑,改善胡同建筑的内部设施。人们希望修整与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而不在于毁灭胡同。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街一面,失去城市的固有个性与文化。

(三)法制不全,执法不力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因为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的,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

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

(一)保护城市文物古迹

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条件是有真实的遗存物,要尽量多保存原真的东西;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规模,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则是要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在于看它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且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有历史特色,具有成片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第6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是打破体制坚冰、促进发展的重要经验。经济领域改革是如此,文化领域改革也是如此。近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促进了我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大唐西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抢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再现大唐西市盛况。1300年前在大唐都城长安,有两个重要的贸易集市,城东的称之为“大唐东市”,城西的就是“大唐西市”。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各国的贸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时尚娱乐中心,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户上万家,素有“金市”之称。各国文化在此交融,世界货物在此聚集,构成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一千多年过去了,历史湮没了昔日的繁华,西市遗址上坐落着一座小型批发市场和普通民居。今天,大唐西市公司按照西安“皇城复兴计划”和市政府决定,在原址上按过去“九宫格”布局进行恢复重建,将西市遗址这一灿烂的历史文化瑰宝再次原生态地展现给世人。

大唐西市在建设过程中,考古发现珍贵的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和部分桥涵、古井、排水沟、车辙遗迹、店铺基址等历史遗存,公司主动变更设计方案,投资3.2亿元,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和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遗址保护面积2500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成为我国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址的首例和典范。自2010年4月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西市遗址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唐代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大唐西市投资约45亿元,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国际会展区、陕西非遗城、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古玩城、国际商务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等八大复合业态,再现昔日大唐西市盛况,创新了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目前,大唐西市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国古遗址保护的多项空白。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与旅游、商贸、会展融合发展。自2010年起,大唐西市每年投资2000多万元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春节文化庙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每届均吸引100多万游客参与,成功跻身国内三大庙会品牌行列;“文化遗产节”则集中展示了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成果、新亮点,打造了陕西乃至西部难得一见的文化艺术盛会;由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成为陕西民营企业承办的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文化盛会。此外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海外回流文物展,民办博物馆博览会也在大唐西市举办,全国100多家博物馆馆长齐聚一堂的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吸引了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不仅提升了人气,做大了西市品牌,而且通过旅游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唐代商业文化展示区、时尚生活广场等一批融入现代商业元素的经营项目已陆续建成开放,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显现。项目全部完成、业态全面展开,预计能安排就业约3万人,每年上缴税金5至6亿元。2010年至今,大唐西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其中40%为外地游客。原来拥挤破旧的村舍和杂乱无章的棚户市场不见了,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市容市貌和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大唐西市以文物遗址保护为基础,以大型文化活动推动,以旅游会展聚集人气,以商业和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商贸、会展、房地产融合,产业链不断完备,“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文化产业自主发展良性机制已经形成。

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打造陕西对外宣传新名片。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代表,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全世界的40%。以西市为起点,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更是将大唐的商业文明与开放包容传递给了各国人民。今天,中国要走和平崛起之路,需要将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理念和丰富博大的文化艺术成果传递给世界。“彩绘丝路”文化交流活动就是这样成功的探索。

大唐西市公司邀请中国当代近百名著名美术家重走丝绸之路,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威尼斯,伊朗德黑兰等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创作,成功策划承办“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创作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遗存、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的优秀画作,并在国内、国外进行巡回展出,以促进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彩绘丝路画展”已被列入今年中土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成为国内外文化界、艺术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受到高度评价。通过重走丝绸之路,重新诠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美妙的文化景观和生动的社会生活,再现丝绸之路遗址的沧桑巨变,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与国际文化交流,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唐西市还成功举办“日本遣隋使入大兴城140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日本前首相、驻华大使等600多人出席,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它所进行的交流活动已经上升为国家外交层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大唐西市发展的启示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大唐西市公司积极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公益性遗址保护和多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为带动,再现昔日大唐西市盛况,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全新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模式运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链,带动了特色旅游、商贸、会展经济的发展。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双轮驱动”的科学发展模式,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

(一)只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互补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唐西市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借助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反哺公益文化事业,一方面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塑造国际著名会展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国际商贸旅游景点,带动特色文化产业链形成,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一是在全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实施公益性文化遗址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以政府为主导,深受资金、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大唐西市项目实现了

政府有关部门技术指导开发,民营企业出资建设保护的文化发展新模式。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已被列为我省大遗址保护五大实践模式之一。二是“以文兴商、以商养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大唐西市围绕遗址类文物做文章,开发了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国际会展区、陕西非遗城、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古玩城、国际商务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等八大复合业态,将西市的历史与文化变作动力与资源,变为人们可以“感受、消费、体验”的文化产品,大唐西市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国际国内的知名文化品牌。三是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聚集人气,促进以文化为特色的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等产业链形成。如今,大唐西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景观、一个旅游热点和一个文化产业聚集区,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大唐西市的实践表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可以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

(二)只有广泛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才能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了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片面地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只是政府的事情,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城市的发展负担和财政包袱。目前,由于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一些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毁坏古遗址、盗掘古墓葬和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正在消失。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近400家,民办遗址类只有大唐西市博物馆一家。大唐西市突破了政府统揽大遗址保护的惯例,按照社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性并举的理念,开馆当年便初步实现文物保护、企业运营、民生关怀等方面的良性循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民间资本抢救保护大遗址、兴建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和模式。该馆的建成开放成功,对全国民办博物馆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借鉴作用。

这一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址保护、兴建民办博物馆,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途径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将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政府支持与政策扶持。一是对企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给予适当补贴。以大唐西市为例,遗址保护和许多文化活动等毕竟是公益性事业,投入没有回报或回报很少,政府需要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对于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应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在文化、土地等资源配置应按市场原则,只要符合准入门槛标准,国有、民营公平对待。三是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亟待政府支持配合。如一些重大文化活动,特别是涉外文化活动,民营企业自身的号召力显然不够,需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支持。如大唐西市现有的三大文化活动品牌,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海内外影响力将大打折扣,能否继续做下去也会成为问题。四是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特别是博物馆行业,藏品的品质鉴定、管院设施标准等方面亟待制定相应的规范,实现科学管理、规范发展。

三、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得到相同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引导民营资本、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民营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企业,引导非公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造。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和参股的文化企业经批准可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样的财政税收和投融资优惠政策。民营文化企业在与境外客商、外国官员、使节和国际组织洽商合作时,也应获得政府相应的支持配合,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外宾邀请、接待礼遇,使项目对外招商与交流合作渠道更加通畅。

(二)着力打造民营企业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分行业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名优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文化产业种类众多,对于不同的文化产业,要有不同的支持办法和扶持政策。比如说在用地方面,特别是在城市配套费方面,要对处于发展期和成长期的民营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免除城市配套费的优惠政策。可以大唐西市等民营文化企业为重点,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将其打造成民营文化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国有重点文化企业与民营重点文化企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花开两朵、各自争春的大好局面。

(三)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文化活动品牌。以大唐西市为例,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举办三大公益文化会展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前来参观,带动了陕西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会展经济的发展,但要确保这些活动能做到规模越来越大、海内外影响力持续上升、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则需要将其纳入到政府关注支持的重要会展活动计划中,形成一个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的长效机制,采取“政府主办、民企承办”会展活动的新模式,使民营企业承办的会展活动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和民营企业具体操作,将文化产业和会展活动做大做强,使之长期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基地化,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品牌。

(四)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担保机构和评估机构,对带有产业引导和示范性、对产业经济具有推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向银行重点推介。支持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进行上市或借壳上市。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债、中期票据等债务工具与进行融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政府应建立一个评价、认证体系,对文化产业和包括民办博物馆类的文化事业进行分行业评价和监督,确保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质量。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相关文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08-11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08-07

文化遗产保护论文05-15

文化遗产保护历程08-02

文化遗产保护城市08-03

文化遗产保护案例08-03

文化遗产保护例子08-0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08-03

文化遗产保护意义08-0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08-14

上一篇:以前以后心情随笔下一篇: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