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生命叙事演讲稿

2024-05-25

新教育生命叙事演讲稿(精选8篇)

新教育生命叙事演讲稿 第1篇

说真心话,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在颤抖。暮然回首,1989年,当时尚不满19岁的我告别xx师范专科学院,怀揣着忐忑、憧憬和坚毅走进了初中语文的课堂,岁月飘忽,我曾一往情深在三尺讲台激情耕耘八年,也曾欣然品味辛勤付出后的甘甜,但也曾满怀不舍告别杏坛十多年,十年磨一剑,炉火更纯清,而我却整整缺失了十多年,当从内地来到深圳再次踌躇满志重返三尺讲坛时,我发现,自己已经被重重地拍在了“沙滩”上,然而正因为对语文有情,正因为对课堂有爱,既然选择了前方,又何必论成败,一往无前、风雨兼程才是我应有的语文教学情怀。

很喜欢儒雅语文的创始人王崧舟说过的一段话“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事业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教授也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语文大师们的话,在为我指明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让我茅塞顿开,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性、灵性、活性和诗性”的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不敢妄谈自己具有什么教学风格,只想在这里倾诉一下自己一直以来的语文教学追求,那就是着力打造生命的课堂,把开发生命的潜能、拓展智慧的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语文教学永恒的价值追求。

那么何为生命的课堂呢?我以为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以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与生命交往为基础,以师生的共同发展和生命价值弘扬为目标,开展人与人之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智慧、文化、审美以及生活等交流活动的课堂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生命性应当是课堂的本质属性,是教学的基点、依托与目标。生命课堂由智慧的课堂、文化的课堂、审美的课堂、生活的课堂所构成。

智慧的课堂

生命课堂首先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引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我们知道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人,学生是再发现知识的生命体,教师是再创造知识的生命体,课程是承载知识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就是激发这学生、教师、课程三个生命体各自的智慧,相互作用并共同发展的智慧融合过程,是生命智慧的提升过程,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过程,这是教育的本质之所在,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增长生命智慧的教学就是语文课堂返璞归真的根本途径。智慧的语文课堂包含巧妙处理教材的智慧、课堂导入的智慧、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精确点评的智慧等。

难忘4月19日,当时创校仅8个月的坪山实验学校有幸邀请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余映潮老师莅临我校开展教学视导,余映潮老师一上午连听了四节语文课----我校温益凡老师执教的《口技》、姜京老师执教的《画家与牧童》、洪军老师执教的《凡卡》以及我执教的《安塞腰鼓》。因为当时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此次活动,要考虑安排的事项很多,但是想到能够如此近距离地在大师面前挑战自我、锤炼自我,我还是毅然服从学校行政会的安排,亲自上课。下午,面向坪山区全体初中语文老师,余映潮老师对四节课进行点评,余映潮先生肯定亮点、指出不足、提供方案,娓娓道来、有理有据、细致入微,尽显了余映潮老师对语文教师的关爱、对语文教学的挚爱。余映潮老师认为温益凡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个人沉稳、平静,有条有理驾驭课堂教学进程,但下一步应避免碎问碎答,余映潮老师对姜京老师得体到位的语言教学给予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年轻的教师,在教学思路的勾勒上要注意“切分”两字;余映潮老师认为洪军老师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讲究教学技巧,但今后要注意体现文体教学特色。余映潮老师指出我执教的《安塞腰鼓》很好地设置了教学情景,课堂内容整合清晰,是一篇深得语文设计奥妙的课,但应进一步形成重要的教学技巧:选点精读;在后来的专题讲座中,余映潮老师感慨颇深地指出“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这种功夫的历练伴随着我们一生的语文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是所有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第一反映,提问精粹实在是所有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第一反映,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积累知识、训练能力。如果教学之中不能深入文本,这些任务都可能难以完成;阅读教学的创意之中必须考虑能力训练;艺术的教学设计给课堂教学增智、增美、增趣、增力;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得以成长”。现在想想,当时我的课之所以能得到较高评价,正是因为我深入研读了《安塞腰鼓》,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从学生阅读的原点走进文本,较为巧妙地处理了文本;在导入时,采用了视频导入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教师和文本间迅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时,整个教学以“读”串联,由浅入深设置了五个板块,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铿锵的鼓点中、在宏大的场景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追求,因此才较好地彰显出本节课堂“焕发人性光芒,点燃智慧明灯”的特点。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引导学生个性阅读文本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充满智慧的。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因为知识结构、视野认识、情感体验不同,从中咀嚼的营养也不同,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文化的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悉:语文是折射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谁注重,让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文化的课堂生是命课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文化教育具有“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价值。知启于识的积累,慧源于文化的积淀。

文化的课堂就是一种创造高品位语文教学艺术文化的课堂。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等的总和。文化的课堂就是将课堂变为学生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舞台,变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奇迹、开发潜能的园地;它是学生走向未来的一段旅程、是师生生活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焕发生命活力的人生体验的经历;文化的课堂就是将课堂学变为学生愉悦成长和充满阳光的地方,能唤醒学生生命的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它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暖的怀抱,让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它用知识激活思维,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让生命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我以为文化课堂的建构包括了:高雅的精神风貌、祥和的心理状态、严谨的思维方式、高尚的价值追求等基本要素。

20,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有效过程,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而对话主要有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在论文中我叙述了自己执教《皇帝的新装》时的一个片段,在一连串的课堂提问与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故事中人物的分析已渐近尾声——那种传统的结果即将得出。我问:“这则故事中,我们最该学习的是谁?”原本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孩子”,谁曾料想,回答的声音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孩子”与“骗子”,而且所占人数还不相上下。我着实吃了一惊,转而欣喜万分,心想:“这不刚好顺水推舟嘛。”于是故意问:“怎么办,现在你们出现了不同意见,该听谁的呢?”这下课堂炸开了锅,“我们对,听我们的”这样的嚷嚷声此起彼伏。“好,我们来个即兴辩论赛,看谁的理由充分。找理由,从故事中找理由。”我的话还没说完,一只只手都已高高地举起,有的索性站了起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言,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直抒胸臆的勇气与胆量,奠定了语文课堂自由的基调,刺激了学生语文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正是因为平等的对话,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一直以来我一直在着力营造“以人为本,和谐互动”语文课堂文化,一直期待自己的语文课堂能具有“高雅的精神风貌、祥和的心理状态、严谨的思维方式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审美的课堂

美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是人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一直以来,我以为, 审美的课堂是生命课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审美作为生命的最高需要,是生命超越与升华的见证,它通过对最直接的生命活动——审美活动的开展,直达生命的本源,可从根本上对生命存在加以影响和引导,使生命中的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够符合理性的要求,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趋动。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那么,语文学科因其自身特点, 是最具审美性的学科之一。语文课堂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文课堂作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从来都是诗意的、美丽的,学生正应该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语文学习活动来获得“美的熏陶”“诗情的感染”和“诗心的锻造”。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审美的课堂呢?我以为可以通过“精读佳作以发现美、设置情景以体验美、品读语言以感受美、恰当方式表达美”等环节来完成。

记得一次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进行课外阅读赏析,当时我们一起赏析的是《陆地上的船长》,在阅读之前我告诉学生“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谢志强的《陆地上的船长》就是一部典型悲剧性的小说,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同时又让人扼腕叹息。这是一种崇高美,也是一种悲壮美。”我要求我的学生 “精读佳作以发现美”。有人说孩子是最善于发现美的。通过一番师生共同精读,我的学生让我颇为欣慰。他们认为《陆地上的船长》一文,至少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标题矛盾生趣。文章的题目就如一个人的名字,总是寄托着作者(父母)的某种期望;题目又如文章的眼睛,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一篇好的文章,我们总能从题目中读到许多的信息。一篇优秀的作品,首先必须具备优秀的题目。本文的题目“陆地上的船长”,就是矛盾生趣。陆地本无水,无水自然无船,无船何须写船长?陆地上的船长有什么好写的?可是作者匠心独具,从独特的角度刻画了船长这个形象。这个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二是人物个性鲜明。小说塑造了一个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失败者形象——疯子船长。船长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你看“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喊:起锚,出航! ” 他“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这些神态、语言和外貌描写,无不体现了船长对自己职业的喜爱。船长爱船胜过爱自己。当船舱进水,水泵被淹时,船长有条不紊娴熟地指挥着大家抢救船只。可是一切无济于事,大家只好纷纷弃船而逃,但是船长却选择了和沉船在一起。船长的职责就是要和航船在一起,这是疯子船长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职责和信念都没有了,生命不过是一个空壳!可怜、可敬的船长啊,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职责的全部内涵。面对无法抗拒的灾难,不会有人去苛责船长,可是职责和热爱折磨着船长——他疯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职责而疯狂!这是何等的敬业精神!在船长疯态行为的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灵魂!读到了一个悲剧英雄的情怀!三是主题深刻隽永。小说震撼人心,更是令人深思。世俗总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习惯于把鲜花送给成功者。这种功利主义的气息弥漫于我们的生活中。可是现实并不是每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都能获得成功和鲜花。如何看待这些理想之船触礁的执着不幸者?小说给了我们深思和启示:当很多人以嘲讽和怜悯的眼光来看待这位疯船长时,文中的“我”却怀着崇敬和同情。这是“我”的内心呼唤,也是作者的呐喊——给执着奋斗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敬和理解,他们也是英雄!英雄成其为英雄不是因为某件事情的成功,而是因为其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小说着意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诠释了英雄的含义。今天我之所以详细的记载了我的学生发现的“美”,是因为此时此刻我依然为这些孩子而心潮澎湃。

生活的课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说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由此表明,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

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在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园地。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师生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并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精神生活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扩展学生精神生活空间,让学生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是势在必行。

建构生活的课堂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重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师生的互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生活的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产生勃勃的生机和充满交往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彻底的开放,使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使教学在开放的过程中,显示人的创造和自由发展,关注人在课堂生活中的生长以及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它包括了规范生活课堂的内容、丰富生活课堂的形式、增加课堂生活的元素等内容。

记得在和学生学完《香菱学诗》后,我问学生在《红楼梦》中,你喜欢哪个人物,不想很多学生回答是“王熙凤”,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说喜欢王熙凤的“辣”,下一节课正好是写作课,我要就学生用自己的笔描写“凤辣子”的形象,然而学生竞表现不佳,在失望之余,我分析了原因,尽管凤辣子以“辣”出名,但毕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已在与生活的脱节中成了一朵枯萎的花——毫无所用!于是,我想不写凤姐了,写一写熟悉的人吧。毕竟学生还是有些生活的经历的。着力点依旧是“辣”要求学生“在你熟悉的人里面,你觉得谁最辣?学习曹雪芹,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服饰等,写几句话来表现他(她)的辣。”

情况似乎好了一点。

“闹哄哄的教室,因老师的出现顿时鸦雀无声。只见老师眉毛紧锁,盯着我们的眼神如电,让我们心惊胆战。”

“妈妈跟凤姐有得一拼,骂起人来声如洪钟,发起火来凶如豹子。”“我的同桌也挺‘辣’的,深邃的眼神有无限的智慧,紧缩的眉毛似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思路好像是宽了,笔下之言也有了并不空洞之意。但细看,老师令人恐怖,妈妈凶如恶煞,同伴目空一切,这表象的“辣”非但没有了色香味,且歪曲了“辣”的深刻内涵啊!展开想去,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负面”倾向,绝不是一个个象,或者牢骚满腹,或者凭空想象,究其根源,是缺乏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引,缺少对生活细腻深入的观察。而这种倾向,往往又容易麻痹在所谓“真实”的假象中。这需要师者及时的提醒、点醒、拨正!再细细想想,莫说“凤辣子”的形象百年难遇,就是学生的生活里真有类似的人,也是一个需要仰视才能得其神韵的人物形象,与学生的生活、思维还是相去甚远,写起来自然不真切。课堂还是要有生活的源头活水。设计再三修改:

写一写你熟悉的某个人。只抓住一个方面来写,比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通过你的描写表现他的特点。

就如折翼的鸟儿重新插上了翅膀,学生的思维顿时翱翔在了广阔的天地:

瞧瞧我班的小“辣子”:圆眼睛,双眼皮,瓜子脸,红嘴唇。身材娇小,步履轻盈。笑声就是她的名片。安静的午休,大家正静默看书,远处出来一阵清脆的“咯咯咯”的声音——这就是小“辣子”发生的信号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与凤辣子比起来,是毫不逊色啊!

我的弟弟鲁歌,我称之为“格鲁派”,意思就是“格外的粗鲁”。这不,家里的两只猫在抢鱼吃了,“格鲁派”一见,马上跨步上前,左手一伸,居然加入了“抢食”的队伍。只见他手脚并用,踢开这只猫,挡住那只猫,把那条鱼牢牢地握在手中。我想:难道他也想吃鱼?不料,这“格鲁派”却把那条脏兮兮的鱼硬生生分成两截,分别扔到两只猫前面!

老师的话音刚说完,只见“何急躁”就急不可耐地大吼一声:“我来!”如平地一声雷,把大家的眼睛齐刷刷地吸引到他身上。瞧,他“撑”地一下站起来,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满满的自信,圆溜溜的眼睛放着智慧的光芒。老师似乎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嘴巴一张,放鞭炮似得把课文读了一遍。老师微笑地看着他,轻轻地说一声:“我的要求是——背诵。”话音刚落,“何急躁”还没合拢的嘴又张大成了圆形,那满意的笑容慢慢凝结成滑稽的“?”。“啊!背诵啊,我可不会!”顿时,全班笑成一片。

这一次的描写,人物的形象是生活的,形象的描写是立体的,立体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可触摸的、活灵活现的。学生的心灵如鸽子在飞翔,情感如小溪在歌唱,思维如火苗正兴旺,人性如旋律般飞扬。一个小小的改动,竟能有如此的成效,让我始料不及——只不过离生活近一点,却打开了一方丰盈的世界。语文与生活的相通交融,真正触及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在生活的牵针引线中,语言在与思维的聚合中碰撞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灿烂的智慧火花。难怪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眼,语文如同溪水。惟有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停。我领悟了:语文课堂,一定还学生一口生活的泉眼。

用了整整五个小时写下以上的文字,我竟没有回首重读的勇气,此时我才深深感受到何为底气不足,但正如有人所言:一位老师钟情于自己的事业,他会全身心投入。矢志于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汲取先进的教学理论,博采众家之长,他一定会形成自己语文教学的鲜明主张,他一定会构建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他一定会借助这种风格把语文教学演绎得丰富多彩、富有韵味,他一定会以自己的语文教学个性魅力把孩子们引进语文的殿堂,并在这个殿堂里登堂入室,渐入佳境。我期待有一天我有勇气喃喃自语:我的教学风格是生命的课堂。

新教育生命叙事演讲稿 第2篇

朱永新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遍大地,连我们这偏远的乡镇小学也沐浴春日的温暖。,周校长在学校进行新教育实验,我们就如跨上了一辆幸福列车,我与我们班的六十名旅客,追求理想,驶向幸福的远方。 第一站 晨诵---拥抱晨曦,向着黎明

晨诵,给孩子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用优美的诗歌,师生美妙的诵读,开启一天快乐的学习之旅。晨诵是我们师生共同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每天早上,我与六十名孩子们,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互相激励。诵读金子美玲、金波的儿童诗,感受孩童的纯真;生日送诗,这首简单的小诗对于过生日的他来说,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物。三年级后,我们制定晨诵朗读计划,班里选出两名领读员,每天早上按时领读晨诵。

第二站 班级文化布置---徇丽多彩

教室是我们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我们这幸福列车的旅客们,为建设和谐、温暖的班级积极出力。李子彤从家里端来了漂亮的文竹,范凤翔拿来爷爷的书法作品,淘气可爱的荆雪超搬来了一盆可爱的金鱼。我们在这看着不断生长的绿植,看着自由自在游泳的金鱼,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信心展示台张贴优秀作文、优秀书法作品、优秀手抄报,每周更换一次,这六十位旅客为争先成为优秀旅客,争先在我们的信心展示台亮相。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室文化,既有益于我们的健康,还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留住孩子们的脚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第三站 校本课程---百花齐放

每周三的下午,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周校长决定每周三的下午开展校本课程。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特色课程。看,兵乓球场上的孩子们打得多起劲,个个成了高手。操场上一群女生正在进行踢毽子比赛哦!嘘,看这群孩子正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剪纸。我们接着走到了朗诵指导的教室,一群小演说家们在隽老师的指导下正在慷慨激昂地朗诵。呦,大厅那,一群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们正在翩翩起舞。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真正地激发学生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第四站 创建班级主题帖

我在新教育论坛上创建了班级主题帖,记录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我们平时活动的内容、图片都上传到我们的主题帖上。一边是为了更好的做好班主任工作、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一边是为了坚持写课后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也争取把自己的教育随笔,读书心得,教学感悟上传到“教育在线”主题帖上。我还抽时间阅读别的班级帖子,汲取营养。学习别人先进经验的同时,又及时给他们回帖,进行了交流,共同努力,共铸辉煌。

第五站 在阅读中成长

“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朱永新认为,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因为人的智慧、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基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学习新教育,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少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鉴于乡镇学校图书存量的不足,我们自己出力建设班级图书角,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一本两本课外书,这就会有近一百本的书,简易的图书角就建成了。同学们写好借阅记录,徜徉在书的海洋,吸取阅读的力量。在学校里的“书香少年”评比中,李子彤、范凤翔同学荣获“书香少年”,我们班荣获“书香班级”第一名。

第六站 读书交流会---唤醒成长的种子

你有没有想过全班同学都手捧一本课外书,共读一个故事的情景?朱永新在发布会上表示,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就可能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我们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教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我们开展“新书推介课”,向同学们介绍一本新书,在接下来的几周来,大家同看一本书,我们在读书交流会上,共同探讨自己的这个故事的理解和体会。还记得大家一起读《小猪唏哩呼噜》,同学们争先恐后读出自己喜欢的故事的情景。大家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分享。

围绕生命教育,我们还开展了“拒绝零食,珍爱生命”、“地震演练”、“防空演练”等系列活动, 这六十位旅客不断学习,不断收获。幸福的列车不断前行,经过一站站,六十位旅客一边学习,一边快乐,一边成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一位只有有幸福感的老师才能带出一群幸福的孩子,一位热爱生命的老师才能带出一群身心健康的孩子。在收获一个个精彩的日子的同时,是新教育给了我最强烈的幸福感,我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工作着,我和我的那群旅客们在幸福的列车上,不断驶向远方。最后,借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这首小诗,希望我们的明天更加幸福,更加明亮!

向着明亮那方

金子美玲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新教育生命叙事演讲稿 第3篇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德性

生命教育是以尊重幼儿生命发展为前提的, 那么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注重幼儿的德性成长, 幼儿作为人生德性成长的重要阶段, 如何运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 那就是使幼儿德性成长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德性使人成其为人。德性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徽标, 也是人最真实的价值。人的德性需要在在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 教育与被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更是一种对话, 一种叙事方式, 叙事更重要的是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 无论是对幼儿还是成年人, 基于生命的叙事方式一定是平等、和谐、理解与宽容的。

一、幼儿生命叙事的特点

(一) 生命叙事源于生活。幼儿对于故事的喜爱程度超乎一切, 所以源于生活的案例及叙事更能够激起幼儿的共鸣, 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 可以对于生活现实中的事情进行故事化修改, 可以能够让幼儿更好的理解生命道德的根本意义。对于幼儿来说, 印象也更为深刻

(二) 生命叙事还原道德。所叙述的故事一定是亲身经历或者激起教师本身生命感悟的故事, 教师平时需要善于收集这样一些能够引起幼儿道德感悟的事情。这样更能够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 生命叙事实现对话。生命叙事本身就需要一种回应, 教师的说能够与幼儿的讲相互融合, 叙事者能够很好的讲授, 倾听者才能够有相对应的回应, 整个过程就能够实现对话, 而不是单纯的道德讲授, 而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充满爱心的交流, 只有幼儿参与进来的道德教育, 才能够使得个体的道德得以激发, 不断实现幼儿的德性成长。

生命叙事注重交往。幼儿生命教育更应该是双方行的教育, 只有幼儿亲身体验, 亲身感悟才能, 更好的实现。叙事对话的过程中必定教师关注幼儿的生命感受与生命意识, 使得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增加, 幼儿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愉悦。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索

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的一种品行, 幼儿德育无论从途径还是内容上都需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 适合幼儿德性成长, 在途径探索上更是要探索适合幼儿发展并且能够由浅入深, 便于幼儿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 幼儿的德性形成所表现的特点主要有:

1. 主动意识:幼儿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 更应该能够在道德事件面前能够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也具备了独自掌握道德尺度问题。并且对于道德能够有正确的判断。

2. 自由成长:幼儿在德性成长中是需要自由的, 这种自由是基于对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认识、判断后做出的行为。而不是随心所欲, 自由同时也是具备道德丰富内容, 生动的教育形式的成长过程。

3. 身心愉悦:儿童的道德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并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身心愉悦, 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本真的教育, 是使得幼儿能够成为一个道德上自由的人, 在精神上又是有目标有思想, 勇敢独立的人。

(二) 在叙事中促进德性成长。生命叙事使德育走向幼儿, 走近幼儿, 把握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关系, 从幼儿的道德发展需要和生活问题出发, 基于他们的心智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 幼儿生命教育中途径有很多种, 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叙事关系, 教师的叙事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 更能够让幼儿走进教师的心灵, 使得幼儿教育与幼儿的道德体验同时升华。在生命叙事的幼儿课堂中, 教师会真正走进幼儿, 关注幼儿的丰富生活经验, 同时能够倾听幼儿的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 从而产生生命共鸣, 主体双方的生命感受的交流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实现道德的能动性与实效性。人的德性成长正好需要触及心灵的教育。

三、生命叙事促进幼儿德性成长的因素

在幼儿德育中, 有效的德育, 成功的德育活动, 都不同程度的注入教师的生命叙事及情感。教师需要经常唤醒幼儿的道德生命, 并且能够激发幼儿的生命能量, 从而使得幼儿在道德教育中能够更好的促进德性成长, 在幼儿德性成长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1. 对话。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平等的教育, 快乐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 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 那么, 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 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需要在平的基础上双方能够和谐对话。

2. 情感。情感对于幼儿道德生命的成长直观重要。缺乏情感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 道德教育中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合更加能够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 道德情感是建立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纽带, 可以带领教师和幼儿产生更大的德育力量。

3. 活动。在幼儿道德教育中, 需要寻找适合幼儿的生命活动,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 体验道德教育的内涵, 并且活动是生动的, 行动的, 通过活动能够让幼儿更乐于参与在道德教育中, 道德教育的效果也会因此而大大改善。

参考文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5.

[2]刘慧生命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49.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28.

[4]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241.

基于叙事的幼儿生命教育实施之路 第4篇

关键词 叙事 叙事课程 幼儿生命教育

叙事学自产生以来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叙事学的普遍应用是源于人们对故事影响力的认可。在幼儿教育领域,叙事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叙事广泛地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活动之中,它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幼儿学于故事、乐于故事、成长于故事。幼儿叙事研究工作者苏珊·恩杰说“我们听过的故事、我们讲的故事,会决定我们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故事在幼儿的生命世界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叙事或许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之路提供新的视角。

一、叙事之内涵

(一)叙事是生命经验讲述和传达的重要途径

故事与生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故事承载生命、记录生命、表现生命、传播并激发生命。叙事产生于生命表达的需要,生命亦因叙事得以记录和延续。生命叙事是人类叙事的永恒话题,在生命叙事中生命得以复演和共鸣。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在生命成长中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体验和潜意识的价值指向,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同时也包含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追求和感悟等。

(二)叙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幼儿喜欢故事。但幼儿为什么喜欢故事?幼儿与故事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实际上,故事不仅是幼儿亲密的童年玩伴,更是幼儿理解生命世界的独特方式,幼儿以故事的形式组织经验并理解周围的世界,这就是布鲁纳提出的“叙事智能理论”。布鲁纳认为叙事思维是人类获得和建构意义的主要途径,儿童的智能中就具有这种叙事性的结构。在儿童认识周围世界,获取各种不同信息的时候,他们把周围所有的事物都联系起来,从相互关系的方位去把握它们,儿童联系周围世界的方式就是“叙事”。

二、叙事: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的新思路

(一)以幼儿叙事为起点,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需求

幼儿生活在故事的世界,他们学于故事、乐于故事、成长与故事。幼儿不仅喜歡听故事还喜欢讲故事。幼儿讲故事的范围很广,从与父母的简短对话,到包含人物、情节和细节的事件叙事。幼儿讲的故事有时并不完整,因此成人很少有耐心倾听并记录他们的故事。实际上幼儿的只言片语就是他们内在生命经验的外化和组织、探寻生命经验的过程。幼儿心理学家华丽·琼菲(Wallace Chafe)说“对我而言,叙事是内在行为的外显,就像内心的窗户一样”。发展心理学家阿利莎·马可贝(Allyssa McCabe)也认为从孩子说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他们的思考。

(二)以文本叙事为载体,充分利用丰富的幼儿文学资源

“我们的树会死么?” 弗雷迪问。“总有一天树也会死的。不过还有比树更强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死了会到哪儿去呢?”“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大秘密!”“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回来吗?”

“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

节选自《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段故事选自儿童文学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故事包含着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这样的命题我们无法直接传递给幼儿,然而通过故事却能让幼儿潜移默化的接受关于生命的哲理。文学故事是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这是因为文学故事是作者所看所听所经历的事件,因此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多元的生命价值观;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领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出现了专门以生命为命题的作品。幼儿文学中覆盖着形形色色的生命知识、生命情感和生命体验,如《一片叶子落下来》《世界为谁而存在》《活过一百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等。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也经常使用幼儿故事作为教学载体。然而,很多故事类教学关注的是故事中的知识,教师运用故事的目的是将其中的知识或观念传递给幼儿,而忽视了故事本身的作用。教师在使用生命叙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当关注故事本身,让幼儿感受故事、参与进故事并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做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参与故事主动地构建生命知识观和价值观。

(三)以师幼共叙为主要渠道,在生命教育的现场启迪并激发生命

师幼共叙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故事或事件共同展开的叙事活动。叙事活动与一般的讨论活动、谈话活动不同,叙事是连续的、有情节的、有高潮和冲突点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幼儿在生命教学中的交流不是零散的、而是连贯的,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情节性的,不是平淡无奇的、而是有高潮和矛盾的。所谓连贯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和关联性,这是组织叙事教学的关键。所谓情节性是指课程设计的叙事线索,线索来自故事或幼儿的生活,叙事线索是串联活动、实现教学叙事性的核心因素。所谓高潮和矛盾是指叙事性教学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基兰伊根在《教学:作为故事讲述的方法》中指出,矛盾和冲突是故事吸引读者的核心也是故事化教学吸引幼儿的必要因素。另外,师生共叙的形式除了叙述、讨论、讲故事的言语形式以外,还有角色扮演、艺术表达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慧.(2006).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中国德育

[2]绍子华.(2007).生命叙事:生命的姿态与精神的出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金莉莉.(2006).儿童文学叙事中的权利与对话——一个后经典叙事学视角的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李芳,朱家雄.(2006).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5]刘斌志.(2011).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教育评论

[6]布鲁纳.(2006).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教育生命叙事演讲稿 第5篇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 张继红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也别强求别人;叶圣陶先生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自己不学习,却硬要学生学习,那是为难”;所以我说,要想让孩子愿意读书,喜欢读书,爱上读书,乐于读书,作为老师必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正所谓: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真情系教育,心有千千结,不行春风,难得秋雨。不爱读书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呢?

那么,作为小学启蒙老师,我们该如何引领孩子读书呢?师生共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一、师生共读,能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向师性”强。而这个“榜样”如果是学生本身就有些崇拜的老师,那么其魅力必更强。难怪苏霍姆林斯基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

在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上三年级。正是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等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最强也最旺盛的时期。于是一开学,我就有意在教室里,在学生面前捧起一本书认真地阅读。早读时,学生读背语文课文,我也跟着大声朗读一些诗歌、散文;有时候中午来得早,学生做作业,我默读儿童小说;课外活动时,我对学生津津乐道地讲书中有趣的故事,令人感动的情节;外出回来,我特地买来一两本书,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买了新书……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我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生抽屉里、课桌上的书渐渐丰富起来,由此也拉开了我们师生共读的序幕。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小说,托马斯·布热齐纳的冒险小虎队侦探小说,秦文君、曾金豪、金波等一些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书籍深深虏获、占据了学生的心。同学们常在课间、茶余饭后谈论天真可爱又调皮的马小跳,勇敢机智又无畏的三只小虎,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二、师生共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仅凭声色俱厉,口若悬河,是不能征服学生的。相反如果腹有诗书,就会气韵俱生,神采飞扬,不仅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酷”一簇,同时也为打开学生的阅 读兴趣之门做好了准备。事实证明: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在不知不觉中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然萌芽。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

学期初我们制定师生共读计划,互为老师,监督检查,共同成长。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早读时间,我还会手捧心爱的书坚持与学生一起朗读。让自己的朗读产生“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

课堂上,我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各类经典名著,如数家珍,随口就能娓娓道来,让学生真正佩服老师的博学多才,从老师身上也真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

“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接下来我便顺理成章地诱惑学生去多读,多知,自然而然也就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

三、师生共读,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也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将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高雅的精神需求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情趣健康中就有了自制力。而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健康情趣。从阅读伊始就进行美文的熏陶是最佳渠道。

因此,我精心挑选了一批美文,努力琢磨作品的感情,把握朗读的基调。利用早读或午读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读给学生听。朗读前布置倾听要求——你知道什么?你感受了什么?朗读时力求声情并茂。朗读后交流中,哪怕学生说出知道了一个词,欣赏了一句优美句子,知道了一个情节,得到一份感动,我都予以鼓励和赞赏,从中促进合作,分享愉快。渐渐地,学生读书有了兴趣。每每读到精彩之处,或叹或诧,或喜或忧,情跃于表,动情之处潸然泪下,喜悦之时欢呼雀跃……

当交流之时,学生们竟能有理有据,滔滔不绝,这绝对是课内阅读所达不到的。

四、师生共读,能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

本学期我们通过师生共读,我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己寻找书文,引导读书方法,给予展示机遇,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让每个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同时结合实际,我们共同总结出文章四读法:初读,解决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细读,边读边记,好词佳句,日积月累,在自己的习作的中适时引用;精读,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品读,逐字逐句,精推细敲,发挥想象,升华情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样的师生共读,“师”是“生”阅读的拐杖,“生”是“师”读书的 2 动力,老师用自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走进生活,爱上阅读;学生用自己阅读的激情感染老师,发展老师的专业素质,奠定老师终身的幸福!

2017.1.12 个人简介:

张继红,女,1972年出生,2008年调入塔南路小学任教,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积极参加新教育实验,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曾获得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个人、山阳区优秀教师。

新教育叙事演讲稿1 第6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是教育的起点》。

高尔基曾说过:“我们应该赞美母亲,整个世界都是她们用乳汁养育起来的……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了爱”。是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含辛茹苦地孕育生命,把人类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下一代。然而,当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在她最爱做梦的年纪里失去了母爱,那又会怎样呢?

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上,讲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时,忽然听见教室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啜泣声。我寻声望去,只见小张欢低着头不停的在手抹着眼泪,可怜的孩子,她是触景生情想妈妈了!看到此景,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她妈妈去世的那一幕:她的妈妈是我们学校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她爱生如子,乐于助人。然而无情的肝病却夺走了她年仅34岁的生命。失去母爱的张欢,她活泼开朗的性格,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但学习上她更加的认真,活动上更加积极。

今天,孩子由课文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她想妈妈了„„见此情景,我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抱起她来,看着她的泪水如泉涌,一股心酸便涌上我的心头,我轻声地对她说:“哭吧,孩子,这几个月你是怎么熬的呢?周记本上一块块干了的泪痕,偶尔几天早上浮肿的双眼„„哎!真是难为你了,痛快地哭吧,孩子!”小张欢扑到我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很多同学也跟着小声啜泣着。

几分钟后,孩子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于是我一边抹去她脸上的泪水一边安慰她:“真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你的人生阅历就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能见彩虹呢?”孩子慢慢地不哭了。语文课虽然少上了十几分钟,但这活生生的事例,感动着在坐的每一个孩子。

第二天,小张欢周记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爱我的妈妈虽然离我而去,但老师的爱,依然呵护我成长;同学的爱,依然陪伴我飞翔。现在我就像一只羽翼即将丰盈的小鸟,该是自己面对一切的时候了,希望明天是一个艳阳天!”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种爱是深厚的、稳固的,这种爱是圣洁的、高尚的,这种爱能超越一切……一切……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幼苗是参天大树的起点,小溪是辽阔大海的起点,砖瓦是高楼大厦的起点,爱是人类教育的起点。让我们铭记并坚持这一真理吧!让爱成为一个无声的诺言!

教育叙事励志演讲稿 第7篇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是教育的起点》。

高尔基曾说过:“我们应该赞美母亲,整个世界都是她们用乳汁养育起来的……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了爱”。是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含辛茹苦地孕育生命,把人类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下一代。然而,当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在她最爱做梦的年纪里失去了母爱,那又会怎样呢?

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上,讲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时,忽然听见教室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啜泣声。我寻声望去,只见小张欢低着头不停的在手抹着眼泪,可怜的孩子,她是触景生情想妈妈了!看到此景,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她妈妈去世的那一幕:她的妈妈是我们学校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她爱生如子,乐于助人。然而无情的肝病却夺走了她年仅34岁的生命。失去母爱的张欢,她活泼开朗的性格,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但学习上她更加的认真,活动上更加积极。

今天,孩子由课文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她想妈妈了见此情景,我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抱起她来,看着她的泪水如泉涌,一股心酸便涌上我的心头,我轻声地对她说:“哭吧,孩子,这几个月你是怎么熬的呢?周记本上一块块干了的泪痕,偶尔几天早上浮肿的双眼哎!真是难为你了,痛快地哭吧,孩子!”小张欢扑到我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很多同学也跟着小声啜泣着。

几分钟后,孩子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于是我一边抹去她脸上的泪水一边安慰她:“真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你的人生阅历就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能见彩虹呢?”孩子慢慢地不哭了。语文课虽然少上了十几分钟,但这活生生的事例,感动着在坐的每一个孩子。

第二天,小张欢周记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爱我的妈妈虽然离我而去,但老师的爱,依然呵护我成长;同学的爱,依然陪伴我飞翔。现在我就像一只羽翼即将丰盈的小鸟,该是自己面对一切的时候了,希望明天是一个艳阳天!”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种爱是深厚的、稳固的,这种爱是圣洁的、高尚的,这种爱能超越一切……一切……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幼苗是参天大树的起点,小溪是辽阔大海的起点,砖瓦是高楼大厦的起点,爱是人类教育的起点。让我们铭记并坚持这一真理吧!让爱成为一个无声的诺言!

新教育生命叙事演讲稿 第8篇

关键词:叙事研究,成长,生命性,心理需求

本文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用教育叙事的方式重新叙述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主人公Ishaan Awasthi的成长故事, 在反复观看和回味影片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镜头深描故事细节, 并着重从“成长与成绩”、“关注与惩罚”、“规范与自由”三个角度进行教育叙事与分析, 进而揭示影片的深刻教育意蕴, 给予读者更强烈的精神震撼。

一、重叙故事中的事

与电影这一艺术领域中的“叙事”相比较,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基本特征, 教育叙事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 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教育叙事研究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 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 是“实然”的教育实践活动, 而不是“应然”的教育规则;二是教育叙事的内容必须是与某个或几个具体教育生活中的“人”有关的故事;三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1]。按照对教育叙事研究基本特征的理解, 展开对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的叙事研究, 研究的关键之处在于理清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及重叙有意义的教育情节, 深描镜头下的若干细节。

1.故事中的“人”

Ishaan Awasthi: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其内心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 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绘画天赋,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知欲, 但他有读写障碍的缺陷, 所以他善于用想象满足自己, 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Ram Shankar Nikumbh:寄宿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 关爱每一个学生, 善于把握学生向往自由、想象丰富的心理特点, 大胆打破常规的教学规则, 用欢笑和乐观感染每一个学生,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由地想象和思考。

Maya Awasthi:Ishaan的母亲 , 勤劳、善良的女性 , 对孩子、家庭照顾得无微不至。

Mr. Awasthi:Ishaan的父亲, 对孩子严格要求, 望子成才的心情十分迫切, 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代价。

Yohan Awasthi:Ishaan的兄长 , 学习刻苦 , 门门功课拔尖 , 是家长及老师的骄傲。

2.故事情节

镜头一:校长办公室里, Mr.Awasthi和夫人Maya Awasthi满脸羞愧地坐在那里, Ishaan充满恐惧地愣在办公室书架旁边, 数学老师和英文老师愤怒且无奈地数落着Ishaan的“罪状”。

镜头二:Ishaan和邻居家孩子Ranjit发生冲突后, 气急之下踢坏了邻居家的盆栽。邻居找到家里和Mr. Awasthi理论, Ishaan躲在家门外面不敢进去 , 被Mr. Awasthi发现 , 大声呵斥到跟前, 边打边责骂。

镜头三:英文课堂上, 老师发现Ishaan在开小差, 愤怒地让他起来阅读, Ishaan读起来十分困难并告诉老师:“字母在跳舞 (The letters are dancing) ”, 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 老师觉得他故意扰乱课堂愤怒至极, 将Ishaan赶出课堂并惩罚其站在教室门口直至下课。

镜头四:Ishaan到了寄宿学校, 入学第一天, 在宿舍里, 校长严肃地对Ishaan说:“在这所寄宿学校, 我们按照唯一规则生活, 那就是纪律。我们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

镜头五:Nikumbh的第一节美术课上, 所有孩子都玩得很开心, 唯有Ishaan闷闷不乐, 并且什么也没有画, Nikumbh并没有责备他并试图与他交谈, Ishaan沉默不语。为了进一步探索Ishaan学习问题背后的原因 , Nikumbh到Ishaan家里访问 , 由此, 找到了Ishaan学习困难的原因, 同时惊奇地发现了Ishaan在绘画方面惊人的资质。

二、成长与成绩

成长, 乃是个体生命的成长, 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是精神生命的不断丰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的追求不是成绩的增长, 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 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 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的境界, 一句话, 教育要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3]。影片中Yohan Awasthi紧跟父亲Mr. Awasthi的步伐, 因而他与父亲一样在自己的领域拿第一, 而Ishaan永远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成人足够强健, 能负担得起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但是如Ishaan一样本该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的孩子们, 正在成长, 他们的肩膀还很稚嫩,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梦想, 怎能担负起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 手指尚长短不一, 为什么要让孩子在竞争中成为考试的奴隶, 在学习中丧失快乐, 错过生命健康成长的时机。

三、关爱与惩罚

关爱是一种感情的集中投入,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 更离不开关爱, 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是以爱育爱, 以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平等沟通为前提, 而并非自上而下地提要求, 施加压力。关爱, 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 细节往往是问题根源所在, Maya Awasthi与Mr.Awasthi对Ishaan关爱或是表达方式不对, 或是未关注到细节, 当Nikumbh家访以后他们才半信半疑地相信自己一直关心、头疼的儿子出现学习障碍的根源在于儿子有读写障碍, 同样对儿子投入了大量的关注与爱, 为什么问题的症结是与儿子接触几次的老师发现的?老师关注Ishaan的细节表现, 从言行、表情、作业乃至老师和家长不以为然的一张画, 从作业中发现错误的规律, 诊断其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写障碍, 更重要的是, 通过Ishaan的绘画作品, Nikumbh发现了Ishaan的艺术天赋及丰富的想象力。

当付出关爱未果时, 教师和家长可能会选择通过惩罚唤起孩子的自觉。影片中, 当Ishaan与邻居家孩子发生冲突并踢坏邻居家的盆栽时, Mr.Awasthi惩罚Ishaan, 但结果只是让Ishaan不以为然, 因为父母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 , 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委屈, 而不能让他自我反省。惩罚并不是治愈伤痛的良方, 更重要的是要用关爱唤起孩子的自觉, 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时而一个拥抱、一个亲吻, 以示自己的关心, 鼓励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就可以找自己作为依靠, 只有每时每刻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爱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Nikumbh对关爱有正确的理解, 所以他能找到Ishaan学习困难的根源, 并且走进Ishaan的世界, 和他沟通, 帮助他成长。

四、自由与纪律

生命成长的终极追求在于快乐, 快乐源于自由, 自由地生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自由地想象。在现实学校生活中, “纪律之网”和“规范体系”密布, 孩子没有更多自由想象的时间, 没有自由表达感情的机会。在寄宿学校, 校长推崇纪律, 当Nikumbh给孩子们创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时, 遭到了其他老师的攻击与“教育”:“校长推崇纪律, 在这样的学校培养孩子去生存, 孩子必须竞争、成功、创造未来。学校的校训是‘遵守秩序, 服从纪律, 刻苦勤奋’, 这是成功的三个要素, 是完善教育的基石。”在Ishaan刚入学时就明白“在这所学校里 , 按照唯一的规则生活 , 那就是纪律 , 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寄宿学校的纪律并没有“制服”Ishaan, 真正把他从自闭中解救出来 , 并找回自己 , 找回自信的是Nikumbh。

成长具有生命性, 关爱是孕育生命并促进生命成长的主要养分, 自由的空间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成长的孩子正如小鸟, 他们向往自由, 向往广阔的蓝天。因而, 教育者和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时, 更多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关注成长的生命性。教育工作者施教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必须采取有针对性且利于青少年接受的方式, 而不是家长、教师居高临下靠高压方法进行“育人”[4]。

参考文献

[1]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 2002 (4) .

[2]胡凡华, 刘效莉.生命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2) .

[3]秀慧.唤醒生命成长的自觉[J].江苏教育, 2005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教育生命叙事演讲稿】相关文章:

新教师教育的演讲稿08-01

走在新教育路上演讲稿06-16

新教师培训讲稿范文06-27

给新教师培训讲稿07-14

小学新教育07-01

新教育范文05-17

新教育 新体验07-06

新教育论文提纲08-23

新教育四大改变07-15

新教育年会总结07-27

上一篇:徒劳之美的美文摘抄下一篇:住建局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