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圆梦教学设计

2024-07-28

飞天圆梦教学设计(精选8篇)

飞天圆梦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飞天”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梦想,你们知道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想?交流。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 10月15日,重温我国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气氛

1、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1)检查认读

(2)齐读词语

(3)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写正确。再看看这几个生字,想写哪个就写哪几个?先好好地观察一下,不要急着动笔。

(4)学生描红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时正音,并指导学生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4、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

(1)指名说。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2)谁圆了谁的什么梦?(学生说)

(3)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

学生说:中华民族……

投影出示: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

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研读

1、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同学们再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神舟”5号飞船发射,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写在相应的段落旁,做上批注。

(送行 发射 问候)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送行”的场面,哪几个自然段写“发射”的场面,又有哪几个自然段写“问候”的场面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交流。

3、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描写送行场面的2——5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分别从哪里感受到的?(随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出示句子(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送行时的场面):

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

|(1)齐读。想想还会有谁来见证这一伟大时刻呢?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来说说呢?

出示: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 ,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

(2)是啊,那么多人,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心系神5,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飞船和杨利伟送行,谁能来读读这句话?

(3)教师引读: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他向总指挥报告:

学生接读:“总指挥同志,---------”,谈读后的感受?

4、小结。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了发射前送行的场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感受文中中的内涵,神州五号成功了,六号七号也成功了,八号九号的发射更是指日可待,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飞天圆梦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学设计:黑龙江省饶河县第二小学 聂玮宏 指导点评:黑龙江省饶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海波 教材分析:《中国圆梦飞天路》是教科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屋四中的一篇课文,本课在简单介绍中国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之后重点记述了神舟5号成功发射升空的壮观场面以及发射成功的意义,并在结尾处以三个排比式呐喊呼号表达了对祖国的祝福。课文结构清晰流畅,场面描写细致生动,多感叹句,感情强烈,教学时应注意通过朗读来体会文本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具体的语言文字,观看影像资料,感受“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时的壮观场面,体会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

3、认识10个字。

4、课内完成一篇带多篇的阅读任务。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明晰,有朗读的具体要求,有阅读理解的重点,有情感态度的体验,有生字的落实,还有以往略读课文教学所忽略的拓展阅读任务。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嫦娥奔月是遥远的传说,“飞天”壁画是古老的艺术,但它们蕴含了人类同样的梦想,而梦想成真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神舟”载人飞船成功上天,使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变成现实,同学们,这么激动人心的场面你们想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去中国人圆梦的现场看看。(板书课题)

(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语,合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文前提示,又顺势引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阅读提示,找准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这是快乐读书屋里的一篇略读课文,回忆一下,对这样的课文我们怎样来学习?(生:围绕文前提示来学习)课件出示文前提示:“嫦娥奔月”是遥远的传说,“飞天”壁画是古老的艺术,但他们蕴含了人类同样的哲理。那是什么梦想呢?是谁,圆梦飞天路?给你留下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呢?

3、指名读文前提示并梳理问题。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过渡语: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文前提示给我们的三个问题自主学习。

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文中相应处画一画,然后在和小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自学提示的出示不但再次利用了教材提供的文本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且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了学习的要求和方式方法,简化了课文分析理解方面的要求,抓住课文的重点,提纲挈领,直奔主题,在合理预设的同时又为学生的个性阅读与自学、合作留足了空间)

四、反馈汇报,点拨感悟。

1、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点拨。

2、随机出示课件(图片、文字、视频)

(1)我知道是杨利伟圆了载人飞天的千年梦想。(板书:中华千年飞天梦)

(2)感悟读的部分(课件相机出示朗读文段,多人朗读、齐读,教师指导、评价):

(生:在飞船发射现场描写火箭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10月15日晨,地处戈壁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飞船发射现场,晴空万里,“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犹如擎天巨柱,高高矗立在发射台上,箭体上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指导读出火箭高大雄伟,感悟民族自豪感)

(生:火箭升空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午9时整,火箭在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刺蓝天!顿时,群山抖动,大地震颤,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急速飞向太空。(指导通过朗读感悟火箭升火空的激动人心处,壮观的气势)

(生:火箭发射成功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时42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在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发射现场爆发出一片欢呼声,似大海波涛,似长空惊雷,在空中回荡。(指导朗读,感悟发射现场的人们激动、兴奋、欢呼的宏大场面)师:你们读的真好,其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的发射,振奋了每一个中国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的发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它表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了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世界影响力,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从这充分说明只有强国,飞天梦想才能成真。(板书强国路上终成真)

过渡语:是啊,学到这儿,我们已经深深的感受到只有国强了才能实现千年的梦想。老师这里有一段记录我国航天事业辉煌历程的视频你们想看吗?相信看完这段视频你们一定会有很多感受。

(3)播放我国在飞天事业上的辉煌历程。(视频)师:视频看完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并不仅仅是一系列简单的数字,而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步步超越,重重突破的历历写照。此时此刻你们想对我们的祖国说些什么呢?(4)对祖国的祝福(生1:祝愿我们的祖国成长为世界的巨人,再次辉煌。生2:祝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生3:梦想的开端,神七的旅程,成功的彼岸,中国的辉煌!生4: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生5:神舟问天,梦想成真。中国的骄傲,喜气洋洋。生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祝愿祖国的航天事业越走越好。)师: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齐读最后一段。(课件)“神舟”升空,巨龙腾飞。古老的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成为现实。飞翔吧,“神舟”五号!飞翔吧,伟大的中华民族!飞翔吧,伟大的中国!(齐读)

五、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一刻吧,记住中国航天史上一些永恒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读:(课件出示)

一座大漠中的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艘神奇的宇宙飞船——“神舟”5号

一枚高性能的火箭——长江二号F型运载火箭 一个难忘的日子——2003年10月15日 一个英雄的名字——杨利伟

一次圆梦的壮举——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学生在反馈汇报的过程中不但落实了自学提示中提出的几项任务,而且对课文的重点文段能够读得充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又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情感的升华,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二项目标。)

六、检查指导,落实生字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从课文中获得了很多思想上的感悟和升华,不知道本课的生字你们掌握了吗?下面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1、同桌互相认字。

2、检查字词:嫦 娥、窟、绑、桑、史、霆、钧、遨(课件出示)

(略读课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识字,教科版教材的特点是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前提下,学生识字量大增,快乐读书屋通过大量的优秀选文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成为学生读中识字的重要阵地,本环节设计突出了教材识字上的优势特点,很好的夯实了基础)

七、拓展延伸,引向课外。

过渡语: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懂了课文又掌握了生字,真好,其实只要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我们就能很轻松的完成阅读,老师这里还有一篇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你们想读吗?

1、推荐《小学语文阅读资源》里的一篇《敢向天穹挂“新星”》(1、)自读要求(带课后问题读课文)(2、)反馈汇报,点拨感悟。过渡语:大家都知道,今年的10月9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宇航员迈向太空。有一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写了一首小诗,以表达对神七的向往,老师把这首小诗推荐给你们,快来读一读吧。

2、欣赏一首小诗《神七遐想》(课件)

3、最后老师再推荐《小学语文阅读资源》里的其它文章:《太空“清洁工”》《安全、清洁、经济的核能》《我在巴黎见到的机器人》《未来的塑料》,课下请同学们读一读。

(教科版教材另一优势是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本课设计充分利用阅读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一篇带多篇,使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更多的同类文章,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空间,课内课外紧密联系,整体推进,部分课外阅读课内完成,轻松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要求。)附:神七遐想 小时候,想一步登天 如今

天真的幻想不再神奇

飞天,也不再是敦煌壁画的专利 华夏都知道

地球人在关注一个发射飞船的信息

中秋刚过

神七已在酒泉升空 分明 是炎黄子孙

要去月宫以外的星球亲密

顺便看望一下寒宫的嫦娥、吴刚 访问五千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的奥秘 向星外报告地球村两个同样精彩的奥运

把“无与伦比”和“最伟大”的神奇画卷在太空里展开

神七是那么潇洒 奔波于天地之间 告知众多的人们 太空生活有多么神奇

我也想去

问问飞天的宇航员们 能捎带我么?

因为地球人有太多的问号 需要去探索、寻觅

这一回 你可要记住 别忘了转告

人类与地球和谐共享的话题 你在奔腾的路上 给我发回一个信息吧 在星际空间 用大拇指 比划一下 中国人在那里信步

创建出一个不再遥远的奇迹 也捎去这一首诗歌 让它代表神州亿万人民 探索太空的心意……

飞天圆梦教学设计 第3篇

一、兼容并包, 注重整合

东汉明帝永平二年 (公元59年) , 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至中国。在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基础上, 不断吸收印度、中亚的艺术特长, 融合西域、中原、江南的飞天形象。其中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最为著名, 它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和象征。从艺术形象上说, 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 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源头虽在印度, 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的形象, 融合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飞天。

对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元素的大大方方的认可、接纳和传承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学习精神, 从侧面折射出了是民族强大的自信心。当代, 对西方艺术观念和设计理念的态度上, 一直存在着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矛盾和焦虑, 这种焦虑来源于担心被国际化同化而失去民族传统, 我们高喊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同时, 却茫然于实现的方法和途径。这种焦虑的深层原因正是近代中国历史遭遇所导致的民族自信心的低落, 重建这份自信才是让民族文化不断增强其影响力的关键。

由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的这一矛盾, 对外族文化的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 才使得敦煌飞天形象能够成为本民族优秀的传统元素。对于当代中国面临的如何发扬民族传统和学习西方理念的问题上, 这一演变过程本身就答案。正如黄宗贤在《植根人文沃土高扬创新精神》中写道:在现代语境和传统内涵, 全球性与区域性, 共性与个性之间, 我们的选择是整合。

二、理念为先不断超越

古人运用浪漫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 以高度概括的流动线条, 虚实、动静的对比, 丰富绚丽的色彩和装饰夸张的形态, 创造了飞天这一几乎完美的艺术形象, 其目的却是在传达人类期盼超越自然和人类自身局限性的理念, 或者说, 正是由于这种企图不断超越的理念, 才促使飞天艺术不断演化和传播。

印度佛教的飞天传来中国时, 作为佛教美术体系中的一个构成部分, 但却超越了宗教美术的局限, 在表达人们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的同时, 又成功地把人对主体性的肯定、张扬变为可以观赏的实在。这种对人的主体肯定和对自身的超越精神无疑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飞天对这一理念的传达既不是饕餮般狰狞恐怖的恫吓, 也不是地狱般悲惨阴暗的警示, 而是充满了积极、洒脱、开朗、乐观的精神。

在经历后现代的反思和批判之后, 理念成为艺术价值新的标准和尺度。在笔者看来, 飞天所体现的超越这一理念正是所有艺术形式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世俗但不低俗

经过一千多年的蜕变, 敦煌飞天的内涵和作用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最初的“教化”目的,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 逐渐转化为一种对于“美”的概念的追求, 体现出中国人所追求的性灵至美的精神世界。从优雅的形体到婀娜的飞姿, 从迷人的神态到飘扬的裙摆, 无不展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之美,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但这种美却是通过世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特别是在唐朝。

西魏时期敦煌飞天脸型削瘦、身材修长、动态轻盈、飘逸。北魏盛行结实丰满的飞天造型, 东晋则偏重于画家顾恺之的“秀骨清像”、体态婀娜的风姿。到了唐代, 随着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开放, 敦煌飞天姿态优雅, 脸庞俊美, 五官精致, 气质超凡, 手指灵巧, 妩媚多姿, 翩翩飞翔, 轻盈矫健, 呼之欲出, 令欣赏者赞叹不已。飞动造型是通过人物形体的变化, 从而体现出由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的动态之美, 体现出飞翔的节奏与韵律。作为我国古代富有装饰美的人体造型艺术, 飞天用其形态表现的却是的灵魂的飞翔。

飞天可贵之处正是在于通过对世俗人物的概括与表现, 用世俗化的方式来展现和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美, 而且达到了世俗但不庸俗, 也绝不低俗的效果。现代艺术设计要发挥其作用, 就必须符合时代所要求的审美价值;现代设计要体现其价值, 就必须在消费社会广泛流行。如何使设计在适合大众的审美观念的同时, 拥有很高品质和内涵, 值得每一位艺术设计工作者思考。

参考文献

[1]敦煌研究院《敦煌》[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0

[2]郑汝中台建群《中国飞天艺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0

[3]樊锦诗赵声良《灿烂佛宫》[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载人飞天圆梦曲 第4篇

[神一]模拟人放置座舱

1999年盛夏,运载火箭和飞船专列先后抵达东风航天城。

40年来,发射中心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发射模式,但对载人航天发射而言,很多做法就不太合适了。1999年11月20日6时,在度过了一个紧张忙碌的不眠夜之后,发射塔架缓缓展开,突然,发控台操作手祝亮发现火箭精瞄显示仪表指针左右摆动,怎么调也无法精确瞄准。

“如果瞄准方向偏了,飞船就无法进入预定轨道。”工作人员赶紧报告,请求立刻对火箭进行人工精瞄。发测站中队中队长通过近距离瞄准,终于抢在发射前10分钟对火箭实现了精瞄。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了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1999年11月20日6时48分,长征火箭喷射出橘红色火焰,在戈壁滩即将褪去的夜幕中起飞。

[神二]火箭发射前被撞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前,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

2000年12月3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在开会,突然接到报告“火箭被撞了”。

指挥长立即宣布休会,赶赴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原来有关厂家要求把活动发射平台和驱动电源车作一次联试,技术人员误操作启动了活动发射平台,导致箭身受伤10多处。

火箭被撞后发生了位移,如果不尽快复位,势必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试验队动用了多根撬杠意欲使火箭复位,但无济于事。

后经研究,决定采用千斤顶方案。火箭最终顺利复位。经过4个昼夜的努力后,火箭再次耸立在发射架上。

2001年1月10日上午9时,“长二F”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号”飞船腾空而起。

“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按载人要求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与“神一”相比,“神二”增加了具有载人特色的环境控制生命保障和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及模拟航天员代谢装置,环控生保系统除极个别需要航天员在轨操作的部件外,全部为真实件。

[神三]逃逸系统必须上

新增的逃逸系统是“神三”相对“神二”的最大进步,也是“神三”发射中遇到的一大难题。逃逸系统是为航天员应急救生所设的。据发射中心原副主任回忆,“神三”要求和载人飞行状态基本一致,工程总体要求逃逸系统无论如何都要上。

火箭飞行当中如逃逸塔分离、级间分离等动作会带来一些干扰信号,这些干扰信号有可能错误启动逃逸系统,造成“误逃”。问题在于,无人飞船发射要坚持与载人状态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要保证,不该逃逸的时候启动不了逃逸飞行器,也不能出现“漏逃”。但对于无人飞船来讲,确保不“误逃”,还是确保不“漏逃”,这是一个问题。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最后意见为:两者都要确保,保证不“误逃”系数99.99%,保证不“漏逃”系数99.9%。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顺利升空。

试验结果表明:飞船搭载的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

[神四]最后的低温彩排

在进行了3次无人发射之后,飞船是否完全具备载人条件,还得经过一次严格的全系统考核,方可下结论。

2002年10月30日,“神三”发射成功7个月后,“神四”飞船进场。这次发射试验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战役,一切都要按载人的条件做,试验成功后,中国将转入载人飞行。

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零下28℃,比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零下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就是由于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因低温变形失效导致的。

12月29日晚,指挥部决定实施保温措施,动用了110床军用棉被为火箭御寒,启动20多台大功率空调24小时不间断给火箭和飞船送暖,使其一直处于理想的温度环境之中。

12月30日零时40分,“神四”在寒风中起航,比发射工艺流程规定的发射日期提前了两天,不仅刷新了我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纪录,而且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超低温发射的奇迹。

[神五]中国人首征太空

2003年10月15日,“神五”将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这一刻,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仅11年零25天。

2003年10月15日7时59分,发射程序进入1小时准备,航天员杨利伟已经进入飞船,各种设备均显示良好。突然,火箭系统指挥员向0号指挥员报告:“火箭利用系统测试电源掉电!”

据了解,当时UPS电源只能供电20到30分钟,如果8时30分再不排除故障,原定9时的发射计划就要取消。

指挥员立即启用应急处置预案:命令系统指挥立即给打印机、监视器和录像机断电;总工程师立刻带领配电抢修小组,迅速赶到现场排查。

15分钟后,故障排除。

9时整,郭保新一声“点火”,“长二F”火箭扶摇直上。

“‘神舟五号’报告:舷窗打开!”

火箭飞行200秒后,从太空中传来杨利伟清晰的报告声。

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神六]戈壁滩风雪虚惊

2005年10月12日5时,“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进入4小时发射程序,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已准备就绪。

发射中心首席气象预报员、总工程师刘汉涛记得,那一夜,戈壁滩上的8级大风一直未停,后半夜还下起了大雪。“这么坏的天气,还能发射吗?”

在“神舟六号”转运的那天下午,刘汉涛发现,新疆上空一个低涡系统已裂成两股冷空气,正在向发射场方向扑来,完全有可能对预定发射日产生影响。

10月10日天气会商结束后,工作人员向总指挥汇报:“受第一股冷空气影响,10日夜间有大风扬沙,11日凌晨结束;受第二股冷空气影响,12日凌晨有大风和降水,6时左右,天气转好,符合发射条件。”

第一股冷空气如期而至。

但第二股冷空气却比预报时间晚了两个小时。所有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燃料一旦加注,程序不可逆转。5时35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开始,大风明显减弱。当航天员车队驶出圆梦园大门时,大雪也戛然而止。

8时整,发射场风速降到每秒0.3米,各种气象要素均符合发射条件。9时整,“神舟六号”在人们的祝福和欢呼声中完美起航。

[神七]航天员首次出舱

与“神五”“神六”不同,“神七”增加了航天员出舱活动。为了航天员出舱安全,工程人员专门设计了一个承担特殊任务的气闸舱。

“气闸”一词源自英文“airlock”,为“锁住空气”之意。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介绍:“当人要走出飞船进入太空时,为了减少空气的逸散,要建一个小隔间,先开一扇门,进入隔间后把这扇门关上,再把另一扇门打开,走出隔间。从太空返回飞船的过程与之相反。”

气闸舱就是这个小隔间,通过其泄压和复压过程实现出舱和回舱前的过渡。

对于“神七”而言,泄压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航天员是否能够按计划出舱,气闸舱也可称做太空行走的生死之门。

“人在快速减压环境下容易得减压病,所以在降压的过程中,航天员有一个吸氧排氮的过程。航天员在穿航天服时吸纯氧,需要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置换血液里的氮,这之后再减压就安全了。”

完成泄压后,穿好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就已经为出舱“整装待发”了。

11《飞天圆梦》教案 第5篇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不懈的追求,重点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州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课文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一步步地实现了。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炎黄子孙还要实现更高、更远、更绚烂的梦,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宇宙。

设计理念:

“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郭沫若语)在教学中,要培养这种精神,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自主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与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会认“嫦、娥、绚、穹、锲”5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教学难点:

理解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的精神。教学准备:

1、查找、搜集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进千年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这是一个瑰丽绚烂的梦,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梦。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天梦圆》,去感受这个千年的梦是怎样圆的。(板书课题:飞天梦圆)

学生读课题,质疑,理解课题。

(这个梦就是“飞离地球,遨游太空”,“圆”是圆满,周全的意思;“圆梦”,是指实现梦想或理想。课题的意思是“飞天的梦想变成现实了”。)【先由神话故事激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再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嫦、娥、绚、穹、锲”等字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先写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再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一步步地实现了。

最后写炎黄子孙还要实现更高、更远、更绚烂的梦,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宇宙。

【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深层的感悟打下基础。】

三、研读“飞天梦圆”的过程,感悟航天精神

1、默读课文,想一想: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第一步——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导言:做任何事情都得一步步地来,中国实现飞天梦也是如此。中国圆千年之梦迈出了怎样的一步呢?

(1)出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请学生说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字。

(2)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成为了中华民族叩响太空之门的声音。

(3)“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在我国航天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

【人造地球卫星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让学生先观看“东方红一号”的图片,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了解“东方红一号”,感受到“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

3、第二步——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1)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们为了千年飞天梦圆,他们怎样努力着,拼搏着?

学生自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

(2)欣赏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时向国人招手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十三自然段,读出“神五”升空时的壮观,读出对航天英雄的深情与热爱以及对飞天梦圆的无比激动与自豪的感情。(4)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载人航天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悟航天人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4、介绍“神

六、神

七、嫦娥一号”,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这个环节的设计,紧扣“神州五号”飞天梦圆来展开,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走进课文,去感受文本中描绘的“神五”升空和返回的壮观场面,了解“神五”飞天梦圆的伟大意义。由于教材编排在前,而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对“神

六、神

七、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作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

四、规划明天,实现更绚烂的梦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航天人还有哪些更绚丽的梦需要实现?

2、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更绚烂的梦,谁来圆梦?

五、拓展延伸,感受我国航天新成就

结合资料,谈一谈你还知道我国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哪些新成就?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口述炎黄子孙圆飞天梦的经过。

3、办一期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小报或墙报。板书设计:

11飞天梦圆

“东方红一号” 迈出坚实一步 杨利伟 神舟五号飞船 圆了飞天梦 „„ 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绚烂()郑重()蜿蜒()神圣()执着()萦绕()

2、词语填空。

()()如生()云()志 积()成()()()欲聋()而()舍 坚()不()

3、写三句使你感动的句子。补充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不仅可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增长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还能丰富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教师用激情的话语导入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千年的飞天梦。

六下语文《飞天圆梦》学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会认“嫦、娥、绚、穹、锲”5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体会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飞天梦的执著与努力,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激发民族责任感及探索科学的热情。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点】

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把梦想变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2.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搜集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及相关神话传说的图片。

2.自由读课文,勾画并自学出生字词语,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欣赏图片,谈话揭题

.教师出示以下图片,学生自由欣赏,认识图片中的人物。

女蜗补天、嫦娥奔月等图片。

2.导语:这些神奇的人物有着我们人类所没有的法力,他们腾云驾雾,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杰作。是什么样的梦想激发着古人创造出这样生动的神话,塑造出这般神奇的人物呢?

3.学生发言。

(这个梦是飞天的梦想,是飞离地球、邀游太空的渴望。“圆”是圆满,周全的意思;“圆梦”,是指实现梦想或理想。课题的意思是“飞天的梦想变成现实了”。)

4.教师揭题:(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这是一个瑰丽绚烂的梦,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们不懈地努力着,XX年10月15日早晨,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带着杨利伟叔叔——这位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来到了太空,首次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为美好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天梦圆》。

5.板书课题:《飞天梦圆》,全班齐读。

二、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出示思考题:

⑴炎黄子孙千年的梦是什么?

⑵这千年的梦是怎样圆的?

⑶为什么千年的梦想今天能够圆了?

⑷小组交流。

⑸交流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出示文中词语。

嫦娥奔月 崂山道士 瑰丽绚烂 凌云壮志 猝然长逝 执著追求 锲而不舍 积劳成疾 苍穹坚持不懈

绚烂

壮举

①指名认读,评议正音。

②两个多音字

载:

1、记载jizǎi三年五载sānniánwǔzǎi登载dēngzǎi盛载shèngzǎi

2、载歌载舞zàigēzàiwǔ承载chéngzài装载zhuāngzài车载斗量chēzàidǒuliáng满载而归mǎnzàiérguī

著:1.著zhù著名,卓著。2.著zhuó附著,著衣

③理解词语。

圆梦:实现梦想或理想。

壮举:壮烈的行为,伟大的举动。

凌云壮志:凌云:直上云霄。形容发志向伟大。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因长期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儿不松懈。

锲而不舍:锲:雕刻,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一步一步地实现了。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炎黄子孙还要实现更高、更远、更绚烂的梦,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远的宇宙。

三、集体研读,理解感悟

.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①指名发言,集体评议,纠错或补充。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要点,引导学生正确表达。

编织神话传说,寄托飞天梦想。

不断尝试圆飞天梦,试验坐风筝上天,试验乘火箭上天,虽遭受失败仍不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工作者们刻苦钻研,执著追求,先是独立发射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而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被送上太空并成功返回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第一步——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第二步——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介绍“神

六、神

七、嫦娥一号”,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别感受炎黄子孙飞天的渴望,圆梦的艰辛与执著,梦圆的激动与自豪。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深入品析。

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炎黄子孙为实现梦想而势力的决心和意志。他们从失败中爬起来,顽强地继续着圆梦的行动。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一方面承接上文,说明中华民族追求邀游太空的梦想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失败与挫折;另一方面引出下文,说明中华民族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仍然坚定执著地努力着。

⑵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这”指的是载人航天工程。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凼难和挑战,说明党中央这一决定显示出的巨大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⑶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从大漠风沙到浩海惊涛,到处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足迹,洒下了他们不懈奋斗的汗水。

体会航天工作者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不辞劳苦,南征北战,历经风沙雨雪、严寒酷暑,不懈奋斗着。

⑷有的人为了及时、方便地工作,将铺盖搬到了实验室,搬到了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即便在病床上,他们依然在翻阅着研究报告,寻找着需要的数据;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他们为了千年飞天梦圆,努力着,拼搏着……

抓住“积劳成疾”与“猝然长逝”,展开想象,说说航天工作者为实现飞天梦想,除了文中介绍的三种情况,还可能付出怎样的努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抛家弃子……)

文中再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航天工作人员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为圆飞天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⑸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祖国大地时,炎黄子孙无比激动、无比幸福的心情。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写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的伟大精神。

3、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航天人还有哪些更绚丽的梦需要实现?

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更绚烂的梦,谁来圆梦?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那一刻成为了现实。飞天梦圆,这是中国的骄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但还有更加绚丽灿烂的梦要实现,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加油,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结合资料,谈一谈你还知道我国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哪些新成就?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课后练习:、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绚烂()

郑重()

蜿蜒()

神圣()

执着()

萦绕()

2、词语填空。

()()如生

()云()志

积()成()

()()欲聋

()而()舍

坚()不()

3.抄写、背诵好词佳句。

4.看课外书:《少儿百科全书》。课外阅读,了解天文知识。

板书设计:

做梦:飞离地球---古人勇于实践

1、飞天圆梦

圆梦:默默奉献---新中国锲而不舍

梦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飞天》教学设计 第7篇

合水小学

李旭颖

课题:《飞天》

科目:语文

年级:五年级

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天及莫高窟的有关知识,发现如何运用流动的线条表现飞天优雅、自由飞行的姿态。感悟传统造型的魅力,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大量图片,与古代站立静止人物的对比,发现飞天的服饰美、线条美与姿态美。在欣赏找到“飞天”本身所具备的流动美,欣赏与飞天身体飞行方向一致的丝带所带来的流动的优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飞天的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了解飞天的艺术特点,发展历史、掌握飞天的美感。并尝试临摹一副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教学难点:

理解飘带与飞天身体动势的关系,以及如何用线条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教具:课件、提前印制的飞天线稿。

学具:水彩笔、铅笔、橡皮擦、纸等。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但是他在跟大家见面之前先要跟大家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谁》。

师:我和他有点像!(教师出示课件,图为孙悟空)

师:我像他一样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师:像他一样可以飞入天庭中给玉帝何王母娘娘送去“生日蛋糕”。(出示孙悟空空中翱翔送蛋糕图)你们想到谁了吗?

生:飞天

(教师出示课件,并板书)

二、感悟历史,了解飞天

1、关于飞天,你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吧?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什么是飞天?

传说中天歌神乾闼婆和天乐神紧那罗是一对夫妻,乾闼婆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鲜花,供宝,牺牲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天宫。他们一个擅歌一个擅舞,形影不离,和谐恩爱。后来乾闼婆与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成了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飞天壁画是敦煌莫高窟的标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都画有飞天。

飞天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2、讲解飞天的三个时期:

借鉴时期(北魏):头有园光,脸型椭圆,大嘴大耳,白鼻梁,白眼珠。大体上保留西域式飞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自己归纳总结早期特点,如“造型简单”、“色彩古朴”等)

融合时期(西魏—隋):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与道教羽人、飞仙形象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前期图片风格进行总结。如:“动感飞天”、“色彩丰富”。)

形成自我风格(唐):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达到艺术的顶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期总结方式自己总结。如“姿态优美”、“富丽堂皇”)

三、欣赏图片,探究学习。

1、欣赏图片,如何看出飞天在飞?(彩带的飘逸感,像风一样)

2、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中飞天有哪些共同特征?(都有彩带,手里有乐器,脚部的流动与彩带的流动是一致的等等)

3、画中人物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一张是飞天形象,一张是仕女图。飞天弯曲飘逸的身形给人柔美凌空飞舞的感受,仕女静止站立的直线条给人肃静沉稳之感)

4、感受直线与曲线给人带来的不同感觉。(鼓励学生在草稿纸上联系。)

四、直观演示,探究技法

1、发放课前准备的飞天线描。

2、添画飞天颜色,学生自主完成。

3、添画背景。

五、鼓励创新,大胆想象

用线条临摹表现一副飞天形象,明确需表现出飞天的动势。表现手法不限。

六、作品分享,感受快乐

通过分享作品,营造美好和谐氛围,感受成功的喜悦。

七、课后拓展,鼓励创新

飞天圆梦教学设计 第8篇

一、提高生态审美意识, 满足人的生态需求

人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特定的需要, 而这种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起发展起来的, 并且依赖这些手段发展。换句话说, 人的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 还受到这些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需要反映在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依赖上, 并以主观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人的生态审美意识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 它所引发的审美享受便是它的价值表现。

徐恒醇教授说:确立生态美学这一范畴, 首先是为了与传统美学中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范畴区分开来, 以便确认生态审美现象的存在, 同时也是为了由这一审美存在而唤起普遍的对生态审美需要的自觉, 并强化人的生态审美观。离开生态美这一范畴, 人们就很难客观地去把握主体的这种生态审美需要, 更无从使这种需要对象化。从自身的经历来说, 随着眼界、阅历的提高, 幽美的生态环境能唤起自己的生态审美感觉并强化生态审美意识。正是生态美把人的生态意识植根于人的情感生活, 从而把生态审美观转化成为了一种精神追求。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自然美出发, 落脚到生存美, 即人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达到人们对生态美的渴望及人的生态需求。

二、树立生态价值观, 重塑生态人

审美文化是人文文化的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沟通和连接科技与人文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众所周知, 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某种人文条件,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也是人, 所以无论是发展科学技术还是促成它的社会应用, 都离不开人。人的具体状况构成了社会的人文条件, 如其表现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人们的价值认同、人文素质等方面。可见, 重塑生态人是促进生态美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人是指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 遵循生态伦理规则, 能够用科学的生态观、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的人, 是具有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 并且日常行为生态化的人。生态人必须具备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态人格。个人理解“生态人”就好比一粒种子, 要孕育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首先要有一片土地, 使它融入、取之、反哺于这片土地所在的环境之中, 与环境共同协作成长, 构建出一个生态环境, 使它可以孕育出一片森林, 且使这片土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 同时使其可持续发展。正如道家老子所言, 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 如同宇宙的诞生, 可以造福人类、自然、福及子孙后代。

树立生态价值观对于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危机的出现, 重新审视、认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重要。树立生态价值观首先需要我们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中, 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国家应该加强生态教育, 提高全民生态伦理素养, 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 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 让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态化;此外, 要鼓励人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中去, 使人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者, 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人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参与的自觉行动。

当下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治疗城市疮疤, 首先应把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作为首要条件;其次与人文生态理念相结合, 指出园林的意义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赏玩和凭吊的层面上, 它应该在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整旧如故”, 冯纪忠先生提出的“以故为新”, 以及在现代主义设计形式中获得新生, 承担起现代园林的实际功能和传统园林文化传承的载体的双层重担, 使其在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更加人性化、生态化, 从而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需求。

三、构建生态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继承、发扬中国道家思想的生态理念非常重要。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 从殷商时期开始便出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是以生物体的自然生长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过程。它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强化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 也产生出与之相应的宇宙观和时空观。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本体论和“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思想有着卓越的生态智慧之光。中国独特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 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总体生态美学精神。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的典型形态———山水美和园林美以及传统民宅、宗教建筑的生态美。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阴阳学说是《易经》文化的精髓, 对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由此表现出两种生态美:整体美和韵律美;风水学中所遵从的“山环水抱”的风水理论, 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苏州园林的意境美;华清池“山环水抱”的风水原理;方塔园的北门以现代钢结构体系结合传统青瓦覆顶的方式所设计, 兼有古典与现代气息, 且屋顶的钢结构节点还体现了一种力学美和韵律美等。这些都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精华, 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当前, 我们居住的环境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 更是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神。在当前景观设计建设中, 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的保护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 为人类提供一个可以涵养、健全人性美的生态环境。就像徐恒醇教授曾说:“现代生态观念把主体和环境客体的概念纳入了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之中, 主体的生命与客体生物圈的生命存在是共生和相互交融的, 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是生态美的根源和基础, 离开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就不存在了。”

其次要融会贯通, 探索园林景观设计与人文理念相结合的方法也不容忽视。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 首先应该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条件下, 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 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其次把生态、环保放在首位, 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和规划方案, 有效打造一个和谐、易居、乐美的生态环境;最后将环境美学运用到设计之中, 强调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强调环境带给人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美, 这样既能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又能通过美学的设计角度, 使城市变得赏心悦目, 并且陶冶人们的情操。就像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 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 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和具有超越的精神。这种超越精神是以绝对自由的境界为最高目的的, 它不仅要超越世俗、名利、物欲, 而且要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从现实的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 让自然本性自由地张扬, 获得一种物欲之外的精神的满足, 达到一种无待逍遥的美感状态。

综上所述, 这种生态美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 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 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 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审美人生。其深刻内涵是包涵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 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 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曲折、漫长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在国内众多学者的推动下, 生态美学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且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 但在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们相信, 生态美学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将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和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 还是继承中国传统, 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生态的治学态度, 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以及外在形式和运用的多元化、艺术化和生态化。我们应以一个生态人的视野去塑造一个具有生态美的自然环境, 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生态的当代世界, 并使其以一种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延续到未来, 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 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3]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美]西蒙兹.景观设计[M].俞孔坚, 王志芳, 等, 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比较搞笑的手机广告词下一篇:质量不合格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