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体会范文

2024-08-20

读写结合体会范文(精选9篇)

读写结合体会 第1篇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加泰安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2012年3月10日—11日,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在泰安市师范附属学校报告厅举办了“读写融合,提高实效”为主题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亲临现场,观摩了活动的全过程。可谓近距离接触专家,一睹名师风采,聆听教诲,接受洗礼。

先来看看参与此次活动的专家报告团成员:

有德高望重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和美语文”倡导者和践行者盛新凤老师、“易语文”的研究者陈曦老师、还有“感悟式教学”理论的创立者李卫东老师。他们都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有的是高访学者,有的是教师培训导师,还有的是研究生导师……都是教育界的重磅人物。能参加这样的活动,面对面、近距离地聆听教育专家的课堂和教育观念,对我这样一位一线教师来说可谓是“可遇不可求”!

再来看看专家们为我们呈现的视觉大餐:

盛新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图文并茂的绘本课《最想做的事》,并介绍了她的“和美”语文观,为我们的语文绘本课教学提供了“显隐结合”的理论指导;河南省十佳教学能手王振会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课《荷叶圆圆》,高林生老师做了质朴、实用、风趣的《说说读写结合的几个问题》报告,为我们的读写教学指明了方向;陈曦老师献上了一堂读写教学的典范《开国大典》,并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她的“易语文”观和“读写结合”教学法;李卫东老师精彩演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其朴实的风格,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本的能力让

人折服,最后他还为我们阐述了如何“深入钻研教材,提高读写教学效率”。四堂课,堂堂精彩纷呈,四场报告,场场精辟入髓!

最后品品专家们丰富、精深的思想精髓:

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观,核心理念是“融通”,主张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不但要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还要让他们习得方法。她提出“显隐结合,互相促进”的教学方法,很是发人深思。

高林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强调:“语文教育本身是一个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即“形式→内容→形式”。批判了老师们阅读教学中“内容→形式”的缺失。而对于写作教学,高老师提出了写作“三步走”,即 “摹仿”→“变化”→“创作”,小学阶段重点训练前两步。

陈曦老师“易语文”追求简约的设计、平实的教学、开放的课堂;努力使课堂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学生和文本)、回归焦点(课堂)、回归落点(语言实践)。她提出“阅读力就是学习力。”对于读写结合,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教前找点→教中建模→随文练笔。

李卫东老师明确提出: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写作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由“语感”到“语识”的飞跃。

四位老师的报告都是至真至善之言,又有理论的高度,听后让人醍醐灌顶。虽然他们对阅读与写作教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但却有着共同之处:

1、阅读和写作教学要相互结合。特别是李卫东老师,他通过具体的课例,分析了如何结合课标,把握好各学段特点,深挖文本,找到每堂语文课的训练点。

2、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过分强调任何一点都不会“和美”,最近的课改“工具性”偏弱,强调课堂上要教给学生方法,“方法如拐杖”,让学生手拿“拐杖”自己去学习。

3、课堂要高效。高林生老师也好,李卫东老师也好,都在强调“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即文本讲了什么?思想情感是什么?)教师不要再讲”,教师要多思考课堂讲授的“点”(即文本是怎么写的?怎样表达情感的?)该如何找寻。

4、语文教学最终要落脚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上成“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高林生老师说:“教学五大事,说白了就是识字、写字、读书、理解、背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语文能力”,不要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历史课”或者其他的什么课,更要摈弃“堂课上热热闹闹,下课后一无所知”的课堂。

通过这次活动,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名师之间的巨大差距,自己的阅读和习作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读写结合,提高实效”这为我今后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引领。专家们的讲座高屋建瓴,我将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钻研课标,深入文本,读写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语文课堂。

读写结合体会 第2篇

本次学习我了解了“读写结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外,还欣赏到汪中友老师做的《的伯父鲁迅先生》二课时。以下几点我深有感触:

1教师个人的文化底蕴

如果把一课堂比作一部机器,那么课堂知识就是机器的零件,而教师的文化底蕴能使这部机器运转自如,汪老师正课堂浑然一体,我也像学生一样学起了文章。2板书设计

(1)一幅画面时的板书展现在眼前时,我看到了文章内容、结构,以及文章蕴

含的情感。

(2)简洁大方的板书 如:

窗前的气球

问候

真没意思-----------高兴地笑了

祝福

因为我个人对“读写结合”所知甚少,学习完后查阅了许多读写结合的文章,我知道了:

1读写结合取得成功的六大要素

(1)恰当(2)合理(3)运用(4)交流(5)评价(6)发展2读写结合的形式:

(1)发挥想象:20年后回故乡的情景

(2)转化语言自序形式写《新型玻璃》

(3)改变人称:把记叙文从第一人称改到第三人称或相反。

(4)叙写:《穷人》中的丈夫掀开了帘子„„叙写

(5)补写:《饿坏了那匹马》中,当作者发现没有那匹马时心中想:

(6)改变文体:如《赠汪伦》把小诗记叙文

(7)学习写法:按由远及近地顺序观察日出的美景。

我深知,要做好以上所说,就要做到“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读写结合体会 第3篇

(一)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 有的笑得咧开了嘴, 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 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个拟人句形象生动, 将石榴看成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娃娃, 把石榴上的裂缝想象成咧开的小嘴, 通过“高兴地笑了”“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地扒开”“朝外张望”“报告”等一系列拟人的动作, 将石榴的形、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石榴娃娃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这个片段是学生积累语言、活用语言的良好素材。教学中, 在带领学生赏析了生动形象的文本语言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读说结合练习:

师:下面, 谁能仿照课文中的写法, 从这些事物中任选一种来说一说呢?前后四个同学先讨论讨论吧!

出示:清晨, 小鸟站在枝头, 正在____。

一阵风吹来, 花儿_____。

春天, 小蜜蜂在花丛中_____。

田野里, 高粱成熟了, 仰起了_____。

夜晚, 无数的星星_____。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运用拟人手法将小石榴写得形神兼备的妙处, 并且展开丰富的想象, 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

试教后我发现, 这样机械模仿文本写法的拓展练习与文本内容脱节, 对学生来说更是老生常谈, 他们头脑中由于经常性的机械训练已经有了一套应对模式, 说出来的无非还是“小鸟在枝头唱歌”“花儿在翩翩起舞”“星星眨着眼睛”……这样的练习耗时低效, 毫无创意。于是我再次反复研读文本, 努力利用文本中现有的材料作为学生练习运用语言的依托。经过反复斟酌, 我将这个环节更改为:

师:瞧, 又有一群石榴娃娃被你们的读书声吸引来了。 (出示多幅形态各异的石榴图片) 仔细看看, 它们都在干什么呢?选择其中一幅图, 也把它们当作娃娃来说一说。

学生们兴致高涨:

“石榴娃娃在滑滑梯, 它们一个紧跟着一个, 谁也不让谁。”

“石榴娃娃头凑在一起说悄悄话呢。”

“石榴娃娃们在树叶间捉迷藏。”

“石榴娃娃们拥抱在一起跳双人舞。”

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一次又一次地拨动着我的心弦。这些充满童趣的想象, 既丰富了文本内容, 再现了石榴丰收时的喜人场景, 又在不经意间活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体会:摸清兴趣点, 让学生有米可炊。

想象空间是否开阔, 情感是否浓烈, 头脑中的表象是否丰富, 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话可说, 有米可炊。因此,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煮米的锅灶和柴火, 更要为学生准备好可炊之米。拟人句的句式就好似这煮米的锅灶, 锅灶再好, 缺了米, 依然煮不出香甜的米饭。为学生提供的形态各异的石榴图片就恰似锅中之米, 它们填补了学生表象的空白, 为学生搭建起了“学”与“用”的桥梁。图片的内容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学生头脑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生活场景被激活, 与此相关的语汇和话语变得生机勃勃。

(二)

在学完课文第四自然段, 学生知道了作者是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描写石榴子儿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状物片段练习:

1.同学们, 山东枣庄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我们江苏南通也盛产很多水果。你知道有哪些吗?对呀, 咱们家乡的水果也不少嘞。 (出示图片) 瞧, 紫莹莹的葡萄, 甘甜多汁的西瓜, 酸甜可口的橘子, 让人垂涎三尺的草莓……

2. 下面,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把你爱吃的水果介绍给大家。

试教后我发现, 孩子们无从下笔, 即使勉强写出来, 也是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同教研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读写之间没有梯度, “学”“用”融合不够紧密;读完后就写, 对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可选择某一样具体的水果让学生先说说, 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根据老师们的建议, 再次执教我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 山东枣庄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我们江苏南通也盛产很多水果。你知道有哪些吗? (生回答)

师:你们最爱吃什么水果呀?

师:那好, 下面我们以草莓为例, 一起学着课文中的样子, 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来说说。

师:草莓什么颜色?

生:红色。

生:红色上面有黑色的小点点。

师:像什么?

生:像黑芝麻。

生:像小姑娘脸上的雀斑。

师:连起来说说看。

生:草莓浑身通红通红的, 上面布满了黑色的小点点。

师:“布满了”说得特别好, 准确、形象。

师:草莓什么形状?

生:三角形的。

生:爱心形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比较美。草莓上面有什么?

生:有绿色的小叶子。

生:像戴了一顶绿色的帽子。

师:你想得真可爱。谁能把草莓的颜色、形状连起来说说?

生:草莓浑身通红通红的, 上面布满了一个个黑色的小点点, 像一颗爱心形的红宝石上撒了几个黑芝麻。

生:草莓红红的, 上面布满了黑色的小点点, 像小姑娘的脸上长了几个雀斑, 害得她羞红了脸, 忙用绿色的帽子把脸遮住。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师:草莓什么味儿?

生:甜甜的, 酸酸的。

生:甜中带酸, 酸甜可口。

师:谁来把草莓的颜色、形状、味道连起来说说? (生说)

师:下面, 请大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把刚才讨论的内容连起来, 把你爱吃的水果介绍给大家。

这样的教学看似有些牵着学生走, 实际上是扎扎实实建立在学情上的。在第二次教学中, 教师的引导、点评为学生提供了线索、扶手, 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学生有了明确可循的路径, 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更扎实了, 对草莓的观察体验更丰富了, 于是多角度地状物描写的练笔也就水到渠成了。

体会:找准起跑线, 让学生有章可循。

读写结合,创新读写 第4篇

一、如何培植学生读写的基点

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但这一切又都由“兴趣”主使,其实孩子的表现欲很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们观察世界有独特的视角,对事物奇异的想象也常使大人自叹弗如。其中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就能激发孩子潜在的写作能力。

1.设立“每周话题”让学生上台练说

为了扫除孩子从“说”到“写”的障碍,我在班级里设立了“每周话题”,并提前将话题告诉学生,诸如“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我的生日”“我家的喜事”等。这样让学生的表达有对象、有目的,可利用晨会课的时间,挨着学号上台练说。讲得不好的同学我可以提醒他,对说得好的同学我大加表扬。学生积极性高了,话题准备更充分了,话题内容更丰富。在练说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教他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使孩子们感到说一段话并不难。渐渐地,他们胆子大了,也越来越爱说了。

2.开设“每天一读”让学生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并且还指导学生课外看到的优美句子及时摘录在自己的记录本子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好段好篇欣赏会,并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集体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扩大了视野,还吸取了广博的知识。

二、如何搭设读写的支点

1.语言形式的仿写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

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落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复说”句式等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句式仿写主要适用在低年级进行)。段式仿写对象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为: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二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景,达到运用的目的(段式仿写适合在中高年级进行)。

2.语言材料的仿用

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就是一种“移植”,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祖父的园子》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其中课文第16节排举了大量事物细致描写了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文笔清新活泼,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色,很值得学生模仿,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仿照第16节的句式规律,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三、如何寻求读写的亮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作思维,教师应有创造性的教学技巧。

1.边做边写

在练习写作时,注意动手动脑,加深情感体验,展开自由想象,边做边写。有一次我带领学生阅读有关地球知识的读物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地球用泡沫塑料、牙签、颜料、胶水等做个模型。有个小组选了“热带雨林”他们用一块放行的塑料做好了树干、树枝、树叶等,这样粘来粘去,一座“热带雨林”的模型做好了,还有一组是“沙漠”。看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模型,听着他们奇特的想象,我首先表扬了他们,而后激励他们“这么出色的模型,如果能配上文字说明该有多好啊!”孩子听了奋笔疾书,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习作诞生了。我请学生当堂读一读,不仅送与了夸奖和微笑,同时趣味也更浓了,也更乐于动手、动口、动笔了。

2.写“不经意作文”

所谓“不经意作文”,就是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等到他们知道是写作文时,作文练习已经完成,作文教学的目标亦已达到。

我们可以经常捕捉他们生活的浪花,即时指导学生练习。一天,一个小朋友十分漂亮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她今天过生日。正好本学期也有一篇习作“介绍一位熟悉的人”我便把这名学生带到讲台前说:“同学们,她今天漂亮吗?谁能说说她怎么漂亮?”学生纷纷举手,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说的顺序,重点介绍同学的身材、长相、神情及衣着。”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漂亮的——》为题,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这种又生活的浪花引发出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训练的要求,整个过程自然而富有情趣。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

读写结合更多训练类型的创生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掘,它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读写结合体会 第5篇

2016年1月13日,我参加了小学语文工作坊第二次线下活动,围绕“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达到读写结合目的”这一活动主题,我参与了高段组的研讨,组内大部分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家各抒己见,收获颇多。尤其侧重讨论“寻找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点”,最后达成共识:在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例如《小摄影师》主要讲小男孩因为忘记了带胶卷没能给高尔基照相而匆匆离开了。小男孩离开后去了哪里?他还会回来吗?相照成了没有?到了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先说说,再写下了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做事态度认真很重要。

2、从省略号处入手

例如《风筝》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耐人寻味,孩子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他们会有哪些心情变化呢?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感受童年快乐或回忆自己和伙伴们玩耍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感而作。

3、从文中关键句入手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接着把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具体写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了总分写法的印象,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的“抽出”用词十分准确,引导学生运用换词式,•体会“抽出”一词的巧妙之处。•

5、从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

例如《赵州桥》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都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法分别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在学了这两段之后,安排一个小练笔,给了总起句,让学生接着写。安排题目给学生选择,(一)公园里的景色真美!

(二)操场上真热闹啊!

(三)超市里的东西玲琅满目。

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读写结合体会 第6篇

新泰市岔河希望小学

李光强

信息化的时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堂因为使用了各种多媒体而显得富有艺术性。然而,“听课”渐渐变成了“看课”,课堂教学更像是表演,就有失语文课堂的本色。说到“本色”,不禁想到返朴归真、铅华洗尽、清水芙蓉这些美好的词语。在我看来,语文课的至美境界乃两个字——本色!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返朴归真,应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老老实实抓训练,扎扎实实促发展。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泰安市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三堂精彩的语文示范课和两场专题讲座,每一堂课都给我很大的启发,而本次教研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彰显了语文课堂原汁原味的本色。执教老师们那风趣的话语,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学习,深切地体验,更是让我钦佩。回来后细细品味,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以读代讲,声情并茂。朗读是捕捉文脉的抓手,尤其是投入感情、抑扬顿挫的高水平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为接下来的梳理文脉做好铺垫。盛新凤老师绘本欣赏课让我感到了阅读的魅力。

二、构建多元的体验过程。优秀的教师,能用他充满智慧的语言带领学生行走在课堂之中,真正实现“对话”教学,触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传统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从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发现、思辨的读书方法。所以在课堂中不能只味按着自己课前的设计牵着孩子走,为孩子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也使师生平等成为一句空话。王振会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小主人,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给学生愉悦感和进步感的课堂,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作为一个礼物,赏心悦目地送给他们。因此,老师的心中要充满着关爱,具有游戏精神,游戏是学习的秘诀,让他们没有负担,做游戏的人总会感觉自己有希望;教育是顺其自然的,要注重随时、随性、随意、随缘、随喜,也要合乎个性。

四、指导识字意义重大。一直以来老师们认为公开课、优质课出彩之处是讲解课文而忽视了识字教学,把识字教学当成了一个过渡,这次研讨会让我知道了识字教学同样能出彩,而且必不可少。泰师附小朱圆圆老师《画家和牧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为学生的将来考虑,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在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中,真正让学生踏踏实实学好母语,提高语文素养。它必将在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将是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未来之路。

挖掘读写结合点 提高读写能力 第7篇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那么,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优美的词、句入手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要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等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写一次自己在考试遇到难题时的情景。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文中对动作、神态的描写很传神,于是我就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做了如下设计:(投影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从中找出相同之处“平静”,安排想象说话训练。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说 于是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想象的空间。如:1.放心吧,我是聋子,什么也听不到,你只管放心的练习。2.不要因为小小的挫折就沮丧,不要放弃自己梦想。只要坚持就能成功。3.你的琴技进步了,真为你高兴。4.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练习吧,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小提琴手的。5.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进步,要不断对自己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三天不练手生啊!在编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就有了这样的设计: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144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不出历史的阴影。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展示课件);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请你实话实说。(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进行下一个角色。)在编写《梅花魂》一课我有这样的设计: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请找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课件出示三次落泪的句子:(1)读唐诗宋词时,外公满脸忧伤,“莺儿啊,莺儿。”(2)当外公因年纪太大而无法回国而哭时,“亲爱的外公,你别哭了。”(3)当外公含泪递梅花手绢时,外公满心凄楚:“莺儿啊,莺儿。”交流明确: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最近我在周老师的博客里看到孟翠芸老师在《好汉查理》一课中有这样的设计:读悟交流: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1)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让学生谈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E.“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F.“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查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变得诚实、守信、有爱心了。(2)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查理说这句话时是怎么的想呢?”“你能想象出查理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吗?”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一下对话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别读,也可以是指名读,要尽量读出说话人的语气。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还会去运用这样的句式,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从典型的段落入手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技巧)方面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有利于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描写漓江的水抓住静、清、绿这三个特点,描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这三个特点,分别把它们写得很具体,文章结构整齐。学习这两段时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写一些其他的事物。如公园里的花真多啊,真香啊,真美啊;菜市场里的蔬菜真多啊,真鲜啊,真齐啊;妈妈的手真糙啊,真巧啊,真勤啊等。在学习《凡卡》一课时,在学习第8段凡卡遭到毒打时,我就让学生想象凡卡还会受到哪些毒打?而当学到砍圣诞树一段时,我把文章变成了诗歌的形式,学生品读后我让学生仿写诗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第三段时,我有这样的设计:读读第3自然段,画画园内有哪些美不胜收的景观,从中你能想像出什么?(用投影出示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美景,然后指导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描述时不必每一处景点面面俱到,可选择学生熟悉的:如“金璧辉煌的殿堂”“买卖街”“平湖秋月”“狮子林”等。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对于“西洋景观”等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学资料谈谈。)A.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教师引导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B.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有多少个有?引导学生用“有„„,也有„„;有„„,也有„„”说一段话,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因此遇到这样的段落,我们一定要抓住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运用课文的方法去练习,相信不断的练习就会有收获。

三、从故事的结局入手依据原文,对结尾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巨人的花园》写到了巨人把围墙推倒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想像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中彩那天》,写到了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想象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写他们相见时的场景。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以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情景。在教学《凡卡》一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续写假如爷爷受到凡卡的信,凡卡的生活会怎样呢?记得孟翠芸老师在《好汉查理》一课中有这样的设计: 续写故事(课件出示)第二年,罗伯特一家又来到了镇上渡假。镇上的人们在罗伯特面前再三表扬查理。听了人们的对查理的夸奖,回家后,罗伯特会对女儿杰西说些什么?请设计一段罗伯特和杰西的对话。一次父女对话。罗伯特:杰西,我的女儿,今天我上街镇上的人们跟我谈论起查理了。杰西:爸爸他们都说了查理些什么?罗伯特:他们都在我面前再三表扬查理,说他不再(),不再()了。杰西:()罗伯特:他们还说有一次()(可以举个实例等)杰西:罗伯特:杰西:如在《最后一分钟》一课的结尾我有这样设计: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了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时的情景,请大家思考: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通过如此的练习定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体会 第8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阅读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读书, 还要教会学生习作。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 不能停留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 是怎样表达的。读写结合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这种特点。

然而, 我们在进行读写训练时, 应避免唯训练而训练的误区。训练离不开学生的认知结构, 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离不开学生的发展需求。读写结合的训练要有明确的指向和循序渐进的艺术, 我们在讲授文质兼美的课文时, 应根据教材特点,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科学地进行运用性训练。下面, 我将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读写结合的基本策略。

一、在典型处模仿写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 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起点, 是读与写的兴趣结合点。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有着巧妙独特的结构, 别具一格的典型写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 在典型处模仿着写。

例如:学习《泉水》第2~5自然段时, 学生体会到这四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 每一段都是写泉水流经哪儿, 看到什么, 说了什么。这些段落句子优美, 值得积累。在学文的基础上, 我出示小黑板, 让学生仿写: (1) 泉水流经山下的公园, 一位小姑娘正在欢快地跳舞。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_。” (2) 泉水流到山下的田野, 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 (3) 泉水流到___________ (什么地方) , _________________ (遇到了谁) , 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环节促使学生在语言模仿的创编活动中, 不仅引发积累, 而且获得深层的理解和感受。积累并运用、迁移这些句型, 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 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这种练笔看似简单, 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点, 我们应让学生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进行。

再如, 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 文中有一些生动活泼并富有情感的描写, 如:“鸟儿不肯到花园里唱歌, 树木也忘了开花。偶尔一朵美丽的花探出头来……”我抓住这些句子, 让学生细细品味, 领悟比拟写法的好处, 并让学生仿写几句。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基础上, 激发了要把事物写得更生动的愿望。学生们这样写道:“春天到了, 小草伸了伸懒腰, 一股劲从土里钻出来。”“秋天来了, 稻子成熟了, 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云弟弟伤心地哭了, 泪水滴落下来。”学生们写得多么美、多么有趣呀!这样的练笔, 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了思维的独创性,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在情境中创意写

在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仿写的时候, 我们不要忘记及时提升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感受精美课文中引人入胜的语言意蕴。在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课文, 对其中优美句子进行精心品味, 悟出写法, 领会意图, 进而学会运用。

例如:《荷花》一文,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 我首先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 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段话。然后相机出示不同姿态的荷花图片, 让学生配乐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姿态的荷花?说一说。”学生回答后, 师提高要求:“能不能将你们说的内容放到课文的句子中, 成为一段内容连贯的话?”师生共同讨论, 形成填空作业: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__________, 很美;看看那一朵___________, 也很美。本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 让学生观察画面, 再联系生活经验, 对荷花的姿势了然于胸, 这样描绘起来才合理恰当。学生作业列举:有的躲在绿叶间偷偷绽开笑脸;有的紧靠着另一朵荷花, 仿佛在说悄悄话;有的歪着脑袋, 大概在欣赏同伴的美丽身姿;有的低垂着头, 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

三、在空白处扩展写

有些课文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 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 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 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这样, 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 披文入情, 具有重要意义。

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 我引导学生抓住“‘哟,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这一句朗读体验。女孩这一叫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来很多围观的人,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让我们也走进其中, 看看人群里都有谁?观察他们的神情举止, 听听他们都在说什么?把你听到的写下来吧。这样的空白补充写话, 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 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又如《穷人》一文中有多处省略号, 我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矛盾的心理活动时, 抓住作者在这里使用的七个省略号, 引导学生想象并写出主人公此时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 不仅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 而且真切地感受到桑娜矛盾、自责的内心活动以及帮助别人的坚定决心, 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同时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

四、在简略处详细写

有些课文, 语言简洁, 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如《慈母情深》一文, 学到“我”攥着钱跑出了妈妈工作的车间, 此时心潮澎湃, 思绪万千, 心里有无数的话想对母亲说, 可惜课文并没有写出来, 只用了一个省略号。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鼻子一酸, 攥着钱跑了出去, 我默默地对母亲说:“妈, ________;妈, _______;妈, ____________。”此时学生情感的闸门已被打开, 到了情发于笔端的状态, 这时设计一个练笔既达到了课堂练笔之功, 又达到了“用手写我心, 用手书我情”之效。

又如《女娲补天》一课中, 我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天哪, 太可怕了!”让学生大胆想象, 抓住总起句进行扩写:天哪, 太___了!______, __________, ……有学生这样写到:“天哪, 太可怕了!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山崩地裂, 房屋倒塌, 很多人被埋在了地底下, 太惨了!”还有学生写“天哪, 太累了!……”通过这样的仿写, 既锻炼了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某一感受来写具体、写生动, 同时也渗透了想象习作中的一些写法。

五、在文章结尾处续写

续写是读写结合训练的较高阶段, 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在积累了仿写、扩写的经验后, 可以扩大学习空间, 进行续写的练习。根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 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滥竽充数》一课,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事情即将败露时偷偷地逃出宫去, 那么, 南郭先生逃出宫后, 像他这样不学无术的人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我让学生续写故事, 学生为南郭先生设计了许多种结局:有反映南郭先生因不学无术客死他乡的, 有反映南郭先生发奋学习、重返皇宫的, 这样的练笔趣味性强。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训练;开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和特征,并结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差异,采取引导式教学,合理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开展读写结合训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发展。

一、以文促写,读写同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寻求读写结合素材,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片断。在小学生写作学习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思想性、逻辑性不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思想脉络,对典型篇章进行重点解析和深入研究,帮助小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人物写活、如何将事物写生动的,然后组织他们适当练习,以文促写,读写同步。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开展写作训练。例如在进行《燕子》《翠鸟》课文教学后,笔者发现两篇文章的主题尽管都是鸟,但描述方法却不尽相同,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写作模式的对比,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堂习作课,要求学生模仿其中任一写作模式描述一种小动物。最终,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结构、写作特征基础上,将其中特色手法灵活运用到了写作实践中,有效提高了写作水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二、全面阅读,注重素材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的是,课内阅读是无法满足现实要求的,必须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素材累积,进而为提高读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实际上,个体语言能力的提高,并非完全依靠语文课堂教学,许多人的真知灼见都是源于课外阅读,大多数写作能力高的人都有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他们有着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写作思路。当然,这里的阅读并非“死读”,而是“活读”,是在阅读的同时掌握作者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日进行半个小时的晨读,或鼓励学生订阅课外刊物如《作文报》《小学生作文》等,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图书馆借阅图书,增加素材积累量等。

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防止他们好高骛远,要指导他们阅读符合自身心理特征的书籍。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到优秀章节和语句时,要让学生动笔记下,然后理解消化,并做到时常翻阅,以便在日后写作中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使之成为写作储备,提高读写能力。

三、勤于动手,以写促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笔者就要求学生四五人小组合作每周写一次微日记,并将其作为一项日常考查内容,督促他们记录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采用哪些词语合适,如何谋篇布局,这本身就是读的运用和延伸。只有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素材,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同时,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日记进行检查和讲评,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写作欲望,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办班级内部刊物,让学生自由选题和独立成文后,由专门的审阅小组进行质量把关,然后由教师定夺,最后安排出版。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征文活动,以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弥补,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真正达到以写促读,全面提升。

四、把握形式与方法,促进读与写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读写结合的契机,让读与写完美结合,切莫流于表面和形式,不仅要将写作贯穿阅读教学始末,而且要将写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写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爱读爱写、会读会写、读好写好”的效果。

其次,要掌握正确方法,促进学生读写的完美转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让他们从模仿语句到模仿段落,最后到模仿文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全面把握模仿对象的特色手法和表达技巧。

最后,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审阅和修改的能力,要灵活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审、自我修改,让他们客观审视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及时改进。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灵活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展开读写结合训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寻求符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读写灵活转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廷.切实抓好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J].学周刊,2013(7).

[2]金梅芳.语文阅读与习作训练结合的教学探析[J].才智,2014(1).

[3]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上一篇: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公私分明下一篇: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