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课程设计信息管理

2024-07-23

c课程设计信息管理(精选6篇)

c课程设计信息管理 第1篇

信息管理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解决“C程序设计”课程中语法知识复杂、程序设计理论难理解、理论教学与专业应用相脱离等问题,提出增加融入探讨式教学、“微课”教学、案例教学、团队讨论开发实践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并给出相应考核方法的改进,更加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人才。 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和掌握系统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应用最广泛,最易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的程序设计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更好的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而服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C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是有区别的,但是目前该专业的C程序课程教学模式大多与计算机专业的相同。由此为了适应教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改进和丰富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是非要有实际意义的。

2 教学现状

C语言功能丰富,使用灵活方便,易学易用,不需要强大的计算机专业背景,因此是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该课程应用范围广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加上机辅导的模式。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下,上机部分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上机课时较少,与其他课程不同,要想很好地完成C语言的学习,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同时要完成课堂布置的实验任务和课后作业,都需要上机实践,这就需要学生配备电脑或者课余时间去学校机房进行操作,这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对于落后地区的学生来说,很难较好的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其次,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黑板或者PPT)很难将一些程序设计原理展现出来,光靠教师的讲授和描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准确的形成程序的运行过程,无法理解正确,上机实验就无法正确进行,普遍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程序调试;同时课堂被动的接收教师讲解枯燥的语法知识,效果普遍不好。再次,课堂讲解的例题以及上机实验的题目基本都是固定的,没有专业应用性;并且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给予大众型答案,但实际上每个题目都有很多种算法和解法。这样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给予的思想去解题,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

3 存在的.问题

C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的课程,同时也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与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ASP.Net Oracle 和C# 等)以及计算机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都有着紧密的相互关联性和启发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没开设这些相关课程,因此以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授,必然会出现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与专业应用相脱离

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采取课堂教师讲解,实验课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实践的形式。然而在课堂上讲解的语句语法内容较多,需要记忆,往往会忽略培养程序设计思维;并且课堂上所举的实例大多是为了体现所讲解的语法或语句特点,忽略了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性;学生对语言的掌握主要靠死记硬背,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

2)教学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都是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记忆;老师布置上机任务并进行上机指导,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缺乏合作开发实践的锻炼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程序设计理论,很多都是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最后还是不会编程,更不用说去解决实际问题了。

3)案例枯燥

各种教材使用的案例都很类似,基本都是以阐述解释语法、语句规则为目的选择的程序案例,相对枯燥和抽象。对于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而言,学习和接受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探索

1)融入探讨式教学

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相同的,应该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对课堂教学形式以及侧重点进行重新设计,丰富课题教学形式。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课时中分出一部分来进行探讨式教学,选择一些具有专业应用特点的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探讨。例如在讲解数据类型的时候,传统的方法是给同学们介绍数据类型有哪些,分别是怎么用的,流水账式的讲解枯燥而且难以记忆。此时就可以利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学生信息都有哪些类型?”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让大家来讨论这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种学生相关信息的类型该如何设定?用什么类型的会比较合适?选择错了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经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大家对每种数据类型的应用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C程序课程在本专业上的应用。

2)融入“微课”教学

C程序课程含有大量的语法、语句规则,还有很多嵌套、循环等不易理解的程序设计思维,用口述的方式不易表达。对于这部分难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主题教学设计,做成教学视频(课例片段),辅助于教学讲解,既形象又生动的教学形式,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程序设计思维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将“微课”复制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这种方法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制作时间,同时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做成“微课”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的选择一些知识点进行制作和应用。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最早应用于医学院和法学院,是一种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具有专业应用背景的问题进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应用相脱离的境况,丰富了教师单纯授课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具有专业应用特点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用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应用背景给学生以真实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去解决问题,层层深入。例如可以使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等一个或几个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介绍数据类型等语法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实例中的信息类型设计来讲解;在介绍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时候可以借助实例中的选择功能、查询功能、信息更新功能的设计实现方法来解释。同时可以选择一些类似的实例,启发引导学生,引领着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鼓励指导学生进行程序的设计和编写。学生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并能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4)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语法讲解是枯燥的,但这部分对于课程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铺垫作用,单纯的流水账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需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转移至机房,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基本原理加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将基本的理论和语法结构介绍清楚,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或者具体实例进行应用实践。比如学习函数的调用以及函数参数的设计,教师将如何自定义函数的用法、语法和规则以及函数参数的类型等问题解释清楚,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设计带有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参数的函数进行编程解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方法占用的时间较多,所以不需要所有的知识都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酌情选择一些知识点试炼。

5)教师讲授与团队讨论实践

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开始,就可以将同学们分为多个开发团队,可以自由结合的方式,这样在课堂讨论以及机房实践中都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尤其在讲解程序设计理论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的题目,或者让小组自己选择跟专业应用相关的题目进行开发训练,让学生自由发挥,会让教师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同时,进行着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编程求解,遇到困难并解决困难的过程会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小组团队形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之前的流水账式的学习。教师属于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在小组讨论完毕以及实践完毕后进行总结。

5 考核方式改进探索

一般C程序设计课程的最后成绩都是由期末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和平时作业情况来按比例划分的,这种考核方式难免会掩盖学生的实际水平,如平时作业和上机实验报告难免会出现学生抄袭的情况,操作能力差但靠死记硬背最后期末取得了好成绩;而平时操作能力强的一些学生往往会忽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不注重语法知识点的记忆,最后成绩不理想。对于教学质量的保证,合理的考核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根据教学方式的改进逐步调整考核方式,如在成绩评定中加入小组成绩,该成绩是由小组在平时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成员表现等方面来构成。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布置的综合案例作业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综合案例体现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理论掌握的情况以及程序设计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表达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以及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完全实现理想中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需要具体根据当时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6 小结

C程序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功能强大的软件开发语言课程,各大高校理工类专业均普遍开设了该课程,但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教学目的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对不同的专业进行教学,因此会出现很多不相适应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有效结合讨论式教学法、“微课”教学、案例教学法以及团队开发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做出相应的考核方式改进,更加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体现公平性,更加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c课程设计信息管理 第2篇

个人心得体会

(徐州工程学院 14计嵌1班 07组 张凯)

这一周以来的课程设计,不仅让我明白了C语言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但是又是不容易的一门课程。起初刚开始做课程设计时,以为这个课程设计不会有多难,只不过是把多个函数组合起来就好了,但是,经过这一星期的编程,发现要完完整整把程序按照要求编出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在这一周以来的学习中,也对C语言这门课程有了更加的了解和学习。

在整个编程的过程中,可以说遇到了很多难题,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编写从某文件中读取学生信息这个程序时所遇到的困难。起初,程序时编写出来了,在组建时也没有错误,但是就是实现不了这个功能,接着就是整整一天的苦战;终于,能够读取文件中的信息了,可是,新问题又来了,在显示读取的信息时出现了乱序。另外在编写加密代码的时候竟然忘记了将其放在主函数中运行闹了笑话,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每天看到一行行代码着实有时让人头大。然而在这个程序完整地编写下来,我觉得编写程序需要很大的耐心,一个稍微大点的程序就有个几百甚至上千行,没有耐心是很难做得成功的。当然细心也很需要,在编程的过程中有很多错误都是自己的粗心造成的,有时甚至自己多次检查都看不出来,这样一来,会造成时间的大量浪费。

这次的课程设计也是一次很好的对自我的检查。它让我知道了自己在C语言的学习上还不够认真刻苦,很多知识点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甚至有些知识点很生疏,这也许就是我在编写从某文件中读取学生信息这一函数时老碰壁的原因所在!从这一点上来看,发现我对待学习的态度还不够端正,有待加强。

c课程设计信息管理 第3篇

一、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理念、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目标是:

(1) 为了契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 研究或选用适合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模式, 保证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 做好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和知识整合。

(3) 编写和出版适合专业特点的教材、习题解答和实验指导书, 有针对性的实现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4) 更加注重实践环节, 扩大实验教师队伍。

二、课程建设内容

《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践性很强, 在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基本理论与编程能力训练的同时, 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将计算机课程定位于建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系统和先进的公共课。教学目标是在学好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结合学院“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办学宗旨和“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办学理念, 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持续建设和更新, 以利于转型升级为资源共享课。

(一) 明确教学目的,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及C语言的语法规则, 形成程序设计的思维, 培养学生用程序设计理念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并能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程序, 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2]。能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编程技术和专业相结合, 解决专业问题, 使C语言成为有效的工具。但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学生不具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思想, 对程序设计的流程一无所知, 即使是在学习了C语言的语法之后, 对编程也常常无从下手。采用合适的方式组织教学, 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模式, 结合贴近生活的实例, 联系数学解题方法, 将新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 使抽象晦涩的知识跃然纸上,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采用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模式: (1) 讲授新知识; (2) 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3) 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基础上做出概括和总结; (4)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综合项目驱动式[3]、自主式学习、PBL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 做好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和知识整合

使学生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 熟悉操作系统, 成为专职程序设计人员;熟悉底层软件, 成为系统开发工程师。使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程序的开发, 能够从事测控系统、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化产品和接口等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方面的工作。使用C语言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应用系统程序的开发, 能够从事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或数据采集、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工作。使用C语言进行ARM系统程序开发, 成为便携式通信产品、多媒体和嵌入式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工程师。

(三) 教材建设

编写和出版适合专业特点的教材, 本科教学中常用的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主要针对微机操作系统, 在通用计算机上编程。而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 C语言主要针对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EDA和ARM嵌入式系统等硬件进行编程, 具有和在通用计算机上编程不同的特点。教材建设的目标是为电子信息类专业量身打造一套教材, 在突出C语言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中的应用和针对性的同时, 也可以缓解课时偏少的局面, 重点放在C语言给专业基础课打基础上。

(四) 师资建设

实行督导听课制度、青年教师提高制度、导师制等措施, 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普遍提高。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创新实验, 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创新能力[4]。

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C语言是高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 上课人数多, 课外辅导困难。所有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答疑模式, 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

(1) 课程介绍模块:包括课程简介、平时成绩考核办法、课程考核方式和参考书目。能够帮助学生最短时间内了解本课程的基本信息。

(2) 教学资源模块: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件、例题程序和试题库。通过本模块, 学生可以获得课程相关的大部分资料,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3) 实验教学模块:包括实验大纲、实验内容、实验报告模板。通过本模块, 学生获得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资料, 提高实验效果, 从而提高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4) 微课模块: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辅助形式, 使学习者自主学习并获得最佳效果。同时也极大地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快餐式学习方式。

(5) 编译器资料下载:包括TC软件的下载、TC的使用、VC6.0的使用, 帮助学生尽快熟悉编译器的使用和程序调试。

(6) 建议与答疑模块:用来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并做出解答。

(7) 其他资源链接:提供了学校、其他院系和C语言学习交流等链接。其中C语言学习交流中包括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广东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和维普网络考试资源库等链接, 方便学生快速了解等级考试的信息以及在线模拟考试练习。

四、课程建设措施

(一) 跟踪反馈措施

课程建设成员通过跟踪调查, 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以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及时了解本行业的科技发展动向, 人才需求状况, 便于及时准确地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相关依据。

(二) 产学研结合措施

为密切学校与行业的联系, 聘请本行业的技术专家参与制定专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参与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参与审定实践教学计划;参与指导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鼓励教师在搞好人才培养的同时, 带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五、结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内容、课程特色和课程建设措施。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衔接、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共享性和及时性, 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也符合当今社会的终身学习观。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提出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理念、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建设目标, 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师队伍、网络教学资源等进行改革和调整,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C语言,课程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戴宪滨.新建本科院校有关课程建设方面的探讨[J].教学研究, 2013, 1:52-54.

[2]丁海燕.计算机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方案[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2 (S1) :387-390.

[3]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 2012, 5:156-158.

c课程设计信息管理 第4篇

关键词:RBAC 角色 权限 C#.NET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9-0042-02

一、RBAC基本概念和模型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简称RBAC)已经成为解决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资源访问控制的有效方法,它替代了传统的自主型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方法。在RBAC中,权限与角色,角色与用户之间通过联结的关系,从而产生用户的权限。这极大地简化了系统的管理权限。RBAC两大特征是:减小授权管理的复杂性,降低管理开销;灵活地支持企业或组织的安全策略,并对系统的变化有很大的伸缩性。

信息系统中的用户、角色、权限及系统资源的基本概念如下:

(1)用户(User):与角色相关,用户要拥有对某种资源的权限,必须通过角色去关联。

(2)角色(Role):可以操作某些资源的权限集合。通过给用户赋予不同的角色,对成员的多职能进行表达,提供约束用户不同权限范围的依据。角色作为用户与权限的代理层,定义权限和用户的关系,所有的授权应该给予角色而不是直接给用户。

(3)权限(Permission):是指与资源相联系的权限。权限是绑定在特定的资源实例上的,比如在内容管理系统(CMS),有“文章的发布权限”,这就表明,该权限是一个发布权限,而且是针对文章这种资源的一种发布权限。权限包括系统定义权限和用户自定义权限。用户自定义权限之间可以指定排斥和包含关系(如:发布、修改、删除、管理四个权限,管理权限包含前三种权限)。

(4)资源(Resource):就是信息系统的资源,比如新闻、文档等各种可以被提供给用户访问的对象。系统资源是一个树形的结构,任何一个节点都是一个资源,一个资源节点可以与若干指定权限类别相关,可定义是否将其权限应用于子节点。

如图1所示,通过一定的约束关系及用户的角色定义、角色的权限赋值,实现用户对数据和资源的访问权限。一个用户是一个人或一个自治的代理(agent),一个角色是一项在组织中的工作功能或工作头衔。而权限是对系统中一个或多个对象(object)的特定访问模式的许可或执行某些动作的特权。如果x≥y,那么角色x就继承了角色y的权限,x的成员也意味着是y的成员。每次会话(session)把一个用户和可能的许多角色联系起来。一个用户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角色,一个角色可以有许多用户。类似地,一个角色可以有多个权限,同一个权限可以被指派给多个角色。每个会话把一个用户和可能的许多角色联系起来,一个用户在激发他或她所属角色的某些子集时,建立了一个会话,用户可用的权限是当前会话激发的所有角色权限的并集。每个会话和单个用户关联,这个关联在会话的生命期间保持常数。一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可以打开多个会话,每个会话可以有不同的活动角色。会话的概念相当于传统的访问控制中主体(subject)的标记。

二、RBAC模型的数据库表设计

通过对RBAC模型的分析,可以知道RBAC引入了角色的概念,使得用户和权限分离,从而减少了权限管理的复杂度,可更加灵活地支持安全策略。同时,我们引入资源(Resource)概念,可以对权限进行分门别类,一个资源可以对应多个权限。

在数据库表设计中,我们总共引入了六个表(如图2 所示E-R图)和一个视图,分别是用户表、角色表、权限表、资源表、用户-角色表、角色-权限表及用户-角色-权限视图。

(1)用户表(User):保存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用户编号(主键pkid),用户名称,用户密码,用户所在部门等其他信息。

(2)角色表(Role):保存角色编号(主键pkid),角色名称,角色说明等信息。

(3)权限表(Permission):保存权限编号(主键pkid),权限名称,权限说明,权限所在资源等信息。

(4)资源表(Resource):保存资源名称(主键pkid),资源名称等信息。

(5)用户-角色表(User_Role):保存角色编号,角色编号,这两个字段作为表的主键。

(6)角色-权限表(Role_Permission):保存角色编号,权限编号,这两个字段作为表的主键。

(7)用户-角色-权限 (View_U_R_P)视图:创建视图是为了提高表之间的联结查询效率,视图里的一条记录反映了一个用户所对应的一个权限,当用户的角色发生改变时,他所对应的权限也发生改变。

创建视图View_U_R_P的SQL代码:

CREATE VIEW View_R_U_P

AS

SELECTrole.pkid, role.name, user_role.user_pkid, role_ permission.role_pkid, permission.name AS permission_name, role.name AS role_name, permission.resource_pkid, permission.pkid AS permission_pkid, role_permission.permission_range

FROMrole INNER JOIN role_permission ON role.pkid = role_permission.role_pkid INNER JOIN

user_role ON role.pkid=user_role.role_pkid INNER JOIN

permission ON role_permission.permission_pkid = permission.pkid

三、利用C#.NET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权限控制

通过对RBAC的模型分析和数据表定义,我们容易得到对用户操作权限进行判断的方法。用户在对信息系统的某个功能模块操作时,首先获取该功能模块所对应的权限编号(permission_pkid)和用户登录系统时创建会话(Session)的user_pkid,利用这两个值判断用户是否有权限操作。下面我们以判断用户是否有权限删除新闻为实例,利用C#.NET实现一个简单的权限控制。在用户点击“删除新闻”按钮时,我们触发服务端控件的事件(Event):

protected void ButtonDelete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判断是否有删除新闻权限

String permission_pkid = "10";//假设删除新闻所对应的permission_pkid为10

String user_pkid = Session[“user_pkid”].ToString;//获取用户登录后的Session中的user_pkid值

bool have_permission = Sql.PubClass.CheckSQL("select * from View_U_R_P where user_pkid=" + user_pkid + " and permission_pkid=" + permission _pkid);

if (have_permission == false)

{

Response.Write(“”);//弹出提示没有权限的对话框

}else

{

//删除新闻操作,代码略去。

}

}

在以上代码中,CheckSQL是数据库操作类SQL.PubClass中的一个成员函数,通过数据访问的封装,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信息系统编程代码。函数CheckSQL返回的是布尔值(boolean),通过传入sql查询语句,判断是否有

获取到值,如果有则返回值为true,否则为 false。

四、结束语

本文就RBAC的模型进行分析,提出简单实现模型控制的方法。又因权限设计必须考虑多方面的要求,比如角色的继承、权限的互斥等,所以在模型中引入了限制(Constraints),实现一套完整的权限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Sandhu R S, Coyne E J, Feinstein H L, et al.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s[J].IEEE Computer,1996,29(2):38-47.

[2]Dongwan Shin,Gail-Joon Ahn: Role-based privilege and trust management. Number 6,November 2005.

[3]贾爱华,陈定方.NET平台下基于RBAC模型的用户权限控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第5篇

一、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课程的有关知识,提高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并将所学的内容在实践中加以提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动手进行设计,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

学生根据前期课内实验时自己所确定的相关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自行选择题目或自己独立开发软件。

三、任务

本课程设计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应用程序运行调试维护三个阶段进行。基本要求为:

1、认真查阅资料

2、遵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3、按时上机,认真运行或调试程序

4、认真书写报告

报告书写格式(见附录):

1、课程设计封皮

2、课程设计说明

3、课程设计成绩

4、正文

5、参考文献

四、进程

1)选定设计课题,下达设计任务(课外时间)

由学生自己选题,但学生选题需通过指导教师批准。课题应在设计周之前提前公布,并尽量早些,以便学生有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

指导教师在公布课程设计课题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任务、技术指标和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2)教师讲解

a.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安排、考核方法、注意事项

b.讲授必要的课题背景和相关知识、原理。着重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3)学生查询资料,进行分析、设计并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应包括的内容:系统分析:子系统划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关键算法。系统设计:功能结构设计、I/O设计、代码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络环境。撰写设计总结报告。

4)学生运行或编制程序

学生运行并研究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完成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的程序代码的编制和调试工作。

5)验收并简单考查

学生在运行使用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编制完新的程序后,由指导老师进行检查,通过相关测试后,进行成绩评定。

审查设计报告是否规范,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正确、可行,否则要求调整或整改。教师记录学生的相应成绩。

五、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报告和课程设计综合评定成绩,以课程设计报告为主,参考对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熟悉程度或自己编写程度的水平。

2、成绩评定

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

1)未完成设计任务,没达到设计要求则成绩为“不及格”。

2)基本完成设计任务,并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及格”。

3)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中”。

4)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功能完善,操作灵活,界面美观,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良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第6篇

本学期为期一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虽说这次课程设计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不仅回顾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而且还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中,使知识结构更加体系化,真真实实地知道了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以及这门科学是怎样服务我们的生活的,也体会到了做一些小型的创造性劳动的趣味。下面就来详细写一下我关于此次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小组一个有六个人,在第一天老师给我们仔细地讲了任务要求和一些规范及注意事项后,我们小组就聚在一起开始讨论了。我们根据之前选定的课题“酒吧点单管理系统”先就该系统的目的,大概的几个模块及运行流程,过程中涉及的对象进行了初步讨论,使每个人都对小组的课题任务有个宏观的了解。由于老师已经相当清楚地讲解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具体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些模板让同学们参考,所以我们的初步讨论在组长韩松的带领下进行的有条不紊,每个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思考讨论,并且说了自己的观点,果然集体的力量就是大,说的是初步讨论,组员们经过一番热烈的研讨居然补充了不少新问题和新想法,使得大家对开发一个相对较完善的“酒吧点单管理系统”充满了信心。

此后,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协助另一名组员一起完成系统分析的工作。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系统分析的任务是详细调查企业所以业务情况,进行分析弄清问题所在,然后提出新的逻辑方案。简而言之,我和我的队友要解决系统“能做什么”的问题,最后以系统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

首先,我们对周边现有酒吧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收集这些酒吧的资料并且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顾客的想法,当然这是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小组成员集体出力,为我们的分析工作收集了很充足的参考资料。然后我和队友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现行系统的成功点以及处理不完善的地方,并且根据问卷调查更了解了顾客的需求。比如顾客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经常点了菜单上的酒水但事后又被通知没有库存而只能重新选单的状况。在知道系统存在这些问题后,我们就意识到要在开发的系统中充分考虑一些诸如“信息对称性”的问题而避免给顾客带来不便。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亮点和不足,这有利于让我们自己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时关于这一块考虑要既能高效率地完成业务流程,又避免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看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获得教训,后来人参考之前的失败案例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当然做了这么多前期工作都是为了服务于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开发。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当然就是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一些实际案例中的数据流程图,一层一层,复杂而庞大,但静心细想,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还是不难理解的。但是现在要针对自己的系统绘制这张网络,一开始还是难倒我了,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然后我就又把上课时的案例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又想到老师教我们的一些绘制技巧比如“先抓整体再处理细节”这点就很重要,经过和队友的一起合作,我们也完成了这项复杂的任务。所以这再一次告诉我:再困难的问题都经不起耐心的推敲和琢磨,尤其是有了处理技巧后。

最后数据字典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整个系统分析的过程也差不多到此结束了,我和队友把我们的劳动成果仔细记录写成了一份较为详细的系统分析报告。感觉自己这一周做的事情也真不少,特别是发现问题后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大大地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加强了对其的运用,我感觉自己这一周收获颇丰。

设计过程,好比是我们人类成长的历程,常有一些不如意,但毕竟这是第一次做,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并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交流经验和自学,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提高了思考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

虽然老师上课的内容几乎与工程知识没有一点儿关系(我之前也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专业要开这样一门课程),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肤浅了,管理真的不是像我想的那么主观化,管理的成功是依赖于许多客观的科学技术的。在一项实际工程中,处处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工作庞大而复杂,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搭建一张体系化的网络,通过一条条繁而不乱的网络路径对终端出现的不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反应,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素质要求。

上一篇: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下一篇:传记片《冰上奇迹》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