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管理制度

2024-06-01

老人健康管理制度(精选8篇)

老人健康管理制度 第1篇

老人健康长寿心理健康是首要

长久的孤独,尤其是老年丧偶者,甚至会产生变态心理,常被戏称为“老小孩”。所以,退下来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方能心理健康享受愉快的晚年生活。

1、老人“变态”的心理原因

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记忆力与感知功能衰退,降低了老年人的判断力、控制力及反应灵敏性,也降低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都可使老年人在性格上变得古怪,例如嫉妒、任性、固执、爱猜忌、好发牢骚及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形成所谓的抑郁型、冲动型或猜疑型等类性格。

生理上的`衰老又使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功能减弱,从而动作笨拙不协调,容易疲劳和易发生意外事故。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焦虑、忧伤与失望等情绪。患有难治之症的老年病人还可能产生自怜、自杀等绝望心理。

2、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所谓随遇而安是指能使自己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无论它发生多大的变化,也能入乡随俗,随方就圆。俗话常说的“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说的正是此理。能随遇而安的老年人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待遇优厚时,能做到不眼热;遇上飞扬跋扈者,能进能退,会斗争也会保护自己;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好拔尖的人,能宽容、谦让;遇上看不惯的事儿能不生真气:他们对自己与自家的一切生活现状始终满意。

会随遇而安的老年人眼光远大、胸怀宽阔,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坦然。这样的老年人心理必然平衡,平时笑口常开,自然健康长寿。

3、古人的健康名言

郑板桥有四字名言:“难得糊涂。”人老了,力不从心了,有时不妨就糊涂点,闭上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都闭上。正如文题所说的那样,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以求体健寿长。

老人健康管理制度 第2篇

静呼吸,慢慢地由左鼻孔深呼吸,同时闭上眼睛,想象吸进的空气是有颜色的,如蓝色、淡黄色或绿色,并尽量让身体各部分都感受到这一颜色,这样会使全身放松,充满活力。当肺内空气饱和时,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把左鼻孔也按住,屏气10秒钟,同时想象体内空气中充满了种种烦恼,最后让空气从右鼻孔连同刚才想象中的烦恼一起呼出。然后按住左鼻孔重新开始,每边各做5次。

深呼吸,使肺部充满空气,这一过程需要5秒钟,最后屏注呼吸5秒钟。肺部吸足氧气后,再慢慢吐气,停顿1~2秒钟后,再从头开始,这样反复10分钟。这一练习宜在白天进行。

睡眠呼吸,脸朝上,两手平放在躯体的两侧,闭上眼睛,然后开始深呼吸,同时慢慢抬起双臂,举过头部,紧贴两耳,手指触床头,这一过程约10秒钟;再屏气10秒钟,接着慢慢吐气10秒钟,双臂同时还原。这样反复10次,即能安然入睡。

老人健康管理制度 第3篇

2007年静安区家庭卫生服务调查表明:空巢老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较高,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主要类型;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有一定的焦虑或抑郁表现;对健康教育与咨询的需求较高。因此提高静安区空巢老人慢性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一定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将有助于改善其健康状况。为探索在静安区广泛开展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空巢老人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影响, 在2009年至2010年对参与健康自我管理的空巢老人活动前后主要知识和行为方式进行了分析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静安区2009年成立的30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中的空巢老人283人, 年龄最小的60岁, 最大的84岁, 平均年龄72.08岁。男性占29.6%, 女性占70.4%。

1.2 方法

1.2.1 招募和发展组员

街道和居委会向居民家庭发放征询单, 鼓励市民参与;根据报名情况组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1.2.2 开展培训

对居委干部和选出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 组长在培训结束后组织组员进行相应培训并组织拓展活动。

1.2.3 提供场所和工具

注:*P<0.05

每个小组拥有血压计、教学挂图、活动记录簿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健康素养66条》、《大众医学》、《健康财富》等辅助材料。街道和居委会为小组活动提供场所、体重秤、教学用 (白) 黑板、皮尺等基本配置。

1.2.4 主要活动内容

按照复旦大学出版的《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指南》, 由组长组织, 每月至少活动1次。活动内容包括:教组员查找自身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个人计划, 通过组员互相督促和经验交流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由组长或组员依据辅导资料与大家分享健康知识或心得;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相互聊聊最近情绪、睡眠之类并由大家共同想办法缓解精神、心理问题。

1.2.5 调研、督导和考核

每季度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 在小组活动开展前和一年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评估活动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空巢老人平均活动参与率达90%以上, 个人计划制定率平均为98%, 个人计划执行率平均为2%。通过接受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活动前, 且控油和控盐知识知晓率的提高具有显著性 (表1) ;每天30min以上体育锻炼、每周测量血压、使用控油壶、使用控盐勺等健康行为形成水平也明显高于干预前 (表2) 。干预活动后空巢老人战胜慢性病的信心指数能达到9分 (10分制) 。

3 讨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带来了许多相应的健康需求, 空巢老人作为日益增加的特殊群体, 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本研究证明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 通过组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监督, 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空巢老人的健康知识, 促进了健康行为的转变, 而且宽松愉快的小组活动氛围也为空巢老人畅谈心事, 结交朋友提供了机会。建议在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招募时, 重点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宣传和动员。

摘要:目的 探讨静安区空巢老人健康自我管理效果。方法 邀请空巢老人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并评估参与前后效果。结果 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后空巢老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体育锻炼、膳食指导工具使用等健康行为形成率均明显提高。结论 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是丰富空巢老人健康知识的有效方式, 有益于其健康行为的转变和自信心的提高。

关键词:静安区,空巢老人,自我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代爱英, 顾源, 曹杰.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2004, 9 (5) :311~312.

[2]傅华, 傅东波, 丁永明.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社区老人的健康管理 第4篇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60岁老年人口总数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承担社区老人的健康保健问题,中心医务工作者在完成中心任务的同时走进社区,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通过检查对所发现的一些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管理,指导他们自我照护,尽可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工作,使老人感受到政府的关心,老有所依,得到社会的温暖,心情舒畅,从而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对社区老人进行的健康管理,使老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并且在社区护士的关注下,老人了解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人人拥有健康”这一目标。促进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我所管理的社区老人263人,男135人,女128人,年龄60~82岁,糖尿病34人,高血压病75人,同时患有2疾病22人,独居老人6人。

方法:①入户调查:在居委会的协助下,进行入户调查,对社区的环境以及住户的分布范围有所了解。和老人直接交谈,了解老人的家庭成员、生活和饮食习惯,询问身体健康状况有无遗传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掌握老人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建立社区老人的电子健康档案。②巡诊随访:每周两个半天下社区巡诊,帮助社区居民测量血压,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回答居民提出有关健康的问题。老人随访每3个月1次(独居老人每个月1次),询问饮食结构(是否吸烟,饮酒,食盐口味),平时户外活动量,以及睡眠情况和服药情况都要掌握,通过交流若发现存在健康危险因素,及时加以指导和纠正老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常规体格检查,给出适当的建议,让老人朝着健康方向努力。③健康讲座:每个月1次健康讲座。精心组织安排,定期给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措施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根据巡诊随访时收集的居民有关健康方面的需要,结合季节转换,选择相关健康知识给社区老人讲课,让老人了解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每天定时排便﹑勤换内衣裤等以及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和自救,如烫伤的处理。④个别健康指导:根据健康档案,结合个人信息综合分析,对少数有不良生活习惯和用药不规范的老人要利用巡诊随访的机会去做工作,告知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用我们的真诚感化他们,为了健康而接受我们的建议,采取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对糖尿病患者可以指导其测量血糖,交给他们食物量交换法和学会各种营养要素的餐次分配,制定午餐食谱。合理地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2]。除了对老人本身进行健康教育外,还要与其家属沟通,让其家人来督促老人保持健康。⑤电话交流:发放联系卡,卡片上印有社区护士的名字、电话号码,工作部門。方便老人需要时与我们联系,帮助解决问题。当巡诊随访时,如遇到多次上门无人在家,会进行电话沟通,了解情况。

结 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深入社区巡诊的效果较好。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社区居民,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减轻恐惧心理。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差。为了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的心身疾病,经常与老人、患者面对面的接触,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这样使社区护士与老人有了相互了解。爱心和热诚服务,社区老人视我们为亲人,主动交流有关健康方面的问题,多数老人能为自身的健康积极主动配合社区护士工作。有了健康方面的知识,老人懂得早期干预的益处,能自觉纠正一些不良生活习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来增强自身的体质,防御疾病。一些慢性病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合并症较多,抓住他们易产生焦虑,接受教育的态度不积极的特点,指导他们如何控制症状,配合治疗,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激发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监督和指导也能做到合理用药,并能在我们的建议下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今多数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者能保持血糖、血压的相对稳定,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

讨 论

现在生活节奏飞快,很多子女忙于工作无暇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父母。老人虽不工作,可要承担比较多的家务。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患者扩展到照顾整个人群[3]。如今有了专职的社区护士,经常关心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厌其烦地讲解健康保健知识,并给予适当生活指导,这种情感交流对老人的健康非常有益。社区护士与老人接触的机会较多,通过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综合分析其生活习惯,提出有利健康的合理建议,必要时帮助联系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促进早日康复。社区护士的高度责任心,敏锐地观察力以及为老人的健康服务的精神,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使这项便民措施得以继续进行。社区老年护理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得有成效对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4]。在预防和健康保健领域中,社区护士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运用交流技巧,评价和处理老人的心理社会问题,鼓励老人充分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生活乐趣,保持心理健康。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疾病的早期干预是正确的。作为一名社区护士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健康养生方面,为老人提供科学信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坚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龄事业大事记[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5.

2 刘新民,主编.实用内分泌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00-301.

3 周莹.社区护理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健康小常识(老人) 第5篇

一、不吃夜宵 很多人都喜欢吃夜宵,以为这样可以在夜间为人体补充营养。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做 法。夜晚,人体的大部分组织器官都进入了“休整”状态,包括胃。如果人此时吃东西,会使 胃被迫紧张地工作,重新分泌出大量的胃液来消化食物。由于此时大脑已经处于“休息”状态,所以这时胃液的分泌是处于失控的状态,这会造成胃液分泌过多。而过多的胃液会腐蚀胃黏 膜,使胃黏膜发生糜烂、溃疡。因此,人们应尽量避免晚上吃东西。那些喜欢吃夜宵的人可 以把每天的三顿饭变成四五顿来吃,且晚饭可以吃得稍微晚一些。这样既可以避免夜间吃东 西,又不会有饥饿感。

二、吃饭时应保持轻松的情绪 人在吃饭时的 A 不良情绪可以导致其体内的植物神经发生紊乱。而植物神经紊乱又会 造成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过多,使胃黏膜受到腐蚀、胃血管收缩无力、胃动力降低等,同

时可导致

食物在胃内的停留过久,造成胃疲劳。因此,人们在吃饭时可说些愉快的话题或听 听音乐等,以使自己在进餐时有良好的心情。

三、饭后注意休息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吃完饭后人们就马上出 走。那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饭后,食物集中在胃里,此时的胃部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 液来消化食物。因此,人们在饭后即使只是散散步,也会使血液遍布全身各处,造成胃部的 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使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人们在饭后应静坐休息半小时 左右,然后再进行其他活动,这样食物才能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四、实行分餐制,预防传染病 实行分餐制,说起胃病,就不得不提到幽门螺杆菌。大量的研究表明,80%的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 感染引起的,它甚至还是胃癌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并寄生于人 的胃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中。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其胃黏膜会逐渐失去保护作用,引起胃组织 的发炎和坏死。因此,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实行分餐制,以便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 率。尤其是有胃溃疡患者的家庭,更应该实行分餐制。

五、做好胃部保暖 胃的外面没有较厚的肌肉和脂肪,是人体受保护最少的器官之一。所以胃很容易受到外 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当胃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后,胃酸的分泌量就会增加,会引起胃肠的痉挛 性收缩,从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所以人们在天冷的时候 一定要做好胃部的保暖工作。

六、每天喝一杯甘蓝汁 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蔬菜中,甘蓝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人们常吃甘蓝可以促进 胃细胞的活动,降低胃部癌变的可能。另外,甘蓝所含有的维生素 U 有抗溃疡的作用,能 保护胃黏膜。胃病患者若每天饭前饮用 250 克略加温的新鲜甘蓝汁,可以起到缓解胃痛、促 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的作用。

四.揪出根源 巧防老人腹胀
腹胀是老年人常见的不适症状,指腹部饱胀不适的感觉。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胃肠功能 失调;二是胃肠道积气、积食或积粪;三是腹腔内积气、积液或肿块占据较大空间。这三种原因中以胃肠道消化、运动功能失调为多见。老年人唾液、胃液、肠液的分泌量 减少,而且其中的消化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的含量较低,胃酸的分泌量也减少,因此消化 食物的能力减低。加之胃肠道运动能力、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亦减低,此时如饮食不当或进 食油腻、高蛋白的食物过多,即可致消化不良产生腹胀。另外,一些老人合并其他疾病,如 胆囊炎、胆石症、胰

胰腺炎、胃炎、溃疡病等则更易产生腹胀症状。其他非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等都可能引起腹胀。胃肠道积气、积食和积粪扩张胃肠道,刺激感受器官也可产生腹胀。老年人如进食产气 的食物过多,或暴饮暴食产生急性胃扩张,或因大便干结、肠道肿瘤引起梗阻亦均有腹胀表 现。另一方面,与腹腔被液体、气体、固体物质充满,也可产生腹胀不适。腹腔积液、外伤 性内脏出血、胃穿孔造成腹腔积气等亦均可使腹内压力增加,引起腹胀。由于胃肠道梗阻及腹腔积液、积气、腹腔肿块等原因所致腹胀者,病情多较严重,心及 时就医检查,进行适当治疗。对于胃肠功能性改变者则应依靠饮食调节。老年人应注意饮食 卫生,做到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高脂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另外

应适当增加运动,运动有助于增进胃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促消化药只有辅助作用,腹胀的 老年人心当在调控饮食和生物习惯 的基础上间断使用,切不可单纯依靠药物来解决。

五.中医传授:腹部按摩养生法 中医传授: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 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健康长寿快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 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 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 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还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 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这是因为按揉能 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 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 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腹部按揉的具体操作方法: 腹部按揉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 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

。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 50 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 50 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腹部皮肤有化脓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如肠炎、痢疾、阑尾炎等)时,不宜按揉,以免炎症扩散;腹部有癌症,也不宜按揉,以防癌症扩散或出血。揉腹时,出现腹内温热感、饥饿感,或产生肠鸣音、排气等,也属于正常反应,不必担心。

六.健康小锦囊:5 招老年护心术 健康小锦囊:
有关专家表示,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受严寒刺激,本来就容易诱发心脏疾病。加之春节 期间,人们的身心处于极度放松状态,不少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兼且暴饮暴食,情绪也容易 激动亢奋,都成为心脏病发作的诱因。要防止“乐极生悲”,“安心”过年,个人可用五招“护 心术”防身。护心第一式: 护心第一式:保暖 冬季之所以心脏病高发,与寒冷的天气直接相关。过年前后,也是寒潮最后肆虐的时候,因此,“护心”首先应保暖。据健康 863 网的心内科专家介绍,寒冷会令人体的血管收缩,血 压上升,心脏负荷增大,增加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同时,寒冷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引发感冒和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脏疾病。本身有心脏疾患的高危人群,本身心肺功能较弱的人,对寒冷的刺激尤应警惕。护心术:个人应充分做好自身的防寒保暖工作,室内居室应保持 20 度左右的恒温,并 每天定时通风,以避免室内外温差的刺激,同时应及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添衣物,并在 大幅降温和大风雪等恶劣天气时,减少外出时间,避免心血管受到强烈刺激。有心脑血管疾

病的人在做好上述防护措施的同时,应避免长时间接触冷水,少用冷水洗脸、刷牙、洗手、洗衣、洗菜,并尽量减少在室外活动,外出时穿戴好衣帽、鞋袜、手套及口罩等。护心第二式: 循 规 护心第二式:“循”规 大多数人正常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不少人长时间沉湎于搓麻将、看电视、上网等娱乐休 闲活动,休息、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甚至通宵达旦不休息。还有一些人则选择在假期里恶补平日欠下的瞌睡账,超长睡眠。专家提醒,反常的生活方式,非但不能起到调适身心的作用,还容易引起人体系统功能紊乱,对心血管造成刺激,诱发心脏疾病。护心术:个人在春节期间应注意劳逸结合,除了适当补充睡眠,放松身心外,应遵循正 常的生活规律,保证正常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因为休息不够或玩乐无度,增加心脏负荷。有 基础病史的人更应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同时不要长

时间沉溺于娱乐活动,避免对心血 管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护心第三式: 住 嘴 护心第三式:“住”嘴 过年期间的餐桌自然格外丰盛,人们进食的油腻食物,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 物比较多,且容易暴饮暴食。专家提醒,这将直接导致血脂升高,血液变得粘稠和血流缓慢,使冠状动脉供血相对减少,加重心脏负担及其他重要脏器负担,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 快,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甚至可能造成猝死。护心术:个人在春节期间应管住自己的嘴巴,拒绝暴饮暴食,忌饱食,并少吃油腻食物 和“三高”食品,均衡摄入肉类、蔬菜和水果,保证吃得丰富,又不会营养过剩。同时,即使 兴致高昂,抽烟喝酒也应适量,更不要空腹喝酒,以免诱发心血管疾病。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则应节制烟酒,并以清淡的饮食为主,保持低盐低脂,同时多喝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 止心梗等疾病发生。护心第四式: 静 心 护心第四式:“静”心 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人的情绪很容易处于亢奋。亲朋好友间的走动和聚会,也难免让 人心情起伏。此外,打麻将等具有一定竞争性的节日娱乐活动也极易造成人心理紧张、情绪 激动。专家提醒,过度兴奋或激动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 发心律紊乱、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甚至造成猝死。护心术:个人在春节期间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要冷静对待,不能操之过急或过于激 动,避免大喜大悲对心脏造成的刺激,同时在参与娱乐活动时应看淡输赢,不要过分投入。本身有心脏病史的人更应注意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护心第五式: 护心第五式:备药 过年前后,人们的生活规律、饮食结构和情绪起伏都有较大变化,存在多重发病诱因。专家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照常用药,并随身携带药物,健康人群也应准备“应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护心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过节期间更应坚持服药,并加强病情监测,按医嘱 及时调整用药。有病史的患者若外出应备好常用药、急救药,以免发生意外。健康人群最好 也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自己或家庭成员在心脏出现突发状况时能救急。

七.老人远离心脑血管病 5 注意
(1)饮食应注意。在气温较低的季节,人的食欲较差,建议应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应注意。饮食应注意 比如,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和纤维。吃些高蛋白低脂食物,如: 鱼、虾、豆制品。多吃洋葱,降脂降粘,熟吃凉拌都可以。但是,肾功能不全者应当限

老人健康标准 第6篇

我国老人健康标准

1.躯体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无偏瘫、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

4.无慢性肺部疾病。

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

6.有一定的视听能力。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9.能适应环境。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中医老人健康标准

1.眼有神。2.声息和。

3.前门松。4.后门紧。

5.形不丰。6.牙齿坚。

7.腰腿灵。8.脉形小。

美国高龄老人健康标准

躯体健康:

1.能走1公里路。

2.能爬1层楼。

3.能举5公斤的重量。

4.能弯腰、下蹲、下跪。5.保持标准体重。

6.没有糖尿病。7.很少接受医疗照顾。

心理健康:

1.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2.消费欲望逐步降低。3.适应配偶、朋友、家属的死亡和由此带来的死亡临近感。4.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自我封闭。.继续承担公民的义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关心他人,鼓励他人,帮助他人。6.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7.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有平常心。

衰老自己能测出

单脚立:断衰老

被测者双手自然下垂,紧贴大腿两侧,闭上眼睛,用一只脚站立,另一人看秒表。根据其单脚独立稳定不移动的时间,来判断衰老的程度。

测定标准(男性)为: 30-39岁为9.9秒; 40-49岁为8.4秒; 50-59岁为7.4秒; 60-69岁为5.8秒。

女性比男性推迟10岁计算。未达标准者,生理年龄已经高于实际年龄了,需要保养身体,保持心情愉悦。

爬楼梯:看体力

以5层楼为限,30岁左右的人,一步迈两层台阶,能快速登上5层楼,仍觉得轻松,说明健康状况良好;

50岁左右的人应该能一级一级登上5层楼,中途不休息,不用借助扶手,没有明显的气喘现象,说明健康状况不错。

不论哪个年龄阶段的人,如果登上3楼就气喘吁吁,心跳加速,说明体力较差,应加强锻炼。

屏气:检测肺健康 屏气的测试可以让你察觉肺是否健康。

游泳或盆浴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头埋进水里,屏住呼吸,再慢慢吐出,看能维持多长时间。如果在30秒以上,就说明肺很健康; 能达到1分钟,肺就十分强壮了。

想提升肺的质量,可以在空气良好的环境里做深呼吸,并主动咳嗽,这样可以排出沉积在肺中的杂质。

老年人可自测心功能

人进入老年时期,心脏经过几十年日夜不停的跳动,功能会不断衰减,容易发生病变,如想知道自己的心功能情况,以下几点可作粗略自我鉴定:

1.心率:正常人每分钟心跳应在60~100次之间,超过或低于都属不正常之列。但是不同年龄有不同心跳次数。60岁以上老年人,心跳可减慢,但最慢不能低于每分钟50次,运动员或强体力劳动者,由于心排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大,心跳次数可在45次左右。发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恐吓等均可有一过性心跳次数加快,这是机体正常调节的反映。总之,心跳次数快慢,可以反应自身心功能情况。有力、强劲、规则、协调的心跳是心功能良好的标志之一。

2.节律:心脏负担着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通过心脏有力的搏动,经氧化后的血液不断输送给全身各个部位;进行新陈代谢,使人保持饱满精神状态。正常人每次心跳间隔互差不能大于0.12秒以上,明显的节律不等是心脏病佐证,如出现过度的长期间歇,很可能是各类传导阻滞,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心电图,明确诊断,及早用药。

3.睡眠:睡眠也能反应心脏功能,有部分老年人睡到深夜突感心慌、气促。坐起后气急缓解,这是夜间性左心衰表现,也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反映,有以上情况的老年人,应服药治疗,以改善心脏切能,睡眠枕头适当增高可避免气促现象。正确的睡眠姿态是右侧卧位。

4.症状:各类心脏病有各种症状,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吐泡沫样血痰、眼前发黑,这些都是心脏病症状,不能麻痹大意,应及早去医院治疗。

5.运动:有部分心脏病人在平静情况下不能显示出心脏病变,只有在增加心脏负荷情况下,才能显露心脏病本质,最典型的是冠心病人。正常心脏有足够储备能力。它能承受一定运动负荷。当心脏发生某一疾病,这种储备力就会明显减弱,轻微活动就会感气急。疑有冠心病但又没有确切依据,应去医院做前动态心电图检查,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长寿有方 比速度慢者健康 走得快 更长寿

(华盛顿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员发现,行走速度快的人比行走速度慢的人长寿。匹兹堡大学研究员最近在美国老人医学学会的常年大会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研究数据分析员劳曼尼和老人病学者斯图德斯基对堪萨斯492个成年人进行了长达九年的研究。数字显示,在这9年里,行走速度快的人有27%逝世,行走速度慢的人当中,则有77%死亡。行走速度快的定义是每小时在步行机上行走达4公里。研究组考虑了性别、种族、年龄、慢性病、住院治疗等因素后发现后,一个人行走速度的快慢依旧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因素。

斯图德斯基说,人们常以步伐蹣跚或者依旧健步如飞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状态。她说:“这是很简单的分析。叫我们惊讶的是:如此简单的信息竟然可能成为医生判断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征兆。”

一个人的步行速度可以显示出他身体各器官的机能,例如、心、肺、四肢、循环系统的机能,一旦行走速度突然慢下来,医生可能就得仔细地诊断了,以确定是否是心脏功能减弱等问题造成的。

每月禁食一天 患心脏病几率可降低40%

(中国)金羊网(2007-12-06)

禁食,不仅意味着减肥,还能降低心脏病几率。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犹他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如果一个人每月至少有一次连续24小时的禁食,患心脏病几率能降低40%。专家们表示,这是由于停止一段时间的食物摄取,可重新调整新陈代谢。

这一结论是从对摩门教的研究中得出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专家们就发现,摩门教教徒患心脏病几率比一般美国人低。犹他大学生物化学信息教授本杰明·霍恩所领导的小组,在该教教徒集中的盐湖城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教规中每月禁食一天,对减少心脏病发病起了很大作用。

1994—2002年,霍恩对4600名64岁以上进行过x光血管透视的病人进行了研究。其中,摩门教徒有心血管狭窄症状的人比其他人少得多。其后,在对2004—2006年515名64岁以上接受x光血管透视的人进行对比时发现,凡每月至少禁食一天的人,不管是否为摩门教教徒,患心脏病几率比不禁食的人低40%。

老人健康补钙的方法 第7篇

对于老人补钙来说,牛奶是不错的选择。牛奶含有易于人体吸收的钙质,还有很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对于老人补钙会有好的效果。所以,老人要坚持每天都和牛奶。

2、虾皮

虾皮里的蛋白质,是很多海产品都无法相比的。所以,对于老人补钙吃什么的问题上,可以让老人经常吃一些虾皮。虾皮不仅可以补钙,还可以降血脂,这对老人健康的保健很有好处。

3、豆制品

大豆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所以对于老人补钙来说,经常吃一些豆制品,就可以补钙了。专家发现,150克的豆腐里会有500毫克的钙含量,所以,对于老人补钙,可以经常吃一些豆制品。

4、蔬菜

蔬菜里的钙含量也是十分丰富的。比如,芹菜、小白菜、油菜,都可以起到补钙作用。所以,老人多吃蔬菜,是很有好处的。

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及养老方式探讨 第8篇

1 空巢老人的定义及分类

美国学者P·C·格里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和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到了空巢阶段,家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父母和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2]。

在我国,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1]较早提出了空巢家庭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其分类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按照年龄可以将其分为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的年龄为60~79岁,80岁以上为高龄空巢老人;同时,考虑到空巢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又可将子女都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的老人定义为绝对空巢,与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在一起吃住的老人定义为相对空巢[3]。

2 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安慰和孤独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高龄、独居及体弱多病的空巢老人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空巢老人比一般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感觉。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容易使老人感受到来自子女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这对于减少老年人的孤独倾向很有帮助[4];而子女从父母的家中分离出去,容易导致父母的失落感,从而出现孤独和抑郁症状,即“空巢综合征”[5]。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的国家,子女在家庭中具有轴心地位,在夫妻双方心中子女的地位甚至要高于对方。特别是对于中国女性而言,她们将太多的精力投人到家庭和子女身上。当独生子女离开家庭之后,她们的感情突然失去重心,失重感和空虚感使得她们更容易患上“空巢综合症”。研究显示[6],大多数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绝对空巢组老人与相对空巢组老人在孤独感、焦虑和社会交往方面差异显著;绝对空巢组老人在心理健康方面显示出来的问题,主要是长时间的“绝对空巢”环境所引发的、缺少子女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整体上低于非空巢老人[7,8,9,10],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比独居空巢老人有较高的得分;另外,单身户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远低于其他类型。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行为能力逐渐降低,听力、视力和肢体等残障明显增加,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丧偶或与子女分住,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日常照顾和医疗保健服务[11]。疾病问题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棘手也是最尴尬的问题。空巢老人患病率高[12],患1种以上疾病者占81.70%,患4种以上疾病者占20.85%。而患慢性病对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13],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年人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诸多不便,而去医院看病就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困难[14]。

3 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

目前,我国城市中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又分为传统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形式,社会养老模式则分为社区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两种形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一种养老模式,是指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资金、住所、生活所需和日常生活照料的一种养老模式[15]。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城镇尤其是大城市,核心家庭的普遍存在,家庭人口中就业人数的增加,老年人群中有收人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等,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维系正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居家养老是近年来在传统家庭养老形式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家庭养老形式。它是指老人的生活起居依然在自己家中,其生活所需资金由本人、扶养人或赡养人承担,但为其提供经常性生活照顾的不是家庭成员而是聘用人员(如保姆或家庭护理员等)的一种养老形式。

随着社区的形成以及社区这一社会组织形式功能的日臻完善,提供面向老年人群的服务已成为社区职责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且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社区养老是政府领导下的由社区组织实施的社会服务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有无偿、低偿或有偿等多种服务形式。在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各种不同层次的老人提供多样性服务,对那些经济相对困难的老年人、孤寡老人和五保户等,可由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则。机构养老是指在政府管理下兴办的社会专业养老机构。社会机构养老形式中有政府投资兴办的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以及近些年发展较快的合资或个人投资的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村和老年护理院,具有临终关怀性质的安养院、关怀院和目前兴起的旅游养老等。

4 空巢老人养老方式的选择

虽然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场所有多种选择,如家庭、社区、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但由于家庭在提供情感交流和满足心理需求上的特点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等因素的存在,家庭养老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第一选择。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愿意选择居家养老(92.7%),只有极少数的老年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7.2%);希望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占53.3%,不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占46.7%,高龄段、无配偶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养老院养老[15]。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16]。

不过,现阶段人们的养老观念还未根本转变,机构养老在人们的情感上一时还难以被普遍接受。大多数老年人认为,住养老院是无奈的选择。对于有子女的老年人而言,进养老院有被子女遗弃之嫌。同时,目前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无论是老年人本人还是其子女,对此都会谨慎行事。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观念会逐渐淡化,但这种转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

养老机构的老人也存在很多问题,无聊、孤独和无助是困扰所有养老院老人的三大问题[17]。来自养老机构与居家老人健康现状与照顾需求对比的研究显示[18],机构组老人较居家组老人社会支持更脆弱,整体健康更差;前者对健康医疗需求、社会保障、老年服务和社会尊老的期望远高于后者;机构组老人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均显著低于居家组老人,而抑郁水平前组显著高于后组;机构老人健康堪忧,机构服务在满足其健康照顾、参与发展方面尚存较大的落差。

5 养老发展趋势

“空巢老人”是人口转型、经济发展、代际关系变化等诸因素合力的结果,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保证这部分老年人能幸福地安度晚年。从社会对“空巢老人”支持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国家支持系统、社区支持系统、社团组织支持系统和个人支持系统[19]。

我国的社区建设在近些年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这就使居家-社区一体化养老服务系统的建立有了良好的基础。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社区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20],这一养老模式为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应根据各城市发展的特点,在政府的主导下,创建更多的老年服务形式,以满足各种老年人群的不同选择。在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多融入一些卫生服务模式,以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医养模式”的开展将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效地减轻政府和家庭的负担[21]。这里所界定的医养模式的内涵是长年伴有慢性病的老人,既不适于居家养老,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长期住在综合性医院的老人,给他们提供一个融医疗、保健、康复及养老为一体的环境。对自理能力差,平时身体情况不是很好,在家经常需要用药的老人以及丧偶后的空巢老人也特别需要寻求具有医疗保障的养老机构。这样,老人会感到更安全,同时也减轻了子女的照料负担。另有研究显示[22],在对132例72~96岁托养老人运用家庭化护理模式的研究中,132例老人均有生理、心理方面的改善,家属满意率达98.7%。家庭化护理模式的运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符合无陪护托养老人的身心需求。

这几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飞速的发展,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一些正规的社区老年照顾组织,由专门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健康服务,如老年康复护理中心等。有文献表明[23],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托老中心可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为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为养老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注空巢老人问题,应该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体制和系统,充分发挥各级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居家照顾、日间托管照顾和社区机构照顾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养老院与托老所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上门护理服务与设置家庭病床服务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地搞好空巢老人的照顾工作,使有限的照顾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空巢老人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摘要:空巢老人是21世纪我国城市中逐渐扩大的弱势群体,对其所面临的身心及社会问题应从多方面、多角度给予解决。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养老发展趋势。

上一篇:第三课 阿里里 教学设计下一篇:新职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