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2024-06-16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精选8篇)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第1篇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建议

城西完小王燕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小学生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发了青少年心理的迅速而不平衡的发展,使他们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不善调节自己又不愿向成人袒露心扉,从而诱发了许多心理问题,被人喻为“危险期”.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一、现状

当前我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兴趣低,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

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认为读书是因为迫于父母要求;读书是为了以后挣大钱;更有学生认为学校有同龄人,好玩,所以到学校来。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兴趣低,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二)焦虑

一方面 因为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值高,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大,考试拿高分、表现好使老师和同学喜欢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所以有部分学生显得焦虑、担忧,这种情况在考试前犹为突出。

另一方面学生听闻了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事情,使得部分学生时常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

(三)冷漠、孤僻

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和问题家庭的学生,由于平时相对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和沟通,他们对生活中能换起鲜明情感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而且有少数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也感觉不到与同龄人在一起的快乐。

(四)交往障碍

有部分学生自卑、怯弱,有些还存在排斥他人、自我闭锁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往障碍。课余只顾自己玩,不知道怎么和伙伴一起玩。心里的秘密不知道跟谁一起分享,怎么去分享。生活中发生了问题不知道或不善于与别人沟通。有了不良情绪不知道如何宣泄。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这些学生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

(五)攻击性强

少数学生由于平时缺少必要的关爱,缺少情感沟通,对人对事反应冷漠,但如果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则具有很强的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如用脏话、痞话骂人,打架,有时打架甚至是不分轻重,把人往死里打。这种趋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六)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

大多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视而不见。

(七)不良情绪:

部分学生会因为一点事情情绪不良,而且这种不良情绪他们又不知道如何进行调节、排遣,于是会一整天或一段时间心情烦躁,情绪低落,不愉快。有些学生还会通过抽烟、逃课、打架等比较极端的方式进行宣泄。

二、成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1+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中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二)根据农村中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三)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五)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区域性学校间应加强联系,定期互通心理教育信息,举行经验交流,互派教师学习,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农村学校与先进学校间的差距。

定期组织学生联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2009年7月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第2篇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后代的教育。”青少年是生命之花,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农村初中学生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应该是教师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不但要会教书,传授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更要学会育人,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一、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农村初中学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孤僻、骄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心里话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焦虑心理。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 1

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科学知识。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3、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教师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4、培养竞争精神。

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团结友爱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方能脱颖而出。(3)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开展书法、绘画、歌唱、剪纸、朗诵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智利诗人加伯列曾说:“我们犯有很多错误和过失,然而,我们最大的罪恶就是抛弃孩子,忽视生命的源泉。我们需要的许多东西都可以等待,可是孩子却不能等待。就在此时此刻,他的骨骼在形成,他的血液在生长、他的感官在发育。对孩子来说,我们的回答不能是‘明天’而只能是今天。”这一精辟分析告诫人们:要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育,不但孩子自身要努力,家长和教师每时每刻都负有教育的重任。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第3篇

一、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们要达成这样的一个共识,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还包括心理健康。目前,农村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自私、焦虑、逆反、神经衰弱等,有的中小学生因此存在社交困难、学习不良、混学、逃学、辍学,吸烟饮酒、犯罪、自杀等行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

同别人难以相处,孤僻抑郁,或者有攻击行为,打架斗殴,对教师和家长有逆反行为。有的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刚愎自用,专横傲慢;有的有很强的依赖心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有社交恐惧、害羞等心理疾病。

(二)学习。

对学习毫无兴趣,异常恐惧,经常逃学、旷课、恶作剧,或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敷衍了事,考试紧张,或者上课睡觉看课外书,课余迷恋游戏或上网。

(三)“自我”。

自卑、孤僻、任性、易急躁、脾气大、易冲动和粗心、意志薄弱,懒惰,做事有头无尾、杂乱无章;情绪不稳定,讲话刻薄,自伤,吸烟酗酒;言行自以为是、一味蛮干,或优柔寡断、人云亦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悲观厌世、怨天尤人,甚至轻生。

二、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里呢?

(一)社会原因。

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东西,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如“一切向钱看”的消极价值观,不仅妨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诱使他们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大众传媒和网络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学生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网络等部门,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是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是充斥着“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儿童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

(二)家庭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过于娇惯、纵容、溺爱孩子,使其自私、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合群等毛病严重。有些离婚家庭或单亲家庭子女,因缺少亲情关怀和正常家庭教育,易情绪低沉、自卑孤僻,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进而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品德低下、人格异常。“留守儿童”由于教育管理失控,感情交流缺少,隔代溺爱,致使其自由散漫、肆意放纵,无责任心、感恩心。有些家长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溺爱男孩、轻视女孩,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十分不利,这更是一种伤害。

(三)学校原因。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条件下,学校里的一切教学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应试这根指挥棒转,容易造成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往往致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自卑厌学,逃课辍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四)自身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行为出现问题的“危险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青春期,是容易产生逆反、对抗心理的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三、做好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诸多原因造成了中小学生的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要预防、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形成原因,循序渐进、春风化雨般地疏导。其次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只有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看待,才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这样,才能润物细无声般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更要理解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当事人的眼睛看,用当事人的耳朵听,用当事人的心体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产生实效。

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心理障碍;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道德、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卫生、生活等许多教育领域,我们很难面面俱到。但根据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努力做好这三方面的教育工作:学习上敬业、人际关系上合群和自我修养的提高。

(一)敬业。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做好学业工作就是敬业。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能主动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因此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既不自负,又不自卑,并能以积极的心态摆脱学习中的消极情绪困扰,排除学习中的艰难困苦;坚持努力学习,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预习功课、经常复习等;从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到快乐学习。

(二)合群。

人总是要与他人交往的,学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既看到别人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其次要信任、尊重和关心他人,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他人的要求,又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亲近同学。最后要积极地与他人沟通,在沟通中增进与他人的感情与友谊。对别人的优点要诚心地赞扬,对别人的缺点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善意的批评,做到“君子和而不同”。

(三)修身。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第4篇

1.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城市高于农村。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而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学习好,别惹事!”。即使孩子学习不好,家长也不会过分施加压力,多数是顺其自然。而城市学生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都对孩子将来有设计和期望,故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

2. 单亲家庭,城市多于农村,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

3. 就生活水平而言,城市优于农村,但生活环境,城市却比农村复杂,面对繁杂的都市生活,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对城市学生的适应性、辨别力、自控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4. 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心理脆弱。城市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过分的爱和保护使这些学生的挫折耐受力、自我约束力、情绪控制力、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弱。但城市学生出人头地、好占上风、以我为中心等思想比较明显。农村学生思想比较单纯,有着农民的质朴。贫寒的家境使孩子不能从家庭得到太多的宠爱,为衣食担忧的家长能供孩子上学就很艰难了。农村孩子对家长不会、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要求,更多的是自己坚强地承受和面对一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

吉岘九年制学校                柴伟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一味的只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灌输给学生,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代教育的理念了。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开启学生的智力大门之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身为基层的一线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三来,我发现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现状甚令人担忧。

据我看来,造成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身因素造成的。

当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后,即便是在农村,人们也提高了觉悟,知道了“少生优育”,所以家里的独生子女也就多了。这种现状往往是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的霸道行为,娇蛮任性,自理能力差而依赖性强,有的比较自负,还有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不会与人沟通。

然后,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已经明显有了好转,但是,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仍有相当多的家庭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相当贫困。而这些家长都纷纷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老一辈的农村人不但文化水平低,而且溺爱孙子。也有少数父母离异,这种家庭的孩子不是缺少父爱就是缺乏母爱,容易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造成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农村家长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对男孩百般宠爱,对女孩冷漠轻视。这些家庭因素都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接着,是学校教育的影响。

虽然,在近年来,国家增强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建设,而且从教师的素质、学历上都提高了要求,但是,在农村,专业的心理教师仍然比较缺乏,心理教育也没有得到普及,尽管学校教育一直提倡德育、智育并抓,但实际之只重视了智育。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不但缺乏系统研究,而且意识也比较淡薄,心理教育的方法也比较简单。这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不良行为的存在。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不良行为更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例如,地摊上的不健康书籍、影碟,网上的一些少儿不宜的色情网站等,这些都给思想尚未成熟的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针对以上因素造成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靠学校或者家庭一方面是做不到的,必须家校联手,密切协作,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灵导师”。我认为父母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孩子的喜怒哀乐也是父母应该最先察觉到的,随时找孩子谈心,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身为父母,还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除此之外,对孩子不要一味的溺爱,应该做到严、柔相济,让孩子家感到家庭的温暖,又不是教养。还有,做父母的不要总是把什么事都大包大揽,应适当的培养孩子的自力能力,让他们也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

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上,除家长之外,学校的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

农村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 第6篇

[摘要]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但应试教育的压力没有解除,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未真正形成,加之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标准太片面,在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中出现许多严重的现实问题: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处于应付、荒废、无效的状态之中,更谈不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了。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农村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也是我国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石,而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因而,此项工作到了非抓不可、非改不可的地步。本文旨在调查分析农村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的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思路,以谋求农村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

(一)体育与健康教研意识差,教研工作流于形式

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师资,体育教学应该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然而,多数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有些偏僻的地方甚至出现一师兼任多科的现象。一些村办小学不得不有其他教师兼职或由队伍兵来上课。他们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教师自身没有及时“充电”,体育教学程式化、单一化、刻板化、根本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从表面看,多数学校的课程表上都安排有体育课,但是学校和社会一味地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体育教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挤课、占课的现象。到了“非常时期”--临近考试时,体育课甚至还会被取消。甚至,有的老师上体育课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多数教师认为,体育课只是为了让学生玩玩耍、散散心的。

农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教师既无法安心工作,也无力更新知识。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缺乏现代化管理的教学手段,教师无法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信息,教育教学思想难以实现更新,难以满足教学,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也难以安心教学工作。

(二)农村经费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匮乏

在农村地区政府对学校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常见的体育设施匮乏。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也是关键。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21世纪全面素质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调查发现,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目前有“四少”--经费少、人员配备少、体育活动少、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少,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本来就少,投入到体育中的经费更少。特别是村办小学体育经费年投入不足千元,人均不足5元;中学的经费投入相对多一些,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购置的器材本身就低质低价,加上自然损耗和人为损坏,更是雪上加霜。在运动场地上,多数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场、两个乒乓台,场地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及器材的有效利用。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脚板、体操棒了。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会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学校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事故隐患。因此,学校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其现状令人担忧。因为体育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游离于使广大农村教育之外,从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越来越明显。因此,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落后状况迫在眉睫。

(三)农村中小学学生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中小学的主要教育对象是青少年与儿童,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状况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但是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学生体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营养状况不理想。据笔者调查,2009年5月,郴州一所小学学对五年级200名男生的身体形态进行了测试。其中,营养不良人数为89人,所占比例为44.5%;较低体重人数为43人,所占比例为21.5%;超重人数为7人,所占比为3.5%;肥胖人数为5人,所占比例为2.5%;正常体重人数为56人,所占比例仅为28%。这项测试表明,现在的学生中,营养不足和“豆芽菜”体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第二,长跑合格率不到50% : 体质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耐力。“按照测试要求,学生长跑合格率应该在95%以上,实际上现在连50%都不到。”为此,多数学校不得不降低标准。

要想学习工作好,必须有一个好身体。希望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农村体育教育工作,彻底扭转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薄弱这种窘境,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空间。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1]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保证”。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体育健康与个体发展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体育课程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 2 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其现状令人担忧。因为体育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游离于教育之外,从而使广大农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身体素质差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越来越明显。因此,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落后状况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应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管理。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的安排,体育课程的落实情况应有计划、有检查、有督促,对不落实计划的学校老师应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加强农村小学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小学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二)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应对教育加大投入,特别是应把体育器材的添置纳入计划,逐年添置配备教学所需的体育器材,加强体育场地的建设,为教师上好体育课创造有利的条件。广开门路,多方筹资,由学校挤一点,上级拨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并结合学校实际,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从实际出发改善农村体育教学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要使田径、篮球、足球等这些竞技类体育项目尤其是体操项目类的器材达到标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大力发展一些易于开展的项目,还可以利用当地学校的地形地貌开展一些如摘要:越野跑、定向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鼓励教师学生勤工俭学、自己制作简易器材。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扩大活动空间:有些教材内容,能在校内进行的,就安排在校内,校内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就安排在校外,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有计划的组织教学:如利用乡间公路或小道,根据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改变路线组织越野跑;利用周围的小山组织蹬山、爬山等教学;利用小河的石块投掷手榴弹、铅球 3 等教学。这样做,既解决了场地器材短缺 问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农村学生放学后和节假日都要参加或多或少的体力劳动,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农忙、农闲等具体情况,必要时将一些活动内容有意 渗透到体力劳动中;如在农忙时,少安排负重和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多安排一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技战术练习等。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减少了学生不 必要的体力消耗,可谓一举两得。

从实际出发,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农村小学经费的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小学教师的严重不足,要让老师们走出去培训,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工学矛盾突出,三是农村教师经济上负担不起,四是由于农村地区条件差,一些专家学者不可能进行现场指导,种种原因决定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要依靠校本研修。且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量非常之大,经常互相听评课的难度较大,不可能像经济比较发达学校那样配备摄像机之类,一切都要靠体育教师自己上完课以后去认真反思。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反思日记,这样来提高自己,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其经历过的教育事件及其反映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重新认识。体育教师要对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对照新课程的一些理念进行反思,自己总结出本节课上得满意的地方在哪,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通过反思,教师要敢于剖析自我,可以从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对比反思,也可以以自己和别人的现在对比反思。体育教师们可以通过自我对话、反思日记、师生对话、同事对话等反思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各种能力,使教师们不断成长。

四、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牵扯千家万户的事情,没有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光靠体育教师自己是很难完成这个大业。只有上下形成一个合力,才能使新课改顺利进行,才能为孩子们找到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舞台,使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要想改变目前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使体育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一方面要求扎实组织开展校本研修和集中培训来解决体育教师的知识饥渴状态,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再一方面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体育教学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才能使教育继续更好的发展,引领国家走好科教新国的大道。

注: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7篇

一、案例介绍

吴@,学习不主动,成绩欠佳,她非常腼腆,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下课总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和同学玩,她仍然坐着不动,从来不主动参与班级的活动。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她情绪持续低落,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显著下降,行动迟缓、活动量减少,沉默寡言等。主要集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学习、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与成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显著特点又有所不同。以抑郁情绪为例,主要表现在:

第一情绪低落、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负面自我评价以及意志和行为减退等,其临床特征与成人组有显著差异,较少有成人主观上的抑郁感觉等。

第二,伴随症状有焦虑、烦躁、紧张不安、易激怒等症状,还可伴有多动、不守纪律、冲突、反抗、逃学、厌学等,甚至有打架或其他违纪行为。

导致她不快乐的因素有很多,但这些因素之间并非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和联系的。

安全感。

安全需要包括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界限的需要和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父母是给青少年造成安全感缺失的主要来源。“父母的不公平、不公正或相互矛盾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全”,这些不仅会给他们造成痛苦,也会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是不可靠、不安全和不可预见的。另外,家庭内部的争吵、肢体冲突、分居、离婚、对孩子打骂、发脾气、恐吓、责骂、粗暴的体罚等不仅会让孩子惊慌失措、惶恐万分,还会让他们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从而引发他们的抑郁情绪。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不到别人的重视,产生过多的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一直怀疑自己是否有优点,陷入到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2.家庭因素。她父母离婚跟她姑姑过但是长此以往,孩子便形成了孤独、内向的性格。

三、辅导步骤

1.发现兴趣,唤起信心。上课表扬她2.发扬优点,树立信心。看到她敢于在课堂上迎接我期待的目光时,我知道此刻他的内心在跃跃欲试。我便叫他读一段课文。起初,他有些羞涩和怯懦,声音虽小但吐字却很清晰。渐渐地,她敢放声读课文了。“你的声音很清脆,很阳刚!”当我在讲台上给他这样的评价并带头鼓掌时,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从此他开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了。后来经过我的不断鼓励,她进步了许多。

四、结论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

一、教育者的影响

1.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采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教师的态度及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多采用鼓励、表扬、说服等积极的手段, 而少用挖苦、讽刺、惩罚、压制等消极的手段来时不时地教育自己的学生。那样, 会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的心理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 逆反心理支配他们, 不管教育者如何用心, 学生都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而胆子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 但消极的反抗再明显不过了。如在我的任教班级里有这样一名男学生, 数学成绩特别不理想, 在一次期考中, 数学只考了5分, 为班级倒数第一, 作为班主任及数学老师的我, 此时要明白学生的心理, 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希望有老师或同学或朋友, 能互相倾诉, 互相安慰。此时若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 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的无助、寂寞甚至对学习无望, 对生活绝望,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孤僻心理。应适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多说“下次再努力!”“你不要失去信心!”“我相信你能行!”等话语, 学生听了感到自己有潜力可挖, 从而看到希望, 产生追求进步的动力。

2. 在家里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家长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一个重要场所, 家长的行为是直接影响着子女在学习乃至社会上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了解到的许多知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而不是从学校学来的。而许多农村家庭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提速, 有极大一部分家长进城打工, 农村留守学生数量增多。一部分家长农活之余, 忙于喝酒、赌博等等, 甚至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或品行不端, 行为放纵, 对孩子后来的发展起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有更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宠态度, 不但没有使学生增强受挫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反而使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的突显, 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 出现生活无助, 心理失衡, 道德缺失, 学业荒废, 行为偏激。即使对子女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阶段的不少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 甚至犯罪的现象的发生,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危害了家庭, 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农村学生心理素质, 是很有必要的。我个人认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孩子真正成为心理健康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⑴家长要转变只注重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⑵家长要以身作则, 率先示范, 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特别是在心理健康要求方面, 只有父母的心理健康了, 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⑶家长要重视对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引导, 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不良状况, 人们对许多违背道德的行为已经司空见惯, 从而导致教育很难正确引导, 学生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正确性难以判断, 从而导致学生有说谎、欺骗、偷盗、对抗等等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其次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娱乐场所在农村的不断扩展, 在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 导致农村中学生心理发生蜕变, 如电影、电视、录像厅这些地方, 不管消费群体是什么, 只是为了追求经济价值, 经常播放武打、凶杀、淫秽色情的影片。还有些黄色书刊, 对学生的心灵有极强的腐蚀性,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学生中毒以后, 便开始尝试打架斗殴、甚至提小刀具行凶, 寻求刺激, 这些都是导致现代农村中学生犯罪剧增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老师或家长, 我们还要教会学生面对挫折, 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抵触不良因素的袭击。

上一篇:动物的作文700字:动物家庭下一篇:趣味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