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2024-05-16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精选9篇)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第1篇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一、英语运用能力是什么

要测试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得弄清楚语言运用能力是什么。这问题过去很多人不怎么去追究。有一种观念,以为懂得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就能运用英语,因此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就是英语运用能力。这种观念很普遍,存在于大家的脑子里有几十年。几十年英语考试也都是根据这个观念设计的。60年代以前这种观念不足为奇,因为那时候大家对语言运用研究还不深,缺乏认识。到了70年代,语言学和相关科学进步了,这样的观念就很有问题了。现在对人类语言和语言运用,当然还远不能说已经认识清楚,但是至少肯定了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1.语言运用能力不等于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前者大于后者。

什么是语言? 每一种语言,首先是一个形式系统,或称语码系统(code system)。这个形式系统包括三个方面:语音、语法、词汇。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形式系统的三个次系统。要会运用一种语言,当然必须要具有对这个语言形式系统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语音、语法、词汇的语言知识(knowledge)。

有了语言知识,是不是就能运用语言了呢? 从前有人认为这就足够了。四、五十年代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指出,学了语言知识往往不会用语言,必须获得操作语言形式系统的技能(skills)才能用语言。技能按他们的定义是一种习惯性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应能力。语言的掌握完全可以用训练自动化技能的方法解决。但是有了语言技能,是否就能运用语言呢?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提出的语言技能,事实上不能说明语言的运用能力,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1)把听、说、读、写的技能当作主要是耳、口、眼、手的技能,忽视运用语言认知的一面和创造性的一面。(2)把语言技能看作是一种脱离语言运用的语境和情境的独立的技能,忽视了语言运用依赖于语境情景这一事实。到了7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语言运用除了关于语言形式系统的知识,除了对语言形式系统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有在语境和情景制约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换言之,原来的知识、技能的概念不能解释语言运用能力,需要提出能力的概念(competence)(注:英语里ability, capacity和competence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汉语三者都只能译作能力。希望大家注意我们把它们用于不同的含义,请注意区分。)。语言运用能力远大于,多于,也复杂于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

2.语言运用能力是多成分多层次的复合体。

70年代以来,很多人研究过语言运用能力(也称为交际能力)的构成,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交际能力构成模式。这里不必详加介绍,可以总结为两条:

(1)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包含多种成分的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里面既有知识,有技能,也有能力。是包含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和能力(ability & capacity)等多种不同性质的成分的能力(competence)。

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也包括明现的和不明现的知识(explicit and implicit knowledge)。结构语言学派之前的英语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词汇知识的教授上。结构派却认为知识没有用。我们认为,单是语言知识对运用语言是没有用,但是语言运用不能排除知识,语言运用能力里面含有知识的成分。

技能,这里指一种自动化行动的能力,譬如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反应、机械反应、自动化反应或者习惯性反应。如骑自行车、打字的技能等。语言运用上的技能,简单的有辨音发音、辨识和书写字母、拼音拼词等; 复杂一点的包括交际中由于纯熟而达到自动化程度的(不用动脑筋的)连串的语言解码和编码,譬如打招呼、道别和一些几乎是公式化的对答等等。一个人学外语,开始时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连最小单元的解码编码都不能自动化,到后来能够自动化的单元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也可以说技能越来越纯熟了。低层次的解码编码都成了技能,不用动脑子,脑子便能越来越多地解放出来做高层次的工作。

能力不同于技能,是动脑的能力,包括推理、判断、创造、想象、审美、欣赏、同情或憎恶等等的能力。可以分为认知(思想)和感受(情感)两个范畴,分别称为认知和感受能力(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apacity)。人用语言,必然牵涉到认知和感受。事实上语言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认知和感受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全无认知感受(也就是全无思想感情)的人能够用语言交际。教外语,说我只教语言,不管语言里的思想感情或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是自欺欺人。外语考试,说我只考语言,不牵涉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那也是自欺欺人。除非你考的不是语言运用,而只是语言形式,譬如默写单词、句子主动语态变被动等等。

结论:语言运用能力是多成分构成的,包含知识、技能、能力等多种不同性质的成分。

(2)语言运用能力是在多层次上同时运作的能力。

运用语言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否则无法互相理解和交际。过去很多人以为只要懂得和遵守语言形式系统的规则(即语音语法词汇规则,或可广义地称为语法规则)便可。其实光是靠语言形式系统的规则远远不能顺利交际。因为语言运用是一种多层次的行为。任何一种语言运用起来,都要在多个层次上同时运作,因此必须同时在多个层次上遵守规则。第一层次是语言形式系统层次或广义的语法层次(遵守广义的语法规则)。第二层次是语境层次(遵守上下文或语篇的规则,譬如上下文前后如何呼应如何连贯等等)。第三层次是情景层次(遵守时、地、人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交际情景的规则,譬如向老师请假,向朋友道别,向警察报案分别应该说什么话如何说话等等)。真正的语言运用,在语法、语篇和情景这三个层次上同时体现。语言运用能力是在三个层次同时运作的能力。

3.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整体,各种成分不是相加,而是互相作用化合而成。

有一句常被引用的话:整体不等于部分的和(The whole does not equal the sum of the parts.)。这很能说明语言运用能力。上面提了那么多的成分和层次,但是语言运用能力却不等于这些成分、这些层次相加起来。语言运用不能一个一个成分、一个一个层次分开去测试。因为这些成分和层次互相作用、互相化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举一个浅显的比喻,语言运用能力不是积木砌的房子,一块一块积木堆起来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房子。语言运用能力也许更像一种化合的药品或食品。譬如八珍汤,如果有人请你喝八珍汤,不把八样原料加水煮好给你喝,而是一样一样原料分开煮了给你吃,盐和油和味料也都一样一样分开给你尝,另外给你白水喝,即使原料一样不缺,分量也十足,但是味道和八珍汤会一样吗? 更根本的是,你能说你吃的、喝的是八珍汤吗? 应该说根本不是。语言运用能力也是这样一种成分不可分割的结合物。试想真正运用语言可以只用一个成分,只在一个层次上用吗? 不可能。即使最简单的运用,譬如和朋友互相打个招呼,不能说我现在只用语音,不用所以也不管词汇和语法。也不能说我现在只管单词,不管句子或者语篇有些什么规矩,也不管当前这个交际情景有什么制约。这是不可能的。每次运用语言必须同时要管单词,管句子,管上下文,也要管时、地、人包括社会文化等情景;同时要管语音(或书写)、语法和词汇;同时要运用知识,运用技能,也运用能力。所有各种成分、各种层次都同时要用要管。这就是语言运用的实际。

二、语言运用能力如何测试

1.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原则

上面讨论了语言运用能力是什么,现在讨论如何测试这个能力。当然,如何测试某样事物,首先取决于这事物是什么。语言运用能力以下两点基本性质决定了对它的测试的大原则。

(1)语言运用能力(或交际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能力,不能直接观察。

测试或者测量一样东西,假如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譬如一块木头,那好办。或者一杯液体,是酸性还是碱性,也容易测试。可是一种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脑子里、看不见的抽象东西。怎么测量或者测试呢?

语言运用能力本身固然不可见。但是一个人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做出种种语言运用行为(也可称交际行为)。这些行为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表征。语言运用能力虽不可见,它的表征交际行为却是可见的。也只有它表征出来成为交际行为的时候才可见。因此测试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可以也只能通过对语言运用行为(交际行为)的测试来进行。在语言测试科学里这称为直接测试,即直接地测试交际行为。不同于测试交际行为的某个成分或层次(如语法或语音,单词或句子)以代替交际行为的间接测试。

(2)语言运用能力是多成分多层次的不可分割的复合体。

我们已知道语言运用能力包含很多成分(不是单一成分),有很多层次(不是单一层次)。而且我们还知道,这些成分互相作用、互相结合构成语言运用能力整体,不应该一个一个成分分解开来去测试。我们还知道,这些成分又都不能剥离它们的层次。剥离了它们的层次,语言就不再是运用中的语言。那么这种多个成分不能分开,多个层次又不能剥离的语言运用能力,该如何去测试呢? 显然,只能把多个成分多个层次综合起来测试。

譬如测试游泳。如果把游泳分解为一个一个分解性动作,如何划手,如何蹬腿,如何呼吸等等。让受试人站在岸上,一个一个动作去做,一个一个动作给他打分,然后加起总分。这总分能代表受试人游泳的水平吗? 这样的测试,能说是真正测试了游泳吗? 当然不能。测试游泳必须所有动作一起互相配合地做,而且必须在水里做,让受试人真枪实弹地在水里游泳,看他能游多远多快,这才是真正的游泳测试。语言运用也是这么回事。测试游泳必须所有动作综合起来做,测试语言运用也必须所有语言运用能力的成分综合起来测。测试游泳必须在游泳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也就是在水里进行。同样地语言运用测试也必须放在它的真实环境中去测,也就是结合语言运用的多个层次去测。

关于层次问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当你测试语言的时候,如果你只在第一层次去测试,那你就只能测到第一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果你在第二层次去测试,那你就能测到第二层次的,同时也测到第一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为受试者在第二层次运作语言的时候,必然同时也在运作第一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如果你在第三层次去测试,那你在测试第三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也能测到第一、二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举一些具体例子:如果你让学生默写单词或者造句,你只能测试到他拼写单词或者造句这种第一层次的能力。如果你让他写My Family这样一篇短文,你能测到学生连句成篇的能力,也就是语篇层次或称第二层次的能力。同时,你也测试到他拼写单词和造句等第一层次的能力。如果你把你的试题再提高一个层次,让学生给外国友人写道歉信,这时你不但能测试到他适应交际情景用语言这第三层次的能力,同时也测试到他连句成篇的第二层次的能力,也测试到他拼写单词和造句等第一层次的能力。这里有一条规律:测试题目高层次可以包括低层次,低层次却不能包括高层次。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要在第三层次上设计的道理。

语言运作的三个层次,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语言运作的三个维度。如果只在第一层次设计语言测试试题,譬如孤立的单词默写或者释义,单句默写、填空、改写或者翻译,那是单维的语言操作,是在点和线的层次上进行语言测试。测试的当然不是语言运用能力。如果你在第二层次设计试题,譬如默写或复述成段课文,无情境的作文等。那是双维的语言操作,是在面的层次上测试语言,也还不能算是测试语言运用能力。如果你在第三层次上去设计试题,譬如在外籍教师送别会上致辞,给外商写投诉信等。试题既有语境也有交际情景,那就是三维的语言动作,或立体的语言动作,这才是真正测试了语言运用能力。

结论:基于语言运用能力以上所说的两个主要性质,测试它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真正的办法就是直接测试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行为)。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行为才可以观察和测试到不可见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因为真实的交际行为必然是多成分结合的三维度的立体的行为,所以也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行为才可以把语言运用能力的多个成分同时在多个层次上综合地测试出来。直接性和综合性,正是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两大原则。

2.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具体条件

语言运用能力测试,如何才能实现直接性和综合性,在三个层次立体地测试语言,也就是真正地测试语言运用能力呢? 具体设计起来,要符合以下6个条件:

(1)以意义(信息)为纲,而非以形式为纲以信息为纲的试题,考听、读的时候要让受试者的确是为信息而听而读。考说、写的时候要让受试者的确是为传达信息而说而写。

这样,听、读的试题用的材料必须有新信息,也就是对受试者来说的未知信息。而问的问题又必须是信息题,(考读者听者是否获得了信息),而不是语法题(考的是语法)、词汇题(考的是词汇)、甚至于抄答题(考的是直接从材料中对答案、抄答案的能力)。后面这三种都是以形式为纲的试题。

考说和写的时候,形式为纲的题目的特点是:先规定要用什么语言形式,受试者要根据形式考虑可以套上什么意义,用意义去迁就形式(例如给单词、时态、句型造句等)。有时甚至根本用不着考虑意义(例如给单数名词变复数,给现在时短文改过去时等)。以信息为中心的题目恰恰相反:题目首要提供的是交际情景和目的,根据情景决定信息和意义,由受试者根据情景和信息去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应该明白,情景决定意义再决定形式符合真实的交际。而先定形式,由形式去决定意义却正好违反了真实的交际。

技术上,以信息为纲的试题的设计往往要制造和利用信息沟。使受试者为获得未知信息而听而读,为传达对方未知的信息而说或写。说或写时,还必须容许受试者有在情景制约下选择语言形式的自由。

以信息为纲的试题,评分也应以信息为纲。评分依据是:该表达(说和写)的信息是否有效地表达,该获得(读和听)的信息是否有效地获得。有效性包括准确性,也包括得体性。准确性加上得体性,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2)有语境(context)

语境这个术语一般既指语段本身的环境(上下文),也指语言文字之外的时、地、人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我们这里用语境和情景两个术语把两个层次区分开来。语境在这里仅仅指语段本身的环境,即上下文。

真实生活中语言交际都是有上下文的,有上下文的语言动作牵涉到第二层次语言动作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是无语境的语言测试测试不到的。因此测试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都必须有语境。

具体说,就是测试中要求听、读、说、写、译的语言材料,不可以是孤立的单词或者句子。譬如听写或者听解单词单句,读解单词单句,单句语法或者词汇填空,翻译单句或者造句等等试题,都不符合要有语境这个条件。

(3)有真实交际情景(situation)

上面已经提到,情景指文字之外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交际情景,近一点的包括交际的情况、时间、地点、交际人的身份、交际需要和目的等,远一点的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测试的试题必须有交际情景,是因为真正的语言运用,都是有交际情景的。没有交际情景的语言动作,是把语言放在真空里运作,那不是语言运用。常见的这种真空试题有短文复述,不交代情景的命题作文等。

交际情景还必须真实,这就是说对受试人是真实生活中会遇到的。譬如命题作文,可以设计为给父母写信报告学校生活。这样虽然也有情景,但是这情景不真实,因为我们的考试对象是中国学生,让中国学生给父母写英文信,是不真实的情景。如果改为给国外笔友或网友写信描写中国学生的生活,那情景就比较真实。

一般说,我们设计试题,明显不符合要有真实交际情景的条件的,多是写或说的试题,因为我国教师多年习惯了随便拿一篇东西就让学生复述,随便出一道题目就让学生写作文,教师自己就没有把学生的写和说放在情景中考虑的习惯。今后如果我们每次出题目时都问自己:让他们说这个写这个,是为了什么交际目的? 是以什么身份说和写,给什么人听和看? 设计试题的时候都这样考虑,设计出来的试题就不会是真空试题了。

读和听的试题,是否缺乏真实的交际情景,一般不那么明显。因为学生总是以听者、读者的身份去听去读外国人说的话或写的文。这也就是一种真实的交际身份和情景了。要注意的是,选用听或读的材料时,应尽量选一些在真实生活里我们的学生(包括他们将来工作以后)有可能并有需要听到读到的材料。其实由于现代生活里超越国界的书报、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的日益普遍,要选择我们的学生比较容易遇到的听、读英语的真实情景和材料还是不难的。

(4)语言真实

真实的语言,就是对具体的交际情景、具体的交际目的而言是恰当的文体的语言,也就是在真实生活中,在这样的交际情景、这样的交际目的的情景下,会读到、听到的语言。

我们国家里不真实语言用于英语测试还是不鲜见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是在听力测试中用显著是书面语的材料。这是由于很多命题人员以为随便什么课文录上音便可以用于听力测试,脑子里缺乏文体必须适合交际情景的概念,也就是缺乏语言真实性的概念。另外一种常碰到的不真实语言是我们的教师自己写或者改写过的语言。在设计低水平英语测试当中,材料要自己写或改写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要特别小心,要保证英语正确、地道和得体。换言之,是在真实生活中这样的交际情景中,英语为本族语者会写和说的英语。避免在英语测试中用过时英语、中国式英语、阉割英语或者课本体英语(注:阉割英语,指把该用的语法现象或生词阉割掉的英语。课本体,指我国中小学英语课本某些课文特有的一种不自然的英语文体,是课本之外现实生活中真实交际里所见不到的。进一步的说明及实例,可看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等不真实的英语去测试学生。

(5)所做的事真实

有了上面说的情景真实、语言真实,还需要所做的事真实。所做的事是测试试题具体要受试者做的事。譬如要他听一段讲话记笔记,这是真实的。可是听讲话要求逐字听写,那就不大真实。真实生活中除非你当速记员,需要逐字听写的机会是很少的。严格说来以下一些常用题型本身都缺乏做事的真实性:听写、默写、填空、改错、改写、朗读、复述、看图说话、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等等。但是如果给以这种题型合理的交际角色和需要,也就可以使它们获得一定的真实性。譬如英国一种英语教师资格考试里就有朗读和改错。朗读的情景是: 假设你要在课堂里向学生朗读以下戏剧道白。改错的情景是:以下是真实的学生习作影印件,请以教师的身份划出错误,指出错误性质,并改正。这样设计,所做的事就真实了。看图说话或写作,如果给以情景,也是可以成为有真实性的交际试题的。

最后要为多项选择题型(MC题型)说几句话。这种题型要求做的事本身肯定不真实。但语言测试发展至今,它是几乎唯一可以保证足够题量又可以方便地用机器客观评分的题型。因此为了保证考试的信度,仍不能不在考试里部分地使用MC题。重要的是,在使用MC题型时,必须在试题的选材和命题上狠下功夫,保证选材真实,保证所命的题是信息题,而且努力提高其作为信息题的质量。要知道,高、低质量的MC题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试题。高质量的MC题可以划入测试运用能力的试题的范畴; 而低质量的MC题却完全属于非运用能力的试题的范畴了(注:关于如何命好信息题和MC题,也可看上注提到的书。)。

(6)有互动性(interactive)

交际行为必然是互动性行为。即使在默默地听讲话或者读文章,事实上听者和读者也不是纯粹被动的,他们也要动脑筋。听者和说者,读者和作者在字里行间一直在进行无形的互相交流,或称相互作用(interact)。通过这种相互作用(interaction),听者和读者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地获得信息。我们命听力和阅读试题的时候,只要注意命的是信息题,迫使受试者动脑筋去获取信息,这种试题也就具有互动性了。

说和写的试题是否具有互动性,就更显而易见,也更需要我们注意。譬如口试题,让受试者一个人独白,显然就不如让他与主考或者与另一受试者交谈更具有互动性。写作试题,很多人忽略了它的互动性问题,以为写就是自己写,给一个题目便成。然而我们在生活中,每写一样东西,写的时候心目中总是有一个意指的(intended)读者对象的。如果是一封信,心里当然知道写给谁。如果是一篇对社会问题的评论,写的时候就想着要向报刊投稿,报刊的读者就是对象。写的时候知道写给谁看或预备发表在哪里很重要,这决定你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任何写的过程,事实上在心理上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因此,设计写的试题时,我们都应该给一个读者对象,也就是给一个互动性的情景。

语言测试符合以上6个条件,才能真正同时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语言运用能力的多个成分。条件能实现多少,说明直接性和综合性达到什么程度,决定了测试运用能力到底测到了多少。3.语言运用能力测试考虑效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信度和可行性以上说的都是英语测试如何能真正测试英语运用能力,是解决英语测试的效度问题。但是对任何语言测试(语言运用能力测试不例外),效度固然重要,信度也同样重要,也同样必须考虑。同时还有可行性,也不能不考虑。事实上,语言运用能力测试,比之非运用能力的语言测试,要保证信度和适应可行性,困难要大得多,因此也需要更认真地考虑。

譬如以上提的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6个条件,在学校范围内的评估性测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我们非常鼓励大家去努力实现。但是超出学校范围的考试,尤其是决定考生毕业或升学的公共考试,在信度和可行性方面受到很多制约,两大原则和6个条件也许就不容易全面地实现,只能尽力而为。也许在一套考试中各部分的实现程度不同。有些大题直接性、综合性程度高一点,有些大题直接性综合性程度低一点。这在语言测试发展的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这样说来,我们今天讨论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提出这些原则和条件,是不是有现实意义? 我认为,不但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很迫切的现实意义。因为测试语言运用能力,是国际上也是我国语言测试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认识大方向,才能保证在我们的考试工作中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走回头路。认识大方向,才能明确我们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努力也就会成为促进(而不是“促退”)我国乃至世界外语测试(同时也是外语教学)向前发展的努力的一部分。

原文来自 必克英语http://bbs.spiiker.com/topic-2868.html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第2篇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是预测一个人在行政管理职能领域中成功可能性的一种考试手段。这种考试测试的是一个人在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而形成的稳定的能力。其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其功能是通过测量一系列的心理潜能,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管理职业领域里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这门考试,不必要在考前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复习”,考生只需要在考前了解这门考试的性质与特点、测试的实施方式和程序,了解考题的题型特点、答题思路,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减少由于不熟悉考试方式而带来的考试误差就可以了。

从我国近几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情况看,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大体分成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单独计时(10分钟),第二至第五部分综合计时(80分钟),并分别印制答卷纸。第一部分是知觉速度。考查考生对数字、字母和汉字等视觉符号快速而准确地觉察、判断与记忆的能力,以要求公务员具有敏锐性与细致性,能迅速判断事物的微小差距,减少工作中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这一部分的题型有五种。

其一,词表对照。先给出一个含有15个词汇的词汇表,在随后的每一道试题中呈现5个词汇,要求考生将每道考题中的5个词汇与词汇表中的词汇相对照,并判断各题中有多少个词汇被词汇表包含。

其二,字符转换。先给出一个含有汉字、数字与字母的大约16个字符的对应表。在随后的每一道试题中给出4个汉字,跟着给出5个选项,这5个选项是题中4个汉字依据对应表中的对应关系转换的数码形式,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要求考生找出来。

其三,数字定位。给考生一个含有10个数字区间的表格,让考生确定某一给定的数字属于表格中哪一数字区间。

其四,数字查寻。先给一个含有6到30个数的数差,要求考生找出每道题所给两组数字(在数表中的同一行)中左右一组在数表的哪一列。

其五,同等查找。要求考生从所给的每组字符中找出相同字符的数目。

在这项考试中,没有多少窍门可找,主要是考查考生在短时间内的快速记忆力与准确性。同时,这项考试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对考生来讲,只要时间充裕,每道题都是可以做对的。但这项考试是严格限时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在限定的10分钟内将以上五种题型中的60道题准确地做完。

在这项考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准确的基础上求速度;

2、熟悉试题的编排方式,避免因题型混淆而造成误答;

3、根据自己对题型的敏感程度合理安排答题顺序,但在跳跃作答时应对准题号;

4、注意区别题中外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近的字符,不要混淆这些字符;

5、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要快,答卷纸和试题本的相对位置要调到自己最方便、最有利于减少操作时间的位置上;

6、在涂上一题的答案符号时,同时对下一题进行搜索与判断。

这部分要单独计时,考试时间一到,考卷就要收回,而且考生答错要倒扣分,所以在没把握时就不要作答。

第二部分是数量关系,主要考查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尽管数量关系考试的内容都是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但在限定的时间内准确完成所有题的计算是相当困难的。这项考题的题型有两种。

其一,数字推理。这类试题都是一组按某种规律排列而成的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考

生必须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从而根据规律导出应从四个所给出的数中选填的数字。其二,数字运算。主要是考查考生解决算术问题的能力。考生要尽量用心算而避免演算。例如下面就是一道数字推理题:给出按如下顺序排列的七个数字“1011235()”,要求从所给的四个答案“A、6,B、7,C、8,D、9”中选出能反映这七个数字排列规律的一个填补缺项。仔细观察这七个数,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前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数(1+0=1,1+1=2,1+2=3,2+3=5)。依此规律,括号中的数应是8(即3+5),故答案为C。做这部分题时应掌握以下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快速准确地理解题意,并充分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

2、努力寻找解题捷径;

3、尽量事先掌握一些数学运算的技巧、方法和规律;

4、使用排除法来提高命中率。

第三部分是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也是最难对付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事件排序。每题给出五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事件以及五个事件的四种可能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要求以最少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答题时,首先对事实作必要的补充或假设,然后用排除法设计较为合理的顺序。

例如,给出以下五个事件“(1)去钓鱼;(2)发现很多蚯蚓;(3)向朋友借渔具;(4)挖坑栽树苗;(5)改变计划”及其排列顺序“A、4-3-1-2-5;B、1-4-2-3-5;C、4-2-5-3-1;D、3-2-1-5-4”,要求选择正确描述这五个事件的逻辑顺序的答案。经分析,上述五个事件的逻辑顺序为:“挖坑栽树苗”时“发现很多蚯蚓”,于是“改变计划”,“向朋友借渔具”“去钓鱼”,故答案为C。

2、常识判断。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它一般无技巧可寻,平时的观察、思考与积累很重要。

如下题:尽管我们关于太阳能的研究和议论已经相当多,今天对太阳能的利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其主要原因是:A、难以将阳光有效地聚焦;B、尚未开发出有效的收集和储存太阳能的系统;C、核能仍然更为有效。D、太阳能系统尚不安全。四个选项中,只有B所说的原因概括性高,更为全面,故正确答案为B。

3、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已给图形的排列方式中,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它所使用的图形主要是点、线、面及其组合。答题时,首先观察第一套图形并找出其规律,然后把这套规律运用于第二套图形。观察的要点有元素量的变化、旋转或移动方向、图形之间是否相互叠加、外形上是否相似等。

例如,有以下两套图形:第一套中封闭部分的面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套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也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两者都遵循了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规律,找出反映这一规律的答案即可。

英语测试中思维能力的运用 第3篇

一、判断能力

判断能力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指认识上的肯定或否定, 或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语言学中, 把“甲是乙”或“甲等于乙”的句子称为判断句。英语中对问题用Yes或No回答便是判断思维的反映。按事理填词的词汇题, 从思维角度说, 便是判断题。例如: (1) The full name of America is the_________of America. (United States) (2) _____, July and____make summer. (June, August)

同类试题往往还包括反映推理能力的试题。推理也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是从已知的判断 (前提) 推出新判断 (结论) 的过程。例如, My aunt coughed badly, so Iwent to the____shop to get some____for her cough.由此, 能得出的结论是题中所缺的词是chemist’s和medicine, 因为咳嗽要用药来治, 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这个结论。

这一思维形式范畴还应包括猜测能力, 这是高层次的推断, 因为它是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答案。由于线索 (前提, 依据) 不明显, 找出的答案正确与否, 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实践中, 不论是音、形、义, 还是听、说、读、写、译, 都会遇到需要猜的情况。语言范围内的猜测线索, 通常是腔调、语气、笔迹、场合、场景、上下文、事理甚至说话者的语气风格等。在英语试卷上, 阅读理解、选择填空、完形填空等题型都有测试学生猜测能力的内容。猜测能力对于一个学外语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会猜会想, 等于多了一份才智, 故而应该把它看做一种基本功在教学中有意培养。

二、反应能力

从语言学角度说, 反应是指由对方语言所引起的接话或答语。我们通常说的思维敏捷, 多半是指反应能力强, 而这种“强”又多半表现在运用语言的速度与确切性上。但语言只是外壳, 思维敏捷才是本质, 而“敏捷”是建立在“知”和“识”的基础上。比方说, 我们要准确而迅速地回答别人的问题或接续别人的话语, 前提条件是要听懂别人的意思, 理解别人的心情, 掌握别人的意图, 尤为精明的是看透别人的心思。这种“知”和“识”使我们接受了信息, 我们才能据此作出反应。反应的思维不是顺向就是逆向, 顺向是沿着别人思路走, 逆向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考查语言表达的反应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听力测试和口试。特别是后者, 是活灵活现的手段。因为它是即兴的、随机应变的, 是对思维灵敏度的真实检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口试, 虽限于客观条件至今未能实行, 然而其前景是明确的。从解决“听不懂, 说不出”的难题出发,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不论是哪一个学段, 教师都必须把这一精神化为课堂教学的指导原则, 予以贯彻。现在听力测试已广泛推行, 教师应注意在试题中暗含的对思维反应能力的考察。当然, 从接受信息的渠道来讲, 在视觉渠道中还有个阅读渠道, 这是笔试情况下的主渠道, 也有思维反应能力的问题。尤其是“补全对话”或“情景对话”, 实际上是口试的书面化。

三、想象能力

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离不开想象。对于学习语言特别是对于学习外国语言来说, 想象力不啻一种增效剂。在本国环境下学习外国语言, 如上文所述有许多影响理解的非语言因素, 需要我们依据已知材料去想象, 才能扩大知识面, 开阔视野, 增强对语言的运用力。举例来说, 学生学了How old are you以后, 知道“年龄”问题是英美人士的隐私, 不能随便问。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这一隐私的观点去想象其他方面可能的隐私, 这就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由此, 学生也可了解到各国人民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功能上要注意这一点, 在学习语言的结构上也如此。比如, 学句型, 学生学一种句型就是为了模仿它的结构去造新句子, 其中起作用的潜在因素便是想象力。此外, 由于学生不是实地学习, 不能身临其境直接感知语境, 只能靠文字材料去领略、去感受、去体味, 乃至触景生情, 这就需要想象。因此, 想象也是深入领会文字底蕴的一条途径, 没有想象力的思维永远是呆板的, 很难有敏捷性和流畅性, 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了。因此,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应该成为一种教学理念予以倡导。

四、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一般就是求异思维, 有横向拓展, 也有逆向深入, 采用的手法各异, 诸如变换、转化、迁移、构建、变形、组合等。就语言教学而言, 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采用一图多用、一文多析、一事多写、一题多问、一句多变、一问多答等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是集中思维, 如在阅读理解题型中, 最后常有一道选择题:“本文标题拟有四个, 请从中选出最佳的一个”。这种选择题的实质就是考查学生集中思维能力。可以说, 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 是教得活、学得活、用的活的真谛, 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思维形式。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测试;新课程标准;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引言

二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内外大型英语测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在20世纪写作测试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模式:间接写作模式、直接写作测试和案卷写作模式。大规模写作考试中采用最多的是即席限时的直接写作测试,这种测试的构念效度和真实性受到研究者不同程度的质疑。直接作文测试割裂了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极易将英语写作教学导入误区。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综合写作测试模式应运而生。自2007年起,广东省高考英语试题开始采用读写结合写作测试。

二、读写任务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入的语言材料以略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为宜。但是后来研究发现,仅仅输入是不够的。Swain指出,仅仅依赖可理解性输入不足以使语言学习者流利地使用语言,二语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语言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还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出,读写任务正是将输入和输出结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读写任务与阅读写作技能

读写结合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一篇或数篇文章的基础上,完成梗概,自由写作。首先学习者阅读源文,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建构主义认为,读写任务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建构意义的过程。阅读和写作相互影响,不仅仅是阅读和写作的简单相加。阅读是进行读写任务的第一步,读写任务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理解,Gray将篇章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字面意思理解、文字隐含意义理解和批判阅读理解。读写任务需要进行批判性阅读,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源文,抓住源文主旨,然后将源文中对某事物的观点和自己的背景知识进行对比,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主题。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参考源文,将源文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在写作中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篇章。写作中通常使用三个策略:组织、选择和整合。组织指的是在阅读时,测试者为了表达新的意义,利用源文的某些信息,将其组织到自己的篇章中;选择是指为了构建新的意义,测试者对源文中的某些信息进行选择;整合指将自己的观点和源文中的观点进行有效整合。

四、读写结合写作测试与高中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20世纪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交际语言测试模式,不仅关注语言的语法规则,更注重语言测试的规则性、得体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考查听说读写多种语言技能的综合性。读写结合写作测试充分体现了这种测试理念。

广东省从2007年起开始采用新的高考英语试卷。作文部分共计40分,其中包括读写结合写作任务共计25分。以2010年为例,读写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家长用金钱鼓励孩子学习的一篇文章。要求首先用三十字概括文章的主题,然后就此现象写约120字的文章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采取读写结合写作任务有以下优点:一是读写结合写作测试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克服了无材料作文中因为学生背景知识不同而对分数造成的偏颇,保证了学生有话可说,更接近于真实交际活动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二是读写结合写作任务构念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总体要求。三是考查了学生的元认知和认知策略的运用,对学习策略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后效作用。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才能应对读写任务对元认知和认知能力的要求。四是单一的写作测试模式极容易将高中写作教学引入“为写而写”的误区,不利于学生整合多渠道信息和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写作。将读写任务与高中阅读和写作进行教学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五、结语

读写结合写作测试是为了克服直接写作测试的缺点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测试模式,在综合运用的语境中测量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给学生充分展示语言能力和策略使用的机会,体现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测试理念。广东省在高考中采用读写结合写作任务,是新形势下对高考测试改革所作出的积极探索。但是读写任务的构念效度、评分员之间的信度以及读写结合写作过程和行为的主要因素等问题仍需要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高考写作评分体系,而且有助于促进《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P].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Krashen , S. The Input Hypothesis [M] . London : Longman ,1985 :175.

[3]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 s development[A] . S. Gass & C. Madden (eds) .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 Rowley , MA : Newbury House , 1985 : 235-253.

[4] Kucer, S. The making of mea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parallel processes.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85. (2) :317-336.

[5] Gray, W. S. The major aspect of reading. In H. Robinson(ed.), 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reading abilit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0.

[6] Spivey, N. The Constructivist Metaphor: Reading, Writing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 [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1997.

[7] Bachman, L. F. 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 J ]. TESOL Quarterly,1991,(4) : 671 - 704.

[8] 张新玲,曾用强. 高中英语广东卷任务型写作题型—基于效度的验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 (2):26-29.

(责任编辑 史玉英)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第5篇

《汽车运用工程学》测试试题

一、判断题

1.润滑材料可分为机油、黄油、润滑脂。()

答案:√

2.汽油的牌号是以汽油的抗爆性表示的。()

答案:√

3.零号柴油可以在零度以上气温中使用。()

答案:√

4.SAE粘度分类法把夏用机油分为20、30、40、50、60。()答案:√

5.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常用的冷却介质有自来水,防冻液。()答案:√

6.发动机低温起动时磨损严重。()

答案:√

7.发动机高温下使用,供油系易发生气阻。()

答案:√

8.发动机在高原地区使用,燃油消耗量将增大。()答案:√

9.发动机燃烧温度高,NOx含量将增加。()

答案:√

10.从加速角度分析,1档起步一定比2档起步快。()答案:√

11.子午胎比普通斜线胎的行驶稳定性好。()

答案:√

12.汽车低温起动时,混合气通常是浓混合气。()

答案:√

13.汽油机排气污染的排放浓度主要取决于空燃比。()答案:√

14.地面制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制动器具有足够的制动力。()答案:×

15.同步附着系数与地面附着特性有关。()

答案:√

16.汽车最高车速是指在水平良好路面上用最高档所能达到最高稳定行驶车速。()答案:√

17.汽车以最高车速行驶油耗最低()。

答案:×

18.表示汽车弯道通过性指标是最小转弯半径和内轮差()。

答案:√

19.制动时,驾驶员踩制动踏板的力越大,制动距离就越短。()

答案:×

20.我国东北地区冬天汽车使用的发动机冷却系要大循环()。

答案:×

21.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指标是制动距离()。

答案:×

22.滚动阻力可以在车辆受力图上标出()

答案:×

23.ABS可以使车辆较好的利用车轮与地面附着性()

答案:√

24.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的含量跟发动机燃烧室最高温度密切相关()

答案:√

25.汽车走合期的实质是零件之间的磨合。()

答案:√

二、单选题

1.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是()。

A、C、2.滚动阻力产生的原因是()。

A、地面与轮胎之间存在摩擦B、轮胎太软

C、弹性轮胎存在迟滞损失D、地面不平

FFtFfFWFiFtFfFWFiB、FFtD、FtFfFW答案:A

3.汽车在高原条件下使用时,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原地区灰尘多B、充气效率下降

C、高原地区坡多D、高原地区路面质量差

答案:B

4.汽车的驱动力是指()。

A、发动机的输出扭矩B、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C、驱动轮受到的地面切向作用力D、作用在驱动轮上的扭矩

答案:C

5.汽车空气阻力中,占主要成分的是()。

A、形状阻力B、摩擦阻力C、内循环阻力D、诱导阻力

答案:A

6.增加发动机转矩可使驱动力()。

A、增大B、减小C、不确定D、不变

答案:A

7.最高档和最低档的速度不变,增加汽车档位数,汽车燃油经济性(),动力性()。

A、变好;变差B、变差;变好C、变好;变好D、变差;变差

答案:C

8.汽车制动时,()最危险。

A、前轮先抱死B、后轮先抱死C、前、后轮均抱死D、前、轮均不抱死

答案:B

9.主减速器传动比选择到汽车的最高车速相当于发动机()功率的车速时,最高车速是最大的。

A.最小B、中等C、最大

答案:C

10.我国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常用指标是()。

A、英里/加仑B、升/每百公里C、升/每公里

答案:B

三、多选题

1.发动机润滑油的作用是()。

A、润滑B、清洁C、冷却D、密封

答案:ABCD

2.汽车在纵向加坡路匀速行驶时,遇到的行驶阻力有()。

A、FfB、FWC、FiD、Fj

3.汽车公害是指():

A、排放公害 B、噪声公害C、电波公害D、交通事故

答案:ABC

4.汽车年审时,排气污染的检测项目是()。

A、COB、HCC、NOxD、CO2 答案:ABC

5.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使用因素有()。

怎样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第6篇

想要提高英语水平,必须要有一个目标。

你的目标可以是要战胜gre/托福,看懂《经济学人》。

没有目标,就很容易迷茫,坚持不下去。没有目标,你就不知道自己差距还有多少。目标是一个参照物,让你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距离目的地有多远。

读过很多原著,为什么英语水平还很糟糕?

我们总是很容易把英语看成一种很难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英语难,而是你用功的时间不够长,诸如每天背诵20个单词、永远读《五十度灰》之类的小说,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

许多人“宣称”自己读了许多英语原著、读物,但是理解意思都是靠蒙,打开中文译文后,发现自己读的和作者写的根本不是一件事情,这种不考虑理解句子的结构、层级、修饰关系的阅读方法,就算读100本提高也只能收效甚微,原因是这种练习不是“阅读”,而是“脑洞大开”。

所谓的良好阅读能力,有几条最基本的法则:

• 阅读速度快

•文字能进入大脑,合上书本后能够概述读过的内容(用来检验自己是否读进去了)

• 能精准地理解作者的意思

学英语到底要不要背单词?

“学英语不用背单词”这是许多英语培训机构的广告语。同时,也是许多学习书籍的宣传语。事实上,单词是肯定要背的,不仅要背,还要大量的背,搭配着阅读材料来背。

背单词经常被人诟病的一点是,即是你背完单词书以后,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单词之中的微妙意思。

比如说“finish”和“complete”的区别都要放在阅读中才能感受到。但是,前提是你得先对这个词有基本的印象,才能谈对这个词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你要先认识“狗,犬,汪”三个字,以后再考虑三个字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对于中初级学习者来说,迅速提高词汇量比分辨近义词的差别更重要。

单词书(背单词软件)的好处是可以对你进行查漏补缺,帮你完成基本的词汇构造,徘徊在6000以下的词汇量量级,阅读原著是很吃力,只能一直读很简单的书,或者读得极其痛苦。只要你不是从小大量阅读英文,背单词就是必须的。

学习英语必须明白2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单词不背是绝对不行的,第二个是光背单词也是远远不够的。

怎么背单词才科学?

单词要怎么背?

一天背20个,一年后就有6000个单词了吗?这个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我们必须把遗忘的也算进去。单词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多量多遍。第一次的时候,每天背100-200个,然后第二天忘记50%,然后还剩下50-100个,然后复习昨天学的,再继续背100-200个。一本单词书至少要刷3次以上。第二次背的时候,可以把单词的数量调整到一次200-300个,反复多次,你会发现自己背得越来越快。

背单词有两个注意事项:

• 不要在一个单词上消耗太多时间

• 要按照读音来记单词

单词是阅读的基础,这个是绝对没有错的。只有认识词,才能谈论文章脉络,理解意思,作者观点,阅读速度等等。

长难句,必须克服的障碍

阅读的时候脑子要思考,不断地问:作者在说什么?文章的走向是怎么样的?里面有哪一些核心内心?有什么样的情感?带着目的去阅读,而非无意识阅读。无意识阅读法,只能浪费时间。

然后,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解决复杂句的问题。在读复杂句的时候,或者碰到不明白的句子的时候,脑子要分清楚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修饰关系。比如说这个it指代了谁?这句超级无敌长的复杂句里,主谓宾在哪里?修饰是放在前面还是后面了?读的时候可以不做语法分析,但是一定要弄明白每个单词在句子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所产生的关系。

清清楚楚地读明白30-50个长难句,比狼吞虎咽地读言情小说更能提高阅读能力。长难句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不要心存侥幸,现在就赶紧解决它吧。

高强度是训练核心

不要一直读太简单的读物,要经常给自己施加难度。比如说,我的英语基础挺差,一直觉得自己肯定看不懂gmat阅读题,但是忍着痛苦看了一些后,发现就看懂了,阅读水平也进步了;再看几道lsat的阅读题,那么gmat也会感觉很容易。要经常去做特别难的事情;只有这样,原来难的事情,就变得容易了。

不要奢望轻松学习法

最后,回到文章的标题“迅速”的这个核心上。在现代,每个人都很着急,希望事情能够尽快搞定;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崇尚高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

英语是练出来的,想要在短期内提高阅读水平,就是要浓缩学习时间,短期内进行高压、大量的训练。有人肯定会说,慢慢学不好吗?问题是,如果短期训练都坚持不了,又怎么可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呢?

最后总结一下,迅速提高阅读水平无非只有几点:

• 加长练习时间,接受高压、高强度的练习

• 搞定单词的问题,多量多遍的练习

• 多看长难句,阅读的时候保持清醒,要思考

怎样培养学生写英语的能力 第7篇

我的教师生涯已经踏入第五个年头,教英语可能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英语学习需要语言环境和语言熏陶,这恰恰是中国英语课堂所缺少的。在这样窘迫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写的能力包括书写和写作两个部分,低年级注重书写习惯的培养,中年级应形成一种好的书写风格并逐步渗透写作能力的培养,高年级就必须要系统练习英语写作,学会围绕一个话题用简洁准确的英语表达观点。

我在初踏上三年级英语课讲台上时,我对同学们说:“学习英语不仅是要会说英语,还要会写英语。老师喜欢英语是从喜欢上写英文开始的,英文优美的弧度比硬朗的汉字更让人赏心悦目。”写好英文字母是基本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清楚的板书,写出笔顺。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写时,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一个一个的认真指导。在字母书写的训练过程中,就要求同学们养成写好英文的好习惯。字母组成单词的书写要紧凑工整,单词与单词构成句子时,中间空开一个字母的距离。这些书写细节是必须要强调的,也是培养学生书写英语的能力的关键。学生的竞争意识强,我通常会向同学们展示好的英语作业,给同学们一个学习的榜样,并且在展示过程中,讲解这份好的英语作业,写的好在哪里,哪些书写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在同学们不断进步的过程当中,要不断鼓励和表扬。英语书写习惯的训练贵在坚持,长久坚持就能形成一个班级的写字风格。

步入中高年级,英语学习的要求更高,需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能力,需要从简到难。我训练他们写作能力时,开始要求并不高。围绕一个话题先展开讨论,如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our school subjects这个话题,同学们可以讨论学校有哪些科目,你喜欢哪些科目,喜欢这些科目的理由是什么。这些话题同学们都可以用书本上的句子来表达,用这些句子可以组成通顺的一段话,最初写作要求10句话以内就足够了。在这册书的第五单元seasons这个话题中,也可以借机训练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同学们可以围绕有哪些季节,最喜欢的季节,喜欢的原因以及这个季节展开的活动,这些问题足够完成一篇思路清晰语句连贯的英语小作文。教师在最初训练写作能力时,要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便于展开的话题,并且给出部分重点句型以供参考,并且要有字数限制。在同学们词汇量逐渐增大,语法知识掌握更多时,同学们就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句子表达,一些句子中词不会写的,可以动脑筋用自己会的简单的词句代替。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第8篇

俄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广泛, 是国际事务的通用语言之一, 我国与通行俄语的国家地缘相接, 交往密切, 在21世纪, 中俄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加兄弟关系, 并互设了文化年, 充分体现了两国之间的战略地位, 中俄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友好合作, 因此如何搞好我国的俄语教育教学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进行新课改的实施阶段, 新教材的主题活动, 创设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以师生的教学互动代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 不再是教师的独唱。因此, 在教学中, 既注重俄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 又要培养学生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具有较好的俄语交际能力和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俄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

一、注重基础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高中要在初中俄语教学基础上继续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 已达到课标中的要求。

首先, 对刚入高中的学生进行字母读音的纠正, 力求学生的发音达到标准, 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流利的朗读课文, 对于读音不准的学生, 教师随时发现随时纠正, 并坚持每天早上听录音跟读, 模仿语音、语调, 经过半学期的训练, 学生达到流利的朗读课文的标准。

其次、注意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 才能形成驾驭语言的能力, 词汇和语法是学习外语的基础, 词汇教学中, 侧重强化近义词、同义词的区别, 并教会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 可以通过构词法, 同根词法来掌握词。语法的教学要根据内部的结构、特点来教学。语法教学中要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的方法, 讲练结合, 反复实践, 以促进学生的掌握。

二、注重口语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要实行精讲多练的原则,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更多的交际环境, 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物演示、分角色表演等。通过多种语境的表达方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加强阅读理解训练,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用语言材料的操作能力, 活用语言材料的创造能力。

1、充分运用课文, 进行强化阅读训练。

课文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手材料, 课文中生词量适当, 积极词汇多, 句式结构标准, 所以阅读应以课文为主, 每一篇课文通常用一节课的时间做阅读训练。

首先, 给学生10分钟阅读和理解课文, 查字典, 并给学生简单解释疑难句式。

第二步:让学生结合课文回答5---10个问题。培养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尽快捕捉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通常用10分钟来完成这项训练。

第三步:做判断句子与短文内容是否相符的练习。结合课文内容编写判断题, 以此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应变能力, 记忆能力。

第四步: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大意, 让学生简短的说出主要内容, 或改写课文, 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材料操作能力和活用语言的创造能力。

2、适当增加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可以选编生动活泼的短文故事, 来进行阅读选择和回答问题, 长期坚持练习, 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 教师应立足教材, 深挖教材, 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通过艰苦而持久的训练, 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方面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完善和提高, 为学生以后步入高等院校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为国家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培养学生的俄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培养?注重基础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技巧。注重口语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加强阅读理解训练,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用语言材料的操作能力, 活用语言材料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基本技能技巧,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材料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第9篇

一、语文运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

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以运用为主。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由一定时空、一定情境中的语用关系构成的系统,离开语用关系就不能成为语言。传统语文教学侧重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讲解,却忽视了语言是用来作为交际工具而存在的事实。吕叔湘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里的实践就是指对语言技能进行多次反复地运用。可以说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老师指导下长期反复地进行语文实际运用的结果。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走“运用”的道路。

2.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文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怎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学会运用语文。离开了运用谈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能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而是个人通过不断运用反复历练获得的。因此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语文运用的结果。

3.加强语文运用是改变现行语文学习方式的需要。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在滔滔不绝地讲解、事无巨细地分析中,剥夺了学生语文运用的时间,使学生失去了语文运用的机会。吕叔湘先生说过:“有的教师讲课能讲得眉飞色舞,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过后还得仔细想一想,到底这一堂课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如果学生确实有收获,那是好上加好。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多少实惠,那就是看了一场表演。”吕老这席话很有见地,以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实在是没有多大益处。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走以语文运用为主的道路,方能使语文能力的培养走上快速高效的轨道。

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指导学生在评议运用中学语文,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为此,我们提出了“自读——讨论——创新运用”课堂教学模式。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自主探究:上课伊始,老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教材进行实实在在地自主阅读,力求找出课文中有价值的能运用的东西。对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有效储存或内化处理。第二步讨论质疑:针对自己未能解决的有疑惑的问题或自己独特的发现,展开小组交流,以促进思维的碰撞、认识的升华。第三步创新运用:课堂教学只求读懂,不求致用,无异于培养“书呆子”,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地语文运用,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该语文课堂教学是在“运用一再运用”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每一步都应以运用为依托。②充分利用教材,用活教材是指导语文运用的关键。教材中的课文是提供给学生语文运用的范例和样板,课文前的提示是指导学生语文运用的信息桥,课文后的练习是学生语文运用的强化与检验,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运用的延伸和拓展,应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教材、用教材。③老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决不能压制、打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运用语文的学习情景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生活“大课堂”中锻炼语文能力,感悟语文之道,促进知识和能力转化,以达到“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力于课外”的语文学习境界。

如何拓宽学生的语文运用情景呢?

1.用好校内语文资源:①开设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利用学校图书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②利用班内图书角以及学生手中所订阅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资源,开设“文学沙龙”、“读报、剪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文学社,编写文学社刊:指导学生写校内小新闻,班内出版《学生作品集》;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说活动,让学生轮流主持,全员参加,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室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

2.用好社区生活资源让学生到街道上收集广告词、小故事、小新闻等,加以分析整理写成文章,向报社投稿。

3.用好家庭生活资源:①给在外工作的父母或亲属写信,介绍自己在校学习或家乡变化情况,以表达思念之情。②支农和所学知识帮助父母阅读电器、农药等产品说明书。③每周帮助妈妈干家务,如打扫卫生或买菜,写出生活日记。

抓住了“运用”,就等于抓住了整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语文运用的途径,寻找语文动用的时机,点拨语文运用的方法,激发学生语文运用的内驱力。“书到用时方恨少”,站在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高度,就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大语文教育环境,就能使语文教学进入崭新的境界。

上一篇:(三)委托监理合同和监理程序下一篇: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