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2024-09-14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精选1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1篇

学校:定西市安定区联庄小学执教人:高建明 学科:数学

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课题:需要多少钱

上课时间:2013年9月6日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页。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知识链接 乘法口诀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主完成本课练习题,能标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学。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呈现目标(5分钟)

1.小丽准备去买游泳圈,一个游泳圈9元,买8个需要多少元? 2.一千克苹果售价5元,妈妈买了8千克,一共花了多少元?

二、设问导学:互助解惑(阅读课本第4页,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加以点拨。)(10分钟)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超市看一看,那里都有什么,请同学们观看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提出:

1.3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游泳圈要多少元? 2.3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球要多少元? 3.买一个游泳圈和一个球一共需要多少元? 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游泳圈、几个球?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1.解决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师:你会列式计算吗?并试着解答。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

(2)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全班汇报,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并板书学生的方法,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小结。观察这道题和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一说并及时总结。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3.总结: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五页的“练一练”第1——4小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先审题,然后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四.当堂达标。(10分钟)1.课本第4页试一试1-2题

2.第2题。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独立解决。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是如何计算的。

3.第三题。引导学生看情境图。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解决谁买的合算。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5分钟)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结合表格说一说表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填写。

六、小结提升(5分钟)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分别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2篇

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教具学具:多媒体。课前预习准备

学生尝试练习:(请写出计算过程,试一试你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来,并说一说。)12×4 15×4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100×6 8×1000 200×7 400×5 80×7

二、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一群孩子来到大海边游玩的情境)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什么地方、什么人、准备做什么、游泳器材的价钱等)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 买3个游泳圈要多少钱? 生2:买5个游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 生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游泳圈、几个球?

二、新授

1、师: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探索价值,我们先来解决生1的问题。

板书: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认真倾听、学习他人的算法)然后汇报。

师巡视,认真听取小组内成员的想法或在必要时参与讨论。

2、集体交流

生1:我是这样算的:12+12+12=36 生2:他算得对,不过我是这样算的:10×3=30,2×3=6,30+6=36 生3: 我认为也可以这样算:2×3=6,1×3=3所以12×3=36 师:你算的真快,为什么3要写在十位上?6要写在个位上呢?

引导学生得出因为1×3表示1个十乘3(或者是用十位上的1乘3),所以乘得的积写在十位上。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12×3=6×(2×3)=6×6=36 这种方法可以吗? 引导学生争论,评价。师小结:你把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在将来的学习中我们碰到难题时就可以像今天这样把这些难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生5: 12 ×3 36 让学生自己说下乘法竖式的算理。

师:能用竖式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很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研究竖式。

3、尝试解决问题:买4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4或4×15后,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生1:我是这样算的:15×4就是4个15相加,15+15+15+15=60(元)。

生2:我和你的结果相同,但咱们的计算方法不同,我是这样做的:15×4就是4个10再加上4个5,10×4=40,5×4等于20,40+20=60(元)……

师:你认为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才能做到又对又快?

三、拓展题()× 4 =60 12 ×()=84 5 ×()=90 3 ×()=42

四、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想:10×3=30 想:10×3=30 2×3=6 5×3=15 30+6=36 30+15=45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3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灵活并准确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知识。该单元可以分成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本节课要完成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的) 的教学任务。重点是提高学生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和首位能够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简单的竖式除法, 解决表内除法问题;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 解决计算和验算的方法, 理解意义。

2.丰富对乘法验算意义和相关运算性质的认知, 提高概括与归纳能力, 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 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的) 的计算方法, 会运用竖式计算。

难点:认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基本理解两种验算方法的计算原理。

【设计理念】

遵循阅读教学双向互动原则, 采用情境教学法,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突破,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提高认识

1. 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说的准又快。

(多媒体出示口算题)

40里面有 () 个十, 46里面有 () 个十和 () 个一, 73里面有 () 个十和 () 个一……

设计意图:巩固二年级所学内容, 让学生在温习中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比赛的形式激起他们的好胜心理, 产生学习的欲望。

2. 想一想、数一数, 看谁脑筋动得快。

(多媒体出图片, 设置教学情境)

猴子们一起摘了18个桃子, 如果平均分, 两只猴子可以各分得几个?3只猴子呢?想想平均分, 还有可能是几只猴子来分?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 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 对趣味性的题目进行探讨,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3. 提出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如果用竖式会列式计算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有难度的问题, 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二、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1. 大家看看课文第一页的两幅图, 验证一下刚才的想法是否正确, 自己完成课本上的两个计算题。鼓励用教具来动手实践, 谈谈摆与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实践的机会, 从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合作交流, 互动探讨。引导学生说说40÷2与46÷2的联系和区别, 形成算法。

设计意图:加强小组合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基础训练, 夯实基础, 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 让学生思考用竖式计算, 小组讨论方法后汇报交流, 安排学生上黑板演示, 谈笔算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要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里老师也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引导。

三、当堂巩固深化提高, 激发主动学习能力

1.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1、2题, 小组合作, 检查掌握情况。

2. 指名上黑板完成拓展演练题, 相机提出有余数除法问题, 精要点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后两道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 如果学生们能够自主解决更好, 如不能解决, 可以降低难度。

3. 自主完成想想做做4、5题, 小组交流订正, 针对第5题加强思维的拓展, 引导学生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答题步骤。

设计意图:简单应用题能够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答题方法。

四、点拨除法验算方法,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1. 针对第5题, 让学生思考, 自己计算的结果如何验证。指名回答, 将学生的两种验算方法板书。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 优秀的学生是能够掌握逆运算验证的思路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 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2. 让学生快速浏览第3页上例题, 提问: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明确用商和除数相乘验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方法是二年级相关学习内容的加深, 算理具有一致性, 一般来说, 学生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3. (多媒体出示问题) 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组织讨论式子21×3+2=65中各数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此问题是上一问题的延伸, 是对学生除法验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 自主学习, 思考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并由学生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路, 当然, 这里需要老师的点拨。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4页“想象做做”第2题、第4题。

参考文献

[1]王凯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类思想方法研究[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1 (06)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4篇

一课时

教学内容

需要多少钱。(教材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书写及检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从图中知道一件泳衣是28元,一条泳裤是13元,一顶泳帽是9元。

我知道一个泳圈是12元,一个皮球是18元,一副泳镜是16元。

我想问:三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我想知道:4个皮球多少钱?

买一个泳圈和一个皮球要多少钱?

……

师:在这么多的问题中,今天我们先选择与乘法有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好吗?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看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已知每个泳圈12元,买3个,就是计算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12+12+12=36(元)。

生2:求3个12的和是多少,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列成乘法算式是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所以10×3=30,2×3=6,30+6=36(元)。

生3:如果每个泳圈10元,3个泳圈就是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就少算了2×3=6(元),所以一共是30+6=36(元)。

师:大家的算法都很好,淘气和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淘气和笑笑的算法)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看他俩的算法的?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是把12平均分成了2个6,这样3个12就相当于是两个3×6=18,最后18+18=36。

笑笑是用3依次去乘12每一位上的数,个位上是2×3=6,十位上的1表示10,乘3就是30,最后30+6=36。

师: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看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皮球的价钱是18元,小皮艇的价钱是18元的4倍,所以算式是18×4,可以先计算10×4=40,8×4=32,再计算40+32=72(元)。

对于采用其他算法的学生,只要解答正确,就给予适当的鼓励。

【设计意图: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5篇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总结出了好几种方法。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12=10+2, 10×3=30(元),2×3=6(元),30+6=36(元)。

生3: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

生4:乘法竖式。

生5:12个3可以分成9个3加3个3,9×3=27,3×3=9,27+9=36。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6篇

教材分析:

从这节课开始,没有太多新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具体到每一节课都有所侧重,本节课侧重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本小节主要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并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相对于连加、连减法的问题而言,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要稍微复杂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对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既要思考解题策略、弄清运算的顺序,同时又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以“节余多少钱”这一情境为依托,相继呈现了问题1和问题2,虽然都是加减混合运算,但问题1的数量关系相对简单些,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都有道理;而问题2则相对复杂、比较抽象,也难理解,因此突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教材在这两个问题的处理上,都比较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去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手机、6张纸条,2个回形针、6个磁扣、2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班有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的同学吗?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平时谁来照顾你们呢?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出示手机图片)学生交流

师: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有一位亮亮同学,他的父母也到城市里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跟亮亮的生活有关。[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二、新课探究

(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图中的数学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并解读每条信息的含义。

2、(课件出示问题)师:谁能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请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你有什么疑问?(节余什么意思)(板书:节余)

4、你能帮亮亮解决问题吗?(板书:多少钱)(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想法: 预设:

(1)、要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首先求出八月收入了多少元,即800+185,再从总收入里面减去花掉的钱,列综合算式为800+185-745。

(2)、先从父母寄回的800元里减去八月份花的钱数,再把剩余的钱数加上奶奶的补助,即可求出这个月节余多少钱,列综合算式为800-745+185。

3、师:这两个综合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这两个算式都没有小括号,只有加减法,所以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之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水到渠成之功效,加深了

学生的印象。]

三、深入探究

刚才大家的表现可真棒,为了表扬大家,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个小魔术(表演魔术)你有什么感受?(生谈论)

师:这张神奇的纸条可以帮我们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容易理解(出示题目)

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1、分析数量关系: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学生交流)

2、出示纸条,明确关系以及含义,学生展示,尝试画一画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计算方法。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小括号的用法。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

1、练一练第1题:(1)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再独立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结果。

2、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解答。(2)集体订正,明确思路。[设计意图:练习时关注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

加减混合运算,从左到右;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800+185-745

800-745+185 =985-745

=55+185 =240(元)

=240(元)答:节余240元。

教学反思:

学生在计算部分已经没有什么问题,计算能力基础比较好,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百以内的混合运算,所以在本节课的第一课时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节余多少钱的算理。从课堂反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节余的钱”即剩余的钱。学生很容易根据题意列出800+185-745,由于在平时的练习中有过类似的引导,所以有部分学生会列出800-745+185后小结两种题型,得出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是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可以说,学习这部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没有什么问题。本节课学生主要的难点是在用条形图解决问题上,没能够建立好架构,所以需要在老师帮助下,把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仔细分析,形成抽象的线段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和计算比较多也比较枯燥,所以在第一个环节结束的时候

穿插一个小魔术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出下面的课题。第二个问题,九月结余260元,十月结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数量关系稍微复杂,我引导学生先了解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问题的方向,需要哪那两个信息才能够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几月份节余260元是已知信息之一,而十月节余的钱和九月节余的钱有关系,是比九月少30元,那么即可以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来算出十月,然后可以得出两个月节余的钱数。我分析数量关系的同时,用纸条来增加理解力,让学生明确这个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明确算理。老师操作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直观感受一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分析技能。

整堂课下来仍有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条形直接表示具体数量,甚至不理解图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训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7篇

一、创设情境要有趣

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 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过许多与排列组合有关的事物, 见过一些与排列组合有关的现象, 如几个同学照相时的位置安排, 任意三个不同数的排列方法等, 尽管他们不一定知道其内涵, 但 (这些事) 一经唤起, 即可作为他们学习的有用信息。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园 (游戏) 活动——数学乐园, 编排几个不同内容的“搭配”,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初步感知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算出简单的排列数 (或组合数) 。

二、组织探索要有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学生在探究新知时, 开始会出现某些忙乱无序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序地组织教学, 学生的探究才会收到实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 如研究什么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让学生利用学具 (替代服装) 摆一摆, 探索“2件上装3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要求每一种穿法都只能是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学生有困难, 老师便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继续操作。待学生自主探究有了结果, 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重点展示几份学生的作业,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有的小组搭配重复, 有的漏写, 有的小组在陈述排列的结果时不够简练。为了切实掌握“搭配”的有序性, 发现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或给出答案, 可以总结性提问:怎样才能快速算出2件上装3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再次展开讨论, 通过画图、连线、数、算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大家都期待着上台展示各自的算法时, 教师即可抓住契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在操作中认识, 在实践中提升, 是本环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摆、画等操作活动上, 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学生操作交流之后,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应作启发性、巩固性的讲解, 使操作实践活动得以提升。例如, 上装 (2件) 与下装 (3件) 的搭配, 可以分两步:1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 (3种方法) ;第2件上装又与3件下装分别搭配 (3种方法) , 总共有3×2=6 (种) 方法。如图:

也可以分3步搭配。先选定1件下装与2件上装搭配 (2种方法) , 再用另外2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 (各2种方法) , 共有2×3=6 (种) 方法。搭配图可让学生仿照前面的图试画, 然后由师生共同订正。至于说用“什么”来替代搭配, 如画图、字母、数字等由学生自己决定。

三、合作交流要有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8篇

《节余多少钱(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会解决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节余多少钱问题的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解决节余多少钱的过程,经历获取信息并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类比迁移能够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初步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解决节余多少钱问题的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准确进行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

教学方法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类比迁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在其中探求新知。

课前准备

课件、练习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支援城市建设,奶奶在家承担所有家务特别辛苦,你有什么好主意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主意。

师:我们可以把父母寄来的钱节省下来,买一些生活必备品,想方设法减轻奶奶的负 担,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关于节余的问题!

板书课题:节余多少钱

(二)二、新课学习

1.了解信息,预测结果

师:请大家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出示主题图),想想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读懂图意,理解图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的实际意义,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养成认真读图、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师: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算一算,几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温馨提示:先独立思考,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指名板演不同的算法,可能有: A.225+225=450(元)450+225=675(元)675元>580元 答:三个月就够了。B.580-225=355(元)355-225=130(元)130元<225元

答:三个月节余的钱能买到洗衣机。

师:请你说说算式中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结合情境理解和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结论总结

1. 沟通联系

师:刚才我们解决用节余的钱购买洗衣机的问题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说清每步计算含义的不同,两种思路的不同,总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2.总结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在解决问题时,又一次遇到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我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减,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运算,我们计算时特别要细心,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板书: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我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减,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运算。)

四、课堂练习

1.王爷爷买一台电冰箱。先付500元,余下部分每月付260元,几个月能全部付清?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师:请大家读懂图意,再列式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与伙伴研究。学生独立思考,读懂图意,列出算式,交流各自算法。

2.去游乐场。

画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列式计算。

师:请大家读懂图意,先估一估,再列式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与伙伴研究。学生独立思考,读懂图意,列出算式,交流各自算法。

学生独立审题,认真计算,集体反馈结果。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 1.计算下面各题

346+158– 245

678– 380+345

179+(963– 379)

900–(472+247)

2.快乐童年商店新近了780张《斗龙战士》的卡片,上午卖了75张,下午卖了200张,还剩多少张没卖? 选做题:

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

六、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

(二)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我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减,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运算。

225+225=450(元)

450+225=675(元)675元>580元

答:三个月就够了。

580-225=355(元)

355-225=130(元)

130元<225元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 第9篇

《需要多少钱?》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乘除法》(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中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笔算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需要多少钱?》这一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今后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2)班共有42人,从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检成绩看,成绩倒不尽如人意,平均分只有40多分,对表内乘法口诀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背诵,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比较含糊。因此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掌握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两位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两位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2、能用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并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后提出:

(1)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泳圈要多少元?

(2) 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球要多少元?

(3)买1个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元?

(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

(二)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师:①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②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算的?

师:板书课题:“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算法。

(3)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4)观察小结:这道题与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师: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1—4题。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10篇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同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组织有序的活动,通过活动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

3厘米、5厘米的小棒各4根,线,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手帕。

教学过程:

一、围一围

用一根线围成你喜欢的图形。

围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通过围一围,量一量,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二、摆一摆

先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先自己摆出来,然后大家交流,说说自己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三、拼一拼

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可以有几种拼法,这些拼法有没有什么规律。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周长。

四、量一量

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

怎样才能更巧妙、更方便地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五、估一估

估计手帕和课桌面的周长,再量一量,算一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11篇

一、“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周长是多少》是一节灵活运用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课。这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有两个: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周长的含义、探索过程及计算方法。

课题“周长是多少”恰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的总问, 包括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全方位的回顾和追问。另外,这样的课题,意味着本课的教学离不了周长计算、习题练习等常规模式,但教材后面并未见计算题的痕迹,为何?我有两方面的理解:其一,这是一节综合复习课,复习课难道就只有用知识点梳理、计算巩固等形式来实现?其二,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教材有足够的信心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加深对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计算周长方法。全课活动板块的设计,因“制” 而“宽”,把课堂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 转化成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合作探究中完成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化和运用。

二、“敛边丰腹审四隅, 布局落子无其偶”

(1)“围一围”——着眼于关键字词。以围为形,确立课堂教学的基本主旨。

“用一根线围成你喜欢的图形。” 第一个着眼点在“围”,由“围”引发几点思考:用什么围——线,为了研究的需要,必须是同一根线或长度相等的线。怎么围——任意地围,但要注意线的首尾相接。围什么——你喜欢的图形,可以简单、可以复杂。围几次—— 至少每人两次,这是比较辨析的需要。

“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第二个着眼点是“周长”,这是学生活动思考的关键,为此一定要有学生活动后的足够的数据交流汇报。汇报可以分两个层面:不同的学生围成各不相同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同一个学生用同一根线围出的不同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两个层面的汇报,使学生从足够的例子中归纳出:不同图形的周长相等,是因为围成这些图形的线的长度相等。

“怎样量最方便?”第三个着眼点是“量”,怎么量和量什么。有了前面丰富的活动铺垫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答案自是水到渠成。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还应有实际问题的联想和追问,如:做衣服的腰围是多少, 池塘岸线有多长等。

(2)“摆一摆”——推敲题图。 以试为用,在探索中确定优化方案。

“从下面选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结合题目要求仔细观察、 推敲题图,从中产生几种想法。

想法之一:这是一次“选”小棒的尝试思考过程。由“选”引发对长方形、 正方形特征的回顾,引发进一步追问: 要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四位小朋友都选择了4根小棒在摆,有的小朋友摆成了,有的小朋友没摆成,为何没摆成?原来他选的是3根5厘米长、1根3厘米长的小棒。可见,要摆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仅考虑总根数是不全面的,还要考虑如何选取的问题。

想法之二:这是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孩子们认真摆图,摆成后各自算一算图形的周长,接着相互交流,汇报产生的情况。

(3)“拼一拼”“量一量”—— 揣度关键语句。以度为展,不断加强相关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该句提问中两个“最”字隐含着一系列的数学思考。不妨用这样一个完整的思考流程: 操作(尝试、求异)—周长计算—数据整理—数据比较—得出最长(短)。 关于操作,在交流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拼出的种数;关于数据的整理,列表更简洁清晰;关于数据的分析,集中关注长方形长、宽的变化与周长的关系。

“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 你量了几条边,是怎样算的?”该句问话,是对学生思维极好的挑战。同一图形,有的量了8条边,有的量了2条边,都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是偶然, 还是有奥秘?“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既诱发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培养了质疑探究的精神。

摘要:《周长是多少》在内容设定上体现了“宽而有制,从容以和”的特色,在内部结构上体现了“敛边丰腹审四隅,布局落子无其偶”的特点。从“着眼关键词”“推敲题图”“揣度重要语句”等方面展开细读,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 第12篇

集备定稿

第一 周星期共 1课时 第 1课时年 月日 篇二:需要多少钱 教学设计

《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3.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班班通”设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4 50×3 60×5 5000×2 200×4 500×3 600×5 500×2 23+23 34+34 42+42 31+31

二、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说说图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个游泳圈12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小组交流。12×3=

3、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讨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方法一: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方法二: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 方法三:如果每个球是10元,3个球是10×3=30(元),每个球少算了2元,3个球还要2×3=6(元),一共要30+6=36 方法四:可以把12看成4×3,这样12×3可以变成4×9=36(元)方法五:12×3=6×2×3=6×(2×3)=6×6=36(元)

方法六:学具操作

4、扩展:如果一个游泳圈120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20×3= 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个120是多少,就是

3个百和3个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如果有的学生想出把120看作12个十,先用12×3,再在乘得的积后面补0,应给予鼓励。

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

5、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5×3= 学具操作中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15+15+15=45(元)10×3=30(元),5×3=15(元),15+30=45(元)

6、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明买了2卷胶卷,每卷18元,每卷36张。

小玲买了3卷胶卷,每卷13元,每卷24张。

1、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同样多)、36×2=72(张)24×3=72(张)

2、谁买的胶卷合算? 18×2=36(元)13×3=39(元)

36小于39(每卷36张的胶卷合算)

四、作业。

书上第5页的第1题。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a、12+12+12=36(元)b、12×3=36(元)

10×3=30 2×3=6 30+6=36 1×3=3 2×3=6 12×3=36 买3个球要多少钱? a、15+15+15=45(元)b、15×3=45(元)

10×3=30 5×3=15 30+15=45 1×3=3 5×3=15 12×3=45 教学反思:

1.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告诉大家可先存入“问题银行”,在适当的时候探索解决。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篇三:《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讲稿

《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来自小屯水泥厂小学的王卫,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具学具,有口算题卡、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我安排如下四个环节,一、复习导入,二、探究合作、交流汇报,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四、小结

一、复习导入

在开课伊始的这个环节,我选择用口算题卡,出示一些口算题,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口算,目的是复习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下面是重要的第二个环节

二、探究合作、交流汇报

首先,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分析数学信

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班内交流。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杂乱无章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出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列出乘法算式:12×3或3×12,再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学生可能会说: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也可能说: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学生。对于第二种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通过交流,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用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买3个球多少元?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这部分教学的目的是:组织学生交流每种算法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基本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抽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教师适时点拨,目的在于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接下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先独立解决第一小题,然后组织交流。第二小题,先让学生同桌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方法。此处,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有了前面的基础,又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样一道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教师注重对个别学生填表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再反馈交流。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小结,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需要多少钱》的教学反思 第13篇

本课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是学习笔算乘法的重要基础。直观理解乘法的算理和算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一以下几点: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开始我创设了淘气、奇思和妙想三人去海边玩耍,想下海玩,需要买些东西的情境,同时在将故事的同时多媒体课件演示海边美丽的风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出示海边商店。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页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在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计算12乘3的方法后,我借助钱币模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算理,初步展示了位置思想。而在用学习用点子图和表格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没有用他们进行计算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时如何运用点子图为工具计算7乘6的思考过程,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然后让学生独立在12乘3的点子图上圈一圈,在汇报进一步体会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表格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学的方式,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讲,学生的兴趣很高。在多样化的算法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效果较好。

3、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操作,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自学等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在学生掌握了三种算法后,我引导学生将口算、点子图表格三种算法对比找共性,再一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比较中体会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4篇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直观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分别用一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把两个积相加。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真实地理解算理,突破难点,组织学生进行摆人民币模型—对应出现乘法算式,在教材首次引进的点子图和表格中进行计算,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进行算法运算打好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多少钱”的现实情境,经历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逐步使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合理、灵活。2.了解点子图和表格是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工具,会利用点子图或表格探索乘法的口算方法,理解乘法的算理,体验算法多样化。3.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直观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算法和算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人民币模型 学生准备:人民币模型,带有表格和点子图的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师:暑假的一天,同学们准备到海滨游泳场去游泳,他们先来到了海滨游泳场的游泳用品销售处,选购一些游泳用品,这里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啊!2.引出问题。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请学生全面地说出画面上提供的数学信息。(有3个同学在买游泳用品,泳衣每件28元,泳裤每条13元,泳帽每顶9元,泳圈每个12元,皮球每个18元,泳镜每个16元)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12×3的计算方法。(1)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出: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元?(课件出示)师:要求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元,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出算式呢?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3。(2)尝试计算。师:这道题你们能自己算出得数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独立算出得数。(3)集体反馈交流,展示算法。师:你们是怎样算的?说说你的想法吧。生汇报(预设): ①:因为12×3表示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可以用连加计算,12+12+12=36。②:把整十数和个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10×3=30,2×3=6,30+6=36。(4)用人民币模型演示算理。师:现在我们一起摆人民币模型。请学生摆人民币模型,摆出3个12元,如下图(课件出示):

提问:人民币图示中的哪部分可以用10×3来表示?2×3呢?30+6呢?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出每一步的含义。过渡:淘气和笑笑也把得数算出来了,让我们看看他们俩是怎么算的。2.理解淘气和笑笑的两种算法。(1)课件出示淘气的计算过程。观察点子图,淘气把12分成了几和几?分别与几相乘?然后是怎么做的?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生汇报(预设): ①:淘气把12分成了6和6,分别与3相乘,最后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得36。②:这样算的好处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成了表内乘法,比较容易算。(2)课件呈现笑笑的算法,请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表格中的每个数据都表示什么?她是怎样计算的?(3)集体交流:笑笑是把12分成10和2,分别与3相乘,然后再把两个乘积30和6加在一起。(4)这种算法与上面的哪种方法的思路是一致的? 这与用人民币模型口算的方法的思路是一致的。(5)比较淘气和笑笑两种算法的异同点。师:淘气和笑笑两种不同的算法有哪些异同点?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汇报各自的想法。师小结:两种算法的共同点都是用拆分法把整体分块求积,再求这些积的总和;不同点是拆分的方法可以等分,也可以不等分。(6)利用题卡上的表格和点子图,把淘气点子图的方法用表格表示,把笑笑表格的算法用点子图表示。学生操作,指名到黑板上演示。3.反馈实践,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问题: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元?请学生自主选择算法,尝试计算。(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师:你选择的是哪种算法呢?把你的计算过程说一说吧。请学生将自己选择的算法展示出来,全班交流理解。重点展示交流利用分割点子图的各种算法。预设 ①2×4=8 8×9=72 ②

9×4=36 9×4=36 36+36=72 ③

10×4=40 8×4=32 40+32=72 ④18×2=36 36+36=72

三、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完成教材33页1题。(1)请学生结合算式,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再算出得数。(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2.完成教材33页4题。请学生先想一想怎样用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再把表格补充完整。

四、回顾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说明理由。学生自由表达。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多种方法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希望大家能把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在以后的计算中熟练应用。

五、布置作业:教材33页2,3题。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3×6=18 3×6=18 18+18=36 计算方法:把整体分块求积,再求这些积的总和。

《需要多少钱》教学反思 《需要多少钱》主要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积在百以内的口算乘法。在本课教学中,直观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改版后的教材首次引进了点子图。而如何运用好点子图,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接触,也是一次很好的挑战。通过教学,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用直观运算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真实地理解算理,组织学生摆人民币模型,在点子图和表格中进行计算,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心领神会,为学生进行算法运算打好基础。2.注重把探索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即12×3=?时,我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经验,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有的学生借助数线图用加法计算12+12+12=36;有的借助人民币模型得到3张10元是30元,3张2元是6元,30+6=36元。由于学生没有用点子图和表格进行乘法运算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用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首先看懂怎样利用点子图和表格进行乘法运算,再在后面的学习中让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点子图和表格来计算18×4=?让学生充分经历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

3、注意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经过探究得出多种方法,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找各种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点子图与表格有哪些异同点?再让学生把点子图的方法用表格来表示,把表格的方法也用点子图表示出来;表格及摆人民币模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在一步步的比较中,学生的思维逐步清晰,计算方法逐步浮出水面,从而较好地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第15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瞭数学 (三年级上册) 》第112页例1, “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小红要去公园玩, 不知道该如何搭配衣服, 请你来帮帮她!

二、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

教学例1。

(课件) 出示例1。

师:妈妈帮她准备了2件上衣和3件下装, 马上就想出自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聪明的小朋友, 你们知道吗?请你先仔细观察, 最后小组合作。

学生独立尝试, 小组合作。

集体汇报交流。 (课件随时演示)

生:我们组有6种穿法, 先确定短袖, 用短袖来分别配短裙、长裙、长裤, 这是3种穿法, 然后再来确定长袖, 用长袖分别配短裙、长裙、长裤, 这又是3种穿法, 所以共6种穿法。

生:我们组有6种法, 先确定短裙来分别配短裙、长袖, 这是2种穿法, 再用长裙分别来配短袖、长袖, 又是2种穿法, 最后用长裤分别来搭配短袖、长袖, 还是2种。一共是2+2+2=6种穿法。

生:还可以用算式2×3=6 (种) 。

评价小结。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 听了别的小组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畅所欲言, 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小结。

师:大家通过自己努力思考, 最后全班交流, 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有顺序地为大黑设计了6种不同的穿法, 而且还能虚心向小伙伴学习, 大黑看了你们的表现, 竖起大拇指, 直夸你们“Good”。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里教师通过巧妙的构思──童话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将他们自然引入知识的殿堂中进行探索, 层次清晰, 目标明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充分感悟知识的形成, 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 分层练习

1. 第115页第一题。

师:穿好衣服该吃早餐了, 看妈妈喂她准备的早餐。 (课件出示题图)

要求: (1) 请仔细观察, 读一读, 聪聪是怎么说的。

(2) 想清楚了, 自己连一连, 有问题可以找老师或小伙伴帮忙。

学生独立尝试。

集体汇报交流, (课件随时演示)

生:我搭配了6种, 是这样想的:先确定牛奶, 把牛奶和蛋糕搭配, 牛奶和油条搭配, 牛奶和饼干搭配。然后再确定豆浆, 把豆浆和蛋糕搭配, 豆浆和油条搭配, 豆浆和饼干搭配。这样有顺序地搭配, 既清楚, 又不会重复, 也不会遗漏。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确定主食, 再来选择饮料, 这样有规律地搭配, 也是6种。

生:…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为二黑搭配早餐的。

小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 瞧!

2. 第115页第2题。

妈妈带着小红来到了公园, 可是该如何走呢?该走哪条路呢?同学们帮帮想一想

要求: (1) 仔细观察, 动手画一画。

(2) 把你的想法和组内小伙伴交流。

集体汇报交流 (课件演示交流) 。

如果你是小红, 你会走哪条路, 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

3. 第115页第3题。

小红和妈妈沿着大家设计的最佳路线, 来到数学乐园, 一进门就碰上了多日不见的聪明和明明, 然后还有几位同学, 他们都想和聪聪、明明各自合影一张, 能合多少张呢?

独立思考, 抽问回答。

4. 第112页“做一做”。

妈妈的问题,

(1) 独立思考, 想想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 把组成的两位数记下来, 看看你想的对吗?

学生独立尝试。

集体汇报交流。 (课件随机演示)

四.课后作业

爸爸的问题, 3个数一起看能组成多少个3位数?

课后反思:

1.小组合作的力度不够, 部分学生积极性没能调动。

2.对知识的小结不到位, 学生遇到问题处理不恰当。

上一篇:学雷锋学三平活动方案下一篇:教育部会议邀请函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