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读书策划书

2024-08-01

青春作伴好读书策划书(精选7篇)

青春作伴好读书策划书 第1篇

青春作伴好飞翔

青春是什么?我曾经这样想过。究竟青春是什么?是奔放?是洒脱?是„„吗?经过许久的思考,我认为青春是活力,是拼搏,是自由,更是感恩。

青春是活力。有了青春的作伴,我可以是人生变得多姿多彩。青春的活力使我可以轻松快乐地奔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青春的活力可以让我在篮球场上变成一个凶悍的强者,青春的活力也可以让我的羽毛球技术变得让人闻风丧胆。青春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有了青春的作伴,我的活力真是惊人,我感谢青春。

青春是拼搏。有了青春,我们不能总把心思都放在玩,我们要把学业始终放在第一位;有了青春,我们能专心地在学业上拼搏。青春是拼搏,青春的时候不拼搏,到什么时候,才能拼搏啊!记得有一句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的拼搏可以换来学业,学业可以换来工作,工作可以换来美满的人生。总而言之,青春的拼搏能换来美满的人生!

青春是自由。走进了青春,就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家长不会管得像小时候那么严,尽管学业的繁重。别人说什么无忧无虑的童年,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从小被妈妈束搏着,别的小朋友在外无忧无虑地在街上玩耍,而我,却只能在家里做着像1+1=2那样的计算题。我本来无忧无虑地童年变得乏而无味,我只好寄托现在。上初中以来,我变得自由了,我可以无所顾忌的在街上玩耍。我感谢青春。

青春是感恩。我们现在是有了青春,可是,不要忘记是谁把你养成这么大了,是谁?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在一天一天地长大,但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一天一天地衰老。我们要学会感恩,而不是学会如何叛逆!感恩是一件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不要认为难为情,他们把我们养了这么大,有什么时候觉得难为情?每天帮父母亲做家务,父母工作累了,帮他们捶捶背,这也是感恩。我感谢青春。

我感谢青春,有了青春的作伴我有了活力、拼搏、自由和感恩的心;我感谢青春,因为与它作伴,我能像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快乐地飞翔!

青春作伴好读书策划书 第2篇

一、课内介绍作家作品,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 学生常常以课业负担重为借口, 不读或极少读课外书。即使偶有读书的, 也基本上以读漫画书、网络流行小说为主。对于中外经典名著, 问津者寥寥无几。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是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要让学生热爱读书, 教师首先要热爱读书, 要做出表率, 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教学中, 我自己首先做到经常读书, 既读经典也读流行作品, 既读整本书, 也读报刊, 读到好作品适时介绍给学生。我经常是课堂上花三五分钟时间介绍作家作品, 这样既不影响课内的教学, 又能对课内作一些拓展和延伸。

二、成立阅读团, 确定阅读书目, 制订阅读计划

课堂上零星的介绍只是一个开始, 离学生的自主阅读还很远。为形成阅读氛围, 我在班级内发动成立阅读团, 学生自愿报名, 民主选举团长和副团长, 由他们负责团员的组织、出题检测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效果好得出乎意料。以2012届13班为例, 阅读团初一开学初成立时17人报名, 至初一结束增至28人 (全班共45人) 。从阅读团的不断壮大, 也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热情的不断高涨。为使阅读团的课外阅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我发动团员和家长, 共同参与讨论, 确定阅读书目和阅读计划。如初一上学期以童话、小说为主, 阅读书目为《安徒生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呼兰河传》、《骆驼祥子》、《撒哈拉的故事》;初二以推荐长篇小说和人物传记为主, 如《围城》、《简爱》、《居里夫人传》等;进入初三, 学业更为紧张, 考试压力增大, 推荐作品以散文为主, 兼人物传记, 如《毕淑敏散文》、《霍金传》等, 散文篇幅相对短小, 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阅读, 人物传记故事真实可感, 对初三的学生有较大的激励作用。阅读进度上, 初一、初二平时每三星期左右读一本书, 期中期末考试前两星期不安排阅读;初三每两个月读一本。假期是课外阅读的最好时机, 约每周读一本。规定时间内学生共读一本书, 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也便于教师集中检测。

三、落实阅读课, 保证阅读时间, 指导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如果全部放在课外进行也比较容易落空, 因此集中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安静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一学校一般都会安排阅读课, 可是迫于考试压力, 现有阅读课基本上被讲授课或练习课所取代。我从2012届学生起将阅读课锁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 绝不挪作他用。学生安静地读书, 教师也安静地读书, 45分钟就在这静谧而又充实的阅读中悄悄滑过。当学生在阅读课上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后, 课外接着往下读也就不会是很困难的事了。

四、检测与阅读同步, 督促与激励并存

课堂上激发了阅读兴趣, 成立了阅读团, 制订了阅读计划, 阅读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可毕竟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时间有限, 所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人都是有惰性的, 何况是学生, 如果不加以督促和管理, 那么课外时间的阅读也会变得有名无实。因此, 如何督促学生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是引导课外阅读的关键环节。

我在实践中尝试用检测与阅读同步的方法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阅读团成员平时和假期都会减少一些诸如抄写、默写等识记性的作业, 可以空出更多时间阅读。平时每三周读一本书, 每周规定阅读进度, 每周一利用早读课5分钟对上周的阅读作检测。由阅读团团长负责出题, 教师对这些题目作些修改或整合, 一般每次出五道题, 题目力求简单, 答案尽量简洁, 只要认真阅读就能回答正确。检测完毕教师及时批阅, 成绩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优秀, 这样的成绩大大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情绪, 阅读兴趣会再次高涨。因为学生需要及时得到肯定, 高分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假期的检测程序复杂一些, 检测日前一两天负责出题的学生将题目通过QQ发给我。检测日当天我把题目通过短信或QQ发给家长, 家长督促学生闭卷完成检测题, 然后家长再通过短信或QQ把答案发给我, 我批阅之后把分数反馈给家长。这一方法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假期的“遥控检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青春作伴好读书 第3篇

青春是一曲天籁般的交响曲,自由、奔放、喷薄、激昂。青春是~种原生的动态,我们要积极地度过,而不能胡作非为,甚至怠慢这短暂的美丽。若是怠慢,那就是用青春酿就一坛苦酒,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

青春是一种行走的状态。我们常常一路畅想,青春如江南烟雨,迷离缥缈;青春又如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人一生中最为辛苦的事情就是放下诗书,疲于奔命,苦于谋生;而火生最为幸福的状态就是捧书而读,那种闲适,那般陶醉。青春应如醇酒一般,芬芳满地。我们也常常期盼上天泼一阵酒一般醉人的雨,然后在这千丝万段的酒雨林里放浪形骸。

青春时节,生活中难免充满疑云、苦风、愁雨,这一切既然来了,我们就应该坦然面对,决不能像蜗牛一样立马缩回探路前行的触角。或许我们之前的成绩不甚理想,升入高中之后,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甚或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论过去辉煌也好,失败也罢,这都只是进一步前行的参照物。我们不能畏手畏脚,而应信心百倍地弥补之前的不足,更要发扬优良的传统。这样一来,愁风苦雨自然离我们远去。

处在青春时节,难免闲散、懒惰,但要记住,要替自己找一个忙碌的理由。这种忙碌是为着自己美好的前程和幸福的生活,而不应该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闲则生乱,乱则迷惘。只有忙碌起来,我们才不会自寻烦恼,为赋新词强说愁;只有忙碌起来,多读一本书,多背一首诗,多写一行字,多做一道题,我们才会感到充实,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懊恼、悔恨:只有忙碌起来,我们才不会去做不该做的事情,碰及一些青春期的雷区……只有有计划有规律地忙碌起来,我们才会变得更加优秀。处在青春时节,我们应该替诗意的人生留一块自留地,在地里尽情做梦,树立理想,即使累了,也可以一个人静心休息。

处在青春时节,我们要倾情、用心地酿就人生至醇至香的美酒,待来年和亲朋好友一口一口地品尝、回味。

青春作伴好读书策划书 第4篇

关键词:营造,轻松愉悦,课堂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自然学科;而很多学生却认为,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数学老师呆板机械。原因是学生认为数学与抽象的定义、概念,单调的公式、定理以及一成不变的数字、符号分不开。数学课无非是向学生讲授在某一定义下的定理是如何推导的,又是如何应用这个定理来解决一类问题等等。由于这些观点的产生,很多学生对数学课缺乏兴趣,甚至望而生畏,只是迫于升学压力而不得不被动地学习数学,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去学好数学呢?我们认为: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授课氛围,尽量给学生带来欢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学习数学是难得的精神享受,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诚如杜甫在诗中写到的“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一样,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益。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一、教师课堂上的授课语言要幽默诙谐,亦庄亦谐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说的是笑能使人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在有限的数学课堂上,幽默诙谐这种教学的佐料佳品不仅能使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会使师生感情融洽,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例如:在讲授“映射”与“函数”的定义时,结合定义中的一一对应和多对一的特点,可以讲,这种关系就好象是人民解放军打击外国侵略者一样,一对一的解放军胜,多对一的更是解放军胜,一对多时解放军就要壮烈牺牲了。又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问题中初中与高中的区别时,可以讲,初中的二次函数就好象大自然的一只鸟,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无拘无束;而高中的二次函数常常有固定的区间,犹如一只被关在笼子中的鸟,从此有了限制。因而,研究二次函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是否有一定的限制和制约。学生听到这些比喻后开心的笑了,在开心的笑声中难点得到了化解。再如:“函数”就是含着一个数;“代数”就是代替一个数;“复数”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数等等,这些语言一方面就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刻画,另一方面也是事物形象的升华!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听这样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有了这样的感觉,还有学不好的数学吗?

二、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要悬念迭起,跌宕起伏

1.教师授课思路要巧布疑团,让学生大彻大悟。孔子云:“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心创设疑虑情境,并通过质疑、释疑去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高一新生对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方程ax2+bx+c=0,(a≠0)的根为什么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引导学生发现方程左边即是函数y=ax2+bx+c,(a≠0)而右边却是x轴的表示形式,由此观之,学生此时恍然大悟:左边是一条曲线右边也是一条曲线,两条曲线交点的横坐标即是方程的解!学生能产生出这种认识,不能不说他们已经大彻大悟了。还如:求T=(a-b)/(x+y)的最大值,这里a、b、x、y均为小于或等于10的不重复的正整数。一些学生运用排列组合知识,有些同学使用代入法代入求解,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甚至是无法正确求解的。在学生经过探讨产生深深的疑虑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该式的特点,从而向学生介绍数形结合的方法,这里的T可看作点A(x,a)与点B(-y,b)连线的斜率,这里的A,B两点均为整点,且要高度注意这四个字母不能有重复现象。这样就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了仿佛围棋盘的在第一第二象限的图象,指导学生描绘出斜率最大时的直线即可,这种解法令人拍案叫绝!解完这个题,学生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是非常舒畅的,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大彻大悟之感。通过以上的用疑激疑,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使学生获得了一种独立探索成功后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在课堂上的过程安排要故设陷阱,也悲也喜。陷阱者,圈套是也,它是对学生因常规思维造成易混、易错、易忘毛病的有力刺激,使之产生竟有此事和原来如此的情感,从而引以为戒。例如:求函数的值域。分析:解决这类函数值域问题的通常想法是:化无理式为整式,教师可安排学生采取“平方”的手段,从而设置陷阱。即使变形为“后也不会出现比较好的结构。此时的学生掉进了陷阱,深深的不可自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被开方数,会发现配方后将有好的形势出现。转眼之间大悲转化为大喜!略解:由已知函数可得代入1得n=2m+b。易看出n2 +m2 =4(n≤0)(表示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下半圆)。于是问题转化为直线n=2m+b与半圆n2+m2=4(n≤0)有公共点的问题。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在直角坐标系中利用图象间关系解方程n=2m+b,m2+n2=4组成的方程组。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换元,将其函数表达式的较隐蔽的几何背景挖掘出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直观的表现出问题的实质。学生刚接触此类题时,也许会无所适从,避而远之。当学生感到悲观失望时,老师适时地指点迷津,从而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般的迷惘,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惊喜!

三、课堂上研究数学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应结伴求索,共荣共辱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一种异常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道涵盖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常会使人绞尽脑汁,其结果有时却是枉费心机。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掩盖自己在备课解题时的艰苦的探索过程,而把最佳的解法和盘托出,有时还自鸣得意。这样的结果只是让学生看到了一场“魔术师”的“魔法”表演,也许还认为老师真“神”。其实学生的印象不一定深刻,甚至于感到迷惘与困惑,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只能望“题”兴叹。例如: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性质后,在课堂上可以引导他们研究这样的问题:

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m=n,an=m(m≠n)则am+n=____

2.已知等差数列{an}中,sm=n,sn=m(m≠n)则sm+n=____ 并结合数列的函数特点进行深刻的挖掘扩充。之后及时趁热打铁,拿出这样的变式:在等差数列{an}中,sn是前n项和,已知sm=sn(m≠n),则sm+n=____,同学们围绕等差数列的性质,围绕数列的函数实质想办法、作研究,大约总结出了五、六种常见方法。如果教师不管这些就自顾自的来一番高谈阔论,自我欣赏般的拿出事实真相,那么,学生也只有欣赏、羡慕的份了,哪还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呢?有的同学说:“用函数的观点来理解数列,用几何的对称性来理解等差中项,使我知道了许多不很清楚的知识,此刻的学习好象变得很有意思了”。其实,这堂课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与学生共荣共辱、结伴求索,紧紧地抓住了学生思维的神经。通过这样的形式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的目的,从而提升了数学能力。这种做法,就象教师与学生结伴闯关,南冲北突,东奔西跑,看哪条路畅通无阻,哪条路布满荆棘,从而选择一条平坦的道路乘胜前进。

而当课堂上面对难题时教师更应心平气和,和学生同苦同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莫不能仅仅只要思路不要计算,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时要和学生同甘共苦,认真扎实的去躬亲力行。在解析几何中,很多问题涉及到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待定系数不只一个,这类题通常采用整体代换,系数约简等技巧,每堂课与学生一起“心平气和”地演算一道题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碰到这类问题时也会心平气和地去面对。

青春作伴好还乡 第5篇

农村和农民问题又一次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城市化快速推进、村庄消失、农民流失、乡土文化荒芜、乡村伦理式微,村庄成为留不住的乡愁。

对于乡村的复兴,不只守望,还要行动。

有乡难返 两头不靠岸

“一些年后,我带着你回到了临江而建的一个古镇,青瓦小屋石板路……”

冉志勇曾是那些离开自己的乡村去城市淘金大军中的一员,他怀惴成为城里人的梦想,义无返顾地跳上那趟远行的班车。那些年,当他穿行在城市街头斑驳而拥挤的人群中时,并未想过有一天会写下这样一首诗。

诗中所弥漫的与其说是期盼和等待,不如说是解不开的乡愁。

那时候冉志勇还在城市做厨师。“每天在城里忙忙碌碌,但我们始终是农民工。”冉志勇说。

先是兴高采烈地去“看世界”,之后流落成了城市里一群失根的流亡者。

“当时就是想回家,想在生我养我的地方生活下去。”冉志勇说。

冉志勇的老家在渝东南的酉阳县武陵山区,儿时住过的村子曾经是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宗族,后来全村搬迁到对面镇上了。

在冉志勇的记忆里,老家仅剩大片青山绿水和几栋破房子的残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村里的年轻人大量离去,乡村成了一个失去灵魂、仅仅具有地理意义的名词。

“也有不少人毅然离开城市返乡的,但没过两年,他们中很多人又重新回到了城里。”长期在城市务工、生活,冉志勇说他们已经对生养他们的故乡颇为陌生,既不太了解农村政策新进展,也缺少对乡村社会资本积累和农业风险的理解,在盲目投资耗尽打工积蓄后,返乡的农民工不得不面对自己无法在家乡立足的可悲现实。

回乡之路

写诗的那年,冉志勇已回到了养育自己多年的那个小山村。

2011年9月,在一次回家途中,冉志勇看到了乐施会在招募培训学员,他当即就报了名。尽管不知道培训是要干什么,不过乐施会招募启示中“返乡有种!”这句话打动了他。

接下去3个月的培训,彻底为冉志勇打开了思路。“村里的年青人都去打工了,乡村都空了,乡村的环境变得糟糕了,我们在乡村待不住了……面对这些,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外来的支持,但故乡是我们自己的,怎样建设自己的故乡,让人们一想起自己的故乡,就觉得自己的村子真好呀。”

随着培训的深入,故乡不再仅存于冉志勇遥不可及的遐想之中。

乐施会中国项目部农业和扶贫政策团队经理刘源告诉记者,“在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中,国家重点强调内源式扶贫的思路,强调提升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而农村青年在乡村留得住,正是内源式发展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乐施会于2008年启动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项目,就是希望重新激发返乡和留守于乡村的各类群体,发挥他们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从2012年2月开始,乐施会正式与合作伙伴贵州和仁乡村发展研究所、安徽阜阳南唐兴农合作社等机构合作,开展了“返乡前引导性培训及返乡创业骨干培训”项目(以下简称“返乡青年培训”项目),迄今已实施三期。项目共吸引了30多名来自安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热切希望创业和带动乡村发展的年青人参加。冉志勇正是第一期的学员。

“现有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侧重城镇化、规模化和非农化创业支持。这些创业模式的准入条件和市场风险对于个体小农户而言都比较高。同时,国家政策尚缺乏直接支持措施,助力那些以立足农村、本土创业为主的普通青年返乡农民工。”刘源介绍,“‘返乡青年培训项目的学员都如冉志勇一样,有扎根乡村的意愿和行动,但遇到了各种困难,例如对返乡创业的路径和前景感到迷茫,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因为周围亲友和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倍感孤单,社区动员能力和寻找资源的能力不足等。通过乐施会支持伙伴提供的培训,他们重新认识农村和农业,重新理解乡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年青人把乡村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2013年,冉志勇毅然向亲朋好友宣布正式回乡创业。他向亲戚朋友们借了些钱,开始了农场的场地建设,还上网注册了一家网店,打算日后方便进行农产品交易。

“我爸爸养猪经验很丰富,堂姐堂哥也都想做点事情,种养点东西。光动员一下我身边的那些亲戚邻居,这个供货网络就可建起来了。我们那儿产一种中药材,据说疗效比别的地方好,可以在市场上卖掉……”

冉志勇想法很多、兴头很足,但方向有点乱。

乐施会从培训伊始,一直在跟踪他的各项创业行动,每年支持督导老师定期从技术上和方法上去指导他。其后不久,他在乐施会一些专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农资专业合作社和生态养殖合作社。当时酉阳县每年野生猕猴桃的产量达到1000吨,为了利用好现有资源,冉志勇运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与他的农资专业合作社一起组织了附近村民进行统一采摘、包装、加工、销售,然后通过他镇上自家一楼改装的店面以及网上的淘宝店进行销售。这种农产品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让他与乡亲们尝到了不少甜头。

冉志勇的乡村建设计划现在已是血肉丰满,不仅有“上层建筑”,还有“下层关系”。雨声、风声、蛙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于他,这些已不再仅仅是个梦想。

重建乡村价值 留住青年

“我的家乡云南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美乐村,海拔2200~2900米,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有巍峨险峻的高山、这里有很多很多我无法言说的美丽景观,这里还有热情淳朴的人们。”

2015年,乐施会“返乡青年培训项目”项目第三期的培训会上,腼腆的李伟向同学们和项目组工作人员介绍自己的家乡。出生于1995年的李伟,是项目开办以来年龄最小的学员。

美乐风光无限,却是黎明乡最偏远的一个贫困村,全村95%的面积几乎全是大山,山多地少,主要种植玉米、白芸豆、烤烟、魔芋等,由于每块种植土地坡度都在35度以上,土地贫瘠出产低,村民生活非常贫困。

李伟13岁就辍学了,像很多农村的孩子一样,开始帮家里干活。“中间有段时间,我曾经到昆明的建筑工地打工,做钢筋骨架的捆扎、调直、切割等,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12点,劳动强度大、休息不够、加班又拿不到相应的工资,我就回家了。”

“在家乡,我能数着天上的星星入睡,枕着山坡上的野花畅想。”李伟说,外出打工的经历让他领悟了另一种美丽——看不见、摸不着,却需要用心来感受——那就是故乡。

回家后的李伟参加了“返乡青年培训”项目。

“我的同龄人可能在农村上完学就进城打工了,没有什么在农村工作、种田的经历。我不一样。”李伟辍学后,就跟着父亲种植云南榧木。云南榧木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树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遭到偷砍盗伐,导致这种本来就稀缺的树种濒临灭绝。李伟跟着父亲不停地琢磨人工繁育榧木技术,失败了好几十次,终于取得成功。

2013年时,李伟的父亲成立了森林绿色产品专业合作社。李伟跟着父亲一起,推广混农林种植模式。通过榧木和中草药的间作及核桃、花椒等经济果木与中草药的间作,带动村民一起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一直埋头跟着父亲干的李伟从加入项目培训的那天,开始了对美丽家乡的重新认识和思考:留在家乡,个人如何发展?社区该如何发展?如何把个人发展和社区服务联系起来?

刘源介绍:“在创业计划中,我们鼓励李伟将个体创业与社区合作结合起来,也更看重他会对社区做出的贡献。”比如,李伟计划在未来繁育更多的榧木,一半把它们种植到森林中,那是它们原本无拘无束自由生长的地方;他要办一个生态农场,在果林里放养本地土鸡,既可以让鸡吃果林里的虫子,又可以把鸡粪给果树做养料,可以达到生态循环种养殖的效果;还要在村里办一个电脑学习培训班,给村里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集中培训学习如何使用电脑,用电脑记录生态农场的养殖过程和养殖环境,并能图文并茂的把养殖过程呈现出来,为以后生态农场的发展和产品销售做准备。

在乐施会项目提供的种子资金支持下,李伟将村子里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学习傈僳族传统的织布手艺。“以前,节日时,大家都身穿由母亲们亲手缝制的傈傈族传统服装,欢天喜地地在火塘边跳舞;以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织布机。但现在村里的老人们一个个带着传统织布手艺离去,或许将来有一天大家都不记得村庄原来的样子了。” 李伟说,村庄就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才凝聚成一个家园。通过亲身体验与学习织布手艺,让年青人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长辈们的生活,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这才是美丽村庄长久鲜活的根本。

李伟脑海中美丽家乡的图景不只是和父亲一起种植榧木,还包括了自己家乡美乐村的经济重建、社会重塑和文化重构等全角度乡村生活的营造,是重新谱写的一曲乡村生活新乐章。

经过项目培训和创业扶持,像李伟一样的热爱家乡、热忱乡建的返乡青年像一粒粒正待发芽的种子深植于中国的乡土大地,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持续播种的能量不可预估。

“作为减贫的一个重要路径,早在2008年,乐施会就开始关注农民工的返乡路探索如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刘源告诉记者。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意见》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青春作伴好读诗 第6篇

然而,诗歌——这里说的是广义上的,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诗——作为文学中的精粹,读来容易,要读懂却并不容易。如果不能读懂一首诗,不能真正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读诗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这是不够的。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呢?

在读一首诗之前,最好能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意思是说,要读懂一件作品,首先要了解该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和创作意图等。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举个例子,晋代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这么一首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阻狭且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也是迎新我的颂歌。这首诗是晋义熙二年,也就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所作。当时的局势是:官场腐败,统治者互相倾轧,结党营私,飞扬跋扈,穷奢极欲,欺压百姓,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局势下,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也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读古代的诗歌可以先知人论世,读现当代的诗歌也可以。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没有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创作了《乡愁》。了解到这些,我们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愁》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期盼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由于诗歌跳跃性强,没有什么具体的情节和内容,反复诵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诗歌的内容一般比较简短,语言凝练,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地描绘,只是选取现实中最有特征性的片断,将作者的情感与表达融为一体,勾勒出诗歌的意象。在诗歌的“意象”中,往往饱含诗人的喜怒哀乐,蕴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诗歌讲究跳跃,讲究行与行之间的留白。诵读诗歌,应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歌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多了,读深了,自然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了。

比如说,在诵读郭沫若的《天狗》这首诗时,我们可以跟随诗人“我是一条天狗呀”的笔触,想象自己就是那条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的天狗:“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样一来,我们就更能体会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

现代诗人闻一多认为现代诗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们在诵读现代诗的时候,也可以很深切地体会到这三美,起码是“音乐美”和“绘画美”。如戴望舒的《雨巷》,《雨巷》的语言具有音乐美,诵读起来让人感觉低回流畅,音韵十足。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它在用句和择字上,十分讲究在音律上与主人公心绪的和谐,十分自然地烘托了主人公行走中的彷徨、惆怅和寂寥的心绪律动。另外,《雨巷》也是“诗中有画”的。《雨巷》描写的形象,既明白又朦胧,既单纯又充满遐想,诗人在清新而模糊中勾勒出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全景图,使诗的意境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写景诗中所写之“景”,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意”与“象”的相互融合就是“意象”。只要是入了诗歌的所有的客观物象,都是意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云彩”、“金柳”、“新娘”、“青荇”、“水草”等,只要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它们都附着了诗人的感情,所以都是意象。

诗人既然通过意象表情达意,我们就可以通过解读意象品味诗意。比如前面提到的《乡愁》,诗人余光中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诗人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到了中年,诗人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其实,在诗歌中,尤其是在古代诗歌中,我们有很多的意象已经被默认为一种情愫的代名词。比如,因为“柳”和“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柳条出现在诗歌中往往代表了依依惜别的深情。梧桐一般代表凄苦愁思之情;菊花是清高脱俗的君子代表;丁香象征淡雅、美丽、忧愁;红豆则是女子的相思之物,眷恋之情……拿到一首诗,如果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意象,在赏读时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

春光作伴好读书 第7篇

自然之春乐读书。春天里,万物涌动着生机,蕴含着清新别样的诗情画意,此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沐浴在春光里,捧起一本本心爱的书籍,忘情地览过一行行、翻去一页页,喃喃自吟,凝神静思,实乃人生乐事。

让我们捧起书本,在春天里出发,拉开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幕,奏响春天的奋进序曲,开启我们的读书之旅——在知识的大海里遨游,在科学的宝藏中寻宝,在历史的积淀中取经,在哲理的思辨中升华。

青年之春需读书。青年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最具有活力的时期,是最容易吐故纳新、汲取新知识之时,也是学以致用、最易出成绩的时候。

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毛泽东主席也形象地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应该像珍惜大好春天一样,倍加珍惜这个人生提高发展的最佳时期,趁着风华正茂,抓紧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长气力、长本领,从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年,邓小平同志正是在春天里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如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步伐又迈进了春天,此时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懂无字之书,不断地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汲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激发创新的灵感,转换思维的视角,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从而有效地破解改革发展路上的难题。

春光作伴好读书,让我们伴着书香提高,让我们踏着书籍的阶梯成长。

(责任编辑 魏冉)

上一篇:学习杨善洲事迹体会下一篇:惊蛰惊梦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