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法

2024-09-21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法(精选6篇)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1篇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法

[摘要]纵观这几年对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和前一时期相比,有了一些这样的变化和趋向:在教学法上多种并举,依据课型和学习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法越分越细,呈现出多样性;将国内外优秀的外语教学理论不断引入,与汉语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宏观上把握“教”与“学”、学习策略、社交策略的运用,进而全面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研究的细化,学习策略的实践意义都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法

意义

目的现状

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实践性极强,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但学者们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经验,吸收并借鉴第二语言教学的大量优秀理论方法,进行规律性地总结和探讨,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多种推研和尝试,为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广泛推广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构想。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多种动机、目的,作为对外汉语的从业教师应该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动机,扩大它们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培养并强化学习者汉语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合适的教学法指导教育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智德体美全面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目的

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从根本上说,教学法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由于教学活动主要是从事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因此又存在具体的研究目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应归纳为: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为专项研究,是从80年代初才真正开展起来的。作为研究的基点,对本学科初创时期五六十年代的教学状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法原则等,应该有个基本的估价。1979年,《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发表了钟侵1965年写成的“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这篇文章用了相当的篇幅专门论述了教学法问题。这可以看做是当时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法专论文章。在此之后,任远、李培元、张亚军、杨石泉、吴勇毅、徐子亮等陆续发表文章,对五六十年代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回顾、分析、评价,并就钟文中的一些说法提出不同观点。通过回顾事实与讨论,使得对问题的认识深人了一步。

1984年吕必松提出 “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有关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问题,它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和阐明贯穿于语言教学全过程和贯穿于各个环节的客观规律。”

1986年张亚军提出“教法学”这一新的名称,主张用它来“专指教学理论的研究,而把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称做‘教学法’。”

1989年盛炎发表文章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任务是要建立一个汉语教学理论体系,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分析、综合的方法,是一个容纳不

同观察、不同现象和不同活动的概念框架。” 1990、1991年吕必松再次论述这一问题时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为了区分处于不同层面上的“教学法”概念,主张分别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三个术语来表达。他指出 所“谓语言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把语言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统一起来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语言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组成语言教学系统的一根纽带,就是对语言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进行综合应用而形成的一种

应用理论。”他还认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之间存在着交叉性。从原则上说,语言教学理论就是被称为“语言教学法”的那种系统的理论部分。

从总体上而言,回顾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再展望它的发展前景,首先,我们需要依照对外汉语需要从所教授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虑好教学的内容难易以及其他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一些以前没有使用过方法。按照学习阶段与层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而实际需要。我们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汉语言基础的,同时心智已经非常成熟的学生可以考虑采用板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这样针对性较强,能够及时的获取学生的认同并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多样性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会在学生上明显的体现出来,而不同的教师所使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让教学工作展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是没有办法回避的,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某一种教学方法,企图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是需要按照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打牢以后,我们对于教学方法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需要从原先的大方向的框架设计逐步过渡到每个具体的细节上,例如我们需要将课堂上所要讲述的内容进一步的具体化,同时对于教学内容要研究到字。在通过对于字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能够找寻到字本位、词汇这些教学要点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以及他们与所教授学生母语上的差别。这样的慢慢积累,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可以有效地将字与词汇结合起来理解。由此可以好好的解决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最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时候需要做好导师所应该做好的工作,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并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好好的使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他们的积极影响。现在,国外的同行提出了一套先进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法,将其归纳为 7 个环节,以一个环节都在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语言活动;第二个环节是与学生进行探讨应该如何最好的完成学习工作,需不需要采用一些方法;第三个环节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并将其前因后果说明;第四个环节是给学生自己发挥学习能力的空间,引导他们采用新的学习方法;第五个环节是教师向学生说明怎样采用新的学习方法;第六个环节是教师安排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用新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好新的学习任务;第七个环节是让学生对不同的新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些方法对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四、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资料收集法

参考文献:

[1]吕必松.《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世界汉语教学》,1989.[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3]刘珣.《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进一步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89.[4]任远.《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 张灵芝.《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2篇

“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现代汉语中关于“比”字句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研究“比”字句习得和教学的还很少。且大都只是对汉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特别是研究结果与教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比”字句本体研究概述

“比”字句,其特征是含有形式化的标记“比”,最早可见于朱德熙先生的《关于“比”字句》。八十年代,明确为“比”字句下定义的是殷志平,他在《“比”字句浅论》一文的开头说:“‘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吕叔湘(1942)曾指出,两件事情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丁声树(1979)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比’字句的说法是程度差别,‘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1.句法层面

殷志平(1987)指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构成。被比较的事物是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比较点的程度量值是比较值。刘月华(2001)将“比”字句分为两类,(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在这一类中她详细分析了可以充当谓语的词或短语的词性,指出作为比较方面的谓语可以是:(1)形容词充任;(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面带“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5)一般动词,后面有形容词充任的情态补语时,形容词之后还可以有“一点儿’,、“一些”、“多”、“得多”等;(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用来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或者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

刘月华(2001)指出,一般来说,“比”前后的词,词性是相同的,“比”前后的短语内部结构是相同的。如果“比”前后的词语中有相同的部分,为了语言的简练,可以省略,(多数情况是在“比”后的成分中省略),省略的原则以不改变原句句义为准。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省略中心语;

(二)省略中心语与结构助词“的”;

(三)省略定语;

(四)省略定语和中心语中的相同部分;

(五)省略主谓短语中的谓语或主语

(六)“A比B”作状语时,一般省略“比”前成分A;

(七)A、B两项都是动词短语或都是形容词短语,即使有相同成分,也大多不省略。

任海波(1987)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他把结论项分为AP、VP、AV、NP四大类型,AP结论项谓词只包含形容词,VP结论项谓词只包含动词,AV结论项谓词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NP结论项以名词短语(包括名词)为被修饰成分。并且给出每一种结论项的不同组合形式,共计十三种,而这十三种里面的每一种几乎都有几种不同的情形。造成这么多不同的组合形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程度副词、助动词、数量短语、动词宾语以及“了”等与结论项的不同组合造成的。比如:AP后出现数量短语或表示数量的形容词可以看作一种组合形式,而这种组合形式又可以有几种情形:

(一)AP后可以只出现数量短语,比如:这妹崽比姓侯的大一些;

(二)“了”和“出”可以交替出现在AP和数量短语之间,如:他比过去胖了一些;

(三)数量短语后面可以出现NP,如:与其说他别人多一分天分不如说他比别人更多两分努力。

2.语义层面

从语义上看,比字句包含六个成分: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点,比较词“比”字,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六成分中,比较主体(记作X),和比较客体(记作Y)称为比较对象,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组成比较结果项(记作Z)。

马真(1986)研究了“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她重点谈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比”字句N1的N+比+N2的N+VP(N表示名词性成分,VP表示谓词性成分)例如:(1)他的马比你的马跑得快。(2)他的脾气比你的脾气好。(3)他的马比你的马多。(4)他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健谈。这种“比”字句中的比较项“N2的N”,有的只能为“N2的”替换,如例(1);有的则不能为“N2的”替换,只能为N2替换,如例(2)有的既能为“N2的”替换,也能为N2替换,如例(3);有的既不能为“N2的”替换,也不能为N2替换,如例(4)。造成种种不同替换的因素有五个,(一)N1/N2跟N的语义关系;

(二)NI/N2及N的性质;

(三)VP的情况;

(四)社会心理;

(五)句子重音。其中因素

(三)(四)

(五)对替换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因素

(一)(二)对替换的影响则是全局的。

徐燕青(1996)分析了“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她认为对“不比”句各种语义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句外的和句内的两个方面。句外因素主要是上下文的提示,而句内因素则包括

(一)“不比”句所包含的心理因素;

(二)“不比”句某种意义的特定的表现形式;

(三)“不比”句本身的某些附加成分;

(四)比较对象和比较结果的性质;

(五)“不比”句所属的类型。进而她将“不比”句的语义类型一共划分为六种:

(一)“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一样X”;

(二)“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一样X,甚至比B更X”;

(三)“不比”句的意思是“A没有/不如B—X”;

(四)“不比”句的意思是“A比B— X”;

(五)“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差不多X”;

(六)“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不一样”或“A不能跟B相比”。她试图通过大量“不比”句的用例,对整个“不比”句系统的实际意义作出尽可能全面的考察,以期得出比较完整客观的结论。

3.语用层面

王媛(2010)对“比”字句的预设进行分析,认为首先, 简单“比”字句通常都有存在预设和事实预设, 这是“比”字句所能触发的最基本的预设。因为“比”的作用是介出比较对象, 即与事。它的这种作用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存在预设或事实预设。其次, 性质(或程度)预设不是“比”字句必然引起的预设。简单“比”字句中这类预设的触发受到很多的限制条件:一是比较结果W 要有主观评价性;二是W 和Y(D)的感情色彩不能抵触;三是性质(或程度)预设有双向选择的可能性和交际中的心理倾向性。而“更”类程度副词对性质(或程度)预设的触发则是绝对的,并且是正向的。第三,影响“比”字句预设分析的主要是Y、D、W 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周小兵(1994)对“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也进行了分析。他将“比”字句否定式分为四类:

(一)A+不+比+B+VP;

(二)A+不+比+B+VP+数量;

(三)A+比+B+不+VP;

(四)A+比+B+VP+不+数量。根据分析,他认为

(一)式不是一般的句子否定,而是话语否认,其特点是:A.从功能上看,是用来否认或反驳别人的话语;B.从形式上看,要受语境的限制,很少单独成句,一般用于后续句,不用于始发句。说话人发出

(一)句式时,一般都有一个预设,即:有人认为A比BVP。

(二)式也是话语否认,也有一个预设,但跟

(一)式有三点不同:A.预设和否定话语不同,(二)式的预设是:照理说A比B•VP•很多,否认的话语是:A比B•VP•很多;B.否定焦点不同;C.两种句式的含义不同。

(三)式与

(一)式也有三点区别:A.预设不同,(三)式的预设是B不VP;B.否定类型不同;C.句子的蕴涵不同。

(四)式与

(一)式的区别在于:A.预设不同,(四)式的预设是A比B•VP;B.否定类型不同;C.否定范围不同。可见,句子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通过不同形式的否定表达出来。

吴福祥(2004)研究了“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他认为“X不比Y·Z”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视点或态度,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因此“X不比Y·Z”本质上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结构式。话语中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三类。“不比”句可以体现三种反预期类型:

(一)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其功能是对受话人持有的某种看法、意见进行否认或辩驳。

(二)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相反,说话人原先对某一事态持有某种预期,但后来发现事实与其预期相反。

(三)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在此基础上,他讨论了“X不比Y·Z”和“X没有Y·Z”话语功能的差别,他认为“没有”句是对“X比Y·Z”这一差比命题的否定,而“不比”句是对某种预期的否定。

二、对外汉语“比”字句研究现状

“比”字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直备受对外汉语教学界关注,随着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比分析理论、偏误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发展和应用,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研究逐渐增加,研究者们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及语法点排序等方面对比较句进行了探讨。但相对于现代汉语本体研究说,这类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比较句的研究,附带讨论了作为比较句重要句式之一的“比”字句。(乔燕妮,2010)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比”字句的研究,同时也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留学生“比”字句的使用情况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有很大的不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受母语或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在目的语使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偏误。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即我们所说的“偏误”。乔燕妮(2010)总结留学生在“比”字句用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样几类:

1.误加 “比”字句谓语形容词前后常可带表示程度或数量的成分,如“更”、“一些”等。我们知道,“比”字句中的形容词不能受“很”、“非常”等副词修饰。留学生没有这种语感,就会出现Y后加“很、十分、非常”等程度副词。如:他的嗓子比我的十分好。

2.搭配偏误

“比”字句常用形容词作谓语,因为留学生词汇有限,或者是学过的词语没有真正掌握,在考察其“比”字句用例时,我们发现有些句子谓语形容词与比较项搭配不合适。如:他的考试成绩比我想象的更快。

3.误用

有时候留学生在本不需要使用比字句的场合用了比字句,因而造成偏误。如:我觉得对这问题的好解决办法是改变,比现在的交通道路大。这句话不需要使用“比”字句,可以简单地改成“我觉得对这问题的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宽道路”。

4.语序偏误

“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N1+比+N2+VP”,但是有的留学生由于受母语或其他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将顺序颠倒,写成“N1+VP+比+N2”格式。如:在我的国家会汉语的人容易找工作比不会汉语的人。

5.“不”字错位

“比” 字句的否定形式有多种。语法学界一般的观点认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是在“比”前加“不”。有些留学生在运用时把“不„„”放在“比„„”之后,如:北京的夏天比上海不凉快。

根据陈珺、周小兵(2005)的研究,有关“比”字句语法点的排序为: 1.A比B +形容词:他比我高。

2.A比B +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宾语:他比我喜欢你。/他比我能吃。3.A比B +动词+程度补语:他比我跑得快。/他跑得比我快。

4.A比B +动+宾+动+程度补语:他比我唱歌唱得好。/他唱歌比我唱得好。5.A比B +形容词+精确数量补语:他比我高三厘米。6.A比B +形容词+模糊数量补语(一些、得多、多了、很多):他比我高一点儿。

7.A比B +提高类动词+数量宾语:今年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了一倍。8.A比B +多/少/早/晚+动词+数量补语:他比我早来三分钟。9.含“更、还、再”的比字句:她妹妹比她更漂亮。10.没有比⋯⋯更⋯⋯的:没有比他更狡猾的了。11.不比:他也并不比你能干。

12.比不上:北京的环境比不上上海(那么好)。13.主语+“一量词+比+一量词+形容词/动词”:这里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14.A比B还B(名词):你真是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王茂林(2005)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实验室收集的“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选取了大约30万字的材料进行考察,得到“比”字作介词的用例264个。对其进行了偏误分析,发现发现留学生在“比”字句用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样几类:A.误加(30例);B.搭配偏误(23例);C.误用(13例);D.语序偏误(6例);E.“不比”句偏误(2例);F.其他(4例)。

代雪曦(2006)从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提取“比”字句571条,以偏误在句中发生的位置归类,辅之以从形式语法角度对偏误分类。各类型偏误数量和占总数百分比分别为:比较点(17,7.8%);比较项(50,22.8%);比较方式(33,15.1%);结论项(119,54.3%)。

综合二人的研究,从句式角度切入,发现句式5在使用中有过度泛化的现象;句式2出现频率较低。王茂林(2005)认为这与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有很大关系,代雪曦(2006)则进一步提出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简化原则”,力求简便和“回避策略”造成的。

四、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

鲁健骥早在1992年就提出教学上的失误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在《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是第二语言教学四大环节中的中心环节。而“课堂教学的总的目标,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大纲和教材对于实现课堂教学总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就将通过考察“比”字句相关内容在大纲中的分布和在教材中的体现,讨论对外汉语“比”字句的课堂教学,并着重对初级阶段的“比”字句教学提出我们的看法。

1.大纲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语法大纲部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语法项目表》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比”字句教学都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部分,各大纲对“比”字句语法点的选择和编排相差不大。在句式8、9、10的编排上,句式8在《进修大纲》初级二阶段,而在《专业大纲》中为中级阶段,句式8较为复杂,在认知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放在中级阶段更合适。对于句式9和10,陈珺、周小兵(2005)指出,对于涉及到语境因素、语用条件比较复杂的项目,如“不比”、“含‘更、还、再’的“比”字句,不能只考虑形式上的相关性,在初级阶段追求大而全,一并出齐,而应放在较后阶段,等学生积累了一定语感后再出现。”因此我们认为句式10应安排在中级阶段教学。

2.教材方面

《汉语教程》在一课之内安排了“比”字句几乎所有句式,分别为句式1、2、3、4、6、7和句式9、10共八种句式。而《初级汉语课本》则是在四课中安排了句式1、3、5、6和8共五种句式。相比起来,《教程》更重视语法点的系统性,但是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台中市系统性,追求大而全,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而《课本》则简化了语法项目,只选择最基础的形式,更能减轻学习者在初级阶段的负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对语法点的解释上,《课本》减少了许多语法术语,又能把语法点说清楚。

3.教师方面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模式,讲解具体语法点时采用何种技巧,以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方面,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对“比”字句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语法点展示、语法点解释和语法点联系三个环节。

语法点的处理上应该深化、细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只注重形式、忽略语义、语用造成的偏误很多,因此,教学应从意义到形式再到语用。最后,教师应该对偏误进行预测、分析、引导,根据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减少偏误的发生。

4.小结

从对大纲和教材的考察来看,“比”字句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的相关语法项目很少,有的大纲或教材则干脆没有。在初级阶段,受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限制,讲解的只是“比”字句最基本的句法形式、语义要求和语用预设。初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受到局限,且初级阶段的语法教学的语法量大、集中、重现率低。中级阶段的教学又出现脱节的话,就会导致学习者在运用时出现回生,以致在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还出现一些在初级阶段就有的偏误。因此,“比”字句句式中某些相对复杂的句式如句式七、八等应放在中级阶段进行讲解。且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一些基本句式在中级阶段应有复现,并对语义、语用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另外还有一些句式如“X比Y还Y”等具有修辞功能,应放在高级阶段教学。这样可以避免“比”字句的学习在初级阶段后就停滞不前,促进学习者最终习得“比”字句。正确运用“比”字句必须以对语义要求和句法限制的掌握为基础。而如何使语言在日常交际中正确、得体,离不开对语用环境的认识。(代雪曦,2006)

五、结语

对外汉语“比”字句的教学是句法、语义、语用教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三个平面理论不仅在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中也有其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本体研究、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比”字句对外汉语语法及教学进行了综述和研究,由于本体基础和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很多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设想之上,难免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 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1942年 殷志平《“比”字句浅论》《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 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马真《“比”字句内比较项的替换规律试探》,1986年《中国语文》第21期徐燕青《“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王媛《“比”字句的预设分析》,《语文学刊》,2010年第11期 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 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1996年第6期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代雪曦《对外汉语“比”字句的学与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年

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茂林《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乔燕妮《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字句》,《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9期

杨德峰《初级汉语教材语法点确定、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2期

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二册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鲁健骥主编《初级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语法项目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 第3篇

第一, 从民族视角来看, “对外”说明我们的目光是由己及人的, 那就必须与同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区分开来。

第二, 从学习者本身看来,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们中国人从小接触的英语教学或者有些同学接触的小语种教学一样都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其学科理论的基础都不外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目的都是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同, 比如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且对外汉语教师的母语就是学生的目的语, 而英语、法语等外语教学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且教师的母语常常不是学生的目的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我们要发挥好这样的优势。

第三, 由于教学对象多为外国成年人, 我们必须了解这与国内语文教学是不同的。换言之, 我们要注意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1、学习主体不同, 表现在身理、心理、智力上有差异。

2、学习起点不同: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 没有任何语言, 是通过所谓的语言习得机制来认识第一语言的;而成年人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使用第二语言的。

3、学习条件与环境不同:儿童处在一种自然的环境中, 不受时间限制, 大量接触自然的语言, 语言环境单纯, 不受第二语言干扰;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进行, 时间有限, 课堂以外, 一般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或者是双语环境, 外语在生活中没有占有与母语等同的地位。

4、学习动机不同:儿童习得母语是为了生存, 生活和与社会成员交流, 动力很强, 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成年人则有职业目的, 受教育的目的, 学术目的等。

5、语言输入情况不同:儿童第一语言基本不用教的, 是自然习得。输入的和习得的是同一种语言, 父母输入的是“照顾式语言”, 简单、清楚、有重复、速度慢、伴随着丰富的体势语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二语言输入情况各异。

第四,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有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 比如汉字完全相异于拼音文字, 这些本身的特异性, 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规律的制约, 同时又有本身教学的特殊规律。例如教学重点:汉语名词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名词和代词没有阴性、阳性之差;代词不分主格、宾格;动词没有人称和时态的变化等等;但是, 汉语没有复杂的补语, 有特殊句式“把”字句, 无标记被动句等。汉语虽然没有动词的时态变化, 但它有自己特定的时态表示法, 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

第五, 要做到一样米喂百样人, 就必须根据具体“对哪个外”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因材施教。比如二战中的历史经验证明爱交际的欧美人就适合“听说领先”, 而韩国的同学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 相对内敛, 不喜欢当众说话, 布置口头作业, 一定要现在纸上写好初稿, 那么我们何不就采取适应他们语言学习心理特点的汉语教学程序, 来个“读写领先”呢?从模拟式写作到背稿式独白, 逐渐过渡到自由式写作, 提纲式发言, 自由对话阶段, 最后进阶到专题讨论、深入辩论阶段。但从语言知识上来说, 比如汉字, 欧美学生却十分畏惧, 说中国话很容易, 写中国字很难, 而对于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同学来说, 汉字就亲切得多了。再比如涉及文化教学时, 就可以用兵败滑铁卢帮助欧美同学理解夜走麦城, 用一枪打中两个兔子帮助俄国学生理解一箭双雕。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学习者已掌握的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不仅包括语言知识, 规律还包括植根于语言中的文化, 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强化正迁移, 削弱负迁移, 并且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增强其融入型动机。比如在我们的词汇系统中就有很多语言交际文化因素存在差异:

1、对应词的有无

Father、mother;eat、drink。 (中英文一一对应)

The poor peasants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 today. (peasant指贫农, 而欧洲人更愿意自称farmer农场主。)

2、对应词词义范围的大小

Uncle和Aunt对应中文的七大姑八大姨。Sister对应中文的姐姐和妹妹两个称谓。

3、词义的褒贬

中文谈狗色变, 比如“走拘”、“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 等等。

而英文中a jolly dog (快活人, 有趣的伙伴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总有得意的时候)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有时甚至称自己可爱的孩子为my dog, 则让狗这个形象充满了喜悦的色彩。我们通常把“宣传”翻译成propaganda, 而西方人认为propaganda是欺骗, 是不光彩的。日语中用“乌龟”象征长寿, 汉语中“乌龟”的比喻义是骂人的话。“鹅”在汉语文化中像“珍贵、纯洁和美丽, 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蠢、笨’的象征”, 如Don’t be a goose.不要当一只笨鹅。在讲解初级汉语时, 老师们都讲到了“小姐”“先生”这一对称呼, 说是对年轻小姐的统称, 是英文中的“MISS”, 但是学生们在去食堂打饭的时候, 喊年轻的服务员“小姐”, 却遭受了服务员的白眼。这就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类词汇时, 应该结合中国人的习惯告诉学生小姐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含义, 以及应该在什么场所使用等文化规则。

4、引中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词义除了词的本义以外, 许多词还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民族语言中对应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 英语中可以用summer比喻美女, 汉语中的对应词“夏天”就没有这样的用法。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语言当然应尽早使用汉语, 这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感。但在他们的词汇量和听力还不足以听懂汉语释词解文之前还得借助其母语, 换句话说, 我们得使用双语教学。如果把这种教学排斥在对外汉语教学之外, 是不公平的。我们不能等学员能听懂中文故事才给他们介绍故事背景, 进行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可以从英语教学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综合各种教学法的优点, 结合学习者的特点灵活掌握。笔者比较推崇的是听说法, 它以句型操练为核心, 且可辅助做一些英汉互译练习。交际法、功能法也可同时采用。急用先学, 不拘于课文顺序, 对学习者很有吸引力。比如汉字的偏旁部首, 一旦弄清楚了, 对记忆理解汉字有很大帮助。实践证明, 外国人对此很感兴趣。下面我们来看具体教学方法中“脑筋急转弯”的运用:趋向补语的教学。

——一个人走在独木桥上, 当他走到桥中央的时候, 抬头一看, 前面过来了一只狼, 扭头往后一看, 身后站着一只老虎。可是这个人却过去了。问:他怎么过去了?

——昏过去了。

这是典型的动趋结构, 即“V+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 并且涉及趋向补语的另一个重要用法, 即趋向补语“过去”的引申义。趋向补语“过去”有三个相关意义:单个词的意思是, 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用在动词后的一般用法。如:把球踢过去, 把信封翻过去等;用在动词后, 表示失去原来正常的状态, 如:病人晕过去了。是利用“过去”的多义双关的第三种用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到“过去”的婉辞用法:“死亡”。从而引出一个专题:“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让学生了解一个系统的趋向补语的用法。

总之“寓教于乐”是中外教育学家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正如赵金铭所言:“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 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我们在座各位的专业, 更是一项伟大的教育事业, 它不是政治工作也不是教育产业, 其目标就是培养将来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要求我们既要求有汉语和外语的知识, 又要求有文化底蕴;既要懂得外事策略和外交礼仪, 又要求懂得教育规律和教学技巧。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语言的工具魅力和文化魅力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国外语言学习者, 从而引发了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热潮。而“汉语热”背后隐藏的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定位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毕竟学科性质关系到学科发展, 本文拟通过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二外教学以及语文教学的异同, 探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同时以词汇系统为例, 通过异同探讨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影响;最后以趋向补语教学为例, 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特点,差异,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子亮.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J].世界汉语教学, 2001, (4) .

[2]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 (1) .

[3]周健.也谈“对外汉语”及学科名称问题——与潘文国教授商榷[J].世界汉语教学, 2005, (2) .

[4]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 (3) .

[5]周健.试论文化混融语境中的交际与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 2000.

[6]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 2001, (3) .

[7]宗世海.含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3) .

浅析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第4篇

【关键词】汉字教学 认写分流 认知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

一、汉字教学的任务

刘珣曾经说过:“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卞觉非也曾指出:“汉字教学要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都强调了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从中我们也可以确定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现代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二、现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今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语文并进”,也就是“语文同步”。这样做听、说、读、写相结合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是忽视了汉字本身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对外汉语教学界编写的汉语教材,在初级阶段基本没有充分发挥汉字自身规律的作用,而是随着所学词语的次序被动地出现汉字,导致很多难写的字先学,易写的字后学的现象。

除上述的教学模式上不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外,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理论也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汉字教学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了西方语言教学理论,在学习西方二语教学理论的同时,西方文字教学理论的缺位也相应造成我们对汉字教学的忽视。

三、汉字为什么难学

1.留学生本身的特点

外国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养成了该民族所遵循的逻辑方法和思维模式,接受的是自己母语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概念系统和符号系统,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是用具有一定体系的象征符号来记录语言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往往习惯用认知拼音文字的思维模式去认知汉字,自然觉得汉字难写难认难记,毫无规律可言,从而产生畏难心理,不愿意学汉字,害怕学汉字。

2.汉字的特点

由于早期的汉字字形多从表形表意入手,这样外国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象形字、会意字,但是经过几千年文字的转变,这些字早就失去了象形表意的功能,大多不能体现出最初造字所含有的形象、意义。这些在外国学生眼里就成为记录语言的一个一个汉字符号,他们很难准确梳理、总结规律。从汉字外形来看,现代的笔画种类很多,有许多字形的区别度很小,很多需要下功夫去记忆。

四、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几种方法

1. 重新认识汉字

费锦昌先生认为:“针对文字观念和文字知识技能的不同,要从一开始就注意帮助外国学生改变原有的文字观念,确立和培养汉字的观念、汉字的技能。”汉字在最早阶段就是通过字形描摹事物来记录语言的,但象形的手段局限性太大,于是大量采用假借的方法,其结果是出现同音词的混淆,遂或者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或者在象形字上添加音符,或者干脆拼合意符、音符造出新字,其结果是形声字大量涌现,再加上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符组成的会意字、用意符加记号的办法组成的指事字,汉字逐渐形成完整的文字符号系统。

2. 培养“字感”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的汉字教学处于较为滞后的局面,有学者通过将小学识字教学的基本情况与对外汉字教学进行比较,旨从汉字认知心理角度调整对外汉字教学的思路,我认为这种研究非常有意义。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从普遍语法上说也应该遵守母语为汉语的本族人的学习过程,应该吸纳小学识字的经验,让留学生大量识字,并逐步建立和培养“字感”,同时不要对汉字书写提出太高要求。对外汉字教学应该在高频字上下功夫,努力学习一定数量的高频字,然后以基本字带动其他字的教学。

3. 利用图形,展示汉字结构

对于汉字的结构,我认为可以用图形展示结构。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田字格,用田字格进行教学,向学生强调汉字的每个部件都被约束在哪个部分,这样在基础阶段做好工作,日后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少出错。

4. 妥善处理汉字的教材编写问题

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要有自己的线索和顺序,不能为了照顾学习汉语的直接交际目的而打乱了汉字认知的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规律。汉字的初级阶段的教材,应该重在基本字,常用字,要求写的字量相对较少,而中高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字量相对多,识字的方法主要是部件拆分和字的扩展,注重在句子和篇章段落中练习识读。

对外汉字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留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汉字有其特点和难点,但是并不是这些问题就不能解决,只要我们找好对策,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找好对策、改进方法,我们一定可以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取得突破,成功将汉字,这一我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98(3).

[2]厉芹.对外汉字教学的分析和方法[J].广西大学报,2008.

[3]章华.浅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文化万象.

[4]潘先军.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J].汉字文化,1992.

[5]刘禅.浅谈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时效性[J].语言应用研究.endprint

【摘 要】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掌握汉字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高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重视语音、阅读、精读教学,而忽视了汉字教学。作为留学生,既要掌握汉语拼音以便能够正确发音,又要掌握汉字独具的书写方式,实属不易。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现状,汉字的特点入手,浅谈汉字教学现存的问题,以求找出对策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汉字的教学。

【关键词】汉字教学 认写分流 认知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

一、汉字教学的任务

刘珣曾经说过:“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卞觉非也曾指出:“汉字教学要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都强调了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从中我们也可以确定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现代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二、现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今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语文并进”,也就是“语文同步”。这样做听、说、读、写相结合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是忽视了汉字本身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对外汉语教学界编写的汉语教材,在初级阶段基本没有充分发挥汉字自身规律的作用,而是随着所学词语的次序被动地出现汉字,导致很多难写的字先学,易写的字后学的现象。

除上述的教学模式上不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外,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理论也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汉字教学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了西方语言教学理论,在学习西方二语教学理论的同时,西方文字教学理论的缺位也相应造成我们对汉字教学的忽视。

三、汉字为什么难学

1.留学生本身的特点

外国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养成了该民族所遵循的逻辑方法和思维模式,接受的是自己母语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概念系统和符号系统,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是用具有一定体系的象征符号来记录语言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往往习惯用认知拼音文字的思维模式去认知汉字,自然觉得汉字难写难认难记,毫无规律可言,从而产生畏难心理,不愿意学汉字,害怕学汉字。

2.汉字的特点

由于早期的汉字字形多从表形表意入手,这样外国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象形字、会意字,但是经过几千年文字的转变,这些字早就失去了象形表意的功能,大多不能体现出最初造字所含有的形象、意义。这些在外国学生眼里就成为记录语言的一个一个汉字符号,他们很难准确梳理、总结规律。从汉字外形来看,现代的笔画种类很多,有许多字形的区别度很小,很多需要下功夫去记忆。

四、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几种方法

1. 重新认识汉字

费锦昌先生认为:“针对文字观念和文字知识技能的不同,要从一开始就注意帮助外国学生改变原有的文字观念,确立和培养汉字的观念、汉字的技能。”汉字在最早阶段就是通过字形描摹事物来记录语言的,但象形的手段局限性太大,于是大量采用假借的方法,其结果是出现同音词的混淆,遂或者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或者在象形字上添加音符,或者干脆拼合意符、音符造出新字,其结果是形声字大量涌现,再加上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符组成的会意字、用意符加记号的办法组成的指事字,汉字逐渐形成完整的文字符号系统。

2. 培养“字感”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的汉字教学处于较为滞后的局面,有学者通过将小学识字教学的基本情况与对外汉字教学进行比较,旨从汉字认知心理角度调整对外汉字教学的思路,我认为这种研究非常有意义。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从普遍语法上说也应该遵守母语为汉语的本族人的学习过程,应该吸纳小学识字的经验,让留学生大量识字,并逐步建立和培养“字感”,同时不要对汉字书写提出太高要求。对外汉字教学应该在高频字上下功夫,努力学习一定数量的高频字,然后以基本字带动其他字的教学。

3. 利用图形,展示汉字结构

对于汉字的结构,我认为可以用图形展示结构。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田字格,用田字格进行教学,向学生强调汉字的每个部件都被约束在哪个部分,这样在基础阶段做好工作,日后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少出错。

4. 妥善处理汉字的教材编写问题

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要有自己的线索和顺序,不能为了照顾学习汉语的直接交际目的而打乱了汉字认知的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规律。汉字的初级阶段的教材,应该重在基本字,常用字,要求写的字量相对较少,而中高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字量相对多,识字的方法主要是部件拆分和字的扩展,注重在句子和篇章段落中练习识读。

对外汉字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留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汉字有其特点和难点,但是并不是这些问题就不能解决,只要我们找好对策,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找好对策、改进方法,我们一定可以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取得突破,成功将汉字,这一我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98(3).

[2]厉芹.对外汉字教学的分析和方法[J].广西大学报,2008.

[3]章华.浅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文化万象.

[4]潘先军.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J].汉字文化,1992.

[5]刘禅.浅谈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时效性[J].语言应用研究.endprint

【摘 要】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掌握汉字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高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重视语音、阅读、精读教学,而忽视了汉字教学。作为留学生,既要掌握汉语拼音以便能够正确发音,又要掌握汉字独具的书写方式,实属不易。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现状,汉字的特点入手,浅谈汉字教学现存的问题,以求找出对策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汉字的教学。

【关键词】汉字教学 认写分流 认知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

一、汉字教学的任务

刘珣曾经说过:“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卞觉非也曾指出:“汉字教学要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都强调了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从中我们也可以确定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现代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二、现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今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语文并进”,也就是“语文同步”。这样做听、说、读、写相结合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是忽视了汉字本身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对外汉语教学界编写的汉语教材,在初级阶段基本没有充分发挥汉字自身规律的作用,而是随着所学词语的次序被动地出现汉字,导致很多难写的字先学,易写的字后学的现象。

除上述的教学模式上不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外,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理论也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汉字教学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了西方语言教学理论,在学习西方二语教学理论的同时,西方文字教学理论的缺位也相应造成我们对汉字教学的忽视。

三、汉字为什么难学

1.留学生本身的特点

外国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养成了该民族所遵循的逻辑方法和思维模式,接受的是自己母语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概念系统和符号系统,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是用具有一定体系的象征符号来记录语言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往往习惯用认知拼音文字的思维模式去认知汉字,自然觉得汉字难写难认难记,毫无规律可言,从而产生畏难心理,不愿意学汉字,害怕学汉字。

2.汉字的特点

由于早期的汉字字形多从表形表意入手,这样外国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象形字、会意字,但是经过几千年文字的转变,这些字早就失去了象形表意的功能,大多不能体现出最初造字所含有的形象、意义。这些在外国学生眼里就成为记录语言的一个一个汉字符号,他们很难准确梳理、总结规律。从汉字外形来看,现代的笔画种类很多,有许多字形的区别度很小,很多需要下功夫去记忆。

四、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几种方法

1. 重新认识汉字

费锦昌先生认为:“针对文字观念和文字知识技能的不同,要从一开始就注意帮助外国学生改变原有的文字观念,确立和培养汉字的观念、汉字的技能。”汉字在最早阶段就是通过字形描摹事物来记录语言的,但象形的手段局限性太大,于是大量采用假借的方法,其结果是出现同音词的混淆,遂或者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或者在象形字上添加音符,或者干脆拼合意符、音符造出新字,其结果是形声字大量涌现,再加上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符组成的会意字、用意符加记号的办法组成的指事字,汉字逐渐形成完整的文字符号系统。

2. 培养“字感”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的汉字教学处于较为滞后的局面,有学者通过将小学识字教学的基本情况与对外汉字教学进行比较,旨从汉字认知心理角度调整对外汉字教学的思路,我认为这种研究非常有意义。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从普遍语法上说也应该遵守母语为汉语的本族人的学习过程,应该吸纳小学识字的经验,让留学生大量识字,并逐步建立和培养“字感”,同时不要对汉字书写提出太高要求。对外汉字教学应该在高频字上下功夫,努力学习一定数量的高频字,然后以基本字带动其他字的教学。

3. 利用图形,展示汉字结构

对于汉字的结构,我认为可以用图形展示结构。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田字格,用田字格进行教学,向学生强调汉字的每个部件都被约束在哪个部分,这样在基础阶段做好工作,日后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少出错。

4. 妥善处理汉字的教材编写问题

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要有自己的线索和顺序,不能为了照顾学习汉语的直接交际目的而打乱了汉字认知的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规律。汉字的初级阶段的教材,应该重在基本字,常用字,要求写的字量相对较少,而中高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字量相对多,识字的方法主要是部件拆分和字的扩展,注重在句子和篇章段落中练习识读。

对外汉字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留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汉字有其特点和难点,但是并不是这些问题就不能解决,只要我们找好对策,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找好对策、改进方法,我们一定可以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取得突破,成功将汉字,这一我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98(3).

[2]厉芹.对外汉字教学的分析和方法[J].广西大学报,2008.

[3]章华.浅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文化万象.

[4]潘先军.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J].汉字文化,1992.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5篇

摘要: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汉字教学难是由汉字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而想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先了解是什么导致汉字难教难学。其次还需要了解通过实践总结出的汉字教学原则,并依照这些原则安排教学活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意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本文就以上几个问题,结合了一些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简单分析了汉字教学的难点,以及可以采取的教学对策。

关键字:对外汉语

汉字

教学方法

文化因素

一、总论:

掌握汉字是学习汉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继续深入学习汉语的基础。如果汉字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对于以后的汉语学习是极其不利的。汉字对于汉语不作为母语的留学生,特别是欧美等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是一个重大难点。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柯彼得说:“汉语教学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是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融合,二是汉字的教学。如果不接受这两项挑战并马上找出路,汉语教学恐怕很难继续发展下去。”1通过他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汉字教学是目前汉语教学的一个重大挑战,并且只有和文化教学相结合,才能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而汉字“难教难学”的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极为头疼的。汉字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汉字教学的“难”,而目前的汉字教学情况也面临诸多困难。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的难点:

1、汉字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汉字难学: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汉字选择了语言的意义作为构型的依据,由于语言中不同意义的语素很多,因此造成了汉字数量大,笔画多的特点。其次,部分汉字是通过不同部件组合而成的,这些部件组合而成的汉字所选取的具体部件、部件数量、组合方式以及位置等都有所不同,形近字可能在构成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发音和意义却可能大相径庭。这样的组合方式经常会造成留 1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 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 [C]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4 学生对部分汉字产生混淆。再次,汉字的形和音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同一读音可对应多个汉字,且也有多音字的存在,对留学生的记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另外,与可以直接拼读出来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本身的形与音,除了形声字中的一部分以外,很多都没有必然联系,需要单独记忆,这些都是“汉字难学”的主要源因。

2、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演变:

最初的汉字多为象形字和会意字,所使用的符号都是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形象而来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符号在约定俗成下来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形状不断演变、分化、合并而成为今天的汉字,已经与最初的符号有了很大的区别,很难看出其与本义所要描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本来的象形性。对于留学生而言,很难理解今天的汉字和古代的符号到底有什么关联。如果不从文化角度加以总结,那么对于很多留学生而言,汉字就是一些笔划无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符号,自然在记忆方面会有很大障碍。

3、汉字教学面临的困难:

目前使用的汉字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

(1)集中识字:以基本字带字,先集中一段时间学习一批汉字,提高识字量以后逐步进入读写。

(2)分散识字:又叫随文识字,以课文带识字,在学课文的同时进行识字,使识字、写字、用字同步进行。

集中识字一般出现在专门的汉字教材中,在集中识字教学中,教师比较难以把握汉字本身知识与文化讲解的尺度,倘若耗费太多精力逐一去讲解每个字的字源,则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会受影响;倘若汉字文化背景讲得过少,由于学生缺少对于汉字知识的掌握,理解起来会很困难。自从60年代北京语言学院来华部在汉字教学问题上否定了“先语后文”采取了“语文并进”的原则后2,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开始流行,大量使用的综合教材主要以训练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课文内容必然不会以汉字教学为线索,汉字成为了附加在课文中的教学内容。随着课文的学习引入一些相关汉字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随文识字。这种教学方法是缺点是汉字本身不是课文选材的依据,因此很难在汉字教学中实现符合 1 李丽 于丽萍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难点及策略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 2 刘珣 对外汉语教与学引论 [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学生认知规律的难度上循序渐进的汉字内容。有可能为了达到某些训练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不得不在很早期就引入一些书写较为复杂的汉字,给学校学习造成了困难,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三、上好汉字课的一些对策:

1、教师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活动的安排者、课堂的管理者。因此,教师首先应在教学前大致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了解课程的难度以及知否适应当前学生。教师要从汉字课的性质和课程地位把握这门课的节奏。首先应该有一定合理的导入,对于所要讲的汉字给学生一个大致的轮廓,要学生知道将要讲哪些汉字,这些汉字有什么用。可以通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适量的图片、多媒体提示来完成。在汉字讲授阶段,首先要提供有正确书写规范的汉字,这是最基本的,同时在笔顺、间架结构等地方也必须严加注意。因为只有在正确的示范下,学生们的练习才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其次在解释汉字的时候,最好能通过旁征博引的诱导来引导学生自己悟出生字的意思,这样记忆才会更加深刻。同时,教师的写字的速度应该比平时略微放慢,以方便学生看懂。在总的原则上,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严格来说,一堂成功的汉字课,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这要求教师能够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科学的组织教学,精讲多练。另外,中国人往往重视默写,其实其结果是学生可能会写但和汉字的意思对不上号。因此需要结合有意义的词汇或者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汉字素材可以取自课本,也可以从周围环境中采撷,但要避免简单重复,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实现不了预期目标。

2、把握汉字教学的原则: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里提出汉字教学的五大原则,即:语和文先分后合的原则,字与词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的原则,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原则,以及通过书写识记汉字的原则1。首先,由语文先分后合的原则可知,在初级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应该遵循汉字本身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教学,而不能单纯依附于课文,因此早期汉字与课文教学是可以分开进行的。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拥有了一定的汉字 1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基础知识以后,汉字的教学开始强调实用性,单独独立出来的汉字教学无法满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交际中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汉字教学和课文重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汉字。其次,根据字与词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可知,“词”也是汉字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现代汉语中单个字能够独立成词的现象并不多见,在实际交际中使用的主要单位还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词”。通过字和词教学相统一,利用汉字强大的组词能力,才能够做到在汉字教学中字形与字义的结合。再次,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的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形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有的比例非常大,如果全凭死记硬背效率必然低下。因此在讲授形声字的时候,尽可能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加深对汉字的记忆。但是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形声字都能遵循相同的规律,总结规律的时候必须要严谨,防止误导。然后,由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原则可知,汉字结构的教学要遵循汉字结构的基本规律。在不懂汉字的初学者看来,汉字可能只是一堆杂乱的线条。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让他们明白汉字构成的方式,是怎么由一些基本的笔画构成的。通过从构成汉字的基本构件到整字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汉字的笔顺也是不可忽视的细节,掌握正确的笔顺有利于规范的书写,也有利于记忆汉字的形态。最后,要通过书写识记汉字,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实际的书写对于汉字的记忆帮助很大。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要求学生通过描红、临摹、听写、抄写等方式反复书写练习,以达到记住汉字的目的。

3、实用性、趣味性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学完了没有利用价值,他们当然没有兴趣。所以教学的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体现实用性,我们就要设计所学汉字造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场景,在真切的场景中学习,他会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兴趣自然会提升起来。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来分别进行不同手段的教学。这个要求在分班时就应该考虑到。例如有为研究汉语本体来学习的学生,有为了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商务学习者,也有想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生,还有短期旅游想要速成汉语的学习者。对于这些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所使用的教 4 学方法也是不同的。对一个商务汉语学习者,如果过多去涉及汉语本体研究方面的知识或中国历史文化,实用性不佳,就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

为了实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就必须在备课方面下功夫。课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安排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关的,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安排课程的进行。因此如果是需要长期带一个班级的话,第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除了讲解教材知识点,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

4、汉字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因素:

汉字不仅仅是汉语的载体,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而现在很多的汉字教学只注重汉字本体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其附加的文化因素的教学,非能充分利用汉字内蕴含的文化信息,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难以提升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不高。倘若能向学习者讲清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教学渗透进汉字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畏难情绪。可以通过将形象的字源、演变讲述给学生,有利于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汉字,不再简单的视汉字为“笔画的堆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受汉字与汉语的美,达到汉语推广的目的。

5、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利用图片、语音和动画等来表达所要教的内容。容易提起学生兴趣,在记忆上也比较直观。例如在解释颜色“深”和“浅”的问题上,只需要一组图片就可以清楚明确地表达出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义。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省去了写板书和额外解释的时间。特别是在汉字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可以用视频方式,直观地让学生听到标准的汉字写法和笔顺,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模仿。还可以重复循环播放,方便学生反复训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也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要点,运用多媒体软件的能力也应该成为评判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指标之一。

6、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会由于文化差异出现摩擦。因此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信任包容机制,互相尊重。中国教师和外国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理应是彼此包容、友好共存,而不可能像同文化交流那样把维系价值观的一致性作为目标。交流双方应尊重对方的文化观,摈弃盲目的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方式为平等对话型,自我中心型或控制对方型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于中国教师来说,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固然重要,但尊重对方的价值标准更容易得到外国学生的信任,信任程度对交流有着极其复杂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和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我们无权要求外国学生向自己的文化体系靠拢,更不能强求他们按自己的价值标准办事,但是却有可能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中,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逐渐向其靠拢。当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改变对方,以使其与汉语文化群体的文化观念保持共同方向,而是要在交际过程中进行相互调整,降低发生障碍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就是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6篇

摘要:随着中国和印尼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且印尼华人数量比例很大,对于汉语的学习更加迫切。本文通过汉语与印尼语的语音对比,把汉语的语音规律呈现出来,找出影响印尼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因素,为汉语语音教学提供思路,从而更好地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关键词:汉语 印尼语 语音对比 对外汉语 语音教学

一、前言

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可谓成绩喜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超过2500所大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教授汉语。我们国家在6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孔子学院,总数已有238所。而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且印尼的华人很多,他们和原住民都有强烈的学习汉语的愿望,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进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对比研究对于印尼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两国的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扩大汉语印尼语语音的对比研究范围,不断补充完善对两者的研究资料,对于将来走上对外汉语教师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为有志于在印尼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是志愿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

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具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评判一种语言学得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应是是否正确正握语音,吐字、行腔、轻重快慢、升降变化是否掌握到位。因此,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汉语、印尼语的声调差异

汉语是声调语言,有四个声调: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它是汉语音节的一部分,关系到词的具体含义,而印尼语没有声调,是非声调语言。在印尼语里,声音的高低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只表示对话语里某一部分的强调,如ayo,不管念成什么音高形式,它都只是感叹词,只有一个 1

意义,表示邀请或命令:来,来吧。这就与汉语不同了,在汉语里,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即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同一个音节“[PA]”至少可以念成四种音高形式,[PA55](巴)、[PA35](拔)、[PA214](把)、[PA51](爸)。

(二)汉语、印尼语元音音素的差异

汉语根据不同的口形和舌位,可分为舌面元音(7个)、舌尖元音(2个)、卷舌元音(1个),它们分别是: 舌面元音:

ɑ[A]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o[o] 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e[ɣ]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ê[ɛ]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i[i]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u[u]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ü[y]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舌尖元音:

-i[ɿ] 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i[ʅ] 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卷舌元音:

er[ə] 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除此之外,汉语还有ɑi、ei、ɑo、ou、i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等13个复合元音。

印尼语根据舌位的高低、前后具体分为高元音(2个)、中元音(3个)、低元音(1个);前元音(2个)、央元音(2个)、后元音(2个),共有9个元音音素,包括6个单元音和3个复合元音,他们分别是 单元音:

a/A/ 中、央、低唇元音 é/ɛ/ 前、低、平唇元音 i/i/ 前、高、平唇元音

o/o/ 后、低、圆唇元音 u/u/ 后、高、圆唇元音 e/ə/ 中、央、平唇元音

同样,印尼语里也有复合元音,但跟汉语相比少了许多,只有3个:ai、au、oi。

经过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印尼语里o的发音与汉语略有不同,汉语中是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印尼语中是后低圆唇元音,也就是说印尼语里的o比汉语汉语拼音字母的o要开得更大些。

2、印尼语里没有ü这个元音,它的发音状况与i基本相同,但唇形拢圆,因此对印尼学生来说学好ü的发音应该不难。

3、印尼语里没有卷舌元音er,对于单纯受印尼语影响的学生来说,碰到卷舌元音er与舌尖后音zh、ch、sh组合时,可能不容易发好这个音,容易发成舌尖前音。

4、印尼语里没有舌尖前-i、舌尖后-i,因此也没有汉语所说的整体认读音节,但这个有其规定搭配的声母z、c、s和zh、ch、sh,多加练习应不成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读整体认读音节时要把它们同韵母i区分开来。

5、印尼语里的复合元音较少,需要注意的是汉语里碰到iou、uei、uen和声母拼读时,要把中间的元音去掉,如niu、gui、lun,这在印尼语里是没有出现的。

(三)汉语、印尼语辅音音素的差异 汉语辅音:

汉语共有辅音声母21个,从发音部位上看,可以分为七类,分别是: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前音(j、q、x)、舌面后音(g、k、h);从发音方法上看,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塞音(b、p、d、t、g、k)、擦音(f、h、x、sh、r、s)、塞擦音(j、q、zh、ch、z、c)、鼻音(m、n)、边音(l);按气流的强弱又可分为送气音与非送气音。印尼语辅音:

印尼语共有辅音音素25个,从发音部位上看,也可分为七类,分别是:双唇音(p、b、m、w)、齿唇音(f、v)、舌尖中音(n、t、d、s、r、l、z)、舌面中音(y、ny)、舌根音(k、g、kh、ng、q)、混合舌叶音(sy、c、j)、喉音(h)。从发音方法上看,同样也分为七种,分别是:塞音(p、b、t、d、k、g)、鼻音(m、n、ng、ny)、擦音(s、sy、h、kh、z、f、v)、边音(l)、塞擦音(c、j)、半元音(y、w)、颤音(r)。此外,印尼语语音没有送气与非送气之分。进过对比后可得出汉语印尼语辅音差异如下:

1、印尼语辅音音素比汉语丰富,没有舌尖后音zh、ch、sh,但有半元音w、y,此外,擦音多了kh、sy、v,鼻音多了ng、ny。

2、汉语、印尼语都有音素r,但发音方法却大有不同。汉语里r是舌尖后、擦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颤动,气流带音;而在印尼语里r是颤音,发音时舌尖抬向齿龈后部,当气流冲出时,舌尖上下颤动,舌尖要放松,不能紧张,不能太大力。这是跟汉语语音最大的一个不同点之一,对于单纯受印尼语影响的学生来说,要注意对其讲清两者的不同,解释清楚正确的发音方法和规律,否则可能会容易发成印尼语的颤音。

3、印尼语里的混合舌叶音j、c,发音部位是舌尖舌面与前腭接触,这与汉语有所不同,可能会有点难度,特别是c。在汉语里,c发音时,舌尖轻轻抵住齿背,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同时要送气。由于舌尖与舌叶这两个发音部位比较难把握,而且印尼语没有送气音,因此,对印尼学生来说这个音是有难度的。

4、汉语里的舌面前音q、x,在印尼语里只出现在借词中,q念k音,只作起音,不作音尾,如quota,读成kuota。而x 做起音时念成s,只出现于借词中的第一个音节,如xantat、xilofon;做尾音时念成ks,写成ks,如latéks。如果x后面紧接的是辅音,ks自成一个音节,如ékspor;如果后面紧接的是元音,那么ks中的s成为后面元音的起音,如taksi。x在作起音时与汉语的辅音声母相似,读作s,因此很多印尼学生可能会直接把x读成s。

(四)汉语、印尼语音节结构差异

汉语的音节是由21个声母和39个韵母按照一定的规律拼合后得到的,共有如下10中组合方式(其中,V=元音,K=辅音):

1、V 如:a(啊)、o(哦)、e(饿)

2、VV 如:ai(唉)、ao(奥)、ou(呕)

3、VK 如:an(安)、en(恩)、(y)in(因)

4、VVV 如:iou(优)、uei(威)、uai(歪)

5、VVK 如:ian(烟)、uan(弯)、uen(问)

6、KV 如:ba(爸)、ce(册)、na(那)

7、KVV 如:bai(白)、cui(崔)、pei(陪)

8、KVK 如:can(餐)、ben(奔)、qun(群)

9、KVVK 如:huan(还)、jian(间)、luan(乱)

10、KVVV 如:qiao(桥)、kuai(快)、shuai(帅)印尼语的音节组合有11种方式,分别如下:

1、V 如:i-bu(母亲)、a-nak(孩子)、u-mur(年龄)

2、VK 如:an-da(你)、un-di(抽奖)、im-lek(春节)

3、KV 如:bi-bi(姑母)、ca-ri(找)、da-du(骰子)

4、KVK 如:ban-da(财富)、cen-til(风流)、bon-sai(盆景)

5、KKV 如:gra-dis(免费)、kre-dit(信用卡)、pre-man(流氓)

6、KKVK 如:prak-tis(实用)、trak-tir(请客)、spon-tan(自发的)

7、VKK 如:ang-ka(数字)、eng-gan(不顾)、ong-kos(费用)

8、KVKK 如:mung-kin(也许)、ping-gir(逃避)、rong-ga(洞)

9、KKVKK 如:trans-fer(转发)、kom-pleks(复杂)、blong()

10、KKKV 如:stra-ta(层次)、stra-te-gi(战略)

11、KKKVK 如:stres(压力)、in-struk-si(指示)、struk-tur(结构)经比较得出结论如下:

1、印尼语没有VV组合规律,虽然印尼语双元音,但在印尼语里不能再划分为VV,而且不能独立成词,但汉语的双元音可以独立成词。

2、印尼语的单词一般都比汉语长,它的“双音节”或“多音节”可能在汉语里只是个“单音节”或者“双音节”。印尼语的基本词一般是由1至5个音节组成的,而汉语一般是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的读音。

3、印尼语的辅音位置比较自由,可以在音节开头、中间或是末尾,但汉语里的辅音大都在音节开头或末尾,在末尾出现的辅音只限于n和ng,且汉语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zh声母、ng韵尾都是双字母的音素符号,表示一个辅音音位。

4、汉语里的三个鼻辅音m、n、ng可以独立成为一个音节,表示叹词“呣”、“嗯”等,而印尼语没有这种情况出现。

三、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对对外汉语音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过程。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其中的元音、辅音、声调等因素都可能会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作用,有时还会起综合作用。因此,对印尼学生的语音教学,不能只重视个别因素的发音,更要从汉语语音系统学习这个角度出发,从而考虑到影响学习者汉语语音学习的其他因素,跳出音素教学的小圈子,使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有更大的突破。具体来说,应注意一下要素:

1、注意发音要点的解说与演示的难易程度

发音要点的解说要遵循浅显易懂原则,只有解说与演示简单明了化,学生才会更容易懂,容易掌握。如,对于声调的教学可借助手势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舌尖后音的发音要点是舌尖抵住硬腭前部,那么这就可以很容易通过图示来进行解说。而对印尼学生来说,舌尖、舌叶、前鄂、软腭这几个部位在教学中应该是最难描述的。

2、坚持持久的语音操练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要经过无数次反复的操练才能取得进步,这种操练包括听、说、朗读等方面。在汉语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给予恰当的引导、纠音,对学生形成标准的汉语发音。如,对z、c、s和zh、ch、sh的教学必须增加辨音练习,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这两种发音的感知。

3、要有针对性的提醒与暗示

不同的语言背景,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困难也不同。针对印尼语没有送气与非送气之分,在对印尼学生的语音教学时就要注意提醒其关于汉语送气与不送气的发音方法。

4、注意语音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结合

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发音问题,往往不仅体现在单个音素或是汉字的发音上。要形成好的发音,应该与适当的词汇教学结合起来,注意每个词语的发音,只有词语的发音读好了,才能保证句子发音的连贯与正确。

四、结论

综上所述,汉语、印尼语两种语言在元音、辅音、声调、音节结构上的差异都比较明显,本文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总结归纳印尼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混淆的问题,并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供一些思路。以上是本篇论文对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的一些浅显分析,对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多积累素材,多积累教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理论,不断丰富对外汉教学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惠敏:2005 《印尼语语音对汉语普通话语音学习的影响》,《海外华文教育》2005年第四期(总第37期)

2、林玉婷:2006年5月 《印尼语汉语语音比较及汉语语音教学》,3、黄伯荣、廖序东:2007年6月 《现代汉语》(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企业管理之打井理论下一篇:学习雷锋好榜样五年级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