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课堂实施方案

2024-07-08

生命化课堂实施方案(精选6篇)

生命化课堂实施方案 第1篇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命化 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威海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四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 “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

7.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课标要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个别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位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数学成绩的差距很大.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了,而原来差的同学更差了。

8.极个别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究其原因,我认为:其

一、由于教师固有的“成熟”经验与“理想”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深度不够,部分的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其二、教材把握不到位。新教材内容看似简单,但内涵很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花很多功夫,教师压力很大。

其三、课程配套资源不足。老师备课时,知识深度控制不好,心中感到没数,书上的题目、题型又太少,有些综合实践活动不易开展。

其四、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其五、校本教研亟待加强,集体备课走过场。有的单位把教学内容分给教师,一人编他人用。教师写的教案仅是完成任务而已,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练习题的设计缺少共同探讨.这样的集体备课一是教案质量不能保证,二是导致有的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对所教内容不熟悉,重难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避重就轻,做表面文章。

经过对第一轮四年新课程改革的反思,我们以《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继续探索新课改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生命化课堂的定义:生命化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

1.理论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备课要求、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获得知识与培养数学素养之间、追求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改革之间、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矛盾,寻找解决的途径。

2.实践意义

通过课题实验的开展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提升教师职业生涯的生命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把握

(1)整体设计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观念。

2.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1)创设以探究为中心的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情景,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3)如何完成三维目标。

3.驾驭课堂的策略

(1)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

(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研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讨论的引导和调控;研究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

(3)课堂讨论的调控等。

4.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策略

(1)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

(2)尊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

(3)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

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探究、交流、学习、创新,获得成功、获得自信。

5.教学评价的策略

(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

(2)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3)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四、课堂教学的原则

1.和谐性原则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解除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做法和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教学内容科学,创设的问题(串)要注意实际背景与形式模型互相统一。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互动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境互动,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矫正。

3.激发性原则

强化最佳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设思辨性的课堂,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事物,洞察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4.探究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要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展现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5.发展性原则

每一节课都要使所有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使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要有所提高。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五、课堂教学模式参考

本课题拟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三大板块,要给学生10~15分钟的时间尝试探究,10分的时间交流讨论和反馈,20~25分钟的时间巩固、应用。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问题情境,尝试探究

1.活动过程:

(1)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设计问题串、确定学生学习时间。

(2)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活动要求

(1)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2)目标要具体明确:问题空间设计要恰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掌控好时间:要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同时要照顾好学习能力很强和较差的学生。

(4)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2)在这个环节中,问题情景要恰当,绝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够有所收获。

(3)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交流、反馈、矫正

1.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2)各小组在全班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帮助。

(3)教师解答疑难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完成知识结构的形成。

2.活动要求

(1)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本环节小组内讨论交流的过程可以省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讨论阶段。

(2)小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交流的内容不能重复,只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3)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4)要组织好小组合作,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工明确、同伴互助、成果共享。

(5)要控制好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能很好的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6)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7)教师要解答学生疑难以及适时将知识结构化。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2)本环节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聚合型思维活动为主。

(3)本环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提升、应用

1.活动过程

(1)进行变式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出示应用性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

2.活动要求

(1)要确保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

(2)教师要设计好应用性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

3.本环节的特点

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达到理解、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的程度。了解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四)检测反馈、归纳总结

1.活动过程

(1)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2)评价贯穿于课堂每个环节当中。上述三个板块完成后,通过提问、测试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实行定量评价。

(4)既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有对小组的评价。

(5)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提出改进的要求和措施。

2.活动要求

(1)以激励为主。

(2)评价要兼顾针对性和全面性,反馈要及时。

(3)每课时要有5分钟的达标测试题。

(4)每一课都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和方法,并将知识结构化。

3.本环节的特点

(1)通过评价,促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即对自身的能力及学习对象具备较准确、深入的判断和了解。

(五)课堂教学的七条要求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六、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所有参加试验的教师,务必做到:

1.所有实验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站在哪里”比“面向哪个方向”更重要。

2.执行评价方案,并改进,使之逐步完善。

3.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反思,写教学实录、反思、随笔。日常积累,勤于反思,总结提升。

4.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5.建立学习团队,提倡集体备课。

七、试验阶段及时间安排

(一)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

1.2008年3月:召开“威海市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实验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2008年4月:组织实验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学习; 3.2008年5月:检查实验学校课题启动和组织实施情况;

4.2008年7月:召开学科子课题和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会议,交流课题组织实施的经验,讨论解决课题实施中的问题,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总结课题实施过程的经验教训;

5.2008年9月,学科子课题负责人深入实验学校,检查实验的组织实施情况,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6.2008年11月,分学科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议,展示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7.2009年活动安排与2008年基本相同,学科子课题负责人深入实验学校两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一次,召开学科子课题和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会议一次,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议一次。

(二)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1月—6月)

1.2010年1月—2月:整理课题研究的原始材料。

2.2010年3月—5月:总结课题研究的情况,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3.2010年6月:召开课题结题会议。

八、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1.实验报告:完成学科子课题实验报告。

2.论文、随笔:课题负责人、实验教师每人至少撰写论文或随笔一篇,课题组向 “威海教育网”、《威海教育》杂志及其它刊物推荐发表。

3.专著:编写《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

生命化课堂实施方案 第2篇

作者:刘大伟 文章来源:乳山市下初初中 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10-9-

生命化课堂在我校实施已经两年,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学习体会:

一、对“生命化课堂的”涵义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长期以往,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教师抹杀,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通过学习,我对生命化的涵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顺应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努力促成学生的生命个体与课堂有机的融合,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堂变成鲜活起来,就是要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课堂来!通过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就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转变教育理念,用“生命化”的理念武装头脑。

要想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就必须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具有“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过去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今天我们却要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源头活水”,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水,要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唯一的:从学习中来。永无止境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要继续力学习有关“生命化的课堂”教育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竖起行动的先导,才能真正树立起生命化的课堂理念,才能去践行生命化课堂教学。

三、构建生命化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生命化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必须首先是课堂的编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备课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备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包括年龄、心灵特征、认知水平。想学生之所求,给学生之所需。在备好课的前提上努力实施好“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生命化课堂教学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生成”这一模式,教师必须要相信学生,将课堂大胆的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变原来灌注式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的教学,通过电教媒体等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合作探究氛围,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也促使教师情感的绽放,造就生命的绚烂多姿。使师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的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取一定的成就感,达成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四、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适时进行评价是激发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支撑点。生命化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让课堂充满活力的重要一环,评价再度彰显生命的内涵。为此在实施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主体。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大都只注重于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评价主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特别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让课堂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是要建立多种评价形式。除沿袭传统“不错”“很好”“很棒”,的评价形式外,在课堂上还应该用手势、表情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标准。课堂评价多几把尺子,关注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要做到适时评价。课堂上的评价不囿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质疑,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环节中教师注意择机进行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让课堂变得生机有活力。

总之,研究、探索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才刚刚起步,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使自己在不断研究、探索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节选)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然而,这些认识的进展,尽管起了拓展思路、丰富认识的作用,但仍然局限在对教学性质的传统认识中,并未跳出原有的“大框架”。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大框架”的合理度。

所谓“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它具有广泛影响并至今活跃在教学论界,故揭示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来是教学沦的基本任务。现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大致如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上述教学理论在实践特别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士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以上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在理沦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以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

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而的发展。

平时,当淡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即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时,几乎无人会不顾及人的发展之全面性。但在学校教育的实施中,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常常把某—类的活动,或以某种内容为主的活动视作只为某一方面发展服务的。人们忽视的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叫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最后,问题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本文提出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产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文,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常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现实中的教育许多时候是在压抑人、摧残人、甚至是扼杀人,使师生共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只能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完全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课堂生活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课堂生活是师生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需要课堂成为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对教师而言,课堂也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生命化课堂实施方案 第3篇

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研读一下关于“生命课堂”和“生命化课堂”研究的两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

一篇是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2008年第1期上的夏晋祥老师的《“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一文。文章说:“人类对课堂教学功能与形式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 ‘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文章在对生命课堂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就生命课堂的特征, 从教育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认为,“‘生命课堂’的构建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来进行”。

另一篇是发表在《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2期上的于晓芳老师的 《生命化课堂的建构》一文。文章首先指出,“随着生命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日益凸显和新课改的深入,传统的‘知识课堂’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质疑”“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的课堂教学必须由‘认知领域’扩展到‘生命领域’,由知识、认知层次提升到完整的生命层次,生命化课堂的建构将成为课堂的必然走向”。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作为对传统 “知识课堂”的变革,生命化课堂在实践形态和理念上应具体体现为从“教”走向“学”、从“传授”到“体验”、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规训” 到“自主”四个方面。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尽管两位教师在“生命课堂”或“生命化课堂”的理论价值探讨和实践路径建构上都做了值得我们学习的宏观研讨,但在关于“生命课堂”和“生命化课堂”的概念界定的前提性问题上,并没有给予深入的探析。

关于“生命课堂”和“生命化课堂”的论述在学术界还有很多,但大都也只采用了“将生命课堂等同于生命化课堂”的处理方式。尽管少数学者已经认识到对两者进行区分的必要性,但由于诸多方面的限制,没有能够进一步推敲。

让教育回归生命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界的共识,更是教育的本质使然。日趋深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带来了契机和希望,打造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似乎成了一种潮流。特别是近些年来,在中小学课堂模式建构上,不少人总是言必称希腊,基于“生命的立场”、基于“儿童的视角”等“生命化教育” 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纷繁芜杂的教学主张背后,通过上述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以夏晋祥老师为代表的“生命课堂”观,还是以于晓芳老师为代表的“生命化课堂”观,在研究和实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混同、 内容雷同、方法等同等问题。正视并理解这些问题,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前提与基础。

生命课堂是什么?生命化课堂又应该是怎样的?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字典中对“化”字的解释: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其意为“使成为,使变成”。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想就“生命课堂”与“生命化课堂” 的概念区分做以下几点探讨。

从内涵理解上看,综合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生命课堂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命在场的课堂,简单地说,就是有生命特征的课堂;二是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追寻生命价值的课堂。而生命化课堂则是通过对课堂教学主体行为的改变,来成全生命价值的一种实践方式和诠释手段。就这一点而言,它与生命课堂的第二层意思应该是基本吻合的。

从呈现方式上看,一般说来,生命课堂是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和情感交流活动的场所,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静态的呈现。同时,生命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的生命场, 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是由教师的生命在场引发、促使学生的生命在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发展,通过交流、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达到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的目的。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其实就是课堂的生命化过程。

从目标走向上看,理想意义上的生命课堂应该是能力发展与智慧展示的场所,是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这是教育工作者永恒追求的课堂。如果说这种课堂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是一个终点,那么,生命化课堂就是一种实践上的行走,是一个起点,严格说来,两者是一种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从哲学层面上看,由于人类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是不断丰富和深化的, 是动态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有终点意义的生命课堂并不存在,不断寻求理想的生命课堂的过程就是生命化课堂的建构过程。王鉴老师指出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重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生命化课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否认“生命课堂” 和“生命化课堂”其实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的观点,笔者更倾向于“生命化课堂”这一说法。

厘清上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意义在于:1明确无论是生命课堂还是生命化课堂,它们都是以关怀生命为价值取向,以生命关怀作为达成教育关怀生命的基础和关键的;2明确在一定意义上,生命化课堂是生命课堂达成的手段和路径,而生命课堂则是生命化课堂追求的愿景和目标;3明确学术界将生命课堂等同于生命化课堂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但也是狭隘的、偏颇的。

生命化课堂从根本上说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构建一种标准的生命化课堂模式的说法在理论上不仅站不住脚,而且在实践上也行不通,思品课堂亦不例外。

下面,笔者通过对生命化课堂应有特征的了解,并结合对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理解,就思品生命化课堂的构建谈几点认识。

1.教学目标上 ,凸显生命教育的意义 。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较为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的规定,确立了思品学科“成人” 的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成人”既不是“成年”, 也不是“成熟”,而是“成长”,即“成长为人”,是指要学会做人,学会做有用的人,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用课标的话说,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品学科教学的价值底线。

如何才算“成长为人”?尽管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就是健全的人格、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方能显出思品学科的价值所在,彰显“成人” 的“生命意义”。

2.教学内容上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堂的基础。”思品课程不是脱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单独体系,而是学生生活中应该包含的内容,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课程建构的基础。鉴于此,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提升学生的个体认识,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感悟等多种成长方式,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使课堂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3.教学方式上 ,感受生命教育的体验 。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段名言: “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这其实就是强调了体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思品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注重的不是某种道德的灌输,而是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因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活动设计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展开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生命潜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并在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教育境界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他们生命成长和丰满的过程。

4.教学评价上 ,追寻生命教育的价值 。

对人的评价从来都是世界难题,其中,对人的思想品德的评价尤为突出。正因为如此,在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缩减的情况下,思想品德、见义勇为等被列为加分项目就引发了多方热议。高考该不该为思想品德加分不是本文关注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应当从这个政策的背后,看出政府和社会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对精神生命培养的关注。“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思品生命化课堂,我们需要关注并追问的问题是:谁来评价?评价什么? 如何评价?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生活,去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激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是思品生命化教学终极评价的必然选择。

生命化课堂实施方案 第4篇

关键词:生命化 教学方式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轨迹,人类的活动原本就是动态的、富有生命力。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重唤历史的生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生命、激扬生命、敬畏生命。历史教育应是一个激活生命、提升生命的心灵感悟过程。然而,长期的历史课堂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经过、历史意义及影响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仅限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使历史教学显得毫无生机,同时也削弱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要让学生有真切的历史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关键还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历史教学有情即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历史教学有趣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打开知学、好学、乐学的动力之门。

一、以图说史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体。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时间和空间的有机整合。那么如何把历史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呈现给学生,我想关键还是将平面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直观、立体的历史情境学习。其中直观形象大的历史插图教学是不二之选。插图教学能使死板的知识,由抽象变直观,由模糊变形象,形成一幅幅活泼生动的历史情境。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课,很多同学比较陌生,那么教师可结合影视剧中相关剧情和图片,先展示萧峰、段誉、虚竹(三人分属契丹、大理、北宋三政权)人物图片,通过图片的观看并结合影视剧中相关情境,学生就能深知北宋时期,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接着教师展示萧峰与耶律洪基争执图片,让学生讨论二人为何兵戎相见,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为北宋与辽的大战做下铺垫。最后再展示虚竹与西夏公主重逢图片,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图片贯穿课堂发展主线,将历史由远及近,变静态为动态,跨越时空限制,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二、诗赋证史

历史是经验的总结与浓缩。将浓缩的历史经验有序、有趣的展现给学生,就必须要依靠于丰富多彩的素材,比如最具浓缩性与时代性的诗词歌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歌赋的积累,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同学没能具体了解每首诗词歌赋的历史背景,那么在历史课堂上,如能通过诗词歌赋的教学让学生情感浸染于某一历史时间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发展变化之中,既能满足他们兴趣所在,又能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

比如新教学八年级上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这课中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管鲍之交等,通过学生身临其境地讲述,让学生明确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

再比如讲述《唐的盛衰》,如何突出唐的盛与衰这个主题呢?我们以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及其诗歌来反映唐中后期的变化,向学生展示杜甫的《忆昔》和《春望》两诗,让学生把《忆昔》中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进行对比,感受唐的盛与衰,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唐盛与衰变化的原因。通过不同时期的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接受历史的熏陶,感受历史的发展变化,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三、角色演史

历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历史学科是记录真实历史事实的学科,历史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演绎。作为事实记载的使者,它总是展现着“是什么”;作为艺术演绎的舞者,它总是研讨着“为什么”。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是什么”和“为什么”总是机械记忆,过目则忘,毫无有效之言。那么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有效性呢?学习准备历史小故事,自编自导历史小短剧,是个有趣、有效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内容中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国历史,因此可以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历史小短剧比如《苏武牧羊》、《文成公主入藏》、《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等进行表演。历史短剧可以真实再现历史情境,使原本寂静的历史富有生命的活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规律释史

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科学。历史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目前新教材以主题式结构编排教学内容,历史的发展脉络就显得比较模糊,以至于在学习历史科目时,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不会梳理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从而机械化的记忆历史知识,毫无生动、有效可言。

历史学科并不是零散分布的,而是有血肉骨架的。抓住历史发展的骨架有助于简化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从而学会自主梳理课堂知识,变成有效的自主课堂。我们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梳理出如下历史规律,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规律进行课本的梳理,体会历史发展变化惊人相似性,养成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当然,营造有效课堂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借助乡土文物古迹、实物演示等等。历史的教育不应是机械化的“这是历史”,而应是灵动的“我说历史”,历史的教育也不应是教师单项的狭隘教学,而应是互动的思辨过程。通过创设各种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直接获取知识和体验,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改变了学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对教师而言,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营造了一课课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①姚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3年06期

②高秀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③贾永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年01期

④牛秀芳;充分发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将沉闷的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J];甘肃省基础教育教研网;2013年

⑤李秀丽;生动——历史课堂的真谛[J];民主教学;2012年10期

数学生命化的课堂反思 第5篇

我们采用的基本模式是1/3教学模式,在课堂师生活动设计中重点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能够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不过这个主导与主体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不是那么的轻松。

教为主导

在网上看到一篇“勤娘懒子女有感”,我的.感触也是很深很深,怕学生不会思考,我们代劳了;怕学生不会做题,我们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了;怕学生读不明白题意,我们不辞辛劳,不畏嗓子沙哑带来的疼痛,我们边读边分析题意了。这的确是过去我们老师常干的,在课堂上,我们像妈妈,勤劳,利落。可我们却让学生吃了“等食“,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分析、不会合作、不会交流、不会做题、什么也不会。关于他将妈妈与我们老师相比的感慨,真可谓说到点子上了,不过在现在生命化课堂之下,我确实感受到了自己以及其他老师的改变。教为主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一个导字才是关键,一节课一个问题一个操作,如果只是放手给学生,一节课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非常好的回答,但这也许并不是我们所要的,学生无法在未知的情况下就能归纳出这节课的问题,条件限制少,范围自然就广,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前进,使学生不走弯路又能独立攀登。在听课中,林老师杜老师的课堂语言将导字发挥的非常巧妙,这是我学习的榜样。

学为主体

我们采用的1/3教学模式,就是开展好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关键,容易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完成,学困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就交给有能力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完成问题;只有小部分同学理解的就请这部分同学为班级同学讲解。然而在实践操作中从学生身上反馈很多问题,刚开始学生的讲解根本不是讲解,只是在黑板上将自己的答案一步一步的念出来,慢慢的有的学生才学会将思路整理出来,不过让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能力,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因为这不但要有清晰地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事学生要有自信,在课堂的参与中很多同学都有着这样的热情,可一到讲台之后说起话来都结结巴巴,那怎么能将思路表达清晰。面朝黑板,眼睛朝下等等的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不过好在学生已经迈出第一步了,学为主体不是一句空话。

生命化课堂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看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我深深地感受到“活”的课堂,每一堂课后我都在反思,我引导的如何,学生们有没有新的收获;听到学生说“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想到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劲头,我都告诉自己一定要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努力,不断提高。

构建生命化的化学课堂 第6篇

本文对教师如何构建生命化的化学课堂进行了论述.

作 者:谢琳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生命化   构建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教程下一篇:费用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