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中国梦

2024-06-21

科技创新与中国梦(精选6篇)

科技创新与中国梦 第1篇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科技革命在世界先进国家实现强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共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即近代物理学的诞生、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近代,我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但是,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持续时间大致是1945~2020年,我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尾巴,使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没有被历史洪流冲掉。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在酝酿中,蓄势待发,世界各国也都开始抢占先机,而且世界各国为迎接新科技革命,都把科技的发展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发展、新能源开发、生产智能化等。

总书记在第六次科技革命到来之前,提出实现“中国梦”正当其时。即为新的科技革命树立了明确目标,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坚实的动力。中国梦是科技革命的目标指向,科技革命是中国梦的战略支撑,两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具体表现在:1.科技革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意义,科技革命不仅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也是其坚强支撑。2.科技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科技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4.科技革命是保证中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跃升的战略支撑。5.科技革命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安全保证。

世界历史的进程启示我们,科技革命必然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是一个民族崛起、一个国家梦想成真的关键性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科技革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和坚实的支撑力。

科技创新与中国梦 第2篇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抓住“战略机遇期”。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站在百年发展新起点,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放眼全球,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创新创造力度,切实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盯牢“风险挑战期”。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从2022年一季度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6%,快于GDP增速;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8.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占比继续提升;从国际形势来看,受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分工格局、运行逻辑、规则体系、竞争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面临格局重塑。站在百年发展新起点,我们必须立足风险挑战,聚焦产品附加值偏低、竞争力不强等短板,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通发展,加快推动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用好“人才培养期”。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打造技术工人队伍的关键,提高职业技能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技能人才总量由1.3亿人增至2亿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比重仅为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重为28%,但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站在百年发展新起点,各地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广大技能人才和劳动模范主动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示范引领、带头推动建强技术工人队伍。

科技创新与中国梦 第3篇

1. 中国梦的含义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提出的, 其“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 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发射成功现场再一次讲到“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先后在多次讲话都提及“中国梦”的概念。

2. 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梦想的启蒙者, 高校青年教师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连的搭桥人, 是推动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奠基人。青年教师脱离校园生活不久, 不仅年龄与学生相仿, 思想方式还与他们相似, 相比而言, 大学生更愿意接触青年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 更能正确引导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因此, 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的对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宣导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定期的推动党的发展方向及教育方针的工作, 有助于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有助于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当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对坚持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充满信心, 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广大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热衷于与青年学生的情感沟通, 这种沟通推动了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西方拜金主义的侵蚀, 社会风气日渐低靡, 青年教师的薪资水平略低, 少数青年教师虽理想远大, 但面对社会现实环境时, 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从情感上接受, 导致对于自身发展前途及思想信念的迷茫, 这种迷茫最终会影响青年教师职业素质及职业情感的维护。同时, 高等院校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方法方式不多、工作可操作性不强, 个别教师缺乏师德, 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 对学生缺乏耐心教育, 十分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的方法

1. 坚持马列主义引导, 融汇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 需要全社会人员树立一个中国梦的意识。对于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中国梦的教育, 需要培养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修养, 由内而外的形成一种中国梦的潜在气质, 以饱满的思想政治素质修养熏陶广大青年学生。广大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要不断的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加强广大青年教师的情感认同, 深入的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及方针政策, 加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导教育, 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身自觉性实践指导, 在教育工作中加强对青年学生政治方向的指导, 加强对中国梦精神理念的宣导, 为我国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2. 加强对青年教师形势政策教育, 点燃中国梦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 将中国梦落到实地, 还需要正确的引导。实践出真知, 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是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的, 因此要想让广大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具备强大的中国梦精神, 就需要发动青年教师定期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高等院校可以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深入社会的基层, 参与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 深入的了解国家的国情及民生状况, 同时还可以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调查研究工作, 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和考察深入了解国家的前途命运及自身的责任义务。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准确了解国内外形势、教育方向、引导重点, 而且有助于解决广大青年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及难点。

3. 丰富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 钻研中国梦

建设信息化的学习平台, 让青年教师做学术研究时无禁区、学科讲授时有纪律。推广及创新学术学习的新方式, 将开展培训班、座谈会、学术报告及研究分享会等模式相结合, 充分发挥马克思注意理论的教育和知道作用, 健全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定期调查分析青年教师思想状况, 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 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效果, 让心中的中国梦转换为切实的行动。

4. 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 落实中国梦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广大高等院校对于青年教师教育的指导规范。对于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应当紧密围绕此道德规范, 重视对青年教师师德的教育, 并不断的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为此, 广大高等院校需要统一理念, 不断的完善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机制, 加强岗前培训与在职教育。同时, 要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师德榜样的评选活动, 发挥榜样楷模的促进作用, 通过大力的宣传, 在整个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师德氛围, 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以自身高尚的道德素质宣导青年学生, 从而带动高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5. 坚定中国梦, 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 帮其树立健康良好心态

青年教师梦想大, 干劲足, 对生活物资要求迫切, 青年教师普遍经历的是高速发展的社会, 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压力的增大, 这种压力在也体现在了青年教师的身上。为此, 高等院校需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福利问题, 要在收入水平上及思想关怀上对青年教师予以关怀。首先, 要在收入水平上重视青年教师的福利, 逐步完善青年教师的收入分配机制, 并采取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制度, 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继续发挥优良的传统, 将自身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同时了解青年教师的自身需求, 采取措施为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学校管理的行列, 发挥自身的优势, 营造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其次, 要在思想关怀上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发展问题。高校的领导及具备一定素质的资深教师要经常和青年教师加强沟通, 彼此敞开心扉, 进一步的完善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机制, 不断的强化对青年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通过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达到缓解青年教师生活及工作压力的问题, 让青年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建立与高校的密切情感, 在关心关爱中增强中国梦的教育效果。

6. 激发中国梦, 搭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平台, 做好青年教师的考核机制

高校应积极的为青年教师的发展谋求空间, 对于曾经为高等院校学术及科研作出巨大贡献的青年教师予以一定的鼓励, 可以在收入及职位上予以鼓励。任何美好的理想没有落实到行动就是空话, 没有机制进行考核就很难长远。除日常行政考核外, 应把中国梦的践行即师德建设作为青年教师工作质量评估的一个指标, 在青年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 (聘用) 、评优奖励时将其作为首要标准。对于在师德方面有优异表现的青年教师予以鼓励, 对出现师德问题的青年教师予以查处, 同时将学生纳入监督的体系中, 逐步建立起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丹, 李雅娟, 王中华.浅谈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几个方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

[2]张瑞强, 杨贵明, 王广友, 赵春辉, 李娜.青年教师职业心理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4) .

科技创新与中国梦 第4篇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已经形成了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带领我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二向世界第一跨越,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重任,必然将由长三角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承担。但是长期高势态运行伴生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力资本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瓶颈”,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实行长三角经济圈泛化合作是突破发展制约的必由之途。而安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又恰好能与长三角地区实现互补。加强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与合作不仅仅是安徽的需要,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将长三角经济圈打造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圈,以长三角经济圈为龙头,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早日实现的进程中安徽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何在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安徽不仅要发挥资源大省的优势,贡献煤、铁、铜、农产品等丰富的资源和充裕的劳动力;更应该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将雄厚的科教实力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不断地推进技术进步,即“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让在创新中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品牌研究中心2013年C-BPI研究成果权威发布,在58个国际第一品牌中,美国一枝独秀,占据半壁江山,德国和韩国同以10%位居第二。而在本土第一品牌中,北京、广东和上海位居三甲,分别占24%、23%和13%,三省市合计占据全国60%的比重。由此可见世界上最富有、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一个国家最富有、最具有竞争力地区也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强大的品牌集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重要特征。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品牌的核心在于自主创新,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组织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保障,技术创新是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来源,是根本。合力股份、科大讯飞、美亚光电、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丰原生化、海螺水泥、美菱电器等众多安徽人依靠技术进步打造的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不仅仅影响了国人,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安徽人,敢为人先、善于创新,这是当代江淮儿女的内在特质,是安徽发展的鲜明旗帜,即“安徽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源于“科教大省”的环境与长期积淀。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两份文件,全面启动试验区建设。合肥、芜湖、蚌埠是安徽三个最大的“增长核”,合肥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芜湖是皖江经济带的龙头,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三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省会合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定位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现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合肥拥有以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有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省部属研究院所200余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人,科研、人才资源在中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的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合肥)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国家大科学工程,均建成于合肥。“合肥创造”的高新技术产品不胜枚举: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第一台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合肥。安徽“智造”的高新技术产品助力嫦娥登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6所自主研发的低温接收机能精确收集-260℃低温环境的微弱信号,为月球探测装上了“顺风耳”;合肥科学岛的科研人员为嫦娥三号研制出新型“减震器”,解决了月球上没有大气,无法使用降落伞,着陆时冲击巨大的难题,帮助嫦娥在月球顺利软着陆,为嫦娥装上了“弹簧腿”;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胡以华研制的激光高度计,助力嫦娥三号实时精确测距,准确抵达月球,为嫦娥装上了“千里眼”。

2013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利用自身的科教优势,实现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安徽发展的一面旗帜。

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9位,较2011年上升6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其中研发投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上升4位;专利综合指标上升6位,居第8位;创新环境指标上升9位,居第4位;区域创新潜力居全国前3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安徽省科技厅统计公布,2012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增加值26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34.8%,占全省GDP的比重15.2%。

2013年安徽省共申请专利93353件,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24.7%;申请PCT国际专利196件,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4857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79.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48.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3位。

2012年,安徽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6件,安徽省著名商标576件,安徽省名牌产品173个,而拥有这些自主品牌的企业九成以上为高新技术企业,100%均获国家专利授权。安徽正是依靠这些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出的自主品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而正是像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合力股份、马钢、铜陵有色、海螺建材、美亚光电、科大讯飞……这些大批自主品牌的企业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2013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乃至全球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高度,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并不仅仅是金融等几个产业的“试验田”,也不仅有利于带动长三角相关产业发展,更是具有对内对外的重大意义。对内有助于形成可全国推广的产业发展、管理、法制建设等经验,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对外则可以获得自由贸易区发展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但是中国企业依靠什么在这种相对开放的大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无疑将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自主品牌做为知识产权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着民族素质和民族文化,代表着国力和竞争力,而且是核心竞争力。

安徽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和自主品牌的培育;“长三角经济圈”的转型升级发展更需要有自主创新的自主品牌;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长三角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助推,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挥安徽科教优势,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为主抓手,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在优化环境,强化自身的同时,与苏、浙、沪建立科技创新的合作机制,促进体制、管理、信息、观念、技术、资金和人才的交流互动,将创新品牌资源内外整合和聚合,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成就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实现区域创新活动和自主品牌效应的对接和互动,增强城市由科技创新铸就强势品牌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持续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品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科技创新引领世界品牌潮流。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快速发展,靠产业的拉动;产业的发展靠企业;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靠品牌;铸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靠自主创新,即自主创新成就自主品牌。只有依靠不断地推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才能打造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世界级品牌,才能逐步提升一个国家的凝聚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创造出独特的品牌效应和先进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梦科技梦作文 第5篇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科技发展能够推动中国梦实现。翻开中国历史,华夏五千年文明不断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骄傲。中华民族曾是世界的中心,也曾是世界文明的领跑者。不难想见唐朝时期长安的繁华与鼎盛,四方各国纷纷与中国建立联络,各国有识之士来此学习先进文化、礼仪和技术等。如此景象的出现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科技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便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地理探险尤其是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火药在武器上的应用更是加快了近代化进程。但指南针与火药辅助开启了中国近代屈辱史。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破开中国大门之后,中国继而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海战、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抗击沙俄入侵东北、抗击英国入侵西藏等战争中接连败北。再到清政府灭亡,国家积贫积弱,中国人民在极不利的情形下,赢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但付出了数百万生命的惨痛代价。曾经的失利、民族的屈辱、人民的困苦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勇气和斗志。

科技梦承载了一代代人的希望与信念。解放后,“两弹一星”的成功,使我们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988年,邓小平同志更是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在经济上大力资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国家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作为其中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更是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获奖的科学家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了数亿人的粮食问题;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从医60多年,“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催化剂之父闵恩泽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类似科学家不胜枚举。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也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社会生产生活全面渗透并融合。最近数年间,超级计算机的问世、航母的试水远航、“神舟”上天,“蛟龙”潜海,想前人所不敢想,做前人所未做,也进一步昭示着我们科技进步与发展。

中国梦是科技梦实现的根基,也是科技梦赖以存在的沃土。国家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政策指向、经费支持、知识和设施共享、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在政策方面,希望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经费方面,全国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长,而且将继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前瞻部署,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知识共享方面,推动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发布相关制度的指导意见,在重大专项、主体计划及科技奖励中开展试点;在设施共享方面,促进高校院所的科研设施、实验室以及高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开放。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着力培养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人才,同时,还要发展技能型、职业化的实践人才。在科研环境方面,营造良好的宽松环境,宽容失败。但其前提就是科研诚信建设,对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零容忍”。同时,还将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激情。以上之种种科技特色,无不体现着国家在实现中国梦之路上,对科技梦的大力支持与培育。

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梦 第6篇

摘要:“中国梦”是习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展览后的重要讲话之一。习总书记提出:中国的强国之梦,要依靠科技创新为载体,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工作者为依托。要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梦;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改革;复兴;跨越。

“中国梦”话题的提出是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这是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和中外记者见面之后,新班子的又一次集体亮相。再次亮相,重温历史。回首百年,感慨良多。参观过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1]

“2012年,注定要载入中国科技的史册,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让国人振奋的创新成就一一问世。势不可当的中国科技的前进步伐,已经迈出了国门,它们翱翔于遥远的太空,踏浪于蓝色的大海„„

科技创新水平凸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过去成功的经验有很多: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在“天河一号”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取得重大进展;超导变电、新能源技术、高速轨道交通技术等取得的巨大突破,有力支撑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建设。[2]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交会对接到“蛟龙”号的7000米深潜,从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交接和歼-15舰载机的成功上舰,到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升空,高精度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自主创新,完成了对亚太地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当这一幕幕难忘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被震撼着、感动着、澎湃着。[3]

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中国科技创新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铸造一个强国梦。而这个强国梦的实现,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到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来,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着智慧和力量,科技工作者受之无愧是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1、“创新驱动”引领实现“中国梦”

2013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此前一天,习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习总书记的这两次讲话,向全党全社会昭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创新发展对一国之兴衰具有重大影响。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的后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创新传统,积淀了丰富的创新文化。然而,由于清朝中叶以后暮气沉沉、固步自封,到了近代,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却落后了,国际地位随之一落千丈。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中国共产党,诸多的经验中就包括学习与创新。我们党90多年的历程,也是创新发展的历程。没有学习与创新,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不可能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从某些层面上来说,学习与创新,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基因之一。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我们抓住第五次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机遇,迅速跨越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危机阴霾重重的环境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中国经济继续一路高歌,连续实现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由2000年居世界第六位上升为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各国发展史的奇迹。

奇迹归因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伟大的创新。回首30多年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冲破思想的藩篱,融化体制的坚冰,解放生产力,都是由于我们党锐意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并在创新中发展出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的激荡,不仅成就了国家的进步,更培育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筚路蓝缕、奋发创业的浙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执着坚韧,就是这种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第二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说到底,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我们党主动创新的能力,源于我们党善于学习的本领,源于我们从事业的创新中获得了宝贵的创新自信。正是因为勇于探索,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世界上一切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学习,拜人民为师,“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党才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越走越宽广。一旦我们墨守成规、踯躅不前、僵化教条,我们就会失去创新创造的动力与源泉,也就会失去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在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历史时刻,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未来一个时期,既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国内外矛盾多发易发的磨合期、敏感期。比如,在经历长期两位数发展的阶段后,我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新的创新点何在?动力何在?制造业大国怎样摆脱“为人做嫁衣”的尴尬、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实践、不断突破、不断创造。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创新中战胜挑战、赢得发展。

托夫勒博士曾经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把人类历史文明分为三个时期:农业文明时期,以可耕地创造财富;工业文明时期,以资本创造财富;网络文明时期,以知识创造财富。面对知识加快更新的趋势,还有学者提出,当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时,个人和组织才能生存。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型的政

党,我们党从来把善于学习作为我们的光荣传统来继承。在学习中创新发展、赢得优势。因此,习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与时代同节拍,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4]

2、科技创新是“中国梦”的原创动力

2013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了解中国光谷发展情况。他说,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对科技界所说的这句话,发人深省。真情实感,令人砥志研思。

近代以来饱受忧患的中华民族,在不屈抗争与顽强探索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与新时代的到来。时代变换,今天的中国科技界,如何实现属于自己的科技强国的民族复兴之梦?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将“中国梦”伟大构想化为美丽现实离不开民族科技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华民族已经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发展经济的战略高度。

科技创新将引领产业格局转换,进而成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战略是解决国内经济体制内在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国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发挥科技生产力的关键。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我们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政策,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一是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激励机制;二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破科技领域普遍存在的“重物轻人”体制;三是借助科技发达国家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创新环境方面的优势,与之建立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和机制。[5]

三、结语

无论是历史教训还是现实挑战,都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一场“生死竞逐”,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只有奋力走好民族科技创新之路,以科技为载体,以科技促发展,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中国才能赢得未来,真正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才不至于是空口号。参考文献:

上一篇:李俊镇党委换届汇报下一篇:遗失的美好作文550字